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班文章

请欣赏上下班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上下班文章1:再见,家!

文/住在山上的人

早上下班,我没有直接回学校宿舍,而是去了之前租房的地儿……

缓缓的走在路上,感受曾经下班回家的匆忙、疲惫、兴奋……

看看四周……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的“欣赏”

熟悉的商铺……熟悉的铁路工人……熟悉的上班族……熟悉的老大爷……

熟悉的三单元……熟悉的破防盗门……熟悉的开门声……熟悉的门后……

不知为什么我不自觉的喊了一声:我回来了!!!!

……

那张张熟悉的面孔……她仿佛间都在朝我打招呼:“回来啦,赶紧休息吧,瞧你累得样!”……

我嘴角上弯,刚要发几句“工作真累”的牢骚,她的笑脸却都在刹那间全消失了……

缓缓的收起笑容,强忍心中的酸涩……

定在原地,脑子一片的“为什么?!”

……

为什么没有人应我一声……

看着空空的两个房间,昨日的一切电影般的在脑海放映了一遍,

多想不要停下……多想这只是个梦……太多的多想……

打扫完卫生我坐在沙发上……木头一般……

努力回想昨日的一切,但是现实没有如我所愿……

再看看熟悉的阳台……熟悉的洗刷间……熟悉的客厅大镜子……

曾经熟悉的面孔都躲哪去了?!

再听听熟悉的水流声……熟悉的关门声……熟悉的谈话声……

曾经熟悉的话语都躲哪去了?!

再回想一下下班后,懒懒散散洗刷时的情景……

再回想一下洗刷后,嬉皮笑脸的和被吵醒的伙伴讲昨晚工作时网吧发生的趣事……

再回想一下睡觉前,严肃的请教伙伴怎么追女朋友……该怎么改自己缺点……

再回想一下上班前,对着镜子里那副超级自恋的大脸,心里狂吼:“加油!半仙!!”

再回想一下……

心中的苦涩几乎让我崩溃!

心中太多的话没有说出来……太多的误会没有澄清……

我感觉我快爆炸了……

从沙发上站起,再次望了望这个曾经的“家”,

低头……转身……回望……

再次听着“吱——吱——”的关门声

“哐当!!!”

再见,我曾经的“家”!!

上下班文章2:当了一回托儿

文/王广超

我每天上下班路过的一个街口新开了家桃酥大王店,门脸不大,店面“挺传统”。墙壁上花花绿绿张贴者“用料实在”、“假一赔十”、“绝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等宣传语。桃酥看起来“薄薄的”、“脆脆的”,很有卖相。还有个小姑娘端着托盘招揽生意,说是可以免费品尝,我尝了一小块感觉又香又酥,入口即化,口感不错。再加上总看见有人排队购买,忍不住也排在了队伍后头。

商家很精明,桃酥买十元送五元。排队中不少人互相搭讪,这一位笑眯眯的开了腔:“蛮合适的,相当于买一斤送半斤!”那位一叠声地附和:“开业大酬宾,总看到有人排队,肯定合算。”我也讨好地给当家的打了个电话:“喂,亲爱的,就是福康大药房街口,对对,新开的桃酥店买十元送五元,队排老长了,我给您买点尝尝吧。”得到了老婆首肯,我开始伸长了脖子眼巴巴地盯着桃酥铺,盼望着早些排到。

商家只有两个烤箱,桃酥种类蛮多,可以看到现场制作的场景。烤好的桃酥卖完之后,再烤新的就要等待一些时间,所以队伍前进得很慢。我观察了一下,人们大都一次买十元,一来是可以白送五元的桃酥,二来是不枉站了很久的队。

眼瞅着就要轮到我了,这时排在我身前的一位穿灰马甲的中年男子说:“你先买吧?我忘带钱了,得回家拿钱去。”我一听立刻就答应了。

回家的路上,恰好碰到顶头上司丁科长接儿子放学回家。我赶紧把刚买的桃酥塞给了公子哥儿一个,谄媚地说:“快尝尝,好吃的桃酥,特别酥脆可口。”丁领导也颔首赞许:“看着挺干净的,你小子还挺会买东西的。”小家伙可能饿了,三口两口就吃完了,眼睛又直勾勾的看着食品袋,吞咽着唾液。我一看孩子爱吃这是好事啊,平时咱想巴结还没机会哩,索性把桃酥一股脑儿全塞给孩子手里,挥舞着胳膊和丁科长父子道别后,我扭头又返回去排队,谁让咱是“妻管严”哩,答应媳妇儿的事还得不折不扣的完成。

刚在长龙般的队尾站定,突然后面有人拍了我肩膀一下,我转身一看,居然是刚才那位穿灰马甲的大哥。就好奇地问:“你真利索,这么快就从家拿来钱了?”人家听后“噗嗤”乐了,然后凑到我耳边悄悄地问:“大兄弟,你装的还挺像,你也是被雇来专门排队制造人气的吧?”我一听立刻头摇得拨浪鼓似的否认了。那人不屑地一撇嘴,面露鄙夷地说:“你就别装了。咱俩一样,也是老板雇来专门排队的托儿。要不这么屁大会儿能排两次队?”

上下班文章3:致母亲节

文/温水煮青蛙

每日上下班,都从森林公园和乐安公园穿行而过。一是想远离汽车尾气的“熏陶”,呼吸几口清新的空气;二是且行且健身,省了早起、晚眠的刻意锻炼;三是更惬意于欣赏健身的老者的身姿,天真无邪孩子的欢笑和幸福的小情侣外景拍摄的浪漫与甜蜜。

看惯了风霜雨雪、花开花落、四季轮回,一切的花红柳绿,一切的擦肩而过都变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没有了玉兰花开的期盼,没有了牡丹含苞待放的惊艳。生活平静得像一杯白开水,不可或缺但又没有什么味道。

去年夏天,静谧幽深的树荫下,天天上演着感人的一幕,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这片再熟悉不过的森林。一天行走在林间的鹅卵石小路上,迎面走来一对母子。起先并没有注意到什么,但快要擦肩而过时,突然发觉孩子走路有些怪异。孩子有近一米八的个头,生得白白胖胖,两只胳膊半举着,在母亲的搀扶下左右摇摆的踯躅前行,满脸的汗水。孩子的口眼似乎也有些不协调,走一步,嘴角就抽搐一下。我无意间多看了几眼,然后觉察到自己的举止的不尊,赶紧向路边跨了一步,让母子过去。好奇心令我忍不住回过头来,正好与那位回身的母亲目光相对。我有些木诺,那位母亲也没说什么,只是向我轻轻地点点头,那与年龄不相称的沧桑的脸上有一丝淡淡的微笑。看着一高一矮的两个被汗水浸透的身影,我有些手足无措,不知该说些什么,只有落荒而逃。

整个夏天,都会遇到这对母子。有时是母亲搀着儿子前行,有时母亲会稍稍的放手,让儿子自己走上几步,有时走累了,二人在路旁的长椅上坐下来休息。母亲一手托着大大的塑料瓶给儿子喝水,一手用毛巾给儿子擦汗。远远地见母子有说有笑,却不知道说些什么。母子的锻炼很有规律,不管刮风下雨、天晴天阴,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每次一个小时左右。见得回数多了,也就熟了,然而只停留在相见一笑、点头致意的层面上。也曾想趁母子休息时问问情况,也想拍张照片发到网上,但终究担心会伤害到这对母子,或是遭到不解的拒绝而没能成行。一次回到家中与爱人说起此事,爱人看着电视轻声的叹息道:“谁说的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默默地想:在不幸面前,这位母亲做了能做的一切,这个孩子又是不幸之中的幸运儿。

前两天,从贴吧上看到两张照片,说的是一位母亲每天守在学校门口,课间照顾着脑瘫的儿子上厕所,日复一日,风雨无阻。尽管是两张模糊的照片,尽管是远景的背影,但我一眼就认出了那对母子,就是他们。孩子已经是八年级的学生了,走路并没有什么好转,当母亲的却一路坚持。此刻,唯有感动与祝福,盼望着奇迹的发生。

这就是母亲,做儿女的还能说些什么?

见诸各类媒体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有病危的母亲给嗷嗷待哺的孩子的最后一滴乳汁,有地震废墟下用孱弱身躯给孩婴撑起的一点空间,有为给儿子换一块健康的肝而暴走六个月的妈妈。这些是何其的伟大,又令人感慨不已。

有时,我们又往往忽略了身边的一些事。衣服上缝补的方方正正的一块补丁,粗糙的碗碟中算不上讲究的饭菜,深夜里为孩子留着的柴门等等。这一切,又何曾不是每一位最普通、最平凡的母亲,给儿女的最质朴、最深厚的大爱?

这就是母亲,做儿女的又能做些什么?

《论语》中说道: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里的“其”到底是代指父母还是儿女,各家纷争,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但不管是“母忧子”,还是“子忧母”,都是一股浓浓的亲情之爱。微言大义,且行且珍惜。

母亲节来临之际,祝天下所有的母亲健康长寿!

上下班文章4:感悟温暖

文/雷穿云

我每天上下班都要开车经过一个逼仄的胡同,因为地处城乡接合部,每天人来车往,川流不息。

那天早上上班时,我跟在一辆长城牌轿车后面,因为赶时间嫌它行进太慢,我不住地在它后面按“双闪”、鸣喇叭以示催促,谁知它并不着急,依旧很缓慢地向前挪动,甚至几乎要停下来。我不禁心火上升,心想大早上行人稀少,怎么这么慢。但当车右拐过另一条街道时,我才发现原来在它前面,有一个老者正推着一辆轮椅左转,轮椅上坐着一个更加年迈的老人,他们就这样在路上蹒跚着,而“长城”也就这样在轮椅后面慢慢爬行,不急不躁。

那一刻,一种羞愧的感觉让我无地自容,因为我见过太多的司机在路上,因不耐烦行人的缓慢而将喇叭按得撼天震地、气竭声嘶,似乎人车之间水火不容。于是,我也忽然感觉“长城”上那位不认识的司机,是那样的温暖并值得钦敬。

我记得此前大家的微信圈里疯传的一段视频,里面播放的是一个个司机遇到老人、妇女、儿童时都停下来,帮扶他们穿过一个个或繁华或雨淋或冰封的街道和路口的视频,也许是视频里配的音乐柔和悠扬、淡雅温馨,在不足十分钟的时间里,那种久违了的温暖冲击着我的心海,敲击着我的神经,无声的泪水顷刻间一泻而下……

毋庸讳言,在忙碌纷繁的都市中,我们渐渐遗忘了生活中那些能够令我们会心微笑的点滴小事。总以为父母洗衣做饭就是天经地义、妻子端茶倒水就是理所当然、为儿女当牛做马就是金科玉律、亲友慷慨解囊就是责无旁贷……而当其中一个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不自觉地感叹这个世界就要崩塌和陷落,似乎人与人之间那种本真的温暖,忽然间成了久远的传说。

事实上,那些温暖而美好的事情一直都在我们周围存在着,关键是我们有没有看见、感知、触手可及的念头啊!

上下班文章5:捷径

文/雨瑞

老陈骑电动车上下班。

市中心有一个路段因为要维修而被封闭,来往的车辆必须多绕三公里左右的一个圈子。这么一来,老陈每天上下午各两趟来回,就要多跑十二公里,很不合算。于是,老陈经过细心地观察,终于找到了一条“捷径”——可以从封闭之处旁边的一条小道插进去,穿过一个小区就可以进入另一条干线了。只是从封闭处到小道之间,有一块草坪。走“捷径”的人,必须穿过草坪。老陈见别人都走,也就跟着走了。

两个月后,道路封闭解除了,别人大都重走老路。可老陈觉得自己找到的这条“捷径”,要比原先的老路近得多,于是依旧坚持走这条“捷径”。

但现在走“捷径”不如原先方便了。一是草坪来了个管理员,隔三差五地会过来瞅瞅,如果被此人逮着,是要被罚款的;二是小区新聘了两个保安,生人进出小区有时会遭到盘问。好在老陈这人机灵,总会找到草坪管理员和小区保安疏忽的时候,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越过他们的“防区”。

有一天,老陈忽然想:这条路到底比原先的那条老路近多少呢?于是,他利用电动车上的计程器对两条路线作了认真严格的记录。结果表明:他每天冒着被逮着被罚款被盘问的风险所走的那条“捷径”,比原先的老路只近了16米。

上下班文章6:瓦罐里的爱

文/陈树庆

晚上下班回家,看到妻子正在洗刷废弃的瓦罐,于是问道:“刷瓦罐干什么?”妻子笑道:“腌些咸菜。”我对咸菜情有独钟,吃饭的时候,餐桌上唯独不能少了咸菜,如果没有,嘴里总觉得缺点什么。

在过去,咸菜是我童年餐桌上必备的菜肴,我的味觉、舌头、嗅觉早已习惯了它的存在,伴随着我度过了人生中的童年岁月,它的味道成为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摆脱不了的诱惑。与妻子结婚后,知道无论怎样可口的饭菜,我总要用咸菜来调味儿,妻子跟母亲学会了腌咸菜。

入冬以后,腌咸菜成为妻子一项必备课。妻子不停地忙碌着,先把坛子里里外外刷干净,在坛子底铺上一层洁白的盐,码上一层切好的菜,再撒盐,再码菜,直到满口,再封好坛子口。妻子腌的咸菜,原料其实很普通,以萝卜居多,腌制的方法也是极普通的,先把原材料洗净,切成长条,用煮过晾冷的花椒盐水侵泡,然后晾干,密封到坛子里,蒙上细布,放在角落里,腌制的工作才完成,隔个十天半月,就可食用。最让我百吃不厌的莫过于妻子做的香辣萝卜干,她把萝卜剖开,用篾条串起来,挂在通风处吹十多天,取下来洗干净,或切成丝,或切成片,撒盐拌匀,装入瓦罐中,压紧,半月后又从瓦罐内取出来,放在簸箕里晒去多余的水分,然后加入花椒、八角等佐料,再次装入瓦罐中,压紧封口。半月后取出食用,才打开坛口,一股浓香便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拈一撮放进嘴里细嚼慢咽,那鲜香的味道难以用语言形容,超市里的咸菜,饭店酒楼秘制的咸菜,虽然种类繁多,花色形状各异,但都不及妻子腌制的咸菜好吃,温暖。

腌制完咸菜,冬天的第一场雪也就来了。忙碌完的妻子像个胜利者,可以安安稳稳享受她的胜利果实,食用时加工一番,锅底搁少许油,剁点辣椒沫,与咸菜一同爆炒。吃的时候,用干净的筷子夹一些到小碟子里。吃面条,喝粥,佐以妻子腌的咸菜,对我来说,便是至高的人间美味。

知道我爱吃咸菜,妻子每年都会腌制。只知道咸菜好吃,从没有关注过咸菜腌制完成后,妻子的手仿佛成了油漆工的手,花花绿绿的,得过好长时间才能消退,现在想想心里酸酸的。我对正在洗刷瓦罐的妻子说:“我来做,你当技术指导就可以了。”妻子笑吟吟地说:“懂得了心疼。”是啊!瓦罐里装的不光是咸菜,还有一家人灿烂甘美的生活。

上下班文章7:特殊的让座

文/汤飞

上下班高峰期,公交车上一座难觅,偶尔还会出现老人和小孩也在人群中颠簸晃荡的情况。此时,那一排橙黄色的特殊座位上,可能正坐着一两个年轻人。毫无例外的是,他们纷纷沉醉于车窗外的风景,无暇顾及身旁需要帮助的人。也难怪,累了一天,谁愿意和别人站着挤在一块难受呀?

公交车在一个站台停靠后,上来一位大爷,身板依然硬朗,后面跟着一个年轻的妈妈,手里拉着一个约莫两三岁的小男孩。年轻的妈妈一手拉着扶手,一手握着小孩的手,但毕竟孩子尚小,站立不稳,有几次差点跌倒,好在周围都是人,形成了一道保护墙,有惊而无险。大爷则密切地关注着几个专座的动态。过了两站,终于有一个座位空了出来,大爷立即喊了一声:“小果,来坐这个位置。”在妈妈的牵引下,小男孩摇摇晃晃地走过来,坐上去。即使动作缓慢,亦没有人和他抢位子。

女子说:“爸,您跟他一起坐吧,前面还有很长一段路。”大爷推辞道:“我站着就行,你坐,抱着他,以免碰伤。”那小男孩拉着女子的手说:“妈妈,你来坐嘛。”

若故事到此结束,它仅仅是这个熙来攘往的城市里频繁出现的平凡,见多识广的人们必定都听烦了。我也如此认为,所以扭过头,取消关注,打算在百无聊赖中欣赏窗外一成不变的风景。

这时,我听见那位女子说:“小果听话,让爷爷和你一起坐好不好?你看,这里不是写了么,‘要和爷爷一起坐’。”

既然有续集,当然要关注。我看见小男孩一脸的惊讶,妈妈又俯身指着座位上“老幼病残孕专座”几个字,一字一顿地念给他:“要和爷爷一起坐!这是司机叔叔在提醒我们,必须尊敬长辈。妈妈同样要尊敬爷爷,对不对?”哪知小男孩非但不解风情,而且还现学现卖:“这里写的是‘要和妈妈一起坐’。”女子哭笑不得,拿他没辙,倒是爷爷一个劲儿地劝她坐,无奈之下,她只得从命。

在拥挤的公交车上,绝大多数人要么玩手机,要么心不在焉地看着窗外,几乎没人注意到这一幕。车辆不是舞台,他们并非演员,没必要装模作样地炫耀家庭的和睦。这个家人之间相互关爱的情景,属于真实生活中未经加工的一个细微片段。这位年轻的妈妈,不经意间,用一句“谎言”为年幼的孩子上了生动的一课,虽然当时他没有理解和接受,但相信随着不断的成长和教育的深入,终有一天,他会明白:多年前在一辆行驶的公交车里,从母亲的言行举止学到的东西,比书本上的道理有用、有力、有趣得多。因为,那是一个母亲和晚辈,对“尊老爱幼”这个词所能做出的最完美诠释。

她的诠释,让作为路人甲的我惭愧不已、羡慕不已、敬佩不已。

上下班文章8:葱油饼里藏着时光的脚

文/苗君甫

晚上下班,女儿说要吃葱油饼,赶紧手忙脚乱地做给她吃,按照印象中母亲做的步骤,和面、切葱丝、擀饼、烙饼……我依葫芦画瓢做了葱油饼,却怎么也做不出母亲的味道。

果然,女儿尝了一口,撅着小嘴说:“跟外婆做得差远了,一点儿也不好吃。”女儿的话,让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多年前。

那时候,母亲还很年轻,她每天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好吃的,面食在她手里,根本不像是吃的,倒像是艺术品。母亲很用心,对吃食很讲究,绿色的青菜要配白色的瓷盘,酱红的猪脚要配翠绿的荷叶盘,仅摆盘就让我们食欲大增。每天餐桌上吃什么和食材摆成什么样子,是家人最温暖的话题,也是我们最热切的期待。

母亲最拿手的便是葱油饼,母亲做的葱油饼软硬适中,外焦里嫩,起很多层,每一层都薄如蝉翼,都可以单独揭开。闻一下,清香扑鼻来;咬一口,筋道有嚼劲;吃一口,唇齿已留香。小时候的我,最喜欢把葱油饼一层层揭开,蒙在眼上,眯着眼抬头看天,阳光透过葱油饼照过来,在眼皮上幻化成花开的形状。虽然经常被母亲呵斥:“是让你吃的,不是让你玩的!”但我还是乐此不疲,因为有光照过来,就像有希望在眼前蹦蹦跳跳地荡漾。

此去经年,母亲老了,她不再风风火火、不再有闲情逸致,尤其是一场大病之后,她的手拿一点儿东西都很吃力,吃饭也是将就着吃,做葱油饼的次数更少了。偶尔女儿撒娇说想吃外婆做的葱油饼,母亲才会去厨房做一次。葱丝已经切不了太细、饼已经擀不了软硬适中、拿擀面杖的手也已经不如从前有力。

虽然女儿还是夸张地赞叹外婆的手艺高超,做的葱油饼比街上卖的都好吃,但只有我知道,这已经不是从前葱油饼的味道,母亲也已经不是年轻时的母亲了。

我不知道时光是怎么逝去的,就像我不知道我的母亲是什么时候开始衰老的,她渐渐老成需要我照顾的模样,她渐渐老成撑不起家的模样,渐渐老成做不出年轻时做的葱油饼的模样。我只知道我需要尽最大努力呵护她,帮她洗头、帮她穿衣、帮她做葱油饼,帮她拦住藏在时光里的那双脚,让她老得慢一点、再慢一点。

上下班文章9:草木安宁

文/疏泽民

上下班经过彩虹桥,总会看到几行绿树、几毡草坪,安静地守候在丁字路口。路口的一边是人来车往的文城西路,另一侧是车流如织的合安公路。

这些绿树分为两类,一类是土着,另一类是迁徙过来的移民。土着有垂柳、刺槐、榆钱,移民有香樟、梧桐、紫薇、合欢、夹竹桃、榆叶梅。土着并不欺生,与迁徙的外来客和睦相处;移民并不气馁,将它乡认作故乡,悄无声息地蓬勃成少壮。这些绿树参差不齐,高的有几丈,矮的仅几尺,但它们都很安宁。行驶的车辆嘈音震它,扬起的车辆尾气熏它,夜灯的强光刺它,它们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同闭目打坐的僧人,淡定从容地坚守自己的岗位,决不挪动半步。

草也是。草不分地块大小,不择土壤肥瘠,只要有一点点水,石头缝里也能分蘖出绿油油的生机。无论风霜雨雪,不管人踩狗刨,这几毡草坪总是按照自己的节拍,该绿的时候绿,该枯的时候枯,安宁平和,不焦不躁,从容不迫。

是的,从容不迫。早春时节,柳枝含苞了,小草发芽了,榆叶梅开花了,合欢不急,紫薇不急,夹竹桃不急,梧桐不急。暮春时节,紫薇开花了,香樟落叶了;初夏时节,夹竹桃开花了,合欢开花了,杨柳飞絮了,别的树也只是静静地看,心如止水,根本不知道羡慕嫉妒恨。盛夏来临,烈日炎炎,路边的香樟、刺槐叶子被烤焦,扑簌簌地落下来,地上的草见了,全然不会幸灾乐祸,落井下石。有时候突遇狂风暴雨,梧桐的枝桠被折断,它也不哭,甩掉断枝,独自疗伤,几个月后,断枝的茬口又生出新芽……

与草木一样安宁的,还有清洁工,草坪修剪工,河道清淤工。清洁工大妈身穿某某物业制服,一手提着畚箕,一手提着铁钳和扫帚,沿着文城西路、河边甬道慢腾腾地来回踱步,寻找并清扫随时散落的垃圾;无垃圾可扫时,便站在河边看树,看云,看晚霞满天。草坪上,一位五十开外的汉子,背着修剪机,在嗡嗡嗡的机器歌谣中,不紧不慢地挥舞着长长的剪刀臂,呈弧线形探雷似地修剪草坪,空气中弥漫着沁人肺腑的草木清香。几位身穿橙黄色救生衣的清淤工,划着充气的橡皮筏,挑起长竹竿,打捞河面上漂浮的垃圾和水下蔓延的杂草。垃圾清理完毕,也不急于上岸,而是漂在水中,闲看蓝天的倒影,细听岸上的黄梅腔韵。他们并没有嫌弃自己的职业,也不在意别人的目光,一个个显得安宁,淡定,从容。时光在他们的手上走得很慢,在他们的脸上走得更慢,时隔数年,他们额头上的皱纹依然不会增添几分。看到他们,便会想起那首耳熟能详的《从前慢》,想起无欲无争的乡村原居民。

草木安宁,是草木的本色;人亦安宁,是人生的境界。学习草木,把心静下来,世界就会从容淡定,云淡风清。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