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中国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中国的文章1:中国年,春节红
文/张金刚
红色,是春节永恒经典的主色,似乎也只有这独具意韵的中国红,才搭配这风情独具的中国年。漫步大街小巷、城市乡村,每个角落、每户家庭,那耀眼喜庆、彰示希望的红色,如应时萌生的可爱精灵,一时间弥满了大江南北,浸润了华人之心。
火红的灯笼,一个个、一串串,挑上了屋檐,悬在了半空,滚圆、方棱、八角……形态各异、造型奇特,用鲜明的中国符号、唯一的暖红色调,映照着塞北山乡、江南水城,映照着人们不约而同的欢笑脸庞。鲜红的春联,一条条、一副副,用饱蘸浓情的笔墨,挥毫写出美好的新春祈愿;用对仗工整的词句,恣意彰显着恒远的华夏文化;贴在门框,顶天、立地、暖人,红火开启了崭新的希望之门。
朱红的窗花,在那淳朴的乡间炕头诞生,从那灵巧的农妇之手剪出,剪个猛虎啸川,剪个牡丹吐艳,剪个丰收锣鼓,灿烂的心花便随着那纸屑纷飞而火红绽放;红红的窗花一时间扮美了赭黄单调的农家小院,顿显温馨而敞亮。
红色唐装,是过年的主打。男女老少皆爱以红色装扮,用一种复古格调,洋溢出过年的喜庆。老人着红,风韵犹存;青年着红,活虎生龙;女人着红,靓丽动人;男人着红,伟岸裹风。一袭红装,或娇艳、或绰约、或青春、或灵动,皆应景地透露出新年的欢乐祥和。
红色装饰,是过年的必需。打扫一新的房间用温暖的红色精心装点,在这个寒冷依旧的季节,营造一隅爱意的天堂。红色的插花,可人鲜嫩;红色的床铺,温馨舒适;红色的福字,暖心深情;红色的灯光,宁静安祥。一家人,或聚餐、或言欢、或嬉闹、或安眠,皆在这满屋的红色中享受着美满与和谐。
暄腾腾的馒头揭锅了,母亲找来红纸,浸在酒盅里,用筷子蘸了,挨个用心地点在馒头正顶。雪白的馒头顶着红红的圆点,挨挨挤挤地排在那里,煞是可爱,寓意鸿运当头。热乎乎的年糕端上桌,厚实黏软,喷香诱人;金黄的年糕密密点缀着颗颗大枣,色彩明快,寓意锦上添花。
离乡的游子,再一次怀揣浸满汗水的钞票,将浓浓的乡情、满心的思念全部打包,踏上了回乡的列车;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几多辗转,都会赶在年前,欢喜地扑进家乡、父母的怀抱,与家人团聚,过个红红火火的团圆年。热恋的新人,大抵会选在春节前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火红的喜字、火红的嫁衣、火红的闺房,红火的婚礼、红火的喜宴、红火的祝福,皆在此刻一起聚拢,萦绕着甜蜜的小两口,开始迈入红红火火的小日子。
中国年,款款而来。春节红,华丽登场。难以割舍的红色情缘,再次搅动了茫茫华夏大地,激荡着浓浓爱国深情。一切美好的祝愿、所有美好的梦想,皆会乘着这喜庆吉祥的红色,在崭新的一年,如愿以偿,红火点亮。
关于中国的文章2:我的中国梦
文/陆烨
透过历史的眼眸,我看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威严;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壮举;孙中山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我还看到了孔子高高举起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圣火;林则徐愤怒销毁危害国人的鸦片;毛泽东站在天安门上大声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个个鲜活亮丽的历史伟人,创下了无数的丰功伟绩,可无情的岁月已将他们定格在了历史相册,中华的未来还需要我们腾飞!
瞧,在梦想的跑道上,刘翔正奋力地奔跑;看,在浩瀚的太空中,杨利伟正骄傲地挥手;听,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上,林妙可正放声歌唱……一个个、一群群中国人,正用自己的双手努力描绘出自己的中国梦,为中华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我,也有一个关于文字的梦想,它在蔚蓝的天际闪闪发光。
我梦想着能当一名作家,用九百六十万行散发着清香的文字记下祖国母亲由古至今的坎坷经历,用九百六十万张泛着金光的纸张描绘出中华大地从点点花蕾到惊艳绽放的艰辛过程!我始终相信,文字的魅力傲然于世,文字的力量势不可当,文字可以点燃一个人的希望,一个家庭的希望,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希望。
早在几十年前,梁启超就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是啊,作为中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是否怀揣着梦想,做好了准备?让我们放飞自己的梦想,去迎接世界的目光!
关于中国的文章3:慰问演出
文/曹旭
中国慰问团来日本,专场为中国留学生演出啦!驻大阪总领馆教育室的消息,使大家群情鼎沸,奔走相告。
像过节一般,等待这一天。演出的地点,是京都市儿童文化会馆。我兴冲冲地出发,从光华寮,沿今出川一直朝西,过了鸭川走就到了。
到了的时候,文化会馆周围人山人海,到处都是红男绿女。女的烫发吹风,男的西装革履,让我惊讶不已。
平时省吃俭用的中国留学生,此时都打扮得精神抖擞,英俊亮丽;挺直腰板,平视对方,与平时看见低着头打工的学生不一样。
我看见,站着的、倚着的、坐着的,持票的、没票的、等票的,闲谈的、看热闹的——全是中国人。
不管是北京话、上海话、广东话、福建话、四川话、河南话、安徽话、江西话——都是一种话;不管清楚不清楚,听懂没听懂,方言不要紧——所有人的眼睛里,都有熟悉的中国语汇。
演出6点开始,8点结束。演员阵容,我不知道是否足够强大?
写着的名字有:成方圆、郁钧剑、孙毅、韩延文、刘玉婉、郭达、蔡明、贝宇杰、王利民等人。我一个也不认识,一个也不知道,一个也不想知道。演出的内容,有男女声独唱、对唱、合唱、舞蹈、器乐演奏、小品、魔术等。
他们的演出精彩不精彩?我不知道。也许精彩,也许不精彩。或者说,我们不计较精彩不精彩,无所谓精彩不精彩。事实上,我们已经忘记了,他们谁演出了什么,甚至忘了——谁是唱歌的,谁是跳舞的,谁是变魔术的;因为不管唱的、跳的、吹的、拉的、变魔术的,所有的演出以后,都毫无例外地——连着长时间热烈的掌声,长得他们谢不了幕,下不了台。
我发觉,掌声和节目演出的好坏没有必然的联系,和精彩不精彩也没有关系——我们都是下意识地鼓掌。
所有的听众,表情都是那么严肃、认真、神圣,每个人的眼睛里,几乎都同时含着泪水和喜悦的光芒;他们的双手一直举着,忘情地做着随时鼓掌的姿势。
多好的观众啊!多可爱的观众啊!多特别的观众啊!虽然我应该向艺术家道歉——因为,整场演出,我几乎都是——背对着舞台,背对着他们的。
我没有,或很少朝台上看,很少朝演员看,而是朝全场的观众看,因为台下的场面,比台上的更热烈、更投入、更激动人心。
其实,我们不是来看演出的,我们是来与祖国的亲人团聚的。
我们流泪了——不是被他们的艺术所感动,而是被祖国的那份亲情所感动,被自己所感动。
我们像受了委屈的孤儿,积压多年的泪水、苦闷和孤独,突然有了一次发泄、倾泻的管道。
整个剧场满了,整个大厅满了,整个晚上沸腾了——这让我感到惊奇。
我想,这里聚集了多少中国留学生啊,他们不也是一个整体,不也很有力量么?怎么平时在京都看不见他们?
演出结束了,大雨喧哗般的掌声经久不息;演出结束了,献花的人群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演出结束了,闪光灯如同电闪雷鸣;演出结束了,散场的人是鸭川的水,先是“哗哗”地奔腾,然后平缓地流淌,渐远渐细;那么多的留学生,最后化为隐没的流萤,散入京都大街小巷看不见。
等回到京都大学斜对面的寮,我心里真想激动地大叫。但我没有叫,也不能叫。因为我想到,这里是日本。
关于中国的文章4:腾飞中国引家乡巨变
文/任奇辉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叫中国……”我是从小听着这首歌长大的,每当耳边响起这首歌,我便情不自禁地想起繁荣昌盛的祖国。
时间如车轮,转瞬间,中国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风风雨雨,伟大祖国经历了太多艰辛与苦难,也收获了不少成功与幸福。我是一名成长中的80后,是改革开放成长的第一代,幸运地赶上了祖国腾飞的岁月,耳闻目睹了祖国的沧桑巨变,可以说,我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成长的。
而我的家乡——韩城,近年来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的韩城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充满生命力,散发着吸引力。幢幢高楼鳞次栉比,条条马路通达宽阔,车辆川流不息,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街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一座座漂亮的住宅楼,小区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四季有花,让人仿佛置身于公园。各个公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竹林假山,回廊喷泉,应有尽有,望着如诗如画的美景,我的心中无比自豪。
如今的韩城,通过环境卫生整治,开展建设美好家园活动,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既温馨又宜居。漫步乡间,到处绿树林立,空气清新,巷道干净整洁,花草蓬勃,农田阡陌纵横,景色秀美。人们的住房宽敞明亮,布局大方合理,水、电、暖、气一应俱全,惬意又舒适。
从家乡的变化,我感受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沧桑岁月虽留痕,繁荣盛世不断展现,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重任,时代在前进,祖国在召唤,我们应胸怀大志,为了祖国而努力工作。相信我的家乡——美丽韩城,将在祖国的变化中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
关于中国的文章5:难忘的肉丝面
文/顾莉敏
肉丝面,是中国传统的一道面食,对于大家来说,再平常不过了,但平常的肉丝面对我来说,却有着深刻和鲜活的记忆。
我的父亲在上世纪的60年代从一所专业院校毕业,分配到一个种马场从事技术工作。由于工作的需要,父亲经常在单位值夜班,值班的犒劳是一碗肉丝面。这样的生活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期调回县里。
寒冬的凌晨一点,人处在极其寒冷、困乏疲惫的状态,那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肉丝面,对于“饥寒交迫”的父亲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特别是在七十年代物质严重匮乏的困难时期,那一碗肉丝面就好比现在的山珍海味,让人垂涎欲滴。
单位离家很近,下班后,父亲穿着单薄的衣服,顶着肆虐的寒风,把面条小心翼翼地端回家。在我们睡得正香时,硬是被“狠心”的父母推醒,从热乎乎的被窝里爬起来,香喷喷的肉丝面把我们搅醒。迷迷糊糊之间,看见妈妈把肉丝面分成两小碗,递给我和妹妹。克服着睡意,伴着父母疼爱的目光,我们机械地吃起来,因为太困,有时,我们嘴里含着面条在被窝里就呼呼大睡。
但父亲乐此不疲,不管是滴水成冰还是风雪交加的夜晚,那碗肉丝面总是如期而至,而父亲自己每夜的辛苦换来的只是一点能驱散寒意的面条汤。那时,我们姐妹俩还小,吃着父亲从嘴里省下来的肉丝面,享受得心安理得,理所当然地认为天下的父母都是这样的,这是祖祖辈辈秉承下来的尊老爱幼的习俗。
长大后,我才知道,父亲是响应祖国号召、支援大苏北建设的有志青年,虽然他是南方人,但喜爱面食,特别是面条。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为了给他的女儿们增加营养,他默默地承受饥饿和寒冷,把那碗本来属于自己的肉丝面留给我们享用,看孩子们吃得开心比他自己吃还开心。难以想象,在没有任何取暖设备的简陋环境里,父亲是如何熬过一个个数九寒天的。现在大冬天人们穿得厚厚实实仍然给冻得稀里哗啦,还想吃碗面条暖暖身,振奋一下精神呢!何况父亲是处在温饱不足、衣着单薄年代的深更半夜。
那时候父亲,一面要忍受肉丝面香气缭绕的凶猛诱惑,女儿“大快朵颐”的享受模样又浮现在眼前;明明身体极其需要热乎乎肉丝面的补充,一番激烈思想斗争之后却要“残忍”地把它拒之于门外。都说母爱是细腻的,父爱是粗犷的,其实父爱也是博大无私的……
一碗平常的肉丝面诠释了父亲最朴实、最浓浓的父爱!父亲值班了多少年,这样的情景就演绎了多少年。温情犹如根根面条一丝一缕充斥着我的心田,父亲温暖的关怀像炉火一样贴心暖着我的童年。
岁月如流水,一晃30多年过去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美食遍地开花的当今,我品尝过很多美味的肉丝面,但让我刻骨铭心、久久难忘的,还是童年深夜的那碗肉丝面。
关于中国的文章6:谈到中国梦
文/风雨。何之惧
谈到中国梦,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的心中不免泛起阵阵浪花。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中国梦也在不断的变化,越来越多。
我曾经想当一名军人,捍卫国家边疆,让祖国的国土神圣不可侵犯,可惜我这弱不禁风的体格注定成不了保家卫国的英雄。后来,我又想当一名科学家,想为中国,甚至是全人类创造了非凡的成就。呵呵,也许这个梦想以后会在某个时刻出现,也算是了却了我的一段中国梦!可现在我发现,我的中国梦越来越小了,甚至宁愿当一名普通的公司小职员,用自己的行动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滴水成海,这岂不是更能让自己满足。至少这样很简单,也很幸福。
也许人人的梦想都与自己的祖国挂钩,人人的行为都会为自己的祖国奉献。
奉献!中国梦依靠全体中国人的奉献!
祖国如果是一个人,那么我们就是组成她的一个个细胞,祖国的成长,修复、强大都是要靠我们,而我们用什么方法来使祖国发展呢?只有默默的奉献。
于是,我开始用自己的行动来奉献社会: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帮助他人,包括自己努力学习。
我的中国梦!我的爱国情!
在数年后的今天,我一定会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迈出一大步!
不管你的中国梦是什么,努力吧!为祖国的发展尽一份力。
我的梦,中国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梦想都是美好的,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处天堂,名叫未来,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明确目标,都竭尽全力的去追求。
我也有梦想,从小我就拥有了梦想,而梦想是我们更加努力奋斗的目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梦想也一次一次地发生改变。6岁时,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人民警察,在我尽职尽责的工作下,小区里没有发生什么□的事情,人们在这里的生活很安定,我也因此而纷纷受到了人们的赞扬,但我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而是很自豪。
再大一点点,我的梦想又改变了,想当一名医生,我苦于心计地研究医术,在医院中极力地救活了一个又一个的病人,而病人的家属也一次又一次地来感激我,我的脸上也露出了笑脸。
现在,我的梦想又改变了。如今我国的海防越来越严峻了,中菲的黄岩岛事件还在发酵,中日的钓鱼岛还在升温,所以我梦想着当一名军人,为报效祖国出一份力。尽管我有很多的梦想,但是核心都是为人民服务。
我的梦,中国梦,祖国富强就是我的梦。在过去一百多年来,民族复兴成为中国人民的执着追求,陕西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抗战的圣地,民族复兴的领导者在这里运筹帷幄,我相信,中国共产党将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关于中国的文章7:中国文人写“春节”
文/张光恒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历来是文人墨客们津津乐道的文学主题。那么,文人作家们笔下的春节,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一代文学大师曹雪芹,运用神来之笔,细腻地描绘了旧时王公贵族过年的热闹情景,场景描写极其盛大:大观园正门上也挑着大明角灯,两溜高照,各处皆有路灯。上下人等,皆打扮得花团锦簇,一夜人声嘈杂,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也写了清朝时节的过年习俗:除夕晚上,先是由贾母率领全家老小,拈香下拜,祭家祠、敬祖先;再就是向上辈行礼,给晚辈压岁钱;最后全家吃合欢宴。正月初一开始走亲访友,看戏赏灯……
鲁迅笔下的春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在他的小说《祝福》里,鲁镇的新年洋溢着喜庆,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的爆竹,散发着幽微的火药香。“祝福”亦称“祚福”,据说始于元朝,千年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绍兴人特有的过年方式。而在《过年》一文中,鲁迅对人们过旧历年表现出的“格外的庆贺”,“去年还热闹”,“比新历年还起劲”,表示了他的赞赏。他自己则是:“我不过旧历年已经二十三年了,这回却连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国人也“嘘”了起来:这却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仅有的高兴。”
作家冯骥才(《年意》)描写了大年将临时候的逼迫感,“如果此时你还缺几样年货尚未备齐,不免会心急不安,跑到街上转来转去”,再看“你生怕误车而错过大年夜的团圆,也许会不顾挨骂、撅着屁股硬爬进车窗”这句,是表现过年回家那种着魔发疯的情绪,描写的场景和今天出门在外、回家过年所造成的春运紧张场面,不谋而合。当然,也不乏描写过年的热闹与光鲜:年货,无论是吃的、玩的、看的、用的,全都火红碧绿,艳紫鲜黄、亮亮堂堂,生活好像一下子点满了灯。
梁实秋的《过年》,则大力宣扬了过年的乏味与繁琐: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习惯于早睡的孩子来说是一种煎熬……“登堂入室,至少要朝上磕三个头,才算礼成。这个差事我当过好几次,从心坎儿觉得窝囊”。
名作家莫言在文章《过去的年》中写道:那时候我的饭量大得实在惊人,能吃多少个饺子就不说出来吓人了。表现了过去物质生活的贫乏,所以,他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因为“可以吃好饭、穿新衣,有许多的热闹和神秘”,他更写了“装财神”这一年节时的讨饭习俗:往往是你一家人刚刚围桌子吃饺子时,大门外就响起了响亮的歌唱声“财神到,财神到,过新年,放鞭炮。快答复,快答复,你家年年盖瓦屋。快点拿,金子银子往家爬。”让人在笑出眼泪的同时,稍感难过。
透过作家笔下绚丽多彩的春节,我们看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年的文化都在传承和发扬,浓浓年味虽让人羡慕,而那过年时节的无奈苦涩,更让人感叹不已。
关于中国的文章8:小微信里的大温情
文/张文成
在中国,微信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是购物、交流还是游戏都需要它,它的存在无疑是便捷了大家的生活。而今年,微信、微信群,更是将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中华儿女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新春佳节,本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因此春节放假前大家都提前安排好了行程,探亲访友、旅游休闲,人人都渴望过一个难忘的春节。所以节前,在征求水上打捞工作人员轮休方案的时候,大家都很踊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初二团年”“我初三团年”“初四我姑爷生日”“初五我家亲戚要从外地回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仿佛身临其境,提前享受着团聚的快乐。有人甚至拿出团年饭菜单,请大家参谋。
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一切计划都被打乱了。“滴、滴”,微信群里转发了一条消息,武汉“封城”了,今年春节注定和往年不一样。“在外面的乡党,今年不要回家过年,家里的老人有镇、村安排专人统一采购物资,你们安心工作。”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微信群一条接着一条的朴素语言,在传递着消息,也在传递着温暖。
发口罩、发酒精、发消毒液,对人员进行酒精、消毒液安全使用培训;如何正确戴口罩;哪种情况下不需要戴口罩……值班的日子,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见了面,不握手,保持适当的距离,点个头即可;下班以后不聚堆,分散逐个离岗,这些小小的举措,在疫情防控期间却尤为重要。
“轮休好难耍哦。拿着遥控器不停地按电视,感觉电视看久了没啥意思了。”工人小刘的话也表达了大家的心声,“睡了一天,享不来福,睡得腰酸背疼,还是上班巴适。”老余的话更是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每一次去给一线工人发口罩,我都像做贼一样将口罩装在双肩包里背在肩上,在岗位上才拿出来发给工人,然后登记、签字。“我害怕遇到熟人,口罩是单位发给一线环卫工人的,碰到熟人真的很麻烦。”面对工人的不理解我笑着说道。我微信里现在还保留着这样一段对话:“听说你们单位采购了口罩,送我两个嘛!”“没有,这个是公家的物资,我没有权利送人。”“不就两个口罩吗?”面对朋友的不理解,我只能默默承受。
这段时间一下班,我就立马回家待在家里,然后在单位和故乡的微信群里游走,借鉴疫情防护经验。在无声的世界里体验组织的温暖,虽然天各一方,但我们都是防疫战线上的志愿者、真正的战士。
现在,我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看陕西老家的微信公众号,看故乡防疫的感人故事,看志愿者在组织的精心安排之下开展工作,护佑属地的平安。然后就是看各个微信群里的消息,大家互相分享防护经验,互相鼓励,共渡难关。
小小的微信群,虽然群里面大多数人都未曾谋面,但是大家都有着共同的心愿,“团结一心,互相鼓励,共同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朋友们,待到春暖花开时,我们再团聚。
关于中国的文章9:熊猫村庄
文/白忠德
中国曾经寺庙盛行,被称作三官庙的地方不知道有多少。因了大熊猫的存在,秦岭深处一个叫三官庙的小村子,却是名扬四海,被形象地誉为“熊猫村庄”。
这里是野生动物的伊甸园,热心于大熊猫保护事业者心目中的圣地,更是全国野生大熊猫分布密度最大、可遇见率最高的地区。没有学校、商店、卫生所,不通电看不上电视,看病或上学要到100多里外的县城或50多里外的岳坝镇,最近的药店、商店也在20里外的大古坪村。土地原本瘠薄,又不能施用化肥农药,产量就不高;不能搞基础设施建设,运输靠肩挑马驮,照明靠油灯蜡烛;居住的是泥土房,里面摆设极其简陋。
村民们种着枣皮树,往年价钱好的时候还能卖些钱,这几年几乎没人收,即使有收的价钱也低得很。国家发的退耕还林补偿费,是他们的一个收入。另一个收入来自向导费,一年为游客找熊猫能得到几千元。当向导钻山体力消耗大,是年轻人的事,年龄一大就跑不动了。有几家养了马,把游客的行李从凉风垭驮进来再运出去,钱赚得辛苦,还不稳定。然而,去年5月起,国家林业局开始禁止除科研工作者外其他人进入三官庙,这两项收入便大幅减少。家家喂几头猪,年底杀了熏成腊肉管一年,吃肉不花钱,等于把钱省了。
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深深影响着村民们的生活,甚至是生命。三官庙村民何庆贵说,辛辛苦苦种下的庄稼,稍不留神,一夜间就让野猪给毁了。那家伙成群结伙出动“扫荡”,趁着夜色进入玉米地,撞倒玉米秆挑选棒子,碰到颗粒不饱满的不吃,见到好的啃几口扔掉。一夜间,一群野猪足以把几十亩庄稼糟蹋了。野猪繁殖力旺盛得很,加之缺少天敌,现在是越来越多。与野猪“战斗”可不是件浪漫的事。他们想尽办法,庄稼地边围上篱笆,地里插上穿着旧衣服的草人,夜里点火、吹号、敲锣、放鞭炮。这些手段都用了,根本制不住那帮刁蛮凶猛的家伙。去年秋天“猪害”才叫严重呢,它们成群结伙,横冲直撞,连吃带拱地,硬把他家玉米吃光了。玉米棒子刚刚灌浆,野猪就来了。他们一家大小点上火把,拿着棍棒,牵着黄狗,敲起脸盆,大声吆喝,想吓跑它们。哪知它们滑头得很,人靠近就溜,人前脚走后脚又来,和人玩起“捉迷藏”。“拉锯战”持续三个晚上,第四天晚上他们不去了——野猪吃光了地头的玉米,转移“阵地”了……
老何开始抽烟,浓重的烟雾包裹了他。沉默好久,他的情绪缓过来了。对于庄稼人来说,再苦悲的命运,再艰辛的生活,都默默地承受了。野猪吃光了今年地头的玉米,第二年还会种上玉米,不会让地荒着手闲着,大不了叹一声“俺命悲哩,摊上了野猪”,之后该干啥还干啥,这就是庄稼人。
野生动物毁掉庄稼,他们从没要求过赔偿。国家有这方面政策,可野生动物不是政府让来的,便觉得没有理由要求赔偿。羚牛等野生动物多次伤人,有一个村民还成了残废,可无人与它们计较。
村民们热爱着这片土地,与巡护队员们一道,参与森林防火、野外监测、反偷猎和动物救助,成为秦岭大熊猫的保护神。这些年三官庙保护站一共抢救了19只熊猫,有11只是村民发现的。一位大娘讲,一只熊猫迷了路,困在她家院中,老伴二话没说,上山砍了竹子招待这位贵客。熊猫临走时还回头望望,感谢主人的盛情款待呢。
“熊猫村庄”里的村民们,祖祖辈辈与大熊猫等野生动物和谐伴生,贫穷而自足,坚韧而执着,率性而好客。几年前,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与佛坪保护区联合建立大熊猫野外研究基地,陕西省政府决定将三官庙村民搬离,彻底解决社区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熊猫村庄”里的最后一批村民,面对命运的转机,把喜悦与落寞写在脸上。何庆贵表情复杂地说:“搬到交通便利、生活条件好的大古坪或县城,当然是好事。可是没有了经济来源,人吃啥喝啥?故土难离,房子在这里,老祖宗埋在这里。这儿空气好,没有污染,经常能看到熊猫,时间长了便有了感情,几天不见还想哩……”
人类把原本属于大熊猫的栖息地还给它们的时候,三官庙的村民却得牺牲自己的生活方式,离开祖祖辈辈生长于斯的家园,走向另一个陌生的地方。
向“熊猫村庄”里最后的村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