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散文

请欣赏笔记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笔记散文1:慢的境界

文/张燕峰

清人周容写过一则笔记,题目叫《小港渡者》,讲的是一个颇耐人寻味的故事。

顺治七年冬天,周容要从一个叫小港的地方进入镇海县城,吩咐小书童用木板捆扎了一大摞书跟随着。

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傍晚的烟雾浮在树梢,距离镇海县城大约还有两里远。他便问一个在河边摆渡的人:“等我们赶到县城,还赶得上城门开着吗?”那渡者仔细打量了小书童一番,回答说:“若是慢慢走,城门还会开着,若是惶急赶路,城门怕是就关上了。”

周容听了有些气恼,觉得渡者在戏弄人。这一主一仆便快步前行。城门在望了,小书童却摔了一跤,捆扎书的绳子断了,书散落一地。等到他们把书整理捆好,城门已经关闭了。此时,周容才恍然明白了渡者那番话的深意。

慢,步态稳健,不疾不徐;慢,心态平和,不急不躁;慢,神色从容,不慌不忙。慢,有更多自我审慎的机会,从而避免更多的失误和遗漏出现。

作家刘震云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他的一个舅舅,这个舅舅是个木匠,方圆几十里非常有名气。因为,别的木匠打一张桌子只需要三天的时间,而他至少要花上十天功夫,所以他打出来的桌子总比别人的结实美观。后来,这个舅舅就教了他一招,就是做事情要慢。受这位舅舅的影响,他以后写小说也放慢速度,别人写一本小说花三个月,他花上三年时间。所以,读者夸他的小说好,并不是他的手艺比别人好,而是他花的时间比别人长一些。最后刘震云总结道“这是我写作最大的秘密和诀窍。”

可见,慢不是愚钝,不是落后,不是停滞不前,更不是不求上进,而是淡定沉潜,豁达优雅,气定神闲,是看得开放得下。

慢,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让我们在红尘中匆忙奔波的脚步慢一些,再慢一些吧。只有慢,我们的心才能静下来,才会嗅得到每一朵花儿的清香,才会聆听到每一声小鸟清丽的歌唱。慢下来,你才会发现,生活处处海阔天空,时时云淡风轻。

笔记散文2:眷眷红尘,若水安

“暗夜里的笔记,流苏一样的弧,逶迤清抚邂逅的尘谷,瓣瓣馨香飘过朱阁,低倚户。晓月踏柳扬枝漫舞,研一盏墨,焚一炉香,执笔一座城,心泉簌簌汩。谁言了无痕?幽幽漪涟处!”

一种绵远旷古的风从静雅幽香的文字里吹来,眼眸深处定格此处风景,在你隽永悠长的吟唱里习惯了倾听点滴的声息,在心灵深处簇拥着灵魂而舞。

垂首、凝眉、香鬓飞丝扫红颜,一个温婉的女子正轻舒罗袖,研磨一砚思绪,梵音悠悠的乐声里寄托一种情感于红尘之中。将夜的心事宣泄在一泊山水里,凝成写意,神思转角处,你的那抹身影沉寂成秋水塘里一弦清月。

烛泪案旁,静听风铃,独燃一室芬芳,声声慢,浅浅唱。往事撑舟顺流而下,那洒了一江的白月光啊!涤净水中的忧伤……

天涯咫尺,缱绻的季节,有梦里的约定,那是戒不掉的时光!走过朝暮,走过晴朗和阴郁,走过现实和幻觉,展开一卷心语,有一种温暖却透着淡淡的心疼。那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有着花儿般的温柔,却在夜里开成罂粟的样子,窒息着朦胧的心境。

就让云儿载着千树桃花驶离氤氲的起点,潮湿的心境不再受风寒,执笔的手奈何不了相思的患,记忆里的冗长是你不变的容颜,霓裳飞处,清弦低转,花瓣飘香独自喧,醉洒柔情在彼岸。

一株青腾,缠绕树间,偎依的期盼是那双真挚的眼,向上不屈的攀岩。千种风情镶在你的肩头,延枝生蔓。遥遥相诉,梦里梦外摸不到边。啊!心灵深处的侍伴,不要丁香结雨的愁怨,只要墨香点缀苍翠繁衍灿烂,精雕一世的情缘。

思想共进,折叠树岸。执手一瞬间,就好比对望的眼,有永恒的流连。慢慢穿越世俗的城墙,将一片温情和光芒驮进你温馨的梦田……精神的家园,一路蜿蜒,一路悠转,柳暗花明尽现。

在路上,她看见了山中红枫的美,想着那叶儿飘飘是何等的绝美。虽然,离落枝头,却在优雅转身时给了这个世界最惊鸿的一瞥,淡定绝尘。

将心,泊在你的世界。小桥,流水,垂柳,烟雨还有青青石板。晨雾从大地中苏醒,春日流畅的色彩和线条,渗透在光与影的世界。淋一生爱意,沐一世情思。她背着这份沉甸甸的爱,走过前世的记忆,来到今世和你相遇。一种心情,一种思念在许多个夜晚,悄然点燃。

你仿佛峡谷中的溪流,时而奔流,时而舒缓,飞珠溅玉般的给我人生的宿醉!聆听你的一脉心香,一种喜欢转成习惯恰如铺展的裙裾,迎风摇曳!绚烂枝华!行云流水的走在你的生命里。

风里,可以听到幸福的声音。河水荡起浅浅的涟漪,美丽的娇颜在山花里漫烂,谁在从中笑?三生的诺,藕断丝连了三生的情缘啊!是最浪漫的震撼。磅礴冰清的爱情城堡,凝凝相望,高山流水巧笑嫣然。你仿佛一座巨大的屏风点缀她的生活。咫尺天涯,心在咫尺已无力再看其他的菊花。

伴君畔,心情盛宴。为谁独倚?为谁凭栏?灵魂深处,不见不散。秋色夜,伫立在柔和曼妙的光线里做你的香茶,在你的鼻息间若有若无弥漫,却已足够摄魄勾魂。在温馨怡人的状态中,倾诉一种可以达到醉我忘沧桑的程度。于无声处体验到来自心灵深处的最细微的感动……

一个深沉而完美的故事,将那放荡不羁的真纯情感变成一脉连绵的心驰神往。愿意在清怡淡雅的情境中,将心恋进行到底……

独揽枝,月当头,客途花径驿站。茶马古道,怎个天涯休休闲?无怨怼,眷眷红尘,若水安。

笔记散文3:乡居笔记

清明小长假,我携妻女回老家小住了几天,体验乡村生活。虽然我出生于农村,但毕竟离开故乡已二十多年,因此,乡村生活对我来说,已经像一本久远的日记,熟悉而又陌生了。

从黄州出发不到两小时车程就到了老家。家里只有老父亲一人生活,执着地守候着孤独与全家人的牵挂和思念,只有逢年过节儿女们回来才显得热闹。老家的厨房十分宽敞,土灶上架着大铁锅,堆了半屋子的木柴,或许是看着土灶烧柴、大锅炒菜的新奇,妻子主动要求掌勺,女儿则在灶前烧火,我与老父亲在院子里抽烟喝茶聊天。父亲十分享受这种天伦之乐的氛围,笑着说:当年你一个人打着背包去了部队,一转眼你就领着妻女回来帮忙做饭,时间过得真快,岁月催人老啊。

灶火熊熊,锅铲交错,一道姜葱鸡上桌,香气扑鼻,大家吃得一块不剩,女儿更是吃得津津有味,满嘴油光。妻子有极大的满足感,豪气冲天地说:以后回老家炒菜,我包了!炒菜的原料,水芹菜、油麦菜、葱、蒜等蔬菜是自家种的,鸡是自家院里养的,豆腐是自己磨的。于是,妻子一日两餐(早餐喝粥,不炒菜)守着厨房,捋起衣袖,系好围裙,抄起锅铲。有道是:“油烟滚滚、水汽腾腾,洗切烧炒、一气呵成。左冲右突、满脸灰尘,满桌好菜、香气诱人。”家人的每一次表扬都让她更加坚定地认为自己当医生做手术是把好手,当厨师也是一把好手。女儿即兴赋打油诗一首:“妈妈炒菜真好吃,油盐酱醋样样齐。芹菜白菜酿豆腐,油炸排骨姜葱鸡。灶火烧菜不一般,让你吃了还想吃。”

乡居三日,当然不仅仅只是呆在家里做菜、吃饭,农村自然清新的田园风光,理所当然得四处去溜达溜达。晨曦微露,我们早早吃过早餐,把水壶和饼干放进背包,便出发了。修筑于阡陌之间的乡村公路一片沉寂,四面连绵低矮的山峦、散落于山脚下的民居以及广袤的田野全部沉浸在甜蜜的梦乡里。薄薄的雾气在空气中缭绕,山峰、田园、房屋在雾气里显得隐隐约约,又因四周实在太静,让我顿时产生虚无飘渺的感觉。

村庄尚未从睡梦中醒来,这是村民们难得的休息光景。一个多小时后,薄雾渐渐退去,太阳露出笑脸,有骑着摩托车或自行车的村民陆续从乡村公路上行过。阳光明媚,空气清新,远山的红杜鹃开得正艳,丛丛簇簇,像秋天的火烧云;田野里的麦苗如紫色的绸缎在微风中抖着波浪,金黄色的油菜花漫山遍野;乡道上,人们携老带幼,手拿清明花,提着肉菜果品,去上坟祭拜先人,鞭炮声此起彼伏。

乡居故乡几日,既体会了与家人团聚的欢乐,又体验了故乡朴实的民风民俗。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也没有旅游景点的奇山异水,可故乡却有着一种纯朴,一种清新,一种真实,蓝蓝的天,黑黑的土,绿绿的水,凉爽的风,无处不在的平凡总透露出丝丝温馨,使人感到踏实沉静。

笔记散文4:故乡笔记

一、躲雨

晴带雨伞,暖带衣裳。

晴天不忘带雨伞,为的是急时避雨。雨伞确实能避雨,但也有雨伞下避之不及的雨。

此刻,我漫步在回乡的路上,经历着,也许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次的时刻。

天一点点暗下来,秋雨一改往日的缠绵,愤怒地撕开灰色的天幕,在秋风中狂吼。

人躲不开,雨伞挡不住,雨丝和裤腿乱作一团。湿漉漉的心情,湿漉漉的雨珠,湿漉漉的秋天。

秋雨中,我想到上天的无奈,以及冷漠人生中的无所适从。也许,秋雨就如人的一次激动,来得急促,也走得匆忙。

雨停了,天空也随之明亮起来。

二、宁静

我在故乡,守望山野一秋的宁静。秋风无语。雨滴的声响掠过沉睡的村庄,飘飘落叶,掩盖着脚下的泥泞。

沙沙树叶,努力压低自己的嗓门。朦朦烟雨中,狗尾巴草守住自己纯真的战栗。

秋雨无声。无边的落寞跌入故乡的杯盏,兄弟的促膝谈心,俨然橘树上橘子与橘枝的耳语。

秋风四起,淡淡的花香抚慰着游子内心的彷徨与孤独。

寂寥的天空,云在无声地翻滚。我痴痴地仰望,不知它是随风而去,还是凄然落下。

三、炊烟

我随一串不改的乡音,从喧闹的城市来到寂寥的乡村。讶然于满村的鸡鸣狗吠,还有静静的一缕炊烟。

暮色深处,袅袅炊烟悄然升起,拉长了驼背老人的咳嗽声。

向着炊烟的方向走去,一定有一条蜿蜒的山径,山径上落满了枯枝败叶。山径的尽头,一定有一户人家,这一户人家,一定有着远方辽阔的牵挂。

煤油灯照亮的童年,比岁月还要凝重。炊烟熏黑的农谚,比夜色还要深沉。

城市的繁华,不能没有村庄,村庄的活力,不能没有炊烟。

我在故乡的炊烟里,点燃童年的篝火,在篝火中植入城市的元素,回乡的笔墨中,就弥漫了诗歌的味道。

四、夜色

炊烟熄灭了上天赐予的最后一盏灯火。

秋风,走村串户,传播着黑色的流言。

村庄是黑的,树叶是黑的,夜鸟的鸣叫是黑的,梦的颜色是黑的。

天空是黑的,泥土是黑的,河流是黑的,柳笛刺穿的寂寞是黑的。

秋雨泼下浓重的夜色,天空滴落最纯粹的寂静,落叶走走停停,穿越两代人童年的梦。

收割机把霍霍的磨镰声装进梦里,我在梦里把稻子烘干。于是,深沉的夜色里,回荡着乡村甜美的鼾声。

笔记散文5:广通河笔记

文/敏洮舟

1.

2008年初春,在一个潮湿的雨天,我悄悄摸进了广河县。早春的雨水冰冷,街道空旷寥落。我在入城的桥头独自站立,清缓的河水两岸,山脊巍然。傍晚的河道上,水雾重如蓝烟,漫上桥栏,也漫进了人心。记得分明,那个傍晚我身单衣薄,心里却犹自翻涌着一腔决绝。

我迈开腿,下桥入城。身后的浓雾、背负的行装限制了转身甚至回顾。人若活到穷途,逼到末路,唯有辞别方能救渡。生长着三十年记忆的故乡旧城,在一夜之间陌路成他乡。新迁入的栖身地,就是这茫茫土海里的有水之城。

一水东流,人心才能随之而活。

这条河叫广通河。河水自西向东,贯穿了整个广河县城。我在离河不远的一栋旧楼里,租下了一间足可安身的陋室。搬进去的当天,一个又一个生人,站在门口微笑招呼:以后是邻居,需要什么言喘一声。看惯了熟人堆里的冷漠和轻蔑,骤遇温暖,竟胸口激荡,鼻息酸楚不已。

落拓经年,终在广河安定了。而我和这座城的交集,也在那个飘雨的傍晚悄然开始。

门和窗全敞开着,久不住人的屋子里,盘桓着一股霉味。门后立着一把秃成棍子的笤帚和没有蓬头的水壶,拿在手里掂掂,忍不住咧嘴苦笑。管他呢,这年月,有个凑合能用的已算不错。换身衣服,戴个报纸折成的帽子,洒扫擦拭,清理了一个早晨。收拾完毕,靠着窗台一扫,虽四壁清简,却也干净敞亮。

窗外,一道黄土山梁横卧成云,镶满半个蓝天。那画面,意味如谜。河边的堤岸上,一个人穿过成排的垂柳,徐徐走来。距离虽远,可我一眼就能认出,那是我二哥。在后来的很多个傍晚,我就这么站在窗前,看着他穿过河边的垂柳朝小屋走来,坐上一阵,摸黑又顺着河岸往回走。

二哥看着屋子说:“亮堂通风,好着呢。阿达阿妈(父母)先住我那边,等收拾好了,再慢慢搬过来。明后天我们去趟旧货市场,添个座椅板凳。开上学校的车,一两趟就拉完了。”

学校是二哥工作的地方,在簌簌飘落的粉笔末里,他已消磨了五六年时光。我举家搬迁,最早的打算是在临夏,最终来到广河,很大原因是有他在这里。父母年纪大了,多个儿子在身边,日子会更加妥帖。

我关上前后窗户,将不能再用的笤帚和洒水壶全都扔进垃圾桶。进进出出,也没跟二哥说几句话,原想手脚忙碌,心就能安宁些。但这番打算几乎是徒劳的。冷眼和指责,犹在耳边;现在和将后,横在眼前。前路一片茫然,像初到时广河桥头的那个有雾的傍晚。

二哥拍拍我的肩,默默站在身边,好几回欲言又止。

等我扔完废弃进屋,他有意无意站在我身前,轻描淡写地说:“这两天忙完了去学校转转吧,学生都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很热闹。也可以听听老师们的课,你这个岁数记性好,能学些东西。课堂很有趣,学生想得多,问得也多。”说完顿了顿,见我听的认真,声音一下高了不少:“知道他们最关心什么吗?”看他满眼期待,我配合地问:“关心什么?”他满意地回答:“他们最关心的是没考上大学,就端不上铁饭碗,现在学阿语,以后能做什么?小小年纪,已在愁苦命运。其实,每个人的道路都在前定上走,谁能看到以后?可这些,他们还吃不透。”

我心里一动,抬头打量他的神情,他浑若无事,脸上没有丝毫异常。这番话来的突兀,似是没话找话,可我还是能听出里面的逻辑。

片刻沉默里,各自怀着心事。正想着,二哥用力在我肩膀拍了一把说:“走,吃饭去,阿达阿妈等着呢。”

锁上门,我跟着他绕过屋前的一滩积水,慢慢地走向河畔。天气虽已放晴,可连番阴雨,地气依然清冷。河边的路泥泞粘脚,那排粗硕的柳树下,倒是干爽得多。走在树下,心里暗自吟味着一个词语:前定。

那一年,我的生活处处逢变。

奔波十年的旧业已暗淡终止,我成了一个闲人。往日的放浪和同行的夸大发酵了,不知从那天起,我在亲友眼中,堕落成了一个不能回头的罪人。为了还要继续的生活,我只想尽快逃离。

父母的病患,每逢秋冬就加重一层,落户他乡,寻找更加适宜的治疗环境,成了必然之行。或许,还有更多奇怪的内心体验,连叙述都是困难的。总之就这样,揣着满怀心事,我踉踉跄跄一路颠簸,最后悄无声息地落在了广河县。

接下来的日子,也就这么冷清简陋地开始了。

我混杂在满街的白号帽中,暗自辨别着坏境的陌生和气味的熟络,那是一种奇怪的边界。日头晒在街角的泥巴上,能看见丝丝蒸发的水汽,周围晒干的一圈泥皮皴裂开来,俏皮地打着卷儿。“穆萨”羊肉馆里一阵肉香飘来,眯眼一看,一大扇羊肉裹着白气,刚从锅里被勾出来。南街十字,两座清真寺夹着一条街道,岿然相望。不知哪个寺里的阿訇,穿着一件洁白的棉布长袍,带着几个小满拉,鱼贯走进漳河桥南的一个小巷,瞬忽就不见了人影……

新租的屋子是个空壳,从堆积成山的旧货市场里,总能搬几件回去。二哥围着一件浅灰色的麻布沙发,挪来挪去左右翻看。隔壁的另一家铺子里,一堆书柜高低横竖乱摆着,我淹没在里面,敲敲打打,想找到一件最结实耐用的。从老家出来的时候,那几箱书没少让我费力气。现在,墙角不是它们的位置,它们该挺立在陈旧却端正的书架上。

“阿辈,这沙发多少钱儿?”二哥看中了那件灰旧的麻布沙发。

几张东倒西歪的凳子旁,一个老人蹲着身,正叮叮当当地修理损坏的凳子腿。“三百八。”老人勾着头,说话时稀稀拉拉的胡须一颤一颤的。

“三百行不行?”

老人抬起头,有点宽松的白帽压在额前,他随手推推,咧嘴笑着说:“几十块钱儿对你们年轻人算啥,还打磨?”

“穷老师啊,日子得捋着指头过。”

老人瘪瘦的脸上写满了不以为然,想了想,瞪眼说:“老师好啊,我听说现在工作的就老师拿的工资高……你看我一个没儿汉,你再打磨啥!”说完哈哈地笑。

“阿语学校的老师可不能跟人家比……”二哥听到“没儿汉”三个字,口气一下软了,想解释一下,可话说到中途就没了声音。

我在隔壁,把一切看在眼里。

唉,几十块钱……那年月,我们哥俩的日子各有各的难过。但有些事不能拿在嘴上说,二哥本来可以把日子过得更好。

在广州的外贸市场刚刚升温,阿拉伯商人潮水般涌入,中介无人、翻译奇缺的时候,二哥操着一口精纯的阿拉伯语,并没有加入南下的大潮去赚钱。他一头扎进了大山丛里的广河,守着讲台,翻着经卷,朝夕和一帮孩子处在一起,如遵守着一项宗教的定制。与他同在北京、巴基斯坦学习过的同学,甚至他教出来的不少学生,大多都抓着机遇混成了大老板,而他依旧用千元工资养活着一家四口。别人不理解,问他为什么,他笑着说:各有各的道路,不能强求。何况,我有我的举意。

我站在隔壁远远地望着他。四十出头的人,两鬓已微见花白。他不好意思地看着老人说:“那就按照你说的价钱吧。”哪知老人反问:“你是阿语学校的老师?哎呦,那没说头,就按你说的价钱,我有三轮车,给你送到家里。你们是给回回穆民培养人才的人,不能挣你们的钱儿。”说完撇下手里的铁锤,大步朝三轮车走去。

二哥还要说些什么,老人却抬起沙发的一头说:“来吧,抬上车,给你拉过去,这市场找车吃力。”二哥看着老人微微犹豫了一下,随后点点头,默默抬起了沙发的另一头。

旧货市场在马巷的一个陡坡下面,老人骑上车,我和二哥一人一边,将三轮车推出了市场。市场门口,停着学校那辆不知什么年代的皮卡车。沙发从三轮车搬上了皮卡车,老人还在车后大声招呼:“缺什么再来啊,不挣你们的钱儿。”我按按喇叭算是回应,车缓缓开动,心里一颤,如晕开了一圈波纹。

皮卡车快到南街寺门口时,邦克(宣礼)念了。应着飘出寺院的召唤,人们接踵走进寺门。我们把车开进寺院,洗漱静心,融入了一场盛大的庄严。拜中跪坐时,心里却抑不住地冒出他念:一个身后无嗣的老人做点小生意,艰难地维持晚境,心里必然藏着几分黯淡。

礼毕,潮水般涌出的人群里,我居然看见了他——旧货市场的那个老人。他也看见了我们,从大老远就伸出双手,哈哈笑着走过来,道出一声“赛俩目”(平安),手和手握在一起望着对方的时候,感觉里竟没有一丝陌生,那是一双阅尽苍凉却依然清澈的目光。

皮卡车缓缓行驶在广通河边,柳树站成一排,无风自动。我心里,盈盈地盛着一池清亮如水的颤动。

晚间,二哥摸着河畔的月光回去了。我一个人坐在灰色的麻布沙发上,打开一沓稿纸,踌躇半天,只写下一行字:今天,我看见了人的另外一种活法。

2.

学校那辆破旧的皮卡车,是我的向导。我开着它,它载着我,沿着与广通河横竖交叉的另一条河道:漳河一路向南,最后停在了两扇蓝铁门前。那一刻我有些激动,如武陵人闯入了桃花源,只要跨进那扇蓝漆铁皮的大门,里面生息的光景,就是没有愁苦的另一个顿亚(现世)。

以前常听到这所学校的事,二哥喜欢说。并且,他的描述里充满着青春和理想的味道。曾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深深地向往过那种生活。更为合适的是里面的学生,四百多人,据说都是考试失利、因故辍学的。就像曾经的我。半大的孩子,突然没书可读了,一个家就跟着乱了。进入社会,缺乏适应和辨别的能力,弄不好,还得惹一身毛病。左右打听,得知甘肃广河的大山沟里,有这么一所可以信托的学校。于是,毫不犹豫,带着孩子就来了。

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翻版。可是,我没有像他们一样,在最合适的年龄走进校园,而是过早地进入了生活这个大泥沼。进容易,抽身难。

此刻,我彻底抽出身了,可以进去了,但身份却被岁月一笔涂改。

久违十多年的课堂,终于被我进了一回。二哥从前门阔步走上讲台,我跟着从后门悄悄溜进去,在最后一排找个空位坐下,招致很多青春的面孔,纷纷向我投来探寻和诧异。我不自在地低下头,神思一晃,如回到了家乡旧城的某段时光。旁边一个长的清秀的男孩用胳膊肘轻轻碰我一下,低声问:“叔,你是插班生吗?”

叔?在我还活的不明不白,一团糟的时候,在另一群人的眼里,已经稳重地荣升到了叔的位置上!“不是,就听节课”。我盯着讲台不去看他。

讲台上,二哥拍拍手上的粉笔灰说:“……有这么一段阿耶提:‘你们所憎恶的事情,或许它对你们是好的;你们所喜爱的事情,或许它对你们是坏的。’所以,好或不好,不是当时当地就能判断的……”那一节课,我就记住了这一句话,而且像被烙进了心里,很久以后,依然响亮新鲜。

那一段时间,我几乎天天腻在学校。曾在几株并肩紧挨的紫藤树下,一躺就是半个下午,从蓬密的枝桠缝里,忽然就读懂了时光。那一回我头次见这么多的书,和操场一样大的半层楼里,书架围成里外两个大圆圈,摩挲着书脊轻轻地走,脚步一重,就怕惊扰了沉思在册页间的先贤大哲们。我去不知哪个年级的教室,乘着学生上体育的档口,在图文斑斓的黑板报上,忽然就看见了自己的理想。

书架的漆基本全擦掉了,斑驳地裸露着木头的颜色。我把书全摆在上面,端详一阵儿,心里少有地感到惬意。旁边置了一张书桌,不知哪个学校淘汰出来的,坑坑洼洼,刻满了淘气的岁月。都是从旧货市场那位老人跟前买的,怕为难在价钱上,专门求了学校一个老师跑了一趟。

阳光透过窗台照了进来,暖暖的,倍添生气。一屋独据,颇有些顾盼自得之意。因为在这里,我可以活得真实坦荡些。在这里,我的笔可以在洁白的稿纸上自由的起舞。屋外的天地水深浪阔,我却不是一个好的水手。在无边的大热闹中,我缺乏进入的能力。

就像那只随我多年的茶杯。汽车旧了,毛病就很多,扳子改锥轮番上阵,鼓捣一番,将就着开到某个饭馆门口,跳下车甩上门就向里走去,实在想离开这个破车,越远越好,离开时茶杯永远攥在手中。滚烫的开水冲进茶杯,扑入鼻息的除了粗糙的茶香还有油味儿。谁知道什么油,柴油机油液压油曲线油,任何一种进了茶杯都会浮现油花,我捧着茶杯定定看着,突然就懂了什么叫“游离”。它永远无法跟水融为一体,只能蜷缩成一点或一斑。

这像极了我和我的生活。

小屋是宁静的。泡杯茶放在已擦出木色的旧书桌上,把门一关,然后沉静于某种理想。这是活着的另一种形式,是我一直认为的高级的形式。在这单调的空间里,我想获得的不仅是退出的轻松,还有清空的启悟。这更趋于人的本质,更容易找到自己。

书桌临着窗。窗外,镶在半空的山沉入昏黄的傍晚,隐隐地隆成一道谜语。广通河披着岸边的垂柳,微微一抖,像是忽然想通了什么。柳树下的那条路,长长地伸了出去,中途拐了两拐,又接着向前延伸。

二哥沿着河岸,一个人不急不慢地走。晚风拂过,路显得更空旷了;岸边的背影,显得更寂寥了。我知道,这条路在未来的日子里,也会被我无数次地走去,又回来。正想着,二哥忽然停下身来,站在岸边的一个拐角处,远远地向我挥了挥手。

笔记散文6:笔记生活

文/江泽涵

每日晨起或临睡,我都会记录一些当日的见闻、遐思或梦中的画面,还有读书观影的心得,少则寥寥数言,多则百余字,当然算不得文章,不是日记,也不像札记,我就称此为笔记。

我不是记录在本子上,而是利用一堆散乱的纸片,比如超市发票、取款凭条、信封、说明书的背面,拆开摊平的牙膏盒、药盒的内面,还有只打印了半页的纸。记完后,暂时都存进饼干箱里。

每逢周末,我会打开翻一翻,把内容相近的几则拎出来,有的可以直接串联成文,而更多的须打碎、糅合,然后花功夫打磨,直到看起来像篇文章了。要想变成铅字,那总得像个样子嘛。

这样坚持了五年,我发现记笔记有大益处。

首先,可时常自检近期言行,不致于一路糊涂。很多时候,知易行难,我们纵使知道应该要怎样做,可真正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若记下笔记,写成短文,无疑能加强自我监督。这对于意志不坚定的我来说的确有很好的自警、自持效用。如果说读书能洗心,那么写字能锤心。其次,要是文字能发表,可以换点稿费,不仅能获得成就感,还能贴补家用呢。我读大学时,家里很困难,学费、生活费,以及后来参加工作买手机、电脑,考驾照、旅行,还多亏了这些稿酬,偶尔我还能汇一些给家里应急。

于我而言,“码字”还有第三个好处,就是好玩。编织、叙说自己的工作生活,是件有趣的事。曾经有人问我:你这类文章没多少人看,也畅销不了,干嘛还花那么多时间、气力?我深知如今的书文行情,但与读者和畅销无关。我的回答是那句古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天做笔记,觉得很踏实,吃饭香,睡觉香,精神好。

和阅读一样,笔记已经融进我的生活中,我将终生坚守。

笔记散文7:我写读书笔记

文/李继平

提起读书笔记,我们黄黄路上的大伙儿都不陌生,开展读书活动,撰写读书笔记,已经是单位的老传统了。围绕读书笔记开展的活动更是多的不计其数。有青年读书小组,有读书笔记评选,也有读书心得演讲会,还有以读书笔记为题材的文艺节目呢……

作为共产党员,高速管理处对我们要求严格,为及时完成好读书笔记任务,我为自己制定一套读书学习计划:在单位我每天用1小时、在家里休息时每天用1到2个小时进行读书学习,撰写读书笔记。在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我也逐渐掌握了一些小窍门,并在读和写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乐趣。

对于读书笔记,我觉得有两种学习方法:即一是边读边写型,一是先读后写型。

那什么是边读边写呢?就是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及时写下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想,或是摘抄下引起我们心灵共鸣的段落文字,并进行合理的衔接。这样写下的读书笔记是随着读本的内容变化而变化的,很有顺序和条理性。

那么先读后写型又怎么理解呢?这种方法可能是一种被大家所普遍使用的方法。就是把要学习的内容,先阅览一遍,再重点摘抄,并写出体会。它有几点好处:一、先读后写可以节省时间。只需在通读完读本后从总体思想入手,进行思想总结,可谓一招见的。二、先读后写能够加深印象。如果我们在通读读本的时候叫做理解作者的文字表象,那么最后的读书笔记就可以叫做是对作者的写作思想的剖析了,在无形中我们通过写读后感加深了对文章的印象。

读书足以博情,读书足以睿智。只要我们在写读笔记的过程中,去汲取作者的情感,去感受文人墨客智慧的火花,那样才真正可以从读书中找到乐趣,从写读书笔记中学到更多我们所没有的东西!

很多人能对读书笔记孜孜以求,是享受到了读书笔记的乐趣。

笔记散文8:末日笔记

文/紫夜

十二月,又是一年的年末。这个冬天早已过了一半,可是却没有想象的那么冷。

是啊,现在已是十二月上旬,听初中同学说东北飘雪,真的特别兴奋。我是那种特别喜欢雪景的人,喜欢那种纯洁,喜欢那种宁静。而我,也一直在期待这里也能下一场雪。

这里,是江之以南,铜陵。

昨天在网上逛贴吧的时候看到了一则帖子。觉得特别喜欢,然后就回帖了。我是职业的潜水党,从来只是只看不回,可是那时我是真的被触动了。

帖子叫《末日笔记》。大意是:如果2012年12月22日真的是世界末日的话,那么,这一年里,你还有什么遗憾吗?如果有就写下来让大家看看吧。

我笑笑了笑,我觉得楼主很幼稚,可是后来看到网友的跟帖后我却真的笑不出来,抛去这种怪诞的想法不谈,可是实质呢?

仅仅这一年,我真的有太多想说的,以至于自己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说起。

我一直没有写日记的习惯,有的只是写写爱情小说,平常发生的事慢慢地被我的小说吸收了,成了故事的情节。而在这里所发生的一切,在我的印象里慢慢淡化,淡化了苍老,淡化了年华。

沦落到最后只能离自己越来越远,像记忆的时光里列车匆忙过站,不曾停留,而我,站在月台上的孤独旅客却只能看着它慢慢远去,苍白无力。

2012年初,我在黄山,那个时候我在为我的高考准备着,我答应了爸爸妈妈,我说我会努力的,但是结果我已不再看重。是啊,自己看重了太多的结果,最后只是换来一个又一个的失望。

高考前的一个月,我登着扣扣,手机放在旁边做作业。然后手机响了,一个陌生好友发过来的扣扣消息,她说,蓝格,你写了那么多悲情的爱情小说,结局大多都是背叛,离别,伤感。你肯定受了太多感情的伤吧?那么你还相信爱情吗?

我笑笑,然后回复了她一大段。

爱情是我们一生一定会经历的,没有爱情就没有成长。爱情有太多的结局和状态。可是在我们那些生生不忘的年华里,我们会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可是相识,相知,相爱到最后只是剩下一个人,可是不管再怎么变迁,心里始终住着一个未亡人,或许一辈子只能容下那么一个人。这就是爱情。

然后下了线,收起手机。我没有正面回答她的问题,因为我觉得爱情无所谓计较结局,只要有爱,那么天涯海角,也会无怨无悔。

高考后,我落榜了。在那两个月里,我终于相信什么都可以离去,包括爱情。

填志愿后,我带着单反自己去了一趟徽州的新安江。那天下了一场大雨,我独自一个人站在江南的江边小镇,站了很久很久。看着灰白的徽商宅院在雨中渐行渐远,看着徽园探春班在戏台上伊伊呀呀唱着黄梅戏。

“谁为我写下故事的句点/

面前你的眼泪迷蒙缠绵/

寥寥诗篇你我早不相见/

话离别/

我在佛前许愿了结尘缘/

前世因果今生怎能改变/

唯倚门垂泪对月三千……”

虽然听不真切,但是我相信那一定是唱尽了人世间的铅华,悲伤苦楚。

因为它的名字叫《恨红尘》。

我喜欢那种拥有古风,淡淡的伤感,也是在那些生生不忘的记忆里,我回归到一个人。从江南回来后,我看着自己拍的照片,有雨,有江南的小巷,有在伞下匆匆而过的行人,却没有一张是彩色的,我在想,是不是爱情洗尽铅华之后蒙上了一层灰色,再也擦洗不了。裸露的是一种永远抑制不住的悲伤。

然后哭着哭着,天空就这样蓝了。

是吧,我们生生不忘的结果,终究是躲不过似水流年,逃不过此间少年。

2012年9月8日,高考录取结果,我在铜陵。

那个时候除了自己一个人,我什么都没有了。我想我就这样了吧,在四个月漫长大的等待里,我学会了自己一个人。陪伴着自己的只是还未真正出生的小说。《陪我到可可西里去看海》,我修改了一遍又一遍,始终不满意。最后我豁然明白,小说里的主角江琪无意中被我写成了自己。

因为林锋一直对江琪唱的那首歌,歌名是《你换了几站,我一直在流浪》。

是吧,江琪是孤独的,守着不可能的约定,等到岁月都苍老。

可是无论岁月多么落寞与苍茫,那些身影总是会过目不忘。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回首彼岸,突然发现光影绵长。也时常会想起,在偶尔的前尘往事里,我们是否还记得曾经的那些诺言?

到最后也终究不过是,留不住的如花美眷,看不透的似水流年。

悄然静默,岁月安好,天涯也好,海角也罢,愿你我永不相见。

然后我突然就开始努力的学习了,也开始争取自己想要的一切。我想我需要这样的生活,不会后悔,不会虚度。

后来,我在一次发稿中收到一封邮件,那封邮件来自一个陌生网友的漂流瓶,她说,现在的你,是否依然相信爱情?

我笑笑,然后回了。

爱情,无所谓相不相信。不相见,不相恋。

从那我以为自己不会再恋爱了,就像迷失在深海的星星,永远不能回到以前。可是自己终究还是错了,错的一塌糊涂。

只是欠下了的,永远也还不了。

就像夏七夕说的。有一些人,相遇在错的时光里只能是遗憾的结局。

十月底,我上网看到同学发到邮箱的喜帖。曾经犟嘴不到三十不结婚的一群人,一个个告别了自己青涩的年华,为人夫,为人妇。我笑笑,送上祝福。

我说,那一天不能喝酒的我,也一定会一醉方休吧。

然后在分离了四个月后,接到了倩倩的电话,她说,我回来了。

我笑笑说,哦,还好,我还在呢。

可是这个还在,等了那么长的时间,还伤害了那么多的人。

那么二姐呢,那个一直执守等待心爱的男人回来的二姐呢?2010年的7月到2012年7月,那个曾经一直守候某人两年的二姐,还是和他分开了。

她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从那天后却再也不开心。甚至没有看到说说心情。

突然有一天,我在课上接到她的信息。

她说,我,我想去找他。

我说,他在杭州。你觉得值得吗?

她回的很快。我想过了,芜湖到杭州,六个小时的车程。我还是会义无反顾的。

我说,如果他不愿意见你,你住哪里呢,那里你一点不熟悉。

她说我有钱,我带了很多钱去的。不用担心的。

我摇了摇头,我说,二姐,你知道他在哪里么?

过了好久好久我才接到二姐的电话。她说,我不知道他在哪里。

我突然心疼了一下。我说,二姐,你真傻。

然后就听到二姐在偷偷哭泣的声音,尽管压抑着,却真真切切。

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在说些什么。爱情本来就没有谁对谁错,谁恋恋不舍,最后只是徒留一地悲伤。纵使再怎么挽留,也只能是自己妄自流泪罢了。

后来,我也不知道结局是怎样。只知道二姐没有去杭州,他也没有回来。

我们总是这样,在爱情里迷失最真的自己,在爱情的路上,只顾着往前走,忘记了偶尔的回头,走过的路,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少,这就成了我们再也不能回忆的过去。

只是因为我们年轻,仅此而已,而固执,也总是让我们在青春里遍体鳞伤。

时光荏苒,我们这一辈人,终究是要长大了,不能再随心所欲,不能再张狂叛逆。而那些流淌过的时光,和一些刻骨铭心的记忆,终究会凝聚成珍珠,在生命的暮年,散发出深深浅浅的光,折射出久远的人,久远的事,久远的情,还有那些曾经散落了一地的悲伤。

于爱情,青春总是这么的无所顾忌;于青春,爱情总是让人很向往。

记得乐嘉在《非尘勿扰》上说过一句话。我们寻找爱情,只是因为漂泊的心终究是需要一个归宿,于你于我。可是为什么那么容易受伤,只是我们习惯了在悲伤里趟过爱情。

我才幡然觉悟,是不是我们总是把爱情想成我们习惯的样子,然后一遍遍去演绎它,直到悲伤蔓延,无法愈合。

生命中总有不能承受的伤痛,从经历到结束,你总会看清很多。所以爱情,是没有如果的,不要那么偏执地去想写下如果。

前几天,乐姐告诉我,新的一期《80后》出来了,你去看看吧,然后马上就是2013版了。治愈系的小说成了主调。你的治愈系,微微疼痛的类型,我们终于用得上了。

我笑笑说,真好。

可是爱情呢,它好吗,是不是只能在被人们一次次的诉说中模糊了界限。

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再继续写小说了,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一次次对着那些文字去发呆,二十岁了,生活的节奏开始变得匆忙,多少年以后自己看到那些写爱情,写忧伤的故事,是不是摇头一笑说自己当初也是这么一个傻瓜。

我们都有流年要度,都有岁月要淌,都有各自的生活要去追求。

而结局也无非是各自安好,各奔天涯。

笔记散文9:学诗笔记

文/顾城

最早使我感到诗的是什么?是雨滴。

在我上学的路上,有一棵塔松,每当我从它身边走过时,它什么都不说。

一天,是雨后吧,世界洁净而新鲜,塔松忽然闪耀起来,枝叶上挂满了晶亮的雨滴,我忘记了自己。我看见每粒水滴中,都有彩虹游动,都有一片精美的蓝色天空,都有我和世界……我知道了,一滴微小的雨水,也能包容一切,净化一切。在雨滴中闪现的世界,比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更纯、更美。

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

我是在一片碱滩上长大的孩子。

那里的天地非常完美,是完美的圆形。没有山、没有树,甚至没有人造的几何体——房屋——使这样的完美稍稍损坏。

当我走在我想象的路上时,天地间只有我,和一种淡紫色的草。

草是在苦咸的土地上长出来的,那么细小,又那么密集,站在天空下,站在乌云和烈日下,迎接着不可避免的一切。没有谁知道它们,没有彩蝶、蜜蜂,没有惊奇的叹息、赞美,然而,它们却生长着,并开出小小的花来,骄傲地举过头顶……它们告诉我春天来了,告诉我诗的责任。

在礁岩中,有一片小沙滩。

沙滩上,有不少潮汐留下的贝壳,已经多少年了,依旧那么安详、美丽。

我停下来,吸引我的却不是那些彩贝,而是一个极普通的螺壳。它毫无端庄之态,独自在浅浅的积水中飞跑。我捉住它,才发现里边原来藏着一只小蟹——生命。

这只小蟹,教给我怎样选择词汇。

一句生机勃勃而别具一格的口语,胜过十打华美而古老的文辞。

由于渴望,我常常走向社会的边缘。

前面是草、云、海,是绿色、白色、蓝色的自然。这洁净的色彩,抹去了闹市的浮尘,使我的心恢复了感知。

我是在记忆吗?似乎也在回忆,因为我在成为人之前,就是它们之中的一员。我曾像猛犸的巨齿那样弯曲,我曾像叶子那样天真,我曾像蜉蝣那样渺小而愉快,我曾像云那样自由……我感谢自然,它使我感到了自己,感到了无数生命和非生命的历史;我感谢自然,感谢它继续给我的一切——诗和歌。

这就是为什么在现实紧迫的征战中,在机械的轰鸣中,我仍然用最美的声音,低低地说:

我是你的。

万物,生命,人,都有自己的梦。

每个梦,都是一个世界。

沙漠梦想着云的背影,花朵梦想着蝴蝶的轻吻,露滴梦想着海洋……我也有我的梦,遥远而清晰,它不仅仅是一个世界,它是高于世界的天国。

它,就是美,最纯净的美。当我打开安徒生的童话时,浅浅的脑海里充满光辉。

我向它走去,我渐渐透明,抛掉了身后的暗影。只有路,自由的路。

我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行走。

我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向着人类。

如果可能,我将幸福地失落,在冥冥之中。

笔记散文10:笔记巍山

文/兰心竹语

在尘世间生存,当纷乱的世事从眼前沉浮,耳边满是酸甜的故事时,我会悄悄地漫步无人流连的山中幽深的古寺或宁静的古城,寻觅自己的归宿,以平静心扉的思绪……

话题01:南诏晨韵

清晨,深山怀抱的小小平川——南诏故地,被厚厚的云雾笼罩着,显得几分安静和几分神奇……

随着时间的推移,云雾向上慢慢得蒸腾,映入眼帘的是故地的标志性建筑——拱辰楼,高眺的檐牙,丰实的体态,古雅而庄重。六百多年的风雨剥蚀,沧桑巨变,却岿然不动,仿佛是天上的玉阁飘向人间,给人身在仙境琼楼的感觉;我看过湖南衡山一带的古楼,那里的烟火太浓,人潮如水,寻觅不到像南诏古楼的这份安宁,始终保持着数百年的清幽,雾里婀娜多姿,浮向苍穹……

不经意中,清凉的风轻轻的拂过,缕缕迷雾升起,阳光下故地悄悄露出清晰的娇容,坠入你眼底是那九曲十八湾的红河源——阳瓜江,她从北向南蜿蜒而下纵贯平川,汩汩的山泉汇成滔滔的江水,流向遥远……就这么轻盈的一跃,银光粼粼,犹如天女的彩带,飘荡眼前,使人沉入梦呓的遐思空间。我看过西湖水的温柔和太湖水的浩淼,但断桥旁的新建筑,仿佛让人感到拥挤的无奈,而太湖的宽阔怀抱里,养殖的珍珠网,星落密布连得更远;都没有这里阳瓜江水的欢快、轻盈的美颜,与一尘不染的甘甜……

回到拱辰楼的怀抱,南北延伸的古街跳入你的视线。清一色的条石铺成,如雨后洗涤一般,无尘无迹;两旁的古民房,安静地将古城相守,突然浸入你嗅觉的是淡淡的兰香,用手抓不到,深深品味时离去,又在你呼吸的当儿涌来;我到过单行道的上海,市民居住区,窗外国旗(晒衣的景光)密布,行人小道始终是那样的喧闹,全然没有那种香气清馨的感觉;而这里百年如故兰香溢,是养心淘情的好地方……

步入蒙阳公园,那里是古迹弥布,让你流连醉心的地方,曲径通幽之间,千年的古柏与樱花矗立着,真可谓老树岁岁绿,新花年年红。

——跳入你眼中的是尊经阁,阁前高挂着“中华正气”的大扁,两侧有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已,不以祸福避趋之”。堂内古画古诗古词连成,数几年是县级的图书馆,老叟顽童都在这博揽群书,是心灵净化的最好去处;

——一旁是孔庙雁塔坊,五百多年来在清风的拂动下,不停地吟颂儒家的思想和伦理,如今仍是学子静心求知的领先区,那飘飞的银杏叶,时时让你心旷神怡……

有位云游四方的艺人,在古城里落足了。他感慨地说:数百年的沧桑看北京,千年的历史看西安;然而南诏巍山是一块宝地啊,她拥有数百年的厚重历史记录,在古城内沉积;有千年的精华在道教名山——巍宝山绽放,让人挥之不去……虽是异乡客,但魂恋南疆,天姿国色的南诏!

我理解他的体验,北京很迷恋,但风沙和严寒让人心烦;上海很华贵,但拥挤和竞争让人抑情;西藏很神奇,但那里的空旷和雪峰让人寂寥;广州很气派,但那里的高楼和噪音让人心烦;版纳很优美,但竹楼和舞蹈让人找不到原始的风貌……唯有南诏,不弃古朴、闲适的灵魂,让人心里沉醉;不甘落后,仍有与时俱进的脚步。

这里的风,四季轻轻的扑面而来,让你心旷神怡,露不出做作的笑态,却是桃园人的轻盈;这里的雨,随季而到,丝丝似银,滴滴如珠;这里的遗民享受着“朝出耕,暮入读;闲时琴三弄,渴来酒一壶”悠闲自然的生活……

每天都这么过着,雾去雾迎,我知足啦,养我心神的故地——南诏!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