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烟散文

请欣赏抽烟散文(精选4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抽烟散文1:戒烟

文/付秀娟

老公烟瘾大,每个月抽烟的花销,够我们下几次馆子了。

不久前,我们花光了所有积蓄在市区买了一套二手房。因此,我劝老公赶紧戒烟,好节省点儿生活开支。虽然老公不大情愿,可迫于我严格控制了他的零花钱,只得服软。

昨天我们单位有集体活动,因更换工装,我把家里的钥匙忘单位了。没办法,我只好骑电动车去了老公单位。到了老公的办公室,却发现他正在和小张吞云吐雾。“你不是答应我戒烟了吗?怎么又抽上了?”我没好气地问老公。

老公一见我也慌了神儿:“老婆你别误会,是小张上了烟瘾,让我陪他抽一支而已。”因为有小张在场,我也没好意思发火,于是拿过钥匙就走了。

谁知我刚出了办公室,小张就跟着跑了过来,“嫂子,你别让刘哥戒烟了行吗?”“不让他戒烟,为啥啊?”我不解地问道。“自从你断了刘哥的‘财路’让他戒烟,他便每天问我借烟抽,要是老这么下去,我经济上受不了啊……”

抽烟散文2:抽烟的经历

文/项顼

如果说能从抽第一支烟算起,那么依我的烟龄来看,应该是老烟客。因为四十而不惑的我,就有三十来年的烟龄。由此想来,烟龄还是不能这样算的,如果不这样算,那我连续抽烟就只能是从1998年起到2001年止,如此看来,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还是不能算老烟客,既然算不得真正的烟客,却硬要来写抽烟的感受,是不是有些牵强了,其实不然,我于烟是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感情。

童年时代,正处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父母为一家人的生计不停的在外奔忙,而我们姐弟四人只好在家自行玩耍。父亲在我懂事的时候,因在文化大革命前是县里的领导,文革开始后,除被解职打倒外,就是受到经常的批斗,那时的父亲很少回家,即使是偶尔的回来,除了轻轻的叹息,很少同我们说话。再后来,父亲便去了离县城不远的“五、七”干校劳动,直到1970年被所谓的“解放”出来,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我的母亲是位农家女,她非常的勤劳,到很多不同的工地去做临时工,用勤奋和汗水挣很少的钱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我的童年,那时年幼,不大懂事,看到大人吸烟非常的神气,于是,同小伙伴们开始学大人吸烟,可是没有钱买烟,由于父亲年轻时不大不吸烟,所以我家里是没有烟的,好在小伙伴中有会吸烟的家长,便从家里偷拿出来,从这时开始二、三个小人儿便开始各自的吸烟生涯,后来被家长发现,一顿痛打,就再以不敢了,到现在三个小烟伴,一个终是成为烟客,常年的吸烟,而且有很大的香烟隐;一个就是我,除了一事无成外,连烟都没有吸抻展过,只算得个半拉子烟客;另一个除儿时的好奇外,长大后再没有吸过烟,终是远离香烟的王国。

那时,确是为了好玩,并没有真正的吸烟,只不过是在有烟的时候,偶尔为之。而且也不会刻意的去吸烟,纯粹是为了娱乐而也,有时还把秋天干枯的瓜藤用刀切成一截一截的,好似香烟长短。其实那时抽烟是次要的,主要还是被精美的香烟盒所吸引,童年时除了偶尔有电影可看外,基本上没有其它的娱乐。搧糖纸和香烟盒(那时叫纸烟盒)便是娱乐之一,搧纸烟盒是把包香烟的精美纸盒拆开后,再折成长条的v型,放在地上,挥手用力去搧,直到把所投入的纸烟盒全部搧成^形,谁就是赢家,有技巧和力气的总会赢很多的纸烟盒,我童年时的一位姓王的大哥,就赢过我很多的纸烟盒,因为他做事很执着和认真,会用心去研究,后来他很有成就,成为我们县的副县长,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当时,我有很多不同品牌的香烟盒,那时很少有精美的图画,而香烟盒则做得很精美。后来,在我长大以后,我家搬过一次家,那些香烟盒可能给丢,在我的记忆中有很庄重华贵的“中华牌”,有京韵十足的“大前门”,有雍容华贵的“牡丹”。最多的当数咱云南的香烟盒,有“红塔山、团结、红山茶、春城、三七、翡翠、双鹿、金沙江“这些上点档次烟图案刹是精美,还有就是档次稍低的“天平、大众、春耕”等。

在这些香烟盒中我最喜欢的是“中华牌、大前门、牡丹、团结、红山茶、三七、双鹿”,尤其“中华牌”大红底色上洁白庄重的华表,飘逸潇洒的字体,无愧国烟之誊。“大前门”古朴浓郁,透出京城悠久的历史气派;“牡丹”也是红底黄白色硕大的花朵,一派雍容富贵;“红山茶”自是白底衬托一朵娇艳的山茶花;而“三七”也正好白底上一株碧绿绿的三七,很美丽的南国情调;“团结”则是两个大红的灯笼,象征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美好愿景。

经过文化大革命运动后,父亲的话变得较少,而以前不曾抽烟的他,却不时地抽起烟来,那时,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母亲仍要千方百计挤出钱来给父亲买烟。每到月底,母亲总是要找熟人朋友借钱,有时看见母亲开口借钱窘迫难过的样子,我心里暗暗的发誓,长大后一定不会向人借钱。然而那时母亲却不是象我这样自私地想,看到劳累的父亲和正在长身体的儿女,她只好不顾自己的面子。母亲凭自己坚强的意志承担起全家生活的重担,看到我们姊弟吃饱穿暧,母亲在此时忘记困苦,比什么时候都显得高兴。

父亲会抽烟后,很长时间都是抽便宜的“金沙江”,而且很节约,虽然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父亲重新担任县里的领导,但父亲为人正派,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从不会阿夷奉承,文革结束后,父亲又一次受到审查,政客们非常滑稽将父亲列为什么“四人帮”的帮派体系,事实上父亲连什么是“四人帮”都不知道,只是在那帮人被打倒后才晓得的。真是何天的冤枉。那以后,父亲的烟就抽得更多一点。我在这个时候似乎有些自律,在这段时日里我没有抽过烟,当然也不会去想抽烟的事,总觉得那是长大以后的事。

上世纪80年为庆祝考上楚雄学校,就要离开贫穷落后的家乡,我似乎感觉到前程似锦。于是,几个同学在一起成天的打牌,而且还神气地向母亲要钱,开启人生的许多戒,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抽烟,好象也是买的“金沙江”烟,第一次喝浓烈的烧酒,那是一种家乡人自产的包谷酒,醇香味浓,含酒精大约应在50%以上,开瓶便是满屋香。当时抽烟并不会,只不过是为好玩,再则为证明自己已经是成人,以后可以自立。其实很幼稚,那时我不过是一个不到十七岁的青年,恍然不知人世的艰难,只是对生活充满自信。“金沙江”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香烟,烟味纯正醇和,有很好的吸味,又没有那些很低档香烟的刺鼻味,抽起来觉得很惬意。点燃一支烟,喝一口烈性的白酒,不觉飘然起来、自大起来,仿佛一切都很美好。

及至到学校,不久就没那股新鲜劲,开始适应新的生活,学校是不准抽烟的,加上对烟也没有特别嗜好,自然就没有抽烟,但我同班的同学竟有抽烟的,而且还有烟隐,他们只能是在暗地里抽,不敢让老师知道。那时大多抽“金沙江”也偶尔抽点“春城”。我是直到毕业那天才抽,照例还是“金沙江”。那天,学校为毕业生送行,特意安排会餐,这是进校以来,学校第一次在饭桌上摆酒。老师、学生和所有的人在那一刻心情特别不好,因为在三年的相处中,产生很好的感情,以许今天的相聚,今天的欢乐,就是明天离别的开始,便是长久的相思,在大家的心中,都会明白,这一生中也许再也不会有相见之日,所有的一切,曾经的欢乐和悲伤都只能是一个人默默的回忆和承受,于是,大家便放开的喝酒,尽情的告别,仿佛要把今生没有说完的话说尽,到后来,便醉了,又哭又笑。禁了三年的烟也在此时获得解禁令,所有的男生不论会和不会,都抽上烟,似乎烟在这种时候成解愁的良药,也只有这样才能缓和胸中的压抑。

工作以后,自己有经济基础,本来是可以抽烟的,但是实在是因为自己在家中居大,不敢妄自将所有的收入全部用在自己的身上,想当初为我上学,家里弟妹忍受许多的饥寒困苦,母亲为多给我寄点钱,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地加班,甚至还要夜里在厂里加班到深夜,我尽量的把节余的钱补贴家用,只有这样才觉得心里好受些。每到过年,便给父亲买点好烟,那时好一点的是“大重九”“春城”和“红梅”,工作后两年,开始发烟票,是搭配的,有几包“红塔山”“阿诗玛”“云烟”“红梅”然后便是成条的“春城”,照例买去给父亲,这时自己便不时的抽了起来,这个时期的烟的确的好抽,香味足烟气大,特别的醇正,在我看来是没有限制焦油的缘故,总之给人油润香滑的感受,的确很上口。那时的烟品级之高是现在无法比拟。大约云南的烟草就是在那个时候发展壮大,后来成为云南经济的支柱产业。

八十年代,云南的香烟在全国很响,主要有红塔山、云烟和红梅,特别是邻省四川,最喜欢云南的“红梅”烟,“红梅”烟畅销整个四川,几乎全省是一遍“红梅”花儿开,香烟处处在人间。“红梅”这个品牌还在生产和销售,但昔日的风光却是不曾再现。不知是烟的品质改变还是人的口味提高,真是不得而知,以许是千古一谜,也未可知。那时香烟于我来说易得,且不是很贵,我虽不是烟客,但于烟是进入烟境的,能在黑暗中能过抽烟的感觉,说出是什么牌子的香烟,也算是对抽烟多少有一个交待。后来名烟提价,成为贵族的享用品,偶尔抽烟的我便只能是抽点经济的昭通卷烟厂出品的“画苑”。

及后,我在某一时,成为某些人有点利用价值的对象,偶尔会有人送来一、二条烟托办事,这是不要钱的,等于白吃,当然吃过后是要给人办事。于是,在给人办事后,不时请人弄两条外烟,外烟给人感觉是不错的,毕竟口味是不一样的,外烟中最好的当数“555”牌烟,吸味最好,口感颇佳。即使是这样,我仍然没有成为真正的烟客,还是抽抽停停的,不是真正有烟隐的模样。

正式的抽烟是一九九八年的冬季,辛苦劳累一辈子的母亲病逝,在走完艰苦的六十年人生路后,因疾病离开人世,此时的我那种悲伤的情绪,促使我不停的抽烟,在给母亲办理丧事的日子里,我是用烟来度过的,烟成我忧伤的抚慰剂,用来麻痺我痛苦的心灵。我不愿吃饭不愿睡觉,只想守在母亲的身旁,我就这样守在母亲灵前三天三夜,只有香烟的烟雾缭绕陪伴着我,在这三天,我仿佛相信飘渺的烟雾伴着母亲的灵魂能够真的会上天堂,但愿母亲能在天堂享受到人间没能享受到的幸福和快乐。其实,我知道母亲在天堂是不会快乐的,我总是惦记着儿女们,母亲给我人生的感悟——就是活着,在我悲观厌世时,母亲只是给我一名话:“蚂蚁都会贪生”。因此,不管是为谁,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抽烟散文3:永不抽烟

文/姚明祥

常想,如果我抽畑,碰上熟人,就一支一支地撒出去,那我的朋友会更多些;巴上有利害关系的人,就一条条地捧上去,那我的命运会好些。然而,我偏偏不抽烟,于是闹了不少笑话。

那年,我去重庆医膝疾,为了尽快住上大医院动手术,我从家乡带了几条“黔龙”托朋友帮忙找关系。那朋友看看说:“没带比这更好的吗?”我茫然摇头。那时生活水平不高,同事们大多抽“美猴”,稍好的就抽8角一包的“小南海”,我确实没见谁抽比这1.2元一包的“黔龙”更贵的香烟了。在我心目中,这就是当年中国最牛的香烟了,一条就花去我月工资的三分之一!还要更好的?第二日,那朋友跑来说,我带的顶牛的“好烟”全霉了!我大惊失色。我再“苕”再“农”再“土”,也不至于带霉烟去送人吧?买时,那摊主就曾特别关切地对我说:“送人?可要给你取新进的货。”朋友说,那你一定上当了!朋友说:“其实,吃烟有吃烟的好处呀!”这话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不抽烟有不抽烟的坏处。后来的事,就似乎应验了这不抽烟的“坏处”。

那时,我打探到某部门差个文柲,便去找某领导帮忙变个工作环境。他对我的写作才能早有所闻,也在不少报刊看见过我发的文学作品,似乎很赏识我,答应“尽力而为”。数日后,调去该岗位的却是个不知“通知”为何物的人。后来我才了解到未调我去的真正原因,那领导说:“哼!烟都没有吃他一杆,还想调工作?!”我感到委屈,还傻乎乎地申辨:“我真的不吃烟呀!”露底的人就把我鼻子一点:“夯猪!”

我出生贫寒,从小除了奢求填饱肚子,就再也没有更大的嗜好,又愚蠢地认为,那烟雾吞了又吐出来,是一种天大的浪费。我绝非愚蠢得不懂“一杆烟”的弦外之音是啥意思,但我这人天生孤傲古怪,还古板地认为,请客送礼,阿谀奉承,必定小人也,大丈夫靠真本事立于世,不学小人艺。

吸烟有害健康,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而我依然天真地认为,现在我们这大气汚染还不够严重吗,少一个人抽烟,这社会也许会少一份污染,多一份低碳与环保吧?所以我发誓,这一辈子永不抽烟!

抽烟散文4:苦茶飘香

文/任振国

人到中年后,不抽烟、不喝酒的我却悄然爱上了喝茶。

也许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吧!

我的父亲曾是一名乡村教师,父亲喜欢喝茶,在我幼小的记忆里,每天早晨,他都要在上面有个大大奖字的搪瓷杯里泡上一杯浓浓的热茶。

父亲的茶叶放在一个普通的玻璃罐头瓶子里,茶叶也并非是纤细嫩绿的高档茶,而在在街面上随处都可以买到的廉价的茉莉花茶。无论寒霜酷暑,父亲总是早早起床,他在宿舍后的院子里打起一套长拳,等他再回到宿舍时,我已为他烧旺了炉火,打起一壶滋滋作响的开水,父亲轻轻地摇一下我的头,泡上一杯热腾腾地茶水,我看他香香地抿上一口,那滋味感觉就像嗜酒的人品一盅沉年老酒一般,然后扣上茶杯的盖子,转身急匆匆地去教室了。

我曾偷偷地尝过一次那黑黝黝地浓茶,那苦涩的滋味顿时袭遍五脏六腑,从此,我看着茶就恐惧,然而这苦茶父亲却喝的有滋有味,也许正是由于这苦涩的味道的缘故,父亲在那个破庙改建的乡村小学,在那北风吹虫声吟的土坯教室里兢兢业业地工作到离休。

还记得那年响应组织号召,前往偏远的西山学校支教,那年冬天,天气异常的寒冷,窗外整天大风尖厉地呼啸着,一次周末,大雪封山,我们几位同事无法下山,与王君几位挚友围坐火炉前,煮茶闲聊,大家虽年龄有差别,聊天话题从中东战火到希腊文明,海阔天空,在欢声笑语中,孤寂亦随热茶从毛孔散发开去了。只觉咽喉润,肌骨清,两腋生清风,蓬莱山,在何处,乘风欲归去。

经历过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的年岁之后,也试着去喜欢喝茶,每天早晨来到办公室,打开学校新买的高档饮水机,泡上一杯新茶,水入茶中,细细瘦小的茶叶渐渐舒展开来,脑中忽然展开一片清新别样的世界,那漫山遍野的行行翠绿的茶树中,身形婀娜的采茶少女,伸出纤细的手指,耳边似乎响起了一曲干净甜润的山歌……

心绪繁杂时,静静地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手捧一杯热茶,在杯中升腾,沉落,想到《百年孤独》中曾写道,所有的繁华皆要由寂寞来偿还,看着窗外巍峨的大山和沿山脚逶迤而去的小溪,三省吾身,享受着茶叶带来的沉静和安闲,不禁生发出古今多少事,都付之一笑,万千烦扰随清风吹散,悠悠因果皆随缘了。

去年冬天,工作任务突然加重,每天从早上七点开始到晚上九点结束,每天要上六七节课,有时顾不上打开水,办公室的赵大姐,知道我爱喝早茶,她每天让我在杯中放上茶叶,我急匆匆地赶到教室去了,待我在教室正给孩子作辅导时,正是口干舌燥时,大姐把那杯热气腾腾地茶水递给我,课堂上喉咙干涩时,喝上一口热热的茶水,讲课声音也觉洪亮而更富有磁性了。

平日里,茶杯不离手了,茶叶正在杯中悄然展开,品上一口,清香四溢,来到教室,看到那一双双清澈而纯真的小眼睛,和他们“起尝一杯茶,行读一行诗。”抿上一口热茶,读起行行传达着诗情画意的文字,每天疲惫地身体也觉神清气爽,精神百倍了。

也许是家风的传承,周末,我从山上忙完一周的工作,身心俱疲的我回到家里休息。清晨,我的孩子也会早早地打开饮水机,为我冲上茶水,然后回她的房间写作业去了。那桌上的红茶,是一个几年前我的一个学生刚从云南专门寄回来,那茶中又包含了另一种别致的香味而变得意味深长了。

茶,饮中极品,走过千年的悠悠岁月,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濡香了整个世界,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爱者众多。

“冼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敢夸。”我与父亲,两代人,三尺讲台,无论是父亲那清贫的岁月,还是今天依旧子承父业的我,因为茶,两代人都把这平凡的工作生活调理的井井有条,有滋有味,让或幸福,或苦涩的人生满含了一缕浓郁的馨香。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