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央视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央视的文章1:养心的歌
文/刘毅
小黄是我的一个梦。
2006年,央视举行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有点儿“文艺控”的我,是个一场不落的忠实观众。在这次大赛中,小黄“蝉之歌”组合,一路过关斩将,冲进决赛,一举夺取原生态唱法银奖。天籁般的侗族大歌,醉倒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着实给贵州人长了脸。
打这时起,在我的心中,就种下了去小黄梦想。
蛇年春节,继2012年国庆小客车高速公路免费通行后,又迎来春节有史以来首次免费通行。正月初—,除夕刚过,我们由贵阳驱车前往小黄,意欲一睹她的风采。
小黄隶属从江县高增乡,距县城25公里,乃遐迩闻名的侗族大歌发源地。全村有歌堂56个,歌师78名。在村里,歌师无偿教歌,小孩、青年男女在歌堂免费学歌,传承侗歌的优良传统蔚然成风。小黄的歌手,经常应邀参加全国性的调演、汇演,甚而走出国门,赴法国、日本等地演出,美妙的多声部侗族大歌,宛如“清泉闪光之音乐”,震惊世界。1994年,小黄村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侗歌之乡”;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5年,在首届“黄果树杯”“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上,小黄的“金蝉十姐妹”获民间唱法“金黔奖”。号称“侗歌窝”的小黄村,男女老少皆能歌,小孩会说话,就会唱歌
傍晚时分,我们紧赶慢赶,披一身暮色,风尘仆仆地到达小黄村。
小黄坐落在一道长长的山谷中,虽然春寒料峭,远远看去,周遭的山头上,依然是一层挨一层的绿。一条不算宽阔的小河,潺潺地穿村流过。风格独特的侗家木板房,沿河而立,错落有致,间或,能看到屋顶飘荡的一两缕炊烟,悠悠地溶入苍茫的暮霭 中。三座高高的鼓楼,巍然屹立,颇有些鹤立鸡群的骄傲。到得村口,公路边一块由七八块小石头支撑着的高达一米多、宽近两米黄褐色等边梯形巨石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红色行书石刻,格外抢眼。在这个别具一格的“村牌”后,约莫三十米的地方,耸立着一座长虹般的风雨桥。从县城至小黄的公路,就从风雨桥高达七八层的门楼下穿过。
车行村中,又过了几座架在河上的风雨桥,我和妻边走边看,决定投宿路边一家名为“好再来”、可以泊车的“农家乐”。
“好再来”男主人姓陈,五十四、五岁的样子,脸庞清瘦,举止文雅,看上去像学校的老师。但“老板”是其妻子,一个五十来岁,精明能干的女人。我们走进堂屋,见屋里的火盆中烧着炭火,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女人蹲在地上,手里拿一双筷子,正在旺旺的炭火上烤猪肉。女老板抱着一个岁把的孩子(好像是她孙子),坐在旁边的沙发上。知道我们要住宿,当即让其子带我们上二楼安排房间。
收拾停当,我们回到堂屋里,问村里有没有吃饭的地方,女老板说,有几家小餐馆,可过年都关张了,要不,你们就和我们一起吃吧?顿了顿,补充道,每人交20元伙食费。我和妻子听说可以在主人家搭伙,都很高兴,异口同声地说,谢谢哈!麻烦你们了。女老板笑着说,没得事,没得事,大过年的,稀客呢!
稍事等候,我们便和女老板一家共晚餐。吃的都是些颇具特色的菜肴,尤其那一盘烤肉,看上去黑乎乎的,感观不是太好。起先,我们都不敢问津,经不住好客的主人家热情相劝,我挟了一块,惴惴地放进口中,轻轻地一嚼,哇!香气四溢,相当可口。尝到了滋味后,我们也就不再客气,津津有味地吃了不少。就连正减肥的妻子,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我们兴致勃勃地与主人一家边吃边聊,虽萍水相逢,却其乐融融。
攀谈中,得知男主人是乡里退休的干部。早年,确实当过教师。那些年,教师一窝风地改行,他也难免受到诱惑,可尽管想方设法,总是难以如愿。有一年,县里公务员招考在即,老陈一咬牙,破釜沉舟,义无反顾地辞职,参加当年的公务员招考,且一考即中,榜上有名,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一大转折。打这以后,老陈在乡镇从办事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先是副乡长、乡长,继而书记,直至乡人大主席任上提前退休。问及当乡长、书记的经历,老陈一脸淡然,微微一笑说,那有什么啊,戏台上的官哩。
我问老陈,这两天村里是不是唱大歌啊,我们可是慕名而来呢。老陈说,哎呀,你们来得早了点,村里的大歌,初四才开唱!不过,后天,也就是初三,是“老年情人节”,你们可以看看啊!是么,我顿时来了劲,老年人还有专门的情人节啊?想到按照计划,我们明天就要离开小黄,不无遗憾地说,也许看不了了,给我们讲讲好不!可以啊!老陈说,情人节是洋名儿,前面之所以冠以老年,是因为这个活动的主体,都是老年人。顿了顿,老陈继续说,具体说来,就是初三这天,村里年轻时曾经有过恋情的老年人,相约一起上山,叙叙旧。然后一同拾些柴禾,回到村里的鼓楼,一起打拼伙(吃饭),唱唱歌。以前没恋过,只要彼此有好感的,也可以结伴上山。这样啊,我有些吃惊,问道,旧情人约会,双方的丈夫,或者妻子不反对?不怕旧情复萌啊?老陈笑笑,说,不会,都是一大把年纪的人了,能怎么的?何况,这是一种风俗,意在重温年轻时的美好时光,通常是不会有什么歪主意的。也许你不知道,有人统计过,我们村里的离婚率,仅0.1%,够低的吧!真的啊?听了老陈的话,陡然想到山外居高不下的离婚率,我有点震惊,是够低的了。稍倾,似乎为了让我释惑,老陈强调说,我的父辈没有离婚的,我这一辈,村里也就一对。
我一时无语。心想,如此之低的离婚率,兴许可以上吉尼斯世界纪录吧!
吃罢晚饭,我在老陈家堂屋转悠,发现左侧板壁上,除了挂着两面参加村里唱大歌的获奖锦旗,还贴着一张2010年的老画历。画历上,除了日历,有长长一排身着盛装的侗族姑娘站着合唱大歌的图片,图片旁边,“饭养身,歌养心”六个大字,赫然入目。
在小黄人看来,唱歌和吃饭一样,同等重要。
老陈见我凝视着旧画历出神,跟过来,指着图片上站在排头的侗家姑娘,不无自豪地说,这就是我儿媳妇呢!
哦,我认真看了看,觉得很面熟,愣了愣,终于想了起来,就是刚才蹲地上熏烤美味的姑娘吧?
是啊,就是她。老陈不无自豪,一脸灿烂。
看着老陈绽开的笑靥,我顿悟:小黄民风淳朴,好客热情,离婚率低之又低,歌养心——不就是最佳的注脚么?
关于央视的文章2:角马向前冲
文/刘红旗
央视《动物世界》有一个片子叫《角马向前冲》,讲的是东非大草原上野生角马大迁徙的故事。记得每年夏天,央视好像还直播这个过程。
每年七月份,角马们从坦桑尼亚聚集到肯尼亚的马拉河,必须义无反顾地渡过去,不能犹豫不能回头。只有完成这个征程,它们才能找到充足的水源和新鲜的青草,找到它们生存的天堂。
过河的队伍是庞大的,但是,有些角马是弱小的。物竞天择的法则,老弱病残的死是不足为惜的。这是对于整个群体生存的宏观观点,如果对于一个具体的个体来说,死亡却是异常残忍的。七月的马拉河正在汛期,不但水流湍急,而且水底还有着数不清的鳄鱼和河马,每年都有很多角马生命停止在这里。
这是一匹小角马,在河的中间,一只鳄鱼咬住了它的肚子,它苦苦地挣扎着,伸长了脖子使劲将身体拖向岸边,可是,鳄鱼的口始终未松开哪怕半点点。而这一切,都被已经上岸的角马妈妈看在眼里,急得上下直窜。母子俩最近的时候,也不过只有一米半米的距离,小角马的头几乎已经触到岸边了,但大角马看着鳄鱼嘴里的孩子,听着孩子的大声惨叫,是那样的无助无奈,纵然撕心裂肺,也是毫无办法。真的是近在咫尺,却要阴阳两隔了。角马妈妈来来回回地一会儿上一会儿下,直到再也看不到小角马的身影,它才一步一回头绝望地离开岸边,慢慢向大部队的方向走去……
我的心被这画面揪痛了,我相信,像我这样被这个镜头揪痛的观众绝不会是少数。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妻离子散的故事。
据统计,渡河过程中牺牲的角马只是少数,99%以上都能顺利过河,规模越大,通过比例越高。单从比例上看,死去的角马好像不多,但对于总数达到数百万头的队伍来说,就需要有几万匹角马付出生命的代价,要有好几万匹角马失去亲人!所以,每一次死亡都值得祭奠,不管它是老是弱是病是残,每一个死者都是对生者的巨大贡献。它们在用自己的生命为其他的生命铺成一条生命之路,如果没有它们的死,就会有另一个生命***。
为了能够活下去,就必须要有一部分死去。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相同的生死离别,相同的惨重代价,角马大迁徙中最壮烈的一幕在这里年复一年地上演着。
过不去,就成了永难回归的生命之劫,渡过去,就进入了水草丰美的伊甸园。马拉河,你是生命之河还是死亡之河呢?
该死的死,该活的活,生活还得继续,角马还得继续向前冲……
这一幕很残忍、很血腥,但是,正是有了角马中这些个体的大不幸,才换来了角马这个群体的大幸!
关于央视的文章3:因为爱,所以伤害
文/正阳生
今天下午在央视十套节目无意中看了一个心理节目。大意是讲家庭暴力的故事。男女主人公全是面对主持人,背向观众。所以没有看清楚男人的相貌,女人的容貌我也无缘观赏到。那个女人在淡淡地讲述着男人的善良一面。感动她的生活场面。她的父亲弥留之际是男人服侍左右,还有她的公婆也帮忙照顾。但是男人却在家里对她实施家庭暴力长达七年之久。据男人自己讲述,他每次打他妻子的时候全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依他自己的想法。他是爱着妻子的,因为爱所以苛责,所以要求她做得更好。比如说房间要收拾得纤尘不染。走路不要带到裤子上泥……等等。家里的保姆收拾房间不干净,他可以熟视无睹。而妻子就不可以。他还说他的暴力倾向是小时候父亲留下的阴影。四,五岁的时候就在记忆中经常有父亲打母亲的印象,所以他也有用打人来解决问题的习惯。
电视节目只播放了上集。明天还有下集。当时男人的说法让我震惊。更让我不理解。但后来又有点慢慢理解了。
无独有偶。昨天在杂志上读了一篇小说《死了都要爱》。意思是,一对要结婚的年轻男女。在婚前自驾车去旅行。女人撒娇非要开车。在路途中出了车祸。男人被甩出了车,摔下了悬崖。临终之际。告诉从美国赶回来的妹妹。冒充他的另外的女人,帮忙她欺骗女人。告诉他们一起供的房子是送给那女人的。并出示了他们在美国相片。让女人很快从痛苦中走出来,带着对爱情的怀疑和伤痛。接受了车祸的始作俑者的男人的爱情。
在她的婚礼上,那女人来了却哭了,半年后来找她。告诉她。得替哥申冤。相片是真实的。是哥在临终前的嘱托。女人想如果世界上有一个男人,死了都要爱着你。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爱情和生活。
这两个故事。大相径庭。但却都是出于爱才去伤害。我不知道更不清楚第一对夫妻中的男人的解释是否合理。但我却深刻地记住了。他妻子讲述到男人实施家庭暴力的时候没有流一滴眼泪。而讲到男人照顾自己的父亲,为父亲擦身体。那流着脓血有点恶臭却没有嫌弃的意思。敬心敬意地照顾临终的父亲的时候,却声音哽咽。连主持人都有点惊讶与感动。
忽然我就困惑了,第一个男人是爱着妻子的,只因为让她更完美而去要求与苛责她,据他自己说他对自己更是苛责。妻子也介绍说。他的生活很有规律更是干净整洁。房间的东西摆放整齐有序。如果有人来过或轻轻地动过,男人都能觉察。
男人说,他不去苛责保姆,因为她是外人。而妻子是自己人。他就要象要求自己一样的来要求她。我忽然明白了。他的爱的表达的方式出现了偏差。其实他的内心里是爱着的。只是他不应该以暴力的方式让妻子改正身上的缺点。
爱有时候就是一种伤害。第二个故事。如果说男人不让妹妹欺骗女人。女人一生都要背负枷锁。她总是自责,自己在生死面前还是有私心杂念的,她本能地在车祸发生时把方向盘打向了男人的方向。最后男人摔出去了掉到了右侧的悬崖。如果她不那么耍小心眼,她就会与男人一起摔到左侧的悬崖。这样男人就不会孤单了。
如果没有男人设计的情节。她的一生都会在痛苦与懊悔中渡过。但男人却为了爱,编造谎言。先狠狠地伤害她。让她失望。让她绝望。很快就接受了新的爱情,开始了新的生活。
其实想想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太多了。有许多真爱就是这样的。为了不能承诺,或是为了不能承载的未来。许多人把爱演绎成伤害。只是多年后。物事人非的时候的偶遇才知道真相。而有的人或许一生也不会知道真相。
我感动第二个男人爱。当时久久不能平静。我知道那只是小说。但我还是深深地震颤与惋惜。更多的还是感动。我相信无论多久这个故事都会在我的脑海中挥之去。
爱是一种软暴力。我不知道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词汇。所谓婚姻,就是彼此拔掉身上的刺能够依偎一起。正如两只刺猬,把所有的刺掩藏起来,彼此取暖。
爱情的力量通常比婚姻大。恋爱的时候,即使再怎么如胶似漆,但也是两个个体在运动。而婚姻就是把两个不同屋檐下的,不同生活背景的两个人结合起来,成一家人了。彼此隐藏在人性深处与生俱来“刺”便象扎手的栗子蓬那样,直愣愣地竖了起来。彼此互不相让。总想争个高低。直到有一方。为了生活隐忍改变自己的个性。变得面目全非。或是另一方,在生活的磨砺下,改头换面。生活才算平静了,安稳了。这个过程是何其漫长与痛苦。但只有经过这种凤凰涅磐的重生。生活才恢复到它本来的色彩。
为了和平相处,为了营造温馨的环境。不让那颗民经被残酷生活折磨得脆弱不堪的心灵再添一笔伤害,许多人开始学会了退步。息事宁人。两个人成了光着身体的刺猬。可以放心地拥抱在一起。彼此再也不忍手,对方痛苦的样子也带不来任何的快感与胜利的自豪感。
有爱就有伤害。爱得越深伤得越重。知道了这个道理。要爱就不要再去伤害。如果没有什么迫不得已。如第二个故事中的情节。好好珍惜彼此相爱的时间,相守的生活。携手走过无论风雨交加的日子还是艳阳高照的日子。
这样的我们的生活就多了一份温馨,多了一份幸福。更多了一份笑脸与幸福~
关于央视的文章4:在欣赏中前行
文/吴梅
央视着名主持人敬一丹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自己最喜欢的主持人是崔永元。喜欢的理由是:崔永元身上的那种轻松和幽默,我觉得自愧不如,所以我就喜欢。我并不喜欢像我一样在屏幕上那么沉重的、严肃的。
在提起爱人的时候,敬一丹总是称其为先生。这个称呼,包含了很多钦佩与敬重的成分。的确,她曾这样夸自己的先生——当宽容和自信结合在同一个男人身上的时候,这个男人就称得上是一个完美的男人、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了。
敬一丹在屏幕上的形象,十几年如一日。她说,像《焦点访谈》这样一个观众群以平名百姓居多的节目,有的时候要有意识地远离时尚。所以,她连剪头发都不希望观众看出来。屏幕上的她,始终是淡雅的装扮,和风细雨般的讲述,平易中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淡定中透出深沉的善良与骨子里的悲悯情怀。
作为央视的名主持,敬一丹一直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这种发自内心的赏识意识,让她始终保持谦和的心态,更在清醒的自知下坚持自己的风格和本色。其实,欣赏他人,并不难;坚持自我,也不难;而在真心实意欣赏的同时勇于坚持和把握自身的定位,却源于一个人内心的笃定和良好的素养。
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一定是既懂得欣赏他人又准确定位自己的人;而真正成功的人生,一定是在欣赏中自我砥砺、在坚守中勇敢前行的人生。
关于央视的文章5:年前掸尘
文/曹树高
央视节目里有一句公益广告词:“老太太,您别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进入腊月门,就觉得日子过得特别快。在我们老家腊月二十过后,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掸尘”。掸尘就是打扫房子,也就是大扫除的意思。
小时候,我每年都看到母亲在春节前进行掸尘,即便是在生产队做工繁忙的岁月,也从没间断过。腊月二十过后,母亲会选个晴朗的日子,先是清洗衣被,接着就是掸尘了。母亲把能搬动的一些物品搬到门外,不能搬动的水缸、床铺等,都用一些草垫和芦席盖起来。准备工作做好后,再用一根长竹竿,在竹竿上端绑上掸子或是笤帚等物直接掸扫天花板上面的灰尘。一年了,一些灰尘积聚在旮旮旯旯的地方,还有虫虫留下的“遗物”等,平时没有时间去认真打扫,这次一下子全部清扫一遍。母亲总是从上往下开始掸扫,天花板掸扫结束后就轮到墙壁、窗户、橱柜顶,再到桌子凳子,包括土灶和橱柜内外,最后才是地面。
说到掸尘,可不是件轻松事。那些年在掸尘这天,母亲总是戴好帽子、护袖、围着围裙什么的,能防护的地方都捂好后才开始行动。长竹竿捆上笤帚将屋顶、墙拐角等处的络络网(蜘蛛网)、吊吊灰尽数掸下来扫去。我长大一点,自然也帮着母亲每年掸尘。母亲说,这掸尘不仅是为了干干净净过个年,也是掸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新的一年好运道。
迎新掸尘在老家来说是件重要的事情,老家的人十分看重。有人还说是为送“灶王爷”上天述职、复命的大事,让他老人家离开时,能有个干净环境,好“上天言好事”,回头下凡时有个好氛围,以最好心境“下界保平安”。
掸尘这一习俗起源何时,我无法考证,但在我的记忆里印象很深。每年掸尘,就意味着春节就要来临,我们这些顽皮的孩童可以尽情地玩上几天。同时,还有好吃的好喝的,有新衣服新帽子穿戴。时光一晃数十年过去了,老家仍保留着这一习俗。现在掸尘不像过去那么认真复杂,因为现在住宅条件好了,房子比过去亮堂多了,打扫起来也比较方便。尽管如此,每年春节前家家户户清洗衣被,打扫卫生,仍是少不了的事情。
关于央视的文章6:百善孝为先
文/冯珏
今天,老师为我们播放了央视《开学第一课》的特殊节目。我看了之后,受益匪浅。
它主要点明了“父母教会了我孝、爱、礼、强。”其中“孝”最让我为之感动。俗话说:“鸦有反哺之情,羊有跪乳之义。”那我们人也要学会“孝”。为了讲“孝”这个主题,栏目还专门请来了一个叫何红涛的人,用他活生生的事例来教育我们。
节目中,中年男子何红涛改造了一辆摩托车,花了几年的时间带着父亲到处去旅游。到过陕西、山西、西安等十余座城市和安徽的多个名胜古迹。其中,主人公说的一句话最让我感动,“孝不在于尽多大的孝,而在于孝尽到了吗?”主人公为博年迈孤独的父亲一笑,竟不惜代价,把一年仅有的20多天假期全都用来带父亲出去的事迹,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往事。
暑假里有一天,我在家里闲着没事做,翘着二郎腿睡在沙发上看电视,悠然自得。妈妈让我起来自己洗衣服,而我却生气地说:“好不容易放个假,你还使唤我做这做那,你怎么不去做,只会来管我,烦不烦啊?”妈妈无奈地摇了摇头,转身走了……
和主人公何红涛比比,我们真是天壤之别啊!我们小学生一定要养成“百善孝为先”的好习惯。从小养成体贴父母,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习惯。
“孝”这个字上面一部分是老字的一半,而下面一部分是“子”,意思是老人小孩团结互助,小的帮助老的,照顾老的为孝。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定要发扬光大。
关于央视的文章7:寻找司务长
文/刘公
倪萍主持的央视寻亲节目《等着我》,常常看得人涕泪肆流,感动不已。看了很多,有些节目已慢慢忘却,但杨老爷子的寻亲,至今还烙在我脑海里,印象如初。
杨老爷子被外孙女推了出来,90多岁的他,胸前挂满了奖章。倪萍几句简短的介绍之后,杨老爷子呷了口矿泉水,揩拭了一下瘪嘴上的水滴,不紧不慢地叙述开来:“红军经过四川阿坝雅克夏雪山时,风雪日夜不停,吹得人都站不稳,上级给我们下达的任务就一个字:‘走。’没日没夜地走,干粮越来越少,最后把连长的皮带、皮枪套都煮着吃了。饿了渴了,抓把雪吃,那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我们连里每天都在减员,有敌机炸死的,有冻死的,也有饿死的。有的战士走着走着就倒下了。倒下了,就再没有起来。”杨老爷子的眼窝里溢出了浑浊的泪水。
老人的外孙女把纸巾递给杨老爷子。他抹了一下眼角,接着说:“饿的滋味,那真是不好受啊!前心贴着后心,胃里除了雪水,还是雪水。我当时只有14岁,感到一点力气都没有了。我对连长说:‘连长,我不行了。’就瘫在了地上。与我同时昏倒的还有我们的司务长。这时,我隐隐约约地听到连长喊:‘司务长,司务长!’接着就啥也不知道了。在部队,司务长是管吃管喝的,一般地讲,别人的干粮袋空了,司务长那或多或少都会有点吃的。”
杨老爷子咽了口唾沫,短暂的停顿,情绪稳定下来后,继续上面的话题:“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感到有人在给我喂食物,好像是馍渣,那真是香啊!有人小声说:‘连长,刘苦娃醒了。’刘苦娃是我的名字。连长说:‘他小子也该醒了,我的两个腮帮子都嚼疼了。’待我完全清醒过来,突然听到附近有人喊:‘连长,司务长不行了!’几个战士又是掐司务长的人中,又是喂嚼过的馍渣,但都无济于事,司务长已经不知道吞咽,没有一点知觉了。在清理司务长的遗物中,连长看到司务长的干粮袋里,还有两个干粑粑、一个干馒头。‘这个司务长,唉——你随便掰一块,吃两口,也不至于饿死啊!’连长抱着司务长,把他的眼皮合上:‘你宁愿自己饿死,也要把食物留给大家,真是个好党员啊!’从来不掉泪的连长,这回哭了。”此刻,观众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杨老爷子抬起右手敬了个军礼。这军礼,满含着对观众的谢忱和对司务长的敬意!
此刻,电视机前的我,泪水早已模糊了双眼。作为服役多年的军人,我也情由所衷地抬起了右臂。
“全连人一捧一捧,用积雪给司务长修了个大大的坟墓。我感谢司务长,是他救了我的命。要是没有他的干馍,就没有今天的我。”全场又一阵掌声。
“我今天来寻亲,寻找的就是我们的司务长。我知道,司务长早都不在了,他长眠在雅克夏雪山,但他的精神还在,他的尸骨还在,我拜托阿坝政府,还有全国人民,谁若到雅克夏雪山,看到一具穿红军的衣服、额头上有颗大痣的尸首,那就是我们的司务长,我……我要给他立碑!立碑啊!”
全场的观众都站了起来,掌声响了很久很久……
关于央视的文章8:漏网之鱼
文/许扣锁
央视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我百看不厌。节目除了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展示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用味道营造出一个个真实故事之外,还侧重渲染了美食背后几代人的生存艰辛与智慧。
东北吉林查干湖的渔民趁着夜色,向选定的下网地点出发。一段行程之后,渔民踏上厚实的冰面。这个时候,一旦遇上没有封冻的裂缝,落水甚至丢掉性命都极有可能。往哪里走,谁也不敢乱言,一场依靠经验的赌博要持续数小时。到达目的地后,长达2000米的渔网很快沉入水底。渔民们将绞盘死死固定在冰面上,把大绦缠在绞盘上,通过牲口的拉力拉动冰下的捕鱼大网。网在冰下走了8个小时,终于可以收网。水底的世界慢慢被整个打捞起来,大鱼们肥美的身躯兴奋着所有人的神经。但随行记者忽然发现一个细节:拉上来的网中竟然没有一条小鱼,每条鱼的重量几乎都在2公斤以上。
77岁的石宝柱是当地很有名望的鱼把头,他从15岁开始捕鱼,一直到现在,始终没离开“渔界”。他笑着解释说,这是查干湖渔民心口相传的严格规定。冬捕的渔网必须是6寸的网眼,这样稀疏的网眼才能保证只捕到5年以上的大鱼,而未成年的小鱼就被人为地漏掉,真正做到“猎杀不绝”,给它们留下了足够的生长、繁育时间。
我恍然大悟:原来,漏网之鱼实则是为捕者的下次捕捞留下不尽的希望与生机。
关于央视的文章9:幸福遥控器
文/王一明
自2012年央视《走进基层百姓心声》推出“幸福是什么?”这个特别节目之后,“幸福”一词成为媒体热词,2013年7月开始,新浪网也对“你幸福吗?”开展了网上调查,迄今为止,有82.5%的网民认为自己不幸福。而不幸福的前两位原因分别是“房价高”和“工资低”。
原来,大部分人的幸福遥控器被金钱控制着,如果金钱决定着我们是否幸福,那么,我们岂不是金钱的奴隶?我想,如果统计更细致些,会发现,还有很多人的幸福遥控器掌握在爱人、子女、名誉、地位甚至别人的言论中。
我想,金钱、亲人、权力、名誉、地位等都是外在的事物,而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不稳定,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不可控制的事物上,无异于缘木求鱼。幸福与否不在于外界物质是否富足而在于内心的是否充盈。幸福需要向自己的内心寻找,我们得把幸福的遥控器控制在自己手中。
幸福遥控器由什么构成呢?
足够强大的内心,是幸福遥控器的“电板”。
如果你是个别人一句话就能把你惹火的人,如果你是个看到同事穿名牌开好车就去比较的人,那么,你的内心不够强大。什么叫内心强大?畅销书作家石勇在书中写到:“内心强大就是一个人在他人面前具有无法被摧毁的心里优势”,我以为内心强大就是“别人称赞你,你不窃喜;别人毁谤你,你不动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宠辱不惊”。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胸中自有定见,情绪不会轻易的受外界的干扰,他们更容易得到幸福。
现当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面对太多的金钱、权利、地位、名誉的诱惑,这个时候更需要内心强大,不攀比,不盲从,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要深深明白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什么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幸福从来就不在别人的眼睛里,幸福就像鞋子,合不合脚,永远只有自己知道。
保持“正能量”,是幸福遥控器的“面板”。
“正能量”指的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根据热销全球的《秘密》一书中着名的“吸引力法则”,我们知道:“同频共振,同质相吸。”也就是说,同样频率的东西会共振,同样性质的东西会因为互相吸引,而走到一起。那么,我们经常保持着“正能量”,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美好事物来到我们生活当中。中国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是这个意思吧,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学会放下评判和控制,是幸福遥控器的“电池”。
我非常喜欢一句话:“现实是什么,就爱什么。”这句话说的就是接纳、放下控制和评判,这样,我们就会离幸福近一点。
向内探寻,使自己的内心更加强大,在生活中学会放下控制和评判,构成了“幸福遥控器”,我们要做的就是牢牢握紧幸福遥控器,做自己幸福的主人!
关于央视的文章10:杉树长在岭岭上
文/王长贵
我一直在遥想央视那档节目——《远方的家》。因此,我也一直在努力亲近——近近的家。
近近的家,是那样淳朴。静静的景,是那样淡雅。和远方的家相比,没有魂牵梦萦,没有灯红酒绿,有的是没有仙却有很高的山,也没有龙却很有灵的水。不过,山绿和水清,本身的主题就是一幅山水。点缀在其间的,只有走近了,才在回首间发现,或钢筋水泥秀出点现代的轮廓,或青瓦下的吊脚楼透出些古色古香的韵味。当然,这些可称得上的景致,是要用心的,只有用心,你才能感悟得出来。但是,这些都在眼前,都实实在在。这些亦即她名字——杉岭,杉树的杉,山岭的岭,杉树长在岭岭上。名很简朴甚至有点冷,因而我的同事在工作中就常吃苦头,一不注意就杉变沙,对不起银子。但是,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她是近近的家;人生半百看过来的景,还是静静的景。但她,就像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我的父老乡亲一样,翻山过岭,生活不怕累,为人如杉长得直,有用,有刺,实在。
于是,在实在中,我总想找出点嚼头。既然从字面上看,是杉树长在岭岭上,那就从山说起。
山是群山。皇后寨、凤池山、鸡公山,三山一拥,怀里躺卧的就是杉岭了。这且不说,一盆地的中部突出一峰,也就被称作林峰。世间的事,正如一位哲人讲:最简单的就是最复杂的,因而才有了白马非马这个着名的逻辑问题。
皇后寨,矗立在杉岭的西北面。听名,名大,且以人和寨相称,这在全国好像也不多见。至今,山还是那山,其间,为大家认可的皇后墓也存于世。可是,皇帝是谁?无史迹可考;皇后墓是真的吧,可又没有碑文可寻。当时间如白驹过隙般逝去之后,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落实民族成份,一个不到一万人的乡,却冒出了七八个民族成份。对此,有个研究民族历史的朋友感叹:皇后寨啊皇后寨,你让我说什么好呢。时至今日,随着退耕还林和高山生态移民的实施,皇后寨除了林子日渐增密外,仍是春绿夏花秋果冬红,一岁一枯荣。
凤池山,耸立在西南面。恬淡的美正如其名,但恬淡中不乏刚烈。不过,究其名字的来历,和皇后寨一样,也是因人而得。在乡人的耳朵里由来已久的传说是:一个叫李凤池的汉子,为抗击外来的侵扰,振臂一呼,在山下踩出一坑,硕大,号凤池塘,山从此易名凤池山。李凤池何时人,无考。但是,山下的一大片寨子,大名均叫李家营,细下来又各有称谓,也是一怪。不过,就在这座山上,却打响了辛亥革命前奏的枪声。史载,1910年12月底,同盟会会员温朝忠与王克明等以朝山为名,到凤池山聚会,商讨起义事宜,不料消息走漏。温朝忠等当机立断,决定提前起义。1911年1月3日(庚戌年腊月初七)革命军誓师凤池山,公推温朝忠为义军总司令,发布反清檄文,剪除发辫,臂佩白布章,外衣前后粉书“国民军”三字,手持长矛、马刀、火枪、土炮等武器,举着“奉天承命,扫清灭洋”的大旗,向黔江县城挺进。如今,当地的老人每每说起,起义的土炮里放着耙钉,炮声一响,耙钉飞出:其声,像牛角蜂,其色,通红。在耳,在眼。遗憾的是,朝山的寺庙今已不在,只见高高的通讯铁塔,直指苍天。
东南面的鸡公山,相对前两山,似乎尚欠文雅,但是,其后的小南海,让其名声在外。但小南海与杉岭,却有着不解之缘,不仅是隔得近,还在于这场灾难的过程。横贯杉岭的河流,叫厚河。公元1857年五月暴雨来袭,一条红蛇顺流而下正对鸡公嘴时,正是公鸡打鸣之际,蛇被惊雷击打。遂后坝乡山崩,溪口被埋塞,成小南海。在一代代的传说里,是故事,是传奇,因而人们至今还会拿阴船说事——积德行善,天必佑之。厚河流量不大,但从无干涸一说。也许,这就是厚德之河之所在。
哎!对于近近的家,静静的景,杉树还是长在岭岭上。可还有人想从中去解读?我不得而知。曾记得有一个诗人写过一首叫《石头》的诗:
石头
爬上天的就变成了星辰
被人仰望
没爬上天的
就跪在地上仰望星辰
虽然你们是相同的
一块石头
静如处子,是我对家乡敬重,敬重她是一块石头而不是星辰。如果将她放大,在旅游被过度开发而被人诟病的今天,我们是富有的。因为,有一种血液在流淌,有一种杉树长在岭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