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食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美食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美食的文章1:夏日消暑美食-面鱼

文/李玉生

在天水,每到天热时节,总有一样食品分外抢眼,那便是面鱼。当地人有固定的叫法:锅鲰(zou),这个“鲰”是古字,原意为小鱼。面鱼正是用面做的泡在盛了水的锅里或盆里的一条条小鱼,它是当地另一种食品馓饭进一步加工而成。好的面鱼以形体细长匀称,吃起来细腻滑爽不易折断为佳。

它一般是用玉米面做的,也有的为了丰富口味和增加柔韧性而加入少量白面或淀粉。和面条一样,面鱼的花样吃法全在配汤配菜上显现,而凉拌干拌亦可。汤料则丰富多彩,荤汤、素汤、浆水汤一应俱全。山间野菜更是风味独特,勾人食欲。重口味者麻辣辛吃得畅酣淋漓,喜清淡者轻素薄依旧喝得舒爽无比。

面鱼有一样面条没有的好处,就是面条不能长时间泡在水里或汤里,否则会发绵变软到不能入口。而面鱼泡在水里半天甚至一天也不会发绵。这可以让饭店或小吃摊上的面鱼不用现做现卖的费事。

炎炎夏日,特别是赶上高温时节,电扇空调也形同虚设,渴不择饮的你忍不住喝水喝茶喝饮料,直到喝得嘴里寡淡无味、腹胀反胃却仍不解渴。这时能有一碗面鱼,最好是浆水的,哧溜哧溜几口咽下肚,一会儿便汗消身凉,奇爽无比。

关于美食的文章2:漏网之鱼

文/许扣锁

央视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我百看不厌。节目除了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展示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用味道营造出一个个真实故事之外,还侧重渲染了美食背后几代人的生存艰辛与智慧。

东北吉林查干湖的渔民趁着夜色,向选定的下网地点出发。一段行程之后,渔民踏上厚实的冰面。这个时候,一旦遇上没有封冻的裂缝,落水甚至丢掉性命都极有可能。往哪里走,谁也不敢乱言,一场依靠经验的赌博要持续数小时。到达目的地后,长达2000米的渔网很快沉入水底。渔民们将绞盘死死固定在冰面上,把大绦缠在绞盘上,通过牲口的拉力拉动冰下的捕鱼大网。网在冰下走了8个小时,终于可以收网。水底的世界慢慢被整个打捞起来,大鱼们肥美的身躯兴奋着所有人的神经。但随行记者忽然发现一个细节:拉上来的网中竟然没有一条小鱼,每条鱼的重量几乎都在2公斤以上。

77岁的石宝柱是当地很有名望的鱼把头,他从15岁开始捕鱼,一直到现在,始终没离开“渔界”。他笑着解释说,这是查干湖渔民心口相传的严格规定。冬捕的渔网必须是6寸的网眼,这样稀疏的网眼才能保证只捕到5年以上的大鱼,而未成年的小鱼就被人为地漏掉,真正做到“猎杀不绝”,给它们留下了足够的生长、繁育时间。

我恍然大悟:原来,漏网之鱼实则是为捕者的下次捕捞留下不尽的希望与生机。

关于美食的文章3:舌尖上的温暖

文/罗艺珂

世间有无数美食,样样让人留恋,可我唯独喜爱妈妈煮的一碗面。

冬日的夜晚,见妈妈徘徊在厨房,将烧开的水,如瀑布般倒下,抓一把面条放下。面条在锅里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好似天上仙女的绫罗,在锅中飞舞。锅的中央,水向上顶,很快又分散开,像一个精致的喷泉。妈妈拿着筷子,站在烟雾缭绕的厨房,美得有些虚幻。面煮好了,将水倒去,把洁白无瑕的面条放进碗中。开始炒菜、煎荷包蛋了。

将肉细细切好与切好的青椒一齐放入浇了油的锅中翻炒,肉与青椒在锅中翩翩起舞,过一会加入酱油和盐。在它们跳得尽兴时,加水熬面汤。片刻后,连肉一起倒入盛放面的碗里。接着,在锅上抹上一层油,鸡蛋咔的从蛋壳中落下,在锅中滋滋冒泡。煎了一会,试着将它翻过,忽然发现它有些留恋这锅了,不愿换一面亲吻它。只好用锅铲咔咔将它们分离,让鸡蛋翻一个优美的身,再过一会,将荷包蛋铲出锅摆在面上。回味妈妈的动作,敏捷熟练,俨然一介英姿飒爽的女侠舞动腰间佩剑。

妈妈将面端出,洁白的面上配着金黄的荷包蛋,点缀着翠绿的青椒和颜色偏棕的肉,眼睛就饱了。将面夹好,送入嘴中,一股暖流涌入,滑进肚子,浑身上下顿时暖和了。咬一口荷包蛋,橘黄的蛋液从中流出,给人丝般享受。吃完这一碗面,再冷也不怕了,浑身已被烫得暖融融。

世间美食如此之多,终究抵不过妈妈的一碗面,舌尖上那属于妈妈赐予的温暖。

关于美食的文章4:做美食

文/郭俊生

腊月里家乡吸引孩子们的春节美食,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记忆中,只要一进入腊月,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农家院落,到处可见大人们张罗着过年的身影。我们当时还小,不懂得大人们为过这个大年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只知道过年好,我们终于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了。

我印象中的春节美食有油炸糕、黄儿、枣牌、羊肉馅饺子、炸麻花、炸酥油饼、红烧肉、喜丸子、小酥肉、炖肉块、炖鸡块等,空气中弥漫的全是香味,真让我们这些孩子们馋得一个劲儿直咽口水,一个字足以说明我们当时的心情,那就是盼,盼着春节早点来临,盼着让我们大饱口福的日子。

要说在这些春节美食里最吸引我的还是下锅美食,所谓下锅就是用猪肉一次性做下的三种肉制品,即红烧肉、丸子、小酥肉、这是家乡过去待客必不可少的三大件传统食品,其色泽、口感、香味绝对。只要一过了腊月二十三这个小年,家家户户就开始陆续做下锅美食了,这就是香气最为浓烈的时候。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当时人们要把这三样食品连在一起一同下锅,其实这是家乡人的聪明所在,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猪的每一部位肉都要做出味道。在那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什么东西都缺,根本就没有部位肉一说,能有点猪肉就高兴得合不拢嘴了。这样在如何利用各部位肉上,就大有文章可做了。肋条上的肉留下来用作炒菜时搭配的小炒肉,肚子部分比较松软的肉切成方块就做了红烧肉,剩余的部分做丸子用,下角料就是小酥肉的料了。家乡的烧肉在制作过程中和大众熟知的制作方法最大的不同就是,上色时是用自制的大酱抹面后下锅的,其颜色极为特别,红得可爱,红得诱人。小酥肉的做法其实是以面为主,即下角肉料占三成,面和鸡蛋占七成,全部弄碎后三样调和到一块成糊状,油锅炸熟即可,也是别有风味的食品。

这些美食虽然早早就做好了,但不能享用。那些年的冬日异常寒冷,在院落里放一口水缸,把做好的食品放进去,这就成了天然的冰箱。用这种方法贮存的食品还有黄儿、油炸糕。到了年夜饭和初一早上这两顿饭时,所有的好吃的就全摆上了,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得热闹,吃得开心,一片祥和。

直到今天,在我们家乡大部分家庭依然沿用着过去的这些传统制作方法来做,但再要吃出过去的那种味道已经成为人们的奢望了。

关于美食的文章5:爱吃臊子面

文/许佳音

陕西的美食非常多,有凉皮、肉夹馍、羊肉泡馍、臊子面等。其中,我最爱吃的就是臊子面。

只要在陕西,走哪儿都能看到臊子面,大街小巷都有它的身影儿。远远光看招牌上那几个字,就能让我直流口水。陕西臊子面又分岐山臊子面和农家臊子面,但不管哪一种臊子面,我都非常喜欢吃。

臊子面的色彩都能说成五颜六色啦!里面有红、黄、白、黑、绿,分别是:红色的辣子油和胡萝卜、黄色的黄花菜、白色的豆腐、黑色的木耳、绿色的韭菜,还有我最爱吃的肉丁呢。

每当外出吃饭时,我总是第一选择吃臊子面。而且,每次吃面时,不管烫不烫,我都迫不及待地先夹一大筷子面条,只要把面条头头吸一吸,再咬住,狠狠地一吸,哇!香、辣、筋、热、滑等几种口感同时从面条里跳了出来,瞬间把我的嘴巴塞得鼓鼓的,香味立刻充斥整个嘴巴,然后慢慢散开。

吸收了浓郁汤汁香味的面条又好吃,又筋道。这就是我最喜欢吃的陕西臊子面,你们爱吃吗?

关于美食的文章6:点菜轶事

文/青衫

我好吃,对美食来者不拒,但对点菜却避之不及,能躲就躲。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为那次点菜脸红。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几个女生听说学校附近有一家“三千里烧烤”的冷面味儿极其地道,就动了吃的念头。可是我们那时候穷啊,根本没有闲钱吃一顿奢侈的烧烤大餐,于是我们五个心一横,浩浩荡荡地走进餐馆,往那一坐,目光齐齐望着老大。老大把服务员递过来的菜单轻轻一推,口吐莲花般地吐出四个字:五碗冷面!不一会奇葩景象出现了,只见豪华的餐厅里,五个如花似玉的女孩儿,各自埋头吃一碗冷面!

工作后有了钱,一下子应酬也多了起来,同事、同学、公司客户常常相聚,若是我请客,最头痛的就是点菜,一要不失面子,点的菜要档次适中,二要大家伙都开心,点的菜道道要合大伙的口味,所以要事先了解餐馆的特色和客人的喜好,前期准备工作要做好。别人请客就好多了,如果主人要我点菜,我自然是推脱,实在推脱不掉,就点一个价格适中的大众口味菜,凉拌菜最好。

最好笑也最解气的一次点菜是某次相亲。和他一见面,彼此感觉不错,他主动提出请吃饭。可能是觉得我们俩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就大方地点了很多菜,说话也随意了。聊着聊着,没想到我们在某个原则性的话题上有强烈的分歧,他在瞬间就感觉到我俩不可能了,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隐约几次透露出这顿饭想AA。我内心本就是一女汉子,借相亲蹭点好吃好喝的不是我性格,可是看他那副“买卖不成仁义也不在”的小家子气儿,反倒激发我心生“占便宜”的心思,于是我开始演戏,一面狠夸他大方有涵养,一面带着点撒娇的口吻又点了一个最贵的菜!然后他脸都绿了,我笑了!

和老公也是相亲认识的,第一次请我吃饭,问我爱吃啥,我说随便。只见他把餐厅里的“女士菜”点了十几个,然后指着那些菜看着我说:总有一款你爱吃吧。当时我一感动就抢着把单买了,后来才知道老公为啥让我抢单成功,他得意地说:此举一能证明你对我有好感,二是即使没好感,也让我有理由回请你,再给你一次了解我的机会。

最麻烦的是家人聚会,我们姊妹仨,都是已婚的三口之家,再加上父母就是十一口,大家彼此熟悉得连客套都免了,每次点菜没个半小时下不来。这位不吃辣,那位减肥不吃甜,还有吃啥啥过敏的,要顾周全了真不是智商一般的人能应付得了的。

不知从哪天起,家人聚会点菜的事儿落到了我头上,我心里犯难脸上装乐,每点一道菜,总有反对者,也有支持者,无奈我只好折中,难为一下大厨子吧。“这个水煮肉片要少放辣椒,一点点就行。”“牛肉土豆一定要炖得烂烂的,老人牙口不好。”“清蒸鱼千万别放蒜末和香菜,有人吃了过敏。”好容易打发走嘴越噘越高的服务员,我也长出一口气。

常常出去吃饭,见过各种点菜的“精彩”瞬间。有人点菜喜欢喧哗,特别是点一些鲍鱼、海参什么的时候更是高声,还不时地隔着老远大声催促服务员:鲍鱼怎么还不上来?这样的人基本上有暴发户的嫌疑。

那次合作公司的徐总请我们几个营销大王吃龙虾,我才见识了真正的点菜高手。不是说吃龙虾就好,而是徐总点菜的声音语调拿捏得恰到好处。声音大了,显得粗俗,有显摆的意思;声音小了,往往会被认为底气不足,身份不够,或显得不情愿,而徐总在浏览菜单时,不经意间轻吐“龙虾”二字,然后不做停顿,接着点下一道。

龙虾的滋味早已不记得,而徐总点菜的范儿,记忆犹新。看来点菜也是技术活儿。

关于美食的文章7:节令美食

文/朱凌

对于冬至,母亲是这样理解的,她说冬至大如年,冬至一到,那么离新年就越来越近了。对于节气的变化,母亲是最关心的,哪个节气,该做哪些应节气的食物,她都格外地上心。

冬至一到,也就到了要腌鱼腌肉的时候了,这是每年冬至家里都要做的一件事情。母亲说在冬至这一天腌鱼肉,腌出来的味道,才带着独有的味道,让人一吃就忘不了。确实,母亲腌的鱼和肉,真的是让人一吃就忘不了,不咸也不淡,还带着独有的香味。

那薄薄的肉片与剁成小块的腊鱼一起上锅蒸熟之后,满屋子都飘满了香味。每到这个时候,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掀开锅盖,夹起一块就往嘴里放。母亲说我那个样子像极了一只偷嘴的馋猫。

对于母亲来说,冬至这天不仅要腌制咸鱼咸肉,还会做冬至丸给我们吃。所谓的冬至丸,就是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的清晨,母亲就开始将糯米粉磨好,并且糖、肉、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丸。这样的冬至丸,母亲一般会包许多,有时会给亲戚们拿去一些。

母亲说冬至吃冬至丸,就大一岁了,就要更懂事一些了。当时的母亲总是希望我能够快一点长大,能够懂事一些。

如今过冬至,母亲还会像以前一样,腌些鱼肉,只不过腌得没有以前多了。她说现在条件好了,也并不是非要吃这一口,腌一点是个意思,也应个节气。至于冬至丸,母亲现在也不做了,多数时候,都是会去市场上买些汤圆回来给我们煮着吃。

虽然现在过冬至,不像小的时候那样隆重,但是一年一年,母亲却从来都没有忘记过。我想母亲爱过冬至,不仅仅是因为冬至过了就是新年,更多的则是希望一家人,每一年都能够顺顺当当地过下去,每一个冬至,一家人都能开心团圆地在一起。

关于美食的文章8:家乡的美食

文/蒲佳倪

中国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东南西北个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味,都有自己的特色。今天,我就和大家说说我们沾益味美价廉的烧饵块。

清晨,太阳公公还在懒洋洋地躺在朝雾里,沾益火车站前的空地早已人声沸腾。一眼望去。一家面积大约只有三四平方米的饵块摊十分显眼,一个堆满了饵块和调料的铁架子,两个放着烤网的大火炉,旁边还有一口正在炸洋芋粑粑的油锅……

“来个烧饵块,再加根油条!”“好嘞,要甜酱油么?”“我要两个烧饵块包洋芋粑粑!”“好嘞,要大的还是小的?”这声音此起彼伏,对于慕名来吃烧饵块的人来说,就好比是美妙的音乐。话音刚落,只见一个个如圆盘般雪白的烧饵块,飞一般的被甩到火炉上。等颜色微黄,面皮一鼓起时,给它翻个身,几秒钟后,面皮又鼓起来,就马上起炉,平铺在调味盘里,抹上独家调制的辣椒酱,淋上几滴酱油,撒上花生面和芝麻,最后根据自己的口味包上油条或洋芋粑粑。

早已等不及的我,一把接过烧饵块,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饵块糯香,调料醇香,洋芋粑粑脆香,这样搭配起来,就一个字——爽!

只要吃过的人,几天不吃,嘴就馋了。这不,住在省城昆明的姑奶奶每次来我家都要专门到火车站去买烧饵块吃个够。回去的时候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呢,那就是买很多很多的烧饵块带回去,分给亲朋好友。

这看着很普通的烧饵块,可是我们沾益的特色小吃哟!当然,我们沾益还有辣子鸡、带皮羊肉、烧云腿、酸菜鱼、小粑粑、炸洋芋……它们就像天上的星星,数不胜数。老表,热情的沾益人民欢迎您来品尝!

关于美食的文章9:深巷里的美食:羊杂碎

文/张同武

羊杂碎,就是羊的“下水”,之所以称为“杂碎”,大概是觉得这些东西品类繁杂、七零八碎,故有此简称,也是谐称。

食物意义上的羊杂碎,是将羊的下水蒸煮后,或烩或拌或炒,然后大快朵颐。吃羊杂碎的地方很多,大约有吃羊肉习惯的地方都吃,吃法各异。西安是吃羊肉的主要地域之一,吃羊杂碎也很盛行,做法丰富、味道鲜美。

西安羊杂碎的做法是将羊杂碎清理干净之后蒸煮,之后再切片加汤烩制。由于西安回民多聚居,加之绝大多数都从事餐饮,所以内部已经形成了明确的分工,比如卖胡辣汤和羊肉泡的店家并不打烧饼,而是由专门的作坊现打现送;而卖羊杂碎的店家也不从事清洗和蒸煮的活路,另有专门的集中加工场所,店家只需要到这些地方去趸回半成品,自己架火烧好骨头汤,再备好各味调料,比如葱花、香菜、食盐、味精、胡椒、油泼辣椒之类,便静等食客上门。

清晨时分,戴了白帽的店家守着热气腾腾的汤锅,大声吆喝:“羊杂碎,热乎的!”“来了,请坐!”食客们会根据喜好告诉店家多要什么、不要什么,随后店家便会大声招呼:“一位!免肝、免肺,辣子多!”请您注意这声吆喝,店家绝不会说不要心、肝、肺之类的话,而是非常婉转地用了一个“免”字。另外,说食客的人数一定会用敬语“位”表示,而不会用生硬的“个”字。回民和气生财在此可见一斑。店家吆喝过后,便会手脚麻利地为食客加工,先从事先切好的杂碎中抓取适量放入大碗,再舀取热汤浇入碗中,再滗出,再舀再滗,如是三四次,杂碎已被浸热浸透,再加汤放调料,一碗热气蒸腾、香气四溢、五味杂陈、内容丰富的羊杂碎就成了。食客接过来先喝口鲜汤,顿觉通体滋润、温暖舒适。遂慢慢边吃边喝,细细咀嚼,品味那肠肚的筋韧、心肝的绵软,吮吸骨汤的鲜香,体味咸辣浓烈的味蕾刺激,五脏六腑为之浸润,郁气化解,热汗渗出,酣畅淋漓!实在是简单实惠、属于平民草根的莫大享受。

西安人做羊杂碎,除过上面常态的品类,还可将其凉拌或爆炒。比如凉拌:把蒸煮好的羊杂碎切丝切片,佐以各色调料,油泼辣子、蒜泥、陈醋、食盐、味精等,一道酸辣鲜香的拌羊杂碎即成。在比如爆炒:急火热锅,佐以大葱、蒜苗、干红辣椒等重料,味道浓烈刺激,佐酒下饭,都是上品。

羊杂碎看似易做,实际很不简单,单是原料处理起来就非常讲究,费工费时。单说羊肚这一项,如果没有经验,连泡带洗,干上一天也不见得能完全处理干净。所以自家做得很少,一般都是集中加工、统一配送,分散开店经营。另外,羊杂碎一定要用新鲜的羊下水来做,用冷冻的味道可就差多了。

羊杂碎,如同别的肉食的“下水”一样,本来都是不入法眼的,一般会弃之,但总有穷苦的人们捡来当食物,不经意间,竟创造出许多美味来。如南粤的肠粉、鄂地的鸭脖乃至京城的卤煮火烧,无不是“下水”,但都成了美味。所以,在这里引用一句“人民创造历史”,当不是附会。西安的羊杂碎,大抵同于此,原本弃之不用的原料被精心炮制,为人类饮食文化又添了一笔。

在西安经常吃羊杂碎的以男人居多,大抵是男人的口味更喜刺激浓烈,而鲜有淑女时尚者光顾,大概是惧怕其中的腥膻。很长时间我都认为这是西北汉子的专利,但一次上海朋友来,几位操吴侬软语的男子女子,竟主动要吃羊杂碎。惊愕之余领去,心中惶惶,原以为会浅尝辄止或半途而废,不想几位大快朵颐,兴高采烈。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机会去尝一尝,估计不会让你失望。想想这样的场景——冬日的清晨,寒气凛冽,在西安的回坊街头,红红的炉火蒸腾着香醇的羊杂碎,那热乎、那香味,一定会给你热乎与滋润,会让你在寒冬里感知春暖。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