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老伴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老伴的文章1:巷口的老人
文/刘兵
据说十几年前,他老伴得急病去世,接着又因家庭琐事跟儿子媳妇狠狠地吵了一架,一气之下,老人简单地收拾了几件衣物,独自跑到城里谋生。
他还就看中了巷口的那块“风水宝地”。搜寻废弃的编织布和木条,临时一搭,就成了栖身的“窝”。然后积攒四处弄来的砖块,攒钱买来油毛毡,搭建了一间狭长的棚户房。老人挺有心眼,把“门”开在临街口,写上修鞋、擦鞋、打气的牌子,以维持基本生计。房后摆了个煤炉子,弄碗清汤面,有时熬点稀饭就着咸菜当一顿。步行百十米到菜场旁边上公共厕所。
有了稳定的住处,慢慢地,我们发现老人把自己也当成本地居民,很有“主人翁”意识。生意闲暇,他注意观察进进出出的人,谁叫什么、住哪栋、家里几口人、上没上班等摸得八九不离十。对于神色慌张背着鼓鼓囊囊大包的陌生面孔,或莫名地搬了大件物品,老人定上前问个仔细。由于他的警觉,两次拦截了小偷,叫来了片警。这些壮举传开后,大家对他产生了好感,等于无形中多了个“门卫”呀!街道里虽然无法给他办低保,但逢大节破例发点慰问金,拆违中帮他说好话,打马虎眼,默认他能住这儿。
对于这些照顾,老人把更多的心思回馈在社区里。他本来手就巧,又琢磨着学会了修下水道、小家电等。谁家临时有事,只要在巷口一喊,老人背起工具包就跟着去。弄好后,工钱随便给,多点少点无所谓。有些慷慨些的居民,除了正常的报酬,还顺手送些食品饮料,过期的课本和辅导资料,老人托人捎回去给孙女。逢哪户买新房后搬家,他更是闻风而至,忙前忙后,招呼上车,打扫房间和走道。末了,就“讨”不要的破旧家具、电扇、电饭煲等修补修补低价倒给租住在这里的打工者,既为自己创收,也避免了乱扔大件生活废弃品。实际上,他在间接地为创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区出力。
前几天,我路过巷口。因为是“老街坊”,老人热情拉我谈家常。我朝他屋里瞥了一眼,所有的摆设都是捡来的,里面坐着一个戴眼镜看书的小姑娘。
老人兴奋地跟我说,那是孙女,考上了这里的大学,周末来看他。他早已跟儿子和好了,打算陪着孙女上完大学找到工作,最好能帮孙女在城里找个好人家。现在,农村老人也有指望了,能办医保,还有生活补贴。他希望再过个三五年,能回老家找个老伴,颐养天年。
关于老伴的文章2:老酒最浓,老伴最亲
文/天命无忧
曾经看到过不知道哪位文人写的“路过的风景,有没有人为你好好收藏”这么好的句子。虽然我无法悟透个中的诗意和浪漫的真正涵义,但是我从把老的诗句联想,却能理解出这句话里唯有“收藏”是最可贵的。漫漫人生路,谁去为你收藏生活?谁去为你收藏美丽?谁去为你收藏幸福?答案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那就是与你朝夕相伴、生死与共的他(她)!
诗词歌赋中常见的那句话“少时夫妻老来伴”,这是不用有什么学问的人都能理解的道理,却被当今很多潮人嗤之以鼻,所以他(她)们常常因为不愿意担负责任而选择离婚。明知道今天是传统的元宵节遇上了西方的情人节,写这个有煞风景,但我还是要继续说下去——
把老的诗句很容易引起一大批人的共鸣,其中包括我。我曾经写过调侃自己的日志“几不换”。最终还是说妻子没换过,所以现在变成了老伴。
其实两个人的相爱,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人,中途换伴就是过客,一生一世就是缘分。但这个缘分绝对离不开两个人的共同维系与经营才能获得。有了这个缘分,你才能真正乐享“少时夫妻老来伴”的美满与幸福。
我虽然没有把老夫妇那五十多年的感情积淀,但也与发妻生活了三十多个年头。在这三十多年的婚姻里,我们吵闹过、痛苦过,困惑过、烦恼过,都因为彼此间的珍惜和在乎,始终没有产生过逃出围城的想法。
妻子是20多岁就无怨无悔地走进了我们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她用闪耀着青春的活力的热情和娇柔的身躯,一直分担着生活的重担。几十载就这么重复着柴米油盐,洗衣做饭,孝敬父母、抚育儿女的循环,使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铭刻在我心扉的是1996年我患病需要做开颅手术,妻子知道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当我们来到医院入院的时候,大夫看着面容憔悴、身体瘦弱的她时,还以为她是病人。就这样,她仍然坚强地在医院不分昼夜的护理我二十几天,出院又精心照料,寻医找药,千方百计调理营养,还要承担照看两个孩子和繁重的家务,独自一人承担这身心的痛苦和精神的折磨……
少年夫妻的日子好象还近在眼前,刹那间我也向夕阳迈进,已经到了老来伴的时候。老来伴的日子,是经历了互补、互容忍、互磨合、互宽容后的宁静,是互相搀扶携手夕阳共享黄昏的日子。有首歌唱得好,“有了伴的路,没有岁月可回头,所以牵了手的手,来生还要一起走”。谁能说,这不是天下所有眷侣的心愿呢?
如果说一句最实际的话:我不问也不去想什么来生,只要今生今世不离不弃,在彼此挚爱而安祥的目光中,一同老去,牵手到最后那就是幸福的老来伴!
老酒最浓,老伴最亲。尽管生活总是曲曲折折、总会激起涟漪,还有生活的艰辛和坎坷都在考验着夫妻。同甘苦,共患难的夫妻才是相濡以沫的夫妻,才是真正的夫妻。如今,半个世纪的风霜虽然染白了我们的双鬓。但是我们完美的人生好象刚刚开始。虽然彼此已经青春不在,韶华不存,但是有如《最浪漫的事》的歌词写的那样:“我还依然把你当成手心里的宝!”“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就像把老诗中写的那样:“不管是春夏秋冬,不管是人前人后,‘我爱你!’一直喊到我们生命的尽头。”
关于老伴的文章3:老来始悟相伴理
文/郭华悦
算起来,与老伴一路走来,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祸福与共。随着感情的愈发深厚,我也发现了一个挺有趣的现象。
我们是经人介绍,这才走到一块儿的。在那个年头,这是多数青年男女共结连理的方式。毕竟,自由恋爱还比较少。而经媒人撮合的婚姻,大多都经历了一个互相衡量与计算的过程。
其实,说白了,就是算算看,自己能从对方那儿,得到些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能在一起的人,自然是有所“得”。有的,可能觉得对方家庭不错,能力也可以,以后能有比现在更好的生活。有的,可能看中的是对方的外表。至于我,那会儿看中的是对方的性格。有人关心,有人照顾,这也是我认为,能从对方和这段感情里,所得到的。
以前,我在乎的是,能做些什么,能从感情和对方身上,得到什么;可后来总觉得,随着感情的加深,自己顾忌越来越多。买一样东西,总会下意识地想想,对方如果不喜欢呢?做一件事,也会先考虑,万一让对方不高兴,岂不是得不偿失?
于是,自己的世界里,“能”越来越少,“不能”越来越多。
有时候想想,难免觉得“亏本”。刚在一起时,总觉得世界之大,随我任意,无所不能。同时,也觉得自己从婚姻里得到的,比一个人的时候,更多,更划算。当然,这种“更多”,是精神上,而非物质上。
可如今,怎么反倒处处都是暗雷?说什么,做什么,都得先在脑子里过滤一遍,生怕让对方不高兴。本来,觉得另一半温柔体贴,能照顾自己;可后来,感情深了,自己反过来,事事为对方着想,反动束手束脚。
其实,后来想一想,这也是件好事。
这就像一段感情里,索取是第一步,也就是“能”;付出是第二步,也就是“不能”。人在慢慢成长,慢慢成熟,这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吗?
只有“能”或“不能”,感情势必不能长久。如果懂得了“能”,同时也知道了“不能”的重要性,那恭喜了,起码在爱的道路上,我们已经踏出了可喜的一步。
关于老伴的文章4:老伴爱集邮
文/周柳莺
老伴对集邮的喜爱已有20年的时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刚刚兴起集邮热潮时,他对邮票收集的热度已达到了痴迷。家里的三四本邮册,里面收藏的虽多是从实寄封上剪下来的旧邮票,却承载着他对集邮的殷殷情愫。
老伴在上世纪80年代,就四处寻找和收集信封上面的邮票,他经常坐在学校的传达室内,等着投递员来送报纸,主要是想看看学校往来的信件中,有没有好看的实寄封和邮票。如果有,一定要看看是什么邮票,是外国的还是中国的?然后过几天,就会找到收信人与之交换或购买,好心的同事会把邮票剪下来送给他,有珍贵的邮票,就花个一两角钱买下来。如此积累,他的藏品越来越多。
从信封上剪下来的邮票,他都要用清水浸泡20多分钟时间,然后将邮票和信皮轻松拨开,放在玻璃板上阴干后,用镊子夹起来放在集邮册中。碰到收集重复的邮票,他会把它们装入信封中,留着日后和其他集邮爱好者交换奇缺品种之用。老伴在与朋友通信往来中会附上一句:家里有废旧邮票吗?请寄给我。在众亲友的支持下,他的邮票藏品日丰,还有不少珍品。有些珍贵的邮品发行量相对比较小,有些被邮商用来在市场作为紧俏邮品来炒高价格,而普通集邮者在集邮公司或者邮市碰到合适的品种以及合适的出售价格时,作为一个集邮新品种来收藏也未尝不可。
去年我和老伴有一次到邮市买邮品,发现在一商户的柜台里摆着“世园会”彩珠版邮折,不经意间老伴就随便询问一下,问完想转身离开,不料,这位摊主竟向老伴推销起来:“这些邮折是刚从集邮公司拿到的货,一个还没有卖,你如果要,价钱可以商量。”因为进入邮市的时候,老伴就在另一个商户那里问过价,开价是500多元,心中也大概有个数,同样品种在市场中价格都差不多,所以根本没打算买,但一听摊主的开价才120元,多少让人有些诧异,莫非邮品有什么瑕疵才卖得这么便宜?我给老伴使眼色,老伴便不动声色地让他拿一个折子看看,仔细检查过后,整版邮票没有什么问题,心中暗自窃喜,今天可让咱“捡漏儿”了。随后与摊主砍价,最后两个折子以220元成交。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一种邮品,因为价格问题,当时可能还觉得自己囊中羞涩,但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你以大大低于市价而拥有之,这就是人们说的“捡漏儿”。这种可遇不可求的事,不是谁都能碰上的,老伴能不偷着乐么。集邮就是这么有趣,当你为买心仪已久的邮品而被迫“挨宰”时,无比郁闷,偶然的“捡漏儿”又让人心情畅快淋漓。
邮票是“国家的名片”,一本邮集册装载着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和古今人物,绚丽多彩的邮票如同一本百科全书,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感受着方寸之间的艺术风韵。老伴常常说,爱上集邮是他这辈子最大的收获!
关于老伴的文章5:太极健身怡晚年
文/钟竹意
我和老伴退休后都发福了,健康体检显示,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高……
一天清晨,我俩散步归来,发现离小区不远处的一块空地上,有一帮老年人在学太极拳,我俩便驻足观望。年过古稀的老教练可真是个热心人,他健步走近我俩温和地说:你们也一起学练太极拳吧,练太极对身体有许多好处。他边说边运用自如地比划着。望着这位古稀老人一招一式柔韧地比划,照实令人羡慕。老伴听后便拽着我走上了“运动场”。
说练就练,我是个急性子,但初学那慢慢悠悠的一招一式,感觉很是别扭。老伴怎么比划也不像那么回事,集体练时老伴还“偷工减料”不认真学,谁知被教练发现了,他来到老伴跟前手把手地教,一边教,一边给老伴讲练太极拳的好处,并告诉老伴他以前身体也很胖,并且经常腰腿疼,自从练了太极拳后体重降了好多,腰腿也不疼了,这让老伴半信半疑。因为眼前的教练身材适中,精神矍铄,腰腿活动自如,太极拳打得十分柔韧到位。老教练这么诚恳热情,碍于面子,老伴不由得跟他一招一式地学起来。老伴比我聪明好学,大约一个周,他就掌握了24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回到家他又成了我的师傅,我俩在客厅对着大镜子比划来比划去,他对我要求很严,每个动作都要求我必须做到位。
坚持练习半年之后,我们又学习了42式、64式。现在不少初学者还拜老伴和我为师傅呢。更重要的是,老伴腰腿变得十分灵活,活动筋骨好像哪儿也不疼了。前不久我们去医院检查了身体,老伴和我的血压、血脂都明显地下降了。我们尝到了练太极的甜头!
关于老伴的文章6:每逢过年时
文/温跃渊
年前的一天,下了一天的雪。老伴说,你再唱《白毛女》,不会再流泪了吧?
我说不会了。
但是,思绪还是回到了故乡,回到了童年。
童年是苦涩的。几岁时,父亲就病故了。家里很穷。缺吃少穿。哥哥到城里当学徒了,后来母亲也到城里了,哥哥和母亲每月能给三五块钱的生活费。那时我只有十二三岁,但也能带弟弟生活了。中午烧点稀粥,吃两三碗,留一点;晚学后,再热一热,吃两口,一天就过去了。
但那时的精神生活很丰富。故乡的小镇曾是“李府”的粮仓,有几百间大瓦房,抗战后做过安徽学院(即安徽大学),1952年后又做过省里的康复医院,来了从朝鲜前线回来的伤员。每个礼拜都演戏、放电影,慰问伤员们。还在邻居家设过图书室,有小人书看。那个时候看电影《白毛女》,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了那么逼真的雪花,看到喜儿赤脚在雪地里、在山洞里奔走。为她的命运牵挂着。
1954年,是百年不遇的大水,冬天,又是百年不遇的大雪。春节临近时,我们家还欠着丁家的一些债务。要到城里去找哥哥和母亲要点钱。积雪很厚,盖了路。那时从故乡到合肥的火车票是二角一分钱,我们没有钱,我们只得顺着到合肥的铁路线走。在雪地里赤脚走,很慢,一天还走不到。在一个叫钟油坊的地方,丁叔叔有位朋友在那里,于是我们到那里过了一夜。那家人给了我一双旧布鞋,我穿在脚上,觉得好暖和好暖和。
第二天,我们又赤脚再走,终于在傍晚时到了合肥。哥哥和母亲都给了几块钱,还了债,也过了年。1955年的冬季,是几十年中最冷的,零下一二十摄氏度。
我在小学时就喜欢书法、画画,更想当作家。但是缺吃少穿的日子还在继续着。后来母亲让我到城里当学徒,为了解决肚皮问题,只得先放弃学业。
想当作家,就得写作。于是开始记日记,天天记,这就是我的写作,一不小心居然就记了60年。发点工钱就买书,没有棉衣不要紧,关键是没有棉被盖,只好和别人“捣腿”,今天跟这个挤一挤,明天跟那个拱一拱。工作6年,也还没穿过棉裤。直到1962年1月,车间给厂工会打了报告,批了5块钱,专款专用,才给我解决了一条棉裤。没有棉裤穿也不算什么。喜儿在深山里有棉裤吗?也没有。那年在雪地里赤脚走了两天,不也没有棉裤、棉鞋吗?不也熬过来了吗?少年不知愁滋味。
只是每年冬天下雪时,看着那纷纷扬扬的雪花,就会想起电影《白毛女》,我就会吟唱《北风吹》,或者吹着口哨,眼里还会噙着泪花。这种情结一直持续了许多年,许多年,一直至今。
有一年参加全国文代会,和演《白毛女》喜儿的田华老师在一起开会,人民大会堂的人海中,她的满头银发特别显眼。按说早已过了追星的年龄了,我还特意和田华老师照了一张合影。
过年期间,我在没事的时候,就在电脑上搜寻《北风吹》,把各种唱法和音乐都糅合到一起,反复地循环播放,我也就反复地听,听不够。
关于老伴的文章7:老歪的九个“伴”
文/张学伟
老歪今年66,老伴去世3年了。街头邂逅老歪,他乐呵呵同我打招呼,我眼睛不禁一亮,老歪同3年前相比,精神更加矍铄了。我不禁问:“是不是找到新老伴了?”老歪用手捋了捋白发,竟然孩子般诡秘回答:“岂止一个老伴?我有九个伴,赶上潮流了吧!”老歪的话让我忍俊不禁,还是让他一一道来吧。
第一个老伴是结交众伙伴:老婆子走了,寂寞无聊。于是,上了老年大学,到老年大学,结交众多伙伴,走出了狭小的生活空间,远离孤独。和伙伴说说话,聊聊天,相互信任,你帮我,我宽你心,身心得到彻底放松。
第二个老伴是素伴:从不攀比,居住的房子虽然旧,但东西陈列整齐,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不仅居室简朴,穿衣戴帽也朴素,还有一日三餐也喜欢食素,肠胃没有出过问题。
第三个老伴是游伴:平均每3个月要出去旅游一次,游览祖国大好河山,走低谷、攀高峰,仰望蓝天,远眺大海,游山玩水,开阔视野。
第四个老伴是德伴:加强道德修养,不倚老卖老,办事自觉排队,不挤不闹,谈吐优雅,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
第五个老伴是乐伴:不要因为没了老伴就世界末日,每天笑呵呵的,每天大笑3次,笑是乐观豁达的象征,是美好心情的自然流露。解除了心理上的疲惫和痛苦,心境自然平和。
第六个老伴是爱伴:电视里,这个地方雪灾了,捐棉被;那个地方地震了,捐衣物;洪涝灾害,更是捐钱捐物。不能光看看,嘴上同情几句,还要表现在行动上。爱社会,爱人民,一个平头百姓也要奉献爱。社区将大红的光荣榜贴在楼道里,表扬的是我个人,也带动了整个单元每个人的积极性。
第七个老伴是动伴:社区里组织义务劳动,都是年轻人干的,但每次我都参加。义务劳动可以活动关节,锻炼身体,通络血脉,和年轻人在一起做义务劳动,相互比赛着,感觉自己也年轻了。
第八个老伴是说伴:因为人缘好,无论男女老少,都是朋友,有话从不憋心里,见朋友就乐呵呵地唠,人活一天,烦事、愁事,常常有的,一吐为快最好,说话是通气化瘀的良药。
第九个老伴便是书伴:书伴随着我大半生,尤其是漫漫长夜,看书读报,天天用脑,心胸开阔。书不仅能打发时间,也给生活带来乐趣,没有孤寂可言。
老歪的话戛然而止,我笑呵呵补充,还需要第十个老伴,那就是赶快找个后老伴吧。
老歪点点头,乐了。
关于老伴的文章8:退休生活
文/王晓明
老伴自退休后换了种生活方式,便忙碌起来了,以前的两点一线生活状态被现在的多元化所取代。每天早晨去江科大塑胶跑道快走,边锻炼身体,边和一帮跑友联络感情。隔三岔五呼朋唤友一道逛超市、下馆子、玩景点。旅游去过日韩、台港澳等,今年春天就陆续去了江大赏梅、新区广场观郁金香、兴化看油菜花、宿迁泡温泉……又计划着五月份参团去贵州梵净山旅游。她的智能手机派上了大用场,不光可购物,视频通话,还能随时拍照,分分钟就发个照片给我,而我多次在中午11点左右接到一个内容相同的电话(已耳熟能详):“我今天不回来吃了,你们自己解决吧!”品尝美味后还回来说:“现在的饭店(或农家乐)老年人真不少,全是像我们这么大年纪的,走得动,吃得下,时间又有,钞票够用。”
听老伴说,她最忙碌的一位朋友周二在老年大学学烹调,周四学电脑,周五学摄影,周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旅游时她们背着相机外出,游苏杭、下扬州、访古镇,回来还要忙着做美篇、印影集,用她们的“豪言”来说,就是要把自己培养成全能的新式大妈。
老伴坚持参加志愿者活动,每月去医院值班1-2次,不是导医就是帮患者量血压等,回来后更是眉飞色舞地告诉我,医院这几年变化可大啦,熟悉的同事纷纷退休,连领导都已换了三任,年富力强的领导工作有魄力,使医疗设施和就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态度也有所提升。看到这些新气象她心里开心。
退休的同事大多穿得光鲜时髦,个个精神焕发,是啊,我们这代人曾经遭遇了上山下乡、恢复高考继续深造或返城就业、谈婚论嫁、生儿育女……历尽坎坷,好不容易盼来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退休后开始品尝到了晚年幸福的美酒,好日子正长着呢,老年人何不跟上潮流,穿得漂亮点、吃得营养点、住得舒服点,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连上班时经常生病的“林妹妹”也红光满面,据说是坚持练瑜伽的结果,看到那张她身着式样新颖、面料很薄的外套,戴着墨镜、手舞动长纱巾在鼓浪屿拍的照片,使还在上班的同事惊讶地说:“看不出来,退休反倒越来越年轻时髦了。”确实不少同事退休后放慢了生活节奏,有时间梳妆打扮,有时间健身保养,潇洒起来了。
B同事前些天乔迁新居,我和老伴前去庆贺,江景房宽敞明亮,透过落地窗江天一色尽收眼底非常惬意。室内全新的家具,家用电器也已鸟枪换炮,各种名牌产品功能齐全,老友运用自如。赞赏之余,不禁想到自家运转多年的波轮洗衣机也该下岗了。
林语堂在《人生不过如此》中写道,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在退休生活中这份诗意显得尤为重要,会在平淡的日子里给自己营造一份惊喜和快乐。拥有这份生活的乐趣,夕阳岁月将会散发出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