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仰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信仰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信仰的文章1:风儿也刮不走的信仰

不因宗教也会因爱情获罪

有廉耻的风儿刮不走信仰

厚脸皮的姑娘 站在枯井边想念她的情郎

她目光呆滞 苍白的面颊挂着二月的红霜

她因为炙热的思想而沉醉

路过的小鸟都能参透她失魂落魄的模样

她说我该怎么办呢 他常年漂泊海上

他杳无音讯 既无只字片语 也不把我挂在心上

善良的过来人体恤她的痴心

便劝她消了这无谓的妄想

爱情就如博弈角斗的市场

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摩拳擦掌

喝彩声好似咚咚擂响的战鼓

没有什么不能蛊惑脆弱的心房

她还是坚持要一睹圣灵的模样

就如摆在神坛前虔诚的祭品

诚实的过来人不忍戳破她的幻想

只说了句自求多福又玩笑说

That's cheating!

厚脸皮的姑娘 眼中闪过狡黠的光

她说什么时候能和你一样

拥有爱情、自由和梦想

慎重的过来人轻轻的微笑

别人架上的葡萄不一定有多甜多香

哪有盐碱地也能种出的希望

等待收获的都是丰沃的土壤

沉默的过来人走在回家的路上

心里还在想着那姑娘低低的声响

年轻真是最好的时光

可以痛快的流泪或者心伤

爱情的真相本来就很可笑

就如一只没有落脚之处的猫

总在曾吃过美味的同一扇门前张望

把抓挠心的试探会不会永远走运

过来人的生活是空空的四面白墙

冬天的夜风躁动

敲打的门环声声作响

过来人把风声写进文字

诗意的狂想 雨的嚣张

似同时烧热了熊熊的炉火把夜色点亮

她又想起厚脸皮的姑娘

有廉耻的风儿刮不走信仰

关于信仰的文章2:信仰的力量

文/高涵

天空澄澈,冰面透亮,枯木肃杀,高举军刀的冯小刚那一声呕出灵魂的呐喊,究竟湿了多少观影人的眼眶?电影《老炮儿》的结尾,让我突然有种撞倒人生魔盒放跑杂陈五味的感觉,一时间时光旋转,轮回颠倒,曾经犯过的错,拥有过的梦想,错过的故事,说过的梦话,那些年少时才敢有的壮怀激烈,一股脑地从心中落灰的角落里喷薄而出,撞击得鼻子好酸。

然而,在观影伊始,冯小刚塑造的这个北京老炮儿的种种行为并没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甚至让吸惯了城市纸醉金迷气味的现代人感到是过时的、疯狂的、冥顽不化的:街坊邻居给个面儿叫声“六爷”,他就俨然拿出了“小混蛋”(文革时的传奇顽主)的范儿来了;他和哥几个到老还在用打打杀杀的思维来解决问题,多少显得有些幼稚;在和这个时代的新兴顽主——富二代小飞等人的较量中,他“(补豪车)2000块够了吧,我门儿清”的豪言,笑掉了一群富二代的大牙。但是随着人物形象的逐渐立起,六爷端着顽主范儿的固执也逐渐变成了扞卫“规矩”的执着,在电影的结尾处,一群老炮儿冲进冰湖的壮举更是把这种执着变成了对“规矩”仍存的信仰,让人突然觉得,这不是冥顽不化也不是幼稚可笑,这是对自己毕生信仰的至死忠诚,这种信仰的强力让人顿生敬畏。

一件事情,哪怕再小再平凡,能够日复一日地坚持到精研,也称得上一声“大师”了;一个价值观,不要太坏,能够坚守成一份信仰,也足以让人心生敬畏——正如人们可能会对宗教本身的合理性产生怀疑,但是谁又能不对朝圣者那份虔诚的信仰之心肃然起敬?当看着一群夕阳老炮儿为了扞卫信仰逆势而行——六爷甚至为此牺牲了生命,怎能不想起那句热血的话语——“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

电影散场之后,从影院走回灯红酒绿的都市,仍然觉得北京呼啸的风沙灌透了衣领,挑拨着一颗热血沸腾的炽热之心。实际上,作为一个华语电影的忠实观众,这种类似的感觉在2015年的观影历程中出现过不止这一次。

作为今年的一部现象级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怒刷了一波热血情怀。那个腾云驾雾、驭电驰风的大圣曾经是多少少年心中的神明,但是随着少年的成长,枯燥现实的重击早已将心中正义的化身碾压成了畏首畏尾、明哲保身的皮囊,正如电影中那个被如来佛的五指山挤压出灵魂的大圣一样,失去了法力、迷失了自我。但是那份侠肝义胆却深藏在我们每个的身体里,在大圣浴火重生,斩妖除魔的瞬间,得到了酣畅淋漓的释放;电影《狼图腾》从始至终都离不开信仰的主题,但它最特别的地方还在于,它不仅描述了人对自然力的崇拜,更展现了狼对狼族图腾的信仰;作为华语电影的拥趸,很难不爱武侠,在玄幻武侠誓将特技特效玩出好莱坞水准的热潮下,电影《师父》逆风而行,扞卫传统武侠魂的硬气,本身就是一种信仰。

今年,就连一些低成本喜剧片也纷纷竖起了信仰的大旗:电影《万万没想到:西游篇》里,世袭守卫村庄重任的慕容白在对祖训“纵横荡魔邪,一剑斩群妖”的信仰和对心魔“长生不老”诱惑的迷惘中纠结挣扎,最终,信仰战胜了心魔,他还是做出了牺牲自我来守卫村庄的选择,这一份对信仰的殉葬还是颇为动人的;电影《滚蛋吧!肿瘤君》选材于真人真事,改编自主角自传体漫画,从始至终都展现出女主角对顽强生命力和世间有真情的坚定信仰,激励了无数同样被病魔折磨的人重燃生命的希望;电影《夏洛特烦恼》和《煎饼侠》也因为继承了同类型鼻祖《老男孩》中的追梦情结而收获了一部分观众的喜爱。虽然囿于多种因素,这些情节多多少少有些为了情怀而情怀的煽情感——它们也因此招致了很多影评人“又在贩卖情怀”的挖苦,但它们试图和《分手大师》之流——利用明星效应疯狂圈钱,却在恶俗老梗里转不出去的廉价搞笑片划清界限的行动,本身就带着一些小坚持。

从第五代电影人在消费主义浪潮的冲击下迷失了方向,对华语影坛的诟病就从未停止。的确,经历了《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霸王别姬》的盛世,第六代电影人的登场是狼狈和尴尬的,他们在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被毫无防备地卷入了陌生的电影市场竞争中,既无法在体制内实现艺术理想,又在第五代电影人闪耀光环的遮蔽下显得茫然若失,他们中的大多数最终都被迫成为了边缘的小制作群体,诞生了许多叫好不叫座的小众电影。这青黄不接的局面到了新电影人这里更甚,“跨界执筒”的热潮让一群网络小说家、主持人、明星都来电影圈的肥地大捞了一笔,这些年,华语影坛真的是鲜有好作品问世。

但是今年这一年,华语电影人集体向信仰致敬的价值取向,给了我太多的惊喜。虽然谈不上什么历史性转折,但总算是在前几年疯狂利用粉丝电影圈钱的乌烟瘴气中扒开了一条出路。而对于像我这样平凡不过却热爱华语电影的观众来说,一部电影能照亮一颗心,当我们终于在大圣重托金箍棒,再披黄金甲的涅盘瞬间,重新找回了那个曾经敢作敢当所向披靡的自己,还有什么好惧怕的呢?用一部电影让人重拾对信仰的信仰,想想都很“燃”。

这一年的华语电影,我看的很过瘾。希望那些用信仰的力量打动了我们,最终又被我们亲手捧上票房冠军宝座的电影人,也能始终不忘对电影艺术的坚守和信仰,“站着把钱挣了”。

关于信仰的文章3:像信仰面包一样信仰爱情

文/关于毛拉

跨过18岁的大门后,谈恋爱似乎变成了一件名正言顺的事情,然而也正是从那时起,我的感情之路走的跌跌撞撞数年,全然不复曾经对于爱情所有的想象与期待。不需要连一同吃早餐都要提防老师跟爸妈,当一切变的光明正大后,我的身旁却再也没有一个人长久的陪伴。随着年纪渐长,一段关系变的越来越难以取悦,爱情因此生出了许多的姿态。

那时隔壁住着一个刚成年的小男生,我们交集鲜少,只是偶尔会在厨房遇到。看他笨拙地给自己煮泡面或是煮饺子,却见他总是手机不离身。屏幕的那头是个大约跟他年纪相仿的小女生,眉眼看的并不清晰,但语调活泼,清脆的女声隔着太平洋传过来倒也明艳可爱。后来他说,那个是他女朋友。我听了略有些愕然,我一直不看好远距离的爱情,只能通过手机维系的感情看起来那么稀薄。但我什么都没说,只是客气地回应说感情很好啊。男生听了有些害羞地点点头,说我们在一起好几年了。我闻声脑海里飘过一个惊叹号,原来还是早恋队伍里的长跑异国战斗机。

再后来?但凡我能看得到他的时候,也总是听得到屏幕那端的女声,我总是尽力快速做完自己的事情,然后把空间留给他们。偶尔耽搁的时间长了些,看到男生自豪地给女生展示自己刚刚学会做的红烧肉,然后在两人的闲聊中拌着吃下一整碗米饭。那曾是我一度不能理解的新世界,我不懂并不在同一生活圈的两个人,是怎么隔着时差跟距离,每天不厌其烦地同对方分享自己的生活。但事实是,我不懂,但不代表这样的爱情不存在。看着年纪尚轻的两个人那么努力而虔诚地守护自己的感情,不知怎的,我突然想起那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在能相爱的时候用力相爱,又何必为了前路的不确定性而瞻前顾后。生活总是充满着这样那样的可能,在这一刻有个可以相爱的人,比担忧未来可能出现的困难有意思多了。那些困难可能出现,但也可能不出现啊。可是一个爱人,错过了这个,你也不会再遇到相同的另一个。爱情本是件多么简单而又纯粹的事情,有这么一个人那就去爱吧。还没出现的,那就再等等吧。面包会有的,爱情也会有的,那不如就让我们像信仰面包一样信仰爱情吧。

关于信仰的文章4:痛苦的信仰

所有的人都醉了,请为我点盏灯火……

我跟陈明珠说,我突然觉得心里有点得意……恶作剧般的得意。

我病了有段时间,吊针打得我的胃空空的,然后手因为药物过敏,跟猫挠似的,整晚不能睡。王子源说,你上次似乎也是这个时候生的病,不会以后周期性发作吧?诶,我想了想,上次也是手痒,原以为是因为去了他乡水土不服造成的。还好我没挂了,也还好那医生下的药不重。

一瞬间,我的心有些酸。为了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了太多的需要妥协,为了太多的未来,抑或是对人生的迷茫……很长,我不是很清楚,某时,我觉得自己是坚强无比的,不会痛,不会哭,甚至连笑都要忘记。某时,面对小小的事情都直不起腰,然后在那里,让心四分五裂,挽救不了。

走滇藏的时候,看到一路朝拜到拉萨的藏民,那个冬天很冷,我在车里面都要瑟瑟发抖。可他们的信仰不是痛苦的,他们觉得有希望,那破旧袄子里面,有颗浑热的心,安静,祥和。回来以后,深圳大街上,满是面无表情的人,这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有颗怎样的心?他们快乐吗?他们在想什么?冷吗?会痛吗?

我有想要流泪的冲动,在这深夜,静谧如水的天空,不会像拉萨那样出现深深的蓝,眸子里面藏住的忧伤,没有人可以窥见。独自消化,最好可以来杯烈一点的酒,急急地的饮下,一觉到天明。

我想找人说话,却发现手机没费,也没人可以骚扰,我想对自己说点什么,然后我想起来我在拉萨肆意妄为的笑声,就再也说不出来。

关于信仰的文章5:死亡随想

文/如风

没有精神信仰,死亡让一切都变得那么空洞。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让人变得意识化,一个人通过意识的保护在一个位置而不受时间的干扰,为死亡架起一座桥梁。

一股超级寒潮正由北向南侵袭,外面的狂风一阵阵呼啸呜咽,我在自己的家中思忖道,这天气出门真是件可怕的事。然而想归想,吃过晚饭,天已经漆黑,我还是不由自主地下了楼,漫步在寒风中。这是夏时养成的习惯,高处宅久了,想接接地气吧。

夏日那些满路活蹦乱跳的猫儿狗儿,一个也没见着,是啊,动物们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这个该藏的时候,它们都藏。可人就是这么一类怪物,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天道的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该藏时偏偏藏不了,究竟是什么驱使人类这样整日地焦躁不安?原由一时半栽恐怕也说不清。

人类,则是天生的反抗天道的叛逆者,为衣食生存的辛劳是有,但是与别的方面比起来就微乎其微了。而人类,至少,在这片土地的人类,死亡成了我们最大的威胁。没有精神信仰,死亡让一切都变得那么空洞。于是这片土地的人类生前都唯恐欲乐的时间太少,唯恐一辈子没欲乐就吃了亏,生怕贪少了。于是古往今来都没有的奇葩怪事都在这片陆地是遍地开出恶之华。这类人活着就要了别人的命,他们是天生的毁坏者,死亡和因果业力轮回报应是惩罚他们的有效有段。

寒冷的风掠过我的脸庞,奇怪,我竟没有那么痛苦,反而一阵清醒。我想起了一个博友的日志《死生之间》,那是写医院里那些正在死亡的人的见闻,以及她对死亡的思考。

今天,又看了一篇关于临终的文章——《最好的告别》,这两篇深深地触动了我,我认为,我有必要对死亡说些什么。

“死亡是我们的敌人,但是这个敌人拥有优势力量,注定是最后的赢家。在一场无法获胜的战争中,你不会想要一个点头到全军覆没的将军。”这是《最好的告别》中的一段话,对死去的人充满凄婉和对死的无奈。

“我站在死生之间,目送着别人由生到死,终有一天我也将成为那个由生到死的人。事实上每个人从出生那刻开始,就已经是走在通往那个领域的路上了。“生死轮回”就如“四季更替”,今年的春天过了,明年的春天还会来,但是明年的春天已经不是今年的春天了。今年的春天已死,可是春天还在。那个人已死,可是人还在。所以,我竟不知道我们走向的那个领域到底是终点了,还是另外一个崭新的起点。”这是那个博友对生死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至少,她开始接纳了死亡。

死亡,那么令人不寒而粟,因为它对于我们眼光所见,我们唯一对死亡的见识就是僵硬,然后是消解,消失,其它一无所见,其它那片领域里是一片黑暗。我们害怕消解和黑暗,所以我们才这么恐惧死亡,这个没有宗教信仰只有权欲信仰的国度,死亡在时时刻刻操纵着我们的一切。尽管我们对它讳莫如深,越是逃避,它那无形的绳索就将我们束缚得越紧。

其实是我们自己错了,眼见为实是不假,但世界上有多少事物,活生生地,只是我们看不见他们而已。死亡也是一样,我们只见到一具尸体和尸体和分解,而对此之外,一无所见。我们无法证明此外一无所有,人生如燃灯尽,也无法证明尸体只是仅仅一小部分,就如同蛇成长过程中蜕下的旧皮,而另一种生命仍在继续。

有形体的避免不了无常的变化,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都避免不掉的,如果人仅仅经历了生老病死,那么人到这个世上终极的意义究竟有没有?

以前我的生活浑浑噩噩,认为人生没意义,我差不多也陷入一种解体状态。现在,我不知怎么的,似乎突然感到生命的神圣。这种神圣并非是美好的青春的身体,而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渐渐地,我也知道一些死亡的事,死亡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伴侣,是最公正审判者,如果我们从那混沌的无意识生活中走出来的话。

无意识,也就是潜意识,那是我们遗忘在角落中的存在,在那里静默,那是一种死亡状态的意识,是它们尽力地在消解我们,大部分人活生生的,却被野蛮的无意识占居,虽生尤死,他们正被无意识一天天地解构,在混沌中无止境毫无意义地轮回。而有意识的人总是那么少,意识,就像死亡死亡与重生之间的来世轮回的一种救赎。

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让人变得意识化,一个人通过意识的保护在一个位置而不受时间的干扰,为死亡架起一座桥梁。就如同藏传佛经中的哲学所述:一个垂死的人应该永远不失去意识,他应该保留连续性,启蒙者们应该记住他们的前生,因此而建立了存在的连续性,并保护他们远离无意识解构的影响。这会带来不朽。

意识的获得就是对真理的掌握,而不是无止境的欲乐和权势的掌握。通过学习接纳死亡状态的无意识,而让自己不断重生。

求善美吧!当你尚未陷入险境之前,当你尚未被痛苦所制之前,当你的心智还未麻木之前!

关于信仰的文章6:神的信仰与人的信仰

文/树根

北京早晨的交通向来是拥挤不堪的。今天上午出去办事,我乘上公交车,一头陷入滚滚车流之中,马路上塞满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车辆,搅在一起,像是一坨黏稠的泥浆在缓慢地向前流动,而大巴像是陷在烂泥塘里艰难前行的水牛。还好,我今天没有什么特别的急事,于是坐在车里,到有了一种骑牛前行的悠哉的感觉。我是一个非常爱走神的人,思绪经常会真神出窍,遨游于太虚。因此漫长的旅程对于我来说到不是一件什么痛苦的事情。似乎真的是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往往我的真神还没有遨游回来,车便已经到站了。扯了半篇,还没有谈到我今天要说的主题,今天我在太虚之中,似乎是捕到了灵光一现。我好像终于看清了点什么。于是赶紧记录下来,免得忘了。

中国自古至今数千年来一直都是一个特权社会,在这个社会上人必分三六九等,事必为上下有别。这不恐怕不劳我多费口舌,只要是中国人,必有切肤之感,甚至于习以为常。于是乎衍生出中国一系列之文化众生像,中国人凡遇事第一念头,必是不走程序,而求于关系(绕过程序);中国人好面子,自尊既脆弱又顽强;中国人既热衷拉帮结派,又十分喜欢内斗;中国人喜顾眼前之利,不耽于思虑未来;中国人喜欢玄虚之学,而鄙视精工之术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根源——特权!特权渗透于生活之每一个细节,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百姓,无一能免于其俗。我为君主必得凌驾于臣民之上,无论对错,必为我意志是瞻,无论何事,必为我独尊。于是乎新闻联播里常出现很多滑稽之事。不论航天科技,亦或是文艺创作,必需要领导指点江山。领导非科技专家、非艺术大师,之所以能够指指点点无非仰仗一套坚不可摧之特权体系。此为中国从上至下保持社会稳定,使人各就其位的法宝。

特权体现催生出了中国浓厚的面子文化,面子,简言之,是一张承认你所拥有特权范围的证书,顾及你的面子,表示来者的一种认可亦或是臣服。不顾及你的面子,说明对你现在所拥有的特权地位的不认可,甚至是否定。于是乎出现了很多滑天下之大稽的事情,事实、真理在特权面前会发生奇特的扭曲。历史上的指鹿为马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大家为了都能在特权体系中谋求一席之地,而相互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地恪守着自己的势力范围,平级之间,作为相互交换的条件,你顾及我的面子,我顾及你的面子,凡此种种,皆因特权而起,同时也是一种无自信,靠蒙混而求一席之位的表现。这是一层窗户纸,不便捅破,但中国人无不心知肚明。从面子我们不难理解中国人的交往方式,因为特权是个人为建构的体系,而非源自于实力带来的自然的构架。因此特权中的人们希望通过人为洗牌的方式来转换自己的特权范围。这个不难理解,打个比方,比如一个汽车制造团队,研究发动机的工程师是不会试图去篡夺一个研究汽车外观设计师的职位的。而一个特权体系中的人则不同,大家都是靠特权混饭吃,张三管辖的土地局,未必是我管辖教育的李四不能干的,于是,靠一拉一斗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存方式。

中国人不愿意考虑久远,出自于中国人这种特权体系的存在方式,特权是一种人治结构,随着每个特权巅峰者的知趣的不同,往往会衍生出不同的特权体系,中国人是无法按照一定之规,沿着一条通向人类智慧高峰的道路而不断前行和探索的。为了生存(混),大家不得不为统治者意志所动,迎来送往中消耗掉自己的生命。这种生存方式,可以让一种总体的社会构架千年不易,却没有办法突破、变革。

在中国,一切细节中都可以体会到特权概念的存在,上下级关系自不必说,这是中国文明的硕果。即便是我们的一张小小的文凭,也充满了特权的概念,它不代表你拥有了哪些知识和技能,而是代表了你的出身和你的阶层。很多大学生可以一堂课都不去上,但是不能不要的是那张文凭纸,很多家庭花费几万块钱供孩子上学,看中的也不过是那张纸而已,因为家里拥有雄厚的特权资源,孩子没必要知道什么知识,有张特权证书足以。老师也乐得如此,恰好适于滥竽充数。这个问题方向不去辩论,良知未泯者均心中有数。

今天想探讨的是特权社会下一个奇妙有趣的历史文化现象,这也是我要阐释的本文的重点,中国人喜欢玄学,不喜欢科学。但与之相对的是中国人不信神鬼,而号称科学民主的西方人的文化载体却来自于鬼神崇拜,这缘为何故呢?许多中国学者(甚至知名学者)都不暇思索,一拍脑袋认为是中国人的人文情怀所致,是中国人的大智慧所致。西方一派从神鬼中走来,可见其刚刚摆脱于蒙昧云云……从特权角度看来,中国特权社会结构体系架构于人治基础之上,既人的当中应当存在至高至上者,在人类社会中人自然应该分离出高高低低、上上下下的三六九等来。圣人和草民自然就应该处于人群的两端,而圣人的代言者自然是当代的特权巅峰者,这是一个设计精巧、顺理成章的社会结构体系。中国人沉睡其中凡三千余年,不能自觉。直到晚清年间,刮来的一阵强悍的西风,唤醒了一小撮中国的先知觉者,让坚不可摧的特权有了些许的动摇,然而很快别又恢复如初。再来说西方,西方的神鬼崇拜本也是一种特权工具,被早年的教会势力所玩弄,但其愚蠢在于,把自己的统治权力交给了一个天神,天神凌驾于一切凡人之上,教主、教皇亦是凡人,在上帝面前也只能一视同仁。这一下,上帝代表的自然评价和审判力成了一架高悬于所有公民之上的一把评价尺度,这个尺度必须来自于群众的共同认同,这反而让西人的社会结构趋于一种自然力的支配,而非人力而为。从对人的信仰和对神的信仰,我们不难看出,我们对社会体系做出的选择,这个推到过程不够严密,但却是一个清晰的文化的投影,有良知的社会学者们,应该认真思索。

关于信仰的文章7:信仰与绝唱

文/龚彦欣

已经是深夜了,你独自彷徨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天牢,透过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月。几处乌云压着身子带着令人窒息的压力。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了每个角落,包括你那件破旧的长衫……

你拖着泛着铁锈的脚镣,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向由几块砖堆起的“床”。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寂静的夜里,带着几分鬼魅。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然而挂着的一纸官文仍然可见,金色的字,朱红的印,一切都那么清晰……

是的,这就是你的命运!日出之前,你必须做出选择。要么以死明志:用一腔热血去控诉昏君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诠释自己的清白;要么苟且偷生:当然是有条件的活,你将忍受“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巾也”的奇耻大辱,铮铮铁汉从此变得残缺不全,带着世人的白眼,在破败的官邸中度过未来无数凄清的长夜……

你无法遏制心中腾升的怨怒,昨日朝堂的场景历历在目:当汉武帝在歇斯底里地咆哮时;当满朝文武双股颤颤时;当李陵一瞬间从英雄被定为叛徒时……你的心灵受到了沉重的创伤。

然而你志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志向于你的《史记》。也许是记录历史的那份职责、那份信仰让你知道:历史必须有真相!你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以一死以明其志,而你不怕死,但你却不能死,你选择抛弃尊严,在孤独与痛苦中苟且地活。你还牢记着父亲临终前,用颤抖的手,指着案上的书哽咽,那忧怨希冀的眼神让你感到肩头沉甸甸的使命。你不曾忘记心中那未完成的梦想——属于大汉的史书;属于中华的史书。于是,你以信仰为支点,屈辱的活——只为中华史书!

有诗人说:“真正的信仰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卑贱地活着”。于是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了《史记》发黄的纸页……你的信仰成就了一部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

关于信仰的文章8:信仰和意念,给了谁,又为了谁?

心灵的空间,到底能盛下多少喜悦和忧伤,往往我们执着和坚守的那些东西,在外人看来不过是一些可笑的爱恨情愁。数年过去,当一切物是人非之后,连我们自己也会耻笑自己的愚昧。

难道真的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坚守的吗?

信仰和意念,给了谁,又为了谁?

黑色,是如此的漫漫无边,万籁寂静的夜晚,是谁的灵魂在歌唱?如此的悠长、悠远……

活在现实中,如有太多的遐想,是不会幸福的,我们只能坚持一些可以做到或即将到达的,遥遥无期的念想永远也抚慰不了落寞的心情。吃喝拉撒,是人活着最基本的需求,肉身凡胎之人,谁也免不了天天行此一着。

风过无痕,但我们却能感受到额前发丝随之拂动,轻轻的滑进眼际,痒痒的,让你忍不住抬腕捋动发丝。这就是风,看不见,却能被我们感觉得到。水过无声,但我们却能看见它载着春花、载着秋叶在飘摇……

人生的道理,其实都很简单,凡此种种,我们已然都明了,但人在局中,一如心之桎梏,往往不能自已罢了。

妮子问我,不上班你最想做什么?

我说,我想四处游荡,喜欢去哪就去哪,不受任何约束的。

妮子说:天方夜潭。

是啊,这不是天方夜潭是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怎有不受约束的生活?即使真的给了你足够的金钱,可以自由游弋,但是长此以往的一个人孤寂的行走,也是很可怕的!我们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两性共存时,撇去任何一个,都是不会长久的。

书本里的人生,是别人的;生活里的人生,是自己的。不刻意地去淡泊名志,以追求宁静志远,我们是凡人,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我们存活在这个浩瀚的世界上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以快乐而言,以某种角度而言,我们更多的是为了自己而活着,没有谁能象你自己那样陪着你自己!

所以,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和事。

简单的,却是实在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