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文章

请欣赏外公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外公文章1:外公的味道

文/张文泉

很久没有梦见外公了,他离世三十多年了。最近我又老想起外公,想起他在江苏扬州老家的老屋,飘着荷香、菱角香、蟹黄酱香的苏北小村庄,那是属于外公的味道。

外公姓彭,大家都称他老彭。时间倒退很多年,外公外婆带着子女远涉到了安徽贵池,凭着一门厨艺谋到了县工商银行食堂的工作,就此安顿了下来,这些事都是我后来听大人们讲的。外公似乎更擅长白案,童年时我没少吃到白面馒头,那是外公省下来的美食,馒头都长得白白胖胖的,口感松软,就着小咸菜,再喝一碗稀饭,真叫人间美味。

外公住在石家大院,院内住了四户人家,外公住在院门口,出家门一口水井,庭院里有几棵果树,接着地气,大家亲热相处。外公在家做饭不多,他讲自已要把单位工作做好,只好辛苦外婆了。外婆的扬州方言重,刀子嘴豆腐心,做的菜也清爽,味道是比不了外公的。我七岁时,外公到了退休年龄,他的两个儿子,我的两位舅舅也早已回到扬州邗江老家娶妻生子了。相反,外公的两个女儿,我的大姨和我的母亲都在贵池工作、生活了。几经商量,外公执意要回老家。单位领导对我外公说:老彭同志工作勤勤恳恳,大家舍不得你呀!但故土难离,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外公讲,请领导出面帮助买些木材和砖瓦,回去盖几间房养老。那时,江苏难买到木材。外公回老家的日子终于到了,那天外公、外婆和我在池口上了一艘机帆船,一路顺长江而下,离家数十年的外公,好人老彭荣归故里了!好几个白昼航行,外公、外婆和我在南京下了船,舅舅接到我们,又坐火车去镇江,这是我第一次坐火车,新鲜又兴奋,感觉一眨眼就到了镇江,下火车再上过江轮渡,就到了扬州,又坐公共汽车一个多小时,终于到了邗江黄珏,经一路奔波,外公到家了。几天后,贵池的机帆船通过苏北的湖湖汊汊也到了外公老家。

外公的新房建的很快,三间大瓦房就建在二舅的对门,外公很惬意,也很安逸,回家的感觉真好,一辈子的辛劳换来了三间大瓦房,他很满足。那时大队里常有乡邻来坐坐,外公都会拿安徽贵池的茶叶招待他们,生活不算富裕,精神却很富足。穿堂而过的风变成了一种叫苏北平原的风,在外公心里有一个温暖的称呼一一家乡的风。我很快学会了扬州话,天天跟表兄弟们野。那时还是大集体,生产队到季节就分次红,按工分计算。水乡塘多,生产队到收获季节,会清几个塘,分的菱角、茭瓜要肩挑手提,到家要几大锅闷,那些天我吃的最多的是菱角。苏北有一天两餐吃稀饭的习惯,吃奢侈的黄珏老鹅是这样,吃更奢侈的蟹黄酱也是这样。那时不知道有蟹肥菊黄这一雅说,社员们天天忙工分,哪有闲心种几盆菊,但捉蟹,也叫捉海子的兴致还是有的。外公不赞同我跟大人们去捉蟹,讲不安全。外公到底还是拗不过我的任性和死缠烂打,恩准我去捉一次蟹。捉蟹前的一夜我几乎没怎么睡,凌晨二点多,一行人就登上了一条水泥船,大人们人手一条麻袋,一只手电。没太久,船就到了一个大水库,一行人轻手轻脚下了船,手电照处,一匹匹肥硕的河蟹正在岸上呼气,有眼疾手快的,一手按住蟹背,再双指钳紧蟹两翼,扔入麻袋,不一会就捉了半麻袋。我也想模仿大人的样子,还没下手,就被蟹的两只大钳震慑住了,去捉蟹变成了去看捉蟹,但快乐却有了。天色熹微,是捉蟹的最后战机,当大人们收获了最后的战利品时天也大亮起来,河滩上横冲直撞的河蟹瞬间潜入水中,快闪无影踪。后来,我没再去捉蟹了。若现在再去,我肯定也是位捉蟹高手,可那天清早那么多陈兵河滩的野生蟹阵一定见不到了!还是那天,满载而归的大人们都很平静,他们也是一年捉那么几次蟹,因为年年有蟹,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苏北水乡的馈赠。可谁也想不到现在人心不古,太多贪婪索取,欠大自然的债久了,就欠了快乐,快乐其实很重要。上世纪那个年代,苏北扬州人是不会吃蟹的,更不会有一套精致的刀叉。现在的苏北扬州人也许还不会吃蟹,还只会取蟹黄做成甜味的酱,蟹黄酱就着稀饭,吃得津津有味。记忆中,外公的蟹黄酱配稀饭是我从内心到味蕾都绽放的最美妙、最奇特、最奢侈的味道。

在外公的苏北水乡我一呆就近一年,因为要上学,我回到了安徽贵池,一口扬州话的我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县委大院生活。当外公、外婆牵着我的手,一起走进了县委机关大院,那年我刚刚八岁。在扬州邗江农村野惯的我,一下走进了严肃的大院,又惊又喜又怕。那一刻,我知道我的快乐童年结束了。

外公外婆在大院家属楼住了几个月后,又回到了老家。想不到这一别竟成永诀!外公去世那年我去过一趟苏北,村庄里盖起了许多新楼,外公的新房变成了老屋,两位舅舅也苍老了许多。唯有苏北小村庄依然飘着荷香、菱角香、蟹黄酱香。哦!这才是我久已熟悉的,亲切的味道,依旧属于外公的味道。

外公文章2:“睡”去的外公

文/陈科颖

2008年1月的一天,我最亲的亲人——外公永远地“睡”去了。那天,我彻夜难眠,无法忍受亲人的离去,直到现在也难于平抚我内心的伤痛,因为离去的悲哀在我的心中紧紧环绕,成为了我永远的痛……

当我呱呱坠地来到世界,第一个抱起我的亲人就是外公。从我记事起,外公每天都要抱着我去公园,给我讲故事,教我唱歌,和我捉迷藏,带给我无尽的快乐……

有一天,上完绘画班,外公第一次没来接我,我仰着红扑扑的小脸问外婆:“阿公为什么没有来接我呀?”外婆眼里的泪一直在打转,“外婆,你怎么哭了呀?”外婆没有回答。

后来我才知道,外公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了,眼泪不禁“唰”地掉了下来。我总是想,外公是那么善良,那么爱我,他肯定舍不得离开我,而且他答应过我,会永远陪着他最爱的小蓓的,外公一定会好起来的!

直到有一天,奶奶来家里照顾我,而爸爸妈妈和外婆都匆忙赶往医院,直到深夜才回来。“妈妈,阿公好些了吗?他为什么还不回家陪小蓓?”泪流满面的妈妈一把将我搂在怀里:“你的阿公被诊断为脑梗,你可能再也不会有阿公了!。”我听了,心中升起一股痛,眼泪掉了下来。我和妈妈相依在一起流着泪,祈求死神不要带走我最爱的阿公,可是死神终究没有被我们赶跑,阿公永远地走了。我趴在外公的身上,不停地摇着,希望他快快醒来,可他冰冷的身体正如我冰冷的心一般,我的泪又一次流淌……

现在,每当我想外公时,我总会抱着外公的相册,倚在窗旁,看着来往的车辆,我总在想,外公只是睡着了,在天堂那百花盛开的国度,外公一定生活得很幸福。

外公文章3:我的外公

人生70古来稀,我外公今年83了,四世同堂,幸福美满。他老人家还身体健康,精神很好。这也是我们做晚辈的福份。今天是他的生日,我们全家人都开心地围绕在他的身边。看着他会心的微笑我很的感动。我教我两岁的女儿祝福他:祝他万寿无疆,福如东海。他深情地一笑,用手轻抚着我女儿的头,眼角深邃的余辉如灵光雀跃般闪过前半生辛苦后的安慰。此时此刻,这一笑,清浅自然但情意深浓,发自内心无法掩盖;那满是皱纹的手轻轻的一抚,抚平了他老人家内心多少不被人知的世间感慨。

外公老了,身体再没有前几年那么硬朗,消瘦的脸上又添了几道岁月的痕迹;他仍然吃完饭,默默独自一人去守候他一辈子最依赖的老家。老家是他一辈子的心血。前几年三姨一家人住,现在搬走了。本来可以卖一点钱,可看见老人不舍的眼神,我们也就拒绝了所有上门的买主。从此他便一个人搬去住,每天到吃饭时才能看见他。他是一个固执的老人,我们多次以各种方式吸引他搬回去住,他都不肯,我们也只有随了他的心意。也许是老家的清幽别致吸引这他,也许是人老了才越是珍惜那些美好的记忆,值得他用剩下的余生默默的守候……

外公的爱好不多。他是一个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曾参加过保卫祖国的几场战役。所以最爱看战争片,可能看着那些战争场面就会记起年少时的豪情壮志。也可能是想让我们这些后代懂得今天幸福的来之不易。我们给他买了几乎所有他爱的战争片子,他总是每一个故事都重复看很多遍。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可以看见他滔滔不绝的描述那些精彩的场面,我们也总是一次次赖心地陪着他完。看着他笑得如此开心,此时的他可能早已回到了年轻的那段日子了吧?他珍藏了许多纪念章之类的宝贵东西,但从来不示人,只有他最尊敬的人来才有福欣赏。我也只见过一次,还是那次记者来采访他的时候。他就这样执着地珍惜着年轻时代的梦,这可能是他一辈子最骄傲的事。也可能是他最吸引我外婆的地方,年轻的时候的外公可能也是一个很浪漫的痴情人吧?他选择了外婆放弃了出去工作的机会,与我外婆白手起家,之后就有了我们这幸福完美的一家人。

外公是一个诚实朴直不善言辞的人。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都是不同的。对我们一家人他总有无限含蓄的爱,常常默默的奉献着他的关怀。记得我怀着女儿的时候,那天早晨刚起床,就看见几个新鲜的雪梨放在我床边。我知道是他悄悄放下的,当时我好感动,兴奋地拿着那几个梨跑去奔告家里所有的人。久久地舍不得吃,梨还很小,握在手里就像握住了世上最让我值得骄傲的爱。

我们三姊妹都是他和外婆一手带大的,他们给予我们世上最浓的爱。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小毛孩,到第一次学走路,再到教会我们怎样独立生活。他的爱就这样围绕着我们一步步的成长。记得我出嫁了,他口里不说但心里却很不舍,也很高兴。他总说 :“人要越多越好,再多都不嫌多。”其实只是想把我们留下来。我结婚以后也回去住了两年,后来由于工作问题不得不离开了他们。 现在我很少回去,每次回家他只要知道我要去,他总会很早的到家里来等着我。他看到我们后也不会多说什么,只是脸上会多一些久违的笑容。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此地无声胜有声吧!此时他和我们的心里都是温暖的,是其他任何感情都无法比拟的真爱。这就是幸福吧?

他是一个在别人眼里很古怪的老人。他没有读过书,连字都不认识几个。我却常常看见他一个人拿着书或报纸,然后用笔在空白的地方慢慢地临摹着上面的字。一直到现在,看着他认真的神情,我在他的面前也自惭形愧。最使我苦思不得其解的是:他只有我妈妈和三姨两个女儿,在那个年代他怎么就不顾世俗的眼光?为什么就不想生一个男孩呢?最终也没敢去问。也许是他待人真诚的缘故,只要相邻有困难他都会伸以援手,所以我也从没有听到过别人因这个事在我们身后搬弄是非。反而常常宾客满门。如果家里来了一些很穷的亲朋,他和外婆总会把我们几姊妹叫到一边,再三叮嘱不准瞧不起别人,又会说一通别人曾今如何如何地对我们有恩之类的话。所以我们一家人也从没有闲贫爱福的习惯。也正是他这种与人为善的品行,让他在黄昏之年拥有了人世间最难忘的天伦之乐!

外公很能干。分家时什么都没有得到,外婆的妈妈死得早,祖业被她后妈带来的儿子霸占了,把他们赶出家门时只给了他们四副碗筷。可想而知,那时的他……但我外公凭着他厚德的为人获得了相邻的帮助,用三瘆玉米建起了一个幸福的家。还送妈妈读完了高中。之后他又和我的外婆相濡以沫共同拼搏,重修了四次房子,一直到现在的老家。生活一直都还不错。在这一生里他们吃过多少的苦,又岂是我用三言两语可以描述的?我从外公身上看到了岁月留下的沧桑,看到了人定胜天的力量。一直激励着我勇敢地成长。

看着他独自一人走会老家的身影,我心凝重,那万般感慨唯有化为一滴眼泪,暗自咽下填满酸楚的胸膛。此时 此刻,我们只有永远默默的祝福,伴他走完这段人生之路。

一个平平凡凡的穷小子,没有风流倜傥耀人眼目的脱俗神姿;没有富甲天下豪迈旷达的霸气;没有出身名门境界超脱满目光辉的才华;没有权势熏天惊天动地的成就;也没有享受过名车别墅美女如云的奢侈生活;但他用自身无法掩盖的一片赤诚和勤劳朴实获得了,陈家小姐我贤良淑德的外婆一生的追随;他用一生的诚恳和谦卑拥有了世界上最富足的真情实意;他用千百年来最完美的厚德感染着我们这些成长中的后辈。他的一生:清淡恬适,勤勤恳恳,凡尘世俗间的名利之争恍若未闻的精神就值得我们一生的学习和尊重。他______为人真诚。执着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是赐给我们后辈的财富。我因有如此一个伟大的外公而自豪!

外公文章4:外公系列之七----小布丁的春节

文/东山峰人88

古历,初十二的雨,淅淅沥沥下了一晚,春雨打落在窗户的雨阳罩上,噼里啪啦的声音一直钻进了我耳膜里搅得我一夜无眠。翻来覆去,脑海里晃动着尽是些年前年后所发生的事。

本应该是十四亿中国人皆大欢喜的春节,却被一个突如其来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彻底打破了。此次疫情,来之凶猛、爆发突然、时间节点恰逢新春佳节返乡高潮,防控难度系数极大,抗疫形势严峻,就此,整个春节的传统气氛被恐惧和忧郁所笼罩着。就连今年接送外甥女她们的方式也变得格外小心翼翼了,出门开车都如临大敌般状态,口罩和手套、消毒用的酒精都准备在车上,与救护车的差别就只剩下配备氧气瓶、担架及穿白大褂的医生了。

女儿、女婿带着外孙女儿回到外公外婆家十五天又赶回上海去了。这十五天的回家与疫情的故事,却是无法预料的结局,憧憬的春节快乐将大打折扣,但有外甥女和女儿在,春节竟是这般模样。

这个春节真的很特别,政府要求大家尽量不要出门,哪怕是上下电梯或出门倒垃圾都必须戴上口罩,甚至还劝阻亲戚串门,我们时常还不停的关注着武汉的动态,哪怕有一点好消息大家都会马上分享出去,当前这个特殊情况,为减少‘气溶胶’的传播,放假的时间也比平常多了两倍。于是我们全家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更不随意抛头露脸,只能终日宅在家里隔绝了一切社会交际的空间,做起“宅女宅男”来,布丁也像我们一样,放弃了往日回来能天天去公园和商场的娱乐,只能宅在家里做起一个‘宅童’来。

收拾春节轻盈的脚步,在‘疫情’的笼罩下,2020年春节依然

有一种伤逝之美。不同时间和节点留下过不同的痕迹,节日里捂不住的氛围顽固的留在每个人脑海里,留在传统文化里,留在印象与日常生活里,也留在美食的吃喝之中。

贴近外甥女的味道,温度低至6度,汗水泪水滴落在客厅和卧室中,转瞬升腾,回眸,发现家里小布丁被拉长的影子在满屋里穿来穿去,我仿佛遇见自己,遇见惊喜,一种无言的感动从心底升腾而来。小布丁慢慢长大了,她身体的长度和宽度以及无法预知生命的外延,却丰富了布丁生命的内涵。人至老年,那些轻狂那些浮夸、那些奢靡那些浅薄,渐渐褪去。这些朴实、这些素净的时光,还有眼前外甥女饶膝的祖孙之情都慢慢的归真了。

凝视客厅墙上挂的布丁满月的照片、那些十字锈画、小桥流水、花瓣上的滴滴雨露,时光荏苒,纵然千般铭心,蓦然回首之间皆化作烟色隐隐,青春的情绪就被频频触动,忽然就想要流泪。哦,我们真的已经老了,那是一代人历经了沧桑之后在身体变得逐渐萎缩后的一种多么复杂又委婉又夹杂着些许无奈的心绪,但却做着外甥女长大的梦,因为始终相信,有梦就有诗和远方。

过年、永远是最向往和最畏惧的重要节日。儿时那些难得吃到的鸡鸭鱼肉和腊味的满席、花生瓜子、寸金糖、焦切片被吃撑,汽水也是那个年代畅饮的特殊日子。特别是那雪枣的味道;一大朵浇着被膨化的干燥糖粉,唾液马上就把糖粉打湿卷走,舌尖开始一点一点感受到糖块留下的余香。晚饭后,口袋里兜着平日里罕见的块把几毛“巨款”,深夜几个伙伴游荡在街边放爆竹的声响、通宵达旦的大人和亲戚们围在一起扯谈,平日里严肃的父母突然变得和蔼可亲,没有人问你考试成绩,没有人凶狠地催促你睡觉,没有人告诉你谁家小孩比你更懂事。你甚至觉得空气里的硝烟闻起来香甜醉人。

而今年春节的三十却寂寥了许多,晚会结束后,夜晚的勾月从天空窥视着北边卧室小布丁的睡房,不知怎么地,居然她也睡不着了,耍着童性的聪明,寻找各种理由,老是哼哼唧唧的吵着要这要那,这可能还是节日和家庭的氛围感染着她,所以;苏轼有一首《守岁》,非常精确地写出了好几代人向往的场景:“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布丁不想睡觉,其实,这是受3岁年龄段情绪支配的作用,她还不能用理智支配行为。而客观上却起着折磨人的效果,于是她遭到爸妈的一顿合力‘痛打’。稍许,北边卧室陷入了沉静,布丁的哭声带着童性的叛逆和诉求在夜色中渐渐的熄灭了。

孤独的夜,我和外婆仍在床上喃喃细语,假装不知道布丁那边所发生的事,我说:‘让他们赢吧,一年回家一次,女儿女婿并没有过分的摧毁着布丁’。当我揪着被褥的一头正准备倒下,仍然看到客厅金鱼缸里的灯光反射在过道的墙壁上摇曳,还看到窗外残月的笑靥,那不断泛着几抹嘲讽的笑,让我感到儿时的回忆在身边缭绕、熠熠发光。这是各种时光里面的寂寞,还是我心中的寂寞?但它依然慢慢地催促我睡去。

轻轻地,拾起散落一地的玩具,布丁的顽皮性又深红了一瓣,童年的一阙时光嫣然浅笑的惊动了风,惊动了雨。外婆告诉我;布丁啊比以前越法搞事了,她顽皮起来硬有一种‘破坏性’,她非要把一样东西搞坏或搞损才高兴,然后发出咯咯的笑声仿佛才满足。这不,一会儿她把小单车当作了宝马,‘俨然开着120码的速度’在卧室、客厅、凉台上横冲直闯,全然没有一点‘交通安全’意识,把外婆外公家里的墙壁、桌椅和柜子刻下一道她非常‘得意’的痕迹。

最可恼的是;布丁从不按照你的意志去做事,即使是坐下折纸、玩玩具、或坐着吃饭,凳子她都只坐一个角,反正横竖没有一个坐像,一不小心就滑了下去,或者四脚撩天,要不就一个人仰马翻,然后就自讨无趣的哭声不止。于是,大人们的呵斥声时常响彻在四室两厅的空旷里。瞅着这个小不点,忧与喜、烦与开心,心里默默想;布丁何时能安好大人们那缥缈的心情,何时能使我们能舒展于眉宇之间?

布丁已经三岁半了,三岁半是一个内向,焦虑,缺乏安全感,同时意志力极强的年龄。有的时候,我们难免会以为他之所以这么固执,是因为他太自信了。其实全然不是那回事,而且刚好相反。据观察,三岁半的布丁有这么几个心理特征:(一)强烈的好奇心,(二)由行为和动作引起思维活动,(三)行为受情绪支配,(四)喜爱模仿。这四个特征在小布丁身上得到了最集中的表现。

还是那些熟悉身影在外公外婆家里颠簸?布丁伴随着初春的风,在不断画着她自己的梦。这是一份憧憬,也是外公外婆日子里面的风景。由于今年春节长休假的时间,考虑到特殊情况布丁不能出门,女儿在网上邮购了两大盒玩具,能叠成各种形状的游戏,但充其量每天也只能吸引她一段段时间,即使在这一段时间里她也不会规规矩矩的坐着玩,总是趴着或者睡在地下搬来抹去,那全身的衣服扫在地下比机器‘扫地机’还扫的全面,难怪老外婆说;‘外婆不需要拖地板了,布丁全帮外婆拖干净了’。我也细致打量她,嗨,布丁真还穿着是一身工作服,好像就专门为她准备式的。

三岁半的生命转瞬升腾,绯红色的云朵常常挂在小脸蛋上,刚刚扎好的头发不一会儿就凌乱的垂在她幼小脑门的边际,扑通扑通的心跳永不坠落,情绪在每日里翻滚,血液的沸腾浸透着她的成长,这就是外公外婆家的小布丁。

女儿说;她要尽能力给小布丁一个快乐的童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把布丁放在心坎上。布丁啊!你这个时候,是在蜜罐里泡大,以为这世上没有什么事不是自己能解决的,在儿童的世间莽撞,虽然会体会到各样悲喜,历经种种不高兴,发现自己不如意,而且还不学会了收起任性。这就是今年春节期间的布丁。

家里春节的灯火比平日开的更多更亮了,几百瓦的灯光长明不息,这是应了布丁的要求,小家伙喜欢光亮、喜欢新奇、还喜欢恶搞,不知什么时候她把外婆种的花盆里土挑得满地都是,单车的前网篮也被她碰得稀烂,整版整版的拼图被她恶搞得满茶几沙发都是,你一怒斥她,那就是风风火火跑开然后又窜来,眼前摇晃的都是她娇小身影。此刻,如果你伸手去摸她的背脊肯定是汗津津湿润,而且还带有浓浓的汗臭,难怪我女儿说;‘闻布丁身上都是喷臭的’。所以,每天我们家里晚上最后一个洗澡的就是小布丁了。

这个春节,看着布丁的顽皮和放纵,外公外婆即有无奈却又满心疼爱。外公每天变着法子式的想办法做小布丁喜欢吃的东西,今天西红柿炒蛋,明天豆豉蒸排骨,餐餐顿顿不一样,总是在几处打动人心的场所,提供温暖布丁肠胃的热汤或润养心灵的慰藉。

小布丁慢慢地走着她脚下的路,任凭哭声和笑声在不断奔跑着,在不断的游动着,在寂寥空旷的房间里,渡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她的心事微微拂动着外公外婆心里的涟漪,一圈圈向往荡着,然后就逐渐地归于平静,如流星般飞来长沙又飞回上海。却不自觉地会露出了她性格的执着。

在我倾斜的年龄里,整个城市都沉静在‘疫情防控’之中,我在昏黄的灯光下行走,城市的窒息给我带来了一点绝望和心灵的震撼,人们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的,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生活,没有时间去顾及别人的家庭,这个被‘新形冠状’危险笼罩的城市,也没有时间再去装扮十五元宵的烟花鞭炮文明了。

小布丁走了,是外公外婆带着口罩送她走的。望着口罩带在她的小脸蛋上只透出两只亮花花的小眼睛,一个转身布丁的背影就留在外公的思绪中。我依然舍不得忘记她的顽皮与可恼,舍不得忘记她的活泼与可爱,她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像烙印刻在我的心上,缠绕于耳际。

此时,我想起作家冯骥才的一句话: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

2020年2月5日

外公文章5:遗憾没有外公

文/和祺珍

从我出生后,我就没有见过外公。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外公这个角色一直空缺着。我只能是凭空想象外公的样子,可能是架着一副老花镜,一头花白的头发,可这后面怎么也想象不出来。

一天,我跟妈妈去外婆家。妈妈跟外婆说:“孩子想看一看爸的照片。”外婆就从卧室里拿出相册递给我,我拿起相册翻看着。突然从相册里飘落下一张相片,相片已经泛黄。我拿起相片,映入眼帘的是一位慈祥的老人,架着一副老花镜,一头花白头发,背着手,眼中满是祥和,感觉相片中的人是那么的亲切。妈妈告诉我,那就是外公。

哦,外公,原来他就是外公啊!

妈妈说,她是家里最小的女儿,外公很疼她,对她很好。家里的哥哥和两位姐姐也都对她很好,也很疼她,总是让着她。虽然家里很穷,但她还是觉得很幸福。

后来,因外公得病去世了。外婆,一个单薄的女人,也拿起了锄头下田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为的都是自己的儿女。后来妈妈嫁到爸爸家,外婆就给了妈妈一个手镯,说代表外公的礼物送给她,妈妈特别小心地保管着手镯。妈妈到现在都描述着从前的生活,外公对她的好。我想起在大姨家的时候,姐姐的衣柜前有一个特别漂亮的玩具,姐姐说是外公送的。

我吃起醋来,我好嫉妒姐姐啊!为什么我不早点出世呢?我并不求什么,我只要外公能抱抱我,和我说说话就好,可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

我微笑地抬起头,望着天空,心里默默地说:“外公,您在天上看着我吗?您一定要记着到我的梦里来做客,让我见上您一面,让我享受和外公在一起的感觉。”

外公文章6:外公的圣诞范儿

文/江志强

年逾九旬的外公,慈眉善目,身体硬朗。他头发、眉毛、胡须,花白如雪,尤其是那长长的白胡子,飘飘洒洒,垂至胸前,一副寿星气度。就为这,老人家“时来运转”了。

去年年底,我们把外公接到城里住。老人家头一回进城,穿了一件白色羽绒服,戴了一顶时髦的尖顶棉帽,手里拎着一根齐腰拐杖。这儿走走,那儿瞅瞅,看什么都新奇。

在一家商场,一个孩子见了外公,突然喊了起来:“瞧,圣诞老人!”

瞬间,无数人将目光转向了外公。外公有些措手不及,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旋即,我们笑了。

原来,那天正是圣诞节的前一天,商场为迎合人们的过节心理,在醒目的位置摆了几个圣诞老人的模型。而外公的形象,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一个活脱脱的圣诞老人,比那些“模型”生动得多,有趣得多。

很快,一群孩子将外公围了个水泄不通,不住地喊着“圣诞老人,圣诞老人……”

外公来自乡下,从没听说过“圣诞老人”这个词。他朝着孩子们连连摆手:“生蛋?我可不会生蛋,孩子们啊,别搞错了啊……”

话音刚落,商场里所有的大人和孩子统统笑翻了。

这时,商场的经理走过来,仔细端详外公后,立即邀请外公担任他们商场圣诞节活动的形象大使。听了经理的话,我们又惊又喜。喜的是,外公头一回进城竟撞上了“大运”。忧的是,外公年龄大了,恐怕经不起这种商业活动的折腾,那可是个力气活。

谁知,外公大手一挥:“没问题,没问题……”

于是,外公摇身一变,成了“圣诞大使”。

仔细询问经理,我们终于放了心。其实,外公的“任务”很简单,就是在活动期间,按照主持人的安排,给孩子们派送礼物。

连续三天的活动,外公乐此不疲,将一个个气球、棒棒糖、布娃娃发给了前来商场的孩子们。看着无数孩子欢呼雀跃的样子,外公乐开了花,像个孩子。

圣诞节期间,这家商场的营业额创下了历史之最。活动一结束,经理亲手给了外公一个大红包,还有一张免费体检卡。

然而,外公却退回了红包和卡,乐呵呵地说:“我都一大把年纪了,要这些身外之物有什么用?不管做什么事,开心就好,开心就好……”

通过这件事,我们似乎明白了外公的“长寿密码”:做人做事,不求回报,乐乐呵呵,开开心心,足矣。

外公文章7:如果外公还在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如果外公还在的话,他老人家也有90多岁了,而且更是四世同堂的太公了。

可能外公走得太早了,还没来得及喝上长外孙女的喜酒,就早早得离开的了我们。更还没来得及看到小孙子和小外孙女的出世,便过早的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从此一去不在回来。

如果外公还在的话,就好了。因为外公做的包子可出名了,人称小包子。可以同现在的曹家包子媲美,也可以说是不分上下。真的好想外公再给我们露一手,尝尝他的手艺。

妈妈说不但外婆做的菜好吃,外公也是厨师届的高手。不然外婆家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厨师了,二舅就是一个例子。

如果外公还在话就好了,那么每到星期天,就可以去并不大的房子聚会。

如果外公还在,再加上外婆的话,这四室同堂的家,也是快50多人的大家族,那也是很幸福的事。

如果外公还在的话,就可以同现在曹家包子竟争了,或许外公会把他的秘方教授给我们,再开一家吴家小包子铺,天天有包子吃,而且品种也有很多。不但可以赚钱,还可以打亮牌子。

如果外公还在的话,我们还可以每缝星期天到西大街不远的外婆家,在院子里吃大餐。全家加起来,就早已是个大家族了。所以全家人摆个三四桌是不成问题的。同时也可以和左邻右舍谈天说地。

如果外公还在的话,再加上大舅舅和大妈妈,还有外婆,吴家全家大小都到齐了。四室同堂的一家,真是令人羡慕啊!

外公文章8:外公与箩筐

文/王妙玲

在老家逼仄的杂物房里,摆放着几个破旧的箩筐,这几个箩筐仿佛一个历经世事沧桑的老人,见证了岁月的痕迹。看着这些箩筐,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时候在外公家生活的情景。

以前,外公家贫,一个星期也吃不到一块肉,为了改善生活环境,不善言辞,为人老实的外公就自学了一门编箩筐的手艺。

那时的农村,箩筐是居家过日子不可缺少的物品,它可装一切农作物,如大米、玉米、小麦、红薯、大豆、木薯。外公为人厚道,编织出来的箩筐既精细、美观、又耐用,成了当地编箩筐的高手。在外公手里编出来的箩筐就好像一只只精致的艺术品,让人看着赏心悦目。有很多远道而来的农民都会来他这里订做箩筐。

说起编箩筐,其中的苦累,也只有外公自己能够体会到。那时,外公为了完成订单,为了多编织箩筐拿到街上去卖,总是早上五点起床,到了晚上十一点才睡觉。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他都从未停止过,就连生病也离不开他的箩筐。

有一天早上,外公发着烧,吃过药后,并没有休息,而是继续坐在院子里编织箩筐。外婆看到她这么拼命地工作,生气地说:“老头子,回去休息吧!等烧退了再编不行吗?”外公沉声说:“不行的,我已经答应过别人,明天一定能按时交货。做人要言而有信啊!不能失信于人,这是为人之道。”最后,外婆执拗不过他,只好由着他了。病好后,外公挑着他的箩筐和其它竹器去市集卖,下午回来时,他高兴地说:“妹,看我买什么回来了!”我和哥哥打开口袋一看,是条大鲩鱼,太好啦!我们又可以有肉吃啦!”我们兄妹俩异口同声地说。

以前,外公一直都很想教会舅舅们编织箩筐,但是他们觉得这种工艺复杂,又辛苦、还很单调,根本没有兴趣学。所以外公走后,都没有把这门手艺流传下来,每当妈妈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总是叹惜不已。

记得小时候,我会常常看着外公编箩筐,仿佛编进去的就是岁月的丝丝缕缕,爱在里面,人生的五味全装在里面。

外公离世前,没有给子女留下什么珍贵的物品,唯一留下的就是给每个子女十几挑箩筐,让他们在农忙的时候都能用得上。

外公离开我们已经有二十几年了,每每忆起外公,不禁让我泪眼蒙眬,眼前浮现的是他编织箩筐时的情形。他教会了我们兄妹俩勤劳、正直、乐观和坚强不屈。每当我们在生活或者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要想起外公曾经对我们说的话,我们都会积极乐观地面对。

外公文章9:外公的背影

小时候,外公对于我而言是童年的英雄,每次看到他那高大的背影就有一种安全感,总感觉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保护我。

我的暑假基本上都是在外公外婆那里度过。外婆管我很严厉,所以我更愿意与外公待在一起。

外公身材高大,手指很长,他经常牵着我的手行走。我很愿意像个小跟屁虫一样跟在他身后,因为每次跟外公出去他都会给我买好吃的。外公很温和,他从来不对我发脾气,总是和我讲道理。最喜欢的就是在晚饭后同他一起散步。

记得有一次,我右脸疼得厉害,总觉得有东西在扎我。有时候疼得连饭都吃不下,但我不愿意说出来,因为我不想去医院。一天半夜,我实在疼得不行了便叫醒了外公外婆,他们带我去了医院。晚上医院很安静,空荡荡的,外婆背着我,外公去找医生,又是挂号又是缴费。只见外公不停地跑,不停地跑,害怕他累着却又感觉他有用不完的力一样。看着他的背影我好心疼,安排好后,他轻轻地从外婆背上接过我,我好像感觉到他的手在抖,额头上的汗水不停地往下流,急促的呼吸声容不得他半点喘息,外公轻声安慰道:“别怕,马上就去看医生了。”进了病房,他们把我慢慢地放在椅子上,外公便开始给医生说我的情况,他说得很快却是一字不漏连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知道我得了腮腺炎后才松了一口气。回家的路上,外公背着我并告诉我以后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不过我全没听进去,因为我当时只记得他的背很暖很舒服。

后来便一直没有时间回去看外公外婆,直到有一天母亲告诉我外公病了,我们匆忙地赶回去,只见他一动不动地躺在病床上,苍白的脸色上没有一丝红润,好像一夜之间老了很多。见我们来了,外公便努力地想用手把自己的身体支起来,可怎么也使不上劲。外公出去上厕所的时候,我看着他的背影,我不知该如何形容。他那几乎瘦得跟火柴梗一样的小腿,像一根瘦瘦的竹竿,颤颤巍巍地走着。后来,在医护人员的医治和外婆的精心照料之下,外公终于以健康的身体出院了。

我在外公高大的背影和瘦弱的背影中长大,我想追寻他以前的模样,却发现岁月已悄悄在他头上留下了道道白发。

外公文章10:外公的书房

文/月山

外公的家在小阿比,这是南涧无量山中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村,村里居住的大多为陈姓人家。这里曾经沿袭着耕读传家的古老习俗,村后的“文昌宫”,是文墨之人汇聚的地方。外公家的堂门上悬挂着一块“贞扬彤管”的牌匾,那是当年的政府给予这个家庭的褒奖,表彰的是这个家庭的女主人——外公母亲的事迹,说的是女主人相夫教子美德,已经用红色笔杆的毛笔写入了史册,她贤淑善良将被世代传扬,外公家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

我没有见过外公,但外公的书房,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据母亲说,外公非常喜欢看书、藏书,他通晓乡规民俗,喜欢探究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还对中医有非常深的研究,是附近乡村都有名望的文化人。

外公的书房,在主房的楼上。书房不同于一般人家从二楼房间上楼,而是从屋左边的菜园兼花园上楼,就是从屋山墙上开出一道小门进入二楼的书房。这种别出心裁的上楼方式与书房设置,使书房与家人的生产生活空间分离,便于安静地看书学习。

只因外公的离世,书房少了的主人的打理,里面的书已经有些凌乱。书房里,满屋都是书籍和字画,靠北和靠西的墙,被几个大书架占满,书架上,一摞摞线装书,被整齐地放着,书上用纸条标着《三国演义》《水浒传》《孟姜女》等。南面是几个柜子,大约也是放了与书籍文具有关的东西,柜子旁的楼板上是东一堆西一堆的书籍。

刚上小学的我,还拿不到高处书架上的书,只在楼板的书堆里翻着。书籍是典型的古典风格,显示着精细的手工制作,多为白绵纸印制,竖排版,书中的文字没有空行,没有标点,每两页之间,总有一列汉字被一分为二,像是镌刻,又像是手工书写。书中的字字句句,合辙押韵,自然而顺畅,无论怎么看,都显得古韵悠悠,散发着古老的气息。乡村,有如此丰富、厚重、典雅藏书的书房,在我以后数十年走南闯北中也很少见到过。

当看到一本有图案的书时,我便拿在手里翻了起来。那上面的红色图案,绘的是十殿阎王、牛头、马面等,讲的是做了坏事的人,死后会下到十八层地狱,下地狱后,要根据罪行的轻重,被下油锅,被锯成两半,被驱赶着上刀山下火海等等。这是一本劝人行善的书,但看了有点害怕,我便随手将它放回原处。

记得当时对一本叫做《创世纪》的书很感兴趣,便将它带出书房,在花园里细细地翻阅。那是本薄薄的书,虽是繁体字,却更接近于现代印刷装帧,这大约是吸引我的原因。书中讲的是“神”,是一个叫做耶稣的“神”,神字的后面,都会有一个空格,称基督的“他”字被印刷成了“祂”,这大约是对耶稣这位“神”的尊敬。因识字不多,也读不懂书中的语句,我便将兴趣转到了看园中高高低低的花草,看飞来飞去的蝴蝶,还用了好长时间,观察蜂桶外的蜜蜂起飞、降落、漫步、跳舞。

二舅见我喜欢看书,便给我讲解书房中字画的意思和相关的故事,我听着似懂非懂,没太多印象。到了夜晚,二舅从外公的书房里拿来了《水浒传》,就着点燃的松明火光,边读边给我讲解,我还真听出了那么点味道。

几年后,当我再次到了外公的书房,那些书籍和字画已经不见了踪影。我百无聊赖,只能在外公家的堂屋里,看着来前来闲逛的村民们喝茶、抽烟和聊天。突然,我眼前一亮,看到墙角放着一本书,便急忙过去拾起来翻看。那是一本用白绵纸装订的书,前后都已经缺了页,当我正准备认真翻看的时候,其中一位正在吸烟筒的村民,从我手里要过书,扯下一页,卷成“纸明筒”,用来点燃正在吸食的水烟。我无趣地退出外公家的堂屋,抬头看堂屋门上悬着的牌匾已经不知去向。后来才听说,牌匾已经被表弟以几十元的价格卖给了文物收购商。

外公的书房里,那本最后的书籍,已成缕缕青烟,连同外公的书房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有着书香门第赞誉的外公的家族,也随着牌匾的消失,被淹没在芸芸众生中!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