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文章

请欣赏温暖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温暖的文章1:火盆里的温暖童年

文/筱静

每当寒冷冬日来临,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时的火盆,和那全家人围坐在火盆旁烤火闲聊的温暖时光。

那时候的冬天似乎比现在还要冷,而在寒冷的冬天里,家家户户主要就是靠火盆来取暖了。每当冬日清晨,当天还没亮,我们还蜷缩在温暖的被窝里睡大觉时,父亲和母亲就早早起床了,等母亲在大锅里烧好热气腾腾的杂粮粥,父亲就会在火盆里架好炭,再将灶里的余火灰扒出来,装进火盆里,不一会儿,寒冷的屋子瞬间也变得温暖起来。

最有趣味的莫过于三九严寒、大雪纷飞的日子。孩子们放了寒假,大人们也闲了,一家人就会窝在家里,就着火盆烤火聊天。父亲爱喝茶,往往一吃完饭,他就会抓一大把茶叶,放进他的小茶壶里,往火盆上一放,不一会儿煮开了,就会有浓浓的茶香扑鼻,父亲把茶壶放在火盆旁,慢慢地喝,慢慢地加水再煮,就这样一直可以喝上一整天。偶尔有邻居大婶前来串门,母亲会赶快招呼客人坐下,一起说些闲话,或交流一下手里的手工活儿。

而我们这些孩子们就在旁边,或拿着书装模作样看几页,或叽叽喳喳地斗嘴儿,甭提有多热闹了。肚子饿了,拿几个红薯,或年粑。红薯埋进火盆里,年粑就着正旺的炭火烤。好不容易烤熟了,房间里到处都是诱人的香味,迫不及待地剥开,也不管它烫不烫,津津有味地就开吃,直到嘴边脸上都是一道道的黑印子,那多半是烤焦了的红薯皮不小心糊在脸上留下的印迹。母亲会在一旁爱怜的嗔道:“真是一群馋猫,弄得猫脸胡似的。”

吃饱喝足了,又按捺不住外面大雪的诱惑,邀上几个小伙伴们,一起跑到外面的冰天雪地里冲冲打打一番。等到玩累了,觉得冷了,又跑回屋里在火盆上烤烤冻得通红的小手,温暖的炭火映照着一张张红苹果似的笑脸,也映照出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时光早已经一去不复返。童年的火盆也慢慢从我们视线里渐渐消失。时代的进步,早已淘汰了那原生态的取暖方式,而代替的更多的是现代化的空调、电暖器等方便而又干净的取暖用具,但我却真的很怀念童年时的火盆,以及一家人乐呵呵地围着火盆取暖的融融岁月。

温暖的文章2:幸福

文/小菜

幸福,是偎依在妈妈温暖怀抱里的温馨;

幸福,是依靠在恋人肩膀上的甜蜜;

幸福,是抚摸儿女细嫩皮肤的慈爱;

幸福,是注视父母沧桑面庞的敬意。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一个谜,你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个答案

温暖的文章3:无处不在的温暖

文/李军

许是太过于感性,我执拗地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有性灵的,包括无言的石、树,无论峥嵘抑或娴静,都彰显着生命的可爱和伟大。作为40多岁的男人,我常常会被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感动,比如一段优美的文字,一篇感人的文章,街头某些特定的场景和人物,甚至电视剧中的某些镜头和片段,在唏嘘不已的同时,总是会泪眼朦胧,在感动过后常常是感觉着一种温暖,一种温情。

正是深秋时节,突然有一天,妻子头疼的厉害,起初以为是感冒或者累着了,妻子说睡一觉就好了,没太在意。次日到县医院检查,CT片结果显示在头部左侧长了一颗“瘤子”,当时就觉得心里很疼。医生说只是单纯的“脑膜瘤”,良性的,常规手术,手术一做就没什么问题了,但手术建议到西安大医院去做,大医院技术比较成熟。而妻子却不愿意到西安大医院去,说既然是常规手术,县医院也可以做,何必跑那么远。我知道她是担心花太多钱,好说歹说下终于将她说服。尽管医生说是常规手术,但心里的担忧和惶恐怎么也挥之不去,那一夜无眠。

在朋友的帮忙联系下,到了唐都医院,医生看过在县医院做的CT片和检查报告后说,可以确诊是“脑膜瘤”,没多大问题,只是“瘤子”比较大,等待手术吧。接着就是预住院,进行术前常规检查,到底是大医院,每项检查都需要排长长的队。繁琐的术前检查后终于有了病床,这才住进医院等待手术。手术前一天下午,医生找我谈话,说尽管这只是常规手术,但凡事都有万一,所以按照职责必须讲清楚。我说我知道也理解,签了厚厚的一叠表。手术当天,在西安工作的二姐和小妹赶了过来,看我很紧张,同样都是在医院工作的她们劝慰我说,常规手术,没多大问题的。但当妻子被推进手术室的刹那,我感觉心里一下被抽空了。

似乎比一个世纪还漫长,5、6个小时的等待后,终于,医生从手术室出来说,手术很成功,没什么问题。而后又说了一句,你妻子耐受力真强。当我看到被切除的“瘤子”和鸭蛋一样大的时候,我终于明白医生的“你妻子耐受力真强”的真实含义,是我疏忽了。在病房里,望着因麻药还未清醒的妻子,此刻那样安静地躺着,如以往一样的娴静、温柔。我静静地握着她的手,那种宝贝失而复得后的欣喜却使我充满了愧疚:这个无怨无悔陪我风风雨雨走过,始终用温柔善待一切的女人。怕小妹看见,我悄悄擦掉眼角的模糊。

在医院的那段日子,我几乎天天都处于一种感动中。得到消息的领导、同事、亲戚、朋友纷纷打来电话问候。在唐都医院住了13天,每一天都会有电话打来,每一次听到“手术顺利吧?”“恢复的还好吧?”“钱够不够?需要多少给你打过去。”等问候的时候,我都感受到那真诚的关怀,浓浓的情谊,被感动着、被温暖包围着。更不用说回家后,同事、亲戚、朋友又相继来家里看望了,连我那不善言辞的妻子都感慨地说了一句诗意的话:这个冬天真温暖。

妻子一天天康复,每天的午后或者傍晚闲暇时,我们都会去外边走一圈,在温暖的阳光下或在华灯初上的灯影里缓缓而行。每次我都会始终把她的手紧紧握着,甚至无视年轻人异样的眼光而相偎相依。我们慢慢地走着,偶尔会说几句话,更多的是感慨:感慨生活的琐碎与平淡,感慨生命的坚强与脆弱,感慨亲情、友情的无私和真挚,我们充满了感激和感动。

无处不在的温暖,使这个冬天不再是冬天。

温暖的文章4:朋友一生,一生温暖

文/枯叶情思

从小到大,似乎没怎么去理解过朋友这两个字,朋友……隐约记得别人把朋友当作是海,宽宏包容;当作是诗,浪漫温馨;当作是酒,越陈越香;当作是茶,水淡情浓;当作是绳,牵挂一生。

朋友,在我看来,是久未谋面,相见时的那份喜悦;朋友,是在这样寒冷的冬季里,彼此相拥时的那份温暖。就像一杯热水,虽然没有茶的香,但捧在手里的却是暖暖的一杯。

朋友,在我的印象里永远都是一群人,一群无所不谈的,有说有笑的,大大咧咧的,豪爽大方的,单纯善良的,傻傻可爱的。

朋友,似乎是生命里的一粒微尘,渺小,简单,平凡,却无处不在。满满的一世界,满满的一天空。

细数常常在身边的那么几个朋友,想着想着,内心就会生出些许的温暖,那温暖打破了男孩们内心的那份冰冷;那温暖打破了女孩们内心的那份矜持,纠结以及多余的遐想和忧伤。

活泼,开朗,快乐的我的那些朋友,记得做自己,做自己作为一种生命本有的特质。不管外在烦扰的一切,无论外在多么的杂乱,都不足以打破我们内心的那份平静。

留一份平静在心中,留一些朋友在身边,留一些牵挂给朋友,朋友便会留一份温暖给你。

不经意间,我就会想起你,想起她们,想起他们,突然一下子想起许多人,许多那些个朋友,许多那些温暖的朋友。想着他(她)们那双好美的眼睛,那鼻子,那嘴巴,耳朵,还有黑黑的长发、短发。这样常常想着……温暖便常常充斥在心间,有种莫名的感伤和欣喜。

常常带着这样的感伤和欣喜入睡,闭上眼睛,深呼吸下,呼出所有的不快和疲惫,呼出所有的烦扰和伤感,内心只保留一份欣喜,带着这份欣喜入睡,带着对朋友们的思念入睡,平静,淡定,温馨。

有时候,我就想,为什么朋友可以那样长久,永远,甚至一生。虽然我不知道永远是多远,一生有多长,但活着时,朋友就是一生,朋友就是永远。

突然,我们突然一下子长大,似乎,我们就是一下子长大了,只是还都是那么的孩子气,傻傻的哭,傻傻的笑,偶尔还都照顾不好自己,常常还是会感冒,但有朋友在身边时,彼此依偎着,眼睛彼此注视着彼此,突然紧握朋友的手,紧紧的抱住,内心彼此温暖着彼此。

最近,突然幻想着有一个女孩在我身边,给我依靠,给我温暖。梦里常常这样想着,醒来还是我一个,毕竟一个人那么久了。天冷的那天,看到一句话,在这个寒冷的冬季,如果没有人给你暖手,就多穿件衣服吧。是啊,多么简单朴实的话,但愿我的朋友们都能看到。其实有朋友在身边,我们一样可以安然过冬,谁叫我们这样的朋友彼此想念呢。

这一生,都只为你。这句话本来是说给你的、他的女孩听的。其实这句话也可以说给朋友们听,毕竟我们只有一个一生,这一生会好长,这一生也只有我们这些朋友会彼此想念,彼此牵挂。被人惦记着很美,被人牵挂着也很美,这一生都被惦记着,这一生都被牵挂着,会是温暖的一生,幸福的一生。

朋友,每天不要太累,记得按时吃饭,不要太晚睡就好,要注意身体,要照顾好自己。每天就算很忙,工作就算再苦,也会有空闲的时间,那段时间就算不让肢体休息,也要让心休息下,因为我们拥有的是一颗年轻的心,累了,就让心靠岸,乏了,就让心酣睡,毕竟一生好长,我们的心还年轻,需要这样的酣睡和呵护。

朋友,好特别的字眼,每每想起,都会感觉特别的亲切,不知道是我的朋友在想念我,还是我想念朋友,总之常常这样想起时,内心就会热热的,暖暖的。似乎这辈子都会这样温暖。

天冷了,如果没人在身边的话,找个温暖的人在身边也好,不要再把孤单,孤独留在身边了,那几个字多冷啊。找个温暖的人吧,特别是在这个寒冷的冬季,我们需要,毕竟大都还一个人。

找个温暖的人在身边吧,是女孩的话,最好。能够温暖一辈子的女孩,更好。女孩子的话,就找个温暖的男孩吧,只要还活着时,相信他会温暖你这一世。

温暖的文章5:那些温暖的读书记忆

文/冻凤秋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与阅读相伴的过程。

当孩子用胖乎乎的小手摸到第一本书,就意味着开始从懵懂走向智慧。最初的读书记忆应当来自家庭,父亲、母亲,或者祖父、祖母等,在星辰漫天的夜晚,橘黄色的灯光下,阅读,讲述,用美妙的故事为我们打开一个个神奇的世界,那慈爱的声音给我们的心灵以最深的滋养。

或许那记忆来自学校,从幼儿园时的绘本,到小学、中学时的教科书,老师带领我们遨游在文字的天地,那谆谆的教导和琅琅的读书声铭刻在关于校园的精彩回忆里。当我们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我们与书的故事就更加缤纷多彩,那或许是借书、购书、藏书的趣事,或许是阅读带来的豁然开朗、心领神会的时刻,或许是因书而生的缘分,或许是凭借阅读、写作改变命运的奇迹。

2019年4月20日,适逢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这是农人播种的时节,也是适宜友朋品茗的时节。那天午后,来自全省各地的读者相聚在郑州瓦库17号店,和穿越岁月的旧瓦,带着清香的新茶一起,和来自北京的文艺理论家、散文家刘玉琴,来自武汉的出版家、作家周百义,和剧作家陈涌泉,编辑家许华伟,作家南豫见、南飞雁父子一起,做客河南日报中原风读书会,回望温暖的记忆,述说阅读带来的奇迹。

培根铸魂

她清瘦,如茶。

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海外版原副总编辑刘玉琴曾数次到中原,多是为观摩戏剧,这是第一次,为读书而来。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4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

她说,中原风读书会所做的事情,也是在培根铸魂。因为播撒书香,可以让每个人从阅读中受益,得到灵魂深度的滋养和生命质量的提升。

她说,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读书面前,人人平等。这也是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读书日”的宗旨。

她回忆起自己童年时,寄居在乡下外婆家。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村,比较贫穷,唯一的精神大餐就是每年会有说书人到来。聆听“杨家将”等故事,让她记住了烧火丫头杨排风,觉得自己也可以像她那样拥有不一样的个性和人生。

正是民间文学的滋养,让她考大学时选择了文科。后来,到人民日报社工作,又进了文艺部。几十年的编辑生涯,且读且编,读书对于她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曾担任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文华大奖等评委的她,回首读书生涯,仍谦逊地说,自己读历史、哲学、社会学、法律等方面的书籍太少,致使很多的思考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今,还在努力弥补。

她如今在思考什么?她提到国学大师钱穆说的,哲学就是研究两个问题:世界是什么,人生是什么。她提到北大哲学系教授张世英,把人生分为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

读书、思考,会不断提升我们的精神高度,最终超越功利,到达审美境界。正如她那天动情朗诵自己的新书《万物皆有爱意》中的文章“相隔一朵桃花”里的句子:人生若白驹过隙,秉持一种信仰,一种坚守,葆有一份美丽的情怀,便能在内心里找到永恒的美好,开阔出锦云般的又一方天地。

他充满激情,如戏。

如今,“全国戏剧看河南”,精品剧目不断、屡获大奖的河南戏剧已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

这其中,有省文联副主席、省剧协副主席陈涌泉的一份成绩。

那天的读书会上,他悄悄地把《程婴救孤》《陈涌泉剧作选》两本书放在展台,他希望它们能遇到自己的读者。

他年少时读书不多。在南阳唐河县一个偏远的村子里,最初的启蒙,便是在昏黄的油灯下,母亲在他入睡前讲一两个“瞎话”。而隔十天半月,村子里会来一个民间曲艺艺人,说鼓词,唱大调曲;逢年过节,还会有庙会,大戏。戏中的忠孝节义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在他心灵深处种下了文化的种子。

这注定他走上戏曲创作的道路。每一次创作剧本,他都有针对性地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写《程婴救孤》《阿Q和孔乙己》《风雨故园》《张伯行》以及新近创作的《黄河绝唱》等,莫不如此。读书与创作结合,让他越来越体会到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真谛,他说,读书要善于思考,善于吸收,使之真正成为支撑、引领我们前行的力量。

那天,投影仪上播放着他创作的《风雨故园》,朱安在戏中唱着:一句话拨云见太阳,沉闷的心情顿开朗,心潮荡漾人已醉,如饮琼浆似飞翔,一飞飞到百草园,百草园里好风光……

他捧着书,念诵着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片段,期待隔着时空完成一种富有意味的心灵的跨越。

他以戏曲人的方式诵读、表演,期待更多人读懂中国戏曲这门综合艺术,爱上传统戏曲。

贵在坚持

那是1965年,小学毕业的周百义连考两年初中,都因为家庭成分原因没能考上。于是,15岁的他,随当教师的母亲下乡,当了5年农民。之后,带着一腿泥,去做了乡村小学代课老师。

那些日子,一有时间,他就读书,如饥似渴。读《红楼梦》,他做了两大本读书笔记。正是读书改变了他的命运。

1978年,恢复高考后,他以“小学毕业生”的身份参加考试,语文成绩竟考了98分。后来,到师范学校读书,教书,又因为勤奋写作,当上县文联主席。1985年,考入武汉大学作家班,真正圆了大学梦。

大学毕业后到长江文艺出版社当编辑,他勤奋敬业,每编一本书都要认真写书评,同时在工作之余大量读书,不断写作。41岁当上出版社社长,一手打造辉煌的“长江10年”,策划出版《二月河文集》、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等优秀著作,先后获“新中国60年100名优秀出版人物”称号,第十二届“韬奋出版奖”。

面对家乡读者,他诚恳地说,读书贵在坚持,人生贵在坚持,一辈子能够做成一件事,足矣。

那天,他深情地回忆起与作家二月河31年的情谊,那是一位编辑和一位作家之间的真诚与信任,是经得起岁月淘洗的心与心的碰撞。

他认真地朗诵自己那篇怀念家乡的散文《木梓树》:桑梓之地,父母之邦。正如《诗·小雅·小弁》中所言:“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所以,家乡田野上的木梓树,始终是游子心中的向往。

河南美术出版社总编辑许华伟20年前,因为出版孙皓晖的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而与周百义先生从交锋辩论到相知相惜。

他说,读书会给人底气,让你坚信自己的价值判断。

他回忆起当年见到94岁的南怀瑾先生,先生说,读书,一定要读经典,从文化源头读起。先生给孩子们推荐《千家诗》,以其选诗内容健康、向上、乐观,格律严整,“诗词三百首,每天不离口,平时当歌曲,学问自然有。”

他记住了南怀瑾先生的话,如今仍坚持每天诵读经典诗词。现场,他以自己的方式吟唱,张继的《枫桥夜泊》,苏东坡的《定风波》《赤壁赋》等,神采飞扬,气韵贯通,让人忍不住跟着唱起来。

书香永恒

身为父亲,作家南豫见自豪地谈起儿子南飞雁第一部书《冰蓝世界》出版时,他如何把手写书稿交到周百义先生手里,如何受到鼓励,第一次出书就印了一万册;让他记忆犹新的还有儿子读高中时,因为功课紧,他不允许儿子偷看课外书。南飞雁每次进卫生间,都让父亲检查有没有带书。他一直很放心。直到后来,清理卫生间时,在浴盆下面的洞里,发现很多文学杂志和经典名著,这才知道儿子故意藏了书。

这些关于书的往事铭刻在父亲的脑海里,比他自己的读书经历还要记得清楚。他自己1978年到北京电影学院参加导演系专业初考,朗诵的是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路顺利,但最后因为政审不过关,没有读成。后来,他埋头创作,推出10部长篇小说,两百多篇中短篇小说,两部电视剧在央视播出。

文学为他赢得了荣誉和尊严。那天,他深情朗诵的是自己新创作的长诗《爱情宣言——献给我亲亲的大沙河》:肉体会消失,灵魂却永生/爱,没有终端/千百年后,依然/与大沙河相依为命的:那一株株挺拔的岸柳/那一条条活泼泼的游鱼/那一簇簇随浪摇曳的水草……/就是我/一个憨憨厚的我/一个傻乎乎的我!

而南飞雁,那个六七岁时读着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把《罗马史诗》《神曲》《罪与罚》等经典作品的画面印刻于心的孩子;那个接过母亲买的《故事大王》录音带,学说普通话、讲故事的少年;那个大学时在金水河边背诵《山鬼》,读金庸、二月河、黄易作品成长的小伙子;那个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文学硕士,认真研读外国经典长篇的“80”后作家,已然成为成熟的实力派写作者。长篇小说《大瓷商》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篇小说集《天蝎》等精准地呈现了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新作还在不断推出。

但骨子里,他仍旧是那个少年。就像他那天朗诵的金庸自传体散文《月云》里写的:他总是觉得,不应当欺压弱小,使得人家没有反抗能力而忍受极大的痛苦,所以他写武侠小说。他正在写的时候,以后重读自己作品的时候,常常为书中人物的不幸而流泪。他写杨过等不到小龙女而太阳下山时,哭出声来;他写张无忌与小昭被迫分手时哭了;写萧峰因误会而打死心爱的阿朱时哭得更加伤心……

读书,让人日渐阔大,更加悲悯。

那天,现场每一位读者心中应该都有一份关于读书的记忆。一代代人,一个个家庭,一群群友朋,与书籍、阅读有关的故事、记忆温暖而绵长。

光阴易逝,书香永恒。

温暖的文章6:冬日,和温暖相伴

又是一个冬季!走在熟知的路上,就这么和冬日无约而遇,相见是这么自然!每一个季节轮回,仿佛都是约定好的,只是季节没有变,而行走的人,又在生命的旅途中增添了一道年轮。这道年轮,伴随着脚下的印记,向前不断延伸着,身后,是记忆留下的影子,帮我们收藏过去!

冬季,是每个年轮收尾的最后一笔。这个冬日,会是怎样的期待?我在期盼中想着日子的别致。

在深秋最后一场雨之后,西北铝的冬季会在暖日的阳光下来临,没有风,感受不到冬天的刺骨,总是暖暖的,像春日的杨柳花,自然落下。透过杨树干枯的枝桠望向天空,冬季晴朗的日子仿佛罩在薄薄的雾纱里,太阳很近很低,像挂在树枝上。若是多云的日子,葱郁的松柏会点缀单调的街景,谁说冬季没有生命的景色呢!有雪的日子更像一幅画了,梨花纷飞,美的清纯,白的耀眼,天地都连成一片,那种纯净、晶莹,让你不忍轻易践踏。

生活在西北铝的人,在冬季里内心也是装着一盆火。相知相熟的好友街邻,照面时总是在问候声中微笑而过。有位离开这里的朋友曾感慨地对我说:远在他乡,最叫人感触的是世情的淡漠,而现在最怀念的是这里暖暖的人情世故!人,何尝不是这样,离开熟悉的人和事,就如踏向一个陌生的冬季,在重新来过的时候,总是会变得不习惯起来!因为不一样的冬季,心也会随之感触。或快乐或忧郁、或兴奋或低迷、或甜蜜或苦涩、或幸福或痛楚,这些情愫弥漫在生命的季节里,无需剪辑自成脑海里感知的亲历!

每个冬季来临,期盼也跟随希望在雪中燃烧。这里的人有寒冬梅的性格,即使在雪中,雪也会输梅一段香!没有浮华,质朴而热烈,很像这里的人,难道不是吗?在寒冬里无闻地开花,没有扑鼻的芬芳,却可以感觉到花开的声响。即使花瓣被冬雪压下,就像一个转身,也会潇洒地落下,点缀银装素裹的大地,烙下一抹红!梅对冬天是有一段特殊感情的,开的那么艳,那么美,用凌霜傲雪的铁骨和疏影横斜的劲枝迎着风雪开放。由衷赞美梅的性格,在欣赏它的时候,忘记了冬的寒冷!

有时候,精神的欢愉就如文字的叠加,会有一种写字的冲动和快乐!精神的家园是不能干涸的,如同文字。西北铝在这个冬日里行走,用温暖融化着空气里的凉意,那种温暖是一种精神的支撑,在冬季里散发着暖意。譬如西北铝文学艺术联合会的成立让我们在这个家园里相聚,这也是企业文化凝聚精神中的一份子,使人感受到了温暖!

冬日,和温暖相伴。足将一份晶莹、一份恬静、一份悠然变得透明、安静、平稳。闭上眼,就会与这个再熟悉不过的空间交融,感觉温度在冬日里融化,快乐了、清凉了,心也静了。冬日,和温暖相伴。与冬天的阳光牵手,体会一种温度!

温暖的文章7:温暖的邻居

文/喻云

“叮咚……”正吃晚饭时,听到门铃响,还没开门,便听到对门陈奶奶爽朗的叫门声,“有人吗?”

打开门,便是一张笑容可掬的脸和递过来的一盆鲜嫩欲滴的葡萄。

“这是今天媳妇孙女去农庄摘来的,魂都还在上面呢!”陈奶奶甚至连人也没走出自己家门,竟自趴在门口,把身子探过来,对着我说。

“谢了啊!”我接过她弯身递过来的盆子,回头把葡萄倒到厨房水果盘里,把盆子还给她。趁她接盆子的当儿,两人隔着门继续聊些家常。

都说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生活,也如钢筋水泥般冷漠,生硬。楼上楼下隔壁邻居,只几步之间把门重重一关,有如隔着一道铜墙铁壁,把人与人之间硬生生隔得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这种老死不相往来之风似乎已成了城市生活的一种写照。

然而,我生活的这个楼道,却打破了这种城市标签,邻里间的相互串门、嘘寒问暖,有东西一起尝的温暖,让我仿佛又重回到儿时在乡下端着饭碗上隔壁王大婶家串门的情景。原来,在城里也可以这样的融洽、和睦。

我记得,夏天,我唤对门家的小孙女玲玲小朋友到我家顶楼露台上的菜园子里摘西红柿,给青菜叶子抓青虫。陈奶奶从她们家南露台上扔过来一条鲜活乱跳的鲫鱼,说,儿子刚钓来的,赶紧趁新鲜杀了。那鱼儿,经这重重一摔愣是没死,还在我的花盆间上蹿下跳。

然后我说,你家儿子不回来,我家老公也在外面吃,要不,你和你家媳妇小芳一起来我家吃饭得了,看玲玲玩得正欢,都不想回家了呢。爽快的陈奶奶也不推辞,拎着个煮好饭的电饭煲,几碗烧好的菜就过来了。于是,这个晚上,我们五个老中青少幼女人,围坐在我们家,吃着从自家菜园子采摘的无公害蔬菜,聊着与男人无关的话题,像个一大家子。

三楼的阿娟是这个楼道里的热心人。夏日晚饭后,只要你在家里闷热呆不住,或者闲得慌,到楼下去,便会看到一群人,不过是楼上楼下几个熟人,围坐在一张小圆桌边。桌上切着西瓜,众人聊得尽欢。这便是阿娟带头组织的纳凉晚会,当然没有唱歌演节目,不过是一群人坐在一起东侃西聊而已。见你下来,阿娟热情地向你招呼。这时,你可以大方地拿起桌上一块西瓜吃,很快便融入了他们的聊天队伍中。

开春的时候,阿娟会在楼下绿化带的空地上,撒下一些花种。半个月后,在春风的吹拂下,春雨的滋润中,花苗蹿出地面,长满整块空地。阿娟于是就招呼你,想要什么就挖去。你也不会客气,看中了那几枝太阳花,矮牵牛,一并挖走,种到自家花盆里。于是,待几个月后的初夏,这幢楼家家阳台上,便开满了粉红的,淡紫的,大红的夏花,姹紫嫣红,煞是好看。我们看到,阿娟的一片热心开满了整个楼道。

那日下班回家,走到楼道口,见一清瘦老者坐于台阶上,约莫五六十岁,身边堆着大包小包,似从远路赶来。上前询问,果然是五楼家的老父,从外地老家赶来女儿家,因女儿尚未下班,故坐于此处等候。我问他,女儿知道你在这里等他吗?他摇摇头说,自己没带手机,没能与女儿联系上。我于是拿出手机问他女儿电话号码,他从口袋里翻出一张折皱了的纸条。我对着纸条上的号码帮他拨通电话,见他用我听不懂的方言与女儿联系上了,心中也便踏实了。此时天色渐暗,便招呼他到我家去坐,他羞涩地笑着摆摆手,但脸上难抑对我的感激。举手之劳,与人温暖,何乐不为?

我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可以像冬日里的那束暖阳,夏日里的那阵凉风,让人温暖,使人舒服。但需要每个人一抹善意的微笑,一阵问候式的敲门,一片真诚的关心,而不是如陌路般地擦肩而过,漠然地大门一关,冷冷地心里道声与我无关。

温暖的文章8:流年若水忆恩师

文/李群学

老师,是个温暖而尊贵的称呼。十年寒窗一路走来,聆听过很多老师的教诲。随着时光的流逝,有些老师的容颜在我脑海中渐渐淡去,而有几位老师,却让我刻骨铭心难于忘怀。

读小学三年级的那年冬天,我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我的数学老师,是一个和蔼的中年男人,在我做错了一整页的数学题后,他从教室后的扫帚里,抽出了一根细细的竹枝,抽在了我的屁股上。我穿着厚厚的棉裤,竹枝落在屁股上,其实一点也不疼,我却还是惊天动地地放声大哭。在同学们惊诧的目光里,数学老师扔下竹枝,把我拥在怀里哄劝我。

数学老师抽我的时候,我想起了父亲,他把我拥在怀里那一刻,我闻到了父亲的味道。那年冬天疼爱我的父亲去世了,父亲在时,我犯了错误他也会狠狠地扬起竹枝,然后轻轻地抽在我的屁股上。

我读初一的时候,我的英语老师是个残疾人。他在车祸中失去了右臂,他的左手却写得一手好字。他的课讲得非常好,让我难忘的却是他的乐观和坚强。他从不因为残缺自怨自艾,他热衷于体育运动,常和男生一起打篮球。他勇敢地追求喜欢的姑娘,在我初中毕业的时候,他和他喜欢的女同事结婚了,还有了可爱的小宝宝。

读高二那年,学校新调来了一位地理老师。他刚从师范学校毕业,比我们大不了几岁。儒雅俊秀开朗阳光的地理老师,很快就成了同学们的偶像。男同学喜欢和他一起踢球、聊天,女同学喜欢聚在他的宿舍,听他弹着吉他唱歌。我也很喜欢他,我喜欢他讲课时明快飞扬的表情,喜欢他蜷曲的头发细长的手指。早读的时候,他从课桌的夹道走过,我喜欢闻他身上淡淡的香皂味。那是一种夹杂着淡淡忧伤的喜欢,喜欢他却不敢靠近他。

地理老师姓梅,那以前我不知道竟然有这么优雅的姓氏。他以一棵梅的姿态在我青葱的岁月里蓬勃生长,多年来每当我想到“初恋”这个美好的字眼,梅老师就从岁月深处走来,让我无语微笑起来。

流年若水,却永远不能带走老师们留给我的温暖和感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