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散文

请欣赏日常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日常散文1:等你,共赴日常烟火

文/张金刚

已经二十多天没有见面了,真的好想你。虽然,我们经常“屏对屏”闲话不断,可此刻,只想疫情散去,能够脱掉口罩、走出家门,和你“面对面”,哪怕一句话也不说。

上次与你聚餐,话说是在年前。你从北京归来,绕了大半个县城来见我。最家常的醋熘土豆丝、黄瓜花生米素拼、葱花饼、疙瘩汤,吃得不过瘾,你毫不顾忌博士的身份,又点了一份,说:“就好这口儿!”如今你在北京居家办公,盼着早日能与你拣一家街边的老字号凭窗坐下,点一碗卤煮、喝二两牛二,再来两碗炸酱面,望着车水马龙、享受人声喧嚷,我俩自顾自地用家乡话聊着北京。

你一直用崂山、鲜啤、牡蛎、海风,描述你家乡青岛的惬意畅快;我也一直用青山、绿水、大枣、民宿,介绍我山里老家的模样。我们彼此艳羡神往,却因生活碌碌而未曾造访,又因这疫情而时日无期。也好,来日方长。你说在青岛“等你”,我说在太行山“等你”,只盼着早日启程,奔向你我,把微信里的字句再当面讲一遍,真切地响在耳畔,飘上彼此的蓝天。

练了很久的歌,还没来得及一同演唱,就取消了一切文娱活动。我自知几斤几两,只是出于热爱而敢于放声,你却用专业的要求指导我,又用业余的标准鼓励我,让我对下乡演出跃跃欲试、充满期待。我们约定,春耕时节,组织一群人,将舞台搭在田间地头,联袂唱响那首《中国步伐》,看台下老乡的笑脸如盛开的油菜花,而你我相视一笑,笑靥如花。

父母在电话里说了很多次:“窖藏的红薯特别甜,鸡蛋又攒了不少,墙根下的韭菜蹿出了芽儿……”我懂,就是盼我回家。可小区出入不方便,村头路口封了路,难以成行呀。我已与我的小伙伴合计过,等全面解禁之后,一定相约“浩浩荡荡”入村,帮乡亲们卖掉积压的红薯、鸡蛋、花椒、萝卜干。饿了,就到咱家、邻居家,痛快吃一顿杂烩菜、杂粮粥、铁锅烙饼,好好解解馋。

每个春天,我都与花树有约,也让几株特别偏爱的成了“网红”。有意一同前往的朋友,不知今年会否错过花期。若能幸运赶上,我会在单位院里的玉兰树下等你,欣赏那蝴蝶般的玉兰轻盈落满枝头;我会在城边山坳的杏树下等你,惊叹那凤冠般的繁花何以开得如此绚烂;我会在林果基地的梨树下等你,化作那嘤嘤嗡嗡的蜜蜂在花间流连飞舞,酿造甜蜜生活……历经严寒,花树依旧绽放;度过疫情,生命注定更加灿烂。

从没想过,开会要戴上口罩,间隔一米,这非常举措让最讨厌开会的我,也不由心中陡然一酸;且有的改为网络会议,有的推迟召开,有的干脆不开,会风大转变。而此时,倒想重回曾经会议不断的日子。领导高谈阔论、大讲特讲,偶尔也会大发雷霆;与会人员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竟然还拍了桌子;你我往往不是在开会,就是在赶往会场的路上……可这又何妨?因为我需要工作,亲爱的同事也已如隔三秋。

平生最喜安静、最爱独处的我,突然被一窗玻璃锁于屋内,原本想好好创作,却总也静不下心来。站在十四楼,望着挨挨挤挤的房屋困住了曾疲于奔命的全城人,熙熙攘攘的街道再没有油条香、炸鸡香在人群中蜿蜒穿梭,一直响个不停的防疫广播让小城静悄悄、空荡荡……这怎能心安?坚持!坚持到那一天。等与同城的熟人、陌生人一起,走在同一条街道,挤上同一辆公交车,吃着同一家美食;出入单位、小区不用再填表登记,不会再在额头或手腕处“来上一枪”。你我走在街头,相逢一笑互致问候,哪怕是擦肩而过,都甚是美好。

封闭管理的小区解除了封闭,隔离观察的朋友解除了隔离;确诊的病人陆续康复出院,关停的企业陆续复工复产;明丽的阳光已普照大地,和煦的春风已吹面不寒……好消息纷然而至,“日常烟火”归来也定当为时不远。我长舒一口气,默念:“好久不见,我在春天等你!”

那日床上小憩,忽闻窗外阵阵婴儿响亮的啼哭。细细辨明,定是楼下并不熟识的兄弟家添了二宝,因为年前在院里见他媳妇已近临盆。期待早日能轻叩他家房门,送上红包,看看那个疫情期间降临人间的小生命,并告诉他:“孩子,一个全新的世界在等你……”

日常散文2:无声的祭礼

文/郑工

显然,这不是日常的叙事场面,却充满日常性的叙事情节;也不谈什么自然崇拜,却让一座高山升华了一个普通的魂灵。

向来被称为“生死线”的川藏公路,是中国筑路史上工程最艰巨的一条公路。雪域高原,天气恶劣,地质复杂,随时都有突发的自然灾变,如山崩、地陷、泥石流,又如冰雪、暴雨、浓雾及塌方、流沙、滑坡,一个生命的逝去并不罕见。但在刘忠俊的笔下,一位筑路工人躺下了,心脏停止了跳动,却吸引了汉藏两族众多人的目光。画家以象征性的构图、凝重的色彩与沉着有力的线条,为在川藏公路上逝去的生命举办了一次无声的祭礼,实现生命的穿越。

用一个生命的逝去阐明“川藏公路”这一主题,这个角度甚为独特,既说明川藏公路建设过程中的艰难困苦,又表明人类勇于征服自然、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实际上,画家还是立足于后者。与其说是祭奠生命,毋宁说是颂扬精神。这是一个普通的筑路工人,是11万筑路人中的一分子,也是3000多名牺牲者之一,作者将他放置在大地这一神圣的祭坛上,其意义不言而喻。画面有着明显的圣像画倾向,特别是构图中心那扶着逝者的大夫,让我想起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哀悼基督》。图像被悄悄地置换,而救世与升华的意义却是一致的。周围哀悼者虔诚的表情,默默的祈祷,弥漫着庄严肃穆的气氛,无一不在牵动我们的视线,震撼我们的心灵。

画面上的地平线压得比较低,占据画面三分之二的是常年积雪的大山,也许就是北线的雀儿山垭,号称“川藏第一险”,海拔6168米。过往的司机说:“冬过雀儿山,如闯鬼门关。”而在画面上,它却像一座丰碑矗立在那里,又像是一出戏剧的幕景悬挂在那里。画幅下端三分之一处才是舞台或说是祭坛,实际上也就是大地或虚拟的工地,所有出场的人都站在这里,人群身后的公路蜿蜒伸展并消失在大山峡谷之间,似乎又提示我们那是地质构造运动极其激烈而筑路最为困难的帕隆峡谷。运货的卡车沿着公路呼啸而去,直接表明两个不同的叙事空间,即建设之初与通车之后。在时间维度上,两者或许相隔5年、10年,抑或60年。时空的错位与对接,扩展了人们的想象,增加了画面的密度。其实所谓的工地,也是一种喻指,画面上的几件道具,如人物身上的坎肩,手上的十字镐与钢钎、铁锤等开山凿石的工具,标明人物的身份和现场环境。但这一现场又是被组织的,由各种能够表明各自意义的人物和道具构成一个整体性的表述。如手持标杆负责测量的技术人员,手持哈达衷心奉献的藏族男女,还有身披袈裟的藏族僧人,跪在逝者身前的少女,职业不同,身份各异,都具有典型性,并通过他们的目光共同指向“牺牲者”,同时揭示着一个社会性的命题,即奉献于他人的人也受他人的供奉。

供奉,是人与神之间的精神交往,而神者是人之圣者,是永恒的象征。从逝者闭上的双眼到画幅上端高山的巅峰,就牵引出这么一条垂直向上的升腾路径,将两个情景贯通起来,也贯通了两段不同的历史。现实的片段被化解了,或者说是虚化了,川藏公路的建设主体也被宗教情绪排解了,反而使“川藏公路”被抽象为一个特定的概念,成为汉藏两个民族精神相系的纽带,成为观照他者的灵,一个至上之物。

进入画面的人物不少,共37人,其中藏民22人,汉族15人。不知这数字有何意义,可汉族人却实实在在地成为这一“牺牲”事件的主体,其身份或许是当年进军西藏的18军官兵,抑或为和平解放西藏之后的西藏军区后方部队工兵。画面上那些穿着军装却不戴帽徽的人物,让我们不好确定其是否为职业军人,也无法确定他们是否集体专业为地方编制。无论怎样,画家不经意地在民族关系之外又隐含着一层军民关系。多重关系的交织,使画面的意义变得复杂起来。但是作者没有在人物与人物之间演绎生发更多的故事,没有在人物身份问题上做更多的文章,也没有给死亡笼罩上过多的悲情。在场的人只有一个心愿:让逝者安息,与天地大化。

画面的整体气氛是凝重的,时间也被凝固了,让我们理解了静穆何以与崇高相系,奉献与牺牲如何让精神得以永生。

日常散文3:日常细节不可忽视

文/若愚

常言道:时久见人心,人品看细节。细节,可以提升对一个人的好感度,反之也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实人品,每一个生活、工作细节里,不仅可以体现一个人的良好涵养,也能折射出其为人处事的智慧和卓识远见。真正的修为和人格魅力,不是刻意用言语表达和表现出来的,而是显露在生活、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里。不要因是小事就漠不关心,放之任之。任何一件小事、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让结果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

日常生活、工作里,有良好修养和大智慧的人十分注重细节的处理,如遇有人礼貌问候,定会礼貌回应。不管你是领导、普通职员,还是一般人员,别人向你问好,是对你友好的示意,如你仅是报以淡淡的“嗯”的一声,甚至目不旁视,虽是非常微小的一个细节,轻者恐有轻视之嫌,重则会被看成没有素养,长此以往,朋友远离,下属疏远。礼貌虽小,影响却非常大。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细节是管理是否到位的重要标志。管理不到位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更难成为成功的企业。一次和朋友闲逛商场,随意走进一家品牌男装店,一进门就看到1名服务员睡眼朦胧,这本就给我们一个非常不好的印象,但既然来了,还是看看吧,带着侥幸的心里往楼上走去,服务员拿起一个盒装的白色的男士衬衫给我们介绍说,这是店里的精品,不看则以,一看真是大跌眼镜,白色衬衫上全是一层黑色的絮状尘物,加上服务员懒散的精神面貌,让我们顿时失去了购物的兴致。工作期间职工散漫、商品不整洁,商场管理如此不注重工作细节,着实让人担忧。

实际管理中,大多管理者都不乏远大的抱负和高瞻远瞩的志向,缺少的是对细节管理精益求精的态度及对规章不折不扣的执行力,存在随意性。一些单位的很多规章要么束之高阁,要么挂在墙上做做装饰,说起来重要,执行起来“软弱无力”。一位领导在职工会上明确要求全体职工须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如有违反将严格按照规定处罚,可几天后就有人迟到了2个多小时,当考勤部门对照制度拿出处罚意见时,领导却说:“这是小事,是特例,另当别论”。何为小事?因何为特例?事后没有任何合理的解释。领导出尔反尔的行为不仅大大的自降了威信,还引起了大家的猜忌,严重影响到今后制度的执行力,由此及彼,后果可想而知。管理无大小,更无特殊可言,成功的管理者善于细节管理,善于从小处做文章,能够让大家从细微看到希望。如果管理做不到一视同仁、公正透明,一件所谓的“小事”都有可能成为导致全面崩塌的“导火线”。

无论企业、还是机关单位,有大事也有小事,如果领导只抓大放小,小事放任不管,或是不严管,那一定会因对细节的忽视,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出现问题的即使是日常小事,也能严重影响到单位的声誉和形象,久而久之,量变引起质变,蝼蚁也能蛀塌大厦。

日常中,些许的关爱,丝毫的服务,细微的处理,点点滴滴的坚持和重视,都将铸就你无限的魅力。细节虽小,但不容忽视,不可小觑,既不能让那些所谓的“小事”成为影响生活品质的因素,也不能让它影响事业顺利前行。请注重每一个日常细节吧,使之“发光发热”,让它成为我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能量和“试金石”。

日常散文4:365文艺青年的日常

文/木耳琦琦

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

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是在一个《傲慢与偏见》的书摘里。下面立即说,这是席慕容写的。

但是,我早已联想到,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的作者),这个热爱文学又坚韧的女子。电影《成为简》一直在我的脑海里一幕幕的回放,是的,她当之无愧,亭亭,无忧无惧。

想起她早晨在钢琴前欢快活泼地模样,充满了童真。一晃儿,一个独立于窗前的古灵精怪的女孩又慢慢咬着笔在构思写作,一个圆满而充盈的精神世界搭建起来。但是对与爱情,对于自己的未来,她又无比坚毅柔韧。拒绝不爱的高富帅,爱一个人时又绽放出炙热的光芒。去私奔,但是又拥有着理智,自尊自爱。精神上的独立与天生的浪漫结合,形成了一个美丽的灵魂。

她不断地写作,以文字为职业,追求自己的爱情,而不屈服于礼教。是的,也许我们是同样的年纪,但是我们却又相差如此之大。她有着文学的天赋,我却碌碌无为地在不喜欢的专业课上挣扎。她虽然没有写出,但思想中暗含了女权主义的思想,而我却放荡形骸,无拘无束,不问世事。

然而,我无意于去摧折那些独一无二、尚未成熟的花朵。她们可以娇弱,可以默默无闻,但是不要责怪一朵花的花瓣为什么不饱满。一朵花的花蕊为什么没有成熟的蜜糖。也许简在某种意义上是完美的榜样,也许我们离她太远太远,但是,我的心里始终满含着一个温柔的期盼,那就是,走在那条路上,走在属于自己的路上。

就像是《四月物语》里的女孩。一个人的学习,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的晚餐,一个人的周末,以及,一个人的爱。有什么不好吗,当你走在空旷的荒野上,你毫不畏惧前路的迷茫,毫不担心自己的孤独,而是去欣赏那绝处的风光,收获自己的精神独立。

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

日常散文5:合肥酒令

文/王贤友

合肥民间日常用餐形式比较简单,俗话说:一碗饭跑遍一个村。意思是说端一碗饭,串门,拉家常,可以串完整个村庄。农家除来客人外,通常一般情况不坐桌,各人盛一碗饭,夹上菜肴,满满盖上碗头,出去边吃边串门。在村头约定俗成的公共“集合地”上,或蹲或站,或背靠墙根,或身依树干,或脱鞋为垫,或以石块为凳,汇集一起,边吃边说,有的议论农事,有的谈古论今,闲话说说东家长,西家短之类的,十分热闹,透露出难得的快乐和散淡。

好客是合肥人的共性。有客“光临”,自然要杀鸡备酒热情款待。“没菜不要紧,酒一定要喝好”,“有菜没菜,不要见怪,多喝两杯酒”,这是普通人家待客的谦辞,却也是大实话,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以敬客为主要内容的饮酒习俗。

合肥人饮酒,习惯于慢慢呷,缓缓饮,俗称“咪老酒”,这与近年来流行“放雷子”可谓是大相径庭。但饮酒的习俗却没有多大的变化,总是以让客人多饮酒、饮痛快酒,以致一醉方休为“热情”、“好客”。但作为个体的饮者,却又总是以少饮为妙。这样就形成了酒席上“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解决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拔剑“决斗”——行酒令。酒令既公平解决了饮酒的“矛盾”,又刺激了大家饮酒的兴趣,也是一种很好的益智游戏。合肥民间配合行令的饮酒方式主要有:打通关,即主战者逐个挑战全席成员,一般是三拳两胜,最多五个回合,输了就饮酒,赢了不喝酒;独胜令,仍然是主战者逐个挑战全席成员,只是不定回合数,只有赢了当令对手才能进行下一个。而行令的方法却很多,主要有:

划拳,通过举拳出指来确定胜负输赢,只能两个人进行,其他人观战。合肥民间常见的划拳术语五花八门,主要是营造一个吉祥友好的氛围,不外乎是吉祥祝福、成语典故和恭维对方的词语。当两拳所出指数相加之和,与口呼之数相吻合者为胜,如果双方同时吻合则不计,需继续划拳。划拳行令虽然是酒席上的“决斗”,但也有一些礼节不可忽视,要“论资排辈”、门当户对和互相尊重。如晚辈对长辈和领导,不可叫“咱俩好”,而要因人而异说“阿爷好”“长辈好”;初交不可叫“五魁手”,因为“五”与“武”谐音,“魁”与“刽”谐音,等等。

捣杠,以生活中的“老虎、杠子、虫、鸡”4种物体互有循环相克的道理来裁定输赢。一般是两个人,也可4个人同时进行,可选取以上4物中任意一种同时喊出,然后根据虎吃鸡、鸡叼虫、虫蛀杠、杠打虎来判定输赢,输者饮酒。只有相克两物相遇方见输赢,若不相克,则继续进行。

出“宝”, 选取一可以用手握住的物品作“宝”。出“宝”者将“宝”在两只手里暗中变换后,握拳伸出,让猜“宝”者猜“宝”在哪只手里,或是猜单双数,猜中为赢,不中为输;也有猜钱币的正反面定输赢。出“宝”可两人间进行,也可一人出数人猜。如8个人吃酒,一人出“宝”,可用7根火柴,从中任选几根握在手中,其他7人谁猜中了火柴根数谁饮酒,若都没有猜中,出“宝”者饮酒再出。

酒令对于饮酒,是以各位饮者共同认可的方式决出彼此的胜负,最后由胜者罚负者饮酒。从这个意义上讲,酒令确为劝酒的好方式。但好的酒令形式,不是以追求胜负为目的,而是以活跃酒席气氛,调节宴饮节奏为旨要。酒令由于历史的积累,形成许多种类,据清俞敦培《酒令丛钞》的说法,可分为古今、雅令、通令和筹令四类。有热心于此者,将它又分为筹令、雅令、骰令、筹子、酒牌等若干类,分类有区别,但包纳的内体大体一致,大同小异。

如合肥的酒令划拳就有“三字令”和“四字令”。

三字令:

宝一对(意为零,不出数)

一家亲 俩相好

三结义 四季彩

五魁首 六六顺

巧七梅 八福寿

九州同 十(实)在好

四字令:

宝拳一对

一殿高升 二龙戏珠

三星高照 四季来财

五子登科 六六大顺

七星高照 八仙过海

九老长寿 十十(实实)在在

看来,酒令这种习俗,是人们心理的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在漫长的历史现实中形成的。研究合肥酒令,是研究合肥文化的一个“切口”。

日常散文6:日常小情绪

文/沈萍

每个人都有小情绪,这些小情绪略隐晦,很难准确地描述,只是有点而已,但就是那么一点点,在身体里游来游去,调皮地这里碰碰,那里撞撞,痒了神经末梢。

抱怨、愤怒、委屈串成了一个个小情绪。很多时候,抱怨来得很突然。有时课多,脚疼得不听使唤,下班后却还得跑菜场,再回家把晚饭张罗出来,生活的激情刹那间冷却。多想吃顿现成的热乎饭,但这个小目标的实现困难重重,家里那人视厨房为洪水猛兽。为了使他向厨房妥协,我做过无数努力,却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两句诗用在这里并不是十分恰当,但他对厨房的抗拒之强烈已了然于目。冷静时想想厨房之外的事他一直很尽心,心里头也就释然。既然纠缠放下,又觉生活有味了,今天吃啥呢,百度一下,一个荤,一个蔬,一个汤,今天与昨天不重样,明天再换换新花样,挺好。

偶尔有点小愤怒。早晨掐着时间匆忙去上班,却发现雨披被谁顺手牵羊了。望着倾盆大雨,竟束手无策。恨自己,驾照考出十多年了,居然还不敢开车。雨柱子砸在地上,砸出了一个个小水塘,若砸在身上,砸出无数个窟窿也极有可能,心沉了下来。那个人是谁呀,起码的公德心都没有,没形没影的,愤怒只好在心窝里挤挤挨挨。有一日又遇大雨,一个上点年纪的女人要骑车出门,东张西望一番,手竟然往旁边车子的兜里探了进去,嘴里自言自语:借着用一下。我赶紧过去阻止,她有些讪讪地把手缩回。我内心里的火熊熊燃烧了,但最终还是趋于平静。何必呢,就为了一件雨披扼杀掉好心情,太不划算!这些事是恨不尽的,见之,阻之,而自个儿绝不为之,生活里的不和谐音符不时地跳几下,这本是生活原来的样子。

时不时地有点小委屈。有时委屈无穷无尽,差点摧毁意志。鼓足勇气试图口诛笔伐,把内心里的郁闷挪到阳光下晾晒。可晒了又怎样呢,搏人同情有何益,徒增无关之人饭后谈资更是荒唐!再进一步想想,以为比山高比海深的委屈其实不过是一种狭隘的计较,在乎了,它便在眼面前晃悠,愈晃愈心烦意乱。无视了,说不定会知趣地逃遁。哪怕这种情绪有些顽固,避之,调头走另一条路总可以。这世上路有千千万万条,一直在等着各种人去踩,踩对了,便同样是星光大道。

小情绪是负面的,但负面得并不彻底,每一种都有点躲躲闪闪,很委婉的样子。其实,要是这些所谓的小情绪都没有了,生活才真正地乏味透顶。倒是小情绪的存在,成了平静如水的日子里的一朵朵顽皮的浪花,生活因此而变得多姿多彩,也变得无比真实。

日常散文7:品味“做”

文/符建国

“做”,这个字很常见,我们日常的一切行为活动都与它紧密相联,细细品味这个字,含义很广,寓意深刻。

从字体结构来看,“做”字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人”、一“古”、一反“文”。“人”,明确了“做”的主体,一切活动都由人来完成;“古”,启示我们要以史为鉴,借古鉴今;“文”,可以理解为“条文”、“法规”,是“做”的准则和依据,要求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按照条文法规行事,尊重客观规律。从词性来讲,“做”多作为动词来用,既然是动词,就有个标准和态度问题,就有高低好坏之分。无论做任何事情、从事什么活动,只要标准高、要求严、态度好,就能做出成绩,达到理想的效果,反之则不然。

“做”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日常所引申的方面,无外乎做人、做事、做官,这三者辨证统一,互为关联,互相作用。做人、做事、做官,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修养,需要终身领悟、躬身实践。做人、做事、做官,一定要有良好的态度,只要用心做人、尽心做事、公心为官,就能有所作为、成就事业、赢得口碑;要善于以古鉴今,学习历史、熟知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探寻规律、搞好借鉴;要坚持依规行事,注重学习掌握条文法规,明确依据和准则,自觉按法规政策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这样才能保证不出大的差错和问题。

日常散文8:二十三 送灶君

文/周华诚

在中国人的日常家庭生活里,还有什么比灶更重要的吗?

吃饭从来就是一件和天一样高的事。

有家,必有灶。一日三餐离不开灶。灶王爷目光炯炯,注视着一家人的饮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灶王爷虽是神,但几乎就要跟家庭成员一样亲近了。

春节,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当然不能忽略了灶王爷。我们的春节,这漫长的节日,就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也可以说,是从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灶王爷开始的。

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来的特使,“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我小时,经常能在各家的厨房里看到灶王龛,灶王神像前插着香。那时不懂,觉得敬畏,现在想来,觉得颇为亲切。乡下村妇,一年到头忙碌,日子琐碎又艰辛,没有什么好伙食的时候,也要变着花样为一家老小做出好吃的饭食来。在烟火与炒辣椒混合的浓烈气氛中,呛出泪花的村妇抬头看见神龛里的灶王爷,大抵心里会产生一丝丝的安慰吧,到底还有神与我们在一起。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述职。这是一件重要的工作,谁家都马虎不得。这一年来一家人所吃的饭,所行的事,所施的善,所创的业,欢笑与泪水,纠结与艰辛,都被灶王爷看在眼里,现在他要上天,如实地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切;更重要的是,他的汇报,还将决定着来年这一家的吉凶祸福。在一周之后的除夕晚上,灶王爷将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好坏未来,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会再度上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间,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过着平凡又烟火的日子。

那么,在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之时,送送他是缺少不得的仪式。很多地方,会把麦芽糖作为祭灶的主要物品。童谣说,“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

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写道:“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南方祭灶,和北方一样,也是用的甜食。爆米糖、米糕。为的是让灶王爷吃了甜食,嘴巴甜一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人们对待这一位日常的灶王爷,随意惯了,到了灶王爷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突然地对他要热络起来。这跟拉选票是一样的道理。好吃好喝地侍奉着,好听的恭维话也说一通。这样一种习俗流传到现在,慢慢地已经变成一种游戏,通过灶王爷表达一下内心对美好的希冀而已。

灶王爷回来时,是在除夕。除夕大家都要接神、接灶王爷。接灶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龛前燃香就好。我们老家的习俗,会备好两块又大又干燥的劈柴,在年夜饭之后,整个厨房清理完毕,灶内烬火都熄,便在灶膛内塞进两块劈柴——这是给辛苦忙碌一年的灶王爷的压岁钱,也算是给灶王爷拜年啦。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