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劳动节文章(精选6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劳动节文章1:国外的劳动节
文/程中学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这个节日的诞生代表了各界人士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敬意。每到这天,各国人民都会举行相应的庆贺仪式。不过,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将5月1日定为劳动节,那些同过“五一”的国家,具体的庆祝方式和习惯也大不相同。
美国人的短暂假期。众所周知,劳动节起源于美国,但美国人的劳动节是每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而并非已经在很多国家存在了多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那是个标志夏季结束、秋天到来的短暂假期。学生们拿来作为开学前后的开心假日,一些体育盛事把它作为开赛的标志,人们借机聚餐。因为美国国会和统治集团不希望美国被看作为了无产阶级利益而效仿“国际共产主义者”的国家,因此将这个节日以这种方式来度过。
意大利人的音乐会。从1990年开始,意大利罗马最主要的三个工会(CGIL-CISL-UIL)决定联合利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契机举办一场音乐会。自此,浪漫的意大利人将“五一国际劳动节”变成了一场盛大的音乐庆祝活动,至今年已经举办了20多年。因此,5月1日这天,整个意大利都将投入到音乐所带来的狂欢中,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会带给每一位乐观向上的意大利人快乐。
墨西哥人的示威活动。“五一”这天,同时也是墨西哥的儿童节。但墨西哥没有全国性的休假。墨西哥人有时会在“五一”这天以示威游行的方式纪念劳动节,他们挥动着旗帜或者是携带着“共产主义”的标志游行。工人们会在这一天挖空心思找个理由不好好上班。等这一天过去之后,一切又恢复正常。
捷克五一节也是情人节。五月一日在捷克有双重意义:庆祝劳动节。每年的这一天,国家都会在各大城市举行群众游行集会活动,隆重庆祝这个工人阶级自己的节日。在布拉格中心城区的莱特纳广场绿地,游行队伍最终聚集于此形成最大规模的庆祝人群。另一重意义便是浪漫情人节:捷克五一情人节的历史已经延续了几个世纪。根据捷克传统,姑娘们要在开满鲜花的樱桃树下被爱人亲吻,这样能保证在这一年里更加漂亮、健康,并被花神祝福爱情长久。
劳动节文章2:劳动节里的幸福事
文/魏益君
那年“五一”劳动节前,我和爱人从民政局领到大红证书后,按照老家的惯例,我要带着新媳妇回乡下老家祭祖,向先人报喜。
本家三叔听说我带着一个城里媳妇回来了,特地从山里赶回来。三叔是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经营着面积不小的一片荒山。
吃饭时,三叔问我喜事在哪办,我说我们打算婚事简办,旅行结婚。三叔就说,旅什么游啊,净花钱受罪了,到我的山场来看看吧,那里的风景不比外面差,再说栽两棵树不是更有纪念意义吗。
新潮的爱人听三叔这么一说,立马来了兴致,追着三叔问东问西。三叔就滔滔不绝,将他的山场描述成《西游记》里的“花果山”。爱人听着,表情沉醉,充满向往,当即决定,“五一”就去三叔的山场。
“五一”那天,当我们来到三叔的山场,还是被眼前的场景深深震撼了。当年的不毛之地,经过三叔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变成一片植被密集、蓊蓊郁郁、林茂果丰的“花果山”。三叔一边引我们参观,一边讲着他开山造林的故事,听得爱人唏嘘不已,赞叹不止。山风悠悠,送来阵阵新叶的味道和山土芳香,使人悦目,也令人心醉。
走到一片开阔地,三叔放下镐头和铁锹说:“这是我今年计划开垦的地块,打算造一片银杏林。”三叔将镐头递给我说:“这块地不错,你们就在这栽植两棵银杏树吧。”说罢,三叔巡山去了。
挖坑是极其艰难的,我抡镐头,爱人抡锹。一镐头下去,碰上坚硬的石头便火星四溅。我刨一阵,爱人铲一阵。干了大半天,累得腰酸背痛,手掌出泡,最终按照三叔的要求挖好了两个树坑。我们又从山沟里取来新土,小心翼翼地将两棵银杏树苗埋进树坑。
午饭,三叔做了山鸡炖蘑菇,爱人一边吃一边喊“真香”。三叔说:“只有劳动,吃起饭来才会香甜!”三叔又看了看我们手掌磨出的血泡,问:“怎么样,累吗?”
爱人看看手掌,笑笑说:“从小到大,还没有这么劳动过呢。那么贫瘠的地块,我们栽的树能活吗?”
三叔说:“说的是啊,当你看到亲手栽植的树成活且长高长粗,你就会有幸福的成就感。”
三叔的话让爱人产生遐想。爱人对三叔说,把周围那片地留给我们吧,以后我们每年都来栽几棵树。
果真,后来每年“五一”,我和爱人都去那片山场,去看望我们当年栽植的那两棵银杏。看到两棵银杏树发枝展叶,渐渐茂盛,我们心中就充满幸福。尔后就兴奋不已地再植新绿,再播希望。劳动的快乐,也让我们兴趣盎然,无比充实。再后来,不仅“五一”去,平常的节假日我们也去,那片树林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每年,我们期盼“五一”。“五一”,成了我们婚姻生活和夫妻感情发力的加油站。
劳动节文章3:母亲的劳动节
文/李彬
五一劳动节,不少地方要开劳动模范表彰大会,有的还会以晚会的形式表达对劳动者的崇敬与关切。这种表彰形式是有意义的,是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者的认可。更让人感受到了五一“劳动”的主题。
其实,五一还未到之前,我的手机就收到了不少短信息,都是商家发布的在五一打折促销的广告。不知是谁出卖了我的信息?对这样的息信只能无奈地删除。
今年的劳动节,我想起了母亲。
母亲已过花甲之年,一生在农村劳作。以前,她在娘家做女儿时,就知道劳动节,那时是生产能手,劳动节被选到公社去开会。当然,开会也是有工分的。
后来,那些运动式的会议少了,母亲也开始养育自己的儿女,便没有了劳动节。当然,她也是知道五一的。因为这一天,读书的孩子会放一天假。有时,母亲会让孩子帮忙下地做一些事情,要么就是去摘些野菜喂猪。
当我们做儿女的长大后,一个一个地离开她,或到外地工作或出嫁。五一对她来说,便有了新的期盼——孩子能趁着五一放长假回家看看。为了这一天,她会早早地准备好饭好菜,盼孩子回家。有时,她的愿望实现了,有时在等待中得到了一个“单位加班,不能回家”的电话……
劳动节,有很多人不得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在劳动中度过劳动节。而母亲,天下所有的母亲,一生都在为儿女操劳;她们悄悄地,温情默默地,在劳动中度过劳动节。
劳动节,请祝福天底下最伟大的劳动者——母亲!
劳动节文章4:苹果园里写风采
文/一老碗面LP
劳动节那天,我终于见到了本县农民女作家魏巧艳。
初次听到她的名字,是县电视台的朋友告诉我的,说是他们台知道她的事迹后,专门做了一期采访她的专题片。记得那日正好我们去游东庄水库,于是我提议顺路去拜访她,但因中途有事打搅,未能成行,心中留下遗憾!
前段时间与同事聊天时,又偶然提到她,同事说他们以前共过事很熟悉,并随即拨通了她的电话,说是有人想拜访她,她已成了名人要请客什么的云云。等他们神谝完毕后,我与同事约好,有时间一定要去她家看看。
至于为什么要拜访她?这与我日益浮躁的心性有关。
对于大半辈子喜欢文学创作的我来说,假如一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说他喜欢文学创作,我会“呵呵”的予以一笑。青春年少,谁没有梦想呢?假如一个年过半百的人仍在时不时的写一些东西,不管成就大小,已无所谓了,单就那个一如既往的精神,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曾经的文学青年大军,如今在哪里呢?
我青年时认识一位农村妇女,靠发表了几篇作品博得周围人的尊敬,县上特别照顾,安排工作,使她跳出农门。再后来呢?她热衷于当官发财,把全部精力用在人际关系的纠葛中,文学于她死亡了,随之死亡的是她的家庭及事业,人到中年时几乎一无所有,更没有任何让人值得称道的地方。
另外,作为从农村走出且长期工作于基层的我来说,深知农民创作者的不易。首先,她们为了生存就要长年累月的在土地上劳作,不被艰辛磨灭灵性,不被世俗同化才华,挥汗之余,吟诗作赋,描绘生活,确实需要很淡泊的心性和意志的坚韧;其次,她们缺少创作交流的圈子,要忍受巨大的孤独。有时候,促使人走向麻将桌或村口的大槐树,说东家长西家短的恰恰是孤独。
我曾经拜访过一个书画名人,像流俗人一样,也想讨一幅字画满足虚荣。他在他装裱高档的工作室巨幅桌案前,跷二郎腿,吸高档烟,品高档茶,一副居高临下的模样,使我话在嘴边住了口。心情变了,霎时感觉他的书画狗屁不如!我还列席过所谓的作协活动,就是为省上某人开座谈会的那种。满堂白发,少了青春年少,一味的歌功颂德,少了批评指正。不由感叹,作协的正经活动没几个!会员们交流倒多见于,谁家乔迁生意开张,谁家婚丧嫁娶的宴席上了。至于散落民间的会员,几乎没有任何机会参与活动。
因此,高手在民间,接地气的艺术在孤独者的追思里。进入魏巧艳的世界,感受她的创作氛围,体悟她的创作孤独,也是我日渐庸俗的心灵对土地的回归,对素朴的渴望。
终于,这个劳动者的节日,同事带我去她家了。
叱干镇魏北村,礼泉北山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与周围村庄一样,被一望无际的苹果园包围着。同事在这一带工作过,他一路给我讲述这里的果农是多么的勤劳,苹果是多么的能卖钱。这些我都知道,36岁以前,我一直也做务苹果园,那卖来的一分一厘钱,无不浸透着汗水。对于懒汉来说,想在土地上一劳永逸,过衣食无忧的生活,是绝对不可能的。
说话间,到了她家,因提前打过招呼,她正在灶房里炒菜,准备招待我们。她的形象与我想象中的反差不大,很普通的一个农村中年妇女。那种普通,让你绝对看不出有任何的斯文,也与艺术家没有任何的关联。如果你没读过她的作品,听说过她的故事,你绝对想不到这是一个写文章的人。
她家前后盖的不错,足以说明主人的勤俭持家。除干农活外,她也是村里的乡村医师,并承担计划生育专干的工作,这些也反映了她的社会交往,属于村里的“能行人”。
我在她家的院子前后,所有房间都转了,从她生活的环境里,我想尽可能的感受她的文学世界。院子是普通的农家院,灶房很小很简陋,几个房间,工作用品,生活用品,农具的摆放,稍显凌乱,不过这是我见过的非常正常的农家情景,过于整洁倒显得不是农家了。唯一与其他农家不同的就是书报,这边一堆,那边几本,说明这是个爱书的家庭。
初进房门,我听到了一阵收音机或电视的声音,放眼一望,并没电视和收音机,我问她,她说是收音机,且说她最爱听广播了。她的收音机在哪儿?怕影响谈话,她又是怎样关闭的?我一时也没注意到。从后来阅读她的书中,我知道广播确实影响了她。试想,一个爱好文学创作的高中毕业生,回到农村成为人妇后,怎样在日常的生活中,超越平庸,发挥天性,实现价值,平台在哪儿?于是听广播,与主持人互动,在电波中结交爱好者,成了她唯一的平台。在这里,我亦想起了自己曾经幽居农村的一段时间,每日里也与戏曲广播为伴,在互动中彰显存在感的往事。那种于万般寂寞中得到的快乐,又有几人能懂?另外,我们也应当理解,那些在苹果树枝头挂着广播,边劳作边听戏的农民,或那些在大街上把商芳会秦腔声音放得很大的独行者。他们外在的宁静,包裹着内心多少渴望?
没看到她的广播,我想象,那在她家一个神圣的地方吧?
那天饭后我的同事说,这些年,她得了不少奖呢。于是我们都让她拿出来看看,她很不好意思的拿出一个塑料袋,里边成摞的获奖证书,确实使我感到震撼,太不可思议了!职业习惯,我连忙用手机拍摄,想在文章中引用。见我拍照,她急忙说,不好意思,都是以前的,羞死人了,谁老拿这些东西在人面前显耀啊!她边说边收拾袋子,我和同事都拦她,几次她几乎用身子遮挡我的相机,我明显的感觉到了她的不自然。那一刻我也立马联想到了,现在许多的写作者,有一些小成绩,恨不得通过各种平台宣扬,唯恐别人不知道似的。
通过与她的谈话,我知道她近年的创作环境不太好!娘家婆家老人们都年迈多病,她要两边跑前跑后照顾;一双儿女长大成人,教育开支也挺大。而更让她熬煎的是,爱人的身体也罹患痼疾,需要长期用药治疗。虽然地里的苹果爱人的工资是收入,但大笔开销常常使入不敷出。我们去的那天,她家里的苹果还没卖完,而在这天越来越热的时候,苹果的滞销,价格的暴跌,忧愁的阴云笼罩着整个果区。这些情况,严重的影响了她的创作。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是时代的发展,传统纸媒到网络的过度,我们大多人一时还不适应。她家的2G网络极不稳定,更谈不上3G.4G及有线宽带了。这些使她建立不了个人空间,博客,限制了与圈里人更深入的交流,使她的才华得到埋没,创作激情受到影响。
然尽管许多问题困扰着她,使她不能安心于创作,但她的激情并未泯灭,她亦兴致勃勃的给我介绍她的文学圈子和写作计划,且找来U盘,说是许多文稿都变成电子文档了,随时可在网上发表。我给她介绍了一些文学爱好者群后,她都及时的添加进她的QQ里。
岁月不饶人!作为与她年龄相近的我来说,常常发感叹与心底莫名的涌出忧郁。与她谈话时我就说,论阅历与创作经验,我们这个年龄正是丰收的时候了,再往后,身体因素及创作激情,说不定刹那间就让我们丧失才情,从此人生就走下坡路了。说话间,我的心情就有些忧郁,但随即我为自己的急功近利而羞愧了。问题是,在她的安详里,一切是那样的自自然然。她的家庭环境里,看不出阴郁,她的神情里没有阴郁,她的所有作品里几乎找不出忧郁。反而在她的作品中,无论是诗歌到散文,流露出的是坚强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她歌颂国家的好政策,描绘农村的巨变,赞美田间地头的无名小花,抒发对文友及老师的崇敬心情,处处都是正能量。
她写到:“极目瞧望西面,蓝天白云下的五凤山被淡青色的薄雾笼罩着,似与天连一体,地接一片,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收回目光再看近处,沟对面是一片柿子园,树上刚绽出淡黄微绿的嫩芽,一眼望过去,柿子树活像一个个披着黄绿色纱巾的少女般婀娜多姿。回过头来,南面还有更吸引人的层层梯田,一层金黄灿烂,另一层碧波荡漾,再一层果花飘香……”,瞧!这就是她笔下我们美丽的黄土高坡故乡。而写出这般秀美的文字,她是白天一有空坐在炕头,放在膝盖上写,苹果树地里灵感来了蹲在地下写,晚上爬在被窝里偷偷地写,有时做着饭也在想,炒菜时常忘了放盐。
说实话,读她文字的许多处,我都激动得眼眶湿润。不由想到了那些领着国家工资福利,坐在空调电脑办公室里的各种职业的、业余的作家、记者、宣传干事、信息播报员、通讯员、秘书们等,单就对故乡的对外宣传上,有几人能写出她这样干净淳朴的文字?而在他们抱怨不得提拨升职,工资奖金不够花,沉湎于蝇营狗苟,人事倾轧的时候,有几人能拿得出她那样块头的文学专辑来?
说多了都是激愤,但在魏巧艳的心中,不抱怨是美德,她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和谐与自足。在与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农村广播主持人秋月的对话中,她说:我是一个其貌不扬,身材矮小,长得丑陋的普通农村妇女。我白天没功夫看书,主要在晚上看。我和邻居的关系处理得也挺好,我为人处事都是实实在在的,我说话也从不咬文嚼字,也从来不对别人说我看过什么书?写过什么?当谈到写作时,她说,我要用心去写,无论发表与否?无论有无读者?我也要写,为我自己这一个读者而写,只有这样,我才无愧于我自己,无愧于我终生的恋人——书。
还说什么呢?一切都在文字里。
那天走时,当我让她在书上签名题字时,她连连摆手拒绝了,并一直说叨这个薄薄的书真不好意思送人。那一刻她真的脸都红了,这让我更加感慨万端!同时亦感觉莫大的幸福,那幸福就是:我热爱文学,并以这个爱好结交了天下许许多多的有心人,而这些天下的许许多多的有心人,通过他们的点点滴滴的人格力量在分分秒秒的鼓励及净化我的灵魂。虽世事无常,欲望横流,人生有她们为伴,何以孤独?
劳动节文章5:母亲的“劳动节”
文/徐学平
周末,就在我们一家三口聚在一起制订“五一”出游计划时,妻子嘱咐我千万别忘了提前给母亲打个电话,她说:“你就让妈早点过来吧,咱们今年一起出去过‘劳动节’。”“应该是叫奶奶过来和我们一起过‘五一节’哦”,我那调皮的小女儿逗逗在一旁纠正道:“‘劳动节’呀,奶奶天天过!”听着逗逗那奶声奶气的童音,看着她那副一本正经的模样儿,我和妻子都忍不住笑出了声。
提起我那在乡间劳作了大半辈子的母亲,她还真是个闲不住的人。儿时印象中的母亲总是忙碌的,喂猪、担水、劈柴、烧饭……甚至是哼着小曲哄我睡觉时,她的手中还不忘纳着鞋底。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慢慢地读懂了母亲的艰辛。因为父亲的身体一直不好,所以家庭的重担基本都落在了母亲的肩头,特别是父亲去世后,孤零零的母亲明显衰老了许多。
在小城安家后,我和妻子便想把母亲接来同住,可是母亲总是不允。母亲说自己在乡下生活惯了,邻里乡亲的还可以相互串串门、聊聊天,她可受不了城里的那份拘束,不过,她只要得闲就会进城去看我们的。
此后,母亲总会隔三岔五地给我们送些新鲜蔬菜和鸡蛋过来,更让我们过意不去的是只要母亲一来,她每次都会帮我们把客厅收拾得干干净净,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这也就难怪妻子经常开玩笑地说母亲来我家就是过“劳动节”的。
其实我也劝说过母亲多次,说以后这些家务活不用她再费力了,可母亲总是笑笑说自己习惯了。其实,我知道,这平常的习惯,就是母爱。因为转眼间女儿已经上小学了,这么多年来,我真的已经无法记清母亲到底过了多少个这样的“劳动节”了!
母亲,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这样的年龄,正是最需要有人关心照料体贴的时候,然而母亲却还在时常牵挂着不在自己身边的儿女,时刻想着自己还能为儿女分担些什么……这让我心里顿时涌上一股隐痛和一份自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今年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让母亲度过一个闲适欢畅的“劳动节”。想着,我已情不自禁地拨通了老家那个熟悉的电话号码……
劳动节文章6:劳动节
文/东山峰人
又到‘五一劳动节’
这几天,不管是开车或是骑上电动车都能看到,城市的各个主干道上,沿路的花坛里许多园林工人正手持扒锄和草帽忙碌的栽植或补种三色堇、瓜叶菊、万寿菊、羽衣甘蓝、秋海棠、金边瑞香等各种花卉。
即便是十字路口边的小块空地,也不会闲着,块块经过改造、铺上草坪和摆弄鲜艳拥簇的盆盆花朵,马路立即显得绚丽多彩,花朵聚集在叶片下,犹如无数只蝴蝶,微微张开翅膀,色彩斑斓的停在地面,仿佛是专为劳动节而舞彩。
就连人行道两边的电线杆上,都飘荡着一排排火红色招展的国旗。那些经典的巨幅‘五一’宣传画也醒目在政府机关门前,主要马路上显得耀眼。
无论是张灯结彩,还是花团锦簇,喜庆与色彩带着节日的气氛慢慢向你靠拢。
原本再熟悉不过的节日,通过城市氛围的渲染,绿草如茵的点缀,加上古城文化底蕴的魅力,还有人们意识中‘小长假’的愿望,特别是疫情的有效防控,好心情真是纷至沓来。
此时此刻,在这温柔的氛围里,将镜头聚焦于劳动人民身上,还‘五一劳动节’一个真实具体的内涵。那便是:1886年5月1日,以美国芝加哥为中心,在美国举行了约35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罢工和示威游行,示威者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最后,终于取得了胜利。为纪住这次运动,在1889年第二国际大会上发布,将每年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在此以后,各国工人都会放假,延续至今形成一个传统的节假日。
不可置疑,我从16岁踏入劳动者行业到60岁退休,整整的度过了44个‘劳动节’。在节日熟悉的日常里,刨除庸碌与琐碎,全是平凡日子里的情绪表现,但它能够穿透内心世界里的温柔。
每当这一天,铺天盖地的标语和宣传都会噪耳般的显现,歌颂与赞扬将把劳动者渲染的无比伟大、光荣,仿佛我当了这一天的‘救世主’。
我和众多的人一样,挂着劳动者的名誉被‘节日’至高无上的吹捧、拜访,节日也沉静专注着我的这一天,但我的身影和故事却在每年的变幻里,只是一束飘忽的光。
过去常说;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创造了世界。
于是,我钻进经典理论中去寻找答案,发现了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世界理论的学说;劳动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是生产的最基本内容。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是人类本身及自然界与社会关系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它既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标志。马克思主义还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生产出的人和财富,都是劳动力、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种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劳动力是其中的决定因素。劳动创造文明,创造财富,促使人类发展,推动历史前进。
后来,我相信了这一理论的伟大和正确性,相信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创造了世界。从16岁起,我便以知青的身份投入到艰苦的劳动环境中去领略劳动人民的光荣,再后来,劳动变成劳苦又有着我说不完的故事。
贫穷对一个人确实伤害巨大,它会从外到内将人伤透。但是你想不劳而获,去折腾,去搜肠刮肚的想发财,那绝对是异想天开。
但无论如何,劳动者的基本事实还是告诉我们,不能预设依靠劳动就一定能‘致富’。但排斥劳动的本真性,好高骛远并以之为唯一标尺去求富,去质疑乃至否定国家建设以及个人发展那是绝对不可信的,更是一种偏执和妄想。
所以,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升我们的思想维度和工作维度。每多一个维度,就能看到无穷多倍的美。
中国的经济发展,没有哪一个时间点比当下更需要几亿劳动者的忍辱付出了。他们的付出,肩负着国家基础建设的突破和文明突破的使命。特别是我们的父辈,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凭借着聪明才智,激发了自身的创造力,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把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变成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为此,我以下面这些事实,以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来中国发生的变化,作为自己对劳动者的赞扬。
远的有‘两弹一星’、航空航天领域的‘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号’。航海方面;有蛟龙号潜水艇,航空母舰设计建造成功。如今我国高铁已迅猛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近的,有自己的亲身感受和日常生活触摸到的;比如;过苦日子时的半饥饿状态进入全面保障状态,数以亿计的人“天天过年”。多姿多彩的服饰取代了灰色单一的制服,衣着从追求保暖到追求美观。汽车不断取代自行车,高楼大厦取代低矮小屋,过去居住不到一平方米的房间到现在几十平米甚至上百平米的居住环境。
今日,靠众多的劳动者打拼的生活水平,虽然远说不上完美,但却是我们的父辈,祖辈从来没拥有过的。这是最普遍的真实,最高的价值,最深刻的本质。
中国70年的劳动奋斗,已有六亿人脱贫,最后几千万人的脱贫攻坚战正在进行。如今已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宁,国土保全,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中国的外汇存款世界第一,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并以历史的必然性向世界第一攀升。所以,中国劳动者创造了财富,提高了国力,中国劳动者正一路凯歌。
然而,经历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政治转型后,我用劳动者的眼光在城市发现了另外一种劳动群体,常常背一百五十斤水泥,用铁锹铲沙子和泥土,紧握电锤振动钢筋水泥路面、墙面;站在简易的木架上刮着墙灰;还有骑着电动车风驰电掣的穿行街头巷尾的‘快递’小哥;还有推着小车,旁边一个液化气罐,一个小灶上面蒸着面食、炸着油条贩卖茶叶蛋谋生的;还有蹬着三轮车沿路叫卖回收废品的小商小贩,一天下来,他们汗流浃背,身上混合的难闻的杂味让人捂鼻而视。这就是城市高楼大厦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后面隐隐约约出现的创新词汇;城市的‘农民工’。
他们到底是选择阳光明亮、空气清新、绿地广阔的农村生活,还是选择喧嚣惊奇、丰富混乱、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这个矛盾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宏大的问题:城市到底属于谁?
他们蜂拥于城市,借助互联网这一新工具对城市生活的渗透已经越来越彻底。于是有了一个时代赋予的称谓‘农民工’。而且还成了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更像是城市规划专业必须记住的词条。
他们抛弃亲情,放弃故乡,为其获取谋生的身段和生活物资,为其子女的读书、就业、家里砌房,扶小养老,无异于迷雾之中重新亮起了城市这盏朦胧的生活明灯。
这里,是一个劳动者的迷宫。你自以为离开了农村,好像城市就可以淘金,不料却深陷其中。而且必须毁掉自己的身体,绝无任何开溜的机会,甚至享受不到任何社会福利,生活的窘境才会在你的焦灼中缓缓的攀升。
在城市的打工中漂流久了,就会发现自己不如意的事太多了,而此选择,曾经是我与农民工一样不得已,也不后悔的事情。
尽管言辞克制,但劳动者中诸多的故事,还是道尽沉浮的人生,读来百转回肠。‘劳动’两个字把人一生的故事浓缩在情绪中。
在思想里漫步,你会有意或无意打量那些劳动者的称谓,那种称谓是生活底层在现实社会一个长久的投影。
曾经我扛着锄头去垦荒,回城后在锅碗瓢盆中干着炊烟之活,又在汽车底盘下沾满油污,一生中与劳动打了44年的交道,称得上一个真正的劳动者。尽管浊世把自己搞得一身污垢,但是,我这大半辈子所追求的,还是做一个洁净有修养的人!
底层的社会是土地连着土地、墙连着墙、街连着街,谁在尽头等着你?没人。谁在翻阅你,解读你,喜欢你?当然,还是没人。你孤独与黑夜,孤独与世界,全是为了整个家庭。
精神的灰烬不仅是他们的屈辱和伤痛,记忆和命运?如果这些最下贱的活是打工者的流离之苦,那么精神的灰烬则是他们的灭绝之痛。同时又要在灰烬中见证那致命火焰的余温。而且故事尚不能破碎,这就是他们唯一深思熟虑的策略。
我自己的成长背后,是我自己持续44年不敢懈怠的劳动体力的输出,这也是我的独立成长的“秘诀”。
话题渐渐狭窄,气氛渐渐寥落,唏嘘岁月,惊叹不同劳动群体的差异,社会的荒谬性和各种矛盾的多元化已经撕裂了人们的一致性。
一些所谓社会的精英,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者’。一首歌、一个漂亮的面容,一场主持活动或拍摄一部电影,便立马踹怀百万千万,一次揽入囊中的酬薪甚至抵得几百上千个劳动者的一年。那些社会精英形象成为一代人追捧的对象,道德和诚信似乎丢失了支撑点。这无疑是又一次突破了文明社会的伦理底线,把中国社会撕裂到了极端。这就是人到中年,金钱照耀下的人生百态。
冰冷的现实和数据背后,反映的是贫富差距和不断裂变和恶化的现状:社会转型后的生活秩序,道德层面,都面临全面崩塌的危险。
如今,只有实现国家从信仰到利益关系的内部统一。而实现国家团结统一的最根本因素,就是调整法律关系,建立弱者对强者、百姓对官员、员工对老板、消费者对商家的约束关系。
不同于50.60.70年代充满劳动自信的精神,如今,漏洞和不温不火的措施,使道德与信仰似乎不再‘留有余地’,经历过最初的徘徊和踟蹰之后,一向对怀柔态度的劳动者,依然我行我素在城市的边缘风餐露宿,在没有多少社会保障下呻呤!
各种劳动群体与这个时代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贫富差距,“富二代”现象、高房价、社会泄愤、仇富仇官这些社会撕裂的早期综合症,无论是媒体讨论、民间讨伐,还是学者分析、政府关注,在过去都已经得到充分的检视。它们刺激整个社会的神经,像幽灵一样无法驱散。
半个多世纪前,著名思想家、西方社会的精神诊断者埃里希。弗洛姆提出一个观点,认为在“繁荣、富裕和政治权力”背后,西方社会呈现出一种“病态”,经历着一个人性堕落的过程。这句话完全可以看成是对当下中国社会的隐喻。
劳动者真正的勇敢,是集体或独自咀嚼一番那种苦涩与甘甜,然后不对现实空有一腔悲愤,而是即便低到尘埃里,也要学小草开出花来。这种不动声色的善良,是人类最伟大的悲悯情怀!
但正是这些低微劳动者们的放弃,让多少城市的发展有了昂扬的走向,有了最出人意料的后来。
近来,媒体措词也谨慎地频频预警:就连官方媒体《人民日报》都颇具责任感地聚焦于这些现象,强调“富成为富的原因,穷成为穷的原因”会极大地影响“稳定”。
如今,四月过半,五月也在赶来的路上,温暖的节日用另外一种形式拜访着你我,
时间回到1886年5月1日前,劳动狠狠地惊扰了我的人生观。
过去每周六天的八小时工作制,改为今天每周五天七、八小时工作制。连在时间的环节上,构成历史的长河。每一步跋涉,都会扬起前尘往事弥散在四周。我凭我的原始性的、涌动的物质世界里的某种契机写作,这些契机往往是受某种情感支配的。
走笔至此,后天便是劳动节了,又是一个小长假,我想,一双球鞋、一长衫,一只影,一柸水,行走在清野僻静之处。那里必有风光吹过的晚风,也有老者内心的自在与泰然。
最后,深深地给自己的节日鞠躬,因为我曾经也是劳动者,再给另外一个劳动群体和农民工鞠躬,感谢他们给城市带来的美丽。希望他们掌握正确的“底层思维”方式,那将才是他们逆袭人生的关键。
2022.4.28草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