饮食散文

请欣赏饮食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饮食散文1:“小吃货”眼中的四季饮食

文/郑棣文

春天的食物,应该是当季新摘的野菜嫩芽。香椿切小丁拌上豆腐和麻油,荠菜和剁碎的猪肉裹在馄饨皮里,槐花和苜蓿细细地裹匀面粉上蒸锅,还有细嫩的春韭,都是听起来就鲜活清新的吃食。

夏天的食物,总就是为着解暑。大口大口的西瓜,煮得刚刚开花的绿豆汤调了冰糖搁在冰箱里,过了冰水的凉面上浇了芝麻酱和醋蒜汁,还有爽脆的黄瓜淋了甜面酱,柠檬切薄片浸在四周结了雾气的杯子里,都是汗流浃背的时候入口的一阵冰凉。

秋天的食物,只有丰足能够形容。甜南瓜蒸得软糯熟透,煲着在砂锅里的各类滋补的甜汤,苹果和面皮在烤箱里烘出黄油的浓香,新鲜桂花晾晒后酿进蜂蜜里,绿茶旁边摆着的鲜肉蛋黄月饼,以及膏肥肉满的雌蟹蘸在姜醋里被挑尽的每一丝肉,都让人能忘掉开始萧瑟的天气。

冬天的食物,是腌腊货和炖肉的天下。从坛子里取出的各类咸菜还酿着秋天的丰腴,窗外新悬上的腊肠已经开始散发香气,炉子上噗噗冒着热气的锅里,有时是一只老母鸡和葱姜翻滚着,有时是一锅方正红亮的红烧肉,熬了许久的一盆皮冻等着上年夜饭的桌,饺子和各类好彩头的菜早就把它挤得没了位置。有食物如此,夫复何求?

吃,从来都不是一件可以随意对付的事情。

饮食散文2:饮食男

文/胡竹峰

去年初还是前年底,忘记了,朋友约去他家吃饭,临时要我做两道菜,都是挺深的交情,不好推辞,再说也喜欢下厨露两手,索性遂了他的意愿。

做了什么,我就不说了,总之那顿饭大家吃得不亦乐乎,事后居然封我为“饮食男”。人生在世,草木一秋,谁都是匆匆过客,挣个响当当的名头不容易,以后行走江湖,那可是一张无形的名片,何况“饮食男”叫着好听,听着顺耳,怪好玩的,我也就受之如饴了。再说,自打落下娘胎,谁都要吃饭的,人为一张嘴,树活一层皮嘛。

以至“饮食男”这三个字,我一听到,就暗暗叫好,神采奕奕,精神焕发,有奢侈在嘴的感觉,或者说是寄情于胃的感觉,总之是文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眼前蓦然呈现出这样的场面:

一个穿白衬衫的青年,文质彬彬地闲逛着菜市场,穿过繁华的街道,左手提着一尾鲜活的鲤鱼,右手篮子里装满苦瓜、豆角、青椒、山药、马铃薯、蒜头之类。青蓬蓬的菜叶兀自从袋口探出来,颤巍巍地抖动,正是:

满篮蔬菜装不住,一棵莴笋出头来。

这青年便是饮食男,他提着一篮蔬菜走在回家的路上。蔬菜的淡香飘在身边,浮过热闹的街道,钻进人们的心头,饮食男视而不见,白衬衫上新染了一道碧茵茵的菜渍,那是别在胸前的一枚植物印记,仿佛来自遥远乡村的绿月亮,浅浅一弯,像油画一样清晰,又如水彩般清逸。

水彩的时光那是别样的春愁,心头泛起这样的句子,于是就想起初恋的时光,想起树荫下穿绿裙子的那个女孩,想到一块刷牙,一同洗脸,一起做饭……

饮食男终于回到家,揉揉发麻的胳膊,甩甩酸痛的手指,在水龙头下洗菜,自来水冲出一道白亮的弧线,打在指间,旋在瓷盆里,菜叶飘飘,仿佛大海中的一叶扁舟,饮食男就是捕捞的渔民,或者是看海的逸士。时间猛地跳回到客居青岛的日子,和朋友一起在栈桥的海岸旁,挑螺蛳、吃牡蛎、啖牛肉烧烤、喝新鲜扎啤,俗俗的充实拧成淡淡的风雅。这些饮食带来的享受,都是穿过喉咙的美好记忆,历久弥新,经年不忘。

电饭煲里的大米熟了,一股清香溢出锅盖,飘荡在四周,轻轻一嗅,胃里顿时爬满饥饿,饥饿得双腿发软。赶紧放油入锅,饮食男开始工作了,煎炒煮炸焖炖,轮番上阵,这些基本功,我想,是作为饮食男最起码的素质吧。

我以前喜欢吃肉,现在偏爱吃鱼。城市米贵,肉价飞涨,我只得吃鱼了,哪天鱼价再涨,干脆戒了荤拉倒,像兔子一样专吃青菜。不过厨艺好的人,烧的青菜堪比鱼肉。这年头,只羡州官鱼肉百姓,不屑市井青菜小民,青菜总之很难流行,但我爱吃。家常青菜,色如翡翠,盛在瓷碗里,香腾腾的,味道很透彻,有股暖心的透彻,有股明润的透彻。譬如蒜茸油麦菜,放酱油,爆火速炒,那滋味直逼人心,然后风韵弥漫;再如酸辣大白菜,放陈醋、辣椒粉干炒,出锅后,清爽中有一丝酸辣,令人舌齿生津,惜乎那种滋味,只可意会,无法言传。

饮食之道,讲究风韵与心境一体,表相共味道相依。饮食男女何尝不是如此,但许多人往往徒有其表,就像所谓高级酒店的饭菜,看着漂亮,吃了不爽啊。

饮食散文3:趣谈冬至传统饮食

文/程中学

冬至是我国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为了庆贺冬至节,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而各地的庆祝方式多与饮食有关,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冬至食文化。细细数来,颇具趣味。

北方的饺子 从古至今,不论贫富,北方人都保留着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有民谣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可见,在寒天冻地的冬至节,吃上一碗热乎乎的饺子,定会让人从嘴里暖到心里。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与“医圣”张仲景密切相关。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曾经免费医治好了乡亲们的冻耳病,救过无数百姓的生命。后人为了纪念他,仿“娇耳”的样子做成了饺子这样的食物,以谢张仲景治病施药之恩。

滕州的羊肉汤 众所周知,羊肉滋补、驱寒、暖胃。喝羊肉汤这一习俗,自汉代沿袭下来,至今在山东滕州地区盛行。汉高祖时,有一年的冬至节奇冷,天寒地冻,天子尚难以忍受,何况平民百姓?为讨好皇帝,樊哙煮了一锅羊肉汤,热气腾腾,味道鲜美,奉与皇帝。羊肉汤下肚,暖心又暖胃,吃得皇帝大汗淋漓,欢畅无比。皇帝感念百姓冷暖,便将羊肉汤赏与平民。从此,冬至节人们都要吃上一锅羊肉汤,驱除体内的寒气,为身体补充营养。

江南的糯米饭 江南盛产糯米,旧时过节,人们少不了吃上一顿花样翻新的糯米饭。因此,冬至时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糯米红豆饭,便是江南人的习俗。据说,吃红豆饭可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台湾地区的糯糕 在冬至节,台湾地区的人们讲究吃糯糕,是为祭祖。糯糕是将糯米粉捏成十二生肖的动物形状,蒸熟而成。祭祀时,长幼有序,虔诚无比,以示对老祖宗的敬重。台湾地区的人们借着这个冬至祭祀节,大摆宴席,联络同宗同族的亲人,增进彼此情感,不忘本、不疏远亲人,真切地展示了台湾地区的人们重情重义的一面。

台州的擂圆 台州人冬至吃擂圆也与祭祀有关,同时象征团圆吉祥之意。何为擂圆?将糯米粉加温水捏成圆形、煮熟,之后放在炒熟的黄豆粉上滚(此为“擂”), 擂圆便做成了。除了擂圆,还有一桌好饭菜。先祭祖,再食之。

苏州的酒酿 酒酿是苏州人家家都会做的一种甜米酒,加入桂花酿造,入口甜美,香气宜人。冬至时节喝酒酿,也是姑苏人的一大习俗。酒可为身体驱寒,再配以各种卤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除了吃喝,便是谈生活、话人生,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江西的麻糍 麻糍是江西的特产,也是闽南着名小吃,多作为祭祀用的供品。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且软韧、微冰,食后耐饥。

重庆的火锅 重庆火锅又称为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以麻辣鲜香着称。冬至时节吃火锅,起源于明清,沿袭至今。重庆火锅呈现出的是和谐与淋漓酣畅相融合的场景和心理感受,从而营造出一种“同心、同聚、同享、同乐”的文化氛围。

各地的冬至美食虽然不同,却皆是以健康养生为出发点,驱除寒冷,保持身心的温暖与健康。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与文化,但都是以感恩之心回馈先祖、回报生活,并在寒冷的冬季营造温暖。

饮食散文4:饮食一缕乡愁

文/宋千寻

吃玉米,现在是最好的季节。暑气刚刚散去,空气中有了一点凉,还夹杂着黑土地上作物成熟的草木香气。这时候玉米也在母亲的怀中睁开眼睛,打量着世界,带着一身珠圆玉润,只需你一伸手,她就到怀中来。满锅的清水放她进去,有杨贵妃温泉水暖洗凝脂的美感,那穿着贴身绿肚兜的葱绿姑娘,一边在水里含着羞,一边将自己煮成金色。待你掀开木头锅盖,满锅的黄金宝玉跳进眼睛里,真是爱极了她从小家碧玉长成大家闺秀的样子。

我的故乡是玉米的盛产地,这里也成了最爱吃玉米的地域。每年这个时候宽锅大灶煮满玉米,就着外面满眼的草木琳琅,再来一点茄泥,毛豆,和几块甜倭瓜佐食,就成了一桌好席。

八月清亮的天,妇女们成群去了地里,挎筐拎兜,里面都是绿色外衣的玉米棒子,偶尔也有几个土豆子,可能自觉得没有玉米的高挑,也缺少她的轻纱绿萝、时尚发辫,于是躲在筐篓的最低处,从不露面。只有玉米一路上伸出头来,露出马尾辫,悄悄把着筐沿,看尽一路风光。

归家的妇女坐在门槛上,一穗一穗玉米就被女主人轻解罗衣,露出碧玉的身体,放进锅里。负责烧锅的丈夫说,这玉米嫩得跟你当年一样,一掐还出水呢。女人撇着嘴“咋地,我现在不嫩了?还不是被你和崽子熬得才不嫩的,想当年……”伴着汉子憨厚的笑声,一家门槛内的玉米香未开锅早已经有了味道。

待到锅沸之后,满屋子的诱惑横冲直撞,三五邻舍的人们被香气吸引出来,树荫下乘凉。八月的秋燥有时候会突然光临,但是相比六七月盛暑,已经相对清凉很多。被誉为“秋老虎”,实则已经没有多少力气,正在准备打马归去。烀熟的玉米太适合喂养胃口了,既不像夏天吃的那么热气熏人,焦心难耐,食不下咽,又不会像冬天蔬菜斗室逆天生长中失去灵气,没了味道,乏了味蕾。在秋燥瀼瀼的时候,给口腹一场甜糯的“供养”。玉米用陶盆端出来,一人一穗,再来一盘腊八小蒜和黄瓜咸菜,一众人在树下安养了胃口。

除了大锅里,铁锅身下的灶坑,或者是屋外架起的一堆火里,也是玉米修炼真身的地方,白白的姑娘,被铁将军的剑戟高挑着放进烈火中,一会儿真身舍利就出来了,面目全非的黑色泛着乌光。水分和青涩已经随着火焰爆裂在空气中,随风飘荡,最好的东西已经被淬炼出来了,吃的人一口一口下去,眉间露出欢喜意。

我的嬷嬷也会做一些别的玉米类吃食,比如用搽板子把新玉米搽出汁来,调兑上佐料,放在笼屉上蒸,熟后,满嘴糯糯的甜。也会做玉米粥,那种最简单的做法,用青玉米粒做原料,煮一锅粥,让一大家子人开怀地饮食大自然最原始的阳光雨露。

朋友的爷爷是赤脚医生,每到立秋之后,就喜欢吃青玉米,吃得香气连连,热气绵绵。他说青玉米有明目的功能,抗眼睛衰老。其次还防治动脉硬化,缓解便秘,防癌又降糖,不可多得的黑土地之宝。食药两用,是养生佳品。这个赤脚医生,耳聪目明,八十岁能打蒿芽,深水里扎几个猛子,上岸后,架起一堆火,烤上几穗玉米,吃得满嘴糊香,背着褡裢消失在村屯之间,仿似一位坊间高人般,唯一可见的迹象就是他烧玉米留下的灰烬,还在冒着烟火的味道。

中国人向来讲究“不时,不食”,意思就是不是当季的时令食物,最好不要食用。宜食用当时当地当节气的食物,在它按照大自然顺天生长的日子里采食它。立秋之后,秋风起,玉米地里风飒飒,云攘攘。玉米头顶上的花儿被风吹得直点头,像是在自我昭告“我已经长大了”,这时候,作为食客的我们“遇见玉米香”,不要错过哦。

不管是乡野老屋昏光,还是城市楼台明堂,在室内吃上一穗煮玉米,就打开了乡愁,饮食一缕乡味,再透过窗子看窗外满目的秋景,我们就回到了草木春深处,同这些精灵一起孕育下一年的蓬发。

饮食散文5:饮食的生命力

文/燕子

每个来不及做早饭的早上,我都会在楼下的早点铺里买一种油煎包,与我在山东吃过的不同,里面都是粉丝肉末虾皮和一些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满满的一小包。鼓鼓囊囊又圆溜溜的特别可爱,外面炸得金黄,捏起来就有脆生生的口感,一口咬下去,满嘴流油。鲜到胃里去,外酥里嫩,让人觉得特满足。

半夜加班的北京,每一个大型小区里总有一家7-11(便利店),里面卖煮得滚烫的好炖,数萝卜尤其美味,被炖得几乎透明,热气腾腾地咬一口,汤汁啊热乎气儿都一股脑儿涌进胃里,让人想欢呼。

有时也在家自己做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用这样冠冕堂皇的借口买了无数漂亮的餐具,平时在家烧菜光鲜亮丽地盛在白瓷碗里,一小盘一小盘地摆满整个小桌子。做香糯的排骨,上面是细碎的小葱花和姜末,反复添水炖了又炖,直到全部煨烂,滋味一并全收了进去。做漂亮的鸡粥,香菇切得一小片一小片,鸡肉过火飞血水,切得一小粒一小粒的,和了香油,浑圆饱满,米都煮透了,一路香到胃里去。买来的鱼头,混了剁椒,煮了汤,汤头雪白,不知道是哪一步出了点小问题,稍有些腥气,但仍然美味。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人心都难免浮夸骄勉一些,我也不例外。但是面对吃喝的时候。却都坦诚相对,不掩喜恶,吃得汗流浃背的每一个人都是可爱的。

冬天来的时候,我妈就打电话提醒我炖羊肉,补补元气。按着老太太的方子,一斤羊肉兑半斤生姜炖,去寒气。再加点儿香料、当归、枸杞,不用多长时间,香味就飘出来了,整个厨房都是中药的苦香味。每晚进厨房听见咕嘟咕嘟的汤沸声,就觉得这几平方米的小厨房活像远离尘世的小桃源,有繁荣的生活味儿。外面灯光流丽,屋里香味四溢。再就是回父母家的时候最开心,人在火车上,信息就收个不停。妈说,新买的火锅底料是麻辣味的,你肯定爱吃。妈说,冰箱里冰了鲜虾子,可以煮海鲜粥。妈说,买了紫薯,做了紫薯蒸糕,一下火车进门就能吃上。我取笑她说,怎么说来说去离不开吃这个话题。我妈也反应过来,发个笑脸的表情过来。

我怀疑,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比饮食还要有生命力。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的认真生活跟吃似乎就分不开了,热气一升腾,家的模样就清晰了,过日子的精气神就提起来了。世间的人们对得起自己的首先表现就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胃口,做人本来就不需要拈花微笑的佛祖境界,在俗世里没有什么完美,就好好生活最靠谱。

饮食散文6:澄城御面

文/王政

在传统饮食习惯中,大米白面属主食,而蔬菜、鸡鸭鱼肉是副食。对于北方而言,主食以面居多。但在地处渭北高原的澄城,却有把主食当副食,把面吃成菜的饮食习惯。

比如御面,就是把面粉与水搅拌成糊状,摊开在箅子上,蒸熟后成块状,纯白如玉,因此御面有时也写作“玉面”。为了增加口味,有人会在面粉中适当加一些晒干成碎末的花椒叶,这样蒸出来的御面,白里夹杂着星星点点的碎花椒叶,如黑芝麻镶嵌其中,既好看又美味,颇引人食欲。把御面切成薄片,与粉条、黄瓜丝等拌在一起,佐以姜末、陈醋、蒜泥等调料,这是常见的一道凉菜;也可以和蔬菜、粉条等热炒。饭店一般都选择前者,家庭则夏天凉拌,冬天热炒。无论怎么吃,都特别筋道,凉拌更兼光滑、柔软、清爽之美。

我查阅百度资料,发现御面的由来其实可以追溯到周朝。相传周太王古公亶父在豳地时,其夫人太姜贤惠聪颖,以善烹调着称,是她发明了御面。当时叫“淤面”或“玉面”。后来,古公亶父从豳迁岐,途经乾县梁山,便把淤面也带到了乾县、岐山一带。古公亶父的重孙周武王灭商建周后,来到祖居的豳地朝拜,点名要吃曾祖母太姜创始发明的淤面,“淤面”从此被称为“御面”。此后,御面一直是秦汉各代的宫中食品。慈禧太后晚年喜欢翻阅历朝案卷,对周人先祖居豳的历史及《诗·豳风》颇有研究,竟然从古籍中查到了约3000年前周太王夫人太姜制作淤面的记述,深为感动。后来八国联军入侵,慈禧逃到西安时,特地点了这道美食。

现在陕西长武、彬县、旬邑一带也有御面这种地方小吃,据说,虽经3000多年的演变,但做工仍是周朝太姜首创的四道工序——洗御面、炼御面、蒸御面、切御面。澄城御面似乎和彬县御面同出一源,至少有点关联。但从制作工序上看,澄城御面远没有那么复杂,省略了洗、炼两道工序。普通人家隔上十天半月蒸馍时,顺手和点面,往箅子上一摊,与馍一起入锅,馍熟御面也熟了。然后切片调味,就着刚出锅的热馍吃,别有一番味道。

我推想,澄城御面的产生应该与过去人们物质生活匮乏有关。过去,人们日常生活的主食普遍以玉米、豆类、糜谷等粗粮为主,麦子之类的细粮很少,蔬菜等副食更缺,尤其是冬季和初春时节,蔬菜更是稀罕之物,用当地话说就是“鲜物”。所以,人们就把御面当作菜,就着粗粮馒头吃。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却仍然习惯于把御面当菜吃。

我一直认为,把面当成菜,把主食吃成副食,应该算是饮食上的一种创意。而这样的饮食创意在澄城还有很多。比如煎饼,人们大都习惯于卷菜吃,或者蘸汁吃,但澄城有一种吃法就是将其切成面条状,就着馒头吃。

饮食散文7:未来的饮食

文/普春燕

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饮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品种,琳琅满目的食品已使人类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比如大量的白色污染、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为了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有没有一种新型食物呢?

有,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会努力解决许多问题,发明创造出许多千奇百怪、令人意想不到的新型食品。

最流行的要数环保型食品了。环保型食品的总量占全银河系的85%以上。举个例子,比如环保型汉堡,是用环保麦子、环保果精制成的,它有牛肉、鸡蛋等味道,蛋白质也比牛肉、鸡蛋多上百倍,咬上去香脆可口,包装袋也是能吃的。我们吃了这种包装袋会开胃健脾,能清理肠道内的细菌,既环保又健康,多好啊!

还有人造食品,味道也不错。有一些野生动物的肉非常好吃,但吃了又会使他们灭绝。怎么办呢?不要紧,用人造野生肉,它模拟野生动物的肉味和营养,含有维生素A、B、C、D、E和高蛋白等多种成分。这种食品是提取野生动物的细胞、活菌体,加维生素果等配制而成的。肉极其鲜美,风味独特,吃了它可以增强体质,却不会导致肥胖。

另外有一种科技食品,如五味柳条,共分五节,每一节都有不同的特点。第一节是巧克力味的,第二节是水果味的,第三节是肉味的,第四节是软糖味的,第五节是宇宙水,喝了使人身体健康,长命百岁。还有自动调味饮料,它是采用天地之露水和水果之精华,加胡罗卜素、多维铁、锌、钙配制而成。包装外画有各种图形,如苹果、西瓜、草莓、牛奶,喜欢喝什么口味就有什么口味,喝了能提神益智,促进我们的学习与思考,可方便实惠了!

通过人类的努力,科技的进步,未来的食品比我想的还要好,你说是不是。

饮食散文8:家乡的擀面

文/聂时珍

人的饮食习惯有时是可以改变的,比如我小时不喜欢吃菜薹和葱、芹菜之类的东西,可长大以后对这些蔬菜也慢慢接受了。可有的习惯却是一辈子也改变不了的,比如我喜爱的米粉和面条,特别是对尤其喜爱。30多年过去了,我仍改变不了这个嗜好,这也许就是我一生的最爱。

擀面是何物也?就是家乡自产的小麦面粉,由多道手工工序制作而成的一种面条。这种面条虽然不及机制面条精细,但它的面团经过人工的多次揉捏,制作出的面条口感好,有很强的柔软性,吃起来软滑爽口。

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家乡农村的经济状况不大好,许多家庭的粮食还不能满足自给。农村青黄不接的时候,大多数的家庭每天吃两顿饭食,晚上就要吃一餐擀面。到了八十年代,我上初中的时候,每天走读,上完晚自习回家,奶奶总要给我留上一碗热腾腾的擀面条,有时还在碗底藏上一个荷包蛋或煮鸡蛋什么的,吃起那香喷喷的擀面,心里美滋滋的。每到家乡土豆成熟的季节,奶奶用新鲜的土豆切成一片一片的和擀面一起煮着吃,新鲜土豆的甜美加上面条的软滑,吃起来真是美极了。

奶奶去世后,母亲就接下做擀面的活儿。九十年代初期,我不时尝过母亲亲手制作的擀面。到了新世纪以后,家乡人嫌自种的小麦产量低,收入少,都改种水稻和其它农作物了。没了小麦,擀面也就成为无米之炊。随着农村的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长,现在的农村人没有几个人愿做擀面吃了。因为做擀面是件麻烦的事情。首先要和面粉,第二步是揉面团,其三是擀一大张面皮,最后切面条,中间要经历很多细微末节的事情。现代的农村人日子好过了,许多人不愿讨这个麻烦。大多数愿花上几个钱,买上一包精制面条,够吃上一阵子。逢年过节,人们当然忘不了买上几斤上等的精制面粉,做做肉包子或包水饺吃。现在的农村老家,做擀面吃已成为物以稀为贵的事情。

当我走出社会,奔波行走在南方的都市,每当上馆子吃上自己喜爱的面条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的擀面,想起那些难忘的岁月。过去的生活虽然清贫,没有丰裕的物质生活,但咀嚼软滑擀面的滋味却是终生难忘的。

擀面,融为我人生和生活的一种挥之不去情感。我永远爱这种滋味和感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