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散文

请欣赏辞旧散文(精选5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辞旧散文1:一年的关键词

文/张建春

又到了辞旧迎新的时刻,又一次感念和感动于生活。

过往的日子使出全身的力气也拽不回来了。流光溢彩或者喑哑暗淡,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留下可以细细品味的东西,甚至可以咀嚼的段落又有几多。听着仍然怦然有力的心跳,回眸、回首曾经发生的事情,坦然面对的有之,掩面回避的也不少,可以圈点的是件幸福的事,而拍头遗憾的还不至于对生活失去信心。

犬牙交错的日子,如同日出日落,光明的心境,灰淡的失落,交织成生命的图景,好歹都是一幅画,一年间的时光就是细细的笔触,零乱抑或刻意,把这幅画淋漓得充满了人情味,退后几步认真去读、去看,留白处正儿八经题下的几行字,当是一年中的几个关键词:生活、劳顿、收获、幸福、痛苦。

记得小学和中学的日子,每每新年开始,老师布置的第一篇作文肯定是《新年打算》,那时见了作文头痛,但作业是必交的,拿起笔来不知从何着手,也不知咬坏了几支铅笔。时光如梭几十年过去了,似乎还在重复这样的事,老师的作业已成了遥远的过去,但心中的这份纠结仍在,每到年底,在心中依然有着这篇作文,见诸文字已不重要,心中的盘点却是当然的。

静下心来生活是不容易的。今天的世界委实精彩,生活的表情一天比一天生动,浮躁却是不可避免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往往激动着平淡和平静,起伏的情节带来了尖锐的风声,生活似乎在这风声中多了色彩,多了各种调料的混合滋味。好在生活的列车行驶在一条延伸的轨道上,尽管有些颠簸,却实实在在向前了,这肯定是件幸运和幸福的事。

一年间必须提到的是劳顿,奶奶在她九十多岁时曾说过:人是累的命。实际上真的是这样,累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更是年复一年必须经历的过程。加班、熬夜,把一个又一个动词、名词组合到一起,把它们拉开加上标点,在阳光下奔走、在风雨中赶路,“干活”的概念在心和身上一再演绎出新的内容。不过劳顿的结果是以收获作为报答的,收获的大小自可不论,哪怕有一点也是值得欣慰的,比如换取了别人的微笑,比如一个小小的创意,比如传递出的手给了他人一丝的温暖,回首间只要能够拾取一点点,这一年就没白过了。

兔年和各个年份一样是平凡的也是不平凡的,日落月升,寒暑交替,当屏住呼吸,静静地去回味,总要把“生活”、“劳顿”、“收获”、“幸福”、“痛苦”这些个词,一次次理顺了,打乱了,打乱了,理顺了,想从中抽掉一两个,心却一次次强力地拒绝。

回到中小学写作文的日子是一件多好的事啊,有老师盯着写新年的打算,写实现打算的决心,现在靠的是自己的自觉和理性了。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许多的寄语已在路上拥拥挤挤地奔来,龙年想为自己作一些勾画,想来想去,老掉了牙也没有什么新意,几个关键词也是过去用过的:真实、平淡、拒绝、包容。

推开窗户点燃一根烟卷,淡淡烟雾,围绕着翠绿的兰草,慢慢化去,兰的香味已在一次次轻敲新年的门扉了。

辞旧散文2:岁月深处的年事

文/杨元魁

年年辞旧,今又辞旧。岁岁迎新,今又迎新。年里曾经的旧事依然清晰如初,历历在目。

记忆深处,年味总是弥漫于乡下的,似乎和喧嚣的城市没有多大关联。乡下的日子因为节日,是可以慢下来,让人们不至于遗漏下一件有关年的章节。

在孝行积淀深厚的地方,腊月初一这一天是最为庄重的,家家户户都要祭拜祖先,请过世的亲人们回来过年。年味也就在此刻加快了发酵的步伐,一日三餐都要祭祖,香火缭绕。谁家的孩子要是淘气,母亲就会说,听话,你看,爷爷,老爷爷在看着乖儿呢。

年,又是一幅水墨画,鲜活而悠远,喜庆而经典。这水墨,多半源于乡下,源于童年的记忆。比如,早年乡下的隆冬季节,冰冻三尺,一家一户宅在自家的四合院,母亲坐在炕头,盘着腿为孩子们缝制过年的新衣服,父辈们喝着茶谈论着来年的农事,孩童们可以睡懒觉,也可起来三五成群地疯跑,期待着起五更、吃饺子、要压岁钱。

一方水土一方风情。置身于都市的人们,和乡下的人比,也许权贵,也许富足,也许风光。然而,他们的血脉里压根就没有流淌着最本真的年味,所以,一生都很难领悟到对过年的期待和喜庆。今年,领着孩子们回到山里,回到山里的乡下,让他们真切地感知年的温馨,年的温暖,让年文化在他们的心灵得以延展。

过了腊八,年事越来越密集。二十三,打发老灶爷上天,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月二,扶龙头。

那时,日子清贫,有些人家都过不起年。然而,年的喜庆,年的祥和,年的温馨,并没有因贫穷而失色。

我兄妹多,过年对母亲而言,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总能听到母亲讲的那句话:人家过年咱也要过,还要过得好。她把一冬天也没有纺完的絮棉放下,整夜整夜为我们赶制过年的新衣;把饲养了两年的一头猪卖掉,把喂养了一年的山羊让人帮着宰杀,卖掉一些羊肉,剩下点过年用;把平时省下来的面粉蒸成雪白的馒头,炸成橘红色的麻糖。除做供品以外,还可以享受到白面食物。

我的家族是一个近千口人的大家族。按照辈分,父亲是这个家族的尊长。一到腊月,父亲的身影总是那样的忙碌,常常为晚辈们操办婚事,迎来送往。过了腊月二十,半个村子的乡亲们来让父亲写春联,一写就到了深夜。有时我会帮父亲拉对联,晾对联。次日醒来,窗台、屋地、院子里全是红彤彤的春联,散发着浓浓的墨香。择日,还要召集有点文化的晚辈们,一起整理家谱,商量辈分所需的“字”,供晚辈起名字用。

毕生辛劳的父母先后离开了这个世界,我回家过年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少。望着荧屏一个个春运的画面,天各一方的游子们顶风冒雪,日夜兼程地奔波在回家的路上,就会被这样的情景深深地触动。因为我也曾亲历过那样的亲情之旅。那一年,当接到部队的探亲通知,在一个大雪飘飘的傍晚踏上了回家的路。从遥远的北疆辗转到县城,又没赶上一天一趟的公交车。徒步赶到村头,庄子的除夕夜已是张灯结彩。老父亲冒着飘零的雪花,不知在那里等了多久。

因为,只有回到家才能闻到年的味道。因为,只有回到父母的身边才能感知年的温馨与祥和。

时光渐行渐远,年味也似乎越来越淡。然而,那曾经的年味,曾经的年事,依旧鲜活,依旧真切,让人不能释怀。

辞旧散文3:回味美好春节

文/范佳怡

一年一度辞旧迎新的时刻来到了,家家户户都洋溢着新春的喜悦,人人披上红色,处处流露欢喜,伴随着鞭炮鸣响,春节拉开序幕。

夜色降临,除夕的夜格外热闹,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丰盛的晚餐,开开心心地有说有笑。大人们互相劝酒,小孩们追逐打闹,人人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我最开心的便是收压岁钱了,压岁钱也可以说是红包,因为红色象征吉祥。大人们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福送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多少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孩子们开心。我和弟弟妹妹们拿到红包,便喜滋滋地塞进口袋,向长辈们一一道谢。

屋里欢声笑语,屋外也是热闹非凡。爆竹声、欢呼声,声声入耳,我们几个小孩一起来到屋外,欣赏美丽的烟花。只见一个个烟花从烟花筒中喷出来,像无数明亮而璀璨的流星,在天空中一闪而过……天空中的烟火有的如一串串珍珠,有的如一朵朵菊花,有的如一条条瀑布……让人目不暇接。一声声响亮的爆竹声,一朵朵绚丽的烟花,在天空中飞舞、闪耀着。

我爱春节,因为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过得开心、轻松、充实,而且充满想象。在爆竹声中,春节早已过去了,但春节的快乐却给了我无尽的回味。

辞旧散文4:与“龙”共舞

文/曾霓

在一声声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中,龙姑娘换上了崭新的衣裙,骑着一匹白龙马欢快地来到了人间。太阳公公见了她,欣慰地笑了,霎时间,祖国各地艳阳高照、风和日丽;云奶奶见了她,舒心地笑了,转眼间,天高云淡、一碧如洗;大海爸爸见了她,笑逐颜开,瞬时间,海面碧波荡漾、水天相接;风妈妈见了她,开心地笑了,顿时,微风习习、风平浪静。

龙姑娘骑着那匹小龙马,飞往祖国各地,给大伙儿送去最美好的祝福。她来到了天寒地冻的哈尔滨,在这里,富有神韵的冰雕,精美细致的窗花,使这冰的世界更加美丽。龙姑娘向人们抛下一串串祝福寄语,这些祝福纷纷飘进人们的家中,化为一个个大红灯笼高高挂着。

龙姑娘飞呀飞,来到了繁华的大都市——上海。在上海,有个不可缺少的春节活动,就是逛城隍庙。今天,城隍庙里人山人海,大伙儿个个穿得漂漂亮亮的,脸上挂着节日的喜气,好一番其乐融融的景象。龙姑娘向人们撒下一把把美好的祝愿,这些祝愿化为一个个小精灵,钻进人们的帽子里、手套里、皮包里……

在祖国大地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龙姑娘的脚印,空气中的每个分子仿佛都含有龙姑娘的深切祝福。

让我们与“龙”共舞,吸着“爱”的氧气健康、快乐地成长!

辞旧散文5:岁月深处的年事

文/子隽

年年辞旧,今又辞旧。岁岁迎新,今又迎新。年里曾经的旧事依然清晰如初,历历在目。

记忆深处,年味总是弥漫于乡下的,似乎和喧嚣的城市没有多大关联。乡下的日子因为节日,总可以慢下来,让人们不至于遗漏下一件有关年的章节。

在孝行积淀深厚的地方,腊月初一,这一天是最为庄重的,家家户户都要祭拜祖先,请过世的亲人们回来过年。年味也就在此刻加快了发酵的步伐,一日三餐都要祭祖,香火缭绕。谁家的孩子要是淘气,母亲就会说,听话,你看,爷爷,老爷爷在看着乖儿呢。

年,又是一副水墨,鲜活而悠远,喜庆而经典。这水墨,多半源于乡下,源于童年的记忆。比如,早年乡下的隆冬季节,冰冻三尺,一家一户宅在自家的四合院,母亲坐在炕头,盘着腿为孩子们缝制过年的新衣服,父辈们喝着茶谈论着来年的农事,孩童们可以睡懒觉,也可起来三五成群的疯跑,期待着起五更,吃饺子,要压岁钱。

一方水土一方风情。置身于都市的人们,和乡下的人比,也许权贵,也许富足,也许风光。然而,他们的血脉里压根就没有流淌着最本真的年味,所以,一生都很难领悟到对过年的期待和喜庆。今年,领着孩子们回到山里,回到山里的乡下,让他们真切的感知年的温馨,年的温暖,让年文化在他们的心灵得以延展。

过了腊八,年事越来越密集。二十三,打发老灶爷上天,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月二,扶龙头。

那时,日子清贫,有些人家都过不起年。然而,年的喜庆,年的祥和,年的温馨,并没有因贫穷而失色。

我兄妹多,过年对母亲而言,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哪。然而总能听到母亲讲的那句话:人家过年咱也要过,还要过得好。她把一冬天也没有纺完的絮棉放下,整夜、整夜为我们赶制过年的新衣,新鞋子。把饲养了两年的一头猪卖掉,把喂养了一年的山羊让人帮着宰杀,卖掉一些羊肉,剩下点过年用。把平时省下来的面粉蒸成雪白的馒头,炸成橘红色的麻糖。除做供品以外,还可以享受到白面食物。

我的家族是一个近千口人的大家族。按照辈分,父亲是这个家族的尊长。一到腊月,父亲的身影总是那样的忙碌,常常为晚辈们操办婚事,迎来送往。过了腊月二十,半个村子的乡亲们来让父亲写春联,一写就到了深夜。有时我会帮父亲拉对联,晾对联。次日醒来,窗台,屋地,院子里全是红彤彤的春联,散发着浓浓的墨香。择日,还要召集有点文化的晚辈们,一起整理家谱,商量辈分所需的“字”,供晚辈起名字用。

毕生辛劳的父母先后离开了这个世界,回家过年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少。望着荧屏一个个春运的画面,天各一方的游子们顶风冒雪,日夜兼程的奔波在回家的路上,就会被这样的情景深深的触动。因为我也曾亲历过那样的亲情之旅。那一年,当接到部队的探亲通知,在一个大雪飘飘的傍晚踏上了回家的路。从遥远的北疆辗转到县城,又没赶上一天一趟的公交车。徒步赶到村头,庄子的除夕夜已是张灯结彩。老父亲冒着飘零的雪花,不知在那里等了许久。

因为,只有回到家才能闻到年的味道。因为,只有回到父母的身边才能感知年的温馨与祥和。

时光渐行渐远,年味也似乎越来越淡。然而,那曾经的年味,曾经的年事,依旧鲜活,依旧真切,让人不能释怀。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