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端午节的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端午节的散文1:端午节,粽飘香

文/快乐天使的梦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每当端午节来领之际,孩子们活蹦乱跳的盼望吃到香甜可口的粽子,大人们也开始忙乎着准备包粽子的佐料。

小的时候,对于吃粽子只是一种奢望,一来那个时候没有充足的粮食;二来那时会包粽子的满村也没有几个。自我记事到十四五岁完全懂事,也没有吃过几次粽子。到了我十五岁以后,吃的粽子歪与好在,每年都在端午节吃一次粽子。

在过去吃粽子,没有一颗软大米;只有大软米。说了软大米和大软米也许好多人分不清,就连我自己以前在农村期间,因为见的软大米很少。现在我细细解释一下这两种米的区别:软大米就是用稻子碾的米,稻子又分为软硬两种,这个也许好多人都懂;而大软米则是用“糜子”碾的米,这糜子也像稻子一样,分为软硬两种。一般农人不种些软糜子,因为人们觉得种软糜子产量太低,种软糜子不划算。糜子碾下的米金黄金黄,吃起来香甜爽口,盛世美味;但是要是包粽子光用大软米包的粽子,总觉得没有软大米所包的粽子光滑爽口,再加上人们总觉得买来的白花花的软大米包的粽子一定很好吃。当然这是孩子们嘴里念叨的,大人们总是说“还是我们自种自产的软糜子碾的米黄阁搓搓(方言,表示特别黄的意思)的,是地地道道的绿色食品。”。

要说农村人过去吃粽子,那才有趣。因为绝大多数人不会包粽子的缘故,也是由于好多人舍不得买包粽子的粽叶,所以有的人想吃粽子,就在锅上放上锅屉,铺上笼布,然后撒一层金黄色的大软米,撒一层洗干净的枣;有的为了简单,就把大软米和枣放在一个小盆子里,用快火蒸熟,凉冷以后,美餐一顿;有的人买来了粽叶,但是不会包,又不好意思请人,所以他们就铺一层粽叶,然后一层大软米,一层枣的蒸熟,然后挖在一个小盆子里,晾冷美餐一顿。

在过去的时光里,由于人们吃的少的缘故吧!会包粽子的人少之又少,自我记事以来,只要是村里人包粽子,经常叫我的妈妈去包粽子;到了我十五六岁的一个端午节,妈妈在家里包粽子,我们姐妹几个早已在山上砍一些篓草(一种野生草本植物,叶子类似粽叶,窄而短小),回家以后,把植物的茎喂了羊,叶子留下,在妈妈包粽子的不远处放一些土和一些小石子,代表米和枣,妈妈的手动一下,我们姐妹们跟着妈妈动一下;三番五次的重复,终于我的第一个成功了,但是姐姐妹妹怎么也弄不成功,后来她俩索性放弃了,再也不学了。从此以后,我学会了包粽子,一次妈妈包过时间长,一时难以把握哪个巧道,我还指点妈妈。

自从我学会包粽子,也重复了妈妈跑遍全村包粽子。每到端午节来临,我可是忙人了,东家门里进,西家门里出的忙乎着。

记得在我十八岁的那一年,我去姐姐家里做客,走到姐姐家半道上,开始包粽子,从中午的十一点开始,一直包到下午五点;在三婶(姐姐的三妈)家安营扎寨,张家三升米,李家二升米,大家都是姐姐的婶婶和妯娌,从中午到下午一共包了一斗八升米的粽子,还不算枣,那么多的米的粽子,枣基本占粽子的百分之三的空隙吧!可想而知包了有多少个粽子啊!那么多的粽子,只有姐姐的一个嫂嫂给我打下手,别的人就在一边说笑话,开玩笑。那一次包粽子,让我刻苦铭心的记忆犹新。三婶是得了癌症晚期的患者,她对吃粽子兴趣最大,但是她又不敢吃大软米粽子,而且不敢放入红枣;所以三婶给她自己泡了二升酒谷米(用谷子碾的米,也属于软性的。),当三婶看到我包好的一个个粽子,口里咽着口水,仿佛已经吃到自己嘴里。三婶吃了那一次粽子三个月以后去世了,我一想到三婶看我包粽子的眼神,以及她哪渴望的贪恋口水,心里真不是滋味。

不会包粽子当然是比我们大多的婶婶阿姨们,自从我结婚以后,村里同龄的媳妇们陆续进门,村里会包粽子的人也多了,但是每到五月端午来临之时,还是摆脱不了一些不会包粽子的邀请。

而今人们都吃的是软大米粽子,就是从农村拿来一些大软米,人们也会如获珍宝,舍不得多搅如,搅一小部分,偶尔在粽子中撒几粒金黄色的大软米,也是一种稀罕。

如今每当和邻居们坐在一起包粽子,总是免不了和邻居们讲讲过去的故事。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十几年前,邻村的一位二十几岁的妇女,由于常年舍不得包的吃粽子,那一年她早早准备好包粽子的佐料,二升大软米,一升左右大枣,二斤粽叶。把米泡好以后,请村里的一妇女包粽子,母子几个沉浸即将吃粽子的喜悦之中,孩子们活奔乱跳到处宣扬自己家在包粽子,母亲声称今日能美餐一顿粽子了。请来的包粽子妇女给她把粽子包好,并且放到锅里面,给她交代了如何煮粽子。包粽子的走了,这一妇女烧火煮粽子,她不懂火候,在上面压的东西过轻,快火煮了一个多小时以后,二升米的粽子成为一锅糨子,急的这妇女坐在地下大声啼哭。从此以后,这煮粽子也是一种教训,开始要慢火煮,并且在上面压上较重的石块或者水盆,这也是一种巧道吧!

我做粽子的基本渠道是。头一天把米掏一遍,然后倒水泡上,这泡米的过程一般是一天两夜,中途换水两次。包粽子一般是下午的两点左右,包好粽子正好到做下午饭时候。把粽子整整齐齐放入锅内,放的时候棱角压好,这样煮出的粽子不易变形,然后在上面压上一块菜石。生火一边煮粽子,一边做饭,饭做好了,粽子慢火蒙的差不多了,为了让粽子煮出好看,所以把慢火蒙一个多小时以后的大菜石拿出,放一小盆水,为的是比刚才轻一些,快火再煮几个小时以后,天气黑了,粽子煮差不多了,孩子们闻到香味,早已垂涎三尺了,叫着喊着妈妈,问能不能吃了,挖出一些粽子,一家人说说笑笑吃粽子,锅里面的还是不往出挖,因为粽子再蒙一夜,粽子既酥软,又爽口。我这人做别的做不好,煮粽子从来没有煮破过,也没有煮的把粽子之形状变形过。

自从住到县城以后,每年端午节包的粽子包的不少,自己一家人吃,捎回老家爸爸妈妈,公公婆婆也吃。年年如此,但是吃的人越来越少,让人不免有点心酸;开始是四位老人吃,后来公公去世,对于捎粽子总是一视同仁,不分爸爸妈妈两个人,婆婆一个人之多少,总是捎同样多,为此邻居经常提醒我“你爸爸妈妈两个人多捎一点,你婆婆一个人吃得少,少捎一些嘛。”我总是说“一样的老人,一样对待吧!”而今年的端午节,捎粽子只有爸爸一个人吃了,妈妈去弟弟家带孙子,婆婆去世了,就是想给吃,她们也吃不上了,不免有点心酸。

回忆中的包粽子很有趣;回忆中的往年吃粽子时,老家等待捎回的粽子香味飘溢两边,而今只有爸爸一个人吃到我亲手包的粽子,却快乐不起来了。

关于端午节的散文2:端午节的符号

文/汪金友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符号,这是约定俗成的标识,也是文化传承的艺术。有了这些符号,我们的节日才过得充实快乐,有滋有味。

要说端午节的符号,每个人都可能会想到粽子。有一个谜语,是这样讲的:“三角四棱长,珍珠肚里藏;要吃珍珠肉,解带扒衣裳。”还有,“珍珠白姑娘,许配笔叶郎,穿衣去洗澡,脱衣上牙床。”不知是谁这么有文采,把粽子比作“珍珠”和“新娘”,给人带来无限美好的遐想。

粽子起源于春秋时期,是端午节的传统节日食品。起初的时候,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的,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的,称“筒粽”。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其中讲:“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后来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又在《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愿意相信这个传说。有时候,“死也是另一种生”。屈原在不该死的时候死了,但他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却得到了永生。唐代诗人殷尧藩在《端午日》一诗中说:“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因为屈原,人们记住了端午;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

端午节的另一个符号是赛龙舟。相传楚国百姓发现屈原投江之后,很多人都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岳阳洞庭湖时,不见了屈原的踪迹。但每年五月五日的龙舟竞渡,却流传下来,并成为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因为出生在北方,我一直没有机会亲眼观看龙舟比赛。但听老家的人说,去年的端午节,我们县也举办了一场赛龙舟活动,而且今年还要举办。我听了备受鼓舞,这项在我国南方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现在也能在我们这样的北方小县上演。可以想象那种场面,鼓槌擂响箭离弦,振臂齐声斩浪尖;万缕雪侵挥手过,九龙破水勇争先。

我们的人生,其实也如赛龙舟。再多的人,再多的舟,最后获得第一的,都只有一个。不是规则不公平,也不是我们不努力。因为这是谁也不能改变的规律,有第一,就得有第末。如果有谁心理不平衡,就想一想河边的那些看客。人家没有机会上船,没有机会表演,反倒非常的开心和快乐。

端午节还有一个符号,就是菖蒲和艾叶。在我们家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为此每到端午这一天,大人小孩耳朵上都要戴一片艾叶。为了这片艾叶,爷爷奶奶们专门在院子里留出一块土地,让艾草自然地生长。到端午节这一天早晨,孩子们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大人便将艾叶放在了他们的枕边,并把艾枝插在门上。还有的人家,把艾叶放在米饭或黏饽饽里,味道很清香。

菖蒲和艾草一样,也是一种中药。不仅叶丛翠绿,端庄秀丽,而且全株芳香,可作香料或驱蚊虫,还可开窍醒神、化食消胀等。五月初五,酷暑将至,邪气袭人,所以用菖蒲、艾草和黄酒等物驱邪,既有文化意味,又有科学道理。

端午是一个节日,也是一种景色。有人细细咀嚼这些符号,也有人寓情于景或寓景于情。其实,无论赏景、恋景、应景,都是文化的传承。美在其中,乐在其中,责在其中。

关于端午节的散文3:端午节习俗

文/殷良瑾

“节分端午自谁信,万古传闻为屈原。”这是出自《端午》的诗。因为一到端午节这天,人们都高高兴兴的,节日非常隆重。

端午节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由于“端”和“初”意思相同,称“端午”也称“初五”。快到端午节了,虽然今天寒风刺骨,但是人们的心却是热的,话说:“有钱难买五月五。”所以人们就提前准备好需要的东西。一大早,大街上人山人海,人们都来看一看需要什么东西。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做包子,吃粽子等。包子的花样太多了,有豆沙的、花生的、芝麻的……粽子有的放在蒸锅里蒸,有的放在水里煮,剥开一张张粽叶,那糯米、粽叶的味香飘四溢,让你大饱口福。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很有学问的人叫屈原。楚王听了奸臣的话,将屈原流放江中,后来他听到城池被敌人占领了,来到江边,纵身跳江,这天是五月初五。百姓听到后就划着船来打捞屈原的尸体,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这天,各家的小孩还要戴上五颜六色的丝线,这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节日点缀之风。人们端午节还要喝雄黄酒,据说:“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孩子们还会把雄黄酒抹在自己的额头上,避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蛇,清洁环境,但是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在古代流传着一句话:“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花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节不但要喝雄黄酒,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有的地方端午节还要举行赛龙舟、走马灯、拔河等户外活动。这真是一个热闹的节日啊!

“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了地道的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别有一番韵味。

关于端午节的散文4:端午节

文/陈嘉维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天早上,我和奶奶去割菖蒲和艾叶。一路上,我问奶奶:“今天为什么要插菖蒲和艾叶呢?”奶奶说:“今天是端午节,为了避邪,菖蒲似剑,艾叶驱虫蛇,妖魔鬼怪看后,便不敢来捣乱。插上菖蒲和艾叶之后,妖魔鬼怪虫蛇等就不敢到家里来了”。“哦,原来如此!”采完菖蒲和艾叶回家后,我赶紧插上,生怕那妖魔鬼怪之类的到家里来。

吃过午饭,我们便去附近的巴河看赛龙舟了。来到比赛地,选手们早就准备好了,个个信心十足,人人要得冠军的神情。比赛就要开始了,选手们个个击掌呐喊。忽然,一声枪响,龙舟头上鼓声立即响起,鼓声响彻云霄,回荡在赛场的每个角落。五条龙舟就像五条离弦的箭一样,观众们的呐喊声、沉闷的鼓声、桨拍打水的声音融为一体,选手们个个斗志昂扬。不一会,三条龙舟就被另两条龙舟甩在后面了。冲在前面的两条龙舟旗鼓相当,一前一后你追我赶,一会儿他在前,一会儿我在前,眼看就要到终点了,两条龙舟上的选手都爆发出了最后的拼劲,结果其中一条龙舟只以三秒之优势夺得了冠军,其他的四条龙舟的选手又像打了败仗的战士,垂头丧气。

回到家中,准备端午节最重要的一件事——包粽子。拿出采来的粽叶、买来的肉,糯米、红豆、绿豆等材料,我把每种东西都弄一份包进粽叶里。嘴角浮起一丝冷笑,因为这个粽子里我还给了点醋、辣椒等佐料,我用邪恶的眼光看了看堂弟,又露出得意的笑容。粽子熟后,我把粽子送给堂弟吃,见到吃的,堂弟立刻眼放金花,狠狠咬了一大口,“呸呸呸……”,五味俱全的粽子让堂弟直伸舌头,那样子让大家捧腹大笑……

端午节,这个美好的节日,让我们一家人又团聚在一起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传统节日代代传承下去,让大家享受着这美好的生活!

关于端午节的散文5:杨絮随想

文/雄子

端午节过去十多天,校园里那些高大而茂盛的杨树上便飘散片片的絮。记得柳树上的絮叫柳絮,这杨树的絮,大概就叫杨絮罢。杨絮在微风里飘飘洒洒飞着,时而纷繁,时而稀疏,让人的思绪不定。

小的时候,爱看"六月飞雪舞"的景象。看着看着,好奇地伸出双手,做成掬水状,迎接絮的到来,但絮总像生了我的气般的,眼看要落入手掌了,忽的又飞离了。那时,我不懂是我呼出的气吹走了本来极轻的絮,只道是絮不相信我的真诚,不愿与我相亲近,心里不大好受。一些稍避风的小沟或小洼里,常常积了许多飞倦了的絮。我于是拿着火柴找去了。用划着了的火柴在絮群的随便哪儿一点,便有小小的火焰极迅速地窜动。好长的一沟絮或好大的一洼絮,便在极短的几分钟之内烧得只剩下一些絮子儿,像一些什么花的种子撒在那儿。为了解我那小小的恨,也为了好玩,我让那些飞倦了正休息着的絮在火光中消失,出了几粒籽儿,别的连点灰也没有留下,心中不觉生出几分过意不去的意思来。

现在又是杨絮飞的时节了,我再不用手去接絮,不是怕接不到,而是没有了那样的心情。倒觉得杨絮有些讨人厌的。午前送友人带着毕业证离去,饯行酒的醉意还在,心的某个部位空空荡荡的,口有些干,端起临窗桌上的茶杯,偏偏有絮飘在茶水上。有些扫兴地下楼去有树阴的院内道上转悠,偏偏有一些刚落的絮穗死老鼠似的横在路上。而絮飘得正紧,时不时有絮专往眼睛鼻子上落。心情越发地坏了。南朝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话该是有条件地适用于多情善感的人。如现在的我,面对这样的景象,真没法造出些好情绪。

于是,恨恨地回到宿舍,关了窗子,闷闷地躺在床上,再也不愿去看窗外了。一觉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下山了,杨絮不再飘,空气清澈了许多。看得见校园道边的沟中一道白白的雪一样的东西,我知道,那便是飞倦了的絮。它们聚在一块,似在私语,不会是在忏悔它们不经意间给了我不高兴吧?我不禁有了几分对它们的怜悯,因为这时我想到,说不定过不了多久,便会有一两了小孩过来,一根火柴让它们从这个世界上消失,除了几粒籽儿,别的连会也没有。

那杨絮曾是我恨过的呢?其实,它们有什么错?它只不过是借能飞的不多的机会飞了一阵而已,只要没风了,它便会落到地面的某条小沟或某洼地。我的怨恨,全是我的坏心情强加给它们的,现在我倒有些恨自己。

关于端午节的散文6:快乐的端午节

文/黄珺扬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到了。

早上,我们吃过早饭,奶奶带我出去玩。一路上,我蹦蹦跳跳,别提有多开心了。忽然,我发现今天马路上有好多来来往往的人,手里拿着树枝。我好奇地问:“奶奶,他们拿树枝干嘛?”奶奶笑着说:“傻孩子,这是艾叶。可以驱蚊子和苍蝇,还可以避邪呢!把艾叶插在自己家的门上,还很香呢!”我点点头。我和奶奶也去买了几枝。

中午,奶奶从厨房里拿来煮好了的香喷喷的粽子。粽子热气腾腾的,有鲜肉粽、蜜枣粽、蛋黄粽、豆沙粽……品种可真不少。“奶奶,我先来尝一个,看看有没有熟。”我说。“看你像只小馋猫,好!先给你一个。”奶奶笑眯眯地说。我拨开粽叶,先闻了闻,好香呀!接着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爷爷告诉我,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崇高人格。

下午,奶奶亲手做了一个香囊给我戴上,里面装的也是艾叶。小小的香囊清香四溢,我可喜欢了。

哦,在这个节日里,我们要插艾叶、吃粽子、戴香囊……

端午节真快乐呀!让我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关于端午节的散文7:记忆里的端午节

文/朱钟洋

小时候,家住山区,屋后有茂密的粽叶林,粽叶又大又长,是包粽子的上好材料。端午节前夕,母亲总要上山采摘很多很多的粽叶,但不是用来包粽子的,而是用来卖钱的。

当端午节过后,村里的粽叶收购点关了门,母亲才匆匆忙忙回家,找来一把又小又皱巴巴的粽叶,包几个糯米粽子和花生粽子,放入铁锅。当铁锅里冒出“嗤嗤”的热气的时候,我们姐弟便围在铁锅旁,吞着唾沫。当然,母亲包的粽子味道美极了,那是外婆传给母亲的手艺。吃一口母亲包的粽子,我们很快忘了端午节已过的事实,反而觉得,我家的端午节比别人家的要多过好几天,也过得更加快乐些。

等我们姐弟读初中的时候,母亲因为夜以继日地劳作,才四十多岁的她已弓起了脊背,腿脚还患上了风湿骨痛,无法走进大山去采摘粽叶了。不过,端午节依旧是母亲最忙碌的节日,因为母亲找到了新的营生——走村串户卖粽子。在山里,因为自家包粽子的人家很多,只有那些家境宽裕的年轻人才舍得买粽子吃,所以,卖完一担粽子,母亲常常要走上几十里地,走二十多个小村庄。

当然,母亲走村串户卖粽子的时候,我们姐弟也没有闲着。大哥和大姐走进了山里的粽叶林,采摘粽叶;最小的我则在家包粽子、煮粽子。每天,看着母亲走进屋来,仔仔细细数着卖粽子得来的钱,我们姐弟甭提多高兴了。偶尔,母亲担子里有几个没有卖完的粽子,母亲便分给我们一人一个,那份甜蜜,我们至今都还记忆犹新。

后来,我们姐弟一个个离开了母亲,进城谋生,生活越过越好了。但,每逢端午节,不管离家有多远,我们必定回家,吃几个母亲包的粽子。因为,只有母亲包的粽子才可以吃出生活的酸甜苦辣咸来,才可以吃出苦也乐的生活来。

关于端午节的散文8:想起酒醅香

文/关山狼刘杰

又快到端午节了,街道里各种各样的荷包满满的,大小不一,形状不同,人工制作的,机器制作的,色泽艳丽,图案精致,把个小城的传统节日渲染的气氛浓郁。

街道里有卖酒醅子的摊贩,拳头大的小碗,一碗三元,只是那原料是小麦,口感和味道远不及老家里用燕麦煮制的酒醅蠕软醇香。

儿时的端午节,最喜欢的就是挂荷包吃酒醅了。在端午节的前几天,母亲就忙着挑拣淘洗留下专门用来煮酒醅的燕麦,挑拣洗净之后,就把燕麦倒进铁锅里用慢火煮熟,再把煮熟的燕麦用罩箻捞到案板上晾开,直到没有温度了,再把从秦安货郎那里买来的酒醅曲子用擀杖擀细,搅拌在煮熟的燕麦里面,最后把拌上酒曲的燕麦装进那个硕大的黑粗瓷盆里,上面用塑料纸蒙上,最上面还要捂上一件棉袄,这样才算是捂好了酒醅子。一般情况下一天一夜酒醅子就好了。母亲早早算好了时日,每年的酒醅子都会在端午节的前夜准时捂好,端午节的早上我们会准时吃上蠕软醇香的酒醅子。

打酒醅子装进大黑盆,我们姊妹兄弟就轮番趴在黑盆边狗一般嗅闻,有时候还偷偷地揭开捂在上面的棉袄,用手指捏一撮舔尝,如果被母亲看见或者被那个弟妹告发,免不了受母亲的一顿呵斥。好不容易闻到那黑盆里溢出浓浓的酒香,就急火潦草地跑去告诉母亲酒醅捂好的喜讯,然后就每人手捧一只粗瓷碗,雏鸟待食一般围在黑盆的周围,等着母亲给我们碗里铲酒醅子。

因为我的家乡在关山林区,才有福口每年吃到用燕麦煮制的酒醅子。关山外面的人家也煮酒醅子,但是他们只能用小麦作为原料,因为燕麦只适宜在高寒林区生长,山外是不能种植的。燕麦在生长期间又容易发病,再加上产量很低,多数的人家都不种植,种植的人家也都和我家一样,是为了给娃娃们过端午煮酒醅子吃。

一样的燕麦,一样的工序,可是不少人家煮制的酒醅子不甜不酸,干渣渣的糙口,甚至有的还有一股子酸霉味,令人难以下咽。母亲煮制的酒醅子粘稠滑润、甜香绵柔,口感很是独特,凡是吃过的人都念念不忘。那么大的一个老黑盆,差不多要二十多斤燕麦才能装满的黑盆,从能闻见酒醅的酒香味到母亲揭开捂在上面的棉袄、塑料纸分酒醅给我们吃,差不多只是一天的时间,老黑盆就见底了,因为我们兄弟姊妹六七个,在端午节那天几乎再不吃别的东西(也没有比酒醅子好吃的东西),圆鼓鼓的肚子里全装的是甜香的酒醅子。其实父亲和母亲也极爱吃酒醅子,可是有我们这样一伙子馋鬼,哪里还有多余的酒醅子进入他们的嘴里呢?

少小时节吃惯了母亲煮的酒醅子,上了中学就有点不方便了,因为那时候端午节是不放假的,再加上家里到镇上有四十多里的路程。虽然如此,每年的端午节,母亲总会设法把酒醅子捎到学校给我吃,有好几次酒醅子刚到我的手里,还没来得及闻香味呢,就被同宿舍的同学你一嘴他一口的尝个底朝天。记得我上高二那年的端午节特别炎热,在五月初六的下午母亲托人给我捎来了一罐头瓶子酒醅子,不知是放的酒曲多了点还是因为天气热,酒醅子发酵的过头了,我吃完了那瓶酒醅子就浑身燥热,满脸通红,到上晚自习的时候,竟然胡言乱语,兴奋异常,惹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而且莫名其妙。班干部很紧张地叫来了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看见我满脸通红,语无伦次的神态,也紧张了起来,忙询问我同宿舍的舍友我下午吃了什么,我的邻铺告诉班主任我吃了一罐头瓶子家里捎来的酒醅子,班主任老师才恍然大悟,说我是被酒醅子吃醉了,忙安排同学扶我到宿舍休息。

转眼我已经是知天命的人了,母亲离开我们也已经七年了,打母亲辞世之后,我再也没有吃到过那么香甜蠕软的酒醅子了。现在,我的老家因为移民搬迁,早已人走屋空,故乡只是记忆里的一个地名了。燕麦也绝迹多年,想吃一顿燕麦煮制的甜香馋人的酒醅子,只能在偶尔的梦中了!

又将是端午节了,我眺望着关山,不由得想起酒醅子那蠕软滑润的香味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