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隆冬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隆冬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隆冬的文章1:冬夜,寂寞的湖

文/杨文斌

时下正是隆冬季节,本来就不爱运动的我,是越来越懒,也越来越胖了。人到中年就虚胖不堪,可不是好事。于是晚饭后常出门走走,家住湖边,近水楼台先得月,去得最多的自然是遗爱湖公园。

某日,顺着马路往公园走去,街上人不多,橙黄的路灯显得更加慵懒。公园人也不多,冬夜的遗爱湖,几乎是万籁俱寂,阒无人迹。四下里很静,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湖水中央,有明月一枚,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大抵是此番情景。也许是起了雾汽的缘故,平日里大放华彩的芸香阁,似乎也黯淡了许多。就连阁上直刺苍穹的两盏射灯也锋芒不在,无精打采。为了迎接新春,明月幸福广场有几组新制的情景灯展“万马奔腾”和“赤壁诗意”等,看起来五彩缤纷,但隔水看去,也有些慵懒。此时的遗爱湖,与仲夏之夜的喧闹热烈完全不同,天地之间,似乎只有月儿煜煜生辉。

令人精神一振的,是冬夜湖边清泠的空气,深深呼吸几口冷空气,顿时脑清目明。我将拉链拉到脖底,哈出热气,却看不见它飘散何处。偶尔有一二老人缓步走来,如同梦游魅影。在树林深处,有两团黑影缠绵缱绻,爱情的热度总是能抵御一切寒冷……夏日那些沸腾的人们,都到哪里去了?隐藏在花木丛中的音箱,传来舒缓伤怀的英文老歌《Sailing》,这是我百听不厌的一首歌:“Iamsailing,Iamsailing,Homeagain,crossthesea……”静静聆听,慢慢地,有一种孤独的情绪,如雾气一样丝丝缕缕生发出来,逐渐逐渐萦绕在心头,满怀愁绪,如这一汪无边的湖水。

好友说“理想就像内裤,要有,但不能逢人就去证明你有。”如此说来,孤独也如理想,庶几近之。在我看来,孤独是一种特殊的情绪,是一种自我的感动,这种情绪或感动,最接近审美体验,所以有人声称“享尽那份孤独”。但更多时候,孤独就像藤蔓一样,疯长,蔓延,直至爬满我们坚强的躯体,包裹我们脆弱的内心。

有一首歌还唱道:“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其实,每个生命个体都是孤独的,如果说孤独可耻,那么每个人都是可耻的。当孤独如同感冒一样令人猝不及防地遽然降临,有的人说,有的人不说,有的人借助于别的东西——比如歌,比如酒,冲淡之,转移之,排遣之……

冬夜,在遗爱湖,当孤独来临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歌唱的人。过王家渡,听到隐约的歌声。走进一看,原来是他,那个歌唱的中年男人。他腰别一副扩音器,在湖边僻静之处,来回走动,旁若无人自顾自地纵声歌唱。这个人,这种场景,我经过多次了。从酷热夏日,到寒冷冬夜,他一直在歌唱,真是一个边走边唱的湖畔行吟歌者,似乎湖中的涟漪都是为他而起……路过他身旁,我听清他唱的是“五彩云霞天上飘,天上飞来金丝鸟……”。坦白说,他唱得并不好,调子从云南跑到北京去了,但他唱得那么投入,那么情深意长,全然沉醉在自我的世界里,此刻,他就是他的王,孤独的王。

走到绿杨桥,凭栏远眺,水韵荷香隐去了,江岸名都隐去,鄂黄大桥更隐在无法想象的黑夜深处……夜色苍茫,水天混沌,是另外一幅如梦似幻的情景。伫立桥上,一个叫黑塞的外国诗人的诗句渐渐浮出脑海:在雾中散步真是奇妙/一木一石都很孤独/没有一棵树看到别棵树/棵棵都很孤独/当我生活在开朗之时/我在世上有许多友人/如今由于大雾弥漫/再也看不到任何人/诚然,没有见过黑暗的人决不能称做明智之士/无边的黑暗悄悄地把其他一切隔离……

在冬夜,在冬夜寂寞的遗爱湖,今夜的月亮一定是孤独的,因为满天乌云,一颗星星也没有;今夜的遗爱湖也一定是寂寞的,因为鱼潜水底,鸥鹭酣眠……寂寞的湖,孤独的人,相看两不厌。

关于隆冬的文章2:洞庭湖上的风刀子

文/王开林

那年隆冬,父母带着三个姐姐和四岁的我下放到华容县的山区小村。

从长沙到岳阳,我们坐的是逢站必停的慢车,小车站在路边排着一溜长队,平均二十分钟就要停靠一次,显得既繁琐又啰嗦。正值数九寒冬,大家在车厢里挤着暖和,要是换成夏天,真不敢想象。我的好奇心不多不少,眺望窗外不断掠过的田野、村庄、山岭、水塘,它们全都静穆得像哑巴。

全家人中,唯有父亲坚信华容是鱼米之乡,相比能够吃饱肚子这么大的事情,离开城市就不算什么可悲的事情了。“树挪死,人挪活”,这句俗语,我已耳熟能详。母亲比父亲更具备常识和理智,她始终不太相信父亲的忽悠(其实父亲也是被别人忽悠了),她说:“单看地名,东山公社应该是山区才对,城里主管分配的干部用鱼米之乡诓哄你,一诓一个准,一哄一个灵。”三个姐姐都不太开心,神情郁闷,她们不仅失了学业,而且失了友伴,前往一个陌生的地方扎根,将水仙花移植到山上,情形似乎并不美妙。

下了火车,接着乘船。腊月天,洞庭湖宛如一台千万匹马力的巨型鼓风机,呜呜地怒号,狂飙所至,波涛汹涌澎湃,溅落在甲板上的湖水很快就结成了冰,没几个乘客敢去上面溜达。棉帽棉鞋棉衣棉裤,这类常规的御寒套装根本抵抗不了湖上低温的侵袭。我的牙齿在打群架,身子在筛细糠,父母和姐姐也都冻得脸颊和嘴唇乌青。母亲打开一个最大的包袱,取出两床棉被,全家人挤缩成一团,用被子严严实实地裹住身体,慢慢悠悠地缓过劲来。

月牙儿在水中沉浮飘荡,仿佛是一尾随行的银色鲢鱼。轮船吃水深,速度慢,发动机持续发出沉闷的噪音,敲打着薄如蝉翼的耳膜,令人烦闷不已,唯有轮船靠近码头时鸣响几声悠长的汽笛,这才稍稍减轻大家的厌倦感。

大姐原本要进厂当工人,却做了知青,但她从未当众抱怨过什么。彻骨的寒冷不催眠,她搂紧我,喃喃自语:

“满船都是风刀子,这是老天爷要杀人的架势!”

“别说不吉利的话,你又不是一个人单独受罪!”听到父亲的训斥,大姐不再吱声。

这艘轮船并不破烂,其密封性却比火车差得远,寒风从四面八方的缝隙穿针引线,织成大网,令人无处可逃。

到了后半夜,轮船突然抛锚,随后船上起了不小的骚动,一些人走来走去,一些人交头接耳,父亲起身去了前舱,回来后告诉我们,有人半夜里跳湖,船长已通知公安局。

“救人要紧!”母亲用急促的语调说道。

“黑古隆冬的,水流激,天气冷,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下水救人?水性再好也不顶用,激流一冲就是几十百把米。”父亲讲了个事实,却显得有些冷漠。

“不晓得撒渔网有没有用?”这是二姐的主意。

“客船跟渔船不同,哪里来的渔网?再说,渔网能管多大面积?主要是洞庭湖的水面太宽了,水流太激了。”旁边一个中年旅客也加入了讨论。

“跳水的人不怕冷吗?”这个幼稚的问题只有我才会不过脑子贸然脱口。

“他要是怕冷,连舱门都不会去碰。”满姐白了我一眼。

最终大家的看法趋向一致,绝对有比寒天冷冻更可怕的东西将他逼入绝境,一定是他心里有什么悲苦化解不开,竟连上岸去另寻死法都嫌耽误事。

派出所来人上船询问了一番,总算找到了投湖者的行李,行李中有一封遗书,事情就有了眉目,可以了结。

湖上的老北风仍用最大的肺活量在呼啸,添入这个悚人的插曲,它似乎更加起劲了。轮船鸣响汽笛,重新启航。我侧耳倾听着风声,心里默念着“风刀子杀人”之类的话,想象着那位陌生的投湖者在激流中自动放弃挣扎,最终悄然沉没,脊背上愈觉冰凉。

翌日中午,轮船抵达洪山码头,大队派来两个干部迎接我们,直到这时候才弄清楚,同船的还有三户人家和四位知青也是落户在同一个地方。

父亲瞅准空当,询问来人:“东山公社是不是鱼米之乡?”

“你们安家的地方是山区,鱼米少些,红薯和蚕豆多些。”这位大队干部人很实诚,没打半句诳语。大家听了这话,你看我,我看你,父亲的表情最古怪,省城里办手续的干部许诺的鱼米之乡就像一个五彩肥皂泡,瞬间破灭了,还不如一个大炮竹,能够弄出震耳欲聋的响声来。

岸上的寒风耍着狠劲猛刮,劲道十足,丝毫不肯输给湖上的同行,几棵大杨树的枝干都枯萎了,奇怪的是,那些小杨树非常顽强,即使快被狂风吹折腰杆,所有的叶片已被捋得精光,仍旧是一副坚毅的神色。风刀子这么厉害,居然杀不死它们,凛冬的威严或许被我们高估了。

关于隆冬的文章3:下雪不冷消雪冷

文/春天丹顶鹤

进入隆冬时节,广袤无垠的戈壁滩就像一座天然的冰窟,让人举步维艰。渥洼池水面已基本冰封,只有周边来水口还没有冰冻,而且还嗞嗞地往外冒热气。绿头鸭家族正在水里游玩,旁边还有几只大天鹅慢悠悠地梳理羽衣。

当我们走近阳关时,天空突然彤云密布,朔风渐起,纷纷扬扬的雪花随之而来。刚开始,雪花零零落落,又小又薄,又轻又柔,就像一片片小小的羽毛,心不在焉地随微风乱蹦。不久小雪花猛然就变得筋道厚实起来,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无数扯碎了的棉球从天空翻滚而下,整个世界都变得迷迷茫茫的,一片静谧,一片祥和。

没过多久,风奇迹般地停歇了,周遭就只有簌簌飘落的雪花和我们渺小的身影,天气也比以前温润了许多,这正应了那句“下雪不冷消雪冷”的古话。密集的雪花前仆后继地落在戈壁滩上,“咝”的一声就没了踪影,但戈壁滩上已经是淡白一块,淡黄一块儿,泥土和干草在雪水的滋润下,不断散发着馨香的气息扑鼻而来,久违了的感觉撩拨着我的思绪和记忆。

说实话,对于这场阳关雪,天公没有一丝一毫的预兆,就像好久不见的故友,突然造访,让人意外,让人欣喜,让人温暖、让人亲切。我们顿时童心大发,忘记了周身的寒意,快速地爬上墩墩山,对着关口和长城大声吆喝。抬头再次望天,只见白茫茫一片。硕大的雪花,仿佛天女散花般,簇拥着交织着从天穹簌簌而下,我们就被结结实实罩在雪花里。我赶忙伸出双手,掬起一捧捧飘落的雪花,轻轻一吹,雪花纷纷飘离我的手掌,轻轻一呵,雪花随即滑过我的手指,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心里一阵悸动,脑袋里突然想起一句话:“雪是雨的精灵!”真的,这话说的太有诗意啦!

当我站在墩墩山烽燧旁举目四望,只见四野迷茫,雪花没了风的干扰,由着性子肆意翻飞,那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视觉盛宴,终于在这古老的关口拉开了帷幕!远山、戈壁滩、断长城、阳关都慢慢被皑皑的白雪覆盖,绵延的沙山,也隐去了它温柔的曲线,茫茫雪原倒映出它的伟岸。阳关脚下的渥洼池、野麻湾几片湖水在白雪的依偎下静若处子,含情脉脉,若伊人眼中一汪清澈的秋水。我想,远在汉唐帝国,高耸的墩墩山要么薄雾缭绕,要么白雪皑皑,因为只有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才能撑起一代帝国的脊梁。

在雪压阳关的天籁中,我们继续向古董滩对面的南山前行。茫茫黑戈壁褪去了冬日的荒凉,哪怕只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沙丘,亦能在白雪的掩映下错落有致;哪怕只是一株干枯的骆驼刺,亦能在积雪覆盖下,犹如一朵巨大的蘑菇别有情趣。回头再次瞭望雾霭中的阳关,真可谓“关山万里雪,苍茫一色间”。我的思绪猛然鲜活起来,真切地听到了金戈铁马深处的忧叹:“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忽然又听到阳关道上的阵阵驼铃,驼铃过处,只见高昂的驼首上,来往商贾的衣帽上,已经堆积了一层厚厚的积雪,阳关古城外雪压胡杨,杨柳折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庄严肃穆的古城楼上矗立着好多人。我赶紧抖落额头的积雪急切地寻找,遗憾的是,始终没看到从渭城赶来的元二,也没看到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但我却真实地看到一个背影,他身着长衫,正在挥手告别即将入关的故友。

阳关古道上,一位故人,正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带着满身的酒气上路了。关山万里雪,苍茫一色间。马蹄不断踩出的积雪在飞扬,头顶硕大的雪花在飘扬,一道剪影就这样永远被定格在盛唐的诗歌里。

关于隆冬的文章4:寒冷的冬天不“寒冷”

文/束继敏

时值隆冬,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纷纷为贫困户捐款捐物,帮助他们度过寒冷的冬天,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我们为送温暖行为感到高兴。然而,一篇与此大相径庭的新闻却让人看得刺眼。据报载,河南省平顶山一村会计代表村两委慰问一贫困群众,趁人不注意将200元慰问金中的100元据为己有。

100元钱虽不多,但侵害的是弱势群体的利益,玷污的是干部形象。这件“小事”,应引起足够重视。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不注重小节,就会深陷泥潭,不能自拔,追悔莫及。

“蚊子腐败”形式花样繁多,截留低保户“养命钱”,克扣贫困户“扶贫款”,骗取农业保险“救灾钱”……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民主监督机制乏力,专门机构触角缺位。其次是少数村干部法纪观念淡薄,认为官小职低,贪占数额不大,法纪难以追究。再者是极少数村干部横行乡里,群众害怕“秋后算账”,对贪占截留行为采取默认纵容态度。

莫以官小而不廉,莫以事小而不为。村干部作为最基础的干部,其一言一行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的群众的切身利益,重要性由此可见。毛泽东同志说:“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村干部应正确看待“官位”,正确行使权力,在情感上倾注,在行为上自律,在工作上勤奋,努力为群众干好事,干实事,干成事。

法不择轻重。法纪部门要加大与民争利案件查处力度,增强威慑力,让其不想犯,不敢犯,让这个寒冷的冬天不“寒冷”。

关于隆冬的文章5:雪花…梅花…

文/海贝

此时的我,站在这隆冬的季节里,期待一树的梅花早日盛开。撷一瓣高洁,携一朵素雅,望一眼雪飘,就这样淡淡抒写,抒写着素简如许的温情与傲骨……

当绵软的雪花,迎着凛冽寒风纷然落下时,当微澜的河水,于一夜间冰封冻结时,当五颜六色的羽绒服流动于繁华的街市时,真正的冬天便会悄悄来到半岛。这样的季节,最好是午后,穿上雪地棉,围上围巾,戴上手套,穿起过膝的鲜艳羽绒服,远离城市,独自漫步于郊外…

总是选择那条弯曲的小路,一条上班下班、漫步晨练,多少年来不知走过多少个往返的小路。与其说是喜欢这条小路的安静,倒不如说是居住于路旁主人家楼前屋后的花草吸引了我…

最是留恋主人屋前那一树洁白的梅。

待到雪花满天飞舞时,便是梅花含苞待放日。每每路过于此,总会慢下脚步,看一树花蕾,枝枝蔓蔓浸染于柔柔白雪中,几许诗意便会柔然而生。此时,是那么,那么的想聆听一首婉约的曲子,在流淌的音符里,轻蘸素墨,描摹一笺梅花瘦,或持一管萧笛,轻倚梅苑,与三两知己煮酒言欢,在古人的青梅煮酒中,怡然度过这份好时光…

滴水成冰的季节,也许最适合安放一份缠缠绕绕的思绪。欲说还休的牵念,就像那待放的梅花,露出粉红几许。总是在一个又一个平淡的日子里,将绵绵情思倾洒纸笺,文字里的那份暖,早已越过喧嚣尘世,化为心香缕缕。这份暖,春花烂漫时,秋景旖旎时,梅苑香飘时,一直都安放于此。似水的年华里,梅苑深处流淌出的缕缕情谊,经得起岁月的历练,经得起雨雪的洗礼,无论走多远,都不曾改变…

我内心深处一直绽放着这样一枝素白的梅花。

也曾期待能像百花一样拥抱着春天,但骨子里的清高将注定会是最清寂的。千般境遇,万般磨难,她都会有一身香飘天涯的韵雅,独特的玉骨,独特的清逸,将注定有着永不变节的铮铮傲骨。她不会因春天的山花绚烂,去追逐世俗的类同而丢失了骨子里的圣洁和高雅,更不会丢弃这份冰清玉洁,而丧失自己的灵魂,这样的心思你更应该懂…

折一枝梅,放于手中,仔细端详,宛若拥抱着这个白雪皑皑的冬日。此刻的我,站在这含苞待放的时节,撷一瓣高洁,携一朵素雅,望一眼雪飘,就这样淡淡抒写,抒写着素简如许的温情与傲骨…

冬日里,我用一叶素心,点燃一束暖,这暖,是否穿越时光也暖在你的心上?是否也漾开在你的嘴角?我们一起约定吧,约定以后的每一个冬日,都有一枝雪梅贮藏于心,让清新芬芳揉进可爱的时光里……

关于隆冬的文章6:隆冬盼雪

文/李汝骠

今年的冬季是伴随着几次凛冽的寒潮来袭而到来的。有一天的最低气温竟然达到零下17摄氏度。我信步来到附近的和平公园,在节日广场镂空石雕旁,一位男老师正教一群妇女们翩翩起舞,伴奏的乐曲歌词不禁让我哑然失笑:“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啊,年来到。那是你我的歌谣,那是永恒的记忆。”人们是多么期盼着那雪花飘飘的时刻,公园里的冰雪世界,然而并州今冬无雪。

这个冬天应该说来得挺实在,一点儿也不虚张声势,空气中夹杂着凛然不可侵犯的寒气,让人们体味着瑟瑟寒冬的气势,期望着一场大雪即将来临。然而在最冷的数九寒天,最低气温却回升到零下9摄氏度,人们期盼的一场大雪却渺无音信了。从电视上看到不少地方都开始下雪了,我们这个城市依旧没有动静。我从小到老,总觉得冬天和雪是密不可分的,有个雪的冬天才是真正的冬天,但今冬却无雪,我多么怀念那有雪的冬天,喜欢雪,喜欢那踩着咯吱咯吱响的雪的声音。

记得随着雪花的飞落,我执教的校园热闹起来了,学生们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滑雪橇……上课铃声响了,才恋恋不舍地走回教室。

记得2014年冬天的一个夜晚,飞雪突然而至,我不顾女儿劝阻,女婿搀扶着年过古稀的我,黑夜踏雪而行,不禁朗诵起“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伟人词句,喜雪之情,溢于言表。

记得那时我们在合唱团,最喜欢唱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谱曲的世界名曲《雪花》:“雪花轻轻地飘,大地尽被笼罩……心地洁白似雪,永恒不渝。”另一首是根据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而谱写的《雪花的快乐》。

最近并州的夜晚被色彩斑斓的灯饰景观装扮一新,一片火树银花靓龙城的景象,如果再有了雪的皑皑白色,那岂不是锦上添花了吗?我坐在书房里细数着时光的流逝,曾经的冬天和今年的冬天,转眼间又一个冬天就要过去了。

我多么盼望在今冬余下的日子里,能出现一片白茫茫的冰雪世界,冼净岁月的一片尘埃,弥补冬季的一个缺憾。

关于隆冬的文章7:迟来的完美

文/黄海红

隆冬的早晨,雾气缭绕。踏上通往办公室的阶梯便听见七嘴八舌的嘈杂声传来。原来办公室的钥匙不见了。为了方便早来的老师开门,最后一个离开的老师会把钥匙藏在办公室前的消防门里,这是我们办公室老师集体商量做出的决定。好几个月过去了,钥匙从未丢过,今天却不翼而飞了。我们只能去门卫拿备用钥匙进了办公室。

“奇怪了,钥匙会去哪儿呢?”办公室的智多星,外称“诸葛亮”的老李发话了:“如果钥匙丢了,也一定是早上丢的,因为最后一个老师离开时,学校里已无学生了。我们只要找到早晨早到校的学生就能问出个究竟了。”于是班主任目标一致进了教室,就此事展开调查。不一会各班早到的学生络绎不绝地被请进了办公室。最后剩下的几位重点“嫌疑人”留了下来。因为有学生证明亲眼看见这几个人在消防门前玩耍并打开过消防门。

智多星李老师观察留下的学生,发现其中一个神色慌张,很不自在。李老师走上前去拍拍他们的肩膀,柔声说:“你们一定是出于好奇打开消防门的,发现里面有两把钥匙,如果拿了就趁无人时悄悄还回去。回教室上课吧。”转眼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李老师再次打开消防门,不一会他激动地拿着两把钥匙进了办公室,喊道:“你们看,钥匙找到了。”我们忙围住李老师,只见李老师手里除了两把钥匙,还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老师们,对不起,我只是好奇,请不要告诉同学们。”

教育是一门深厚的艺术,没有老师的智慧与宽容,哪来迟来的完美。相信孩子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他们都有一颗水晶般的童心,给他们改错的机会就会收获意外的惊喜与完美。

关于隆冬的文章8:漂洋过海度过隆冬

文/艾乐

滴水成冰的隆冬,哪怕是呆在空调房里,只要坐久了,老妈还是会觉得冷。在南半球亲友的盛情相邀下,老妈穿着厚厚的冬装,飞到了澳大利亚。

机场出关时,人脸识别系统报错,我们卡在了自助通关系统前。自助设备边当时没有工作人员,凭护照打印的通关单据已经被吞进了设备,那一瞬似千年,各种有关入关糟糕经历的传言在脑海里汹涌澎湃。

正一筹莫展之际,一位身材魁梧的海关人员过来了。情急之下,我顾不得语音语法语调,一个个英文单词直蹦出来。他居然听懂了!可是,他说了什么我竟然只听明白了一点点。被带到一旁等待时,看见旁边通道上一个人的箱子已经被打开,里面各种食物琳琅满目,居然还有老干妈,瓶装醋。我内心很是焦急紧张,申报物品一旦被查出不允许入关,处罚是相当严厉的。好在我们只是带了些换洗衣物,日常用品、降压药也随附了医生处方的翻译件,看见申报表上老妈78岁的年龄,海关先生笑眯眯地说“good”。老妈听明白了,对他说着镇江普通话“CC(谢谢)。”两人互相朝对方竖起了大拇指。

老妈和我慢悠悠拉着行李出来,候在机场的亲友就冲过来拥抱住了老妈。第一件事就是脱去冬装换上夏装,我打开手机,上面显示当地气温近30℃。

上了车,一路风驰电掣。路边高大的棕榈树和开着红花的黄花的紫花的各种叫不出名字的树木,盘根错节,郁郁葱葱。天蓝得那么纯净,云白得那么炫目,只有耳边鸟鸣啾啾。

闲不住的老妈根本不用倒时差,让亲友将地址方位等关键信息告知我记牢,就让我带她出去转转。在国内习惯了坐公交出行,老妈找公车站的灵敏度远远高于我这近视眼。站点的LED显示屏高高地悬在一根立柱式站牌上,下方的纸质时刻表详细标注着到站时间、间隔时间,周一至周五工作日与双休日、节假日是有区别的,也都一一注明。公车非常正点,乘坐了N次,几乎没有晚点的。和镇江公交前门刷卡上,后门下不同,这儿前后门都可以上下,上下车都需要刷卡。司机的工作台在右侧,行车却要沿着道路左侧。哪怕站台只有两三人,也都自动排队,先下后上。上车后没有语音提示抓好扶手、让座什么的,车里很安静。前部车厢图文并茂地指示此处座位给老、残、孕,上车后人们自觉往车厢后部走。要下车的乘客必须提前按铃,否则到站如果没人上车,司机就不会停靠该站点了。下车时,乘客和司机互相真诚地微笑致谢。我也入乡随俗对司机说“thank you”,老妈依然是镇普“CC”。让人惊喜的是,那位帅帅的蓝眼睛司机居然用中文对老妈说“谢谢”。

除了公交车,城市的公共出行系统还有电车、轮船、火车。电车上面有辫子下面有轨道,长长的几节车厢连着一起开,有点像大运量公交车。轮船沿着河流航线,有好多类似公交站的码头,牌子上也清楚标示着运营时刻。私家汽艇很多,在水中游弋,感觉类似于陆地上的私家车。火车类似地铁,班次很多,但在地面城际间运行,不局限于本市,远距离首末站可以是临近的不同城市。所有这些公共交通工具都实现了一卡通,充值站点星罗棋布。当然,现金永远是通用的,公交车司机工作台上就有钱箱子,持纸币上车司机亲手找零钱。

虽然私家车很普及,但由于公共交通系统非常完善、便利、舒适,加之一小时内换乘免费,因而选择公交出行的人还是很多。这让我想起了镇江的“惠民公交”。来澳洲过冬天,寒流没有了,但对家乡的想念,在这一刻涌上心头。

关于隆冬的文章9:寻·年味

文/丁靖

隆冬季节,寒冬里的皖北小城,却显得格外灵动与温暖。人的记忆从来不是完整的,记忆中少数能想起的小时候的时光里,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连空气都含着喜庆的味道。

对于小孩来说过年最值得开心的了,“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孩子比大人更企盼过年,盼着吃的好点,穿的漂亮,没有任何负担的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快乐总是来得那么简单而纯粹。

每年的腊月里,也就是过年前几天,基本上每家每户都要把自己家里,里里外外打扫一遍,从上到下清扫彻底,再把家里的床上用品全部清洗干净,被子、床垫都要拿到太阳底下去晒,然后换上干净的床单、被套,不说焕然一新,起码是干净整洁。干干净净迎新年,预意新的一年即将来临,旧貌换新颜。

腊月二十九日是这座小城农村里每家每户杀鸡、鸭的日子,这些鸡、鸭都是自家养的 ,平时都舍不得吃,留着生蛋,平日的荤菜见得最多的就只有鸡蛋了,鸡只有过年才舍得杀,才能吃到美味的鸡肉。人们把杀好的鸡、鸭拿到村里的水井边去煺毛、洗干净,水井旁四周都是人,有拔毛的、有提水的、有拿刀的,非常热闹。

然后比较兴师动众的就是杀年猪了,小城农村里家家户户养猪的定要将成熟的猪在年前宰杀,因为腊月里猪肉的价钱最好。宰杀那天,主人大清早就起来担满家里所有的水瓮,然后烧好几大锅开水,提前就已经请村里胆大又经常宰杀牲口的邻居了,几个老大爷们使出浑身力气不出一个早晨就能屠宰好一只成猪,家里的妇女们早已准备好火炉,烧一锅猪肉烩菜,犒劳辛苦了一天的男人们,其余的猪肉便会拿到村口叫卖,不一会儿就被抢完了。

“腊八祭灶,年下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许多家长,赶集赶会置办年货的时候,哪怕自己不吃不喝,省吃俭用,也要花几毛钱给姑娘买几朵花戴,给小子买几挂鞭炮放。

到了除夕该贴对联了,大年三十的下午,毎家每户的正门挂上两个大大的灯笼,灯笼是大红的,里面分别装上两盏小灯,那盏灯要从三十亮到元宵节,寓意着来年的前景一片光明,日子红红火火。我总是跟在父亲身后,帮着贴,顺便念着对联的内容,贴完对联,那浓浓的年味就洋溢着整个小城。

大年三十,是我热切盼望到来的一天,那是整整一年的期盼,上午洗头、洗澡,为了穿上新衣、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那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虽已想不起当时桌上的饭菜了,但对我来说就是最美味的佳肴,且任凭你吃个够、吃个饱。不知道为什么,长大后的我总是怀念那时的味道,总是怀念那段时光,至今对那种感觉都回味无穷。

吃完年夜饭,最激动的要数收红包了,收到爸爸妈妈提前红纸包起来的压岁钱,如获至宝,小心翼翼打开,触摸到那柔软的触感,眉开眼笑幸福极了,当下便已想象着当年未曾买下的雪人娃娃和电子手表,似乎所有的期盼都能得以实现了。

除夕夜我便激动得不睡觉,熬年,邻居家一群孩子结伴一起,这家看看,那家瞧瞧。不玩电脑,不用手机,人们凑在一起,看着央视的春晚,说着家长里短的话,聊着各自关心的事,展望着最朴素的愿景。

大年初一,起五更,放鞭炮,祭神灵,拜祖宗。一切忙完了,人们走出家门,见面免不了问候一句“新年好!”一句简单的问候,含着浓浓的年味。孩子们更是早早起床,迫不及待穿上新衣服,跟在大人后面就为亲眼看到爆竹的点燃。

而长大之后,过年变得越来越简单与形式化,吃团圆饭、联欢晚会、拜年,好像只是应酬性的完成,似乎人长一岁年味就淡一次,手机成了一切娱乐的替代品了。现在的我们都很忙,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了,各种理由充斥着我们的时间,让我们很少去重温那些不可或缺充满文化意义的节日,不是我们真的没有时间,而是没有用心罢了。

失去的年味是什么?其实是我们许久没有重温的亲情!

关于隆冬的文章10:吃羊肉

文/孙琴安

时值隆冬,羊肉又成了热门货,大小餐厅里推荐的,菜场小贩吆喝的,也多为羊肉。至于火锅店里的涮羊肉,那几乎是一年四季的必备品种。

不过,我是不吃羊肉的。在我儿时的印象中,上海人爱吃羊肉的也并不普遍,至少我家里几乎是不吃的,似乎也没见过羊肉进门。邻居街坊间也很少听说有爱吃羊肉的。如果有谁声称爱吃羊肉,还真有点儿刮目相看呢!我之所以不吃羊肉,最受不了的,就是那股膻味。有时与同学路过羊肉店,只要一闻到那股膻味,大家就会捂着鼻子一溜跑开,避得远远的。改革开放之初,人口有了流动,生活条件有所改善,餐桌菜肴也发生了些变化,有时也会端上一碗红烧羊肉或白切羊肉,我至多也只是看看,敬而远之,从不触碰。说到底,还是怕膻。

但16年前的一次内蒙古之行,却改变了我对羊肉的偏见。远方出版社要出我的书,邀我来到呼和浩特市。这里的人非常好客,社长亲自带我到近郊的一家蒙古包餐馆、热情地向我介绍满桌的菜肴:羊肉、羊排、羊血……我一下傻眼了。面对如此成套的羊肉大餐,我简直无法下筷,真有点犯愁了。社长看出了我的心思,马上向我解释:“我们这里的羊都是放养的,没膻味,尽可放心吃。”说罢,就夹了一块羊肉给我碗里。

我怕主人扫兴,只得鼓起勇气,却又略带几分胆怯地用筷夹起,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果然没有膻味,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说来奇怪,我生平不吃羊肉,此次却越吃越香,越吃越好吃,越吃越觉得鲜美,其肉质比猪肉还要细嫩一些。社长见我吃得欢心,特别高兴,又向我介绍:“羊肉不但补身子,也是最好吃的肉,就连狼也喜欢爬羊圈,知道羊的美味。你看汉字的‘鲜’,就是由‘鱼’和‘羊’拼起来的,这说明鱼和羊是世上最鲜美的食物。”

关于“鲜”的这种解释,我以前也曾听说过。对于鱼的鲜美,我早就领受过了,而对于羊之鲜美,却从不敢领教,所以对这种说法,也就一直疑疑惑惑,半信半疑,从未真正相信过,只是听听罢了。没想到这顿羊肉大餐,却把我彻底征服了,不仅认同了这种说法,而且真正领教了羊肉的美味。

最不可思议的是,在我下榻宾馆的对面有一小餐馆,社长助理曾领我到此共进早餐,点了两笼羊肉烧麦,那味道实在鲜美,非常可口,魅力无穷。于是,我每天早餐必来此点上一笼,成为一种享受。有一次来的稍晚,老板娘说已经卖完,只有猪肉烧麦,问我要不?我竟一口回绝。数天之内,口味变化如此之大之快,连自己也都感到吃惊。

转眼七天已过,我要回上海了,社长助理为我饯行。他点了两个菜,忽然把菜单递给我:“这几天都是我们点菜,今天你也点一个吧。”我看菜单上有青椒炒鸡丝,心想这几天多吃羊肉,好久没吃鸡肉了,就顺手点了一个。谁知端上来一尝,那鸡丝根本就不像荤菜,嚼起来简直就像嚼豆腐干丝,一点肉味都没有。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羊肉才是真正的荤菜,可说是荤菜中的荤菜。

如今,爱吃羊肉的上海人越来越多了,也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至于吃酸的喝辣的,更是大有人在。这说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人口流动,地区与地区的交流,不仅会推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饮食结构,影响着我们的口味,繁荣着我们的餐饮文化。而吃羊肉,只不过是全豹之一斑而已。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