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怀疑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怀疑的文章1:长亭不定时的怀疑人生
文/长亭
有人说,自己经历不了的人生,就看书里的人如何经历,自己到达不了的远方,就看它们在电影镜头下如何被呈现。
我并不赞成这样的说法。
在我看来,如果觉得书里刻画的人生精彩有趣,就自己大胆去体验体验;如果觉得镜头下的风景很美,就跋山涉水去亲眼瞧瞧。
困在家里这些日子,看了很多电影,也看了一两本书。
杨绛先生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我自认为这些年,我的生活算是大起大落了,好像的确,我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是很多人羡慕不来的,我有的时候的确会觉得自己很幸运。但是有的时候想想,我所经历的那些,那些暗无天日的,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日子,又是有几个人能够经历的呢?
我现在想想,其实挺后怕的,那个时候,我所知道的,包括我自己,三个人,好像只有我坚持下来了。说坚持怕是也不准确,应该是我爸妈威逼利诱的压迫、老师苦口婆心的劝诫、朋友耐心包容的陪伴,强行扼杀了我一次又一次放弃的念头吧。
那个时候所有人都不敢给我任何压力,考试没考好父母就说没事,下次努力就好了;上课睡觉,老师只会问是不是又身体不舒服了;逃课在少年林玩手机睡着了,睡醒了被找到,年级主任说,现在心情好点吗?
但是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才发现,那些压力是我自己给自己的。是我自己怕过一眼望到头的人生,是我自己怕实现不了我那些很疯狂的想法,是我自己怕以后过上周围的人不断给我描绘的“有个幸福的家庭,有份稳定的工作”这样的日子。不是这种生活不好。
我后来读到金庸先生的一句话:那些都是极好极好的,可我偏偏不喜欢。
最近我在想,回想这些年我所经历的,实在是很难和“平淡”挂钩。可是这样“不平淡”的生活里,我真的过得快乐吗?答案肯定是不。或者,至少是有快乐但也有痛苦的。这样“不平淡”的生活,毕竟,差点要了我的命啊。
但是如果让我选,以后的生活,我还是希望它“跌宕起伏”吧。
大话西游里有一句台词“你看那个人,好奇怪啊”。可是那个“奇怪”的人,他成了“斗战胜佛”“齐天大圣”。
以前叛逆期的时候,总喜欢做出格的事情,身处尖子班却想去普通班感受一下,拿到了保送考试名额却做题做到一半提前离场,那个时候,能说服家长签署“不上延时晚自习”“不参加自主学习”“不参加弱科补习”的协议,敢当着班主任的面带着耳机上自习课,就觉得很酷。敢对抗规矩就很酷。
现在也觉得很酷。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很酷。更多的,所有人拼了命追寻的东西,我敢说不要就不要了,真的很酷。
好像很多人都是,这一生,追求高分、追求名校、追求高薪、追求安稳,追求那些身边的人都在追求、或是身边的人告诉你要追求的东西,但是为什么追求,或者那些东西真的对你有吸引力吗,很少有人去思考。
有的人能围绕“爱”洋洋洒洒写出一篇满分高考作文,但是也许他一辈子也没能学会什么是爱;有的人读着“众生平等”的教条,却依旧排斥异教徒。
一个人8岁的时候说想当科学家,父母会夸他有志气有想法;但是一个人18岁的时候说同样的话,父母会给他个白眼。
为什么?因为在现代浮躁的文化里,梦想是用来做文章的,不是用来实现的。因为现代人的观念里,二三十岁的年纪,如果没钱没地位没熬出头,人生就是失败的。可是很多人都忘了,二三十岁的年纪,青春才刚刚开始啊。青春难道不是用来奋斗的吗?难道人到了三十岁,这一生就过完了吗?而且,我们用什么来定义成功或失败呢?房子?车子?婚姻?薪水?
克里斯托弗·莫利曾说,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那就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如果一个人想要成为亿万富翁,那只有当他身价亿万,那才算成功;但是如果一个人想要在这个世界生存,那么当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他还没被饿死,那就是成功。
身边陆续有朋友毕业工作,开始存钱买房买车。家里人甚至也偶尔透露出给我规划毕业后的事情的意思。
我吃了一惊。
我总觉得那些东西离我还很远。
我说,我还没实现我的人生目标呢,哪能这么快就安定下来?
是的,很多人的人生目标就是安定下来,在某一座城市有安身之所。
可是我的人生目标是“避免安定”。
我想到这个世界到处去走走。
或许很多人都有这个想法,但是我的,可能跟你们都有点不一样。
我想去巴黎看铁塔,想去纽约疯狂购物,想去慕尼黑尝尝啤酒,但是我也想去非洲看看那些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人们的生活,想去南极看企鹅去北极看北极熊,也想去战争前线看看烽火狼烟硝烟弥漫。我想在体育馆听演唱会,也想去天桥底下听听流浪歌手卖唱,想住六星级宾馆也想体会夜宿街头是什么感觉。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真的就是想看看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样子。这个世界,应该有上海滩纸醉金迷的十里繁华,也应该有贫民窟朝不保夕的惊心动魄,应该有海天一线的美丽海滩,也应该有电闪雷鸣的海上风暴。
其实,流浪有什么不好呢?
有些事情,你听人讲,听了千遍万遍,都不如亲身经历一遍。
你看一百部法国电影,可你没到过巴黎,就不能算见过埃菲尔铁塔。
你看遍所有战争影视,可是你没到过战争前线,你永远无法对战争的残酷感同身受。
我们在怕什么?
怕成功?怕失败?
都不是。
我们怕的,是“异类”。
因为这个社会无形中给人设定了框架,什么时候上学,什么时候工作,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退休,好像大家都是这么生活,所以这样才是“正常”的,才是“对”的。
十个人里,九个人爱财,一个人不爱财。九个人眼里,那一个人是异类;但是在那一个人眼里,其他九个人才是奇怪。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
那么在这十个人当中,九个人嘲讽一个人,和一个人嘲讽九个人,哪个更奇怪呢?
为什么怕被人当做“异类”,因为我们连对自己所追求的东西都没有坚定的信仰。
我们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人好像总是分不清孰轻孰重。
人们认为房子比家重要,所以这个世界处处楼房越建越高,离婚率也越来越高。
人们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为了钱能不择手段不讲道理。
人们认为别人的眼光比自己的开心重要,所以表面上年纪轻轻就买房买车,背地里用一辈子的薪水来还房贷车贷。
人们认为世俗的承认比遵从内心重要,所以谈婚论嫁的时候,可以没有爱情,但一定要有嫁妆和彩礼。
我有的时候真的很怕,很怕我过上这样的人生。
我很怕一间公寓、一个家庭、一份薪水,就把我困在这世界某一个角落,困一辈子。
遗憾从来不是做不到,而是我本可以。
我本可以浪迹天涯。
我本可以看遍世界所有美景。
我本可以不管不顾地在这个世界横冲直撞。
如果我有500块钱,我本可以用二十块钱买面包,三十块钱买本书,剩下的用来买张火车票,终点站是450元能达到的最远的地方。
如果我没有,那么是因为什么?
因为我甘心让那些故事永远封存在篇章里?因为我甘心让那些美景永远只出现在别人的镜头下?
还是因为——
“你看那个人,好奇怪啊。”
关于怀疑的文章2:让美德镌刻于心灵之上
文/徐岚
没人会怀疑,教育教给我们知识,丰富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懂得表达也懂得纪念。可我同样深信,一字不识、孤陋寡闻的人,在生活和岁月的洗礼之中,也可以变得慈祥厚重、获得美德的力量,成为一个家庭、一个村落、一个地方的碑刻似的灵魂人物。她让我们凭吊,也让我们勇毅,她是“中国好人”朱付妹——我的亲人,我的祖母。
我的祖母一年前刚刚去世。让我简单叙述她的故事。
我的祖母朱付妹,一生勤俭善良,含辛茹苦。1944年20岁的她嫁到徐家。10多年后,我的祖父因病去世,留下3个未成年儿子,最大的才14岁;我父亲最小,年仅5岁。我的祖母最令人动容的,不仅是她一个人拉扯大三个儿子,更是她义无反顾地接纳并扶养了双腿瘫痪的小姑徐翠宝——我祖父的妹妹。这个不幸的女孩,先天残疾,十多岁丧母、丧兄之后,命运并没有对她更加残忍。我的祖母,成了她惟一的依靠,点燃了她生命的火光。
祖母用她瘦弱的双手牵着儿子,背起小姑,撑起了残缺的一家。她起早贪黑,白天在田间干活,晚上在麻油灯下编麻绳,一刻不停,一日不歇。到我记事时,家里境况已经好多了,她还捡拾垃圾,天不亮就到村口卖菜。她抚养三个儿子成人成家,让他们都读书认字。她精心照料瘫痪的我的姑婆,背着她上桌吃饭,背着她去澡堂洗澡。她挽起袖管,蹲下身子,一只手撑在地上:这是我的祖母背我姑婆的姿势。寒来暑往,她单薄的肩膀背着她,一背就是数十年,直到腰弯如弓,白发如霜。
光阴飞逝。见两次祖母:一次年中,一次春节,一年就过完了。每次回去,她的背越来越弯,渐渐骨瘦如柴,操劳一生之后的各种疾病正在把她拖向不可挽回的羸弱和衰老。因为耳聋,她和我的姑婆之间已经没有多少言语的交流,但她们依然平静安详地生活在一起。
从青春到耄耋,她们不分彼此,相濡以沫,情同手足,情比母女。是的,70年了,她们认识相守的时间甚至比大部分夫妻、亲子之间都要长远。“如果不是我阿嫂,我活不到今天。”我姑婆对采访的记者说。多少年来细致入微的照顾,互相扶持的恩情,共同生活的默契,都浓缩在这一句话里面了。姑嫂情深,她们之间的感情超越了血缘,跨过了时光,战胜了那些饥馁、贫穷的岁月,汇涌成一道深沉缓慢的河流,在村庄的历史中静静流淌,温暖着人心,激荡着灵魂。
祖母的勤劳善良,艰辛不易,平凡功绩,每个人都看在眼里,心疼在心里,赞叹在心里。她已然成为村庄的楷模。我的姑婆,一生未嫁,却心灵手巧、人情练达。她不仅帮忙带大了我们孙辈姊妹,还帮着邻居看护他们的孩子。所有的乡人,不管老少,都喊她一声“姑姑”。我的祖母和姑婆,她们俩在这村庄,就像一处驿站,一处港湾,人们会时不时到她们那里歇歇脚,一起择个菜,拉拉家常。需要织件毛衣做双布鞋的,拿个鞋样子毛线篮就来了,一坐坐到日头斜。男女老少,都喜欢、信任她们二老;在她们这里,一切都风平浪静,一切都有了暖意。拿现在的话说,一切都有了正能量。
2012年1月,江苏张家港市的朱付妹——我的祖母——登上了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中国好人榜”,当选“孝老爱亲好人”。2013年,江苏省文明办又授予她“江苏好人”荣誉称号。我在网络上搜索“中国好人”这个关键词。长长的、也不会有尽头的榜单,一张张中国人的脸庞,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文字,一座座真善美的丰碑……我的祖母身处其间。她成了公众人物。社会的关注、关心、关爱接踵而至,医护志愿者上门为她体检,媒体宣讲她的事迹,逢年过节总有慕名而来的各界人士探望慰问。一生从未远离村庄的祖母,在桑榆之年向社会传递着夕阳般的温暖和能量。
我们青年一代,已经投身于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更需要爱与信念的时代大潮之中。百舸争流,奋楫者先。那些镌刻在心灵之上的美德,注入了我们的血脉,滋养着我们生命的每分每秒,激励我们为了崇高的事业倾注热情、永不言弃。我也将永生记得,这片土地上曾生活着一个老人,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一个不知名利为何物、不知求取为何物的普普通通的江苏老人。她是我的祖母。斯人已去,回味着她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我难禁热泪。我相信,有千千万万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值得我们去尊敬,去缅怀,去深爱。而对他们最好的纪念,就是反复诵念他们的勤劳与善良,珍藏他们的精神和灵魂,让这人间大爱继续鼓舞我们在未来的路途之上。那应该也是,梦开始的地方。
关于怀疑的文章3:每走一步,都在怀疑
文/致亲爱的孤独
一直都在纠结,我应该放弃还是坚持,应该努力扼杀掉这种势头,不要去过多幻想,还是给自己一个机会? 这几天过得特别累。一直以为之前的情绪控制的还算成功,没有特别想怎么样,自从上次和她闺蜜聊天,摊了牌,她说的那几句话像是给了我一个推动,像是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机会得以宣泄,开始有些抑制不住的冲动。人家也许只是礼貌的客气几句,而我又不可救药开始自恋,自以为是在鼓舞我。小心翼翼的试探着,每走一步,都很忐忑,翻来覆去猜她的心思。朋友圈上故意跟别的女生套近乎,和她闺蜜出去吃饭…明知道这些她肯定会看到,其实是想观察她会不会生气不高兴。说实话到挺期待看到她真的不高兴,这样倒是间接证实了她还是在乎的。
过去我总是不自觉在犯这种错误:每当想要开始喜欢一个人,不管别人有没有意向,一定会先让自己沦陷进去,彻底的把自己全部身心投入,生怕自己对人家不是完全的真心实意,生怕别人会有半点疑虑,所以一开始就严格的检验着、审查着自己。然后等待着对方的认领,期待着对方可以看到我的真诚,从而被感动。实则大多数情况下,只不过是感动了自己。所谓的付出,完全是自己的一方面的心甘情愿,对方根本没有同意,也丝毫不会去在乎。看看这些年的感情经历,我总是习惯性的扮演一个乞丐者的角色,一个弱者的心态在祈求爱。这样的心态对待感情,永远不可能得到健康的交往关系。
有几次试着去主动接触,每次得到的回复都很冷漠。难免又开始怀疑。明天就要准备回家了,想着冒一次险今天约她出来吃饭聊天,又一次被拒绝。我觉得还是暂时老实一点吧,至少现在不要过分频繁的试图去接近。这应该算是自我保护过分的表现吧,但我现在也只会自我保护了。
所谓的成熟无非就是,不论生活中遇到什么,都可以平和、理智的处理,没有太大情绪起伏,平平静静。然而这样的生活未免太缺乏色彩,有的时候,生活还是应该有一点波折才有意思。感情里,太成熟就没意思了。
关于怀疑的文章4:不要用别人的优秀,来怀疑自己的能力
文/于非让
1
我有一个一起练习写作的朋友蒋雪,只要我们讨论写作的事情,她就会马上说自己不行。刚开始我以为是她谦虚,后来发现,每当大家探讨写作时,只要她在,她的开场白就一定是说自己“资质欠缺”,强调自己“文章写得不好,跟大家差距很大”。
她只用作品是否发表了来衡量自己行与不行。但其实,她有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只是没有投到适合的平台,所以才没有被发表。
做人,万不可妄自菲薄。谦虚固然是一种美德,但过分贬低自己也并不能让自己取得什么进步。
于是,我建议她马上去把当天的写作计划好好完成,而不是跟我们在这里比谁更差。就这样一个月之后,她高兴地对我说:“我以前只知道自己能力差、很失败,却从未想过我也可以很优秀。”
2
我曾被朋友加到一个学习群里,刚进去时吓了一跳:有用英文交流的,有讨论国际贸易的,还有大谈经济学的……一瞬间,我感觉自己什么都不行,只会画几张插画。
正巧群里有个姑娘说想换头像,我就为她画了一张,没想到她一直夸我,于是我又把自己的其他作品发给她。原本想找点自信,可发过去以后就没了动静,我暗自琢磨着画都没人喜欢,还是退群吧。
结果那天下午朋友就问我怎么退出来了,说那个姑娘正找我呢。原来,姑娘是一家知名杂志社的编辑,收到我的插画后,她迫不及待地拿给主编看。她们找这种插画很久了,两个人一高兴就忘了回复我。
听到这个消息我有点懵,过了好久才反应过来:“我竟然可以给这么大的杂志社投稿!”冷静之后我意识到,如果自己努力画下去,没准能成功呢!虽然是微乎其微的可能,但我还是决定去试试。之后,我就一头扎进去学习插画,每次努力都竭尽全力。如今,我陆续获得了很多奖项,这都是当初想都不敢想的事。
我这才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彩,如果你能找到自己的潜质并加以强化,那你也能优秀得“很明显”。
3
可能我们常常会觉得别人比自己好,于是就放弃了自己想争取的东西。可我想说的是,我们或许恰恰是因为自己的胆怯和不自信,才失去了本该抓住的机会。
鸟不跟鱼比游泳,鱼不跟鸟比飞翔。如果我们总是拿别人的优秀来怀疑自己的能力,感觉自己一点长处都没有,这不是自寻烦恼吗?
你我各有所长,好好检视自己,有什么特点、擅长什么。没有人能为你的成功打包票,但你可以发现并不断拓展自己优秀的可能,让未来的轮廓在自己面前展开。
我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但想要别人赏识你,首先你要意识到自己值得被赏识。请相信,即便你只是组成这个世界的一个小零件,被铆在不起眼处,也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永远不要轻视自己。
关于怀疑的文章5:享受怀疑
文/徐瑞娥
原本我和许多宅男宅女一样,一回家就足不出户了。养了小狗“毛毛”之后,每天不得不下楼遛狗,这才与陌生的邻居们有了一些接触。
某个星期天中午,趁着各家都在吃午饭,小区里比较空旷,我带着毛毛下去散步。经过广场时,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看到毛毛,显出很害怕的样子。
“它不咬人,而且很喜欢和小孩玩,你摸摸它看看。”我对小男孩说。
起初他腼腆地摇摇头,不敢。后来忍不住好奇心,怯生生地摸了一下。毛毛立马欢天喜地摇着尾巴向他献媚,于是小男孩很快喜欢上了毛毛,和它玩了起来。他奶奶笑呵呵在一旁看着这一幕。
“明天您一定还带毛毛和我玩。”最后,小男孩叮嘱我,我答应了。
然而走出没多远,我听到老奶奶在教育小男孩:“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小心被坏人拐走!”当时我听着很不舒服,但过后一想,也没有什么不对。我是好人,不代表所有陌生人都是好人,小孩辨别能力差,小心点也对。
有一日,正遛着狗,忽然迎面过来一老头望着毛毛,大骂了一声:“狗日的,到处拉屎,嫌死人!”我很纳闷,骂谁呢?我们毛毛没有随地拉屎啊?低头一看,我旁边地上有几坨狗屎,明白了他一定以为这是毛毛拉的。自己没搞明白,还骂粗话,这老头素质真低,我为此生气了两三天。后来发现这老头时常为邻居做点好事,下雨喊人收衣服,义务清扫楼道……他如果不是热心快肠,本无须为公共路边的狗屎发怒。理解了,也就不那么为他的鲁莽骂人生气了。
小区里的狗越来越多,互相经常打架。为此,近来我常常临睡前遛一次,避免冲突。深夜里遛狗果然方便多了,四周一个人也没有。然而遛着遛着,总感觉身后有人,后来发现是保安。他们居然把我当贼在监视,我当然愤怒。我一个女的,还带着条狗,会是小偷吗?但细细一想,保安们也很不容易,一直拿着本市最低工资标准,还肯在深夜认真巡逻,可见责任心之强。后来和保安混熟了,他们说附近确有小偷以遛狗为掩护,盗窃电动车。小区里住着一万多人,他们也并不认得我是业主。
总有人感慨现在邻里间冷漠,怀念以前的老居民区生活。可是人口流动已成趋势,几代相邻的邻居关系注定不会再有。与其怀旧伤感,不如多理解别人,释放出自己内心的正能量,你会觉得现在也挺好。
关于怀疑的文章6:永远不要怀疑努力的意义
文/李思圆
1
常常有人问我,如果付出了努力却依旧没有收获,怎么办?比如,认真做了复习,却依旧考不到一个好成绩;认真写了文章,却依旧没有一个好的阅读量;认真去完成了任务,却依旧得不到领导的赏识和表扬……
我曾经也为此担心和焦虑过,可后来我发现,所谓的一分收获其实就藏在一分耕耘里。
你多做一道题、多背一个单词,也许不见得会考满分,但一定会让你在考试的过程中多一份底气和自信;你推敲的每一个字、认真写下的每一段话,也许不能得到所有读者的认可,但日积月累,你的文笔就会有所进步;你努力把手里的事做好、努力把眼前的活干好,也许不能立马让你脱颖而出,但你的工作能力会慢慢得到提升……
我们常常对付出和收获有一种执念,总以为付出了就一定要马上得到想要的成功,才算有价值和意义。但其实,你吃过的每一分苦、受过的每一分累、流过的每一滴汗都不会白费,它们会成为一束束光,照亮你前行的路。
2
每一段上坡路都充满坎坷和荆棘。也许你会在走了很远的路以后,依旧感觉到不了想去的地方。但请你相信,无论在任何时刻,都不必怀疑努力的意义。
也许你努力了,还是没有得到想要的成功,但在坚持努力的过程中,你一定会有其他收获和进步。有时,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你的不断成长。
也许当你努力后,依旧不能展翅飞翔,但努力会让你的羽翼更丰满。也许当你努力后,依旧无法达到心中的期望值,但你肯定会离更好的自己更近了一步。也许努力了很久,依旧没有看到希望的曙光,但只要你一直往前走,就一定会看到更多的风景。
无论我们想要靠努力最终得到什么,其实都是在不断打磨和变成更好的自己。许多时候,不是成功了才有意义,而是努力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不是失败了就毫无意义,而是你并未竭尽全力才是最大的遗憾和失败。
3
如果你愿意放下过重的功利心,你就会在努力中找到更多快乐和意义。一道题你不会做,但你努力了却可以把它做对,这样的成就感不一定非要拿一百分才能满足;一篇文章你写不好,但你努力把它写好了,这样的自豪感也不一定要得到所有读者认可才算数;一份工作你做不好,但你努力把它做到了你力所能及的最好,这样的成长也不一定非要靠别人的表扬才能体现。
努力是一个不断向内变好的过程。当你把注意力更多放在自我成长而非外在的成功上时,你就会慢慢爱上努力时的自己。
也许我们做不到别人心目中的满分,但我们可以努力做到自己心中的第一。人这一生,无论跟谁比输赢,最后都是在跟自己比。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从来不是方方面面都要超过他人,而是不断超越自己。
当你努力过后发现每一天的自己都比过去的自己有进步时,你就已经获得了真正的成功。所以,永远不要怀疑努力的意义,因为你的每一点努力都在不断雕刻一个更好的自己。与朋友们共勉。
关于怀疑的文章7:读王小波的怀疑
我读王小波的作品有点迟。大概是在2005年,很偶然读到王小波的几篇随笔杂感,被他生动俏皮的语言所吸引,于是有一段时间到处翻找他的文章来读,并认为他是当时中国写随笔写得最好的人之一。后来弄到了他的随笔集《我的精神家园》,读得多了,有点疑惑,隐隐觉得他在思考上似乎有点问题,但还是认为,就随笔而言,他还是写得最好的其中的一个。
有喜欢王小波的朋友说,王小波的小说成就在他的随笔之上。我是愿意相信的。虽然写得一手好随笔的人未必就写得好小说,文学史上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但从王小波随笔里所体现出的奇思异想和语言才华,我还是愿意相信王小波会写得好小说,还是愿意找一本他的小说来读一读的。06年,过了香港,事由繁多,就搁了下来。又之后,或是由于忙,或是由于懒,什么原因,我也说不清,反正就一直没有读过他的小说。
前些天逛书店,很偶然的见了本王小波的《怀疑三部曲》,看看出版时间是2002年2月,看来在这个位置上已躺有一段时间了,就买了本。
花了几天时间,断断续续的读完了这《怀疑三部曲》后,对王小波的印象就有了一些改变,再找他的作品来读的那种意欲大减了。
应该说,王小波是个编故事的高手。《怀疑三部曲》由《寻找无双》、《革命时期的爱情》和《红拂夜奔》组成,除了《革命时期的爱情》是写现代的故事外,另外两部都是借唐传奇躯壳去演绎的。
“建元年间,王仙客到长安城里找无双。”这是《寻找无双》的开头,取唐人传奇中“无双遭乱世籍没,而仙客之志死而不夺”之皮和线,写王仙客到长安城,到宣阳坊里寻找无双的故事。“李靖、红拂、虬髯公世称风尘三侠。”这是《红拂夜奔》的开头,似乎均有一股浓浓的唐传奇的味道。
但,不是的。王小波并没有在铺陈传奇,他是在写志怪,而且怪得荒谬无比。或者换个说法,王小波是像孙悟空那样,是从唐传奇里扯了一根毛放在手里吹吹,从而生成了这些荒谬的故事。正是在编造这些故事的时候,王小波显示出高超的叙事才华。
王小波这些小说的叙述形式很是新奇。小说中的故事基本是一种荒谬怪异的历史臆想,披了一张历史的皮,又根本与历史无关。但加了个叙述者“我”, 小说中,在叙述那奇异的“历史”时不时的返回叙事者的身边,叙述身边的故事,跟那“历史”是如何的相类或相连。比如《红拂夜奔》写卫公和红拂私奔野合时,又回到现在“我”和小孙的同居胡搞,历史和现在相类相衬;《寻找无双》里叙述长安城宣阳坊兔子成灾的故事,又以叙述者王二表哥对此是多么的有研究,以致高考作文时也写了进去,作为旁证,说得煞有介事。
应该说这种叙述方式是够聪明的。他颠覆了历史与现在、想象与现实的界限,让读者和叙述者在历史与现在,或说是谬想和现实的不同时空中不断的进进出出,历史与现实互相粘连又互相印证。既有怪异之趣,又有一种趋真的现实感。
跟其他小说家很不同,被小说家们所忌讳的的议论、分析、推理、演绎、古今名言等等,被王小波大量的穿插在故事的叙述中。他把这议论分析作为讲故事的一部分,或说议论和故事的叙述合为一体,他在演绎中把要说的东西作故意的夸大,反复的分析,把一些荒谬的东西推演至极致,让人一笑。这就使得小说中的议论分析并不显得使人感到枯燥和多余。
王小波很善于运用比喻。他的比喻奇巧、机智、独特。这也是他的随笔让我喜欢的原因。他小说里的比喻,更为机智和俏皮。像“假如有门的话,他就可以从门缝底下滑进来;没有门的话,他可以从墙头上飘过去,就像风吹动的一幅床单飘过墙头一样”这样去写虬髯公变扁了以后的无所不在,丰富、柔韧而富有弹性。像“无数条人走的路,就像一束没有绞紧的毛线,到了崎岖的地方束紧成一团,到了空旷的地方就散开成一片。”联想奇特,铺陈形象,又很有冲击力。
王小波的小说,没有他的随笔犀利,却多了一些调侃,且更富讥讽的意义。但也正是在这种调侃和讥讽里面所表达出的一些情感,让我对王小波的阅读意欲降低了。
《怀疑三部曲》故事怪诞,但主题并不隐晦。看看小说中,那些人与人之间的说谎,装傻,算计,打小报告,糊弄,连坐,整人,很明显,这样的情景,虽然披着一张历史的皮,但更像是被现代的一些人批到发臭的现代人的一段经历。
毫无疑问,小说里,王小波写的是他生活的时代。王小波是帝京人,作为知青被发放到云南去,他的生活经历、体验、情绪被投射进去。小说中的王二实际就是他的影子。用王小波自己的话说,他是“煞费苦心的把各种隐喻、暗示、影射加进去”,把这一切转换为现实世界的变形、延展、象征,从而像一些评论家所说的“批判我们社会的某个特殊阶段,道德败坏、人心沦丧的状况”。
但如果说仅仅是批判那个特定的阶段,我想王小波是不会同意的,他想说的外延估计要远大得多,从他的叙述来看,他笔下的不仅仅是时代的,还是社会的,民族的,在这个范围里,人们基本的精神状态、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读王小波的随笔时,在为他对我们社会文化种种弊端的尖锐批判而喝彩的同时,又隐隐的觉得他的思考是有点问题的。总觉得他心底里似乎有个思想,就是羞于自己的血统,自卑的向着西方的传统膜拜和皈依。从表层看,他再对我们社会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批判时,都是以把西方的传统作为批判的武器,文章所引的作为正面论据理据的名人、名言、名家经典,都是西方的。如果在文中要提到中国的经典,那只是作为讥讽和批判的对象。往深处看,就会觉得,他笔下的中国、中国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思想,在西方文化的参照下几乎一无是处。
在小说里,这种思想,得到更大的发挥。
在王小波的笔下,像说谎、装傻、算计、打小报告等等,不仅是某些人物某些人群的卑劣行为,而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共同特性。小说里的人物,上至最高统治者,下至最底层的人们,一个个的个体,无一不是这种社会心理的范型;小说里的社会,小至宣阳坊,大到洛阳城、长安城,无不是扭曲的,变形的,变态的乌托邦。
而且在小说中,像“王仙客就老老实实拿出博山府开的路引,鞠着躬双手呈上。据说当年日本皇军检查中国人的良民证时,中国人就是这样。”这样的调侃时不时的不经意就跳出来。应该说,这样的调侃,对人们对王小波的民族情感的理解的伤害是很大的。王小波对西方的憧憬向往与对自己民族的自卑感怨恨是夹杂在一起的。他在向西方传统皈依的过程中自己的心理已扭曲了,字里行间的情绪,更多的是怨恨。我觉得,他对民族、社会的不满已至于病态了。
据王小波自序里说,这三部曲,分别是写智慧,写性,写有趣的。
但是,我们看看小说中人物的故事。智慧么,没有!人们是反智的。或者就是一群傻子,一群骗子。有趣么,人们活得毫无趣味。活得无奈,活得痛苦,活得变态,活得绝望。一句话,中国人是没有智慧、毫无意趣的。有的只是假,只是恶,只是丑;没有真,没有善,没有美。小说里,所有的人物,所有的画面都与美无关。这样的作品,读得郁闷,读得绝望。
我担心,这种作品读多了,对自己身处的这块土地、这个民族会产生厌恶。
我以为,恨的基础应该是爱。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缺乏一种心底深处的尊重和关爱,是不值得尊敬的。
我希望是我误读了王小波。
至于小说中的性,倒是实实在在的。不光是王小波自己所说写性的《革命时期的爱情》,即使是《寻找无双》和《红拂夜奔》,小说中有大量的性器官的展示、性爱场景的铺陈,充斥着大量的性虐待、性游戏、与性器官相关联的下流话。似乎任何一件事都与性发生了干系。王小波也许是想通过性的戏谑,去批判那个湮灭人欲的时代。但这种用阳具对历史进行清算的方式,实在不是一个好的方式,起码不是值得尊敬的方式。我不是卫道士,但整一本书,从头到尾,那“又粗又黑”的生殖器,不停的再眼前晃来晃去,读来真的非常恶心。
这几年,在网上不时的见到他的遗孀李银河女士那活宝般的文章,心里曾很为王小波不值。
现在忽然觉得,他们夫妻其实是很般配的。
关于怀疑的文章8:走着走着,就散了
这里很静。很静很静。我怀疑,我是停滞的时间里剩下的唯一一个人。
斜靠在那里,不动,将自己定格为时间里的静景。时间在流动,世界依然不安得可以。我相信,外面依然车水马龙,有些旮旯里,鼎沸着许多人声。
然而,那些,与我没有关系。一个人在偌大的宾馆里暂居,或者,房间暂时覆盖在我一个人空落落的心里。白天的忙碌与疲倦,那些真声或者假意的喧闹,隐去了姓氏。嘈杂从来不肯署上真实的姓名。心被落了锁,我打不开自己居住的房间的门。
床有两张,我此刻要做的,无非是选择睡在左边还是右边。
紫色的窗帘,肃然而立。拉开,是孤独的夜晚,合上,是孤独的自己。开合之间,是反复的冷冷的紫色流动。
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无论是曾经同行,还是依然眷恋,我们都无法勉强聚散。
经过一条熟悉的道路,确切地说,是反复地经过。我倚着车窗,认真地辨认地段和房屋。想要寻找我曾经停留过的地点,那里的标识和那里重新生出的春草,每个地方都像,每个地方又都不像,我终究不能辨出,是岁月的更替改变了建筑的色泽,还是心中的面目已经不同于往日。曾经已经不再。物非人已远。
我们总是在孤单的生命里,渴望寻到一个或者一些同行的人,陪伴自己经历生命中的某个历程,有时候也会简单地以为,同行就会一直偕行,我们会一起去经历风雨、波折,去分享幸福与辛酸。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聚的时候,我们总是不会想到散。我们赋予情感坚硬的材质,并人为地加上固定的锁链,在感性上选择不离散。
后来,走着,走着,还是散了。回想起来,没有经历什么大的分歧,甚至没有一个郑重的约谈,有些人被现实距离生生分割,有些人被时间生硬地带走,有些人和有些人感情和热情自然死亡,还有些人莫名分开,毫无厘头。时间是激烈的潮水,冲散岸边的散贝壳,每一个贝壳,都无法单独决定自己的去向,有些分散了,经年或者终生不能得见,有些,碰碎了边角,或许又被无端地冲到一起。
甚至有时候,你甚至不知道你和那个离散的人,会属于哪一个贝壳和哪一个贝壳的关系。
终究是走散了。我们被时间反绑了双手。聚散终难由你,或者某一个人决定。
也许有时候,你会想起走散的某个人,想起曾经在一起的好,你会将唇停在杯沿,淡淡地微笑,也许在某一刻,你突然想冲破时间的阻力,想要去寻找曾经的记忆或者曾经走散的人,你设想了寻找的种种途径和可能,也许你付诸行动,也许经过思量最终放弃。找到,又将如何?
曾经见到多年不见的一个朋友,她已经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和孩子,都和我想象中相聚甚远。而我们,曾经的亲密无间,也已经被时间和距离擦出血痕。我曾经想象她应该很幸福,也回忆起我们在一起时候的种种温馨。再见面,我们只能感慨时间的残酷。我宁愿她还穿梭在我的记忆里,想象中的她,一切都好。
你也曾想过冲动地去寻找一个人吗?也许你们无端地走散,也可能,是走散的原因没有彼此交代清。你觉得心里有很多话要说,你想告诉他彼此离去的日子里你经历的伤痛和需要倾诉的一切,你想听他亲口说,为什么选择放弃同行,即使,你确定,你们不会再并肩前行了。你只是因为没有看到他的背影,而无法在自己的心里了结。你假想有一天你会出现在她,或者他出现在你的面前,彼此伫立,你渴望穿过对方的眼睛,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拖着这样的想法,在时间里蹒跚而行。多半是放弃。转身并不是华丽的唯一代名词。
终究不过是散了。一个人离开,自然有离开的理由。苦苦挽留,深究答案,都是徒劳的。
每个人,都会被时间单独留下来谈话,都要勇敢地度过你一个人的黑夜和白天。真正陪着你的,是你自己,真正能够面对自己的,还是你自己。形单影只,并不是伤感的孤独的成语,而是我们每个人要学会承受的无奈,也是我们要努力长成的坚强。
如果,有一个人,你不舍离开,或者他依然眷恋,任何一种,都会在离开之后的原地,长成你心里的一根藤,如果若是,除了根除或者蔓延,我们别无选择。
关于怀疑的文章9:或远或近的亲情
文/燕子北飞
小时候,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他们捡回来养的。从记事起就是奶奶带着我,我的吃穿都是奶奶一手操办。我记得我小时候穿的衣服是奶奶去小集市买的一块布,然后让人量身定做的花衣裳。记忆最深的是一件橘黄色带点的衣服,三年级做的,穿到六年级,以及我拍小学毕业照都是穿着那件衣服。除了定做一两件,还有就是捡亲戚给的旧衣服,那些衣服往往很不符合我们的年龄,读初一的时候,穿了一件捡来的衣服,那是一件黑白竖条纹的衬衫,松松垮垮地套在身上,再加上自己的黑皮肤,显得特别老土。不知道为什么以前很高兴捡有钱亲戚给的衣服,现在回想我家的经济条件也不是买不起衣服穿。
他们是谁?我的爸妈,也不能说他们不爱我,只能说他们对我的关心不够。小时候两岁半开始就是奶奶带,他们到广东佛山打工,春节才回家待上半个月,后来又有了妹妹和两个弟弟,更加顾不上我。我是姐弟四人中最其貌不扬的,胖黑胖黑的,对于我爸那种要面子的人,恨不得没我吧,从不过问。若不是我是他四个儿女中读书最好的,我想他都懒得多看我一眼。
过年的时候,小集市不再是三天一赶集,而是每天都很多摊贩在摆卖,人们也都喜欢吃过午饭有事没事就去集市溜一圈。很多小孩更是去得频繁,因为有各种玩具。那天,吃过午饭,我蹲坐在客厅的沙发看电视,这是爸爸回来了,看见我在看电视,他大声地呵斥着我说:“天天在家看电视,也不知道出去逛逛。”我说没钱并问他给五块钱,他骂了一句逛街要什么钱。我分明从他的眼神和语气中感受到了丝丝的厌恶。只好灰溜溜地关了电视快速地消失在他的视线中。至此我暗下决心:不再问他给一分钱,读书需要用钱,他要给就给,不给就算了。我也倔强地坚持到读大学,始终没有再开口向他要钱,每次都是他给多少是多少,不过他也没我亏待过我,给的都多出很多。
别人家的女儿都跟妈妈亲,而我却不是,我倒觉得我从小就是我妈妈取笑的对象。小弟弟从两岁开始,带他仿佛就成了我每天的任务,白天抱着背着,晚上还要带一起睡。六年级的寒假,那时候小弟弟才三四岁,那天下午,我带弟弟出去玩,走回家的时候在路上遇到了一个村里的老奶奶,她家离我家有点远,平时很少见面,她打量着我看了好久也没认出我,我问候一下就带着弟弟回家了。刚回到家妈妈也回来了,她进门就冲着我说:那个谁家奶奶问你是谁家小媳妇,说认不出来。看她笑着神采飞扬地说着,我越听越觉得侮辱,眼泪瞬间决堤,委屈地放声大哭,这时候感觉老天也感受到我的委屈一样,下起了大雨,然而我还是呆呆地站在院子中间,淋着雨哭着。她没有叫我上来,应该她也不知道我为什么哭,任由我孤零零地站在雨中,他们依然各自在家中忙碌,仿佛没看到我,直到奶奶回来才把我哄回房间。从此我再也不愿意带小弟弟。
多年后,都告诉我要孝顺父母亲,可是童年的这些记忆我怎么也抹不去。我只能倔强地惆怅着。
关于怀疑的文章10:不再怀疑别人的良心
文/许锋
不再怀疑别人的良心 晚上与好友去一家小餐馆吃砂锅。好友的砂锅上来后,他看了一眼就大喊一声:“服务员,过来!”原来,砂锅的托盘上有一个叫不上名字的虫子在蠕动!
服务员见状二话没说,就端走了。在服务员端走这一份砂锅的同时,窗口出了第二份砂锅。另一个服务员把它端给好友。忽然意识到不妥,我就走动了几步,视线能够透过小窗口看到厨房里的情形。我看到一个面师傅把托盘上的虫子捏出来之后,又用勺子在砂锅里搅来搅去……这时,师傅往外瞄了一下,正好与我对了眼。他压低声音略有些慌张地跟别的师傅说:“人家在外面看着呢!”
不到一分钟,服务员把我的砂锅端上来了。我不由得犯嘀咕:“你是不是把刚才那一份砂锅又给端上来了?”服务员说:“没有啊!你什么意思嘛?”
我不吃。好友已经狼吞虎咽地吃开了,他让我一块吃他那一份,我说算了,不吃了。不一会儿,服务员又端来一份新做的砂锅,把我“罢吃”的那份端走了。
其实,做什么都是良心活,对餐馆来说,从原料的采购,厨房的卫生状况到厨师、服务员的个人素质,这些都很难监管,只能凭他们自己的良心来做。
可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不再怀疑别人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