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票散文

请欣赏火车票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火车票散文1:两张回家火车票

文/刘卫

临近春节,曹厂长心里颇为纠结。已经对工人宣布歇工,车间打扫完毕,并提前结算了工钱。工人们开始打点行装,唯一可做的事就是到火车站去买返程票。凄风苦雨中排了几个小时的队,结果失望而归。有些人打算,如果实在是买不到火车票,那就只好坐长途车回家,可适逢节前,长途车票开始涨价,十几个小时的旅途颠簸,也没有坐火车来得舒服。

曹厂长在办公室里来回踱着步,临时接了外贸的一笔单子,这可是个急活,如果在节前做出来,并及时交货,里面的利润可是平常的二倍呀!可这假已经放了,加班要凭自愿,现在怎么再向工人开这个口?在办公室里兜了十几个圈,曹厂长突然灵机一动,脑海里冒出个点子,拿起手机,拨通了火车站熟人的电话,一直到下午,熟人好不容易托人送来了两张坐票。

攥着车票,曹厂长觉得手心里都出汗了,一下子来了底气。他赶紧跑到工人宿舍楼,恳求道:“各位师傅,老少爷们,大姨小嫂子们,能不能留下来临时加班?全力以赴,只用五天,就能做完。拜托各位啦!”

此刻工人们都归心似箭,正为买不到火车票恼着火呢!这些工人大都是从一个省来的,坐完火车再转客车回各自老家,那会儿火车票还没有实行实名制。

见工人反应不积极,曹厂长把手展开,让大伙看看是啥?车票!而且还是坐票!想起以前都是在火车上站着回家,车厢里到处是人,还有那么些行李和礼品,那份罪受得!如果有座位回家简直太奢侈了。这两张坐票无异于在工人心中投下了两枚重磅炸弹,溅起了层层浪花。

吴桂花悄悄地用胳膊碰碰身边的老公,腊月二十九的票,赶回去正好。大女儿连着打了好几个电话,催问他们何时回家?能把这两张车票弄到手,岂不是“夫妻双双把家还”吗?他们赶紧举手报名。其他人反应过来,三十多只手齐齐举了起来,心里默念着要把这车票归于自己名下。

曹厂长此刻宣布:“我这次采取公平合理的分配原则,给每人定个指标,谁先按质按量完成了任务,这票就归谁。另外,所有加班的,我开比平常高三倍的工资。从现在起,你们专心干活,我继续搞火车票。如果再买不到,高价长途车票的钱找我报销。”

工人们欢呼雀跃,愉快地重新走向自己的岗位,机器又开始发出轻快的轰鸣声。赶在节前,订单赶完,工人们如期兴高采烈地归家。厂长和工人实现了“双赢”。

火车票散文2:三代人的火车票

文/韦良秀

春节,吹响了归家的讯号。无数游子星夜兼程、挈妇将雏,风尘仆仆奔向远方的家,为的就是享受那短暂而难得的团圆时刻。一张小小的火车票,牵动着无数中国人的神经,方寸之间,填满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做了一辈子铁路工人的爷爷,对火车票有着极特殊的感情。爷爷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后,火车票是用硬纸做的。为了节约纸张,它的尺寸仅为57×25毫米,票面上还印有盲文。当初只有快、慢两种车,慢车的车票票面印有一条红线,快车的车票票面印有两条红线。座位也有软、硬之分,为了区别不同的位置,不同座位的火车票底纹采用了不同的颜色:软座车票为浅蓝色,硬座车票为浅红色。票上还印有车次、发车时间、发车地点和目的地等信息。

那时候的售票员很辛苦。每名售票员桌子上有两个全是小格子的盒子,一个装的是车票,一个装的是车次印章。乘客买票时,说明自己的目的地,售票员就从该目的地的那个格子里面拿出事先印好的到站、价格等信息的车票,盖上当天的日期和车次,乘客就可以拿着车票乘车了。

爷爷还意味深长地说,那时候没有“春运”之说,人也没这么挤。那时候的火车票没有什么防伪手段,但也没听说有假火车票出现。

在父亲的书房里,一直保存着一张由山东兖州开往北京的粉红色硬座火车票。票价是11元8角。相比爷爷那个时代的车票,父亲那时候的车票已经变成了软纸。面积也扩大成了110毫米×70毫米。父亲告诉我,那时候的“绿皮车”是中国一道独特的风景。不过绿皮车也有绿皮车的好处,窗户是推拉的,挤不进去的人就从窗户上往里爬。但是,绿皮车封闭不好,夏天如闷罐,冬天似冰箱。尤其是“春运”,像逃荒,像打仗,但一回到家里,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

父亲充满回忆地说,现在已经很少见到这样的绿皮车了。那天,电视上出现了曾经熟悉的颜色,看到之后,整个人瞬间回到了几十年以前。

对于火车票,我这个80后当然也有自己的一份理解。科技迅猛发展,时代日新月异,现在的火车种类繁多,有空调快客,有动车,有高铁,不仅速度快捷,而且安全舒适。火车票也发生了很多变化。甚至,我们都不需要拿着实物车票去乘车,仅凭一张身份证便可以解决。然而,在“春运”期间,火车票实在太难买了,很多时候靠的是运气。不过从这个角度来看,回家,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心愿,虽然会经历不少周折,但为了那一张通往家乡的火车票,我们累并快乐着。

一代又一代车票,一个又一个春节,一次又一次春运。无论火车票发生怎样的变化,永远变不了的,是我们对它的一份情感,是我们对故乡亲人的牵挂与眷恋。

火车票散文3:一张张火车票

文/翟杰

在我经常光顾的论坛上,有人发了这样一个帖子:又到一年春运时,回家的路再长,却总是挡不住我们迫切的心情,阻隔不了我们回家的脚步。你那张火车票的后面,有什么别样的故事?

帖子一出,短短几天,就有2万多人浏览,数千条回复。网友们在随后的“盖楼”中,纷纷讲述着自己和火车票的故事。

一位叫“农民工”的网友说,自从开通了网上订票后,为了能更快地买上火车票,他缠着侄子在网吧里泡了整整两天。但是由于侄子对购票流程不熟悉,好不容易把各项资料填进去了,电脑却提示超时。即便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了购票申请,但不是网络繁忙,就是期待的票已售完。经过几个来回,终于成功购得了一张火车票。在帖子的最后,他调侃道,原本连电脑都不知道怎么开机的他,经过这一番折腾,竟然学会了上网。

一个女孩写道,她是通过最原始的方式去买火车票的。当时,她排在比较靠后的位置,听到站在自己身后的一个小伙子接电话的声音:“妈,您放心吧,我一定能回去!我爸怎么样了?您放心,我一定会让他看到我的!您再去求求医生,尽量延长时间……”她在和小伙子闲聊中得知,两人要坐的竟然是同一辆列车。过了大概一个多小时,终于轮到她买票了。售票员微笑着告诉她:“你的运气可真好,这是这趟车的最后一张票了!”她开心极了,可看着身后那位小伙子失落的眼神,她把票让了出来,然后离开了。女孩在帖子里说,虽然今年不能回家和父母团聚,但是却满足了另一个家庭的愿望,自己依然感到格外高兴。

还有几个网友说,为了能买到回家的火车票,他们想尽了办法,但最终也没能如愿。一位网友感慨道,春运火车票,那种感觉,五味杂陈。

一张张火车票的背后,是一个个感人的、无奈的、值得回味的故事。是啊,无论我们身居何方,无论我们年轻年长,家总是最让人眷念的,是我们每个人心底最大的温暖源泉。一个又一个春节,一次又一次春运,为了那一张火车票,我们总是这样感慨着,期盼着,努力着……

火车票散文4:盼年

文/朱玉富

一进腊月,火车票预售点早早排出了长长的队伍。看着那一张张焦急等待的脸,我也有了对过年的渴望。年糕浓浓的脆香、父亲墨香的春联、乡亲们笑容可掬的脸庞——这些孩提时纯粹的欢乐和喜悦在我心中升腾起来。我知道,该回家了,又要过年了。

街上大红的“福”、“春”字贴起来了,商场里喜庆的歌曲唱起来了,愈来愈浓的年味向我们扑面而来。但这些对身在异乡的我感染却不大,故乡的年味才是最撩人心怀的。

我思念故乡的年味。儿时的年夜,五彩焰火在夜空绽放,欢乐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红灯笼、红春联,到处都是红彤彤的。灶膛里橘红色的火光总是映着母亲忙碌的背影,一块炒米糖和几个糯米肉圆子就甜蜜了我的整个童年。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忙碌一年的乡亲们都要在除夕这天把对来年的期盼和祝福贴上门楣。正月里走亲访友,看到谁家的春联文辞优美、笔力苍劲,顿感主人家的日子有奔头。手写的春联,墨香浓郁里透满了万象更新、春回大地的祥和如意。如今的春联虽印刷精美、绘龙描凤,但千篇一律的联词少了些味道。

我最怀念的还是父亲写春联的情景。父亲是村里的“秀才”,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贴着父亲写的祝福。腊月里,不管家里多忙,父亲都乐呵呵地接下乡亲们送来的红纸,细心地记下张家几副,李家几副。裁纸、研墨,拟对子,尽管写春联的准备工作很烦琐,但父亲却做得井井有条。抽完一根烟后,父亲想好联词动笔写,我们在一旁就快乐地忙乎起来。我帮忙压着纸,端着墨,妹妹急着要把春联拿去铺好。每当这时,父亲总会再三交代妹妹要一副副地放好,上下联不能放错,不然会闹笑话的,还要等墨汁干了两张才能叠在一起……我们当时只是开心地看着父亲写下每一个字,并不知道什么是对联。后来才知道父亲写的联词大都是自己编的,也有从古春联里面挑选的。他还会根据每户乡亲家的具体情况送上联词:“诗书世泽长,忠厚传家远”、“三元呈吉象,九域绕祥云”……我们于是佩服父亲好词句多。父亲则笑着叮嘱我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你脑袋里面就会满当当的。”当时听得似懂非懂。

就这样,父亲从腊月廿四一直忙到年三十的中午。父亲连夜埋头写字,家里一大堆的事情全落到母亲身上,难免引来唠叨,但父亲从来没有烦过,他说这是乡亲们对他的尊重,也是对文化的尊重,他不能枉费乡亲们的信任。

时间如水,在所有人拿自家春联的满意声中,我们欢欣地过了一年又一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快节奏的生活把我们带进了一个“速成时代”,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年味却变得越来越淡。过年找父亲写春联的人也越来越少。看着左邻右舍都贴上了烫金的春联,父亲这几年也不再自己写了。几次春节回家,我也是省心顺手去买几副。“印刷的春联没有墨香”,父亲其他什么话都没有说,我却能看得出他心中的那一丝丝无奈和落寞。

如今,我告别那块贫瘠的土地,离父母越来越远,离“年味”也越来越远。如故乡陈旧的房屋一样,“年味”也失去了鲜亮与光芒,突然想到崔健的那句歌词:“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火车票散文5:一张火车票

文/翟杰

在我经常光顾的论坛上,有人发了这样一个帖子:春节越来越近,漂泊在外的你是否已经做好了回家的准备?又到一年春运时,回家的路再长,却总是挡不住我们迫切的心情,阻隔不了我们回家的脚步。你那张火车票的背后,有什么别样的故事?

帖子一出,短短几天,就有5万多人浏览,数千条回复。网友们在随后的“盖楼”中,纷纷讲述着自己和火车票的故事。

一位叫“农民工”的网友说,自从今年开通了网上订票后,自己就缠着侄子在网吧里泡了整整两天,终于成功购得了一张火车票。在帖子的最后,他调侃道,原本连电脑都不知道怎么开机的他,经过这一番折腾,自己竟然学会了上网。这不,下班后还到网上来“灌灌水”。

一位中年男子津津有味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说,说到春运,虽然是一堆的辛酸事,不过,他至今依然感谢春运,因为就是春运回家的时候,挤了一夜的火车,却也挤到了一生的伴侣。那时候他还在上学,寒假回家,刚好赶上春运开始,跌跌撞撞买到了回家的车票,也是跌跌撞撞挤上了火车。就在挤着上车的时候,他那按在背包上的手却被一只纤纤细手给抓住了,当时就好像被电了一下。他一用力,两个人就都上了车。上车之后,才认真看了这个拉自己手的女孩子,纤纤弱弱,好生心疼。一样的无座票,一样的旅途,一样的学校读书,还有就是一样被挤在了车厢接头的地方,就这样聊了一夜,再后来寒假结束回学校,那位女孩就成了他的女朋友,现在已是自己的妻子。直到现在,他们两个人当初的火车票还夹在各自的结婚证里。

还有一位没留下名字的网友说,自己纵然使尽了浑身解数,最终也没能“hold住”,看来春节只能“被加班”了。最后,他大发感慨道,春运火车票,真的“伤不起”啊!

一张张火车票的背后,是一个个感人的,无奈的,值得回味的故事。是啊,无论我们身居何方,无论我们年轻年长,家总是最让人眷念的,是我们每个人心底最大的温暖源泉、最大的力量支撑。一个又一个春节,一次又一次春运,为了那一张火车票,我们总是这样温暖着,幸福着,感慨着,期盼着,努力着……

火车票散文6:中国火车票的“菜市场”正在形成

文/纸鹤墙

又到了春运抢票白热化的时间,经常是网上刚一出票,票就被一抢而空。另一方面,各大旅游中介网站也是一种购票途径,一些企业为返乡工人团体办理车票也解决了不少人的困难。但随着车票“菜市场”——中介组织在抢票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传统散户直接向铁路总公司购票这种形式,特别是在春运这样的节点上,受到不小的冲击。

在最早的时候,人们买菜直接到种菜的农户手里,因为菜市场还根本没有形成。慢慢的,有第一批人想出向农户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大量蔬菜,农户一算是合算的,卖给了他们,于是“批发”就形成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户觉得“批发”是很好的生财之道,于是一方面开始大量种菜,摆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另一方面也不大愿意费精力卖菜给零星的散户。久而久之,散户买菜的对象就由农户转移到了批发商,再后来,菜场就形成了。

现在,不管是中介网站购票为了营利,还是企业团体购票为了便民,至少中介组织有能力保障服务对象的车票到位。可以预见,未来它们将成为大部分人火车票的直接来源。虽然这个过程中也有各种智慧的较量,但从大的趋势上来讲,就像很久以前产生了菜市场一样,还是市场的需要,是由市场决定的。菜市场不可避免要形成,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但是这里有一个性质问题,所以之前有一个动作,就是铁道部变成了铁路总公司,不然政府机构怎么能由市场来决定把票卖给谁?而企业则可以。这就是市场经济。

不过,企业为返乡工人办理团体票则是非营利性质的,同时国有独资的铁路总公司开设专门窗口办理也是有福利性质的,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由市场调节,又有国家来保障。

总而言之,在消费者和铁路总公司之间,会有个无形的中介组织“菜市场”,并且将逐步成为主流,同时散户的买票空间也会逐步压缩。虽然刚开始有些人会不习惯,但一百年或者几十年之内,买票找中介就会像买菜找菜市场一样平常。至于到时候菜市场之间怎么竞争、怎么转型,普通消费者就不用动脑筋了。

最后说一句,股票发行要搞注册制,据说很多散户炒股也将被机构炒股所替代。

火车票散文7:三代人的火车票

文/韦良秀

春节临近,无数游子星夜兼程、挈妇将雏,风尘仆仆奔向远方的家,为的就是享受那短暂而难得的团圆时刻。一张小小的火车票,牵动着无数中国人的神经,方寸之间,填满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做了一辈子铁路工人的爷爷,对火车票有着极特殊的感情。爷爷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后,火车票是用硬纸做的。为了节约纸张,它的尺寸仅为57毫米×25毫米,票面上还印有盲文。当初只有快、慢两种车,慢车的车票票面印有一条红线,快车的车票票面印有两条红线。座位也有软、硬之分,为了区别不同的位置,不同座位的火车票底纹采用了不同的颜色:软座车票为浅蓝色,硬座车票为浅红色。票上还印有车次、发车时间、发车地点和目的地等信息。

那时候的售票员很辛苦。每名售票员桌子上有两个全是小格子的盒子,一个装的是车票,一个装的是车次印章。乘客买票时,说明自己的目的地,售票员就从该目的地的那个格子里面拿出事先印好到站、价格等信息的车票,盖上当天的日期和车次,乘客就可以拿着车票乘车了。

爷爷还意味深长地说,那时候没有“春运”之说,人也没这么挤。那时候的火车票没有什么防伪手段,但也没听说有假火车票出现。

在父亲的书房里,一直保存着一张由山东兖州开往北京的粉红色硬座火车票。票价是12元5角。相比爷爷那个时代的车票,父亲那时候的车票已经变成了软纸。面积也扩大成了110毫米×70毫米。父亲告诉我,那时候的绿皮车是中国一道独特的风景。不过绿皮车也有绿皮车的好处,窗户是推拉的,挤不进去的人就从窗户上往里爬。但是,绿皮车封闭不好,夏天如闷罐,冬天似冰箱。尤其是“春运”,像逃荒,像打仗,但一回到家里,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

父亲充满回忆地说,现在已经很少见到这样的绿皮车了。那天,电视上出现了曾经熟悉的绿皮车,父亲看到之后,整个人好像瞬间回到了几十年前。

对于火车票,我这个80后当然也有自己的一份理解。科技迅猛发展,时代日新月异,现在的火车种类繁多,有空调快客,有动车,有高铁,不仅快捷,而且安全舒适。火车票也发生了很多变化。甚至,我们都不需要拿着实物车票去乘车,仅凭一张身份证便可以解决。然而,在“春运”期间,火车票实在太难买了,很多时候靠的是运气。不过从这个角度来看,回家,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心愿,虽然会经历不少周折,但为了那一张通往家乡的火车票,我们累并快乐着。

一代又一代车票,一个又一个春节,一次又一次春运。无论火车票发生怎样的变化,永远变不了的,是我们对故乡亲人的牵挂和眷恋。

火车票散文8:三代人的火车票

文/韦良秀

春节,吹响了归家的讯号。无数游子星夜兼程、挈妇将雏,风尘仆仆奔向远方的家,为的就是享受那短暂而难得的团圆时刻。一张小小的火车票,牵动着无数中国人的神经,方寸之间,填满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做了一辈子铁路工人的爷爷,对火车票有着极特殊的感情。爷爷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后,火车票是用硬纸做的。为了节约纸张,它的尺寸仅为57毫米×25毫米,票面上还印有盲文。当初只有快、慢两种车,慢车的车票票面印有一条红线,快车的车票票面印有两条红线。座位也有软、硬之分,为了区别不同的位置,不同座位的火车票底纹采用了不同的颜色:软座车票为浅蓝色,硬座车票为浅红色。票上还印有车次、发车时间、发车地点和目的地等信息。

那时候的售票员很辛苦。每名售票员桌子上有两个全是小格子的盒子,一个装的是车票,一个装的是车次印章。乘客买票时,说明自己的目的地,售票员就从该目的地的那个格子里面拿出车票,车票上事先印有到站信息、价钱等,盖上当天的日期和车次,乘客就可以拿着车票乘车了。

爷爷说,那时候没有“春运”之说,人也没这么挤。那时候的火车票没有什么防伪手段,但也没听说有假火车票出现。

在父亲的书房里,一直保存着一张由山东兖州开往北京的粉红色硬座火车票。票价是12元7角。相比爷爷那个时代的车票,父亲那时候的车票已经变成了软纸。面积也扩大成了110毫米×70毫米。父亲告诉我,那时候的“绿皮车”是中国一道独特的风景。不过绿皮车也有绿皮车的好处,窗户是推拉的,挤不进去的人就从窗户往里爬。但是,绿皮车封闭不好,夏天如闷罐,冬天似冰箱。尤其是“春运”,像逃荒,像打仗,但一回到家里,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

父亲充满回忆地说,现在已经很少见到这样的绿皮车了。那天,电视上出现了曾经熟悉的颜色,看到之后,整个人瞬间回到了几十年以前。

对于火车票,我这个80后当然也有自己的一份理解。科技迅猛发展,时代日新月异,现在的火车种类繁多,有空调快客,有动车,有高铁,不仅速度快,而且安全舒适。火车票也发生了很多变化。甚至,我们都不需要拿着实物车票去乘车,仅凭一张身份证便可以解决。然而,在“春运”期间,火车票实在太难买了,很多时候靠的是运气。不过从这个角度来看,回家,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心愿,虽然会经历不少周折,但为了那一张通往家乡的火车票,我们累并快乐着。

一代又一代车票,一个又一个春节,一次又一次春运。无论火车票发生怎样的变化,永远变不了的,是我们对它的一份情感,是我们对故乡亲人的牵挂与眷恋。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