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物质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物质文章1:童年与红苕
文/ljh000430
记得小时候,物质匮乏,一年到头除了一日三餐之外,就基本不会吃什么零食,哪怕是一分钱的东西也不会有。地里有什么就吃什么,如黄瓜、李子、桃子、红苕、花生等等。有时在放牛时,别人玉米地里的黄瓜芽芽都被我们消灭光。其中吃得最多、最久,感情最深的是红苕。
要吃的零食全来自农田和山上。冬春季,红薯就是零食,红苕有蓝翠苕、花生苕、棒苕几种,偏爱蓝翠苕和花生苕。蓝翠苕是本地种,花生苕里面有嵌有绿色,有点像紫薯,当年并不是因紫薯去吃,而是因为喜欢颜色。棒苕最大个,产量很高,口感稍差。肚子饿了,就顺手捡起,用手搓掉泥巴,放水冲一冲,啃掉红苕皮,就可以一口气吃掉一两个。有时稍讲究一点,用薄刀削掉皮再吃。红苕含淀粉多,咬一口,一会儿切面上就出现白色的琼浆。吃红苕对身体有好处,那时的我们身体的确壮,一年四季不生病吃药。在山上放牛割草,就用手在红苕埂下面去透一个,然后又把泥巴复原,别人还不知道。放牛时,在别人挖过的红苕地里会有,牛儿也喜欢吃,牛会用嘴拱出红苕,有时自己想吃,还和牛儿抢。由于红苕可生吃,我们还在书包里背上几个,课间时,拿一个来啃哈儿都安逸。街上的娃儿家里没有种,还会让我给他一个,感觉很好!
红苕可以孔来吃。母亲随时都孔红苕来吃,一般一孔就一大锅。我最喜欢选择皮薄里面淡黄又面的那种来吃,锅下面有一层锅巴,锅巴上会有麻汤。就把红苕去蘸来吃,甜咪甜咪的,安逸得没法,整上几个就饱了。
柴灰烧红苕又烫又香,吹拍组合,方能吃它。红苕的储存是这样的。我们的小耳间房间的角落里,父亲用钢钎和锅铲挖了一个两米多深,类似酒潭子形状的大坑,俗称苕坑。红苕倒进坑里,盖上盖子,烂得少些。但捡出来却是我的特殊任务,因为全家人就我个子最小,进出方便。一家人在柴火堆旁时,若有人提议烧苕吃,那就是我出马。我就拿上手电筒和撮箕,先把撮箕丢下去,嘴衔电筒,两手叉在苕坑边上,梭下去,有时还掉在坑边再放手落下去。蹲在里面,边择边捡,把烂的摔出坑,好的放撮箕里面。里面不好耍,烂臭味浓,空间小,我比较烦这个活路。捡好后用力把撮箕举出坑,推开一点,又两手掉在坑边,脚蹬坑侧使劲,然后撑着坑边出来。
苕捡来后,把火坑刨开一些,红火子铺底,再刨一些红火子盖在上面,过不了多久,香气就出来。每个人掏出又烫又香的红苕,在手里丢过去丢过来,左手换右手,右手换左手,又吹又拍,又拍又吹,发出普普的吹气声和啪啪的拍灰声音,灰没了再薄去皮,一股热气喷出,资格惨了。边吃边摆龙门阵,都是柴米油盐,猪牛鸡鸭,栽秧打谷,锄草挖地的事情。哥姐大了,父母还得讨论盘儿媳妇,讨论哪家人来提探姐姐的事,偶尔也说说读书或学费的事。吃得大人小孩都露出幸福的笑容,个个肚子整饱了才去睡觉。
红苕熬麻糖才安逸。虽然玉米、大米都可以熬糖,但只有红苕最多最便宜。冬季,父母都要熬麻糖,这样可以吃,也可以制脆糖和炒米糖,俗称茶食。苕麻糖的制作大体是这样的。先是冲洗干净再砍烂,然后煮,然后舀起来过滤,就出糖水,再熬糖水,一大锅糖水才熬得起一盆子或一泸缸。我们兄弟姊妹就拿筷子去撬来吃。那个糖在筷子上搅,搅啊搅,颜色由黑变黄,放进嘴里,咬斗糖焗并向外抽筷子,味道安逸。吃得满嘴满脸满手都粘,衣服上也会粘上。如果弄掉,赶忙用手弄起来,假巴意思吹几下就吃了,绝不会浪费的。
有一次我上山耍,眼睛被八角丁弄斗了,肿来睁不开,但都想吃。都拿筷子摸斗摸斗的撬来吃,其乐无穷。听妻子讲,他们家也制作来吃。卢缸放在碗盖顶,撬来吃了没盖好,有个耗子掉下去,谁也没发现,因为都是站在地上撬,吃了多久的耗子毛才被发现。
红苕还有一种吃法一一炕苕干吃。就是孔熟以后,放在灶头耳朵里烘,烘得炎掰炎掰的,绵扯绵扯的,肚子饿了,吃两个管用。但易上火,有时不好排泄。排尿排不出,排便干得很,这就生病了。父亲随时挂在嘴边的话,少吃点这个。
长大后,工作或学习,偶尔也想找感觉。记得在西华师大参加省级培训。室友谢x一天晚上,突然说闻斗红苕香,想吃得很。我俩立刻出街寻找,还找了好久才找到,是油桶子烤的。一人买了一个。不知是口味变了,还是苕种变了,还是烤法变了。我们都没有品出童年的味道,并非是对红苕的感情变了。
在县城,偶尔路过苕摊,也买一个来吃。谁知我不是肚子饿,那是买与红苕的那份情感!那是买对红苕的那一份深深的记忆!
物质文章2: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低配物质,减少内耗,强大自己
文/沐慧儿
降低物欲、丰盈内心
有人曾说过:“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能舍弃之物的数量成正比。”
一个人是否真正富足,不是看他拥有多少,而是看他能舍弃多少。
删繁就简,懂得放弃,才配拥有。
人只有摆脱物质的束缚,才能让内心充实、丰盈。
有这样一段话:人生真正宝贵、必要的东西,其实寥寥无几。应该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真正想做的事”上。
大道至简,以简驭繁。
多余的物质,给我们带来的只有束缚和占有,让人陷入欲望的深渊,消耗掉我们的能量。
一个人只有从不断膨胀的物欲中摆脱出来,才能把心思放在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情上去。
减少内耗、稳定情绪
网上曾经有个提问:“究竟什么是内耗?”
其中有条高赞回答:“内耗,就是一个人和自己作斗争,不用别人动手,自己就把自己消耗殆尽。”
内心的纠结,对事情不但没有帮助,反而还会扰乱思绪,让人陷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中。
与其在内耗中消耗自己,不如用行动来突破自己。
生活中,有的人每当遇到困境,就会陷入焦虑、迷茫、自责、怀疑和无尽的痛苦中,他们牢牢被自己的负面情绪绑架,最后耗尽了自己。
很多时候,压垮我们的不是失去了什么,而是内心无休止的自我斗争。
内耗,时时束缚着自己,不断地消耗,让我们的情绪波动,无法专注当下的事情。
有时体会不到工作的成就感,甚至丧失前进的动力。
此时,唯一能帮助我们的,只有战胜自己的内心,打破情绪的牢笼。
放下期待、强大自己
看过这样一段话:“我慢慢明白了为什么我不快乐,因为我总是期待一个结果。看一本书期待它让我变得深刻,跑一会步期待它让我瘦下来,发一条微信期待它被回复,对别人好期待被回待以好……这些预设的期待如果实现了,我长舒一口气。如果没有实现呢?就自怨自艾。”
常言道:希望越大,失望越多。
我们总是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能如我所愿,然而,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
唯有放下期待,强大自己,才能更自信、从容。
很喜欢这句话:“不要把期待都放在别人身上,因为别人没有义务要实现你的期待。”
对别人期待太高,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逃避和推脱。
有人说:“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降低对他人的期待。”
有人说:“生活的智慧,在于逐渐澄清滤除那些不重要的杂质,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
去除糟粕,才能取其精华。
成长,是给人生做加法;成熟,是给人生做减法。
物质文章3:那年,十七岁
文/河边草
在那个什么物质都按计划分配、唯独人的生育没有计划的年代,生得多,苦不堪言。我兄妹七人,家境的困窘可想而知。我十七岁,父母急不可耐地要为我订婚了。因为家里人口多,伙食差,到了该变嗓音的年龄,却仍然发的是少年腔儿童音。虽然家里苦,可人长得还不赖,有好心做媒的不乏其人。我堂叔没有后,在隔壁村抱了一个女孩,年龄跟我同岁。娘说当初抱来的时候,双方大人就有这个想法确定我的“婚事”,那时考虑我小,说了也不懂,现在到了你知晓的年龄了,该向我挑明了。
一天,我干完活,吃过晚饭洗过脸脚,关上房门拉灯看书。夜比较深了,父母轻手轻脚地走到房门口,从门缝里窥我在看书,站在房门口踌躇了一会子,父亲还是憋不住喊我的乳名,说有话跟我说。我虽然不彻底明白,可在这之前,两老隐隐约约的透露过,由于我不甘心种田,不甘心一辈子过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难日子,要求上进,不把他们说的当回事,也就没接他们的茬。看来,今天他们是正儿八经地登门来敲定了,我当时心里真的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败坏了我看书的心情,搅乱了我的思绪,烦得真想歇斯底里吼叫。父亲喊我,我不答应。娘急不过用食指将房门闩拨开,父亲“嬉皮笑脸”地开口道,你这小畜孽子,你也不小了,鱼不动虾不跳,我和你娘急呀。父亲转弯抹角地最后将堂叔家的“她”正式提出来了,我担心的事情最终发生了。当时我的脑子嗡的一声响,稀里糊涂,头晕目眩,仿佛到了末日。想到自己一生就和她在一起,还有什么奔头?
那时由于年纪小,谈不上什么坚持原则、意志坚强之类的鲜明思想,何况我对她还不怎么反感。她长得端端正正,体健丰腴,是持家务农的好把式,更重要的浑身一股抑制不住地妙龄女郎的青春勃发很难让小伙子们抵挡。如果我和堂妹走亲戚,我打心眼里喜欢,要是我和堂妹成为一家子,怎么也不能接受,这恐怕就是没有“姻缘”。一段时间后,记得堂叔一天晚上特意上门讨问父母把句话,说女儿这么大,一家养女百家求,不能等你儿子。实际是逼两老答应。我一听这话,逃也似的迅速躲进房里,不知当时父母怎么给的交代。
那次之后,听说父母三番两次的双双向堂叔堂婶赔不是。我也看得出,堂叔堂婶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和父母那么好了。不过,幸亏父母紧要关头没有压迫、勉强我。现在想想,要是两老接二连三地做我的工作,轮番灌输思想、教育我,加之我一向尊敬父母,年龄又小,根本没有意志,兴许和“堂妹”稀里糊涂地拜天地了。
人到中年回想起来不禁寒颤,勉强的婚姻缺乏真心真情,说不定害了“堂妹”,使她一生起码“心”上得不到幸福。
由此,感谢父母没有继续压迫,感谢自己微弱的坚强!
物质文章4:能屈能伸的物质享受
文/吴淡如
一个真正的幸福的人,不是个拒绝享受的人,而是一个对物质享受能屈能伸、愿意品尝每个“现在”的滋味的人。
说真的,我很怕请下列两种人吃饭:一种是太“安贫”的人(之所以没有用“安贫乐道”的成语,是因为安贫者未必乐道)——他不是存心挑剔,只是无时无刻不是在想告诉你,他有节俭的美德。虽然知道他并不挑嘴,但我也知道,很久请他吃一次饭,请得寒酸,他心里必然觉得我不够诚意,我也觉得自己礼数不足。
但一请他吃一顿比较好的饭,他就会为了表示自己十分节俭,在餐厅里用所有人都听得见的声音说:“天哪,这是什么杀人的价钱哪!拜托,把钱折现给我算了,我自己到菜市场买一把菜炒一炒……”
明知他是好意,但请他吃饭,开始点菜后就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尴尬至极,坐立难安。在这个时候,出钱的人实在很难觉得客人的超级节俭是种美德,只会觉得自己十分罪恶。一番好意,成了罪行。
有一次在一个美食餐馆用餐时,隔壁桌坐着一位刚领第一个月薪水的女生,好意请妈妈和家人吃饭,场面却无比难堪。因为妈妈觉得菜太贵了,一边吃,一边骂,一边嫌,一边训示做人要节俭,出钱的女儿都快哭出来了,同桌的弟妹和爸爸也不好意思表露“好好吃”的意思。
末了,女儿付了账,妈妈在临走时还撂下一句:“真是的,这么贵还吃不饱,回去我炒个面给你们吃!”
那个孝顺的女儿应该很后悔自己出钱请大家吃大餐才对。
另一种是太“恋旧”的人。他不是存心挑剔,只是随时想告诉你他有品位。
请他喝咖啡,他一定会说起在意大利某家咖啡馆的咖啡有多好喝;请他吃日本料理,他一定会告诉你哪一家比这家更好吃。他不断地把所有的菜肴拿来跟心中的第一名做比较,当主人的只会感觉到自己的品位一再被嫌弃。
这样的人也很难随时随地感到幸福,因为他们太在意心中的排行榜,品尝到的幸福永远是过去式的。除非有“超级一流”“宇宙无双”“天下第一”的东西出现,打败他心中的第一名,他才会觉得自己有一点快乐。
标准恒低和标准越来越高的人,都不会在平常的日子里过得太好。标准应该是“能屈能伸”的。
我也是个“咖啡挑剔族”,自诩喝遍天下好咖啡,但只要眼前这杯咖啡不是太难以下咽的话,我就会告诉自己:此时此地,你就只能喝到这种咖啡,这已经是这里最好的咖啡了,为什么不好好品味呢?
如果永远给你喝超级第一名的咖啡,口味单调无聊,失去多样尝试的乐趣,不是很可惜吗?
物质文章5:精神与物质
文/季浩
信仰是一种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生活中那些虔诚的信徒们的所作所为常常会让我们发出这样的感慨。
据说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欧洲,教堂永远是最华丽的建筑。不同的是,欧洲人建教堂时会统筹兼顾;印度人却会为了建教堂而放弃建设,因为在他们心中,神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身为凡夫俗子的我很难理解,在一个收入水平低下、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尖锐的国度里,人们会为了信仰甘愿在物质生活上委屈自己。据说欧洲人建造一座教堂往往需要花费上百年时间,因为他们只会用多余的财富来修建教堂,印度人却为了建教堂而节衣缩食。
有道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狂热的信徒毕竟只是少数,没有人可以仅凭信仰而活着。“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唯物主义者最基本的理念。纵观人类历史,是物质基础催生了精神文明,失去了物质的支撑,信仰也就很难维持下去。缺乏物质根基、温饱难以维持恐怕正是今天的印度犯罪率居高不下、负面新闻层出不穷、社会面貌难以更新的主要原因吧。
中华文化中有一种传统的概念叫“治世”。所谓“治世”,必须是物质财富丰富,如此方能社会和谐,国家安定。正如杜甫诗中所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才会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从没有听说那个朝代能够仅凭精神力量使得国家安定和谐。从太平道到白莲教,历史上的这些宗教组织在遭遇许多社会问题无法解决之时,只能被迫使用暴力解决问题,而驱动百姓揭竿而起的力量恰恰不是信仰,而是贫困与饥饿!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三武灭佛”事件,就是政府为了社会安定而采用暴力手段拆除了庙宇、道观。结果使得社会安定,国祚绵延。由此可见,一旦宗教信仰侵占了过多的社会资源,反而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信仰之所以成为信仰,便在于其催人向善,若是仅仅着眼于礼神之地、礼神之人、礼神之物的奢华,恐怕就是舍本逐末了……
许多宗教信仰的另一弊端就在于它的迷惑性。宗教可以给身处绝境中的人以希望,但同时也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中国的佛、儒、道三教都曾被历代统治者用作钳制思想的工具,其作用说到底就是愚民。佛教教人相信因果论,寄希望于来世;儒教教人忠君,做一世的顺民;道教则教百姓安于现状,安贫乐道。欧洲的宗教也不例外,从号称“圣战”的十字军东征到“赎罪券”盛行,宗教领袖总是依靠自己的宗教地位来聚敛财富。前者导致了百姓安于现状,社会停滞不前;后者则导致了社会的动荡,百姓的贫困。这样的信仰,就不是“催人向善”,而是“致人愚昧”了。
我不信教,但我尊重那些宗教徒。不过我绝不相信信仰可以取代一切,我只相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那种为了宗教信仰而放弃物质追求甚至罔顾生命的做法的得失优劣,实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物质文章6:物质并精神着
文/为爱充电
世界是纯物质的?错,这话太绝对!世界是纯精神的?错,这话也太绝对!那正确的便是:世界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有些神秘的东西连科学都无法解释,因为科学只关注物质,是绝对的学问,那么只有从精神层面去理解了。
灵魂,感应,前世等这些听起来玄乎的东西,他们的出现绝对不是凭空的,精神寄托有一点,但是真实性也有一点。这些是人类的精神产物,是客观存在的。
长期以来人类的哲学理论争辩归根结底在于 物质 和 精神 的冲突,纯物质者即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这是我们一直被灌输的理念;纯精神者认为世界是由精神组成的,这就是唯心主义,被唯物主义者认为是无稽之谈。
但是既然人类很早就发现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为什么不用这个绝对真理去判断世界的真相呢?世界当然是由物质和精神共同存在的。
能同时接受世界即使由物质组成的,又是由精神组成的,这才是完美的理论。
明白了这个理论,目的就是为了让一切人凡事采取中庸之道,不要绝对,因为一切都是相对的。不要完全迷恋于精神世界中,因为物质会打败它;不要完全迷恋于物质世界中,因为你会因缺乏精神乳汁而枯死。
这同时也是为了让人们理解 那些玄乎的神学、灵魂学、精神学、意念学、潜意识学、心理学他们确实存在。学会接受无形的东西,但不要迷恋。
长期以来为什么唯物主义被认为是哲学中的主宰?因为人类的生存是最基本的,生存首先靠物质,基本的吃穿住需求得到满足了,才会有精力和时间去探索精神需求。唯物主义代表生存和物质财富,既然大部分人的生活都不富裕需要物质,那唯物主义就占据主导地位。精神式的唯心主义被压迫,还是因为生存问题未得到解决。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精神类的存在太过抽象、隐晦、无法捉摸,不好被描述,人类的表达能力有限,所以天生惰性使人类逃避这些看不见的无形物,宁愿相信不存在。但是你不信,不代表他们不存在。
等到那一天,人类的生活都很富足了,唯心主义会翻身,因为精神本来就是存在的。 富人变富后往往会行善,那是因为他们开始理解精神方面的威力和需求了。只是唯心主义彻底打败唯物主义也是不可能的,世界不是那么的绝对,不会偏向任何一方。
想想生活中的例子,有时候父亲病重要逝去,女儿即使远在千里也会感应到;还有恋人之间,不在一起不说话却能进行心电感应;你每天在QQ空间发表心情、日志等,是不是觉得会有某个人一直在看着你,事实上他或她确实是存在的。
天堂和地域存在吗?也许没有,但是人死后精神和魂魄的皈依地是肯定存在的。有灵人和俗人之分吗?应该有。人死后会投胎吗?应该是有的。前世里你们有渊源吗?肯定有的。我回答这些问题,等于承认了他们的存在,但是没有解释他们的细节。
如果你可以接受精神世界里的好多说法,你就要明白人在世为什么要相信自己的意念,要理解自己的精神,要掌控自己的灵魂,要考虑去世后的归宿,要做好事,要善待他人等等。这些不是虚无的,也许有天神在看着你。
记住那句话:世界既是物质的,所以要努力生存;世界又是精神的,所以要善良不要有恶报。
物质文章7:土炕
文/王西广
人生,就物质方面而言,所需者不外乎衣食住行。现在有人加上一项:“玩”。其实,玩应该属于精神方面。人,不能须臾离开衣食住行,却可以少玩,甚至不玩。我觉得于衣食住行之后应加上一个“睡”,当然也可以说“住”,里面包含了睡的内容。人睡在哪儿?除了床,便是炕。睡地上,睡草窝,睡沙发,皆非常态。
在农村,家家都有炕,人人都有睡炕的经历。家乡的炕全为土坯炕,简便易盘,所用材料是不费分文取之不尽的黄土。将土和成泥,脱成坯,晒干了,便可盘炕了。炕盘成了,炕面用泥抹平,炕沿儿上安一溜砖,即大功告成。农家除了正屋有炕,厨屋也有炕,称灶火炕,与灶台相连。冬天睡在灶火炕上,身子底下暖乎乎的固然很享受,不过很少有人睡在那里。毕竟厨房里烟熏火燎,塌灰滴落,不大干净。灶火炕上经常放些盆盆罐罐。至于床,农家或有或无,有,也不过一张。一则,床要花钱买,或用木料做,二则冬天里睡床不如睡炕暖和。炕上,照例是铺一稿荐或席子。若在冬天,则先铺上厚厚的干草,再铺稿荐或席子。其效果,胜过床垫子。每次铺好干草和稿荐,都要让小孩子上去踩一踩。干草鼓得高高的,踩上去就像踩在棉花上,孩子们特别乐意这个差使。待铺上褥子,兴奋不止的孩子还要在上面玩上一阵子。夜里,北风呼啸,浓浓的干草味儿一阵阵扑鼻,沁人肺腑,特别好闻,特别亲切,让人心里好踏实,觉得自己也是幸福的。以前农村有句话:“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道出了庄稼人理想中的小康生活。
冬天,有的人家为取暖“烧炕”,在炕门洞里放进柴草将炕烧热,然后将炕门洞堵严。我们家从未烧过炕,一律是“烘炕”,用火钵子将被子烘得热乎乎的,小孩子钻进去舒服得很,头一挨枕便进了黑甜之乡。有的人钻进了被窝,还要烘一会儿,将冰冷的脚放到烘罩子上,那又是一番享受。冬天烘炕时间太长,夜夜重复,到了春天,被里都被烘得泛黄了,女人们大都会心疼,少不了一阵絮叨,埋怨。这有什么办法呢,十冬腊月许多人家生不起火,便盆结冰,小孩子视凉被窝为畏途,唯有靠烘炕来解难了。到了春暖花开时,炕上的草该撤了,拿下席子来,但见满炕干草已不复原状,碎了许多,薄了许多。
炕与床相比,各有所长。睡在炕上,辗转反侧时席下无声,睡在床上难免吱呀作响,而炕却不如床美观,尤其挪动不得,盘在哪儿就在哪儿扎下根,直至拆除。农家老鼠多,冬夜常常光临炕上,在席下的炕草里借宿,随意出没,甚至在被子上玩耍打闹,跑来跑去。主人呵斥一声,遂听得一声闷响,已经从炕上跳到了地上。一年腊月,我蒙头而睡,忽听得被子上有动静,睁开眼睛一看,有一线亮光射进,心里大惊,以为有贼入室,打着了手电筒。我屏息静气听了片刻,壮着胆子将头从被子下慢慢露出半个,只听“扑哧”一声,一只老鼠从炕上跳了下去。呀,天光已经大亮!……
炕虽是土坯所盘,但也特别结实耐用,小孩子在炕上翻跟头,闹着玩,不必担心炕会塌下来。炕是能够寿终正寝,最终被主人拆掉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肥料缺乏,便将老炕拆掉,将炕坯运至田间,砸碎,撒开,做底肥之用。据说,厨屋的灶火炕坯做底肥比正屋的炕坯要壮,因为从灶火炕上拆下来的坯都是被炊烟熏得黑黑的,粘着一层烟油。
物质文章8:逝去的铁环
文/向远军
铁环,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寄托了我们的快乐和幸福。想起铁环,便想起儿时的欢笑,想起乡村巷道上乐此不疲的身影,想起那一段段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
那时,拥有一副铁环当然是令人羡慕的事情。我的铁环来自粪桶箍。偷偷溜到村民的厕所或者猪圈里,从他们废弃的粪桶上卸下铁环,回家后,将一截粗铁线的一端弯成“U”状,一端绑在手指粗的竹棍底部,做成滚钩,便可以潇洒地滚着铁环在伙伴间炫耀了。
滚铁环是很快乐的事情。在村间的小路上,弯着腰,双眼盯着铁环,容不得分心,看铁环像乖巧的小孩子任由自己摆布,听着铁环和滚钩接触发出的嘶嘶声,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位了不起的魔术师。有时候,还要故意在陡峭不平的坑洼路上表演,以显示自己的非凡水平,若能赢得路人的几声赞美,心里便像吃了蜜一样。
最叫人难忘的是邀几个小伙伴一起比赛。大家各自携带着自己的“宝贝”,来到比赛地点,讲好规矩后便各自左手拿铁环,右手握滚钩,将滚钩套在铁环上,弯着腰,屏气凝神,就像参加百米赛跑一样。发令员一声令下,大家便松开铁环,小心翼翼地操纵着,丝毫不敢马虎。倘若一疏忽,铁环撞上一块石头,或者一棵大树,或者滚进草丛,或者滚到坑洼地,就很容易倒掉——你便只能遗憾地认输了。
我们就喜欢这样比着,不为物质利益,就为童年的那点虚荣。
在我的童年,铁环陪伴了我大半空余时光,那些日子里,我们无忧无虑,快乐自在,读书时认真读书,玩的时候也是抛开一切。铁环的嘶嘶声是我们最享受的童年音乐,而乡间林立的参天大树和路边杂生的丛丛草被是我们童年图景中最美的背景,还有那繁枝茂叶间叽叽喳喳的婉转鸟鸣也是我们快乐生活的绝妙伴奏。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的童年才真叫童年呢!
有时候,向儿子描述自己小时候滚铁环的情景,他总是一脸茫然。也难怪,在他们的生活中,除了网络游戏,除了在商店买来的那些玩具,是没有多少自然因素的,自然无法生成“铁环”的概念了。
今天,铁环已经淡出历史,已经消失于我们的生活,但每每想起童年滚铁环的生活,心里总是有暖暖的甜蜜感。
物质文章9:读一本好书
文/楚奇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时下,除了丰富的网络文化之外,更重要更直接的便是读书。书,这个重要的媒介,从古至今,承载着生生不息的民族血脉。也正是因为“书”的传承,才使古老文明的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可见,书,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更甚于我们个人。
国学大师王国维把读书分为三个过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个过程,也是最低级的阶段,讲的是勤奋努力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很无奈,也许很彷徨,但我们都无法逾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个过程,讲的苦苦求索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很辛苦,也许很艰难,因为没有博览群书的积累,就没有“众里寻他千百度,慕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突破,这便是第三个过程,达到了大彻大悟的人生境界,这是每一位圣人贤者的理想境界,更是我们今人的精神追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古文典籍中,这也许仅是一句话,仅是开篇立着的一行普通文字,它从古而来,深深触动了我们的心弦,产生和谐美妙的音乐;“知之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古文典籍中,这也许仅是一个普通的观点,经过岁月的酝酿与沉淀,越发香醇隽永,启迪心智。漫步在典籍之中,悉心聆听古人的教诲,可以说每一次的故游,都是在和古人促膝谈心、对话沟通,都是在和古人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从而使我们的人生境界得到一次提升,使我们的生命之旅更加顺畅通达。
诚然,古人的人生不能抄袭,但可以借鉴;古人的人生不能复制,但可以创造。读一本好书,便是走进了智者的人生、走进了智者的思想,便是走进了喜怒哀乐、嬉笑怒骂的大千世界,便是远离了虚华与浮躁的尘世。书,对于愚者,它是一剂良药;对于智者,它是一位知己;对于求知的人,它是一顿丰盛的晚宴。书,对于我们的价值不在于书的本身,而在于读书的人。永远铭记,书,乃心之所悟,乃心灵之使者,只有冲破了心灵的枷锁,才能达到另一个人生的重塑。
物质文章10:中国画
文/JOJO的童话世界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数不胜数:剪纸、皮影、年画……而古色古香的中国画更是韵味十足,既可苍劲有力,又得淡雅脱俗,别有一番姿态。
中国画是我国特有的艺术瑰宝,始于汉代。其色彩微妙,给人以清素之感。它是用毛笔与水、墨等作画于宣纸上。它的作画对象主要是山水、花鸟、人物等。淡淡的色彩,深远的意境,隐约之间,仿佛置身仙境,一股清新之气流入心田。一幅中国画,有画面、落款、印章三个部分组成,精心装裱一番,更是巧夺天工。
回顾过去,中华文明历史的长河上,中国画画家人才辈出。徐悲鸿擅长画马,笔下的骏马豪气勃发;齐白石专长画虾,那虾灵动传神;张大千喜好画荷,画出的荷花婀娜多姿……这些历代画家的姓名我们耳熟能详,他们将万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为我国艺术创作事业添上了不可缺失的一笔。
不同于西洋的油画,中国画落纸烟云,讲究画面的意境,追求的是一种超凡脱俗、耐人寻味的意境之美。这种艺术的境界,使人的思想感情受到了感染,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中国画作品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意志,深邃高远。
中国画就如作诗,一草一木皆为文字。它饱含了作者对生活的无尽感想与热爱,把这种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它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正是用几支毛笔和一盘颜料,便可画出黛绿的青山,清澈的泉水,郁郁苍苍的密林,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追求。
中国画可以陶冶性情,徜徉在中国画的艺术世界里,感受着中国画那独特的魅力,用毛笔与颜料绘出不一样的世界。浓墨重彩的笔调让人看后觉得庄丽典雅,轻描淡写的笔触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美丽。中国画是多样的,它让你感到目不暇接。这水墨丹青的中国画,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我们用笔墨绘出中国的大好山河,写下中国的五彩赞歌。中华儿女们骄傲地挺起胸膛,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共同迈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