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年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老年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老年的文章1:文字,翔舞的精灵

文/刘满英

老年大学开设文学班以后,我认识了不少文学爱好者。下了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轮流请客,分享创作成果,好不惬意。人以群分,我们像游鱼一样游到同一个水域,惺惺相惜。

喜欢舞文弄墨的人都知道,文字带来的美妙是无以言表的。喷涌倾泻的情感通过文字,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种感觉是酣畅快意的。就像歌手自我陶醉式的演唱,整个世界都在倾听你的高歌。此时此刻,心在轻舞飞扬,笔在恣意纵情,指尖绽开芬芳花朵。

李白曾梦到一只妙笔生出花来,可描绘云海苍茫,花木葱茏,“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我痴迷写作,有时晚上写好一篇文章,刚上床睡下,突然想到一个好题目,怕一早起来忘记,赶紧输入手机里,保存好。在梦中,脑海里会时常浮现美妙的文字,醒来,抓起床头的纸笔,记录梦中的碎片。那些文字,精巧如花,美丽如虹,翔舞着,如一只只蜻蜓,飞掠而过时,恰好被我们捕捉到了,其中的满足和喜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文字带给人的愉悦是无穷的。它似一朵莲心开出的馨香,细细读来,润物无声,不惊不扰,仿佛与一段往事相遇,与一个人相隔天涯,与知心好友相携于好山好水,偶念起,意象万千,满页旖旎花朵,沉静优雅,气韵深邃,云烟浩渺的一纸方格,任我惊喜任我忧伤。

文字是异彩纷呈的江湖,可以记东篱菊开,远山枫黄,石溪成潭,花开影落;记春桃吐信,百花成诗,苍松绕云,月开睛窗外;记曲径通幽,峦俯碧水,峰谷含烟,白云萦绕。可以扬鞭策马、快意恩仇,也可以田园牧歌、散淡悠游。生活中,我们常常有太多的无奈与困顿,让我们感觉身心疲惫,无路可逃。写作能让人忘记烦恼忧愁,将自由和灵性得到淋漓的抒发。通过文字抒写,使生命多一些清澈,多一些温暖,多一些美好。在岁月深处,文字使人的面相变得温良细腻,长出善长出美好。

关于老年的文章2:高粱的故事

文/乔盛

村里的老年人言,向阳坡地最好,宜种谷子、糜子、高粱……尤其是土质松软的向阳地种植高粱最合适。那些年月我家的自留地就是一块向阳地。我亲眼见父亲把高粱籽撒在这块地里,再撒上肥料,而后用犁耕过。撒籽容易埋籽亦容易。只是高粱苗出土后锄草费力气,一般锄草技术差的人和体质不太强壮的人是很难支持下来的。第一遍锄草还好,破一破幼苗,砍一砍小杂草也就行了,高粱长到高至人腰,开始拔节,锄二次草。高粱的二次锄草,一是锄砍杂草,二是用锄头刨土往高粱的根部培。砍杂草,不花多少力气,而一锄头一锄头刨土往高粱根部埋是够累人的。双手握锄把要稳要轻要用力平衡。腿成弓步,腰杆直立。锄刃既不能太深伤了高粱根,也不能入土太浅划个地皮,刮一层瘦土挖到根部应付了事。有经验的庄稼人始终认为,庄稼锄一次草就有一半的收成。锄草不全是为消灭杂草与庄稼争水争肥,更重要的是为了保墒抗旱。那时,集体统一劳动,大伙看一个人有没有吃苦精神,首先看他能不能一个上午锄完一亩拔节高粱地。若能在一上午的时间里高标准高速度锄完一亩高粱地,那么这个人就一定是个很有献身精神的男子汉。相反,则一定是个懒汉,或者是叫媳妇讨厌的无能丈夫。村里有人逗笑,在农村有四大活计干起来最累人最吃苦最熬人。一是下河游泳,二是攀高柳树,三是锄二次高粱地里的草。凡是游过泳、上过柳树、锄过高粱地草的男人,都深有体会。而第四大累人的活计,听了叫一些年轻人脸发红发烧……

高粱扬花吐蕊,花朵淡绿得迷离。有乳汁从穗子流淌。坐到地畔,一股股的香气钻入鼻腔。在高粱穗由开花到成籽的那几日,整个高粱地里显得特别紧张。全村家家户户包括集体的所有高粱地里,从早晨太阳还未露头直至傍晚太阳落山,整整一个白天,都有男女老少在轮流值班。他们灵活而且十分恼火地在追赶一种高粱的天敌——麻雀。这麻雀一旦等到秋天庄稼成熟了,就不再捕食蚊子,专挑刚成熟的庄稼糟害。麻雀最爱吃正在结籽含乳汁的高粱米粒。籽粒两个指头轻轻一捏,溢出白白的汁,不稠不稀,似女人的奶水。指头沾一滴往嘴里抿一抿,直甜人心窝。麻雀这鬼鸟真能和人类作对。争食不要命。不管人们在高粱地里装扮披着衣服的假人巡视,还是活人真人拿土块追赶,麻雀总是成群结队地从这块地里飞到那块地里叼食个没完没了。我傻问过村里的一个光棍汉,麻雀为哈爱吃不成熟的高粱?光棍汉笑着说:“高粱水水全是甜酒酒,麻雀喝了成仙鸟,变成七仙女,就能和牛郎结婚了。懂不懂?”

到了九月,高粱开始走向一片红色。吸食了高粱乳汁的麻雀已成仙女升天了,面对红红的高粱籽再也无能为力。高粱收割入仓后,村里人谁都知道高粱能酿酒,且酿出的酒浓度高,好喝,味香。可村里人几乎没有一家拿高粱去酿造美酒的。对于连温饱问题也不能解决的乡下人而言,高粱只能是粗制粗吃用来填饱肚子了。记得那时,家里把高粱磨成红面粉,有时蒸着吃红窝头,有时水拌喝红汤。有时想改一改口味,往高粱面里搅入一些榆皮面,再加少许蒿籽,用饸饹床压着吃红面条。高粱的吃法种类很多。村里有些人家把高粱放在锅里炒熟后,再磨成红面,或干吃或拌水吃。本地人叫这种炒熟的红高粱面为“炒面”。意思就是说吃起来方便。就像如今商店里卖的各种“方便面”一样。也不知几时,红高粱“炒面”的内容给异变了。城里人把白面条煮熟后加上香油,用调料炒过叫“炒面”。“炒面”与“炒面”不一样,质有别,味道亦有别。又后来,有些对男人女人研究颇深的人竟然把“炒面”完全给歪曲化了,“炒面”竟然成了女人的代名词,而且是特定女人的代名词。在家乡,有时候说“炒面”,实际上是指上年纪男人的“儿媳妇”。言下之意,一个男人一旦有了吃“炒面”的资格,也就是有了做公爹的资本。

高粱不仅能制作“炒面”,能酿最美的好酒,就是那秋后枯萎了的高粱秆也大有实用价值。一根根的高粱秆排列组合好用细麻绳串起来,可当锅盖使用。高粱秆瓤还能加工饲料。高粱秆皮又能制造孩子们玩耍的乐器玩具。

关于老年的文章3: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文/张欢欢

幸福老年有四个层次:身体健康、亲友和睦、老有所乐和实现自我。除了身体健康,后三项都和心理素养有关,可见其对老年幸福程度的重要影响。

在不少老人看来,“老态龙钟”“齿缺发秃”“风烛残年”都是老年的代名词,因此退休后情绪变得低迷,面对疾病时犹如逃兵,对晚年生活失去了信心。著名哲学家乔治·桑塔耶那说,意志力是幸福的源泉。老人应保持“壮心不已”的心态,在挫折面前要像个意志坚强的战士,才会对未来充满向往。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的这句话道出乐观是长寿的关键要素。在大部分有关长寿的心理学研究中,积极的态度都被看作最重要的一项。美国耶鲁大学曾对700多名老人进行为期11年的调查,发现态度积极的老人更易从病痛中恢复。

老人在面对衰老时,要有“光阴既去莫言悔,笑对霜雪鬓间凝”这样从容、潇洒的境界;面对琐事纷扰时,要少些抱怨和焦虑,尚未发生的事不去瞎琢磨;面对功名利禄,要懂得知足常乐。

与其他动物不同,人类有认识与反思自我的能力,懂得理智选择。我们每天都与外在的诱惑和内在的惰性斗争,有些事想做但不能做,有些事不想做却必须做。“小不忍则乱大谋”,心理学家发现,自控力强的人更易作出合理的决定,幸福指数更高、健康状态更好。

人的自控力是有限的,长时间面对诱惑与挑战便会“疲劳”,但可通过训练来加强。培养自控力是痛苦的过程,要克制欲望和冲动,第一步就是学会不找借口。比如,老年朋友下定决心戒烟,就不给自己任何复吸的理由;倘若坚持锻炼,即使天气不好也要在室内活动。有时单靠自控力去做好一件事并不容易,如能适当借助外力,也许会增添动力,向他人作出承诺就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老人的情绪控制力较差,点火就着,甚至经常发“无名火”。生气不仅伤及心、肝、肺等重要器官,还会增加患癌和猝死几率,缩短寿命。有些老人受病痛、退休、亲友离世等刺激,很容易急火攻心,影响身心健康。相反,心胸开阔的老人更易受身边人的欢迎与爱戴,离幸福也更近一些。

想要安度晚年,就应学会情绪管理。美国心理学家欧廉·尤里斯提出“灭火三部曲”:降低声音,放慢语速,胸部挺直。生气时不妨找个安静处,深吸一口气,默数10个数,如还是难以平复,就继续数下去,转移注意力,直至怒气消解。控制不良情绪不代表生闷气,喜怒哀乐,人皆有之,适度的情绪起伏也是正常的。我们要学会和情绪做朋友,正视它、接纳它,并和谐相处。

关于老年的文章4:小东海漫步

文/马俊海

从我居住的老年公寓,穿过一条小街就到了三亚的鹿回头路,再往前经“半山半岛--中央海景大道”小区,就到了林木苍翠波光粼粼的小东海了。

记得两年前我游鹿回头公园时,站在山顶往下看,那时的小东海还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小海湾,杂乱分布着几十户人家的低矮平房,很少有像样的楼房,海湾里零零星星泊着几条渔船。想不到短短两年间,小东海竟摇身一变,由丑小鸭变成了金凤凰,成了半山半岛一个海上花园。

五十余米宽的金色沙滩,几千株新栽的椰子树、棕榈树、榕树、葵树、旅人蕉等花木为小东海穿上了绿裙,把小东海装扮得秀美亮丽,像含羞带娇的新娘,让人心动、神往。沙滩正前方是一条百米长的栈桥,整洁的木板路面配着白色水泥围栏,一直伸向大海。川流不息的人流,在栈桥上散步,看山,看海,看远处的船影,看近处的楼群,一个个喜笑颜开,相机闪光灯明明灭灭。栈桥两侧是千余米长的游泳场和沙滩排球场等游乐场所,一群群青年人穿着鲜艳的泳衣在碧海中劈波斩浪,排球场上则传来阵阵喊声、笑声。

栈桥北面是新建成的中、西餐厅,地中海餐厅,咖啡屋 。餐厅后面是二层开放型镶着大玻璃窗的别墅区,庭院里是装饰精美的楼台亭阁,弯弯的石拱桥,桥下清流潺潺,约尺把宽的黑色大理石砖块连起来铺成甬路,每砖之间留有约二十厘米宽的空间,任清水涌流。人行其上,听着水声,神清气爽,别有一番情趣。几只造型活泼可爱的白色大理石小鹿,蹦跳着在溪边喝水、嬉戏,几株开得正艳的夹竹桃笑迎游客,翠竹、葵树、旅人蕉等花木青翠欲滴,把一个个庭院装扮得幽静、秀美。

庭院外,宽敞的观景平台上摆着精美的白色藤椅,高大的椰子树间有用绳索系成的吊床、环形软床,供游客休憩。地中海餐厅有像北方农家用的葫芦瓢样的吊椅,可以360度转动,在里边既可以品小吃,又可以观海景。左前方靠山的海里,是几条纵横交织的栈桥,桥上有几个体积庞大造型古朴的建筑,呈四方形,那是海上餐厅,据说有几十个豪华包间。

与小东海相比,大东海是雄浑、浩淼、绿荫遮天的大景观,而小东海则是小巧、精美,花团锦簇的小景观。大有大的美处,小有小的妙处。

在小东海观景,白天、夜晚各有不同。白天看山,看海,晚上看灯,听涛。白天,在小东海漫步,或是躺在环形软床上,伸展四肢,先看山,那山是葱绿的,缓缓的山坡,高高低低,海拔只有一、二百米,既无巍峨崚嶒的奇峰之美,又无鬼斧神工的危崖之妙,在这里,山只是海的陪衬而已。山之上是浅蓝色的天,天上飘着淡淡的白云,可谓云淡风轻,云随风缓缓移动。再看海,早晨6点多,到小东海晨练,那海上蒙着一层薄雾。影影绰绰看不甚清海的模样,呼吸到的是海上那潮润新鲜略带海腥味的空气。上午十时许,太阳拨开云层把阳光投向大海,你这才看清海的宽广,浩淼,海的无边无际。在遥远的海天一线的地方,有渔船点点,此时风平浪静,海波不兴。中午时分,那海水在阳光强烈的照射下,呈豆青色,像一大块豆青色的绸缎横铺在海上,由近及远直到天边,那海的颜色鲜艳瑰丽,让人看得心醉。

晚上,在小东海看灯、听涛。

先说看灯。小东海没有高大的灯柱,路旁弯弯低垂的灯柱有一米多高,灯罩呈向下的黑色喇叭状,那昏黄的灯光只能照到脚下两三步远,只照路不照景,不晃人眼睛。那灯光陪着你一步步前行,那灯光与你不离不弃,让你放慢脚步,让心沉静下来,放下一切烦琐冗事、杂念杂想,这是一种慢节奏的恬淡生活,是难得体味到的美好境界。举目远望路边的椰树,每棵树下都有一盏背景灯,向树身、树梢投放出淡淡的绿色光束,光线柔和,温馨,把夜色中随风摇曳的巨大枝叶装点得极为美妙,像一位妙龄少女向游客诉说着什么。稍远处,海边上几十栋式样新颖时尚的建筑群上的轮廓灯、彩灯、霓虹灯,争辉吐艳,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图案。

再说听涛。晚上,喧嚣了一天的大海平静了,海边上游人也少了。此时,你脱去鞋袜,挽起裤腿儿,光着脚丫踩在海边松软的沙滩上,大海正在退潮,那略带温热的海水一波波涌向沙滩,又退下去,那海水舔着你的脚丫,小腿,感到柔柔的,软软的,好舒服,好痛快。那海水扑上来,又退下去,涛声也声声入耳,“哗--”“哗--”有节奏,有时像轻声细语,有时急,有时缓,有时长,有时短。从海边浅处涌上的浪小而浅涛声轻细,从大海深处涌上来的浪大而重,涛声宏大。“哗--”“哗--”的涛声无休无止,随着海浪一次次扑来,一次次响起,组成了雄浑壮美的交响乐,给人们送来天籁之音。

啊,迷人的小东海,迷人的南中国海,我沉醉在这夜色,这灯光,这涛声里。

关于老年的文章5:老年生活遐想

文/九满

许多时候,我们的时间不是我们自己的。它像一片土地,羊群来了,狼群来了,猎人也来了,上面纷乱布满入侵者的脚印。

忽一日,自己荣光地退休。再也不用朝九晚五地奔忙了,再也不用去看各色人等的面孔了。没有电话的嘈杂,也没有公家人来来往往。时光是自己的,不被占用,不被打扰。只有古旧的水龙头产生的水滴声悠悠长长地传来,岁月似乎也被这水滴声拉得长长悠悠。

日子,不必数着过,也不必比着过。关起门来,屏退所有的来客,取悦一回的自己。只取悦自己。尽情的享受生活,小心翼翼地关照自己的身体,尽量给自己温暖,尽量让自己悠悠地过,尽量让自己的天空清新明朗。该断的断,该了的了,无论风云变幻,内心始终保持一派祥和、从容,仿佛自己已是人生赢家。

养上一两只懒猫,或者养上一条不取名字的土狗,让它们陪着自己。就坐在藤椅中,手搭在扶手上。什么也不干,什么也不想,就是坐在那里挥霍时光,把一些所谓的思念,一些较劲,一些负面情绪都束之高阁,或者掷之千里,让自己的心从忙忙碌碌的工作中走出来,慢慢的去会意老年生活中的曼妙和温婉。在清浅的落寞中,把自己放牧成独一无二的皇帝,不思朝政。这样的感觉,在自己年轻的时候,是找寻不到的。这样倒显出老年生活的妙处了。

戒掉抱怨,戒掉不满,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时刻有一个好心情。没有雾霾,亦无寒风,没有大是,也没有大非,更没有什么大事情,只有空气悄无声息地来来往往,只有太阳的光辉亮堂堂地普照着老年岁月里的光阴,不喧哗,轻轻微笑一般。

不局限于眼前的鸡毛蒜皮、些微得失,跳脱个人的狭窄视野,用洒脱的眼光看地球上的千山万水,春华秋实,渐渐的,感觉在宇宙星际之间,自己是一颗多么幸运的尘埃。如果我的视野之内都是乌云,那肯定是因为自己站得还不够高,眺望得还不够远。

喜欢书法,就拿起笔来,描上自己的情感,绘上自己的风格,找到自己的落脚点。喜欢文学,就坐下来,静下来,写几行小字,留下此刻的心情,回眸过去的一切的一切,码彻出自己想要的精彩,在文字中,快乐着自己的快乐,幸福着自己的幸福,悲伤着自己的悲伤……

喜欢看书,就一字一句地慢慢读、细细品,时而掩卷沉思,时而潸然泪下,尽情地享受着文字里的细雨清风。怀旧了,想念老朋友了,翻开通讯录,把一封封的联络文书派发出去,让一个个被拆散的零部件再一次回归整体。细细碎碎的话语,类似于与少年伙伴的倾诉,在一场场的聚会中,在一次次的交流里,我们渐渐找回自己年轻时的影子,享受着变老的快乐。

趁现在腿脚还灵便,多到自己没有去过但又想去的地方转转,去英国的斯特拉福特小镇,去那个莎士比亚终老一生的地方,漫步在那鲜花绚烂的小道上;去南非的开普敦,与那些野生的海豚坚守一次不顾风雨的约会;去希腊的罗得岛,感受世界上最美丽的蓝色,享受童话般的美景。想重新起航,就选择好自己喜爱的行业,带着过去未竟的理想,带着过去的遗憾,让自己在摸爬滚打中,享受创业的乐趣。

抑或回到童年、少年生活的地方,盖一栋红砖青瓦的小屋,雕花的木窗,青翠的竹帘,屋门常开,屋后开辟一片农地,或种菜或植树,以清凉的溪水灌溉,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裸露着真挚、安全与健康,韭菜花素白地开着,或懵懂地鼓着朵,黄瓜褪去干枯的黄花,蓄积着浓浓的汁水,等待一个缘满的日子,等待一只妙手的主宰。屋前有一涧小溪,淌过一滩苔草丛生的乱石,绕屋而去,鱼虾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恋爱与嬉戏。房屋周边,竹丛、桃树和李树杂乱而生,鸡鸭们在丛林下悠闲地散着步。

清晨起来,一身布衫,一双平履,在鸟语花香的氛围里,独自游走在房前屋后,在蜿蜒的小道上轻嗅金银花的清香,采摘带有露水的蔬菜瓜果,与草木相伴,与鸟兽同乐,与藏骜同行,享受那份散淡的放松;大树底下,置一楠木方几,一条软垫,泡一盏雨前龙井,看看报纸,听听音乐,看万家炊烟……倦了,伴着潺潺的流水声,枕着风吹树叶的萧萧声香甜入睡。若是兴致来时,取来土酿的米酒,举杯邀明月,那是一种淋漓尽致的酣畅,怎一个醉字了得……

我们现在这个年纪,虽然失去了童年时的稚嫩,岁月却馈送给我们一份成熟;虽然失去了少年时的天真与单纯,却活出了一份豁达和丰富的内涵;虽然失去了青壮年时的强壮,岁月却赠与一份端庄。老年的我们,比自己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贴近现实,同时也向生活本身学会了如何善待自己,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却能够保持一份平静的心态,任凭岁月如何老去,我们的生活都充满欢声和笑语。

关于老年的文章6:老年低头族的隐忧

文/李虹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微信的普及,“低头族”不再是青少年的专利,许多父母长辈们也加入了“网瘾”大军,开启了与年轻人截然不同的画风。

从满是让我们尴尬症犯了的中老年表情包,到偶尔甩出一个当下热门的表情包;从懊恼笨拙地尝试打字,到放弃打字疯狂地语音;从鄙视网购便宜没好货,到转变观念托子女帮忙线上购物;从胆怯开通网银惧怕诈骗,到春晚比年轻人更加狂热地抢红包;从每天定时收看新闻报纸,到掌上应用随时获取新资讯……长辈们渐渐融入了信息时代,回想起这些甚是惊喜、有爱的变化,甚是感叹互联网的魅力。

如今我们与长辈的沟通多了一个桥梁,但也伴随着些许不如意。首当其冲的,便是漫天的谣言。微信无处不充斥着诸如医学上根本没有排毒的概念、两种食物不能同吃、无核葡萄抹避孕药等谣言,以及各种各样毫无根据的假新闻、荒诞无稽的迷之科普、胡说八道的养生哲学。尤其中老年朋友圈是超级重灾区!甚为头疼!每次看到这些谣言,总是一遍一遍地科普,找资料辟谣。然而亲情的巨轮说沉就沉,有些谣言我苦口婆心地解释,然而他们并不买账……相信许多朋友都有同样的困扰。

许多谣言,第一时间都有相关领域学者专家出来辟谣。辟谣帖洋洋洒洒数千字,满是专业术语,结尾还附上一大堆中外参考文献。令人不禁膜拜学者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另一方面,这些辟谣帖的扩散程度缺远远不及谣言的阅读量。枯燥乏味的科普远不如正中下怀的谣言吸引眼球。谣言的编造也许只是几分钟数百字,而辟谣则是一个硕大的工程。造谣者一时嘴快胡诌几句,学者们居然要长篇大论引经据典耗时耗力地辟谣,得来的却是为数不多的转发,与网友们对“砖家”的质疑。不禁扼腕叹息今时今日谣言的造谣成本太低,而且扩散速度快得令人发指,并且摸清了中老年人的关注话题及喜好,满是套路,防不胜防。

此外,针对中老年微信使用者,还有一整套奇葩的营销模式。含有不可描述的缩略图与文字暧昧、欲言又止的标题,这样的链接遍布中老年朋友圈。点开一看,居然是养生的内容。这一色情与养生结合的营销模式,不禁令人惊讶于营销者的脑回路,到底是怎么把色情与养生扯上关系的!

再次,营销号们利用网络测字、算命、投票等方式套出个人信息,泄露客户隐私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光长辈们中枪,许多年轻人因为一时好奇也会成为信息泄漏的受害者。

微信的普及为我们增添了不少乐趣,让长辈们也能享受网络时代的便利。但谣言问题防不胜防、营销模式令人反感、信息泄漏令人担忧,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得到重视,加强网络言论的监管,推进网络实名制,及时完善造谣追责的相关立法,加强基础知识的科普,提高个人明辨是非的能力,净化网络环境,守护这片净土。

关于老年的文章7:老家常在我梦里

文/苏克

老年易怀旧,思乡情更切,老家的情景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中。

我离开家乡近60多年了。父母在世时,时断时续地常回家看看,父母离世后,岁月匆匆,斗转星移,而今我已白发苍苍,成了靠拐杖行走的老头了。前几年还特意回家乡祭祖扫墓,远观山色,感慨良多。

回忆童年时代的家乡,我们苏家一大家族都住在村西尽头的山脚下。苏家几乎是清一色的忠厚、朴实、善良、热情的农民,没有出过有名望的绅士,没有经商致富的财主,也没有书香世家的名人。房子东西北都有山围绕着,村南面临着广阔的河川,也是人行车走的交通要道,住在这里,可谓依山傍水,雅致清幽。

山的西面叫地纳沟,种植着各种果树,有桃、李、杏、梨、核桃、柿子等,每逢秋季,花果飘香,果实累累,红彤彤、绿油油的,远观红绿相映,五彩缤纷,加之虫鸣鸟唱,真是一派自然风光,令人赏心悦目。山的东面为寺沟,以杨柳为主,沟的尽头岩石夹缝中,冒出一股清泉,清澈如镜,源头活水常年淙淙流淌不止。入沟不远,还有一口一丈多深的浅水井,人们用扁担就可以把水提上来,作为饮用之水。夏日来临时,沟里绿树成荫,浓荫蔽日,泉水两旁芳草萋萋,泉水声哗哗作响。

家乡是丘陵地区,山上的沟沟坡坡,梁梁峁峁,塄塄畔畔,都镢刨锄除,人们弯腰点豆。山中的平地、洼地,种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西瓜、甜瓜等。村南的对面是一片大菜园,家家有菜地,户户有水井,因为不断地灌溉、施肥,各样蔬菜,碧绿翠滴,长势喜人,新鲜可口,吃啥有啥味。每家的大门口大都有前人种的老槐树,我家门口就有一棵三人合抱的大槐树,枝繁叶茂,形如雄鹰展翅,又如孔雀开屏,把大门口的麦场以及住的房舍掩盖得严严密密,当夕阳西沉时,老人们在这里谈家常,议农事,享受浓荫的乐趣,清闲自在。靠宅院的南墙外,还有一大片枣林,有长枣,有圆枣,又大又红,又甜又脆。邻里和睦相处,真诚相待,在这静谧安详的环境中,岁月悠长……

如今,远离家乡,这美好的一切出现在我的梦里时,依旧那么可爱。

关于老年的文章8:打麻雀

文/安淑媛

老年大学的国画课上,随着老师的讲解,一只可爱的小麻雀就跃然纸上了。

麻雀是画家笔下的爱物,原物自然也可爱。人们说起麻雀总爱在它前面加个“小”字,足见对麻雀的喜爱之情。然而就是这倍受人类喜爱的小生灵,曾经蒙受了天大的冤枉,列入了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那是1958年的事,我正在太原第六中学读高中。学生们爬上房顶挥舞彩旗,敲锣打鼓。一群麻雀飞过来了,大家就使劲摇旗呐喊,锣鼓喧天,惊恐的麻雀往别处飞去,别处也是如此。于是筋疲力尽的麻雀一只只掉到地上死了。那一年麻雀们被消灭了不计其数,后果却显而易见。第二年某种害虫大量繁殖,咬死无数庄稼,原来此害虫的天敌就是麻雀。无知的人们只看见麻雀啄食庄稼,却看不见麻雀吃害虫,更不知道那些害虫对庄稼的危害远远大于麻雀啄食的危害。

记得早年间在草原上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草原上的狼常常偷袭羊群,牧民就组织“打狼队”专门打狼,结果是狼消灭了,兔子却多了,兔子吃草,夺走了牛羊的口粮。殊不知狼吃兔子,遏制兔子生长,反过来给牛羊留下了青草,这就是自然界中的食物链,打破了食物链就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现在麻雀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再也没有人打麻雀了,但是麻雀的数量还远没有恢复到五十年代以前。想想那时的麻雀真叫多,几乎家家的房檐下都有麻雀窝,有些刚刚孵化的小麻雀,羽毛尚未长全,就成了小孩子的玩具。把它们养在小纸盒里,喂米喂水,长大了就满家飞,好玩极了。记得小时候,到了冬天,小孩子们就会去捡拾麻雀的粪便(中医药名“白丁香”),捡回家交给大人,大人把麻雀粪和猪的胰脏放在一起捣烂,做成“猪胰子”,用来洗手,皮肤又光又滑,还不会裂口子。现在想做猪胰子也做不成了,哪里还能捡到麻雀的粪便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