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散文

请欣赏灵魂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灵魂散文1:等等身后的灵魂

文/张前

2015年10月,法国一名叫戈捷·图尔蒙德的54岁男子由于受不了每日往返里尔和巴黎的通勤生活,带着一顶帐篷、四块太阳能电池、一部手机、一台笔记本电脑、大米和面食等供给物品,搬到了印度尼西亚的一座荒岛上,体验了40天“鲁宾逊”的生活。

在荒岛上,图尔蒙德每天早上5点起床,半夜入睡。他必须自己在岛上找寻食物,在海里钓鱼。他唯一的伙伴是一条叫做“壁虎”的狗,用来吓退岛上的野生动物。

40天之后,图尔蒙德离开荒岛,重新面对繁重的工作。不过,此时的图尔蒙德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变。他表示,这段荒岛生活实现了他儿时的梦想,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他的人生目标更明确,精力更充沛,为迎接更艰巨的挑战积蓄了更多的能量。

看完这则消息,我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多年前有一个探险家,雇用了一群当地土着作向导及挑夫,在南美的丛林中找寻古印加帝国的遗迹。尽管背着笨重的行李,那群土着依旧健步如飞,长年四处征战的探险家也比不上他们的速度,每每都喊着前面的土着停下来等候一下。

探险的旅程就在这样的追赶中展开,虽然探险家总是落后,在时间的压力下,也是竭尽所能地跟着土着前进。到了第四天清晨,探险家一早醒来,立即催促着土着赶快打点行李上路,不料土着们却不为所动,探险家十分恼怒。

与向导沟通之后,探险家终于了解背后的原因。这群土着自古以来便流传一个习俗:在旅途中,他们总是拼命地往前冲,但每走上三天,便需要休息一天。向导说:“那是为了能让我们的灵魂,能够追得上我们赶了三天路的身体。”

人生是一次长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是过多强调全力以赴。但当灵魂跟不上身体的步伐时,我们常常会陷入无尽的痛苦和烦恼,甚至丢失自我。

有人说:“生活就像拳击,总得把拳头收回来,才能挥出更有力的一击。”这恰好道出了我们前进过程中适当停下脚步的意义。停止可以让我们激动的情绪得到暂时的平复,停止可以让我们疲惫的身心得到暂时的调整,停止可以让我们虚无的目标得以明确,停止可以积蓄我们前进的动力。

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对我们而言,“适时等等身后的灵魂”不是停止,是生活的缓冲、休整、欣赏,是为了前进更好地积蓄力量。

灵魂散文2:灵魂升入‘天堂’的崇拜 ——悼念隆平先生

文/东山峰人

小时候,我对‘宗教’的信仰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以及人死后灵魂能升入‘天堂’的事情总有种神秘未知的感觉。

长大后,‘宗教’上那种虔诚至极的心灵对佛无限的敬仰,他们以今生作注,赐求来生,祈盼着佛力的加持,使我在精神的认知里感到非常震颤。为此,我的心灵被被这一切所包围,同时又让我感受到一种未成有过的压抑和沉重,仿佛全部的情感,就是被这样一个目标牵引着,潮涨潮落。如今带着那份迷惑、那份向往、那份企盼和崇敬在丝丝细雨中被一个英雄人物的生命陨落而又腾升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

其实,升入‘天堂’的对应面是下‘地狱’。《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里面对‘天堂与地狱’的解释是:天堂地狱,汉语成语,拼音是tiān táng dì yù,意思是指善人死后升入天堂,恶人死后堕入地狱。佛家用以劝善惩恶。后常用以比喻幸福和凄苦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活境遇。而《宋书•天竺迦毘黎国传》:“且要天堂以就善,曷若服义而蹈道;惧地狱以敕身,孰与从理以端心。”这些恐怕都是对上‘天堂’与‘下地狱’最通俗的解释吧。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先生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此时,我想,他的灵魂应该去了‘天堂’,因为,他是‘功成名就、驰名当世’之人。

那一天,长沙下了一天一夜的雨。凄冷的雨中,湘雅医院的地下通道旁,挤满了前来送行的市民。噩耗传出,到四点,只有短短三个小时,却汇集起数千人。站在最前面的,竟然都是年轻人。载着袁隆平遗体的灵车,从地下通道,缓缓驶出。大家高喊:“袁爷爷”“一路走好”。许多人追着灵车,跑了很远很远。

在长沙的芙蓉路上,灵车所过之地,所以的十字路口,所有的车辆集体鸣笛,就连电动摩托车司机也呜呜的鸣着喇叭,仿佛这个城市都沉浸在喇叭的哀鸣声中,这种旷古前无的景象可能是长沙这座城市唯一出现过的一次。甚至就连赶来的主播,追着灵车都是边哭边播,众多的女孩,追着灵车,喊得声嘶力竭。连看着微信的许多市民都情不自禁的被此感染而泪流满面,我也是泪涌出眶久久没有干湿。

我听说,长沙市区的菊花,稻穗和满天星,差不多已经被抢空。

甚至有的年轻人还拿来了自家的盆栽,悼念袁先生。芙蓉路沿线、地铁口、很多二十岁左右的男孩和女孩,都捧着白色的花束。尽管衣着各异,却都异常沉默,仿佛是失去了自己身边最亲爱的人似的。

此时,那些平时慢慢悠悠按照时间顺序发生的事,都会压缩在某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连刷抖音的每条消息,多是追悼这位‘国土无双,端牢饭碗’的英雄了。

当这种浓烈的氛围出现在我眼中的时候,我的视线渐渐地再次模糊起来,心理不禁一阵阵子颤抖。我才意识到,为什么所有的人都自觉地像他的灵魂鞠躬致敬,为什么所有的道路都向他的灵车让路,而且沿路全部鸣笛致敬,就连平日晚高峰最堵的道路都畅通无比?此情此景,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人流,耸立于人世与天堂的十字路口,我甚至怀疑,它是否是天堂投射在人间的一个魔幻般的倒影?它是否是天堂自天而降的一种集体沉默的哀灵?

我坐在沙发上,面对着电视屏幕转播的场景,仰望窗外绵绵不绝的细雨,仿佛苍天也被感动了,泪水化作丝丝细雨倾盆而下。这种巧遇,也许正是宗教的神秘和世俗的真实巧妙结合,使我对它增添无尽的遐想。当我想用心去触碰它的时候,夜幕降临了,如同坠入深深的震撼中,它令我怀疑起自己的视觉和记忆,在5月22日的幽深的寂静里,我度过了一个无眠感动的夜晚。

第二天的连续播报,先生灵魂的寄托,信仰的归宿,都伫立在英雄的‘杂交水稻的育种栽培技术’之中。在那些布满沧桑写着饥饿不饱的痕迹里,依然能感受脸上砰然的跳动和心中蕴藏着一种永恒不变的情怀。轻轻叩问上苍,祈求袁爷爷的灵魂缓缓升腾。

或许,许多80、90、200后们还不知道以前‘过苦日子’的情景,更没有经历每天饥肠辘辘,食不果腹、饭不饱肚的生活现状。正是这位灵魂升天的英雄,由于他的‘杂交水稻的育种栽培技术’从而解决了中国和世界数亿人吃饭的问题而享誉世界。如果没有他的杂交水稻,中国粮食史很难说要改写,老百姓挨我饿的日子又会重现,世界粮食的安全问题将会变得更加严峻。而这位上‘天堂’之人在中国和世界粮食危机时刻的改变,决定着每一个人的饥饿与生死,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从现在每一个中国人摒弃粮票、肉票能撑开肚皮吃饱饭的历史段落来看,某种意义上就属于这种性质。

中国杂交水稻的育种栽培技术是国际一流的。杂交水稻在目前国家粮食安全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人口大概一半吃稻米,一半是吃以小麦为主的面食,水稻稻米中大概一半是杂交水稻,另外一半是常规水稻。所以杂交水稻产量的增加解决了中国许多人的吃饱问题。

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书中曾经写道:“在历史中也像在艺术和生活中到处遇到的情况一样,那些难忘的时刻并不多见。一个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

翻看中国水稻育种的技术进步史,有三次革命性的跨越,分别实现了作物的矮秆化、杂交化和优质化。杂交稻的技术飞跃,还有下半场。袁隆平开创了先河的技术,术语称为“三系杂交”。其局限性在于,育种过程比较繁杂,操作环节多,以及不同品系的水稻植株很难调控花期相遇实现授粉杂交等。

从更多维度看,优质化应该才是中国水稻育种技术的第三次跨越。它是在解决吃饱问题之后,中国育种家对“吃好”发起的挑战。不过,它没有鲜明的时间节点,而是伴随整个育种技术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正因如此,升入‘天堂’的英雄于2018年9月8日,获得了国家颁授的"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2020年11月28日,当选2020中国经济新闻人物。

于是,有人总结隆平先生一生,确实非同一般。

思想先进,却非中共党员。

学识渊博,却非中科院士。

岀身名门,却终身甘愿务农。

貌似严肃,却喜爱吹拉弹唱。

年届九旬,却尽日操劳田间。

造福世界,却乐于两袖清风。

上下五千年,堪称一界神农。

最难能可贵的是,先生一贯简朴、低调,在被许多人视为梦呓的年代,他以丰产粮食的愿望而改变世界,成为中国首位职业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当无数蠢蠢欲动的灵魂只能依靠电脑屏幕前的浮光掠影感受成果时;他用艰辛的脚步在天涯海角的稻田里培养了杂交水稻育种,一举解决了数亿人吃饭的问题。仅凭这一点,在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遗体送别的仪式上都在祈求传递天籁的圣音,透彻涤荡无数的灵魂。

我站在远处,看着花蝶一样川流不息的人群,长龙一般的悼念队伍,都是手持鲜花、低头不语、默默含泪,好似一种尊敬、肃穆。而悼念厅内和墙外层层叠叠的花海宛如搭成了一座天梯托着他的灵魂宛如一丝丝烟云缓缓升入了天堂。

冥冥之中,思绪又落在这个日渐繁华的世界里,尔虞我诈不断地上演,崇金主义的蔓延,海誓山盟只是个谎言,真情和善良又总是在红尘的泪水中搁浅。似乎让我再也难于寻觅到一片思想境界的高度。凡尘俗世如若一片茫茫的迷海,今日这几番景象,特别是年轻人身上的变化,是不是就是我迷茫心灵的一丝期盼呢?

从疏离的现实中做一次短暂的逃离,回归到人本身去感受社会真情,用朴素微小的真情轻敲残酷的现实,这个社会年轻人的光芒一直还在,我们不能假装看不见。

100多年前,詹天佑远渡重洋,慷慨陈词:各出所学,各尽所知,就能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60多年前,抗美援朝正在进行中。无数年轻人跨过鸭绿江:青山埋忠骨,马革裹尸还,公辞七十载,今夕且当归!

22年前,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美军轰炸,三名中国记者当场死亡。北京的大学生,咆哮着上街,站在美国驻华大使馆外面抗议。

美国驻华大使被围了4天4夜才敢出门。

三年前,华为被美国一次次恶意打压,所有技术人挺起了脊梁。

今天,同样年轻的面孔,站到了为袁隆平送行的队列中。

吾辈一直在自强。

少年强必将中国强,少年独立必将中国独立,少年进步必将中国进步。

大国崛起,也许不会一帆风顺,但定当平安无虞。因为信仰和力量的星光,终有一日,会连缀成灿烂的银河。因为这束光,是你,是我,是我们每一个人,生生不息,上下奔腾。

曾经,我们以为这一代年轻人没有了信仰。追求真理和大师的人越来越少,追求金钱和名气的人越来越多。

曾经,我们以为这一代年轻人堕落了。他们崇拜郭美美,追逐郑爽和范冰冰;他们为网红而疯狂,陷落在金钱崇拜、颜值正义的扭曲价值观里,不可自拔。

曾经,我们认定,这是垮掉的90后与00后。他们生于蜜罐,成长于独生的家庭,尽享了上下几辈人的偏爱,却很少懂得感恩。

上述所列,都是当前社会现实的清单。所幸的是,这次自发送别悼念袁隆平院士的人山人海中,绝大部分是年轻人,这一幕让人触动。

哪怕外界的噪音再大,哪怕目之所及并不尽如人意,他们依旧向光明的地方而去。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中国社会才有了希望。

我们感怀这样的时代进步,不是因为我们糊涂,而是我们来自曾经寒彻透骨的社会现象,我们能体察到现代社会年轻人改变的温度,我们惊讶,他们身上发自内心和表情的送别。他们开始显山露水,并慢慢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不能否定,也不能掩盖。这一代的年轻人,会有让人怒其不争的行为,他们中有令长辈恨铁不成钢的少数。但多数年轻人,正在成为比肩甚至超越上一辈的个体。

那些追着袁隆平灵车跑的年轻人,那些灵车十里众相随的人群,还有许多抱头痛哭的大学生,他们才是中国年轻人最该有的样子。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志气高昂,三观正确,愿意用智慧和深情照亮国家,照亮宇宙。

何其有幸,我曾和袁先生生活在同一座城市,虽然从未谋面,倍感亲切。如今他走了,却虽死犹存。

写到这里,我想,像袁先生一样,穷尽一生追索人们吃饭的问题,最后身躯落幕,而灵魂却刚刚升天,可谓人类命运的一个映射,随精神永恒的飞升。

最后,附其此人生平如下: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13点7分),男,汉族,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发明协会会士,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21.5.24草于家

灵魂散文3:灵魂救赎之路

文/谷润良

暌违四年,苏童为当代文坛奉上的新作《黄雀记》,重新带领我们走进了香椿树街。隔着江南岑寂的窗棂,我们看到,少年们一一地穿过天井,跨越院门,因缘际会时舔舐彼此的孤独,夜太长,烛焰太弱,那条通往心魂的桥梁遍寻不着,厌了,倦了,一阵躁郁中,手起刀落,意在拯救的杀戮以泯灭告终。同样讲述残酷少年,传达血腥成长,却因了少年们仓惶脚步后那抹安详的笑容——祖父对生命的敬畏和故土的坚守,而使得文本平添一份温暖的质地,原本沉重的故事架构,也有了一个轻盈的收束。

《黄雀记》全文包括三个章节,分别以保润、柳生、白小姐的视角展开叙述,以祖父丢魂为背景,藉由一场阴差阳错的青少年强奸案,影射了年轻一代在成长道路上的精神迷失,在债务的清算与罪恶的弥补间,在人性的困顿、挣扎乃至觉悟里,向读者清晰地描绘出一条灵魂救赎之路。

“这条命说走就走”,恐惧心理的驱使下,祖父每年春天都要为自己准备新鲜的遗照。与其说恐惧,归根结底,倒不如说出于对生命本身的敬畏——昭示自己曾活过。祖父的亲力亲为,这一种对儿孙不孝的“阴险暗示”,使得整个家庭弥漫在战争的硝烟里,从而,照相馆的一次失误便成了丢魂的导火索。“破了,我脑袋里的气泡破了,你看见那股青烟了吗?我的魂飞走了”——理想的气泡破了,但信念仍在,对生命的敬畏和故土的坚守仍深深根植在心底,从此,“疯癫”的祖父,开始四处寻觅藏有祖宗尸骨的手电筒,奔走在捕获青烟的路途中。

这条路途并不孤单。因缘际会的三个少年,在互相取暖而不可得的境况下,在魂灵无可依傍之时,很快赶了上来。

与传统的严父慈母的家庭相反,囿于母亲的威慑之下,少年保润的生活一向是窒息的,多少年来,一条无形的绳索始终束在他颈项处——这就不难解释,被派去照顾爷爷的保润,如何无师自通地习得了捆绑之术,并在井亭医院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每逢病人发疯,总有家属前来求助。捆绑别人,恰恰反证了自身的被束缚,不自由。而象征着自由的爱情到来了,仙女出现了,暗恋的苦涩与甜蜜第一次令他感到“身心俱在”,他第一次活得有血有肉。这样的第一次伴随着一场被嫁祸于身的强奸案而结束,第一次迅疾成了最后一次。狱中的保润不是保润,灵魂飞升,仅余一具空皮囊罢了。

自幼和养父母在精神病院长大,身为孤儿的仙女,连名字都是自己取的。周围的精神病人和她活在两个世界,养父母虽然同她活在一个世界,但都已年迈,唯一和她有共同语言的,或者说,她灵魂的唯一窗口,就是陪伴她的两只兔子,那是她所有忧伤和欢愉的源泉。而兔子的丢失,无异于她整个灵魂的丢失,在这般“失魂落魄”的境况下,伙同柳生将罪名转嫁到保润身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香椿树街大名鼎鼎的柳生”,“父亲柳师傅在街东的肉铺,母亲邵兰英在街西的肉铺,两把刀各据一方,长期掌握着香椿树街居民餐桌的命运”,“新鲜猪肉与热气腾腾的猪下水衍生了权力,也罗织了人情,这户人家在街上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点点滴滴,如此这般的描述里,我们不难发现柳生的高处不胜寒,我们不禁要揣测,众人仰视的生活状态下,他是否也渴望一双平视的眼睛?没错,他向保润求助去捆绑自己疯癫的姐姐,无异于将自己的隐疾袒露给人看,是一种被分担被理解的希冀,是一双伸出去需索被紧握的手。遗憾的是,这双手刚刚触碰到另一双便抽身而退了——他将自己的新朋友生生变成了替死鬼,保润锒铛入狱的同时,他也堵死了自己灵魂的出口。

为了寻觅丢失的灵魂,少年们在这条迷途之途上摸索前行,清偿着彼此的债务。柳生代替保润看护医院的祖父,细致到一茶一饭的饮食起居;化身白小姐的仙女,混迹风月场多年,周旋在一个个大佬身边,寻找精神依靠,需索灵魂共振,下意识里,莫不正是在寻找少女期丢失的那对兔子?重返香椿树街,答允保润去水塔跳一支小拉,也是在向暗恋自己的保润赎罪吧?狱中归来的保润,四处寻找仙女,并一度纠缠跟踪,只是为了能和她跳一支小拉,少时未能成行的小拉,那一刻,他静静地贴着她的脸颊,“像一块石头依偎着悬崖,像一个受惊的孩童,无助地依偎着母亲。”“然后,她感到脸上被打湿了,是属于男人的温热而节制的泪水。”

如果说强奸案预示了三人的丢魂,那么,柳生婚礼上保润拔出的致命一刀,则昭告了找魂的破灭及返魂的开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世间的感情债是永难还完的,所谓的赎罪也只能是一场自我安慰,最后的最后,罪恶必将被更大的罪恶所吞噬——这是苏童在摹写少年成长时惯有的残酷,诗意的残酷,“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婚礼上惨死的青年,等待入狱的罪犯,下落不明的女人,某种角度来说,苏童或许是善意的,惟其如此,他们的命运方能永远系在一起,再也分不开。

开放式的结局,令整个返魂过程有了谜一般的飘渺。藏有祖宗尸骨的手电筒,被白小姐无意丢进了河水中,保润数次搜寻未果,而故事的最终,仓皇出逃的白小姐在同一片水域中诞下了婴儿——“不是早产儿常见的羸弱的啼哭,是老人般的悲怆的恸哭。”无疑隐喻了灵魂的返归。及至白小姐出走,红脸婴儿回到祖父的怀抱,“怒婴依偎在祖父的怀里,很安静”,更加彰显了返魂后那一刻的恬然,如入澄明之境。

是的,经由丢魂、找魂、返魂的三个过程,如影随形的祖父,在背后引领少年们走过了一条完整的灵魂救赎之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走在灵魂救赎的路上,每一次的救赎都换来一段崭新的人生,肉身陨落,灵魂抽离,势必要经历这般的痛苦,少年的成长与蜕变才能实现,我们也才能不断去承受生命之轻。尝遍历尽千帆的甘苦,方能享受坐看云起的孤独。你、我、他永远走在灵魂救赎的路上,永远走在蜕变中,而老去与新生,垂暮老人和新生婴儿则是茫茫世间永远的风景。这,或许就是整部小说的主旨所在,一如头顶的上帝,苏童俯瞰着这变与不变互相交织的世界,抿嘴而笑。

抛却小说情节不谈,整部作品在语言上一以贯之地诗意,这或许和苏童以写诗开端的文学之路不无关系,那一种江南细雨绵绵的调子,那一种看不清说不透的谜,都将他同其他作家远远拉开一段距离,苏童的文学疆域早已形成,一旦涉足,你便能嗅到那独属于他的气味。譬如祖父每年春暖花开都要拍的“遗照”,譬如陪伴仙女成长的“兔子”,这些诗歌般的意象里充满了绵长的想象力,恰如《妻妾成群》里的那口井,每个读者投射在其中的倒影都不同,愈是如此,便愈想一窥究竟。

语言诗意之外,由语言营构起来的情境更为诗意,如同一帧帧文艺电影的画面,江南小镇,薄暮炊烟,少年情意缱绻,如此这般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保润与仙女初遇的情形是,“伞角像一只小鸟俯冲过来,在他脸颊上啄了一口”;出狱后的保润终于得偿所愿,和仙女在水塔下跳了一支小拉,“像一块石头依偎着悬崖,像一个受惊的孩童,无助地依偎着母亲”;甚而仓皇出逃的白小姐落入水中,也是一种悲怆的诗意,“以一堆垃圾的速度,或者以一条鱼的姿态,顺流而下”。

就是这样,苏童的小说有一种不属于小说,属于诗歌,属于散文,乃至属于散文诗的美,这就在引人入胜的情节之外,有了值得咀嚼与反刍的文学价值。

纵观全文,整部作品最大的特色,还是沉重之下的轻盈,一种留有余地的残酷。正如作品的名字《黄雀记》一样,虽然黄雀捕螳螂,但黄雀毕竟是黄雀,不是黑雀,残酷之外,自有一种明丽之色。它不像余华的作品,崇尚暴力美学,血肉横飞残酷到底,一剑刺下去,不穿透人心誓不罢休;它甚至也不像苏童自己此前的作品,那些残酷少年的叙事,止于困顿、迷茫和惺惺相惜。这一特色,在作品的结尾处,尤为明显——见证少年成长的水塔旁,新生婴儿回归祖父的怀抱,很安静。这一细节的处理,可谓别开生面,立时令一部成长小说有了大气象,有了得道升仙的神韵。

这神韵难以言诉,正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

灵魂散文4:看灵魂

文/林贤治

人与自然比邻而居,遂得以常常看风景。

风景是人类闲居或静处时,对自然的一种选择。所以,陶渊明有南山,梭罗有瓦尔登湖,高更有塔希提岛。即使如火山,海啸,也须在不相干的远处,才能观察到蜿蜒流畅的美丽。列维坦在崖头看海放声恸哭,其实那已经是病,不是看风景了。

人生多苦辛。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是不带惊恐的逃跑。一直逃至踪影全无时,便是古来的隐者。结庐在人境而无人世的烦忧,或许是令人神往的吧?然而可惜不能。威猛如魏武,当月明星稀之夜,尚有无枝可依的渭叹,豁达如东坡,月下访友,看庭中积水空明,树影绰约如藻荇交横,竟也兴起时不再来的寂寞。日落黄昏,雨打梨花,都会被风流倜傥的才子看出血泪来。所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或“一树梅花一放翁”,都是在看风景时看到了自己。临到最后,人总要面对自己。

我不能想象,世界上有哪一片大陆会比惠特曼更辽阔。在他那里,群山耸立,河川奔流,大路箭一样射向远方;在他那里,所有的动植物都因为人迹是出现而充满生气,既有疾蹄,巨羽,强壮的枝柯,自然也有知更的啼唱,紫罗兰的芳馥,繁密的草叶在爱抚间变得碧绿和温柔起来。在哥尼斯堡,那个喜欢散步的智者不是仰望灿烂的星空,就是俯视自己的内心,俯仰之间摸索着通往人类的哲学道路。康德是一个宁静的湖,因为浩瀚致使有翻卷不已的波澜也全被人们忽略了。灵魂的博大使人敬畏。爱因斯坦飙风似的在宇宙间往来驰骋,虽或不见形迹,但在日后的圣殿的废墟中,却不难发现他的存在。

我热爱英雄的灵魂甚于太阳,我为他们庄严,热烈而慷慨的照临而常怀感激。在历史书里,我认识斯巴达克斯。如果说第一个神是普罗米修斯,那么,斯巴达克斯就是第一个人。自从他和他的兄弟握紧扭断锁链而躺入血泊,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们由是不再相信眼泪。马克思曾经描绘过一位“迷宫的将军”,那是玻利瓦尔,他勇敢地放弃了从殖民者手中夺取的可以垄断的权力。由于目标过于远大,结果无人追随,在他所做的自我流放的无比孤寂的旅途中,我读懂了内心的坚强。我喜欢这个外形枯干而灵魂丰满的人,他是不屈的抵抗者,反抗者,而不是征服者。我猜想,英雄是灵魂是由爱和意志所构成的。有两个生活在囚狱中的汉子:康帕内拉和葛兰西,为了守卫梦中的太阳城,他们先后战胜了无尽的酷刑,子弹和时间。当我知道他们同是意大利人的时候,是何等地惊服于人文思想的伟大啊!圣地佛罗伦萨,产生了又养育了多少伟美的灵魂!

有这样的一些英雄,人生在战场和牢狱之外,却一样作无休止的抗争。他们的力量,仅仅留在纸片上,画布上,留在不可触及的动荡的旋律之中——矮小的贝多芬,以他的旋风疾电般的咽喉。米勒毕生以农民的身份抵抗巴黎精致的画室艺术,决不肯在自己的土地上让出哪怕是木鞋大小的地方。对于上流社会,他有一种宁静的藐视,当人们向他啧啧描绘王子命名仪式的壮观场面时,他感叹到:“可怜的小王子!”然而,他笔下的农民,一个个是圣徒般的完美。在铜黄色所铺设的同样的宁静安详底下,分明隐藏着另一种情愫,一种难言的心的悸动。

深邃的灵魂比峡谷还深。多少人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望不见他那黑暗的底部,却又同时感受到从谷底升腾起来的温暖的雾气。他真诚,真诚是艺术的灵魂。卡夫卡只是以为真诚而空得极度虚怯。所有纷纭怪诞的梦,其实都缘于一种单纯。他是一棵孤独的树。西方有许多这样的孤独。自我眷注使他们彼此远离,惟荒原的风,吹来复吹去,逐个地抚慰他们,成为他们共同的艰难的呼吸。

我喜欢忧郁的人,一如喜欢孤独者。孤独者只身亦对来自庞大的实体或虚无的挑战,所以是勇敢的。忧郁却是无奈的。“思念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是 情思的无奈;“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是哲思的无奈。李商隐守护烛火,陆游骑驴远游,龚定庵把箫而吹,都是一种无奈。忧郁是伤感的姊妹。哈代,黑塞,契可夫和蒲宁,一生都在诉说着忧郁。哈代在上流社会中隐瞒了乡下人的身份,确乎令人遗憾,但是我知道,虚伪不是他的灵魂所固有的。谎言是环境的产儿。他早已赤身裸体站在自己的字行里了。我看得见,他的灵魂不在“麦克门”——瞧他怎样深情地凝视德伯家的苔丝吧!

陆游的神州有一个很西化的女子,一生在刀边奔逐,临死时竟低吟“秋风秋雨愁煞人”。这是天生的柔弱吗?新大陆有一个很东方的女子,任流水似年,把青春,诗,无望的爱全关闭在一个连一朵栀子花也没有的小房间里——“与自己胸中悲哀的骑兵搏斗”——可是一种坚强?或许,坚强是人所应生成的,而柔弱是有待改变的,但谁又能说无期的忍受不是一种坚强呢?

美丽的是灵魂,不是风景。

“任何桌子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可以是一片风景,跟整个安第斯山脉一样------”谈到绘画时,杜步飞这么说过。桌子展现的风景,究其实,乃是灵魂的辉光。

我爱看灵魂。在风景那里,我纯然是个陌生客,始终无法变做其中的一株树,一只鸟,跟随他们一起摇曳鸣唱,而且一与灵魂相通,便当即为它所缠裹,无从回避那人性的无言的呼喊与倾诉。风景使人在静止和优雅中瘫痪,隐遁和沉迷,惟灵魂使人奋起,逼进,正直地站立着。多年以来,我默默地注视着东方的一具大灵魂,以至几乎忘却外面的世界和自身的存在——那是何等奇异的灵魂啊!灵魂的感通给人温热,给人濡润,使人在孤独和荒凉中无畏地茁长。大约也正因为这样的缘故,卡莱尔才讲述他的英雄,罗兰才写他的巨人传的吧。然而,大群地被称为“卑贱者”的灵魂,草野间的灵魂,痛苦而暗哑的灵魂,却一代又一代顽强地保持着高贵的,完好的内质,叫我感动得流泪。

乞乞科夫及其同行收买的死魂灵,不是灵魂。

虚伪的人没有灵魂。

灵魂散文5:滚滚红尘里的灵魂之恋

文/孙安懿

微信上有人转发三毛的录音,她讲述自己与荷西的爱情。声音清澈如小溪,甜美似夏花,独不见沧桑。这样的声音,没有年龄,似乎从未成长,也可以说生来就已长成。她被锁定于一段岁月,日月晨昏中来来往往,穿行的只是那一条既定的街巷。听她言说初见,相遇,别离,每一段的情绪都不一样,那根本不是在回忆,那是又一次在经历。她经历喜悦,经历惊喜,经历剜心之痛。最后她这样讲:“我这一生爱过几个男人,可是当我跟荷西在一起时,我觉得他是我唯一的丈夫,我是她唯一的妻子。”这种率真尤其令人动容,在她心里,荷西从未真正死过。

这样的爱情属于刚烈女子,她行动有声,走过来“哗”地一下,白光刺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全部的打开与覆盖,心海一片汪洋,她不知天地间还需要收敛克制,以备来年。尽情尽兴,这是孩童的方式,尘埃未蒙,捧一颗初心。

世人提及胡张之恋,总为张愤愤不平。三毛从未说自己迷过张爱玲,但是绝笔之作《滚滚红尘》明显是胡张的故事影子。在这个剧本里,她终于懂得了藏身。以前的她,在书中,是一只丢失了壳的蜗牛,柔软的身体失去任何护佑,真实的样貌,真实的痛楚,一一裸呈着。然而,过于逼近的真实,往往让人不忍直视。

在这里,她藏身在韶华身后、月凤身后,她说韶华是内向的自己,月凤是外向的自己,她借了别人的酒杯,盛自己的泪。关于爱情,她拨开世俗丛林,只把灵魂的相依指给我们看,这是爱情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大幸运。

影片最后,纷乱场景中,能才抵死护卫韶华,挤那条即将开出的船。韶华把船票塞在能才手中,挣脱了他的怀抱,能才醒悟过来,船起航了。铁丝网外是他灵魂深处的爱人,她的脸白如月光,从此是不是要照耀他余下的夜晚。聚合天定,个人的生离死别全被忽略不计了。便是这样,生也是个人的全部,把生给了爱人,让他代替自己在这世间活下去,活出未来。未来是什么?韶华的小说中女主角嫁了救自己的人,恨了他一生,可以看出韶华嫁给余老板的心情;能才重归故里时,颓废老人不过是度过了庸碌的一生。失去爱情的人生,在三毛眼里,不过是个活着而已。

1991年三毛用一根丝袜为生命画上句点。1995年孤老无依的张爱玲客死海外。这样孤高的女子,她们一定不需要世人的同情与怜悯,可是,世人在张望间也难掩怜惜之意。生活中,她们或许没有交集,只是,同性之间,因为更易于了解,却有了一份惺惺相惜,是相通与相惜让三毛写出了这样的一部滚滚红尘。是写她,更是写自己。

真实的红尘中,爱情终会变色,时光消磨,琐事纠缠,有时甚至变得不堪,可以看的,只是当时。某种意义上讲,荷西的离去成就了三毛心底永恒的爱情。至于张爱玲,她在小说里呈现当时的无惧,何曾有过悔意?仰视灵魂的高贵,那是生命幽蓝深处传出箫音,悠悠颤颤演绎一部传奇。

还是罗大佑懂得,他说:“终生的所有,也不惜换取刹那阴阳的交流。”罗大佑为她们写道:

来易来去难去 数十载的人世游

分易分聚难聚 爱与恨的千古愁

于是不愿走的你

要告别已不见的我

至今世间仍有隐约的耳语

跟随我俩的传说

滚滚红尘里有隐约的耳语

跟随我俩的传说

只是,不是她们选择了传说,是传说选择了她们。

灵魂散文6:在灵魂里种田养花

文/杨献平

当下的诗歌,我觉得应当是五四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我相信,经历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诗人们,仍旧对那个年代的诗歌有着莫名的好感乃至不可撼动的体验。我一方面为诗歌的创造性发展喝彩,另一方面仍旧迷恋甚至崇拜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诗歌气象。

但一个糟糕的现象是,在众多的诗人当中,真正承继梦想与精神张力,在语言和形式上有所创新且真正撼动人心、震颤灵魂、使人热血沸腾、灵魂充盈的诗歌写作已经凤毛麟角。尽管,仍有一些诗人在坚持这样的写作,且以较高的诗歌技艺乃至思想力度在孤独的山岗上与风作战。具体到邢台,这个有着混血历史、北方文化相对鲜明的地域,我觉得,代红杰的诗歌写作值得关注。发现代红杰及其诗歌,是在今夏的一次回乡聚会中。因了诗人张玉栋、郑力、穆晓禾等引荐,他当时带来一本诗刊,其中有他的一组诗歌。

我翻看之后,当场称奇。在我的意识当中,邢台的诗歌创作早已是花果凋零,很好的诗人停笔转向,也有一些新锐尚没有脱离诗歌写作的蒙昧期。像代红杰这样的诗人和诗歌,平心而论,应当是邢台目前写得最为出色者之一。读他的诗歌,我觉得是能够触发感情甚至内心的文字。总体来看,代红杰的诗歌仍旧是抒情的,坚持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诗歌传统乃至精神要求。但不同的是,他的诗歌却又具备了一种时代特征。首先,在诗歌语言上,他是纯净的,是那种不容杂质的精神洁癖,用词和营造诗句没有特别拗口甚至不洁的东西出现。再者,他的诗歌始终有一种对自身和他物的深切关照。这种关照不是琐碎的现象或者某种词语和状态的累积,而是沉潜在一个高低适中、温暖平和的位置。

我当场想到一句话:在灵魂里种田养花。也觉得,这个题目正好可以作为对代红杰诗歌的读后感。从精神向度上说,代红杰的诗歌有两个特点,一是纯净。这不仅反映在他的诗歌语言上,而且在诗歌品质上也有体现。如他的《村庄》:“多么像一枚,失水之后内部苍白的树叶……/它的天空曾经是多么的水蓝/在这大地之上/我的目光飘忽而轻佻,蚯蚓爬进我的血管/潜行着:疼。”其中简略的,或许正是命中核心和悲哀的东西。这种张力是不动声色的,能够让人在阅读之间蓦然想到许多的与我们切身相关的东西。二是温和。代红杰的诗歌,大多数是安静的内心结晶。如他的《悲秋》一诗:“掰玉米的男人好像在一次次解开秋天的衣扣/摘棉花的女人好像在一点点取走秋天衣服里的暖/最后晚秋的风哗啦一声把秋天剥个精光/男人和女人忽然都老了/坐在门前的阳光下等着过年。”

这是对乡村秋天的一次成功素描,平静温和的诗句之中,是对时间乃至人生命的一种深度刻画。因此,我觉得,代红杰的诗歌是属于那种能够把具象与宏观的角度熟稔置换的一种写作。尽管这是诗人的通常手艺之一,但在书写乡村的诗歌当中,代红杰的这首诗应当是较为独特的一首。再一个方面,对当下乃至自身,诸如时间、生命本体、时代人心和俗世表象,都有着深刻的观察和体验。这一些,在他如下的诗句当中有着明确的反映。此外,代红杰的诗歌写作也对自身,特别是个人境遇乃至生命在时间当中被损耗的无奈与沮丧有着精到而深刻的书写。如他的《数数》、《九月,我写我自己》、《清明》等作品皆如此。再一个方面,代红杰对乡村乃至周围物事也有着态度平等且诗句出奇的关照。如他的《斜坡》、《浇石》、《中秋夜,给月亮打分》、《寻梦》、《三个女孩》等。其中对人和物的细致观察和诗性表达,是体现了一定的诗歌技艺乃至思想上的成熟性。

当下的诗歌写作,我发现两个有意思的现象,一个是明确的反抗精神与启蒙意识,一个是趋于日常嘈杂与琐碎。这两个问题,其实就像左和右,居中者鲜见。客观理性,且战略性地考察时代发展的诗人太少了。相对东部地区诗人的敏锐与尖锐、创造与实验,北部和西部地区虽然不乏优秀诗人,但也有一些仍旧停留在对地域风物乃至人情的诗歌性传达和表现上。因此,在这个时代,对时代具备发言能力的诗人太少,而琐碎的、把诗歌作为生活的复印机乃至某种状态的扫描仪的太多。文学批评的重点不是一味的捧,而应是善意的批,这样才更有益于批评对象的进步。就代红杰诗歌而言,我觉得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和加强。一是对诗歌技术要有一个严格的要求。这不是学习就可以达至化境的,需要不断的自我长进。要自觉加强前沿性的阅读,汲取与思想上的磨练和自我性的改造,再者,就是要努力兼容并蓄,各家所长,均为我所用,方可以更上一层楼。二是要时常自我省察。写作最需要的是有自知,并要“知世”,要从容,更要睿智,任何的发表、喝彩都是次要的,衡量一个诗人和写作者的重要性与成就,只有一个条件,就是作品。在这个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的时代,写作者也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写作进行省察和检点,要清醒、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优长与不足,唯有如此,才能使得自己的写作越来越好。三是要不断地开阔视野,诗歌的表达形式是多样的,语言蕴藏的能量与新鲜感似无穷尽。过分囿于既有的语言系统和词汇,就会与时代造成隔膜,而不注重语言错列和拼接所产生的巨大张力和充满新鲜感的语境,必定使得诗歌气象狭小,而又充满陈腐之气。

代红杰及其诗歌创作,在目前而言,具备了一定的气质和品相,但上述的问题也还是很大程度地存在。一个诗人,不仅要在自己的灵魂里种田养花,葳蕤丰茂,更应当与众生的精神相协调,与这个时代的本质发生深刻的爱与恨、怒与悲的关系。

灵魂散文7:读黄义

文/鹿志锋

诗歌是灵魂的音符,是精神的乐曲,是思想的旋律。它最能表现一个民族的心灵解放、时代嬗变与信仰追求,也能表现诗人的人文情怀、价值追求与哲学思考,具有崇高的文化价值、优美的表现形式与不朽的艺术魅力。在这个灵魂飘落、精神堕落、信仰失落的时代,偶读诗人黄义的诗歌,让我又一次感受到诗人的存在、诗歌的存活与诗意的存续,感受到诗人对生命、爱情、理想的追求,对生活、时代、社会的思考,对生死、尊严、命运的忧虑。

作为青春期的女性诗人,诗人黄义以特有的敏感心灵、细腻情思与轻柔语句,写四季风光,写天空海洋,写花草树木,写风花雪月,写爱梦情幻,写乡情城景,表达了诗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达了诗人对生命与爱情、青春与梦想、生活与人情的美学审视,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命运的哲学思考。在《白玉兰》一诗中,诗人从自然生命的花开花落,抽象出人类生命的精神境界;在《不是》一诗中,诗人写出了爱情纯粹的战栗、坚贞的胆怯与去留的忧惧;在《永远的故乡》一诗中,诗人抽身红尘回归故乡,表达了生命叶落归根的哲学认同。从春花初绽到秋实飘香,在生命四季美丽而忧伤的过程中,诗人为花朵而惋惜,为生命而悲叹,为爱情而吟唱,为命运而忧思,为大海而祝福,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一景一象,都在诗人的笔下从意义经意象至意境,化作优美的诗句,读来犹如灵魂之手击打生命的琴弦,弹奏出诗意的音乐。

诗人深受上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人北岛、顾城、舒婷们的影响,在《陨落的诗魂》一文中,她说:“中国当代,有几颗亮星,闪烁耀眼的光芒,照亮黑夜的宁静,陨落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吃惊、遗憾、伤心、回眸……”她对诗人蝌蚪、顾城、海子、戈麦、乐冰的生命悲剧寄予深切的同情与关注,让我看到诗人内心的忧虑与挣扎,也许包括对神圣爱情的怀疑。她说:“诗人们一个一个走了,让人怀念,让人深思,他们美丽的诗篇让读者涌起莫大的感动之后却拯救不了自己,这是诗歌的悲剧所在。”

哲人与诗人二者,哲人的使命是寻找回归故乡的路,诗人的使命是沿着路回归故乡,前者是理性思考,后者是情性体验,其实二者具有相同的灵魂诉求,最终殊途同归,都是在超越时代、世俗、社会,走向了生命的精神家园。但对于诗人来说,只有具备了哲人的理智,才能成为伟大的诗人,诗人不仅需要个人的生命激情、审美体验与价值追求,还更需要人类的博大胸怀、生活理智与信仰精神,唯其如此,诗人才不至于陷于狭隘的生命沟谷、自私的爱情闺阁与极端的精神绝地,这也许就是诗人黄义给我们的最深刻的理性启示。

诗歌是灵魂的音乐,真正的诗人应该超越历史、个人、时代的精神悲剧,举起诗歌的旗帜坚守在精神的高地,完成自我的精神救赎与拯救人类精神的使命。恰在这个令人充满期待的春天,读诗人黄义的诗歌,让人重感生命激情与文学精神,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灵魂散文8:优雅而高贵的灵魂——悼念杨绛先生

文/高中梅

5月25日,105岁的杨绛先生静静地走了。杨绛先生是翻译家、文学家、戏剧家,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唐吉可德》是我读到的杨绛先生的第一本书。从那时起,我就被杨先生的博学、魅力、恬淡吸引住了,每遇到杨先生的书,我总要找来读,总能从中读到杨绛先生优雅而高贵的灵魂。

杨绛先生出身名门,真正的大家闺秀,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国家和民族的动荡岁月。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她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而她翻译的《唐吉可德》,被邓小平作为国礼送给西班牙国王,至今印了70多次。读杨先生的作品,能比较容易了解她,她写的不是别人,更多的是“自身的经历与体验”。但在其中,我们又能读到近百年的历史变迁,与她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一位看似文弱、实则坚强的女性的感受。

杨先生的个性一如她的文笔,机智、俏皮,永远带着一份求知的好奇和讽世的幽默,这种品质即使在最艰苦的岁月也没有泯灭。她八年后从干校回来,动笔写了《干校六记》,名字仿拟自沈复的《浮生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活的点滴,文字朴实简白,最大的烦恼竟然只是没书读。杨先生无一句呼天抢地的控诉,无一句阴郁深重的怨恨,就这么淡淡地道来一个年代的荒谬与残酷,女儿钱瑗一语道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杨绛先生认真朴实,富有才思,都体现在她的作品中。在把钱钟书先生数量惊人的手稿整理出来交付出版后,她写了散文集《我们仨》,写尽了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而时隔4年,96岁高龄的她,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103岁时,九卷本《杨绛全集》问世,其中就有她为《洗澡》创作的续作《洗澡之后》,文笔跟《洗澡》一样,简洁爽朗,精致干净,从容淡定,分量满满,读来脆香可口;书中还“保全了这份纯洁的友情,也给读者看到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

杨绛先生虽满腹才气,却极尽低调,隐含了她独特的人生智慧。她和钱钟书先生春节时一样专注学问,面对前来拜年的客人,只透过门缝寒暄几句,没有让客人进屋,有些不近人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超常守静的功力,才铸成大美之作。她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当年,她一进清华就同“二书”结缘:一为读书,二为“钟书”。在1995年钱钟书先生病重时,他们一家三口共同商定,用全部稿费及版税在清华设一奖学金,名就叫“好读书”,让那些好读书且能好好读书的贫寒子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杨绛先生常说:“时间在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杨绛先生最喜欢的名言是:“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旧式的柜子、桌子,室内虽无昂贵的摆设,却有浓浓的书香。杨绛先生的人生已经到了一种“纯净”的境界,正如她的文字,看似平凡、不动声色的表达,充满了思想的韵味。如今,杨绛先生已离我们远去,“我们仨”终成绝响!杨绛先生,一路走好!

灵魂散文9:音乐为灵魂疗伤

好的音乐,被称之为天籁,可静心、平燥、稳绪,是一剂心灵的良药。喜欢,在宁静的夜晚,捧一杯茶,冥想;喜欢,在安静的时光,放一曲心怡的音乐,徜徉。茶香飘逸,音律婉转,杯中芽叶舒展,耳中乐曲荡漾,过心湖,抚平涟漪,过高山,平缓溪流,入沧海,平抑波涛,耳边丝弦,却是云端的遐思。

一叶沉浮,禅意悠然;一曲清音,洗心涤肺,杯中水,心中意,茶香如流水,音乐更空幽。茶可静心,音乐却能疗伤,灵魂的伤,需要心灵的汤药,感情的伤,需要心弦的悠扬,一个音符,抵过一季沧桑,谛听音乐,为心灵疗伤。安静的时候,用一首音乐,驱逐生活的喧嚣和心灵的躁动,心在音上,音在弦上,轻轻游走,跟着音符的跳动,回归于大自然的宁静。

寂寞的时候,用一首音乐,来激励自己,在舒缓的音乐中感受生活的百味,感受世界的美丽,感受生活的甜蜜,随着音乐,思潮涌动,寂寞会变成一种动力。忧伤的时候,用一首音乐,来安慰自己,在音符和旋律中小憩,在音乐的飘渺里,你能感觉到云淡风轻的恬淡,你能感受到一种心的交流,有山,有水,有爱的交流和人间的温暖。失落与悲伤的时候,用一首音乐,来消除痛苦,让自己融化在音乐的美好里,在宁静与透明的音符中,找回自信,去除那些功利、世俗的搅扰,还你一个纯净的心灵。迷茫的时候,用一首音乐,来照亮前方的路,点亮心灵的灯火,一段音乐就是一束光,一个音符就是一个理想,跟着音乐走,美好的日子就会在你眼前潺潺流淌。

在音乐中,我们可以给心灵疗伤,可以体验到人生的过往,可以聆听到心灵的呢喃,可以让灵魂跟着一起飞翔,而让心灵轻盈,让人生厚重。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喧嚣中最深的一种宁静、深沉和平和。用音乐疗伤,就是给心灵补充营养,让心灵回归本真,让生活趋于自然,是美的天使,是美的升华,是人生的梦和遐想。

每当音乐缓缓响起的时候,拨动的是心灵的琴弦。仿佛每个音符都能渗透进心灵,让我们思潮涌动,感慨万分。当沉浸在音乐美妙乐章的时候,世界是属于你的,自然的气息始终是包裹着你的身心,让你舒适,让你安详,营造出一个无尘与广阔的心境,任你自由翱翔。音乐的疗伤,还在于引领,当一张CD开始旋转的时候,你的世界就已经开始明朗,一点清风,一点花香,每个音符都能变幻成你的想象,引领着你享受阳光,收获希望,从而在心里,为你构建一个让你脱离世俗的精神世界。在这个音乐的世界里,痛苦,甜蜜,悲伤,欢乐都可以混合,品味的时候,参杂出一种超脱现实的情愫,也许,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心灵的回归吧?

人生漫漫,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让心灵在音乐里疗伤。在音乐里,我们能找回童年的乐;在音乐里,我们能找到回忆里的思索;在音乐里我们能翻出心灵最底层的珍藏;在音乐里,可以默默想一个人,也可以远远的看着一个人,或者,什么也不想,就只让音乐淘洗我们的心灵。音乐是高雅的,是纯粹的,是浑然天成的物华,是情感与智慧的共鸣。

音乐的魅力,是芬芳的,是醇厚的,是岁月的沉淀,是自然的流露。不管是悲伤还是幸福的时刻,音乐都会用音符温暖着你,用旋律包裹着你,把你的希望和寄托都融入乐章,在自然和心灵的升华中,让我们不断的坚强,始终保持心灵健康。

在音乐中疗伤,我们的灵魂,会找到一种宿世的安详。

灵魂散文10:滑过天际的流星

文/陆慧

相信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美丽的小梦想。当流星滑过天际的那一刻,你是否会更加坚信这个梦?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因为流星之夜可以给人以力量鼓舞。这个梦也许会是一颗启明星,如一盏悬挂在广漠天幕上的明灯,放射着光辉,告诉你你的目标在何方。提醒你应该为这个目标而去履行某些东西。这个梦会照亮世界,擦亮整个宇宙,令你不再孤单,而勇敢地前进,奔向属于你梦中的那一片湛蓝的天空。

在流星雨之夜许下你最真挚的愿望,你就会得到神奇的流星的祝愿,流星也将受到你的依托,使你不再无助,不再烦恼,不再心慌。回眸大家那充满憧憬的双眼,可能给了你最灿烂、最最令人期待的愿望。

在流星雨之夜许下你内心深处的愿望,相信你不管身处何方,你那伴你慢慢成长的流星愿望,会随你一同飞往他乡。那些儿时的回忆,会像闪烁的光点,值得你一生去美好回忆,值得你一辈子好好珍藏。

当你的身影在街头徘徊时,无助的心啊,也在晚风下被生生地痛打。那追求的梦想,无不浸透着岁月的磨砺。路在前方,寻找着梦的闺息,觅阅着花的味道,绽放的美丽笑颜将是属于谁的?一排排坐落在繁华城市的栉比大楼,又不知有没有你扎根的地方?只有坚毅不屈的品质,才会鼓舞心的意志。前路的坎坷亦是永久的财富,应当好好珍惜。

当流星划过天际,许下愿望,种下梦想,要付出非比寻常的努力,才能看到那美丽笑容的绽放与落脚的窝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