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质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物质的散文(精选3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物质的散文1:读一本好书

文/楚奇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时下,除了丰富的网络文化之外,更重要更直接的便是读书。书,这个重要的媒介,从古至今,承载着生生不息的民族血脉。也正是因为“书”的传承,才使古老文明的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可见,书,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更甚于我们个人。

国学大师王国维把读书分为三个过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个过程,也是最低级的阶段,讲的是勤奋努力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很无奈,也许很彷徨,但我们都无法逾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个过程,讲的苦苦求索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很辛苦,也许很艰难,因为没有博览群书的积累,就没有“众里寻他千百度,慕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突破,这便是第三个过程,达到了大彻大悟的人生境界,这是每一位圣人贤者的理想境界,更是我们今人的精神追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古文典籍中,这也许仅是一句话,仅是开篇立着的一行普通文字,它从古而来,深深触动了我们的心弦,产生和谐美妙的音乐;“知之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古文典籍中,这也许仅是一个普通的观点,经过岁月的酝酿与沉淀,越发香醇隽永,启迪心智。漫步在典籍之中,悉心聆听古人的教诲,可以说每一次的故游,都是在和古人促膝谈心、对话沟通,都是在和古人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从而使我们的人生境界得到一次提升,使我们的生命之旅更加顺畅通达。

诚然,古人的人生不能抄袭,但可以借鉴;古人的人生不能复制,但可以创造。读一本好书,便是走进了智者的人生、走进了智者的思想,便是走进了喜怒哀乐、嬉笑怒骂的大千世界,便是远离了虚华与浮躁的尘世。书,对于愚者,它是一剂良药;对于智者,它是一位知己;对于求知的人,它是一顿丰盛的晚宴。书,对于我们的价值不在于书的本身,而在于读书的人。永远铭记,书,乃心之所悟,乃心灵之使者,只有冲破了心灵的枷锁,才能达到另一个人生的重塑。

关于物质的散文2:物质女人

文/赵攀强

物质是相对于精神而言的。

所谓物质女人,就是只追求物质享受,而没有精神寄托的女人。

这种女人,看似风韵,实则无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可能说的就是这种女人。

不难识别,只要看看她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就可判断她是一种什么样的女人。

物质女人,顾名思义,凡是物质的东西她就喜欢。比如名牌衣服、高档化妆品、高贵金银首饰、名表、名车、豪华别墅等等,她都会喜欢的要命。

物质往往与金钱相联系,喜欢物质,就会特别喜欢金钱,张口闭口谈钱,朝思暮想为钱,想钱日夜失眠,久日久之,精神空虚,成为金钱的奴隶。

这种女人,是地地道道的拜金主义,虚荣心控制了她的整个身心,她只会对物质和金钱感兴趣,对于其他事情则毫无兴趣,就连工作也觉得没有意义。她心中想的除了金钱,还是金钱。在她心目中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有了钱就拥有了世界。

这种女人,花钱无度,永远也不知道满足,有了小钱想大钱,有了小房想大房,有了小车想名车,有了银山想金山,就是把整个物质世界都给她,也无法填平她那欲望的沟壑。

看似生活得潇洒,穿金戴银,花枝招展,招摇过市,其实她生活的并不如意,日日心烦,月月苦恼,总认为别人欠她很多,社会欠她很多,心中除了抱怨,还是抱怨,心情浮躁,距离幸福越来越远。

物质女人最缺的是精神,可是她却最讨厌精神上的东西。让其追求事业,她会说事业不值钱,干好干坏一个样。让其读书学习,她会说读书不挣钱,看见文字就头痛。让其培养兴趣,她会说兴趣不来钱,她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

浮躁的社会,畸形的消费,糊涂的教育,市场的误导,造就了物质女人,这是时代的悲哀,人性的悲哀,更是物质女人自身的悲哀。

对于人类,物质与精神互为表里,缺一不可,只有物质没有精神,人类就不会散发出璀璨的光芒,只有精神没有物质,人类就会进入贫穷落后的冰窟。

对于女人,追求物质无可非议,但要懂得精神追求同样重要,如果顾此失彼,将会沦为精神的乞丐,不仅危害自己,还会影响未来。

关于物质的散文3:物质人所欲也

文/肖尔练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现代社会医疗卫生事业高度发达,真正困扰人们的早已不是生与死了,而是物质和精神。某个节目中,女嘉宾说:“我情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笑。”这句话刚一出口,就上了热搜榜,有人讥讽她甚至唾骂她,但也有人和她观点一致。

如今是一个物质横溢的时代,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精神空虚的时代。君不见,不少年轻人沉溺享受与消遣,一味地追求物质生活,却淡忘了精神追求,不免沦为物质的奴隶,光鲜的躯壳之下实则是空虚的精神和腐败的灵魂。当人们“穷得只剩下钱”时,便心生邪念,黄、赌、毒于是乎肆意扩散开来。君不见,媒体上今天曝出了某达官贵人的儿子吸毒,明天又曝出了某个明星嫖娼……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实,都在说明着人的精神慢慢地被物质吞噬了、剥夺了。

我认为,人不能仅仅满足于物质利益,在精神上也要有所追求。去年河南一位女教师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轰动了线上线下大半个中国。旅游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呢?在名山大川前放飞思绪,仔细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在历史遗迹前闭上双眼,幻想穿越时空遨游古代。明末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三十多年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既充实了自己的精神生活,也给后人留下了精神大餐《徐霞客游记》。今天,《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了“中国旅游日”。在旅行中,找寻自我,升华自我,不失为大多数现代人精神的一种理想安放之地。至于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的青年志愿者,他们奔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从不计任何物质报酬,则是另一种形式的旅行,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了。

当然,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物质,则凡可以得物质者何不用也?社会上总有那么一群人,为了金钱舍下人格尊严,干出一些非法勾当,假使他们所欲有甚于物质,那么他们也会有“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精神追求了吧。由此,官场则清,商场则明,社会则公正。放淡物质追求,多提高精神修养,像法国巴黎人们一般,随处看报而不是随处看手机多好。坐在自行车上微笑,也不见得比坐在宝马车上哭泣低俗!当有一天,人们的价值观改变的时候,也许会发现“穷人”比“富人”活得还开心。孔子曾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如果人们都可以不受到物质的压迫,那全社会就该处处弥漫着精神的气息了。

物质,人所欲也;精神,亦为人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试问,你能做到舍物质而取精神者吗?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