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散文

请欣赏初冬的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初冬的散文1:又到红薯飘香时

文/李田清

深秋初冬,季节还没来得及交替,城市的大街小巷,就出现了许多烤红薯的摊子。叫卖声此起彼伏,让人老远就能闻到那烤红薯诱人的香气。

每次路过烤红薯的摊子,那软绵绵、黄亮亮,闻着香喷喷的烤红薯,就让我馋得流口水。买上一个,剥开薄薄的皮,热乎乎的香气直往鼻子里钻,迫不及待地撕下一块,热乎乎地咬上一口,温暖与香甜顺着舌尖直抵我心窝。这样的味道,这样的情景,不由得把我拉回童年,让我回到了那天真无邪、无忧无虑而又物质匮乏的年代。

我的故乡久安背,是湘南一个美丽的古村,那里土地肥沃,四季如春。但在我童年的七十年代,农村生活苦得没法说。农民主粮不足,多以红薯当口粮度日。

谷雨过后,人们就会从地窖中取出年前贮存好的红薯种,在院子里选一处向阳地,将猪拦肥、牛拦肥一担一担挑出来,垒起一个约六十公分的肥床,把红薯种放上去一个个整齐有序地排列好,然后撒上一层细土、浇上适量的水,最后盖上薄膜保温。约二十来天后,薯种就会发出一束束嫩芽,进而发育成红薯苗。

清明过后,父辈、爷爷辈的乡亲,赶着牛,扛着锄,将山上开出来的荒地,整理出一垄又一垄土块。他们将红薯苗剪成一节一节的,每节约五公分长,弓着腰,一锄锄、一棵棵地插到松软的泥土里,浇上定根水,称之为“插红薯”。

搞大集体的时候,生产队出工,多半是青壮年挖土抽沟,上了年纪一点的挖坑,妇女插苗。天将下雨前,是插红薯的最佳时机,插完红薯老天下一场透雨,红薯苗一下子就活起来了。用不了多久,绿色的红薯秧就焕发出勃勃生机。

接下来就是薅红薯。当红薯苗长到一尺来长的时候,土里的草也长出来了,这时就要把土薅松,把草除掉。等到红薯藤将盖满土畦时,就得将藤子挑起来,翻过去,再挑起后翻过来,院子上的人叫“翻红薯藤”。如此反复折腾,红薯藤不但没有憔悴枯黄,反而愈加茂盛。远远望去,碧绿的叶,红红的茎,原来荒寂的土地变得葱茏而充满生机。到了九、十月秋收季节,那茂盛的红薯藤下面的土里,便长出了圆滚滚的果实。

记事起,红薯为我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乐趣,野外烤红薯更是让我难以忘怀。每到红薯快收获的时候,周末我们特别乐意上山放牛。我们把牛赶到山坡上,就开始分工,拾柴火、挖红薯、扒土坑……到哪一块地里挖红薯,我们事先是仔细观察过的,哪块地里的红薯藤茂盛,地下的红薯就肯定大,一挖一个准。负责挖红薯的同伴,猫着腰钻进红薯地,瞅准那垄上开裂的地方,用小石块或木棍小心翼翼扒开土层,一个又大又饱满的红薯就挖了出来。挖红薯时,其他的根是不能揪断的,挖完还要把土回填,原样埋好,红薯藤也要捋好,原样放在垄上。否则,红薯藤就会枯萎,渐渐变黄变干,就会被发现。

这时,负责找柴火的同伴,找来了一大抱枯枝。负责挖坑的同伴,则在山坡避风处挖好了土坑。我们先是将树枝放进坑里烧起来,待坑里烧满了红红的火堆时,把红薯扔进去,再在上面架起树枝接着烧,让红薯慢慢焖熟。缕缕炊烟,在空旷的山野袅袅升腾、弥漫……

当我们冰冷的小脸被火烤得暖暖和和的时候,红薯也烤熟了,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我们迫不及待地拿起树枝往火堆里刨,一个个烤红薯从土坑里滚出来,直冒热气。拍去火灰,把皮剥掉,里边黄橙橙的瓤肉就像蜜糖一样,香味更浓烈了。我们吃着这色、香、味俱全的烤红薯,享受着野炊美味,沐浴着暖融阳光,一个个手上是灰土,脸上是炭黑,就像从灶膛里钻出来的一样。

收获红薯的日子是秋天里最红火的景象。深秋,霜降前后,红薯藤叶子变黑,收获红薯的时候就到了。

这时,村里热闹得就像过节,男女老少齐出动,扛着锄头,挑着箩筐,在红薯地头一字排开。先是割红薯藤子,然后一厢一厢挖。男人们举起锄头,照着裂开缝的红薯根周围挖去,一大串硕大肥实的红薯就挖了出来;身后的妇女孩子蹲下来,轻手轻脚地剥掉红薯上的泥土,再把邻近的几窝红薯堆在一起。不一会儿工夫,地上就摆满了红薯,红红的、光溜溜的,大小各异,形状不一,有圆形的,也有椭圆形的。

挖红薯的场景是难忘的,家家户户虽然忙着、累着,但人人都快乐着、幸福着。他们边挖边吃,生红薯吃起来,脆脆的,甜甜的,村里洋溢着的尽是红薯的甜蜜了。

那时候,在村里人的眼中,红薯全身是宝。它的嫩叶嫩芽可当菜吃,红薯藤可做猪饲料,哪怕是地下的老藤也能当作牛饲料。红薯的食用方法多样,可以蒸着吃、熬着吃、烤着吃,还可以晒干成红薯片、红薯干。从我记事起,红薯就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主食,皮白的粉糯,黄红的绵甜,最好吃的是桔红瓤的,像南瓜的肉色,软甜似蜜。一日三餐,家家同样。

说实话,虽然红薯的味道甘甜,可是天天顿顿当主食吃,似乎谁也难说出“好吃”两个字。红薯终归是红薯,不管怎么做,吃多了,都“烧心”,吐酸水。但是,尽管红薯不好吃,为了不饿肚子还得吃。有好长一段时间,我见到红薯就愁,就反胃。我曾经喜欢过红薯,也厌烦过红薯。

“红薯当家”既是一段往事,也是一段历史。每次回家,站在村头,眼望对面山坡,那满目葱郁的树林,早已覆盖了当年的红薯地,喜悦、酸楚、怀念……万般思绪涌上心头,不禁情深如许、心热泪涌。

初冬的散文2:落叶飘飞的初冬时节

文/陈发昌

初冬时节,街上铺了厚厚一层落叶,车轮、脚步过处,悉悉索索,哗哗啦啦;扫把过后又是一层落叶——扫路工不厌其烦,重复着似乎毫无效益的劳动。土灶年代,满街都是扫落叶的身影;泡桐树叶被老太太和孩子们装入竹篮、麻袋,运回各家灶下。没了土灶,落叶作垃圾处理,倒觉可惜。

在老家时,每逢这季节,地头活儿已结束,姑娘们天不亮就动身,带着麻袋、竹耙,扁担上绕着绳索、系着盛了干粮、水壶的布兜,去二十里外的龙山拾松枝松叶松果。莎莎的脚步声伴着说笑,一路飘荡,驱散了黎明前的沉寂。天色渐明,薄雾缭绕的龙山上,朝霞映天,五光十色,层层叠叠,光怪陆离。一片片葱翠,一块块金黄,更有橙色和浅红、深红点缀其间,似一幅饱蘸浓彩的斑斓画卷。带着说笑、歌声,姑娘们走进“画卷”,扁担一端捆着竹耙,另一端系上绳索束在腰间,徜徉在松林间。不出多远,耙子下就聚了厚厚一摞子枝叶松果。尽管三餐粗粮,满身补丁,风里雨里不停地劳作,可那一爿爿挂着汗水的红扑扑的脸上依然兜着喜悦、漾着无忧,身影过处满是清脆的笑声和甜润的歌儿。走累了,席地歇一会,喝口水、嚼口干粮,抹把汗水又穿行在松林间。繁重的田间劳作、繁杂的家务把她们锻炼得肌肉结实,体态饱满,一眼看出是个能苦能累、会持家的勤快女人。她们似乎感觉不到累,感觉到累也不会偷闲,农村女人几乎就没“清闲”过。或许,在为人之妻之母、承担家庭主妇前的天性使然。太阳偏西,才将一堆堆枝叶松果装进麻袋或打成捆,成群结队下山去。

鸡入笼时,村口炊烟袅袅,饭菜飘香,各家男人纷纷涌到去龙山的路上,迎接下山的女儿。

冬闲季节,为家里备足一冬柴火,多是未出嫁的姑娘。在家歇闲的新媳妇怕婆婆不高兴,想跟自己的姑子和村姑们一同进山,却被丈夫阻止。白天跟新娘一起劳作、一锅吃饭,晚上同床共寝,刚尝到夫妻生活滋味,丈夫怎么也不忍心让老婆离开自己视线!吃饭都怕碗响的婆婆,眼里再装不下闲人,也奈何不了儿子对新媳妇的那团炽烈爱火。

姑娘未出嫁前,一心巴着娘家。成为劳力后,自知在娘家时日不多,有一份热,恨不得发出十份光。她们无忧无虑,整天乐呵呵地忙着——她们心底无不充满着对未来的婆家和那个不知啥模样的未来的丈夫信心满满,期望无限。她们用不着去自由恋爱,也不好意思去尝试那新潮——持守千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许有它存在的道理。让她们放心的是,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的,终身大事由父母作主,天经地义,相信父母不会看走眼——父母不会将骨肉往火坑推。有工作或多读了几年书的女孩多无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目张胆地去自由恋爱,订了婚或即将成亲的甚至双双私奔,去寻找“自由”的幸福;成家后,往往没带来多久温馨和甜蜜,不欢而散的不在少数。自由恋爱时,也许各自看到的都是对方优点,甚至将对方缺点也看作优点,双双沉湎于爱河,不能自拔。婚姻由父母作主,儿女不再劳神,父母更为费心:逢人就问,追根寻底,不仅在意对方长相、身体,更悉心打探其品行,连人家上三代也斟酌一番;小两口闹了纷争,双方父母和媒人站到跟前,一番调和,矛盾自然化解——几家人聚一起,杯盏叮当,热热闹闹。双方父母常走动,加之媒人受命于“危难”,亲家间越走越亲,两口子愈加恩爱。自由恋爱的两口子若闹纷争,反落下话柄——谁让他俩没长眼睛去“自由”了?父母是过来人,走的路多、吃的盐多,为孩子把握终身,慎之又慎。而违拗父母之愿去“自由恋爱”,若能“自由”到点子上,能相依相守,恩爱一生,倒是父母烧香作揖所祈盼的。

“自由恋爱”无可厚非,更是挑战传统的一大进步,父母想管管不了;明智的父母不会横加干预,放手让其去“自由”——有福你享,有罪你受。而那“自由”里,或许潜藏着“仓促”埋下的隐患;轰轰烈烈的“恋情”下,或许掩盖着一叶障目的不确定性。当然,父母作主儿女婚事,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乡间饲养高手,稍不留神,也会捉回一头带病的猪崽。

时代文明进步了,不再有父母包办婚姻。婚姻自由了,离婚率却高了,两口子闹了矛盾,少了媒人调和、撮合,甚至双方父母不知情,独立生活的小夫妻一气之下就拆散了家庭。“包办”也好,“自由”也罢,总有不尽如意之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时代,却给人一番意味深长的绵绵回味。

落叶飘飞的初冬时节,情不自禁就想到当年上山耙松枝的老家姑娘们,还有在劳累中,展现出的灵鹊般的快乐样儿——终身大事由父母操心、掌眼,自个儿能不轻松坦然,暗自窃喜?……

初冬的散文3:初冬悄临,再次忆起那一年的雪白

文/诺雪桐雨

文:诺雪桐雨

晨曦一缕阳,轻惹着眼眸,牵念出笔笔清落的往昔,轻曳于紫陌红尘里,初冬的风韵,揉碎了轮回里又一季的忧伤,只语浅吟在年轮的风月枝头,水墨书己半世痴狂,那层叠的款款情愫,如水空灵般的心语,舞尽了江南的半城烟沙,浮梦逍遥颠覆着尘封的记忆,触我心弦,顷刻间刹那绽放,轻许着冬韵的雪白…

曾几何时无数次奏起生命中的场场离歌,在流年的光景里翩跹缠迹,迷殇着一方孤城,淋浴在初冬的晨间,透过窗棂,阳韵伴着晨露顷染出华舞的霓裳,弥漫晨曦里感晕的心田…

秋逝迎冬,花落蝶逝的黯然,让我再次叹挽着那一年的冬季,时光如沙漏,记忆仿佛如昨,片段般回放着落尘已久的过往,泛黄的纸页上还隐约可见那时初见的幸然,欢然间场场笑声灵动在风舞的雪林,在风尘里雪舞着两个人的烂漫,曾经永恒的承诺,化为一场飘零的残梦,梦断在那一年的江南西楼。

纤云丝丝呢喃着它的心语,飘飞缱绻在梦里蓝海,纵然于海角天边。凝烟水袖潆溢着淡淡的忧伤,氤氲袭漾着骚撩着媚眼,透出一股忧郁的斑斓,在风中颤巍的摇曳,透支着命色里的感性,零落了几许浮生来回?

浮生点晕的落痕,绕着千年情丝,浅溢忧伤的眉心间深嵌了那一抹柔软,打湿了所有潜藏内心的想念,一世挥毫在指尖的豆蔻华年,轻划出一道冬风破晓,漫漫红尘路,溅落一地忧伤帘珠,红尘处处皆有伤,一路走来,此生都不曾悔过,怪只怪自己太贪念红尘这杯酒。

每点一次墨,都触碰一根心弦,徘徊在又爱又怜的朦胧里,此念涤荡心魂,久久无绝期,每一段文都是一副画,而画的灵髓却是在我心深处,凝念指尖的每一笔水墨丹青,都是场场情途中的感念,迷惘在阡陌,痴心不改依梦逍遥。

回忆在此季凝结成了霜,执念着一份永恒,随着杲杲飞花,坐看落花空叹息,苦等着来年又一季的的庭芳草绿。

喜欢一个人听着伤感的音乐,静享在江南早冬的街头,在信府河边望着蜿蜒的秦淮河,望着岸边层叠错踪的翘角楼阁,沉积着岁月的沧桑,河面上缕缕轻烟撩绕着淮波,阵阵微风轻拂,妙舞横生,如梦如幻,平添了一分伤感,一分惆怅。凝望着冬韵里轻呼的白雾气丝,伸手贪念妄图想去捕捉,却已飘渺无踪,渐失无痕…

冬季的美在于它的纯净,孤冷的傲梅即将待放,备以绝伦旖旎之态品读着这季的雪白,记忆中每一朵花瓣,盛开的都是那么灿烂炫目,梅枝系有千千心结,刻写着你我的曾经,你我的点滴,初恋渺渺谱写着冬日恋歌,那曾经偶然的回眸,承载了一生一世的期许,那一年的一生一世如今看来还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那一年雪色弥漫的冬季,凝踏着万雪来路,找寻着你的方向,经年后被冰雪风印的过往,沉淀的晶莹幻化成瞬间的悸动,浅笑缘份,冥冥之中上天自有定数,一切的一切都运行在它该有的轨迹里。

望着残叶的落径,秃秃的枝丫,一层薄白的纱帐,悄无声息披在了江南每一寸肌上,却已觉今天的今天已不再是昨天的那一页了。

落笔于2012年11月17日

初冬的散文4:阳光明媚的初冬

文/人生如水

冬天来了,可我们却没感觉到。时光似乎已忘了变换季节,我们好像还滞留在深秋。“小雪”时令也快到了,可天气只是比前些天稍冷一些,阳光明媚,延续了好些天的雾霾已完全地散了,天空一下子变得明朗了许多。这几天,太阳总是很早就露出笑脸,金色的光辉从东边的天空洒向整个大地,给地上的一切都镀上一层淡淡的金色。一直没有风,空气微微有些冷,但决称不上寒,看起来很洁净,似乎雾的散去也带走了浮在空中的灰尘。

每天走在春城的大街上,一是锻炼身体,二是观风望景,在闲散中了解城市,了解初冬,在初冬的阳光里,心情好的没法说,实际上就想学那些退休多年的老人,闲暇时找一处充满阳光的公园或广场,谈论着南朝北国和国家大事,当然最多的还是养生健康的话题,舒舒服服地享受那初冬阳光的温情……那阳光如爱人柔情的手一样拂着你的脸,让你有一种暖意,有一种迷醉,真想闭上眼睛美美地睡上一觉。

长春的初冬还没有特别寒冷的感觉,似乎还有微微暖意。原野上落叶飘零,丛林中繁花落尽,而春城有的树木依然着这绿色,路两边绿草如茵,给人以暖暖的感觉。大街上的柳树随风飘荡,淡绿的叶子依然点缀着高大的柳树,似乎仅仅是初秋的感觉。路边的白杨树的黄叶多起来了,风起处,飘落了几片,也只是秋风扫落叶的意味。

进入这个季节,给人的是萧瑟的感觉,但也有热闹的地方。每个大型农贸市场门前,一些退休的老人一大早就来到这里,等着购买白菜和大葱。尽管现在中国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新鲜蔬菜一年四季都能买到,可经历过艰苦岁月的老人还是保留着那些悠久的传统习惯,过着朴素的日子,他们不辞辛苦,冒着早晨已显寒意的冷风,站在那儿排着队,为漫长的冬季储存白菜和大葱而等待着。

穿行在春城的马路上,不时有穿着前卫的时髦女郎擦肩而过,惹来行人的注目,她们大多身穿长裙,脚蹬长靴,披着洒脱的风衣,凸现出婀娜的身姿,漂亮的秀腿,给初冬的城市街头带来一道亮丽的风景。一个老太太推着三轮车有点蹒跚的走着,车上是腿脚更加不便的老伴,他们边走边说着什么,面带着微笑,没有一点对生活的哀怨,这才是“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的真实画面。

以一颗平常之心,感恩之心,感受着大自然的美丽,感受着社会的美好。今年的初冬没有寒冷,心里是柔柔的、暖暖的感觉。对我有帮助因为天气暖和,树木也没什么特别明显的变化。柳依然垂着那长长的枝条,如一根根长长的发丝,没有风的吹拂,就那么一动不动地直直地垂着,如眉的柳叶还是青的,虽说不再鲜艳,但也决没泛黄,更没干枯,还没一点离开枝头的迹象。也许是季节的原因,柳已不再能唤起离情的伤感,只是静默成一道初冬的风景。

北方的梧桐树叶子已经落尽,唯有那一条条似豆角般的果实依然挂在树梢,前些日子这些豆角状的果实还有绿色,现在似乎更多了一分干涩。虽说这些果实已见枯萎的迹象,但仍顽强地占据着枝头,很少飘零。整棵树的树冠比夏季满树青翠时显得单薄很多很多,只是增加了几分苍桑感,别具一种特别的美,如哪位油画大师用手中的彩笔刻意渲染的效果:青中透黄,黄中带褐,色彩丰富极了。

白桦树,枝叶扶疏,姿态优美,尤其是树干修直,洁白雅致,除去碧叶之外,通体粉白如霜,有的还透着淡淡的红晕,在微风吹拂下,枝叶轻摇,十分可爱。纯的就像一个个身着白裙的少女,亭亭玉立曼妙可人。初冬,每当我一次次经历桦林身边时,已经看到深秋的色彩一重重地浓郁着,我等待着,按捺着自己的心情,总希望每片叶子被阳光穿透。桦树笔直而洁白的树干,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纯洁宁静而从容,林中层林尽染,一片金黄,地面铺上了赤黄色的“地毯”,树干上没有脱落的树叶,犹如透亮的纱衣,与银白的树干,湛蓝色的天空交相辉映,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使人流连忘返。

如今,各种曾经开花结果的树都早已是没有一片树叶,在阳光下裸露着深褐色的枝干,期待着下一个春天。草坪里的草对季节的变换浑然不觉,依然如故地保持着那种新鲜的绿色。初冬的阳光洒落在草坪上,竟会有一种错觉,好像那里还是春。古人曾问“春归何处”,看来春是留在了草的身上,要不冬日里怎么会见芳草萋萋呢?看季节,冬天已经来了,但这初冬还不见一点萧杀。

初冬似乎少了几分萧条,多了一些本不该有的柔美。初冬,它残留着秋的凄美,携着些许冬的沧桑,在无形中悄然而至。我每天都把散步作为一种营生,独自走在大街上,公园里、透过明媚的阳光,默默地感受这个冬天:其实,初冬不太冷,虽然已经过了“立冬”,但天气依然晴朗,天空高而深远,不算无暇,但绝称得上洁净。在没有风的午后,太阳照在身上暖暖的,显不出一点寒意,阳光在眼前逝过,向我们显示着生命的淡远。大地上的景色一片灰暗枯黄,总使人感到冬天还没有到来。那些干枯的枫叶,已由淡黄变成深红,原野上的蒲公英花还顽强地表现它的桔黄。只有在收获的土地上,几株没割倒的玉米稞,在北风的吹动下发出哗哗的声音……

初冬的早上,一片白茫茫的浓雾,从薄处看,雾已结霜。经过秋风修剪后的疏柳枯杨,倏然间变得粉妆玉琢,仪态可人。湖水茫茫,冒着白气。霜天把近处的原野衬托得愈发清亮静穆。小路边的衰草,顶了层柔厚的新霜,变得那么白素神秘。眼前的千枝万条,本是干硬如铁,了无诗意,竟一夜之间面目新爽,婷婷妩媚,静若处子。那厚厚匀匀的霜粉,使我想起了林黛玉的清纯。我为这大自然的妙笔惊叹不止!此时,一切的一切,都多了层晶白的霜痕,融入霜中了。霜,它渺茫、静谧,为初冬抹了一片白韵,让我品味着诗意的同时也感知到生命的美好。

冬天的冷,其实是风。没有风的日子是安谧、温暖的。当北风吹起时,像狼嚎,像虎啸,灰尘、落叶、沉闷,仿佛都因北风而肆虐,都因北风而战栗。一切都是在艰难的忍受中孕含着机遇。北风肆虐的同时,也许就会带来一些小雪,来点缀这个迷人的初冬。初冬,不如隆冬神圣庄严,不如金秋给人以收获的喜悦,然而,它却承载着别有的一份美丽,让我眷恋。它让我想到温暖的阳光,使人想到明亮的笑容和蓬勃的青春。

冬天代表着一种生命体验的需要,代表生命在艰难的日子对信念的固守。其实,只有在经历了枯与荣、炎与凉之后,才会呈现绝美的韵致。眼前的初冬,别有一番滋味,别有一番诗情。慢慢地闭上眼睛,窗外的初冬已经读完,心中的初冬却还有待翻阅,它,已成为一段永恒,让我久久眷恋……

初冬的散文5:不还价的善良

文/龚本庭

初冬的晚上,我出差回来,正往家的方向走。寒风吹舞着落叶,让人感觉丝丝寒意。没有了点点繁星的陪衬,连天空都显得特别空旷。

路灯下,一个卖水果的老人,因为寒冷,不时跺脚暖和身子。我前面的一对恋人模样的男女,手挽着手径直向老人走过去,女孩很麻利地装了几个苹果。看老人在寒风中卖水果,我动了恻隐之心,因此也停下脚步准备也买点。老人称完苹果,然后说11元5角。“10元行吗?不行11元怎么样?”男孩开始与老人讨价还价。老人嘴上没说行,也没说不行,但我看见老人已轻微点了下头。可女孩却开口了:“这么冷的晚上,挑剔和还价,都是不道德的表现。你就不能慷慨一点,付老人家12元啊!”男孩一时红了脸,急忙掏出钱包付钱。最终,老人坚持只收了11元5角。“谢谢姑娘,我只收我应得的。”老人说完大幅度给这女孩弯腰致谢。

女孩说话时,声音虽很轻,但我听着却感觉有些震撼,也有些温暖,更让我忆及曾经的一段往事。

小时候,差不多也是这样的夜晚,父亲会把自己种的甘蔗背到一个小集市上去卖。父亲从地窖里取出甘蔗,然后在冰冷的河水中用稻草擦洗干净,背几里地到集市上。那时父亲没有毛衣,只穿着一件破棉袄,腰上还用草绳系着,借以御寒。一次父亲遇到几个二流子,吃了甘蔗不付钱,并且还硬说自己付过了。

但父亲说还是好人多。有一次,天飘起了小雪,父亲几乎没开张,回去有些不甘,可不回去也没生意,正犹豫时,过来一个中年人说:“大兄弟,早点回去吧,身体要紧。给我来五根甘蔗吧。”那一刻,父亲的心都是暖暖的。现在父亲已经是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了,可他对那晚上的事,一直记忆犹新。

也许,由于父亲经常给我们灌输这些,在寒冷的晚上见到小贩,我都会尽量买一点,父亲说,这就是善良。但这个年轻漂亮的女孩说的话,让我更知道,在这样的晚上,不还价也是一种善良。

我已记不清那女孩的面容,但一直记得:两人的背影在灯光下拉得长,尤其那女孩的背影,很窈窕,很美丽。

初冬的散文6:开在时光深处的小野花

文/谈笑在指尖

沉浸在初冬的深沉里,眼前一株小野花夹在落叶底层,探出笑脸,点滴露珠迎日月而生辉,也许它明天就会被萧瑟的寒风吞噬,“香消在风起雨后,无人来嗅,无人来理。”可是,你看,在风刀霜剑没来之前,她仍然笑着,笑的是那么灿烂,丝毫看不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恐慌与忧郁。与牡丹、芙蓉及所有的名花相比,她只不过是一株不起眼的野花儿,但它却倾其毕生精力,愿铸就着瞬间的辉煌而极尽全力。虽不作“勿忘我”的苛求,也没有“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的叹息,在它的四周更没有蜂蝶追随,只有独自欢快地在冷风中摇曳。它不求什么,只为了回报阳光雨露的恩情,努力开放着自己。

生长在田埂沟边荒草野地里的不知名小野花,要比温室里的花朵艰难许多;生存的过程也有着较丰富的经历。有时,它们要忍受烈日的烘烤;有时,它们要挺住暴雨的冲刷洗礼;有时,它们要惨遭铁蹄的践踏;有时,它们还要经历浴火重生的炼砺。在常人看来它们生存的环境恶劣无法让人理解,但它们,依然快乐生长,依然生生不息;它们不仅仅要活着,而且是要活得精彩活得美丽,尽情地向人间绽放一丝春色,要向大地回报一缕的芬芳。

我十分赞叹野花的美,赞赏野花的坚强和不屈,它开的无声无息,开的自然生动和亮丽。默默生长,高低错落,本色淡然,花开无序,漫山遍野,充满生机;它从未计较过脚下的土地是富庶亦或贫瘠,从未在乎头上的天空是晴朗亦或阴沉,平凡的生命里,它始终透着无比的坚韧与顽强,对生活不抛弃,不放弃。在沉默与坚持中绽放着小小生命之花的美丽。

只要老天偶赐几滴雨露,太阳不经意间在它种下的地方斜射一小会,那小小花儿的种子就发了芽,用不了几日,那嫩嫩的,绿绿的小枝芽上,就会顶出几个疙瘩似的小花苞,花骨朵的颜色也各不相同惹人欢喜,有的是白里透点儿粉,有的发出淡淡的紫,有的露出微微的红,有的泛出一点点的黄色,五颜六色叫人看了着迷,它们的颜色虽不华贵却倍显质朴,外形虽不雍荣却显得娇小玲珑,它们有着一个同样的共性,就是当它们的颜色越发深的时候,它们似乎都会露出欢快的笑脸,向大地展现着自己的善意,它们汇聚在一起时,就构成了一片美丽的天地。它们虽很平凡,但它们却能用不起眼的身躯把世界装点得非常的美丽。

在这小小的野花身上,我看到了它们透着的那股顽强的精神,生命的真谛。我从心里敬佩这些不起眼的小野花时,不由让我想到了一首古诗:“野花无数不知名,白白红红俱赋情。纵使不蒙姚魏赏,雨开风落亦何争。”不是吗,这些不知名的小野花,随着雨开风落,它们何时与牡丹芙蓉海棠玫瑰争过名?它们默默地生,默默地长,默默地开,默默地谢,默默地装点着大地的美丽,他们默默无闻,平平凡凡过着自己的一生。这多像在平凡的人世间里那些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工作着的许许多多的人们。

初冬的散文7:汤圆、猪血

文/东山峰人

深秋的清晨透着初冬的一股寒意,坐在办公室望着窗外,一片灰蒙蒙的天空,远处朦胧的都是高耸入云水泥森林,绿色在此刻显的尤为珍贵,低矮的一块草地上茶花正绽放着秋天的景色,非常养眼,不一会儿天空放晴,我闭目沉思,想起儿时一些零碎的琐事来,一条长长的思绪拖着浏城桥的记忆在脑海里惊现。

视线穿过时光隧道落在浏城桥上,两边门店的百货、南食、药铺、绸布、肉食、酱菜店几乎能满足了平常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繁华和热闹正演绎着小贩們的吆喝,成为世俗社会一道闪亮的风景。每天早上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上学、放学回家都要从浏城桥上过身,急驰的列车穿桥而过,一股黑烟串上桥头,而桥旁边便是一个八平米的小店,却无名,无招牌。仅逼仄的一间小屋而已,里面摆放了两张小方桌,靠马路边的门前南边是一个长方形煤灶,上面煮着一口大锅,灶边还放着一个大瓦盆盖着一块纱布里面装有湿漉漉的糯米粉子,屋里东面一个小案桌,上面放着做汤圆的原料即糯米粉子和白糖。

这个小店紧凑很干净,是由一对母女俩经营,母亲每天系上一个腰围裙、扎着两个袖套,看去年纪不到五十岁,女儿顶多十七八岁,母女俩虽然不是很漂亮但是都长的清秀,总给人一种踏实、安逸不欺主的感觉。每份汤圆五个一碗、一两粮票五分钱一份,上面撒些白糖带点汤水,有时我站在桥边看火车,眼睛斜盯着这个小店,看着店主大婶神情安详的,把糯米粉子放在手心慢慢地揉搓成团,再轻轻的压扁成圆,然后一个一个的放在滚烫的开水锅里,一道道工序一丝不苟,手法从容,煮熟后的汤圆灰白色绒绒飘在水面上散发着诱人的味道,真的使我直流口水,那种滋味快乐,幸福,淡然。

记不清多少次从这个小店前走过心里总是要朝它望一望,看一看灰白色的糯米汤圆,看一看小店里面那清秀的母女俩,回味着少年生活的滋味,直到今日我脑海里还时时常萦绕着那个汤圆小店的痕迹。

浏城桥上的故事伴随着我度过了童年和少年,顽皮的事、开心的事、伤心的事都摇晃着青涩的记忆,那些普普通通而又陈旧的生活碎片一经记起却又非常新鲜有趣,现在的人,生活质量比过去的确是丰富得多,火宫殿的猪血也是长沙市的招牌,但是它永远没有过去浏城桥担子上的猪血真实、新鲜、韵味,每当夜色临近,一些做小生意的人就挑着担子放在马路边上,一张煤油马灯挂在担子左边,昏暗的灯光照着担子主人沧桑的脸,满脸的皱纹吆喝着:‘恰猪血呀,三分钱一份’,右边的担子上是一个煤火灶,灶上一口大锅中间被分成两半,一半是放汤骨头,另一半是放白开水,左边的担子上伸出一块一米四方见长的木木板,上面放着一些葱蒜、辣椒沫、榨菜丝、酸菜和麻油、盐、酱油、味精、醋等调料,每个小瓷碗里都有一片小调羹,调羹里面都是配好了的佐料,从小碗里噴出来的麻油香味直扑鼻腔非常诱人,每当有来客,根据来客数量老板就把猪血放在沸腾的开水里稍煮一下,再放一些骨头汤在小碗里对上猪血后,猪血与佐料相混合一勺、一勺吃在口里,暖在心里,下力气的人爱吃,干部、知识分子也爱吃,三分钱一碗经济实惠,现在想起来还赞不绝口,飘着葱花麻油香味的猪血还在中年的思维里久久盘旋。

那个年代的人,那个年代的物品充满着真实朴质,绝对没有现在的掺假和虚伪,走在物质丰富的今天,看着人欲横流的社会,怀旧的心情犹然而生,我再次看着窗外,天空慢慢拉下了夜色的帷幕,收拾东西准备开车回家。

初冬的散文8:我爱初冬的月亮

文/丛三木

今年中秋没有月亮,整个农历的八月都没有皎洁的月亮出来,因而几次想站在屋顶去赏月光,终究没能如愿。今天的月亮出来了,它显得冷漠。是啊,都是十月的月亮了,怎能不冷?月光本就是冷光,不像太阳在初冬给人的感觉是暖色。此刻,我坐在窗前电脑旁,望着窗外冷漠的月光,自然产生一种孤独感。妻子出去了,说也奇怪,这种“孤独”的感觉还真好。朱自清不是也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么!

月亮,月光,是几多文人们歌颂赞美的话题,犹如对美女的歌颂、赞美。朱自清喜爱月下的荷塘,那荷塘中的花容便是美女。叶圣陶叹息像我们这样住在都市里的人,他说“住在大都市弄堂里的人,对月亮漠不关心,”他当然知晓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很难领略月亮的丰姿。郭沫若把月亮比作狗,那是他把“天狗吃月”这个传说联系在一起了。而巴金则对月亮有浓厚的情感,他认为月亮下面的清风景致“这种趣味是不能用文字描写的”。最有新意的是季羡林,他说:“我曾到过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相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的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耄耋之年的季羡林住在北京风景优美的朗润园,到底还是感叹着月是故乡明。

大文豪中只有矛盾不喜欢月亮,他说“月亮引起的感应是消极,而且把这一点发挥得‘透彻’的,恐怕就是我们中国的月亮文学。”

呵呵!同样一种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在我的心目中,月亮始终是美的。那是因为忘却不了小的时候乡村的月亮,它能照着大人干农活,照着我们孩童嬉戏,乡村的月亮给了我童年的欢乐。我有什么理由不喜欢月亮?

即或是冷光,照样给我心灵带来暖意。

初冬的散文9:初冬印象

文/李瑞华

广袤的旷野一望无际。树上的叶儿全部落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枯直地指向天空,像是写意的梅骨,宣告它将迎风傲霜,与严冬为伴。草儿将绿意隐藏,为来年的春暖蓄积能量。远处袅袅飘散的炊烟,是农人温馨的饭香。秋的收获都在储粮仓里,更在农民心里。

初冬,微风里夹裹着丝丝凉气。大地被一层缥缈的轻纱笼罩着,那淡淡的烟云在浓雾里飞舞、弥漫着,浓雾下,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空气是那样的新鲜,沁人肺腑,酷似花香,深深地吸一口,甜丝丝,冷冰冰,爽快心底;那些耐寒的花草树木还依然展露着秋的风姿;枫叶在鲜艳中透着高洁,以红色显示生命的灿烂;小区里路旁的菊花带着季节特有的芬芳在风中翩跹起舞;小草青青,在冷清中渲染了绿意,向即将来临的冬季释放出最后的美丽。

初冬,是深秋的暮年,有着冬的寒意,也有着秋的成熟。这个季节能使人少了春时的诱惑与欲动,多了一份奋进与坚强;少了夏时的风吹与雨打,多了一份执着的祥和与潇洒;少了一份秋时的忧愁与无奈,多了一份天然的成熟与豁达。人的一生,只有走过了岁月中的风雨,经历过了尘世的洗礼,才会变得成熟。

初冬,有着诗意和灵性,有着深深浅浅的画意,浓浓淡淡的诗情。在这人生的初冬里,生命虽然已不再五彩缤纷,但积淀着岁月风尘的心情确在宁静中显示着刚毅,在枯萎中显示着生机。人生初冬,虽然绿意盎然的盛年逐渐消散,而生命的奇迹依然在蔓延,豁达与宽容、激情与奋进将为自己撑起一片蓝天。

虽然一整个秋天下雨的日子屈指可数,可临冬的雨却连续下了六七天,它下出了一场意外的惊喜。田里那些焦喝的麦苗经雨水一润,有些绿盈盈的感觉,有些生机勃勃,让人见了,不觉得此时已进入了初冬,倒怀疑春已来临呢!就是那些枯黄红透的树叶,经雨一洗刷,反倒变得油光发亮,更有色泽、更有韵味了。

人说:如果人的年龄一大,怕的就是冬天,怕的就是天寒冷冻,怕的就是大雪纷飞,怕的就是冰天雪地……我却不然,我虽然对冬天很敏感,但却情有独钟。虽然冬天有些寒冷,风总是吹刮着,但我却喜欢在这个季节到野外去尽情地漫游。冬天天高云淡,意境开阔,眼界也开阔,倘若你站在高处,一眼望去,十里以内的景色尽收眼底,一览无余,这种豪情,这种意境,恐怕其它的季节是无法比拟的。

我尤其喜欢下雪的日子,晶莹的雪花在天空中曼舞着,舒缓优雅的样子,它轻轻地飘在地上,落在树枝上……这个世界便变得异常纯净美丽,少了许多繁纷,失了许多浮躁,我可以在这种情景中静静地凝思,静静地遐想,静静地回味,静静地展望……

冬天冷点没关系,冬天自有冬天的风韵,冬天自有冬天的美丽,冬天自有冬天的多情,只要你喜爱,只要你欣赏,只要你珍惜,只要你有一股精神,只要你经常拥有生活的活力和热情……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