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散文

请欣赏老兵散文(精选4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老兵散文1:老兵不哭

文/翁建飞

每年这个时节,军营注定哽咽,注定泪珠儿滚滚,与平日“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坚韧刚强似乎格格不入。为啥?因为老兵将告别一段写着青春与绿色的初恋,行将退兵役各奔东西。

当“送战友,踏征程……”的歌声萦绕在营房周遭,当摘下领章、帽徽最后回望熟悉的军营,当留队的战友抽噎着送上“兄弟,一路平安!”的祝愿,当形影不离的警犬灵性有加地咬住行囊不让离去,谁能控制得住泪水的闸门?

但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你尽义务服兵役三年五载,摸爬滚打,习文练武,你不计得失,保家卫国,不辱使命,为“八一”添光彩,凡此种种全部将载入同圆强军梦的光辉史册。你昔日红蓝两军“交战” 兵法之争执,初来乍到紧急集合时丢三落四之狼狈,上炊事班帮厨包饺子笨拙的露馅,都会是心灵深处最美好的回忆。

老兵,不哭!请用一种豁达开放的姿态看待离别,面对当下,正视未来。往后如果想回到自己曾经留下青春印痕的军营走走看看,或者想跟老战友们相聚相拥相叙,再不会像以前那么难了。尤其令人欣慰的是,部队生活的磨砺,使你有了健硕的体魄、坚强的意志、不屈的信念,为你开启新征程奠定了基石,铁骨铮铮,必一往无前。

“忆往昔岁月峥嵘,看前程长虹万里。”有人说,在部队与战友朝夕相处几年,结下的深厚情谊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你五湖四海的战友会是你未来走南闯北互通信息、创造财富的搀扶;你雷厉风行、足智多谋的带兵管理的指挥才华或将是你应聘单位录用人才的重要条件;你勇于担当、坦诚磊落的品德与风格许是你俘获姑娘芳心的无形神器。“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后悔……”待返乡后,相信你对这句歌词所蕴含的意义会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老兵散文2:老兵,你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文/丁桂红

遇见老兵周三保,那是缘于我和孩子在老年公寓的一次志愿服务。

那是8月的一个雨天,淅淅沥沥,秋雨如细丝般绵绵静静地落在窗檐上,不适合外出散步,我们准备就在室内陪老人读报聊天。大厅内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刚好要请假外出,工作人员告知我说这位老兵已经有91岁高龄。老兵,这两个字眼突然在我脑中一晃而过,这不是我几个月来一直苦苦寻找的人物么,任小雨无声滑落的玻璃房里,我和那位老兵周三保有了两个小时的交流!

每当回顾起那噩梦般的历史,那段风雨飘摇、血雨腥风的日子,用周老伯的话来说,就是一个痛字。

1941年,刚满18岁的周三保入伍第一个年头,侵华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将罪恶的爪牙伸向了沙洲地区,周三保和一群热血青年积极抗战。当时我军队伍力量还不是很雄厚,于是在子弹打光的时候,手榴弹扔完的时候,更多的是用刺刀与敌人拼杀,有时甚至是赤手空拳和敌人进行搏斗。就这样以弱敌强的背水一战,“筑”起了一个个坚不可摧的“抗日堡垒”,并取得了胜利!讲到激动之处,只见周老伯从位置上站了起来,用当时作战的动作,嘴里依然喊着“冲啊,冲啊”,平时只有在电影中见到的部分镜头,今天在我们面前真实再现!

最令周老伯难忘的是1948年11月6日开始的淮海战役,这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直到1949年1月10日结束。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我抚摸着周老伯头上的在那次战斗中留下的那道伤疤,那是鲜血淋漓的一段历史!七尺男儿,在枪林弹雨中没流过一滴泪,讲到当时一同战斗,但最后却壮烈牺牲的战友,周老伯的眼泪却汹涌而出,我无法去找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安慰老人,能做的就是陪老人一起流泪!

今天,是周老伯,一个浴血奋战过的老兵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他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说:“你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共产党给我们带来的好社会,好好读书,我们当时的条件没办法读书,共产党是我们的大救星啊!”

我想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从纪念碑上来牢记英烈的名字,从纪念馆里读一篇篇资料,我们要做的是牢记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对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保持高度警惕,予以坚决反对,是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共同责任。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后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可见对待历史, “鉴之”才是更深层的目的,并且只有“鉴之”我们才能发现历史中的负面因素,进而正视,去除它们。

分别时周老伯和我的一次握手,真枪实弹打过7次胜仗的双手是那么的苍劲有力,那股力量如潮水般润泽我的心田,今天的岁月是如此的静好,愿世界和平和谐稳定,普天下的人们安康,那朵幸福之花如百合清新淡然,恬静盛开!

老兵散文3:老兵与海

文/夏雪峰

再次爬进驾驶室的时候,老司扭头瞄了一眼东边的海面,差不多是第7000多个日头了吧。这是老司的习惯,早上看一下日头,能估摸大海的脾气。从他第一天出海开始,这习惯保持了33年。

老司,南海东部番禺5-1B平台的吊车司机,别看穿上工服的他看起来和其他人没有多大区别,可他的特殊身份又将他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故事,习惯叫他“老兵”。时间久了,老司的真实名字倒是快被大家给忘了。

老司确实是从部队里来的。33年前,19岁的老司怀着对大海的憧憬,进入海军东海舰队,从一个懵懂的农村娃变成一名登陆舰上的列兵。老兵也许真的和海有缘吧。20年前,老司来到深圳分公司的前身南海东部公司,成为一名海上平台甲板工,续写他的蓝海梦。

几十年的海上生活,让老兵最难忘的还是他在跑远洋时候的经历。“现在回头看,反差太大了。以前远洋船上的吊车,现在根本没办法想象,那是两根扒杆,一个重心点,只能左右,不能前后。”

有一次去非洲某国家卸货,当地人随意在货物下方行走,也不佩戴任何保护用具。为了保证装卸货的安全,老兵一个人在那里整整守护了一夜,时刻保持高度警戒,以防不测。后来,老兵离开了远洋生活,来到“南海发现”号平台做了一名水手。老兵好学,又能吃苦,自学了吊车操作技术,干起了吊车行当。

“吊装是高风险作业,一定要万分小心,要有责任心,不能胡来。”每当被人问到对吊车司机这个职业的看法时,老兵总是这样认真而坚定地回答。

有一次在平台钻井期间,与老兵对班的是一个新手,高强度的吊装作业让这位司机有些吃不消,整个打井作业都受到了影响。老兵自告奋勇上了吊车,他将新手换下,连续“义务”为钻井吊装12个小时。和吊车打交道几十年,老司摸准了它们的脾气。也正是因为这份热爱和认真,老司成了南海东部海域第一个通过吊车技师资格的人。

除了他的宝贝“儿子”吊车,老司还有一双儿女,在每次徒手攀爬吊车的时候,在每次海风从耳边呼啸而过的时候,在每次烈日炙烤着驾驶室令人汗流浃背的时候,老司总是想起女儿的劝告。年纪大了,女儿劝他早点退休,老司虽然不听,可心里美滋滋的。

曾有人问他,在南海坚守了30年,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其实我对吊装工作体会最深的就是安全。”隔了好一会儿,他用“安全”这两个字解读了自己的海油人生。

如今,老兵还像当年坚守在军舰战斗岗位一样,坚守在那不到4平方米的驾驶室。

老兵散文4:老兵父亲

文/李辉艳

“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只因为我们都穿着朴实的军装……”年近七十的父亲,背脊依然挺拔,步伐依旧矫健,军人风姿不减当年,这首《当兵的人》是父亲唱得最好而且不离口的曲子。

父亲是一位退伍老兵,骨子里刻入了一种军人情结。虽然离开军营很多年了,但军人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却一直伴随着父亲。

在部队,父亲是大家又敬又爱的好班长。他带兵有方,既关心战士的身体,又关心战士的心理,还是训练新兵的一把好手。父亲带的班级在连队的各项竞赛中常常夺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退伍后的父亲被推举为村里的支书,他便成为了一名受乡邻尊重的好支书。

儿时的记忆里,父亲是忙碌的。父亲不仅要下地耕种,还要为村里各种事务忙碌奔波,小则邻里各种鸡毛蒜皮的纠纷调解,大则困难户的帮扶、村里的发展。得闲在家,父亲会用一个个好故事教育我们兄妹要诚实做人、扎实做事。父亲常常教导我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为我们解决了学校危房的事情。

“不要用力在教室里跳!”每当我们在教室里活蹦乱跳的时候,老师常常严厉地阻止我们,原来我们村小一二年级的教学楼因年久失修成了危房,老师成天忧心忡忡又小心翼翼地看护着我们这群活泼好动的“小兔子”。身为村支书的父亲望着天真烂漫的娃儿们,决心要尽快筹建一所新学校。

建学校谈何容易?可谓困难重重——人力、财力、物力从何来?然而父亲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首先解决人力的问题,他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建学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家家户户都要无条件出劳动力。”父亲雷厉风行,随即带领村委会干部挨家挨户去宣传、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这样人力问题迎刃而解——村里的青壮年男劳力纷纷响应村委会的号召,愿意为了孩子们贡献一份劳力。

建学校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单凭村里断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这是正事、大事、当务之急的要事,必须做成。我相信事在人为!”父亲的言语斩钉截铁!他思索着:“把我们的村小与乡里的高小(只有五、六年级)建在一起,这样我们乡里就有了中心完小。而且现在的高小正好用的是我们村的地,我们再出一块地,建一栋一到四年级的教学楼,如此一来孩子们上学方便了,教学也更好规划了。”心动不如行动,父亲马上联系当时的学区主任,学区主任一听直叫好,当即承诺出资5000元。5000元啊,太让人欢欣鼓舞了!趁热打铁,父亲立即跑到乡政府,找到乡党委书记汇报此事,党委书记亦是欣然应允想办法出资解围。

好消息就像长了翅膀,在乡邻间传开了!早已枕戈待旦的施工队成员马上开始动工!不过几周工夫,新教学楼的基脚就打好了。正当大伙干得热火朝天时,新的问题又来了——教学楼要建三层,村里的工程队没有合格资质,怎么办?“好事多磨!办法总比困难多!”父亲这样安慰大家。当打听到邻近的镇上有具备这种资质的基建队时,父亲马上骑着自行车跑了十几里路,找到他们的负责人沟通,说明来意。那负责人一听,爽快地承诺提供他们的资质,并且每天免费派一个监工到建筑工地督工、指导。短短3个月,一栋三层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搬进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我们的读书声变得更加响亮,我们的笑容也更加灿烂!

新学校建好了,但缺老师怎么办?父亲组织村委会讨论后,决定公开招考。当时我的母亲不论是学历还是年龄都符合考试条件,可父亲为了避嫌坚持不让母亲考。为此,做了一辈子农民的母亲常抱怨父亲古板、不近人情。但我知道母亲抱怨的背后不乏几分自豪,为父亲的正直无私而自豪。

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位普通但不平凡的好父亲,一位退伍不褪色的好军人。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下,正直、务实、刚毅等优秀品质也悄然根植于我和哥哥身上,不知不觉间又传给了孙辈们,而今已成了我们的家风。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