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的文章

请欣赏习惯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习惯的文章1:习惯,或许是为了遗忘

文/韦陈晖

你曾嘲笑你身边的朋友,别傻了,网络都是骗人的,那不是爱。当你在网上遇到她后,你发现有时候傻居然也可以如此幸福,不知不觉中你们的影子缠绵在了一起。她说她有点外貌协会,你打算把自己PS的帅一点;她说她特别相信眼缘,你打算把眼睛美图的大一点;她说她不喜欢不相信她的人,你打算把她的说说全部都点个赞。其实你并不是不帅,只是帅的不明显罢了;你的眼睛并不是不大,只是身边缺小眼睛衬托罢了;你并不是不相信她,只是希望她知道罢了。

不知从何时开始,每次看到荷花,你都想把它摘下来寄给她。因为你知道,在某一个阳光明媚地早晨,它一定会告诉睡眼朦胧的她,其实你很喜欢她。你天真以为有网络寄托你们的情感,即使不用见面,两个人也可以幸福地走下去。或许你忘记了,当你觉得你对某个人越来越了解的时候,这恰恰是你最不懂她的时候。或许你忘记了,当你觉得你对某个人越来越喜欢的时候,这恰恰是她最不在意你的时候。

突然有一天,她说她要离开,你瞬时感觉不到自己的呼吸了,你拼命地想要挽留,但是一切已于事无补。那夜,在微风下颤抖的你变得一点不像从前的你。颤抖的双手抓着你给你的分手信,看着你离去的背影,呆呆地站在原地,久久不能释怀。终于鼓起勇气打开,熟悉的称呼,熟悉的字体,还有那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眼睛顿时有些干涩,泪水一不小心就涌了出来。你不敢看得太随意,因为你怕会错过美好。你也不敢看得太仔细,因为你怕眼泪不够流。

你不知道,既然她摸不到你想要的幸福,她又为何答应你的表白。你不知道,既然她给不了你想要的一辈子,她又何苦浪费你的青春。你不知道,既然她等不到你想要的白头,她又何必践踏你的回忆。海枯石烂,从她的口中迸出,你的心海就已开始泛滥,卷起了惊涛骇浪。白头偕老,从她的口中涌出,你的心房就已开始膨胀,加速了血液循环。

你不知道她为何会与你分道扬镳,或许是因为你只是给了你想给的,而这些都不是她想要的。你不知道她为何会与你背道而驰,或许是因为你只是要了你想要的,而这些都不是她想给的。其实相思是一个人的事,可你却傻傻地把它当做彼此的天堂,其实爱恋是两个人的事,可你却天真地把它当做自己的主场。

你在想如果有一天,太阳心中的火焰燃烧殆尽,和月亮一样暗淡,是否地球还会绕着它转。你在想如果有一天,地球精疲力尽停止了旋转,和小行星一样静止,是否世界还会像这样有模有样。你在想如果有一天,你对她的爱被岁月所吸光,和从前一样空白,是否回忆还会抓着你不放。如果也只是如果,结局没人敢猜想。

果不其然,你以为离开了她,你就不会那么容易再爱上另一个她了。当她在你面前出现后,你发现原来你的心还在,只是好久没有发现它跳的这么有节奏了。跟她在一起的时光虽然短暂,但是却显得那么的真实,你发现你又找到从前那个阳光的自己了。她走了,你发现你的心开始痛了,而且痛的比上次更加强烈。

后来的后来,你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坐在电脑前,敲打着疲惫的键盘,写几段文字。有时是感悟,有时是回忆,有时是欢喜,有时是悲伤。浑浑噩噩,你已然忘记头上的那根白发,到底是什么是沾上了雪花。走走停停,你已然不知道停不下来的到底是你的手,还是你的模样。一个坚持了很久的习惯,或许只是为了遗忘。

习惯的文章2:温酒

文/王永清

酒温热了喝,老早就有这个习惯,晋人左思《魏都赋》中就有“冻体流澌,温酎跃波”之句。唐代诗人白居易《问刘十九》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大冬天里,小火炉上置酒温之,既可取暖,又可以热酒驱寒,其乐融融。

将酒温热了喝,应该说是一种健康的饮酒方式,因为温酒不伤脾胃。再者,温热的酒,喝起来更加绵甜可口,可以让人体会到“温酒浇枯肠,戢戢生小诗”的意境。

元朝贾铭在《饮食须知》中说:“凡饮酒宜温”,认为“饮冷酒成手战(颤抖)”。《红楼梦》中也有这方面的描写,宝玉说只爱喝冷酒,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宝玉听这话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烫来方饮。

这里说的“烫”其实就是“温”,将盛酒的容器置入热水中,让水来烫热酒。这个过程不生硬,热量在慢慢传递,就像人的好心情,恬淡、随和。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温酒待君归。想想就让人心生暖意,一个温婉的女人,烧好了菜,温着酒,还有一会儿闲暇,或托腮看书,或做女红,等着夫君回来,多惬意、多温馨的一幕!

林清玄要“将月光装在酒壶里,用文火一起温来喝”,这方法太玄太高雅。想起了第一次去爱人家喝酒的情景,喝酒用白瓷小盅,斟酒用酒壶,黄瓷质地,长长的弯曲的嘴,倾出细细的酒线,可以保证斟满小酒杯,又不致溢出来。酒煨过,醇厚,入口暖意肆起。我本来有点喝酒的底子,见酒不烈,就渐渐没了顾忌,开怀畅饮,结果自己把自己放倒了,妻到现在还常拿这事取笑我。

若是黄酒,满满地灌上一壶,放在火塘边温着,渐渐的,酒在壶中“嘘嘘”作响,这时候,将鸡蛋打散冲入酒中,放一些姜丝进去,再根据自己的口味放些红糖。烫好的黄酒劲就小了,一股子暖香,像温良的妇人坐侍在侧,给人一种微醺的感觉。那是一种浅浅的,不着痕迹的醇香柔顺,美滋滋地刺激着你的味觉神经,很轻易地,让你在唇齿间加深了几分对生活的爱恋。

古往今来,把酒喝出豪情的,也不少。《三国演义》中关羽拍马提刀斩华雄于马下,归来“其酒尚温”。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也具英雄豪情。《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动辄叫道:“小二,切几斤熟牛肉,烫一壶好酒”。看来,一个行走江湖的英雄好汉,若一顿不能饮完一壶好洒,是万万不好意思出来混的。

往事越千年,沧海桑田……人们就这么喝着喝着,酒越喝越纯,越喝越香。

习惯的文章3:目送

文/叶纯

有时,目送是一种习惯。

每当那个时点,校园门口总是满满当当的人潮。大手牵着小手,紧紧的,校门口分别后,依然停留在那里,默默地望着,直到小小的背影进了教室或者消失在转弯的地方,总还有点意犹未尽,仍然站在原地,许久才慢慢散去,地上是一大片深刻的脚印,很重。

有时,目送是一种惆怅。

站在车来车往的十字街头,交警们有些机械地挥动着手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车流永远还是那样望不到头,每天都有新车上路,每天都有违章要处理,迎来送往,已分不清是有了路才有车,还是有了车才出现了路。

有时,目送是一种姿态。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任何单位总有人进,也有人出。有的时间长,有的时间短,有的依依不舍,有的想早点离开,有的有放不下的情怀,有的有辨不清的前景,有的是目送着别人,有的是别人眼里的目送,有的单枪匹马,有的抱团取暖,有的头也不回,有的一步三回首,人生的姿态大致如此。

有时,目送是一场无奈。

就差那几步,公交车毫不迟疑地离你而去,一旦错过,只能等待。相遇不如不遇,相见不如不见,两个人面对着,默然不语,一人转身,留下渐渐远去的目光,缘尽于此。纵是亲情,也有无情,家庭无存,老少伤悲,纵在咫尺,也不能放纵相拥,老人眼里的泪光,是孩子身上铭刻的年轮。

有时,目送是一场亲情。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份感悟。“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其实只是一句,终究有一天,他(她)将成为他(她)自己。

我说,目送是一场成长。它是过程,世界在你和我的眼中,日新月异,我们在世界的目光中,慢慢长大,慢慢变老,人生一场,从呱呱坠地,到长眠墓碑,历史默默地发生,默默地目送,你会突然感悟,一切只是沧海一粟。

目送,目送的其实是时间!

习惯的文章4:细雨飞花,心绪微澜

文/心欣依影

清晨,习惯性的拉开窗帘,期待着与第一缕暖阳邂逅。却发觉天气一改往日的明媚,映入眼眸的是灰蒙蒙的远天,平日里悠闲的云朵也不知道躲到了哪里,我知道,一场七月的雨正在姗姗而来的路上。

吃过早饭,几阵电闪雷鸣之后,细细的雨丝漫天飘洒下来,若深邃的眼眸中缓缓溢出的清泉,轻轻的叩响着季节的心扉,滋润着肥沃的土地。好雨知时节,你听,这淅淅沥沥、丁丁冬冬、细细碎碎的雨轻轻的敲打着窗棂,像是呢喃细语着满怀的喜悦。推开窗,有风柔柔的掠过,夹杂着一丝丝清凉,与灵动的雨交织成一曲天籁之音。这是大自然最纯美的声音,无须和鸣,亦无须伴奏,便是一曲曼妙、浑然天成的华美乐章。

泡上一杯清茶,斜倚在窗前,这样的天气,没有了盛夏的炽热,没有了往日的奔波,只有难得的闲适,安静的坐在一隅,看看书,写写字,听听音乐,或者回忆一些陈年的旧事,都是一种难得的消磨。

遥望,几只燕子在低空轻轻的掠过、盘旋着,如飘飞的音符,呢喃着,轻盈的身影转瞬间由这边的屋檐飞到了那边的柳帘下。树木,因雨水的洗礼愈发显得苍翠,嫩嫩的、绿绿的、滑滑的,一片浓淡相宜的绿色肆意的在你的眼底韵染着,张扬着,清新得直逼人的眼睛,仿佛轻轻一掐便会流淌出嫩绿的汁液。松软的泥土中飘浮着淡淡的花香,柔柔的在鼻翼间弥散,像一只顽皮的手撩拨着柔软的思绪,心,也跟着雨水温润起来……

并不是一个忧伤的人,也不曾在流年的光影中顾影自怜、守着一段往事经久沉迷。清浅红尘,总有许多风雨不期而遇,有许多聚散无从把握。喜欢将那些淡淡的心绪,交付于文字,让时光走过的痕迹在指尖翩翩起舞。流年、如水,岁月、无言,随着年龄的渐长,渐渐的习惯了在季节的更迭中执守着一份悠远、淡然、宁静,在最深的岁月里遥望、回味、浅笑嫣然。偶尔,也会读一些忧伤哀婉的文字,听一曲如泣如诉的弦音—-让思绪在文字中翩然起舞,让寂寞如墨轻染……

许多时候,习惯独守着一帘清幽,于文字的世界中兀自悲欢。有人问:上网不聊天,你的时间都用来做什么?不觉得寂寞吗?也许于喧嚣和热闹相比,这样行走的方式的确是冷清了许多,但许多时候生命中是需要这样一些独处的时刻的,让思绪在独处中自由飞翔,让心灵在独处中提升自我,让灵魂在独处中得到丰盈。

这样的时刻,远离喧嚣和浮躁,只将一颗在尘世中跋涉的心静静的徜徉在音乐、文字的世界里做短暂的休憩,便好。

有人说,寂寞是一杯好茶,细细品来会有深刻的味道。其实,行走在苍茫的尘世中,身边从不乏熙攘流动的人群。然而,寂寞是一种心境,那是一种穿行在来往如织的人群中突然间的一种恍若被隔离的感觉,虽然一切近在眼前,却又如此的遥远。一个人的寂寞,应该有许多的原因,无关风月,无关爱情。就如偶尔会在凄清哀怨的乐曲声中,将岁月镌刻成一缕淡淡的、明媚的忧伤,喜欢看文字在静夜里、在指尖寂寂的开放,散落一缕淡淡的幽香。

年华渐瘦,流年逝水,轻染一指寒凉,渲染一种忧伤,并不都是因为低落的心情。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旖旎的梦境,那里深藏着梦想,也伴随着孤独。

回眸,看岁走过的岁月中既有明媚的暖阳,也有冷月破碎成满地凄冷的月光,年华,淡去,思绪,微漾。点点滴滴,支言片语,记录着的不过是散落在岁月深处散落的心绪,季节的淡淡温暖和一丝丝薄凉。待时光苍老容颜,岁月风干记忆,残灯夜下,倚栏独思,一纸素笺,又怎么能写尽尘世中的乱红飞渡?万语千言,又怎堪岁月荏苒,红尘烟雨三千,终会凋逝了容颜,淡了牵绊……

不知,等经年再次翻阅起那些曾经写过的文字,是否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窗台上,花儿在静静的开放,没有蜜蜂的陪伴,亦没有蝴蝶的翩跹,只是默默的绽放着一份清寂的美丽。不知,有几个人去留意,又有谁会去为之喝彩?有谁欣赏它花开时的娇艳、芬芳?又有谁为花落而感到伤痛、惋惜?悄悄的开放,又轻轻的凋落,这就是花儿的命运,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一路上,荆棘丛生,风雨飘零,太多的变数,太多无法预知的阻碍,荒芜的旅途中,始终陪伴我们的只有自己。人生,终是一场荒芜的旅途,苦乐在心,冷暖自知。所以,我们要学会一路捡拾那些时光罅隙里散落的美好,用以抵御岁月的寒凉。

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每一个明天都是今天串连而成,不要沉溺于过往的忧伤中不能自拔,重要的是珍惜现在,珍惜每一个今天,不要让今天成为同样充满了遗憾的昨日。走过的路、错过的人不必后悔,路过的风景就让它渐行渐远,学会淡然,远去了就不要再去重捡,错过了就不要再等候在原地徘徊。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茶凉了再续也不复当初的味道。人这一生,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亦有太多的人值得我们去珍惜,不要浪费不必要的感情与精力在那些不必要的人与事上。要学会精简人生,要明白,其实生命中所有的相遇,不过只是过客与过客的交替,你又何须执念成殇?

“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不管白驹如何过隙,光阴如何无情,只要,年华仍在,岁月安好,纵繁华落尽,仍可将往日的记忆安置于岁月的枝头,嫣然浅笑着,将一切轻轻落笔,描摹成风轻云淡的模样。

窗外,风依然,雨依旧。心在柔柔的乐曲和淅淅沥沥的雨声中渐渐柔软、剔透、宁静,如水珠般透明,如蝶翼般轻盈。

习惯的文章5:山花一路

文/何心雨

少年时期的行为习惯,往往影响人的一生。前行的脚步不在喧嚣的闹市,也不在腌臜的城郊,而是在天蓝草碧的连绵的群山之间;蜿蜒的山道在脚下延伸,在眼前盘旋,迎着你的是山花一路。

--题记

团一团泥巴。那是雨后庭院低洼处的,粘粘的,净净的,用粉嘟嘟的小手揉搓的光光的。团一团,捏一捏,中心挤开来,凹下去,四周突出来,让底部薄薄的,只剩下一层皮,看起来像碗一样;捧在掌心,举起来,倒扣下去,那“碗”便在当院炸开来,声音很响,底部也爆开一朵圆圆的泥花。这种儿时的游戏,我们管它叫“摔泥炮”.

如果有雄心,可以做一个更大的,就像凿石头的老四爷吃饭端的那口老碗一样大,双手捧着,一直捧到场上,站在窑洞顶上或者楼门洞顶上,当空使劲旋起来抛下去,整个院子便被震得山响。伙伴的惊羡,大人的责难,无疑会增添的荣耀。

实际上,“摔泥炮”是等不及下雨的。黄土高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气候干旱。好在村子南沟有座水库,自有旁的村没有的优越性,生产队不是要抽水浇地,就是要给社员家的水窖补水。到时候,大渠边,农田畔,我们可以跳下去在水深处游泳,在水浅处打水仗,要么,就是抠起渠边的软泥团一团,挖个泥炮来摔。泥色不怎么好,脏兮兮,黑乎乎的,带着鱼腥味,摔下去的响声也不太清脆,闷得像民兵打靶时“六零炮”的爆炸声,往往惹得围观的人一阵嬉笑声。

说实在话,干旱到连水都懒得抽的时候,我们是不会干瞪眼的,活人还能拿尿憋死,办法总是有的。农村长大的,或许回想起,那时的灵机一动,对就是尿尿和泥来解决问题。可别小瞧这童子尿,要紧处它能救人的命。记得邻家的叔子不小心跌了崖,四老婆追着我们哥几个要讨童子尿喝,据说可以治愈跌打损伤,更能平心静气、治愈惊恐,我们跑的让她追不上,还不情愿给呢。滴在淌土(因干旱而形成的地表的粉土)上,捏个小小的泥炮来摔,大材小用,那算个啥?

泥巴的用处真大,我们拿它来捏泥马车还能滚,捏泥人还扛枪,捏鸡鸭还叼虫,等等。有时候是集体合作完成一件玩具,有时候是相互比赛各自完成一件泥玩具,让它们成为我们玩耍时的称心的道具。

那时,我们不知道泥人张,也不会懂得捏泥巴还能捏出艺术品。如果捏泥巴坚持捏到今天,我们个个都会胜过当地的泥塑艺人--王佩良老师的。

地窑院,也叫地坑院,是渭北旱原特有的民居样式。这样的家,也被本地人叫做庄子。这是相对的缠沟的明院,敞口院而说的。前者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后,河南安徽的人背井离乡逃难到这里,三五一伙靠担庄子、挖地坑院混口饭吃,有的干脆在这里安家落户。缠沟的明院,存在的时间更长,“炎黄五帝到于今”,大概我们的祖先从山顶洞、半坡下来,就选择了这种近似群居的住宅样式。由群聚到独处,显现了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我们的庄子落成后,陆续开挖的窑洞分别住下了父辈兄弟三家。当间的土没有担完,留下方方正正的一个“土楔子”,与场院处在一个水平上。勤快的母亲便在对着自家的窑口的地方开挖鸡窑,建起鸡舍,养起鸡来。父亲不大赞同,说是:咯咯哒咯咯哒,光叫不下。我们小孩儿也发觉,大红冠子的公鸡有时竟然也站在阳光下的土墙上“咯咯哒”起来。可母亲执着的养着,日后靠着鸡们所产的蛋所换来的钱,除了补给日常家用,她还供养了六个子女上了小学,初中,高中,让他们学成文化,拥有各自大好的前程。--这是她生前引以为荣的大事件。

“土楔子”不知何时开了条道,一直通到顶部。顶部被平整为两台,夏种青菜,秋种蒜,中间地界上栽上棵苹果树。遇着风调雨顺,样样都有收获;年景不好的话,至少苹果树会长叶子。炎热的夏季,母亲把它捋下来泡在瓦罐里让孩子们解暑当茶喝。

“土楔子”的北边,又生出棵野酸桃,每逢春夏之交,繁茂的花朵便引得蜜蜂成群结队的来采蜜,嘤嘤嗡嗡好不热闹。

在东边母亲种了棵芍药,一到阳春三月,洁白的花朵次第绽放,整个院子里便异香扑鼻。朝阳撒在庭院里,望着那比拳头还要大的紫中透白的花苞,不由的让人浮想联翩。那花朵,比邻居家种在场院边的花骨朵还要硕大,开的还要繁盛。有一年,父亲用?头破开土崖,掏出了芍药根,扯出来几条都比蛇还要长;他用利刃刮下了那根上的嫩皮,说那是一种草药,可以晒干了卖钱,这是芍药的另一神奇之处。这还不算,第二年春天,土崖上竟然白雾缭绕,蜂飞蝶舞。原来是芍药不知何时又吐芽生枝,开出那久违的芳馨馥郁的花朵来,给那日渐寂寥的院子增添了几分生机。

那年我不明就里地不愿入小学读书,父亲咬了牙狠狠的抽了我几鞭子,我跑不及身上被鞭稍打得生生的疼,看那天是躲不过了,只好去上学。可没几天,邻近的小伙伴都逃了学,看着自由自在,我便说不去上学了,父亲没做声,表示默许吧,我挺高兴。

放羊,我突发奇想。父亲见我闲着没事,加上四爷在旁帮腔:我七八岁还给地主家放羊呢;父亲便爽快地答应了。而且远近打听,很快给家里买了一只山羊羔,让我牵着北沟南涧的去放。我一个人觉得心慌,就约了邻家的小叔子赶着自家的羊混进生产队的羊群里和老城根的三爷一起去放。

北沟芳草茂盛,下午去放羊,我们把羊往草场一赶,便放心地玩耍起来。东沟早晨去,迎着爽利的凉风,沐浴在朝霞中,走在羊群趟过的草丛里,感到无比的惬意。最好玩的是南沟,东边有水库,西边有林场,中间有梯田,更不乏坡峁梁沟壑纵横的天然草场,仿佛是世外桃源般的人间仙境。春天可以勾槐花,剩下的枝叶可以喂羊,尽管槐树枝有刺,但是山羊是不怕的。俗话说,羊吃枣刺图扎里,人吃辣子图辣里,就是这个理。夏天可以品毛桃,林场看的紧,可并不禁止小孩子。况且那时候的农副产品光吃不卖,不用下地劳动的小孩子就有优先权利,没事赶着羊满沟道里窜,桃呀杏呀随手一够,就到手了,没人计较的。秋天可以敲核桃,白露前后刚起了青皮退了壳儿的核桃仁最好吃,嚼在嘴里酥酥的油油的,爽极了。小孩子腿脚利索,没事就在树杈上架着,一直吃到手染黑,舌头发麻为止。冬天可以摸鱼蟹,只要天不冷,河道开着,就可以用竹笼捞小鱼玩,或者搬起石块来捉螃蟹玩。据说人家在夏天能钓到大鱼,正午阳光酷热的时候在泥窝里可以逮到王八,我们没有敢去实践,因为年龄小,也因为即使逮到了大人也不会答应给你做顿好饭,炸鱼鳖太费油了。总之,跟上羊群,你会感到很快乐,日子过得很“洋伙”(自在)。

而北沟盛产药材。就像我到了爷台山后听人说的那样,酸枣连翘可以卖钱,大人小孩都去打。那时母亲带着姐姐也常到爷台山上去打酸枣之类,一走老半天。我们小孩没事,也去北沟挖药,什么防风、柴胡与黄芩之类都是那时认识的。挖到了的草药要收拾净,晾干,卖的时候才能验上等级。我们村子处在三原淳化耀州三交界,属于淳化管,但当地人都爱到三原办事,人家地处平原,下了九里坡便一马平川,而且相对经济发达得多。我们看攒的差不多了,便联系上几个小伙伴,到十里外的三原洪水公社去卖药,所得的钱可以买些学习所需的书本之类。记得当时我买到了一本叫《花仙》的小人书,从此便爱不释手,被其中精细的画面和动人的情节所吸引;以后还买到了《四角号码小词典》与《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等,虽然当时有些内容看不懂,可是对以后的语文学习不无裨益。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我们时常慨叹与惋惜如今的儿童不会玩。因为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困难所致吧,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予孩子极高的期望,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甚至在娘胎里就接受理想化的教育,让孩子将来有更高的“本钱”和别的孩子竞争。我们那时候,即使到了读书的年龄也懒得去上学,家长也不知道个大学是什么样,有的大哥哥大姐姐甚至情愿在村小多读几年,也不愿到据说非常严厉的初中去上学。

于是闲着的时候,女孩子便是学绣鞋垫与铰窗花之类,男孩子便是东冲西撞的去玩耍。诸如比上树,看谁能爬到场院后直插云霄的楸树上去掏喜鹊窝;或者到公路边,看谁敢爬到杨树梢上,架着这棵走到那棵上去;或者,看谁能两手攥着树干,两腿勾着树根,爬到超过别人的高度,再一个鹞子翻身倒栽到地上;或者站在坡头土墙上,比跳高;或者把拖拉机犁过的地里的大胡基滚到沟里,看谁推的大;或者,看谁敢朝公路上扬起滚滚黄尘的五十五拖拉机扔石头;或者,看谁敢爬过吝啬的大爷家的菜园偷苹果;或者,喊了给我们打过针的是叫医生的名字,爬到树上朝着怒气冲冲赶来的他比撒尿;或者,被别人激将,看谁敢脱了裤子在场院上跑圈子……

这些都是低级的游戏,玩腻了玩惨了,有了羞耻之心,被别人人前说起知道脸红了。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上学,也翻新出些许游戏的花样。

跳圈、打沙包,是女孩的游戏,男孩不喜欢。我们喜欢的往往都与打仗有关,但有一个特例,就是“打猴”,如今想来那被打的“猴”应该是陀螺的一种吧。用半截圆木,桐树的太脆,槐树的太硬,选楸木的刚合适,大头留着,小头拿刀削成锥形,在尖头上嵌上颗钢珠儿,陀螺就做成了。还要做鞭子,拿粗细均匀的扫帚棍做鞭杆,拿母亲纳鞋底的线绳合成双股做鞭绳,拿着趁手就好。然后从鞭稍到鞭根一直缠绕在“猴”身上,左手持“猴”朝当院一甩,右手持鞭,往外一带,“猴”便飞速旋转被发动起来。为了延长“猴”的旋转时间,还得你不停地抽打,让它不但在平地上能旋转,而且在凹凸不平处能旋转,能上坡,能下坡,能在台阶上跳上跳下。圆木大小不同,做成的“猴”大小也不一样,需要抽打的鞭子粗细长短也不一样。大的灵活,小的精巧,大大小小的“猴”,都能被我们抽得在地上滴溜溜转。

我们还会用竹竿和纸做出不同式样的风轮,挑着转的,甩着旋的;会用高粱杆扎眼镜,扎马车,扎蚂蚱笼子;会用高粱杆、扫帚棍与绳子做弓箭;会用竹竿做能飞得很远的飞镖,做吹得很响的哨子。

玩打仗,在田野里窜来窜去的,不太干净,况且木头枪、玉米杆拿在手中冲呀杀呀的也不光彩。于是,我们便想做出像真枪那样能响的枪来。不是那些村里的“黑老大”都拿着“链子枪”,整天在人面前耀武扬威的,我们也能做出来让他们不敢小瞧。

于是,我们找来一根粗铁丝扎成枪架子,还带着扳机;找来自行车链子充下来一环一环的,串在枪架上,用皮筋固定成一排;顶头的一环,嵌入辐条帽,做填充爆炸物--火柴头或者火药之用;空出来的通道,插上枪栓,从枪头到枪栓柄再拉一条皮筋。玩的时候,先掰开枪头,倒插如一根火柴,让火柴头刚好嵌在辐条帽中,然后装上爆炸物,让枪头归队;然后挂上枪栓,扣动扳机,枪栓头便在拉近的皮筋的带动下猛冲向前,火光一闪,青烟一冒,枪声一响,整个庭院便被震得哗哗响,枪头里的火柴棍早已不知去向。

如果你能搞到摩托链子,你会做一个更威武、响声更大的“链子枪”,让人不敢小瞧。可惜,我们没有延河像戴“大盖帽”骑偏斗摩托那样能行的爸爸可以搞到摩托链子,我们的爸爸都是土农民,家里连一辆自行车都没有,搞到自行车链子那也是一种奢望。所以呀,凭这一点来说,我们要感谢我们勤劳的善解人意的父亲。

玩链子枪,最疯的时候是过年。那时候的年前,父亲们会讲自家养的猪杀掉,到三原的鲁桥镇、红原或者孙村(新兴镇)去卖,然后把置办的年货用肩背或者架子车或者村里的手扶、四轮拖拉机弄回来。置办的年货,大大小小,应有尽有,其中肯定少不了男孩子都喜欢的那一两挂鞭炮。过去放炮,不想今天随便,除了过节,红白喜事,平常很少放的,而且放的时候不是一整挂,而是拆成零散的,一个一个让儿子们点着放。我们放炮的时候,在当院,在窑里,放在窗台,夹在墙缝,抛在空中,攥在手心,听一个响声,听两个齐响。反正只要能惊得你捂不及耳朵、扎着舌头“呀”一声跳起来,我们裁决者爽快,刺激,带劲。

要么,这些也玩腻了,就干脆拔掉炮眼子(引线),折断炮身,倒出火药,装在链子枪里,玩打仗。哥几个你追我我追你,我朝你一枪,你朝我一枪,噼噼啪啪在场院周围烂蹿。当然不是真打,一个个瞎咋呼,朝空打枪,图个乐子。要么我们会把链子枪拿到村子离去,在村院中诈唬其他人,在小伙伴跟前显摆一番。

我们做的链子枪会响,我们自制的炸弹也会响。拿来一截废弃的架子车辐条,用钳子加成两段,带辐条帽的和一截闲的,留成各自一寸多长的;梢头都弯过来,准备用皮筋串起来。玩的时候,辐条帽坑里填上炸药,然后抻紧皮筋让另一截辐条头嵌在帽子里,而后用力抛向空中,当它跌在地上的时候,烟火闪烁,所谓的“炸弹”就爆炸了。

玩儿,是没有够似的:我们经常如是训斥自己的孩子。

我们小时候也玩了,甚至疯玩了,也没有见家长责怪。

--这到底是为啥?

“鹰爸”推广“鹰式教育”,竟然让五岁的儿子学开飞机,引来无数非议。而其所举之例可以赞同。现在教育改革,对小孩子提倡赏识教育,似乎走了极端,一味的夸赞孩子,让其个性张扬,目空一切,唯我独尊,老师家长是他们的服务员,同学朋友成为他们的出气筒。好像对待他们的一切,别人只有忍受和遵从。而现实社会是极其残酷的竞争,优胜劣汰,他们没有应对客观社会现实的能力,仅受不了半点挫折,将来会怎么办?要么伤害他人,要么自我伤害,除此之外,他们别无办法。如老鹰为了让雏鹰学会展翅飞翔,而把它从悬崖上一次次推下来,雏鹰如果不勇敢的面对现实自己练习飞翔,就会被摔死。这你能说老鹰狠心吗?

学校为了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就大兴封闭式教育,把学生关在笼子里,把学生当成读书机器,把老师当成看家护院的管家保姆,这样的教育模式能结出好的结果吗?迁就与忍耐孩子的错误,未必就是宽容的正确表达;而训斥与呵责,未必就不是爱孩子的正确表达。

如今,我时常会想起老父亲的自豪。每到秋收的时候,他会说:“你看,我务育的庄稼果树,要比村里的小伙子产量要高!”的确是这样,父亲一生都非常勤谨,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就是到晚年也不放松劳作。体力不行了,他就少弄一点,“轻来轻去搬倒山”,他如是说。

我也不会忘记,我入学那阵要逃学,父亲抽在我身上的那几鞭子。那会是自内心的疼痛,逼迫我发奋读书,直到有了份教师的工作还未改掉这个习惯,被别人嬉笑为“书呆子”.书呆子就书呆子吧,比吊儿郎当的烟民赌棍无赖,要光堂得多。

也时常会想起母亲,抱着针线笸箩,戴着老花镜,蹲在门槛上绣花的情景。鸳鸯戏水,喜鹊登梅,花好月圆,龙凤呈祥,一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当时,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做嫁妆,都求她来画上个纹样,指导女工。母亲心灵手巧,但常会对羡慕她的人说:“功到自然成。”

我也不会忘记,因为自作主张到大渠上挑水浇树,被母亲用棍子追打的情景。我那时体制太差了,经常染病,渠里水冷,担子又重,母亲是在怜惜她儿子的身体,而给他一个深刻的教训罢了,

临池学书,在工作的闲暇之余,我觉得自己就是父亲那样是个农民。荣耀对我来说,就只有学生时代贴在窑洞壁上的那一面面奖状,才是最真切的记忆。而今,它们已同老宅一起没落了。笔墨挥洒,我并不显得有多么潇洒。二十多年的功夫,在别人看来是不值得的,因为他们是“冠盖京华”,而我是“憔悴斯人”罢了。

墨花四溅,我在幻化人生的美梦,追逐最美最美的梦想,天真的像个傻孩子似的……

习惯的文章6:惘思

我总习惯把目光投向不知名的远方,微莞嘴角,淡淡情愫,轻柔弥漫如雾霭……

我以为,在路的最前方;那里,有锦绣如画的江山,有一直追求的梦想,有多年不变的信仰。而不自知的是,茫然向前,因此在无形中错过一路途径的风景。

没有人能平步青云,一如,没有人会一直在原地踏步。

前进,是个过程;正因为这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自己的初衷。

在杏花春雨中,在夏荷初露中,在秋风当枯中,在冬雪霏霏中,我一如既往,不停地向前,不断地努力,想让明天过得更好。我坚持着心中仅剩的那一点信仰,然后苦苦追逐。

在很多时候,我们循规蹈矩地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在如花地岁月里感喟生命,在似水流年间渐渐忘却了最初的梦想。

我以为所有的一切都会在一成不变中坚持,可是,我却忽略了现实与流年带来的影响力,它足以腐蚀一个人最纯真的心,让人变得越加世俗。经历岁月的时过境迁,有一天,我学着用一颗淡然如水的心去勘破繁华欲世,却无法摆脱现实给予的枷锁。

我曾那么迫切地想要靠近心中地追求……可是,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曾经的过往仿佛经历了好几个世纪轮回,悄然远去。心中若隐若现地一丝悸动,演变成了一种求而不得的遗憾。

那些心间泛起的波澜涟漪,那些心里朦胧的渴望,那一场千回百转的挣扎,如今只是午夜时的绮梦,在我的心中缕下那片无以言喻的空白。

许多年后,我放纵了自己,习惯了随遇而安的生活,然后,一直漂泊不定。

意料之外,在某个细雨缠绵的春日,正值花繁树茂之时,不期然的想起那段灿烂明媚的年华,那种欲求而不得的哀伤,那份始终徘徊在心中的复杂情感……

我不曾忘却,我只是一个平凡如草芥的烟火女子,没有超人的才,亦没有惊人的貌;只是有着简单的想法,坚持着心中最美的追求。

有处可栖,有枝可依,便已满足……

习惯的文章7:冬之韵

文/李瑞华

“冬至十天阳历年”,人们都习惯这么说,其实你仔细算算,还真是。马上就到了2015年的阳历年了。这一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又是一年了。

冬至一过,晨练就有些冻手冻脸了,口中呼出的白雾证明了寒冷的程度。逐渐在东方升起的红彤彤的朝阳,显得亲切又温暖。温暖的心情抵御着冬天的寒冷,内心的阳光温暖着冬日的生活。

冬日的午时是温和的,并没有想象中的冷。午后的时光,风和日丽,像一个不苟于言笑的冷美人,让人神往着这个冬天的韵味。在寒流没到之前,冬的味道总是不浓。因为树叶儿还没落尽,或黄或绿的叶子还在枝头摇曳,鸟儿还在林间的飞来飞去,街边上的草儿还依然泛着暗绿,街道上靓丽女人们的服饰依然还是那样的时髦,那么衣着单薄地、唯美地行走着,让人恍然置身南方城市,冬的韵味被淡薄了很多。

这个冬日里的很多时候,自己总会沿着某条熟悉的路径走进心灵深处,走近故乡的冬,于是,那个年代那些温柔的记忆顿时鲜活起来。

印象中,冬季一到,乡村呈现出少有的单调、荒凉和萧瑟。田野里,没有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没有了夏天的郁郁葱葱,没有了秋天的硕果累累,只有光秃秃的树木耸立风中,麻雀飞来了,在树杈间小立片刻,旋即又飞走。

村中那棵高高大大的老柳树站立村中,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守望着家园,阳光从稀疏的枝杈间泻下。中午时分,村中的老人们带着马扎,陆陆续续走出家门,来到树下,一个挨一个围坐着,聚成一团,抽旱烟,晒太阳,唠年景,尽情享受着冬日阳光的温暖。顽皮的孩子们在街上跑来跑去,玩得不亦乐乎,卖货郎的小鼓蹦愣愣的一响,就会吸引一群孩子围住,花上一分钱可以吃上两个糖豆豆,那糖豆豆甜得粘牙,至今不知用什么熬成的,好像是糖稀吧。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升起,是那样的柔和、轻盈,乡村到处弥漫着温馨的气息。突然,一阵铿锵锣鼓声响起,惊动了月亮,月亮迫不及待地走上湛蓝的天空,洒下皎洁如水的月华。在这个寂寞的乡村,这错落有致的锣鼓声,点缀着这个寂寞的冬,我知道,那是乡人喜爱的瞎腔戏班子来了,随着那说书人巧舌如簧的念白和说唱,把人们带入了那个年代的故事情节里,夜深了,也不肯让说书人散场,直到说书人一再的劝说,那些戏迷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夜深了,不时传来狗的阵阵狂叫声,那不知是谁的脚步,碰触了它那敏感的神经,呜呜的风声从房顶上窜过,整个乡村笼罩在静谧中。

雪是雨的精灵,是冬的使者,乡村人尤喜雪。在飘舞雪花的冬季,孩子们穿着棉衣,戴着棉帽,在雪地里奔跑着、追逐着、嬉闹着,不时伸开手掌接一片雪花,雪花落在脖子里,凉丝丝的,直透心窝。雪停了,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孩子们堆雪人,打雪仗,给雪人镶上眼睛和鼻子,给它戴上帽子,然后揉一个雪团扔向小伙伴,嬉闹着、欢笑着一起打雪仗。

有时,雪花在乡村寂静的夜晚,飘然而下,正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第二天清晨,推开院门,一夜之间,萧瑟而又单调的乡村有了雪的妆扮便充满了诗情画意:山舞银蛇,原驰腊象,千里沃野,银装素裹,层林疏木,玉树琼枝,乡村被落雪妆扮成一片单纯、朴素而美丽的银色世界,仿佛走进了格林兄弟的童话里。村民望着雪景,笑了,明年肯定有个好收成。大雪会屏蔽所有的声音,眼前飘舞的雪花会切断你跟外界的联系,就那么自然的融身到大自然之后,仰望天空,能感受雪花落到脸上的轻柔的声响,仿佛会有一种细微的声音从远古的空间传来,心灵沟通的神奇感应也会在那一刻诞生。

化雪的日子,树木上的落雪,像暮春三月纷纷扬扬别离枝头的梨花,又像初夏四月随风而起漫天飘舞的柳絮,飘然而下。屋顶上的落雪,顺着房檐融化滴落下来。经过一夜,凝结成房檐下那长长的冰琉璃。孩子们用棍子打落那水晶一样的冰琉璃,捡拾在冻得通红的小手里玩弄,或者淘气地偷偷地塞在别的小伙伴的脖子里,然后是免不了一阵追打嬉戏,孩子们找到了童趣,安放了童心,回归到了大自然的怀抱里。

而如今乡村的冬季似乎已没有了这种气氛,人们为了生计、为了前途四处奔忙,在乡村的漫漫长夜里,也难以聚集一堂,聆听那铿锵的唱腔,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静静地品味冬季独有的景致和韵味。那些乡村静谧与温馨的回忆,在某个夜晚悄悄地叩响远离了乡村的我我的心扉,让我在乡村那童话般的洁白世界里久久地陷入沉思和缅怀。可是,2014年的第一场雪至今还没有来,存在我们的期待虚幻和记忆里。

习惯的文章8:寂寞的房,寂寞的人!

我在努力的习惯,自己一个人的夜晚,只是每当想起你的时候就会感觉孤单,回忆就像一碗

汤,想念的时候那么滚烫 ,只是想要取暖,却狠狠的烫伤!

以为会幸福,值得勇敢付出,可惜最后还是分散,放手说真的并不难,可心碎该怎么计算。

要搬到几个地方,换几个伴,才到对的人身旁。

寂寞的房,寂寞的一个人,灯光别开的太亮,到夜晚更无处躲藏。

要搬到什么地方,要有谁陪伴,才决定停止流浪?

寂寞的房 ,寂寞的人,装满爱情的渴望,太冰冷的墙,爱永远没有回答!

习惯的文章9:一只有了习惯的猫

文/刘昊琛

中国有句老话“习惯成自然”,一个单词背多了,就会记得很牢靠;一个动作练习多了,就会做得很熟练;一类事情干多了,就会觉得是理所当然,不会再去思考对错,照着惯性来,是很合理的选择。工作如此,学习如此,生活如此,我们都已经习惯了。

我家院子里有一只流浪猫,我叫它阿白,因为全身都是白的,洗干净了是很漂亮的,可惜它是一只流浪猫,没人经常给它洗,所以总是灰扑扑的。阿白非常乖巧,且聪明,自打在这个院子驻扎下来后,很快摸清了门道,知道谁对它好,谁会给它吃的,谁会陪它玩儿,比如一楼那个老奶奶,心情好时会给它洗个澡,门卫闲下来时会逗它玩儿,院子里疯跑的小孩子们也是它的好玩伴,而我是给它提供高品质伙食的人。

最开始,只是看这只猫好可怜,瘦骨嶙峋的,于是在巷子口的超市买了一袋猫粮,放学时叫它来吃。渐渐地,阿白会固定在我放学时间等在院子门口,一见我就默默地跟上来,跟着我爬上6楼的家,等着我给它喂食,就这样的,我喂了它一年多。今年过年期间,阿白不见了,我想可能流浪到别的地方去了吧。我还和爸妈感叹,不是说习惯养成了很难改的吗?阿白都习惯了到我这吃东西,怎么说不来就不来了,猫可能记性不好,呵呵。

上个月,我发现阿白带着她的两个孩子回来了。一只白的,一只黄白条纹的,小小的,瘦瘦的,睁着萌萌的大眼睛盯着我,依旧是守在院子门口默默地跟着我上了楼。幸好还有剩下的猫粮,我抓了一大把,母子三猫美美地吃了一顿,吃完后阿白领着两只小的继续爬楼,我很好奇,就跟上去看了一下,老天,它居然在七楼通往楼顶的地方修了个小窝,看来是定居在我们楼洞了。

问题来了,以前阿白只是不吭声蹲在楼梯上等我,而现在它领着两个孩子,天天蹲在我家门口,不停地叫唤,用我妈的话说“好凄厉”。我买了大袋的猫粮,没几天就喂完了,它们的胃口似乎越来越好了,总是吃不饱,喂完了,还要继续蹲守,过一会儿就继续凄惨地嚎叫。爸妈不许我再喂它了,说影响邻居,自家又太小,爸妈工作也忙,没法收养它们。这三只猫天天蹲守,天天没完没了地叫,邻居们果然善意地提意见了。也确实没法再继续了,于是,我果断地断了阿白家的粮食。有那么几天,我早晨出门,它们蹲在楼梯上,眼巴巴地看着我,跟着我下楼,送出去好远,看看没希望了,只好失望地停下。晚上我放学回来,不管多晚,听见我的脚步声,它们就从七楼窜下来,喵喵地叫,最后失望地爬回窝里。

我很难过。我想,阿白是习惯了我给它喂食了,如果我不喂了,它会不会饿死?

事实是,没有!前几天,看见它们,居然还吃得胖胖的,两只小的也慢慢长大了,不知它是在哪觅食的?

我突然想到,没生小猫之前的阿白无牵无挂,习惯了四处游荡,一猫吃饱,全家不饿。现在它有了子女,有了责任,于是不得不想方设法觅食,喂养下一代。以前的习惯使它拖家带口来找我,发现靠不住后也很快找到了别的途径,反正没有饿死。从阿白的故事里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习惯也是可以改变的,习惯当然还是可以消失的。这就是习惯的定律吗?

习惯的文章10:读书,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文/殷海平

三月过去了,我读了四本书,还有无数朋友圈的碎片,以及公众号、微博、电子书的前几页,内心有惨烈的愧疚感。都说强身健体是顶要紧的本钱,但我觉得读书,也是另一项顶要紧的本钱,因为这会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我们头脑的引路者,它会带着你畅游历史,知晓许多你所好奇的“为什么”,找到你内心充实的答案。因为这种知识的补给,你会在做很多事,面对比自己棒的人时,一样有笃定的从容,和淡然自信的气质。

学历不高不可怕,可怕的是每天的生活,都是一种苟且与敷衍。没有任何新的收获,既掏空了你的岁月,又挖空了你的大脑,当你老去后,只剩下真正的躯壳。你看不到自己除了年龄以外,还有什么真正的成长。

而读书,却恰好可以让你一次又一次地看到,更多优秀的人或故事,你会学到很多不行千里路也一样能得到的人生感悟。

着名作家龙应台,在给她小儿的信中写道:“读书,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这句最朴实的话,无不道出用功去读书,你才会因为优秀而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就像我的父母那样,因为大字不识,他们除了做农民和苦力,他不能甩手说:“我还会写程序做策划。”因为他们没有读过这些书,也没有学过这方面的知识,他们只能选择不用读书就能完成的最基本的劳动。

越长大,我就越明白读书的重要。因为不读书,我们或许正躺在沙发上看泡沫剧;或许是三五朋友熬夜泡吧在KTV唱歌;或许逛购物网紧追各种促销;或许什么也不用干成天抱手机玩……

读书不一定改变命运,也不一定能让你走上人生巅峰,但一定可以让你优秀。你饱览了古书诗经,你读完了科普历史,你学完了专业课本,哪怕你看故事书读段子笑话……都不要紧,至少你还可以成为一个段子手,或是幽默风趣乐观向上的人。

你不会常常掉链子,面对孩子的“为什么”,只会“别烦我”;面对父母的“老年健康常识”,吞吐敷衍“别唠叨”;面对另一半的“情趣时尚浪漫”,只有看电影喝咖啡“懒得动”……读书,是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跟天天吃饭、睡觉、玩手机,同等重要。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