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印象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印象的文章1:灯塔印象
文/沙舟
灯塔守着海,在无边的黑暗里发出一停一射的光亮,从不表白,也从不索取。灯塔人在孤独的生活中,与世隔绝。这就是我对灯塔和灯塔人的大致想象。
在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里,我们搭乘一艘木帆船,前往位于普陀县境内的洛伽山灯塔,去寻访和体味那份想象中的孤独和照亮黑暗的光明。
靠了岸登上码头,我们顺着小巧的水泥台阶拾级而上,小岛那春意盎然的生命气息扑面而来,一下子将我晕船的痛苦消解了大半,使我顿时有了一种清新的感觉。绿树丛中传来几声狗叫,仿佛在欢迎访客,我们加快了脚步。
我不是诗人,此刻,我不知道诗人们的感受,但我却实实在在被灯塔站的景象惊呆了:这儿简直是桃花寨,是人间仙境。总共只有290平方米的灯塔站,就像花匠精心制作的一个盆景,它的优美和洁净,真的令人难以置信。
攀上几级台阶,站在高高矗立的灯塔脚下,仰头望去,红白相间的塔身,浑圆,崭新,精神饱满,看不出太多沧桑的痕迹。谁能想得到,它竟始建于1890年,改建于1931年,已经跨越了两个世纪。
距离灯塔不远处,有几处建筑,又矮又简单,那是灯塔人的居所和工作的地方。建筑周围的绿化井然有序,树木排列整整齐齐,仿佛训练有素的士兵列队而立。点缀其间的桃树梨树花开正旺,千枝百朵,相互映照。地面没有一片纸屑,没有一点垃圾,难道这里的灯塔守望者都不食人间烟火?
在灯塔人的引导下,我们来到稍远处礁岩边的一个望海亭,这里可以纵览大海的气象,倾听大海的声音,感受大海的呼吸。我们极目远眺,心也便随之壮阔。此时,凄冷的海风夹带着细密的雨点,劈头盖脸袭来,显得格外无情,格外冷酷,似乎它在向我们暗示那份隐藏在诗意浪漫下的灯塔人的艰辛和磨难。
从望海亭下来,走不多远,眼前便出现了灯塔站唯一的一片开阔地。这是一个精致的小广场,它的背景一头是灯塔,一头是大海。置身其间,一种天地人生的感慨油然而生。
守了30年灯塔的陆主任向我们介绍,灯塔人的主要工作就是保护环境、设备保养和保证灯塔正常照明。
在这里,我第一次听到了“擦铜”这个词,这是灯塔人一项很具体的工作。灯塔人使用的水壶、钟、窗栓、门把手等这些日常用品,都是铜制的,把它们擦得光亮闪闪,然后抹上油,是灯塔人每天必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据说,来灯塔站检查工作的人,首先就看这些小件的铜器擦得亮不亮,有没有长铜锈。
“擦铜”习惯延续了100多年,至今仍一直保持着,它已经不仅仅是一项工作,而是变成了一种独特的灯塔文化。它让灯塔人能够保持着积极的工作状态,克服寂寞带来的孤独。
灯塔的光亮是灯塔人燃烧自己的生命制造的光明,在茫茫大海中成为一种永远不灭的信念。
印象的文章2:大泽印象
文/谭永强
大泽山,古名“九青山”,距市区约30公里。大泽山历史悠久、古迹棋布、轶闻迭起、名胜荟萃,据《史记》记载:早在秦汉时期,大泽山就被誉为全国八大名山之一。现被山东省政府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森林公园”,而关于葡萄据载始于汉代这里就有零星的葡萄种植。
虽年近四十,但实在愧为大泽山人。终于,在一个山水如歌的午后,我有幸翻开了厚重的大泽史书,渐渐步入了这条充满神秘的历史长廊。清泠的湖水泛着粼粼波光在身边静静地流淌,满眼淳朴的果园散发着清新的气息,乡间的水泥路撒下斑驳的树影,山脚下红瓦绿树掩映着静谧的山村……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远眺灰蒙蒙的群山环抱着绿水,好似一幅清淡幽雅的山水画。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和浮躁,到了大泽山,人也仿佛一下子清爽了起来,犹如品一壶上等的茗茶,鼻息间幽幽地浮动着清雅的暗香。经年的葡萄品质同时在历史文化中积淀,长久浸润出大泽山的古典和丰满。
一晃,车子不觉到了大泽山久负盛名的五龙埠葡萄观光园,自下而上只见人头攒动、车行如流,放眼望去层层叠叠、熙熙攘攘,如同波浪随风滚滚而去,打扮光鲜的城里人纷纷开着私家车纷至沓来。相比之下那葡萄园里的老农,没有刻意的修饰和做作,黑黝黝的肩膀上搭一条细碎的毛巾,笑呵呵地一边匆忙不迭地招呼进园的客人,一边随手剪下那一串串如玛瑙般的葡萄。“大爷,今年您又发财了!啊呵呵呵”城里的小伙恭维着和老农打着招呼。“啊,你说啥……?啊哦,还行啊!咱赶上了好日子啊!哈哈哈……”老农爽朗地笑了,那额头的皱纹也随之舒展开来。
信步走上埠顶,天蓝水碧,泽山湖静静地仿佛一位清纯的少女,向人们展示着她靓丽迷人的肌肤,一座座民居错落有致地依偎在她的身边。侧目移步,满目清凉、绿色相拥,甜润的空气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思想也一下子变得空灵起来。却又怎一个“寂寂性天无障翌,明明心底尽融通”了得?真可谓是“目尽长空杳翠烟,直堪搔首问青天”。
来大泽山,她的每一个角落都那么值得驻足,且不说那肃穆的宗教寺庙、历代文人墨客赋诗题咏的摩崖石刻……单单这里雄伟的山、静谧的水、淳朴的百姓,就足以让你如醉如痴、流连忘返。你只有慢慢寻觅和感受,才能体味到蕴涵其中的文化意韵、幽兰吐馨般的清新自然,还有淡淡的历史沧桑感。
落日寻空谷,林深万壑开。鸟鸣山意动,云度水香来。入寺花分径,闻钟月满台,悠然罢尘想,身世隔蓬莱。
如梦如歌的大泽山,云卷云舒的刹那间,早已深深地印在你我的心上……
印象的文章3:沤江印象
文/马良权
即使在本地的区划图上,沤江也只是一丝浅浅的淡蓝色的绒线,还没有她近旁的106国道看来阔宽直接。
她汩汩地从罗霄山脉的莽莽林壑中流淌出来,袅袅曲曲,绕峰穿谷,慢慢地成为了东江、耒水、湘江、洞庭的源头。
初初在桂东县的万王城看她,觉着素朴柔和、不事喧哗。没有大远处就可以听见的川江般的浩荡江声,也没有漓江的容容丰沛,狭窄处数步就越,似乎伸手可握,宽大处也才盈盈丈把。清浅时濯足正好,宽深时也不见幽墨的渊潭,始终不急不徐,不愠不怒,像青衫君子般清癯谦和。清涧不少,很多处可望见簇簇白流悬挂在黛青的峰腰,没有大的喧声,伴随清风,穿出岩壁,透过丛树,接着在峰脚谷底又缓缓地漾溢出来,时隐时现,缕缕不绝。
在桂东县普乐镇看见她时,正清粼粼的欢实流荡,拐出许多个弯弯。三三两两的村庄沿着水湄错落排列,鸡鹮板桥,李桃瓜蔬,处处都能触到土地、柔水与柴烟混成的乡野地气。夹岸上的梯田高高低低,簇拥出种种或苍或黄的蒲啊草啊,也有妖冶的叫不出名字的花木不论节令夸张地开。生于岸处的扭榆、拙朴、国槐各类树木,无一不是树干粗短,树枝却迅即地密密朗朗发散开来,形成巨大的冠。
普乐镇东水村有奇特的冰臼群。绵延数十里的粉白色花岗岩,在清浅江水下突突的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环孔,孔壁光滑,深浅不一,无砾无沙,口小肚大底平,宛如骏骥驰骋的阵阵蹄印,又像劳累剥蚀的千年驿道。这时,才了解在无数个默然的黑夜她在深处的努力,感受到她经历的雪雨风霜与曲折坎坷。这臼上驶过的流水,可能也就是庄子讲过的那些叱号古旧的秋水。石臼不分尊荣,自然环陈,让人不得不叹服自然与水力的莫测与高妙。
她大部分时间是轻柔的,甜蜜的,裹缠着数不清的颜色与风情。她旁边的每一株苗木,每一个性灵,远离了嘈杂鼎沸,仿佛都入世,但又仿佛出世,自有各各的运命荣枯。如果尘虑未消,她四周环绕着的一种静与光,会亮晃晃地让人睁不开眼,会让呼吸也轻柔起来。哪些传说的格局与气象,在她的纯粹、直接的色彩面前,似乎要逃遁。
她的头上是高远蓝天,前后左右的峰峰青山郁郁隆盛,苍穹下的阳光透过乡村灰灰淡淡的炊烟。这时去看江流徐徐,看千古黄壤,看“绿满窗前草不除”,看勤谨的芸芸父老,也恰好能诵记最是酷好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眼内自会有酥酥的热。
但不能说她温吞,她常常发脾气,这在桂东县沙田镇、大塘镇等地常常可见。有些趁在水暖鹅鸭时,有时赶上霜浸寒石,也没有太明显的征兆,她就发作起来。体内精灵挣脱束缚,借着雨势蓦地站立,一夜之间滚滚沸沸,把江面扩大数倍,湮及田畴,挟木滚石,浑黄滂霈。这时候的她就像挂在老屋墙上那把泛锈的老镰刀,经过磨砺显露出血性和光热。谁要不相信她这时的犀利,不信就试试?足以杀生夺命。她可以主生,用温情灌浇田园滋养生命;亦可主死,不顾一切奔流宣泄。
她的腹底产出一种叫青花的石头,经过千百万年的锤炼,筋骨质地很硬,初看很普通不起眼,但稍经擦洗,即个个栩栩如水墨。青花石前些年行销各地,很为商贾藏家看重,近年行情冷清些,又复归平淡,一如阅尽世事的村叟,惯看春花秋月。
她的岸畔生长一种野生植物?子,形似高粱,其籽粒和着江水酝酿的水酒,稠酽劲道,香味浓厚。当有客从远道来,就着春韭青荠、秋崧山菇,佐以甘冽爽口的?子酒,定是主客皆欢。
她有许多桥横跨其上,多为或石或木的拱桥,全部依形势筑建。流源乡的联珠桥始建于清代,为东西、南北各向的三座拱桥汇结而成,构筑巧妙,古色古香,离邓力群旧居一公里,古属官路桥。江上较有名的还有文昌桥、高桥、燕岩桥、油箩口凉桥,大部分都是赴圩赶集的要道,沟通着此与彼。其中四都凉桥一端刻有一联:逝者如斯,长宜大干争朝夕;行人至此,何妨小憩养精神。这联不知为何人所撰,倒是切中旅人心思。
有人在看过苏杭风景后说“故乡无此好湖山”;也有人说少时大淖的水汽浸透了他的一生。每每读此,我总持怀疑,想他们已是辗转,还带着固执对少时故乡给出印象。但是行走在像一条棉线的沤江两岸,你会不自觉地想起流年,想起母亲手中的针线,想起生命的源头,想起奔流的大海。
印象的文章4:印象记
文/大鹏
女友的一句话唤起了我残留的印象--她告诉我,说有好几个人对她说说我很花心。对于此,我只说了一句话--解释就是掩饰,掩饰就是确有其事。然而,内心的不平静使我深深反思,也唤起了那余留在脑中的印象。
我还没能清理一些残存在我心底的印象,尽管已是物是人非。我不能忘了她们给我留下的印象,即使我不知道她们是否已忘记了我的存在,可我终究还是存在了她们曾存在过的意识。就如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有些人孙然已远离了我们,却把背影留了下来。对于我,我不曾后悔遇到了谁,也不曾后悔爱过谁,更不存在还在记恨着谁。她们的存在给过我喜,留下过悲,残存过痛。然而,现在回想起来却已觉得没什么了。如果真还存在什么的话,我只能遗憾的说一句,那是曾经的恋爱悲剧。
每个人都想上演喜剧,可偏偏不同程度的演了悲剧。我不再想提及那些悲剧,只是不想把过去那些伤痕暴露出来。那些曾给我希望,给我憧憬的人让我不断失望,最后我只能被迫的接受她们留给我的印象。我也想忘,终究还是存在了印象。我知道我还是忘不了了。
夜深人静,我偶尔还是会想起她们,我不知道她们现在过的如何,脾气,性格还是不是还是以前那样,是否已遇到一个合适的伴侣等等。我甚至快忘记了她们的相貌,只记住了一个存在的代号外加一个残存的印象。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说我薄情寡义,但那些已不显重要了。曾经她们对过我好,我也曾深深爱过。只是我们不再一路,也就失去了一起的目标。
旧印象已呼唤不回来,过去的也就成了过去。我只能把她们深深的埋葬,就算哪天挖掘了出来,也只能算是段红尘往事。只有眼前的才是必须得把握的~珍惜的。
我不后悔我爱过,只是遗憾不能爱到最后,所以我把希望放在将来。我埋藏着自己的内心,隐匿着这点残存的印象,代表着我对未来的向往。
我很想知道花心一词的评判标准。如若知晓,我就知道怎样还算不花心。我不记恨那个说我花心的人,至少我知道她待女友很好。我不能拿着自己也弄不清的问题去对待一个很诚恳的态度。当然,我也不知道我是否在花心,就像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很专一一样。兴许,不同的角度造就不同的人吧。我的存在也不会以任何人的意识而发生变更。别人可以随便的对我评价,只是我不能任意的改变。
我不曾薄情于谁,更不曾花心与谁,只是我按着自己的路在走,至少我不曾认为自己错了。我爱过我印象里的人,但我更深爱着现在爱着的人。曾经的成了我的印象,我期望现在能到未来,不在存在我的印象记里。
印象的文章5:初冬印象
文/李瑞华
广袤的旷野一望无际。树上的叶儿全部落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枯直地指向天空,像是写意的梅骨,宣告它将迎风傲霜,与严冬为伴。草儿将绿意隐藏,为来年的春暖蓄积能量。远处袅袅飘散的炊烟,是农人温馨的饭香。秋的收获都在储粮仓里,更在农民心里。
初冬,微风里夹裹着丝丝凉气。大地被一层缥缈的轻纱笼罩着,那淡淡的烟云在浓雾里飞舞、弥漫着,浓雾下,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空气是那样的新鲜,沁人肺腑,酷似花香,深深地吸一口,甜丝丝,冷冰冰,爽快心底;那些耐寒的花草树木还依然展露着秋的风姿;枫叶在鲜艳中透着高洁,以红色显示生命的灿烂;小区里路旁的菊花带着季节特有的芬芳在风中翩跹起舞;小草青青,在冷清中渲染了绿意,向即将来临的冬季释放出最后的美丽。
初冬,是深秋的暮年,有着冬的寒意,也有着秋的成熟。这个季节能使人少了春时的诱惑与欲动,多了一份奋进与坚强;少了夏时的风吹与雨打,多了一份执着的祥和与潇洒;少了一份秋时的忧愁与无奈,多了一份天然的成熟与豁达。人的一生,只有走过了岁月中的风雨,经历过了尘世的洗礼,才会变得成熟。
初冬,有着诗意和灵性,有着深深浅浅的画意,浓浓淡淡的诗情。在这人生的初冬里,生命虽然已不再五彩缤纷,但积淀着岁月风尘的心情确在宁静中显示着刚毅,在枯萎中显示着生机。人生初冬,虽然绿意盎然的盛年逐渐消散,而生命的奇迹依然在蔓延,豁达与宽容、激情与奋进将为自己撑起一片蓝天。
虽然一整个秋天下雨的日子屈指可数,可临冬的雨却连续下了六七天,它下出了一场意外的惊喜。田里那些焦喝的麦苗经雨水一润,有些绿盈盈的感觉,有些生机勃勃,让人见了,不觉得此时已进入了初冬,倒怀疑春已来临呢!就是那些枯黄红透的树叶,经雨一洗刷,反倒变得油光发亮,更有色泽、更有韵味了。
人说:如果人的年龄一大,怕的就是冬天,怕的就是天寒冷冻,怕的就是大雪纷飞,怕的就是冰天雪地……我却不然,我虽然对冬天很敏感,但却情有独钟。虽然冬天有些寒冷,风总是吹刮着,但我却喜欢在这个季节到野外去尽情地漫游。冬天天高云淡,意境开阔,眼界也开阔,倘若你站在高处,一眼望去,十里以内的景色尽收眼底,一览无余,这种豪情,这种意境,恐怕其它的季节是无法比拟的。
我尤其喜欢下雪的日子,晶莹的雪花在天空中曼舞着,舒缓优雅的样子,它轻轻地飘在地上,落在树枝上……这个世界便变得异常纯净美丽,少了许多繁纷,失了许多浮躁,我可以在这种情景中静静地凝思,静静地遐想,静静地回味,静静地展望……
冬天冷点没关系,冬天自有冬天的风韵,冬天自有冬天的美丽,冬天自有冬天的多情,只要你喜爱,只要你欣赏,只要你珍惜,只要你有一股精神,只要你经常拥有生活的活力和热情……
印象的文章6:印象故乡
文/单叶草
每次回家,总习惯在村里到处走走看看。村头是必须去的。这里此刻很安静,一点声音也听不到,静得让我有些出乎意料。诗人牛汉说得一点没有错:世界上没有水的地方是沙漠,没有声音的地方是寂寞。
眼前不远处依然是那方熟悉的小小的庙宇。小时候,我曾问父亲小庙里供奉的是谁。父亲告诉我是土地菩萨,是专门保佑寨子平安、富贵的。是的,我身后这一栋栋漂亮的楼房的前身都是茅草屋和瓦房。可想,这位菩萨是非常尽职尽责的了。然而,小庙的屋顶由于常年栉风沐雨无人整修早已绿苔遍布看不到瓦的踪影,有一角甚至已经垮塌了。
小庙身后的那棵古树,依然枝繁叶茂,挺拔参天。可是上边一只鸟也没有,就连虫子的叫声都听不到。十多年过去了,它的树干似乎并没有随着岁月的增长而增长。唯一变化的是它那裸露在外的根,那些根曾是多少人的天然座椅,被多少人的屁股磨得光滑、发亮。而今这些树根早已不再似当年那样光滑,变得粗糙不已。有很大一部分都已经被野草淹没了,和着这裸露的树根一并被淹没的还有那数不清的村里人的足迹和他们的欢声笑语,更有那老人们流传了一代又一代的龙门阵。
远处忽然传来一声呼喊声。不知是哪位妇人在呼喊自己的儿子,也或许是呼喊自己的丈夫吃饭。这呼喊让人那么熟悉,那么温馨。就在这小庙和古树的旁边,曾经出现过这样的呼喊声有多少次,至今恐怕没有人记得起和数得清了。
闲暇的日子里。这里曾是乡里人避暑的天然凉亭和聊天休闲的最佳场所。
吃过午饭后的人们三三两两,不约而同的来到这里,随便找个地方坐下。人越来越多,一会儿工夫小庙和古树周围便已经座无虚席了。后来的人没有了座位只好遗憾的站在旁边。他们有的开始聊天,有的开始打牌,有的开始下棋,什么也不做的也在尽情享受那阵阵难得的凉风。
小庙前的那张石桌,石桌周围的那四根石凳,石凳上从未改变的四个老人也开始了他们从未改变过的活动和习惯。他们每人先燃起一斗叶子烟,紧接着开始打字牌。不管输赢,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出孩童般的笑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仿佛他们本来就和那四根石凳是连在一起的。
那份闲情雅致,那份安逸,那份乐趣,想来就连端坐在庙里的菩萨也定然羡慕不已的了!
太阳渐渐偏西,天色渐渐暗下来。黄昏的时候,开始响起孩子呼喊自己的父母亲、丈夫呼喊自己的妻子、妻子呼喊自己的丈夫、母亲呼喊自己的儿女回去吃饭的声音。被喊的人都一样,先意犹未尽地慢慢站起来,然后伸个懒腰之后恋恋不舍的跟着呼喊的人一起回去。
吃过晚饭,这里便有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真实写照。本寨和外寨的青年男女,成双成对来到这里,他们在这里说着属于他们彼此的情话,唱着属于他们的情歌。
忽然,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从我身旁走过。他就是那四位老人中的一位。我们叫他四公,按时间推算现在他应当有90来岁了。我想他定然早已不认识我了。曾听父亲说起,当初打牌的另外三位老人都已经相继离世,现在只剩下他了。只见他慢慢的朝着庙前的石桌走去。走到靠前的那根石凳前,慢慢的弯下腰去。用手轻轻扫去石凳上的枯枝败叶,然后再艰难地坐了下去。我依稀记得,那个位子就是他以前一直坐的那个位子。刚坐下的他却又忽然慢慢的站了起来,叹了口气,离开了。
我依旧茫然地站在那里。
回到家里,我问父亲:“村头何以如此清静?”父亲叹了口气告诉我,有劳力的、年轻的、懂事点的都出去打工去了,就剩下一些老人、孩子和妇女在家。家里都靠他们撑起,早出晚归,累得不得了,哪里还有时间去闲聊。
夜晚,皓月当空,繁星点点。电视屏幕时间显示九点的时候,我推开门,整个村子已入梦乡。
我想在遥远的南国都市,那些怀揣着各样理想和梦乡的打工人定然不会发现人潮涌动,华灯如昼的背后是家乡的守望和冷清。他们左手搭建着他乡的繁华和热闹,右手堆砌起家乡的孤独和寂寞。
印象的文章7:我们都在车上
文/赵晓晓
在车上发生的两件事,我印象特别深刻,至今还记忆犹新。
有年暑假坐火车去西安,傍晚出发,预计晚上十二点到达。我早早就吃了面包,在摇摇晃晃中睡着了。半夜被惊醒,到处人头攒动,当时还以为到站了。可定睛一看,大家都没拿行李,在车厢里走来走去,大声地说话,显得烦躁不安。很快我得知,前面一站由于山体滑坡,列车要晚点了。乘客们你一言我一语的,纷纷表达不满流露出不安,任凭列车员怎么解释都听不进。这时,突然传来悠扬的小提琴声,大家都循声望去,原来是隔壁车厢里的一位老人,安静而投入地拉起了小提琴。琴声犹如一阵凉风吹来,不断安抚着乘客们躁动的心。乘客们渐渐安静下来,有的喝茶,有的看书,有的小声交谈着,有的在分享着水果,轮流哄着哭闹的孩子。列车员朝拉提琴的老者感激地微笑着,忙着分发糕点。老者笑着说:“大家别急,抱怨当下不如享受当下,趁火车晚点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后来,老者干脆在过道里拉琴,乘客们或坐或站着听,那画面温馨而美好。
我和妻子的相识,也源于车上。有次去武汉参加培训,刚上公交车就听到前面一阵吵闹,原来是一位文身的年轻人执意要下车,但已经过了站台司机不能停。有不少乘客在劝年轻人,但文身男似乎一句也听不进,意思是他要在哪儿下司机就得在哪儿停。眼看争吵有升级的趋势,我正准备起身去劝解时,那文身男竟然动手抢司机的方向盘,司机牢牢地抱住方向盘,公交车顿时剧烈地摇晃起来。我当时脑子一热,啥后果也没想就一跃而起,用腿顶住文身男的腰,双手勒住他的脖子。文身男正要转身攻击我时,车上的几个小伙子一拥而上,很快将其制服。司机的脸都吓白了,一边对我们说着感谢的话,一边将车迅速开往附近的派出所。文身男被拘留了,公交车又可以安全行驶了。
返回途中,乘客们纷纷为我们鼓起掌来,这其中就有后来成了我妻子的她,我的一举一动她全部看在眼里。她当时就要了我的联系方式,之后我们逐渐熟悉起来,几年后我们成了一家人。
作为公共交通工具的车,每天都有各种各种故事上演。一旦有事,不能袖手旁观,因为这些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其实社会也是一辆车,而我们都在车上。
印象的文章8:草原印象
文/沈凡琦
今天是草原之旅的第一天,我见到了盼望已久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如地毯一般铺在我眼前,好像直通天边。但草原的草并不像我想象的那般柔软,有点戳,有些刺,还有点点花朵散落其中。我深吸了一口新鲜的空气,激动地向我所憧憬的大草原奔去。
我一边高声喊着,一边感受着风的气息,体会着花的芬芳。我停了下来,蹲着细看草地,每一根小草都是生机勃勃的,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形态;都有着自己的命运和梦想;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那片美丽天空……
朵朵小花点缀着草坪,虽然远远望去看不出形状,但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花,才使整个草原更加美丽多姿,更衬托出了草原的辽阔与博大。
这时在一旁照相的爸爸叫住了我:“看远处那些牛羊都在干什么?”我顺口回答道:“当然是悠闲地吃草了,要不就是睡觉。”爸爸笑着对我说:“我们走近看看吧!”我“嗯”了一声就和爸爸一起慢慢地靠近了牛群和羊群。
穿着黑白相间“衣服”的奶牛,有的安静地在草地上,好像睡得正香;有的站立于天地之间,好似没有什么能打扰它们;有的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不知在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向远处眺望,那一群群绵羊如珍珠一般撒落在草原上,真是一幅让人憧憬的画面呀!
我感觉到自己已完全融入大自然中,不时望望远处那朵朵白云般的蒙古包,体会着夏的繁茂与生机;倾听着小草的梦想与小花的烦恼;耳边不时萦绕着动物们的歌声……真是让我心旷神怡!而另一边,大人们正在忙着为小花、小草、休闲的奶牛们拍照、合影。也许这是一种把大草原永远铭记在脑海之中的最佳选择吧!
因为有这样的第一天,我相信,此次草原之旅的每一天都将会是精彩的,激动人心的!
印象的文章9:印象江南
文/张程晔
印象中的江南,山清水秀,小桥流水人家,醉里吴音相媚好,到处透着一股秀气。早春,草色遥看近却无,烟雨茫茫,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的霡霂中,一切都是朦胧的,一切都是带着浅笑的。再晚些,姹紫嫣红都开遍,万紫千红总是春,乱红飞过秋千去。
到了立夏时节,天气似乎变得喜怒无常,有时是灿烂的艳阳天,天空仿佛是倾倒了的蓝墨水,晕开了千丝万缕的蓝;有时又雨横风狂,水从天泻,冲刷着古老的青石板路,冲走一片浮躁,冲来一丝凉爽和平静。伴着蝉声和蛙鸣的二重奏,凤凰花、栀子花彼岸竞相开放,仿佛成了一个花朵燃烧的国度。大片大片的暖色调充斥在整个世界,给人以无限的活力和激情,让人不由地在夏天也如花般绽放。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桐叶飘黄,当大雁的最后一声鸣叫消失在天际,秋天已经很深了。秋天是个凄凉的季节,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万红落尽,暮霭沉沉楚天阔。秋天是个离别的季节,多情自古伤离别啊,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秋天也同样是个豪迈的季节,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爽,有“天高云淡,望断江南雁”的气概。
江南,冬也是有的,只是草木凋零得慢些,偶尔飘一两片薄雪,倒是为江南添了几分秀气。几株腊梅,为冬日添了些颜色,添了些生机。江南的万物都在冬天安静下来,休养生息,一切都很祥和,而当第一声爆竹声响起时,春天就要来了。
印象的文章10:印象南陵湖
文/龙少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陵人,没听说过南陵湖,没到过南陵湖,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可我自己也只去过两回。第一次去时丫山尚养在深闺,还不叫花海石林,丫山镇也还没和何湾镇合并。我那时被抽出来到丫山镇检查验收水利兴修。在车上颠簸了好长时间,我们来到了一处塘口。目之所及,四周林幽竹密,水深且清,湖面波光粼粼,些许芦苇随风摇曳,不远处零星散布几户人家,直叹好一派山水田园风光。乍临此处,便被深深吸引。独自坐在塘边的芦苇丛,闻着山花之芬芳,竹木之清香,心情一下子好了很多。是啊,一如此塘,你来,我在;你不来,我还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那么静静地,静静地……我深深地吸口气,再深深地叹口气,站起身,和同行一道下山了。
夕阳下两道长长的影子。“那塘叫什么?”
“南陵湖。”
我笑了,这儿和我原来献出美好青春地方的奎潭湖,虽不可同日而语,但南陵有个南陵湖,一下子刻在了我心里。
第二次是陪上海医疗专家看美好乡村。感叹南陵乡村之美好的同时,有专家提出到花海石林去转转。主随客便,随车到景区门口,看情形一时半会进不去。我提出景区外也有个美好乡村龙山村,那里有个南陵湖,与其一行人傻傻等在门口买门票,不如去转转。为提升他们的兴趣,我说了前往南陵湖的路上还有珍珠泉、夹马石等景观。这两处也是第一次去时同行指给我看的。
于是我们几个就顺着我印象中的路边走边看。有意思的是一直到湖边的那个村,我们也没找见珍珠泉、夹马石;更有意思的是村中塘边赫然树着一块牌子——南陵湖。不对啊,我记忆中的南陵湖离村子还是有点距离的。拿出手机,我们拍得起劲,同伴们都说隔了好多年,路修宽了,村子也搞好了,肯定是我记错了。“这是南陵湖吧?”向着塘边的村人问了一句,村里的一位老人热心指点我们从前面走拐个弯才是。
终于到了南陵湖。空气还是原来一样地好,四周还是原来一样的风景。我们在湖心滩上打了会水漂,拍了会苇花,还在岸边看了下碑记,算是既赏了风景,又了解了南陵湖的名字由来和成因。站在湖边,我成了另类的导游,不断说着我第一次来南陵湖的良好印象和深刻感受,直到我们从湖这头走到湖那头。
看完了南陵湖,我们顺路行至花海石林景区的“后门”,看到了南陵、铜陵交界处的别样风景。观赏并拍摄由片石砌成直通山顶的梯田时,我突发奇想:盘下这一山的梯田,然后在山脚下造幢房子住着,种上几亩葵花,喝着南陵湖水,嗅着“凤丹”清香,啖着天然竹笋……这样随心随性、自由美好的生活,光想一想就宠辱皆忘、神仙不换啊。
回程路上,我始终盯着路边岩壁看,总算找到了夹马石,印象中的珍珠泉边有农妇正在浣洗衣裳。想起据说丫山是因金乔觉一脚跺裂而得名,我不禁浮想联翩:夹马石是不是因为想追随地藏正奔驰间而被夹的吧,珍珠泉是因为地藏菩萨跺了一脚而常年冒泡泡的吧,南陵湖也是因为地藏给地跺沉的吧……在一个个想象中,我回到了家,提起笔,迅速流淌出这段文字。
我还想去南陵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