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散文

请欣赏净土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净土散文1:净土不必远

文/晚风

那一片山水,一直灵动在我的生命里。

置身钢筋水泥的丛林久了,便少了几份闲情雅致。不知有多久没去郊外走走了,再去时竟然陌生了许多。记忆里,那儿有许多俯首即撷的清欢:依着一弯碧绿的湖水,平滑的道路两旁陈列着园丁精雕细琢的植物造型,整洁而富艺术感;点缀着几个专售本地特产“山水豆腐花”与泳衣泳圈的小店,店主热情并不欺客;最让人欣喜的是,眼前是一幅动态的天然画卷,青山倒映绿水,崖前瀑布高挂,远远地便可饱览其之通灵隽秀……

刚把车拐进芙蓉嶂的牌楼,从窗口望去,湖边添了许多仿欧式的尖顶建筑,几个装扮成典雅的酒吧,一排排高高的雕花铁栅栏拒人于千里之外。风景被无情地掠夺了,锁进一幢幢豪华的别墅里,换成了开发商待价而沽的筹码。再不似往日,目之所及,一片波光粼粼的湖面,间或一两条鱼儿,倏地跃出水面,划出一条弧线,泛起层层涟漪;山上层峦叠翠,修竹绿树掩映下,几幢青砖碧瓦若隐若现。山水仍在不远处,唯有置身其间方能感受了。

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中写道,“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有表情的景色。望着它的人,可以量出自己天性的深浅”。说是湖,原是水库,不知谁取了个诗化的名,叫白水带。有二三十米深,以往夏天一到,成群的人结伴来游,以洗濯市井的喧嚣浮躁。今年干旱,湖水浅了许多。仍有三两个垂钓者,泰然自若地坐着,不知钓的是心情抑或山影?不远处的浅滩上有几对新人在拍婚纱照,任摄影师摆布着,把一生的承诺定格在幸福的笑靥里。

傍山路呈之字型环绕而上,路面并不宽敞,却转弯很急,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好在有心人靠边立了面圆凸镜,绝了许多安全隐患。山坡上人迹少至,积了厚厚的落叶,风拂过叶儿翩飞追着赶着;有细长的藤蔓递手过来做着欢迎的姿态,此伏彼起的鸟鸣虫吟,更添了山的幽静。

山涧清泉涓流途径洼地汇成一潭。质朴古典的木排,钉成密密长长的小桥,架在水面上。潭水很清,可见一丛丛淡绿的水草呈蓬勃之态蔓延,其间几只小鱼小虾穿梭其间在捉迷藏。而潭并非终点,前方便是断层,纵身跃下织成几片瀑布。此时,鞋是多余的,赤着脚,小心攀到瀑前嶙峋的石间,无数水珠飞溅,掬水浣面,一股清新逼走了肺腑间的浊气,尖石乱崖般的心垢,遂化为一阵散沙,唯余清凉舒爽的快意。濯却心间烦杂,静享片刻安详。

瀑布旁有块草甸铺就的斜坡,许是因为泉水的滋养,草正绿得可爱,齐整像是修葺过。往返草地与石崖之间,无论坐、卧或是行走,竟不染一丝尘土。不由想起哪儿看到的一幅古联“石径有尘风自扫,桃源无俗月常来”了。

此刻只想修行禅定,汲取天地之灵,倾听世外清音。正如友人所言,生命从自然中来,无论经历过多少年代的进化,它对自然的依恋与依赖都无法改变。然而,自然却又在现代文明的侵略中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寻觅清欢,是心灵对自然深情的呼唤。

这是一个充满欲望的时代。人类对大自然的无私馈赠毫不珍惜,以主人之态贪婪索取,永无休止。谁说草木无情?用细腻的心去感受阳光雨露下一片叶子的舒展,一枝含苞待放花朵的血脉,甚至原野上一颗随风摇摆小草的呼吸,令人无不动容。谁说草木无心?因为卑微,所以脆弱。小小的心常被人类蹂躏摧残、无情践踏于脚下……

杨绛先生译自蓝德的一首诗,有这样一段:“我与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唯爱大自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爱这广袤的自然,不需要地位和金钱,只需要爱心与真诚便够了。而这,又有多少人遗失殆尽于灯红酒绿、世事纷争中了?

此刻于我,眼里心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花草树木,全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觉的生灵,不能对话也自有心契。可知,文明与生活的高品位,来自于对待万物的心?只有拥有温柔的大爱之心,才是真正懂得并享受生活的人。

佛偈有云,净土不必远,就在你心间。玄想中抬起头,触目是心光。

灵魂在高处,自不染尘埃。

在这个慵懒的午后,我沉浸山水,濯足漱心,洗却红尘,脱胎换骨。

净土散文2:净土

文/LQ

于是我们总是向往着自己从未涉足过的世界

假装坦然地接受对于坚守追求的褒奖

始终不愿意接受一切关于理想现实的辩证关系的云云尔尔

在内心中勾画出的某个-topia的感召下

不许触碰不许蒙尘不曾外露寄托灵魂至真至纯的一隅月色琉璃地

是一抔净土

远方的田野

我们往往寄希望于远方。“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然后衍生出勇敢、挑战、尝试、挣脱、坚持、信念、励志这些闪闪发光满满正能量。然后有人给你当头棒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苟且!”“但是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不曾妥协的人;你们不曾料想远方不过是另一个虚构出来的伊甸园。”“远距离的欣赏,近距离的迷惘”。“你不喜欢它反而是因为你了解它”。楚门从那扇门走出去,可能未知的远方比既定的生活轨迹更加凶险和糟糕。然后最终你噙着泪水,遍体鳞伤…

那诗呢?田野呢?

人家兔子都敢‘Try Everything’。

保研后,在2015年年末,又经历了一段历练后,我感叹过这样一句话: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然后这个目标可以仅靠自己之力达到的那段时节--最美丽。当然里头包含着多层次的含义。现如今,考研也告一段落,不少伙伴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愿望,创造了更加令人称道的传奇。当然同时,竞争激烈,门门路路,交错纵横。“保研并没有给我多带来什么,除了多在临床经历了些,还有庆幸,又可以完完全全靠自己之力,撑过一次净土的蒙尘”。

再后来,近乎崩塌的是事关‘未来’,‘理想’,‘追梦’,‘freedom’,‘优秀’,‘选择’此般曾经一度的所谓精神支柱。

无奈现实的洪流在张口吞噬着。“在这个边缘时节,净土已经不可避免的要蒙尘和被沾染”。结果就是:不同人都不同的选择。换言之:人各有志。然而这些‘选择’本无孰优孰劣,全是自己的选择。‘根据实际情况,向着内心’。两方面总归还是有理性的相互支持共存者,当然也不乏思想和言语上的枘凿。而每个人心目中的‘远方的田野’也大相径庭。可谓小大之辩。可能我争取了多年的‘远方’在你眼中只不过是眼前的苟且。“可我至少争取过。”

愿赌无悔,当然这赌得下的理性些,哪怕远方一片荒芜,“撇开一切冲动和任性的成分,追随着自己的内心,就可以无视其他人眼中口中对你的目标的评判而义无反顾地追逐了”。至少我是这样。我也很欣喜,还有志同道合,甚至承载和孕育着更加奇幻而纤尘不染的萌芽…

据说这是一个人蜕变的标志:一是当你发现好多事情不是仅靠自己的努力就能做到。二是当你发现很多事情无可奈何,但还是选择为之努力。

追随内心,心抔净土。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就有人把所谓‘有追求者’冠以‘鸢飞戾天’的形容。

不无道理。我们常常为了自己的臆想而喘息挣扎,成了希望的俘虏。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所谓的人生,大多在愿望和它的成就之间返折。目标和愿望不外是一种梦幻泡影,而成就则容易令人立刻生腻。所以很多时候,当你达到你的某个追求的时候,幻影旋即失去其的魅力。而人生蜿蜒,愿望和成就常常以不断更新轮替的形式出现,也相应促成了励志正能量的精神气质,同样伴随的其实也是背负和放不下……

我们总在萌生和邂逅那些儿‘动力’和这样那样做的理由。“我要追求自己最想做的事和自己最喜欢的人。”“我要为了我的家庭,为了我的未来。”“我只是想证明一下自己没有什么做不到,我只是想给我的将逝青春一个交代”。“而我…也许仅仅是想挣脱一个象征着‘牢笼’的隐形枷锁。”“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话是没错,不过人的需求欲望可是无边无际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人们就会逐渐远离净土,我们不讨究其中的初衷是什么。直到我渐渐接触到:“你不知道嘛,他闪闪发光风光无限的背后浸浴着如何辛酸的血泪史?”“你还真以为他是财大气粗的富二代?”“什么?这样一个儒雅温和用情专一的大暖男是个这么个东西。”“你信么?开始的开始,她对爱情的虔诚和专一是令人动容的。”衍生出来的或是面具,或是伪装,抑或令人扼腕的蒙尘…再看看社交朋友圈,有时候也发现,表面的华丽,有如粗糙的货品涂上彩饰一般,通常苦恼都被隐藏着,反之,一旦手中有什么引人侧目的物品,就会拿出来搬弄一番。于是有点麻木,突然有人振聋发聩:“一个人要把他人的所思所想所赞所誉当做自己努力的主要目的,这是十分愚蠢的。”

还是随心。

四年多前写过一篇文章《变 不变》,一个朋友评论说“我不相信安排轮回,我只相信事在人为”。我受到莫大鼓舞,也一举证明了此话不假。但现在我不是去质疑,而是想更理性地探讨命运这个问题。所以不是说变得现实,而是具有了一个成熟的人必备的理性。我的感悟大致如下,大致暗合了古话‘尽人事,随天命’。“虽然偶然巧合和变故无数次别出心裁地让我们事与愿违,无视我们的见解,甚至以我们讨厌的方式引领我们踏上一条路的时候,不可否认,事情的最终结果有时候是对我们有利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也许,最终让你顿悟和息心忘返的真的只能是:真善美。

人心●仁心

“来,小弟把手拿过来”“摸到没有,活的,热的,跳的。”“以后可以出去跟别人说你零距离摸过人的心脏。”这可能也只能是外科医生才能有的经历和‘待遇’。去年11月25号,轮心外的第4台手术,主任让我这样感觉了一下。

顺便描绘下实习生日常,相对于病房的繁琐,跟台手术相对只算干点体力活。不过早晨不到9点就进去手术室,到晚上10点钟拖着不听使唤的双腿回来,还真的是忙忙碌碌,身心俱疲。在心外跟了5台开胸,在乳腺外跟了8台根治,在甲状腺外跟了12台根治,当然都是比较深刻的记忆。

有时难免台上还会晃神,“一尖,一底,两面,三缘”那应该是大一下的系统解剖吧,“0期去极化、1期快速复极、2期平台期”这是大二上的生理学吧,“梨型心靴型心向心肥离心肥虎斑心绒毛心…”有点乱,---“同学,给我对灯!”。

然后就台上正轨,琢磨下这“主闭”是怎么开的:常规前期准备,惊悚地用摆动锯锯开胸骨,用骨蜡止血,游离清楚胸骨后粘连,仔细地分离心包腔内粘连,充分暴露手术野,常规建立一个体外循环通道,转流降温,阻断上下腔静脉,一刀横行切开升主动脉根部,在左右冠脉开口直接灌注入含血的停跳液,心电渐渐呈一直线,主任将病瓣切除,植入机械瓣,飞速娴熟地打结固定,测得瓣膜启闭自如后,渐渐复温,缝合升主动脉根部切口,充分鼓肺、排气,降流量,开放升主动脉,渐渐地,心跳恢复为窦性心律,并行体外循环,输多巴胺强心升压,停机,给血,血压也渐渐回升了,确定充分并行后渐渐撤离体外循环管道,再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彻底止血,在胸骨后及心包各缝一根引流管,再充分止血后,钢丝缝合固定胸骨,逐层关胸至皮肤…完成了焕然一‘心’。

所以心外科医生常常说自己‘天天开心’,确实如此。

“你一个实习生,怎么这么把自己当一回事?碍事。”

“我现在是一个实习生,我不把自己当一回事,以后就成不了大医生。我并不觉得我碍事,我处理了这个组上最琐碎的工作。我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地写了新入院病人的首程大病历,和在床病人的当日病程记录,会诊记录,粘贴汇报了当天的化验报告和影像报告单。我护送病人做CT,MRI,帮十几床的病人换药检查伤口,到彩超室病理室到处催报告,到全院各个科室请会诊,到病案室送病历,上手术的时候卖力地暴露手术野…我很当自己一回事。”

很感人的一组对话。

在医院实习,我见过两次医生的眼泪,一次在血液科,患者夜里变症,无力回天。还有一次,为了挽救肾衰竭的母亲被迫剖宫,做好弃掉婴儿的准备,却不想那个只有小兔子大小的家伙似乎要不满和控诉命运的不公,一定要在手术室呱呱地宣布自己的降临…

我见过为患请命,我见过废寝忘食,我见过舍己为人。年终参加某科室的尾牙聚餐,主任和大部分医生在酒桌上的讨论内容过半还是“3床血压怎么样了,16床的用药调整了没有。”

不是铁石心肠,更不是情感麻木。相反,能选择这个做拯救的职业,固守着一抔净土,那心其实比谁都软,比谁都仁,比谁都善…

守护

总之,有些东西,我会守护,当然不是一味固守。

大二时候记下来那段:“现实的来说,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能用的,有用的成品。聪明的人,会选择在这些年多受些苦,这叫必由之路。锻造,雕琢,当别人在慨叹韶华已逝,嗟叹唏嘘之时,你会多么庆幸当时的浴火,谙此理,便是智慧。”现在想来真是恰到好处,很好地诠释了追求和目标之间的联系,也让人比较乐于接受。

“你真的做到那样了,别人也没理由拒绝你!”

所以天还是蓝的,不是嘛。爱我所爱,还都是靠自己能实现的那种。

那一隅月色琉璃地,

是一抔净土。

净土散文3:一方红尘中的净土

文/兰草ygl

丈夫从网络上看到有关辽宁省大悲寺的介绍,对我和儿子说,这是当代中国难得一见的一群托钵乞食行者。我们自然别有一番好奇和敬意,心也随之向往。

我们一家人都不是佛教徒,更谈不上任何虔诚。之所以对大悲寺感兴趣,不是迫切想求得什么福报,而是因为许多着名的寺院和披着僧衣的人,因太怀利欲,假佛之名挟持世人而不断被人诟病的同时,深处山沟中的大悲寺因其清修苦行,持不捉金钱戒而被追随者视为“净土”。

正值数九隆冬的双休日,一家人吃完早饭,带着一颗虔敬之心和一堆问号,开车专门奔大悲寺而去。目的就是想真切地见证传说中滚滚红尘之外那一方纤尘不染的净土。

从海城段高速公路口转出,下坡,上坡,驶上省道,按着车载信息定位毛祁镇的方向,又在乡村机耕路上开出了大约20公里的路程,只见路两旁松柏森森,人迹稀少,终于大悲寺到了。

大悲寺依山脚而建,清一色是那种素朴的青灰,四周环望,整体建筑面积不是很大,但地势很开阔,三面环山,山不算高,一面临水,水域也不宽阔,山高水低,势态天成。

天空中不时有小雪花飘落下来。西北风一个劲儿地刮着,围着围巾,都明显地感觉冷风往脖子里钻,零星的枯树叶儿从树上飘落下来,在地上打个旋又飞走了。但可以想像,冬去春来,特别是到了夏天,这儿的景色一定会十分葱郁、幽静。

大悲寺看上去给我的直觉不同于常见佛寺的金碧辉煌,明显感觉到一份独特的沉稳庄重和朴实无华。主大殿、药师殿、三圣殿、客堂、斋堂、藏经楼等青灰色建筑,就连殿堂前上下踏步的一级级石阶,也都是用的没有磨光的粗石板。大悲寺正扩大修建,空荡荡的平地上,堆着一些砖块、石料,有的建筑还立着许多施工的脚手架,显然还没最后完工。听说这里大多建筑劳动,都是由居士来完成,偶有专业要求高的技术活儿才在外雇工。

寺院没有庄严巍峨的山门,随着铁丝网围墙的铁栏杆,开了一人行和车行两个大小不同的门,有别于门内门外的是一根公路收费口常见到的那种升降杆。居士接待处就在紧临小门的小简易房里。

门外铁丝网墙上挂着毛笔写的简易提示牌:“寺内禁止放钱、拍照、吸烟、吐痰”。门里一个同样的公告牌上写着,“本寺持不捉金钱戒,没有委托任何人代收金钱供养”。稍远处山脚下立着的“严持戒律,饶益有情”和“爱党爱国爱教守戒” 两幅大字的牌子清晰可见。更让人赞叹的是,大悲寺免费提供供奉所需的燃香,请佛、请护身符也均为免费,只需与客堂师傅打个招呼即可。

寺院很安静,不知是不是季节的关系,反正游人不多。路边插着“注意脚下众生”的木牌,香炉前搁着“禁止放钱”的告示,佛像前没摆那种千篇一律寺院收入的主要来源的功德箱。这种场景还真不多见,一股钦仰之心,顿时涌上心头,不由自主地放轻了脚步。

走进寺院,墙上严格的戒律,让我对大悲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修行容易受戒难,守住戒相心坦然”。来大悲寺常住者必须做到八条:一、持不捉金钱戒; 二、日中一食; 三、行脚; 四、乞食; 五、不接客僧礼; 六、一切供养归常住; 七、三衣钵不离身(十八种物齐备); 八、不化缘,不求人。这八条戒律,文字不多,但足以体现了僧人的威仪具足和佛陀戒律的严谨!

滴水成河,天长日久 ,长期的积累,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真正功果自成!我不知道,可不可以说,佛就是戒律,戒律也就是佛!但我知道,对当今很多僧人来说,别说这八条了,能做到其中二、三条就很不容易了。想像得出,受不了这份清苦、耐不住寂寞的人,是无法在大悲寺呆下去的。

原以为僧人的佛教生活是相对悠闲自得的,大悲寺僧众的起居时间让我出乎想像。每天凌晨两点起床,晚上十点休息,屈指一算,一天只有四个小时属于个人的休息时间。日常又多为集体活动,除早晚课,每天坐禅五次,每次一支香约一个小时,颂楞严咒十遍,还要学戒、听受戒训。还有居士集体坐禅时,备有专用坐垫和裹腿用的布毯,有一老居士拿根竹竿负责巡堂,若谁坐姿不正或淖入昏沉,就要以竹竿击打提醒之。

戒律还规定,寺内僧人不准着华丽鲜艳的衣服,以灰色为主。且每人只允许有两套衣服,破损后缝补自然成了百纳服。照片中那位穿着补着数不清补丁的百衲衣,体态魁梧,面目慈和的老人,就是妙祥法师。大悲寺原来是一所矛盾重重的供奉外道大仙之地,后来妙祥法师应当地政府和信众邀请,来大悲寺主持,带领众僧将其改造建设成一座在全国具有极大表率作用的正法道场。我知道,在这百衲衣下,一定藏着无比圆融的智慧、无尽的宽厚与慈悲。

大悲寺特有的行脚也广受推崇。僧众外出行脚,背负四五十斤重的行囊,行走数百里,半月至一个月方返回。沿途托钵乞食,露宿野外,其清苦而又单调的修行生活可想而知。正是这种严格有序的寺内生活,让大悲寺独树一帜,成为信众心中真正的“修道之地”。

百闻不如一见,此行在为古德行宜赞叹之余,感受了大悲寺僧人独特的风范。它让我知道,默默无闻,脚踏实地,以戒律为师,续佛慧命的僧人大有人在!

从寺院出来,正遇众僧排着一列队形迎面走过来,走在群山的环抱里,除了脚步轻轻没有人声,只闻天籁。我初略地数了数,足有20多人,年纪大都很年轻。驻足在我们一旁的两个游人,冲着戴着厚厚的眼镜,一副书生气十足的样子的两个僧人说小声议论:真不理解,一个是大夫,一个是画家,那么高的学历,那么深渊的学识,为啥跑到这受清苦!看来,他们并非是生活的挫折被迫而出家,他们将家事尘缘了却后,来大悲寺长期静修,是对人生的一种全新的选择。尽管我们一时还无法读懂他们。

还有一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人,慕名而来大大悲寺,有的来依教奉行,有的来“挂单”体验生活,有的来求图福报,尽管心情和愿景不一,仁者、智者、愚者,所见各异。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也什么都可不想,这是完全有别于日常生活的一种体验。但起码都有十分认同常识之内的教义,比如说向善、悲悯、宽容、律己等。人怀悲悯和恻隐之心是无可非议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都是佛子,同样的发心、同样的精神,才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来。我想,金钱物质诱惑面前,脚踏实地遵照佛陀的戒律,以自己的行动感化有情,续佛陀慧命,不是坏事。

雪花还在不紧不慢地飘落着,冻僵了的黄土地上撒上薄薄的一层白色。远近殿堂、树木和山峦,都笼罩在朦朦胧胧的苍白之中。

走出大悲寺,沉浑亢远的钟声在耳畔响起,山回谷应,余韵悠长,不绝如缕。虽然我听不懂钟偈唱诵的都是什么,但我知道,那一定是在为众生驱苦难,求福佑,让人心不迷失,离邪念,驻正信。 大悲寺之行,让我真切见到了一个正修道场,一方红尘中的净土,见证了真有一个如此庄严持戒的僧团,大悲寺是红尘中芸芸众生的守望者,名副其实,实胜其名。

净土散文4:若是没有怀念

文/潘姝苗

一杯茶,一抔净土;一首歌,一番回味。一个人的午后,情感在阳光真切的温度里蒸融。记忆里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过往,花一样半开,酒一般微醺着。

我知道在急速行走的生活中,这样的时光越发奢侈,而我也偏要在尘世的热闹里营造一份清寂,播撒属于自己的孤独。

音乐响起,灵魂就开始安静了,曾经不羁的流年、花季的香、青春的痛,仿佛高殿上一炷烟,袅袅升向空中,倾吐它曾有过的缠绵。爱极了那些老歌,那些词句;那些烙着时代印记、夹伴着青春挣扎的疼痛,与振翅欲飞的渴望的旋律;那些当年懵懂无知,而今已能明朗地映见容颜的心迹;那些若隐若现的心情,闪烁着树影一样的斑驳迷离。

岁月是有见证的。无论曾经的过往在心里多么不经意,无论当年是多么的冷漠钝感,无视春风掠过池塘时吹皱的忧伤,而你依然无法逃脱时光的邂逅。

音乐是年华的延续,一首熟悉的旋律,在我们的心弦上静静呼吸,拥抱最初的纯然,编织成时光的影像。“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我们难以抗拒这样一场浩大的情境。

此刻,我来了,来赴十多年前那次未与你相见的旧约。就在仆仆风尘、烟消云散的往昔,在那无处诉说凄凉的灯火阑珊处,还有一颗将路过的人早已忘记,经过的事随风而去的驿动的心。

给我一个空间,没有人走过,给我一段时间,没有人爱过,在熟悉的歌里追寻原来的我会比较容易。在梦醒时分,这纷纷扰扰的倾诉透过寂寞丛林,踩着深深浅浅的脚窝来看望我。借由他们,我才能踏上怀念的路程,跟不太久远的自己交谈寒暄,拾拣最初因暧昧被打动的心。

怀念是有意味的,因为有凋残就有新生,有初萌就有旧梦。我们原本是这样一群生生不息、相互关照的生灵,若是没有怀念,这人间何来暖意?

但愿此地纵是一处相思、两处闲愁,也浸漫了泥土的温暖。当我们向人生告别,也许只有怀念,才是彼此可以拥握的永远。

净土散文5:一方红尘中的净土

文/兰草ygl

丈夫从网络上看到有关辽宁省大悲寺的介绍,对我和儿子说,这是当代中国难得一见的一群托钵乞食行者。我们自然别有一番好奇和敬意,心也随之向往。

我们一家人都不是佛教徒,更谈不上任何虔诚。之所以对大悲寺感兴趣,不是迫切想求得什么福报,而是因为许多著名的寺院和披着僧衣的人,因太怀利欲,假佛之名挟持世人而不断被人诟病的同时,深处山沟中的大悲寺因其清修苦行,持不捉金钱戒而被追随者视为“净土”。

正值数九隆冬的双休日,一家人吃完早饭,带着一颗虔敬之心和一堆问号,开车专门奔大悲寺而去。目的就是想真切地见证传说中滚滚红尘之外那一方纤尘不染的净土。

从海城段高速公路口转出,下坡,上坡,驶上省道,按着车载信息定位毛祁镇的方向,又在乡村机耕路上开出了大约20公里的路程,只见路两旁松柏森森,人迹稀少,终于大悲寺到了。

大悲寺依山脚而建,清一色是那种素朴的青灰,四周环望,整体建筑面积不是很大,但地势很开阔,三面环山,山不算高,一面临水,水域也不宽阔,山高水低,势态天成。

天空中不时有小雪花飘落下来。西北风一个劲儿地刮着,围着围巾,都明显地感觉冷风往脖子里钻,零星的枯树叶儿从树上飘落下来,在地上打个旋又飞走了。但可以想像,冬去春来,特别是到了夏天,这儿的景色一定会十分葱郁、幽静。

大悲寺看上去给我的直觉不同于常见佛寺的金碧辉煌,明显感觉到一份独特的沉稳庄重和朴实无华。主大殿、药师殿、三圣殿、客堂、斋堂、藏经楼等青灰色建筑,就连殿堂前上下踏步的一级级石阶,也都是用的没有磨光的粗石板。大悲寺正扩大修建,空荡荡的平地上,堆着一些砖块、石料,有的建筑还立着许多施工的脚手架,显然还没最后完工。听说这里大多建筑劳动,都是由居士来完成,偶有专业要求高的技术活儿才在外雇工。

寺院没有庄严巍峨的山门,随着铁丝网围墙的铁栏杆,开了一人行和车行两个大小不同的门,有别于门内门外的是一根公路收费口常见到的那种升降杆。居士接待处就在紧临小门的小简易房里。

门外铁丝网墙上挂着毛笔写的简易提示牌:“寺内禁止放钱、拍照、吸烟、吐痰”。门里一个同样的公告牌上写着,“本寺持不捉金钱戒,没有委托任何人代收金钱供养”。稍远处山脚下立着的“严持戒律,饶益有情”和“爱党爱国爱教守戒” 两幅大字的牌子清晰可见。更让人赞叹的是,大悲寺免费提供供奉所需的燃香,请佛、请护身符也均为免费,只需与客堂师傅打个招呼即可。

寺院很安静,不知是不是季节的关系,反正游人不多。路边插着“注意脚下众生”的木牌,香炉前搁着“禁止放钱”的告示,佛像前没摆那种千篇一律寺院收入的主要来源的功德箱。这种场景还真不多见,一股钦仰之心,顿时涌上心头,不由自主地放轻了脚步。

走进寺院,墙上严格的戒律,让我对大悲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修行容易受戒难,守住戒相心坦然”。来大悲寺常住者必须做到八条:一、持不捉金钱戒; 二、日中一食; 三、行脚; 四、乞食; 五、不接客僧礼; 六、一切供养归常住; 七、三衣钵不离身(十八种物齐备); 八、不化缘,不求人。这八条戒律,文字不多,但足以体现了僧人的威仪具足和佛陀戒律的严谨!

滴水成河,天长日久 ,长期的积累,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真正功果自成!我不知道,可不可以说,佛就是戒律,戒律也就是佛!但我知道,对当今很多僧人来说,别说这八条了,能做到其中二、三条就很不容易了。想像得出,受不了这份清苦、耐不住寂寞的人,是无法在大悲寺呆下去的。

原以为僧人的佛教生活是相对悠闲自得的,大悲寺僧众的起居时间让我出乎想像。每天凌晨两点起床,晚上十点休息,屈指一算,一天只有四个小时属于个人的休息时间。日常又多为集体活动,除早晚课,每天坐禅五次,每次一支香约一个小时,颂楞严咒十遍,还要学戒、听受戒训。还有居士集体坐禅时,备有专用坐垫和裹腿用的布毯,有一老居士拿根竹竿负责巡堂,若谁坐姿不正或淖入昏沉,就要以竹竿击打提醒之。

戒律还规定,寺内僧人不准着华丽鲜艳的衣服,以灰色为主。且每人只允许有两套衣服,破损后缝补自然成了百纳服。照片中那位穿着补着数不清补丁的百衲衣,体态魁梧,面目慈和的老人,就是妙祥法师。大悲寺原来是一所矛盾重重的供奉外道大仙之地,后来妙祥法师应当地政府和信众邀请,来大悲寺主持,带领众僧将其改造建设成一座在全国具有极大表率作用的正法道场。我知道,在这百衲衣下,一定藏着无比圆融的智慧、无尽的宽厚与慈悲。

大悲寺特有的行脚也广受推崇。僧众外出行脚,背负四五十斤重的行囊,行走数百里,半月至一个月方返回。沿途托钵乞食,露宿野外,其清苦而又单调的修行生活可想而知。正是这种严格有序的寺内生活,让大悲寺独树一帜,成为信众心中真正的“修道之地”。

百闻不如一见,此行在为古德行宜赞叹之余,感受了大悲寺僧人独特的风范。它让我知道,默默无闻,脚踏实地,以戒律为师,续佛慧命的僧人大有人在!

从寺院出来,正遇众僧排着一列队形迎面走过来,走在群山的环抱里,除了脚步轻轻没有人声,只闻天籁。我初略地数了数,足有20多人,年纪大都很年轻。驻足在我们一旁的两个游人,冲着戴着厚厚的眼镜,一副书生气十足的样子的两个僧人说小声议论:真不理解,一个是大夫,一个是画家,那么高的学历,那么深渊的学识,为啥跑到这受清苦!看来,他们并非是生活的挫折被迫而出家,他们将家事尘缘了却后,来大悲寺长期静修,是对人生的一种全新的选择。尽管我们一时还无法读懂他们。

还有一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人,慕名而来大大悲寺,有的来依教奉行,有的来“挂单”体验生活,有的来求图福报,尽管心情和愿景不一,仁者、智者、愚者,所见各异。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也什么都可不想,这是完全有别于日常生活的一种体验。但起码都有十分认同常识之内的教义,比如说向善、悲悯、宽容、律己等。人怀悲悯和恻隐之心是无可非议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都是佛子,同样的发心、同样的精神,才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来。我想,金钱物质诱惑面前,脚踏实地遵照佛陀的戒律,以自己的行动感化有情,续佛陀慧命,不是坏事。

雪花还在不紧不慢地飘落着,冻僵了的黄土地上撒上薄薄的一层白色。远近殿堂、树木和山峦,都笼罩在朦朦胧胧的苍白之中。

走出大悲寺,沉浑亢远的钟声在耳畔响起,山回谷应,余韵悠长,不绝如缕。虽然我听不懂钟偈唱诵的都是什么,但我知道,那一定是在为众生驱苦难,求福佑,让人心不迷失,离邪念,驻正信。

大悲寺之行,让我真切见到了一个正修道场,一方红尘中的净土,见证了真有一个如此庄严持戒的僧团,大悲寺是红尘中芸芸众生的守望者,名副其实,实胜其名。

净土散文6:爱情离净土有多远

文/性淡如菊

佛陀拈起一朵花,那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放进心里,叫虚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看见爱情在心底绽放,枝头上开满繁花。佛陀说:那是空花。只会迷住众生的眼。顺着佛陀手指的方向,我知道那就是净土。

这是一个叫刘国江男人和一个叫徐朝清的女人之间的故事。一个关于摸牙的传奇故事。那已经苍老的容颜,依稀还可探寻昔日的美丽。顺着崎岖的山路,一路蜿蜒,置身于世外桃园。这是一种怎样的寂静?茫茫是原始的群山,一山更在一山外。举头是高耸入云的绝壁,一层更比一层高。低头是万丈悬崖,一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

爱情离净土有多远?是6208级台阶的距离。那是一道爱情的天梯,通向心中的净土。56年的爱情,18000多个日子,有多少时光是在陡峭的绝壁上开凿?那石梯,不是通向俗世凡尘的山道,而是通向净土的天路,一锤锤,一凿凿,空谷里至今还回响着。那叮当的金属与石头的碰撞声,伴着流云,伴着烟霭,伴着《十七望郎》轻轻的吟唱,绵绵不绝。

我是一个朝圣者,虔诚地把你膜拜。风雨兼程,双脚泥泞,只为那心中久远的梦;满面尘埃,一身疲惫,只为那尘世难见的净土。那净土里只剩下一间泥砖瓦房,只剩一片荒草斜阳,衰落破败,满目苍夷。时光抹去了昨日的爱情,风雨又袭倒了荒废的两间泥房,仅有的这间也会倒下,不会很久。泥房上写满了观光者的名字和爱情宣言,但这些也不能长久,也会随着泥房一起倒掉,湮灭在泥土中。尘归尘,土归土。虽然一切都会消逝,但怎能阻止那仰望的心灵。尽管通向净土的天梯悬崖绝壁,只剩下落叶苍苔的轻叹,又怎能隔绝朝圣者的脚步。佛说:苍生难度。人人心里都有一个纯净的爱情,此情从未老去;人人心里都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痴念,此念恒久不灭;人人心里都有一个爱的圣坛,圣坛里祭奠着谁的爱情?这朝圣的脚步匆匆,是否又践踏了这片净土?

爱情离净土有多远?是10年的距离,那是一个小伙子与一个老妈子的爱情。那年,他六岁。刚缺了牙的儿童。她,十六岁。一个花季少女。一个坐在花轿里的新娘子。在村口的路上,孩子挡住了花轿,美丽新娘把纤指伸进缺牙儿童的嘴里。缺牙儿童因吸咽口水咬痛了新娘的手指头,新娘掀开花帘露出花颜,就在四目注视的一刹,电光火石,那便是一见钟情。

爱情离净土有多远?是一个与五个的距离。那年,他十六岁。她,二十六岁。一个叫小伙子,未婚。一个叫老妈子,新寡。小伙子一个人,老妈子五个人。一娶五,天方夜谭。俗世的唾沫,足以淹死人。那年,他十九岁。她,二十九岁。他把她和她的四个孩子背进了了这与世隔绝的净土,一个神奇的山洞,从此销声匿迹。

爱情离净土有多远?那是56年深情的呼唤,半个世纪的空谷凿音,和时断时续的梆子声。修一座泥房要五年,凿6000级天梯要半个世纪。养七个孩子九张嘴,与世隔绝却生生不息,一去就是56年。

一切都会尘归尘,土归土。随着烟花的飞舞,唢呐的轻叹,《十七望郎》的绝唱,一切都回归寂静。爱情原不过是场镜花水月,缘来了就聚,缘尽了就散。

只剩这爱的天梯,供人凭吊。

净土散文7:坚守心中的那一方净土

文/彩云(春天的阳光)休

坚守心中的那一方净土

文/李春阳 QQ/彩云(春天的阳光)1411919691

我们要坚守的,是心中的那一方净土。

时代变迁,人也随之变化。以前没有的,现在有了,以前有的,现在却没有了。但,我们绝不能随意让人践踏自己的灵魂!绝不能遗失心中的那一方净土!

树欲静而风不止,也许,外部总会有一定的邪恶力量在不断地摧残我们的意志,这种力量不会消失,它总潜伏在我们的左右。当我们消极、懈怠,想要放弃时,它便会不断的强大,逐渐吞噬我们的灵魂,我们的身心受到侵蚀,我们开始堕落,我们曾经坚守住的那一方净土,便会消失殆尽,我们随之便会变得浑浊、丑陋······最后,也只会剩下失去了灵魂的躯体,形同行尸走兽······

守住心中的那一方净土,是我们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面对精彩的世界,面对高楼林立的都市中的灯红酒绿以及各种名利物欲的诱惑,所应当保持的一种心态心境。我们不能被外界的污浊及恶劣的环境所侵扰,不能被物欲横流、唯利是图者所侵染。无论外界多么繁华,多么喧嚣,我们心中,总要有一方净土,它只属于我们自己,不能让别人侵入!

保尔说生命不是腐朽就是燃烧,而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燃烧。也许,生命的真谛就是坚守住心中的那方净土,不被世俗的尘世污染,不被浑浊和冷酷的现实同化,让生命得以安顿!

心无静气一事无成,只有坚守住心中的净土,我们才能有所成就。正如晋代诗人陶渊明所说:"心远地自偏。"只要坚守心中的一方净土,无论何时何地,都适合我们学习,工作,生活,创作。

守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在坚守的过程中,我们的意志变得越来越坚定,我们的身躯变得越来越强壮,我们的灵魂变得越来越纯洁,越来越高尚······

我们在不断的蜕变,不断的成长,如蚕蛹破茧化蝶舞飞天。我们亦如那婷婷玉立于池中的清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们心中的那一方净土,也将更纯净,更广阔。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烛我独清",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跃然跳进汨罗江,他的死,换来了无数人的崇敬和爱戴,同时,也守住了心中的一方净土。

我们心中的那一方净土,就如我们作战时的敌后战争,它不断地为我们作战的前线提供食物、装备以及坚持的力量。所以,我们心中的那方净土绝不能丢失!我们要恪尽灵魂地坚守它,直至生命的尽头!

守住心中的那一方净土,平淡对待得失,冷眼看尽繁华,不让世俗的尘嚣玷污我们晶莹的双翼,不让虚华的荣耀遮住我们深邃的眼眸。"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生活就是一种简单,心静了就平和了。决绝地固守住心中的那一方净土,我们便能心如止水,怡然自得,超凡脱俗。我们便能守住曾经的美丽,守住永恒的幸福!

李春阳笔于2013、07、09

QQ//彩云(春天的阳光)http://user.qzone.qq.com/1411919691

净土散文8:怀念是一首歌

文/潘姝苗

一杯茶,一片净土。一首歌,一番回味。一个人的午后,情感在阳光真切的温度里蒸融;记忆里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过往,花一样半开,酒一般微醺着。

我知道在急速行走的生活中,这样的时光越发奢侈,而我偏要在尘世的热闹里营造一份寂静,播撒属于自己内心的孤独的种子。音乐响起的时刻,灵魂就开始安静下来,四下的烟尘喧嚣瞬间安息。曾经不羁的流年、芬芳的花香、青涩的果味,仿佛一炷高殿之上的香烛,倾吐她曾有过的缠绵红尘。

爱极了那些曾经伴过岁月的老歌。那些烙着时代印记,夹伴着青春挣扎的疼痛,与振翅欲飞的渴望的旋律。那些当年懵懂无知,而今已能明朗地映见容颜的心迹;那些若隐若现的词句啊,闪烁着树影一样的斑驳迷离。抓不住光阴却抓得住成长,我们应该相信,岁月是有见证的。不论曾经的过往在你心里多么不经意,不论当年你是多么冷漠钝感,无视青春小池塘里那些为你泛起的波纹,将旖旎春光里吹拂的褶皱一掠不惊,你依然无法逃脱时光的邂逅。“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在这首《见与不见》的情诗里,弥漫的正是这样一阙怀念的情愫,我们难以抗拒这样一场浩大的情境。

我来了,伴着岁月协奏曲的美妙和音,来续《十年》前那次未与你相见的《别恋》。在《难舍难分》仆仆风尘、烟消云散的《往昔》里,在那无处说凄凉的《灯火阑珊处》;怀抱一颗《驿动的心》,将《我曾经路过》的人忘记,让《往事随风》而去;此刻,《给我一个空间》,没有人走过,给我一段时间,没有人《爱过》,在熟悉的歌里追寻《原来的我》。这纷纷扰扰的《倾诉》透过《寂寞丛林》,踩着深深浅浅的脚窝来《看我》,《再回首》,踏上《怀念》的路程,向不太久远的自己交谈寒暄。《梦醒时分》,拾拣被《红豆》泡软的忧伤。此后经年,虽然不曾《牵手》,你依然《让我欢喜让我忧》。

怀念是有意味的,因为有凋残就有新生,有初萌就有旧梦,我们原本是这样一群生生不息,相互关照的生灵。音乐是有生命的,它们是年华的延续,在我们的心弦上静静呼吸,拥抱我们最初的纯然。怀念是一首老歌,纵然一地相思两处闲愁,却弥漫了柔软与温暖。我像遥望星空的孩子,依然在收集散落在时光里的老歌,它常常让我怀念,让我的心灵找到温暖的巢穴。

一首熟悉的旋律,一枚褪色的花瓣,编织成执着的影像,点缀这一片难以释怀的念想。繁花妩媚,草木峥嵘,怀念,如一曲绝世的弦音,草木清宁;怀念,如镶嵌在年轮的钻石,恒久不变。

净土散文9:一片净土的青苞米

文/陈文学

这是很久很久没有吃到的青苞米了。

那天,乡间的亲戚送来一兜苞米,说这是自己家特意开的一块地种的,一点没有上化肥和农药。我客气地说:“我们这儿市场上有的是卖的,那么远的路带来多不容易。”亲戚笑笑,一派指点迷津地说:“你们城里市场上那是啥苞米呀,那都是上了化肥农药的高产苞米,看着又大又好看,吃起来根本没有苞米味。”

长途跋涉拿来的苞米,尚未扒开,青青的叶,暗红的须,看上去,的确不像市场上的苞米那么硕大整齐。多年来,我们在市场和超市里,目睹的食物都是规范的、标致的、精美的,已经不知道我们吃的东西还有良莠之分了。譬如,西瓜不用挑选了,一律是红瓤酷甜的;柿子是整齐划一的,要红有红,要黄有黄,要绿有绿。这就像时下没有丑女一样,都能成为加工的美女。

但是,眼前的青苞米,很快让我和妻找回了分辨的眼力,也勾起了我们远逝的记忆。扒苞米的时候,有小虫子从苞米穗里爬出,这是市场上的苞米从没有的现象。见此,妻顿时惊喜不止,激动地说:“想起来了、想起来了,小时候扒苞米,就是这样的虫子到处爬!”我也惊喜感叹:这才是纯粹的苞米,才是从最干净的土地里长出来的苞米!

小虫子,是因为没有农药化肥而有生命,它们蠕蠕爬动的样子,令人兴奋。

苞米下锅后,渐渐地,似乎是从天外来的芳香,如仙气一般激活了我们迟钝的嗅觉。多少年了,我们闻惯了人为的、精制的味道,我们的嗅觉一直处在优越的环境中,已经高贵得不知味道是何物了。此刻,这沁人心脾的味道,让我和妻享受得迷醉幸福,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烀的青苞米,那时从大铁锅里冒出来的苞米味,总是把我们清贫的日子熏得清香温暖……

现在,小时候的苞米芳香,又回到我们身边,我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快点把这香味吃进嘴里。终于,妻激动地喊:“苞米出锅啰!”顿时,又是一阵更浓烈的芳香直冲我们的味觉,可是刚出锅的苞米滚烫得不能上手,一时间把我们抑制得垂涎欲滴,我们就像馋嘴的孩子眼巴巴看着呼呼冒热气的苞米。我与妻都已是年过半百的人了,只为要吃一次苞米,居然都变得孩子般天真了!想想有点可笑,但那却是我们面对这苞米而无法掩饰的真实。

开始啃吃苞米时,妻又连连叹道:“纯正,纯正,太纯正了!这味道,就是小时候的味道!”小时候的味道,说的太好了!我也乘着这小时候的味道,回到我久远的少年,想起了那时青苞米的另一种更香的味道,那是在山间用干枝烧的青苞米,那接有大地之气、含有山野之风的烧苞米,能吃醉人,能撑死人,那时我常常把烧苞米啃得小嘴黢黑一片,腆着鼓一样的肚子悠悠下山……

在我啃吃、咀嚼、品味这纯正的苞米时,忽然间想到:原来这么多年,我们从没有吃过如此纯正的东西,我们的吃食里有农药、有三聚氰胺、有瘦肉精、有地沟油、有塑化剂……我们的胃肠从没有清净过,我们的肌体每天都在被侵蚀着、被损害着,一旦到了再不能承受下去的时候,就是人的不幸和悲哀了……醇香的苞米不断冲击着我污浊的胃肠,也不断激荡着一声声肺腑之问——问这个世界,问天问地,这样的自然纯净之物,还能回到我们身边吗?还能惠泽我们的身心吗?

我感慨着,但我也一刻没有停止过啃吃苞米,而且是一穗接一穗的啃,那贪婪的样子就像生怕苞米弃我而去似的。我想,我的吃相,一定是原形毕露了;也想这本真的形态,不是正好与这自然纯粹的青苞米相符吗?对于我的原形毕露,我还可以这样自圆其“形”:面对来自一片净土的纯真,我不能装,装,就是犯了玷污圣洁的罪行。

我继续如痴如醉地啃吃着苞米,我多么渴望这来自一片净土的自然纯净之力,彻底摧毁我那将要腐化的胃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