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文章

请欣赏传统节日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传统节日文章1:中秋节

文/娄黎琪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是继春节后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处于整个秋季的中间,所以叫中秋。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代表着团圆。

中秋节有个习俗,就是每当中秋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送月饼。在外的亲人都会回到家乡,以求团圆。而这天的月亮也是一年中最圆的。到了晚上月亮升起的时候,人们会在院子中央的桌子上放些月饼、板栗、核桃等,朝着月亮的方向拜月。之后大人们赏月、聊天,小孩们戏耍、打闹。

今年中秋前,妈妈买了几盒月饼和一些礼品送给了爷爷奶奶和亲朋好友,互祝中秋快乐。

中秋节到了,每家都喜气洋洋的。街道上,汽车行人川流不息。可热闹啦!

晚上,妈妈准备了花生、毛豆、板栗、核桃、橘子、梨和月饼。全家人一边吃月饼和水果,一边赏月。真是开心幸福极了!

传统节日文章2:开心过春节

文/马楷恒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我喜欢过年,因为春节活动多,气氛浓,热闹非凡!

除夕这一天上午,我和爸爸妈妈去街上买了一件我自己挑选的红黑相间的新棉袄。下午,我们去乡下过年,到了爷爷奶奶家,我看到客厅桌子上放了大年初一早上要吃的“团圆”,并且爷爷已经在祭拜祖先了,这也是我们多年的传统习俗之一。

到了晚上,我们一家七口围在一起吃年夜饭,桌上放了很多菜,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幸福快乐的笑容。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谈爷爷奶奶的生活,谈爸爸妈妈的工作,谈我的学习;谈过去,谈现在,谈未来。

吃了一会儿,外面放烟花的“砰砰”、“啪啪”的声响又给我们增加了几分过年的气氛。那“噼噼啪啪”的声音仿佛有一股魔力,引我向外张望。啊!我看到了五彩斑斓的烟火在天空中绽放,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像一颗颗流星在夜空中滑过,有的像一朵朵花在空中开放,有的像火箭直冲云霄,还有的像笑脸娃在空中欢笑。它们五颜六色,把夜空装点得多么热闹绚丽。我们个个欢呼跳跃,开心极了!伴随着欢声笑语,我们吃完了年夜饭,我拿到了压岁钱,这也是我在春节比较开心的一件事。

在传统的春节里,还有贴春联、挂灯笼、吃馄饨等习俗。呵,春节的习俗真是多姿多彩,我喜欢这样的节日。

传统节日文章3:过年真好

文/方源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这些节日我都喜欢,但我最爱的还是热闹的春节。

盼春节

春节来临之际,最欢喜的恐怕就数我们这些孩子了。女孩子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拽着父母去商店里买新衣,好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点。男孩子呢,就是放爆竹玩了。马路上,时不时响起“啪啪”的声音。孩子们欢天喜地,而大人们却格外忙碌。超市里、小商店里,各种应节的食物堆积如山,人们的购物篮里都装得满满的。临近春节了,每家每户都把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门上都贴了红红的春联,到处都洋溢着只属于年的味道。

度春节

最难忘的莫过于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吃年夜饭了。晚上六点,圆桌上已经摆满了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年夜饭正式开始。一边吃,爷爷一边告诉我每道菜的寓意。吃完年夜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给我压岁钱,并送上了美好的祝愿。

我们吃得正起劲,外面“噼噼啪啪”地在放焰火了,焰火照亮了整个夜空,一颗接一颗地划过夜空,异常美丽。爸爸点燃了五颜六色的魔术弹,有“三角菊花”“大地开花”……各种烟花竞相开放,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啊!放完了焰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午夜十二点,窗外再次响起隆隆的鞭炮声,向人们宣告新的一年的来临。

送春节

一眨眼,我们又在鞭炮声中迎来了元宵节。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似的,红火而美丽。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这的确是快乐而美好的日子。

春节,是美好的,它不仅能够让我们品尝到香甜可口的美味,最重要的是,它散发出了一种亲情的味道。今年的春节虽然结束了,但春天却向我们款款而来。

传统节日文章4:佳节又重阳

文/韩振远

中国传统节日众多,如果将几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做比较会发现,春节最喜庆,红红火火,张灯结彩,浑身上下都充满笑意。清明最哀伤,细雨蒙蒙,柳絮飞扬,带给人的是丝丝愁绪。端午最伤感,天渐热,树渐绿,悼先贤,带给人的是无尽的哀思。中秋最美满,天朗气清,皓月当空,团圆的日子带给人的是浅浅的笑意。重阳是最具个性的节日。紧随中秋而来,秋更深,天更凉,大地苍茫,黄花凝霜,晚烟笼细雨,新雁咽寒声,带给人的,有对秋的眷恋,对冬的畏惧,有怀乡之情,思亲之叹,更多的是随秋风飞扬的思绪。

其他节日没来之前,很早就被人惦记着,提前做出种种铺垫。重阳节总是悄悄来临,西风渐起,落叶飘零,重阳节就来了,脚步轻盈,无声无息,没人刻意准备,没人刻意装扮,大自然却将一切铺排得妥妥当当,茱萸新熟,菊花灿烂,山色翠微,四野飘香。人们只需陶醉在深秋的气氛中,头插茱萸,登高望远,赏秋菊之雅致,品美酒之醇香,抒胸中之块垒,解思乡之忧伤,这个节就过了。一切都平平常常,自自然然。

在我看来,重阳节是格调最高的一个节日。如果每个节日都有主色调,那么,春节是喜庆的大红,清明节是朦胧的新绿,端午节是浓郁的墨绿,中秋节是璀璨的金黄,重阳节呢?是淡淡的浅黄,带几分秋天况味,飘几丝薄薄云烟。菊花的高洁,落叶的沧桑,被诗人用愁绪交织,能吟成清新高雅的诗句,经画家用水墨调和,可描作浓淡相宜的画面。

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用一种特定的美食铺排气氛,庆祝节日,又犒劳肠胃,节日气氛之间,就氤氲出几分烟火味。重阳节是与美食无关的节日,与中秋一样被称为素节。在秋风落叶、遍地黄花中,怀乡思亲,品味重阳之意趣,感受生命之轮回就足够了。

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每至重阳节,总会一遍遍地想,茱萸到底是什么样的植物,会有那么大的魅力,让文人们一次次寄托思乡怀亲之情,查相关资料才弄清:这是一种带有淡淡药香味,如春节的柏枝、端午的艾叶一样,可以驱病避邪的植物。《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这么说,茱萸还是一种节日饰品。惜乎明清迄今,这种带有红色果实的植物,已从重阳节消失。

没有了茱萸,重阳节还有菊花、美酒和满眼的秋色。在诗人们看来,菊花孤标亮节、高雅傲霜,代表着名士风流。陶渊明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黄花,就成为文人清高傲世的标识。酒则象征着诗人的狂放,“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重阳节赏菊而无酒,不知少了多少雅兴。

有菊花美酒,诗人抒怀,重阳节才带上几分高洁,弥漫出几分酒意,飘浮着几分仙气。

诗人陶渊明超然尘外,将重阳节过得飘逸潇洒。这天,秋菊盈园,黄花灿烂,陶渊明在茅庐旁采得菊花,端坐良久,苦无酒饮,远远望见一位白衣人飘然而至,走近了,才知道是江州刺史王弘来送酒。有了酒,临菊启坛,醉卧黄花下。这场景不知羡煞多少文人墨客。苏轼一生历经坎坷,却挡不住豪放满怀,过重阳节也不例外。“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多么洒脱的意趣。

无论怎样的心境,怎样的诗句,有这么多诗人吟菊花、品美酒、咏重阳,古代的重阳佳节就格调高雅,诗意满满。

秋意已深,遍地洒金,重阳本身就是香醇的美酒,可催诗意,可抒情怀,过完后,诗人们仍意犹未尽,第二天,还要接着过,古人把这天称作“小重阳”。虽不算节日,对于诗人们来说,一样可以赏菊饮酒,品味秋的况味。李白曾有诗曰:“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似为菊花叹息,实发胸中快意。

明清迄今,文人笔下先没了三月三,接着少了九月九。菊花依然灿烂、美酒依然飘香,诗人颂重阳的雅兴却淡了。如今国家规定九九重阳为老人节,就将重阳节过成了老人节。

我住的小城,每到重阳节,附近的村子会连唱三天大戏,搭起戏台,请来名角,为老人的节日助兴。去年,我陪北京的一位客人住在附近宾馆,听得外面乐声悠扬,不知道怎么回事,赶过去看,只见戏台下坐满了皓首老者,突然想起,这天是重阳节,我忘了,老人们忙忙碌碌的儿女们也忘了。直到老人们相伴看戏时,才想起那天是九九重阳节。然而,菊花呢、茱萸呢、登高远眺呢,还有文人的吟咏唱和呢?

“九九”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之意,即使只是老人节,重阳之日,与老人一起阖家出游,踏秋色,赏秋菊,品美酒,尽孝道之余,又何尝不是一种雅趣?

传统节日文章5:我们的节日

文/岑籼

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有许多,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

我最喜欢的节日是春节。春节又称年节,始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武帝时代。年节习俗随岁月的变迁,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变化、日臻丰满的历史过程。上古时期,人们的原始信仰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那时,人们相信神灵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认为日月天地之神、动植物之神以及祖先的神灵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于是,在自然节气变化、农事活动等一些重要日子里,人们都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敬重和敬畏;特别是在年终岁末,还要举行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俗称腊祭。腊祭之日,要给祖先和各路神灵陈献祭品,以吹打奏乐、吟诵祝辞等方式感谢神灵保佑取得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然后,全家族的人饮酒欢聚,尽情狂欢。

在除夕这天,家家都忙着贴春联,我们家也不例外,而且每年家里的对联还是由我来贴的。其实这贴对联的学问也蛮大的,你只要一看这对联你就会知道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的希望和打算,也会知道在过去一年里这家人家里发生了什么喜事,你看这对联神不神呀。

大年初一这天早晨,天空中响起了雷一般的响声,嘭!嘭!嘭!家家户户接二连三地放起了爆竹,爸爸也按奈不住,拿出爆竹,嘭嘭嘭地放了起来。这天,我们一起吃团圆,这也寓意着在以后的日子里,大家能够团团圆圆的。

是的,我们不断长大,不断感受世事沧桑。但是,不管我们在外面经历了多少艰辛,每到春节这天,我们总是会高高兴兴地去和我们的家人,亲戚团聚,去道一道这一年来的悲欢。

春节——一个童年里用来诠释幸福、快乐的节日。

春节——一个成年工作后用来承载亲情、友情和乡情的佳期。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习俗源远流长,春节是我们华夏儿女共同欢乐的节日,是我们中国的节日!

传统节日文章6:二月花朝软萩香

文/程新意

中国传统节日都与吃有关,每个节日都有应景食品。节日因特色食品而生香,特色食品因节日而名扬。二月花朝节前后,罗田人喜欢吃软萩粑。

软萩生长在初春,高约一寸,十多片条形叶子。到了夏季,能生长出三四寸的花茎,开一朵球形白色或淡黄色小花,就凋谢了。惊蛰之后,大地生机勃发,生命力强的野菜早早冒出头来。晴好天气,你会看到,田间地头,山坡荒地,城里穿着时髦的女士、乡下农妇三五相邀,一边谈笑,一边采摘软萩。

软萩粑有黏性,粘米与糯米的比例随各人喜好。罗田农家妇女将一定比例的粘米和糯米淘洗干净,用水桶或脚盆浸一至两天,水里还要放一把镰刀。人情往来多的人家,要洗浸几十斤米。等米滤干后,就用碓臼舂粉。在二月花朝前后,罗田农家碓臼房里最热闹了。一般是年轻媳妇舂碓,年迈的婆婆筛粉。舂碓是个累活儿,有一人踩的,也有两人踩的。所以,一家舂粉,大家帮忙。出一份力,拉近邻里关系。再说,开春了,汉子们外出务工,孩子们上学,村里只剩下妇女们。大家也就借舂碓的机会,在一起说说话。“吱呀”、“咚咚”的舂碓声,农妇的欢笑声,从碓臼房里不断飘出来。粉舂好了,农妇留一小部分白花花的米粉在碓臼里,加入软萩,和米粉搅合。

太阳下山了,麻雀叽叽喳喳钻进了竹林,农妇们开始了新的忙活。她们首先准备软萩粑的馅。馅料有芝麻糖、豆沙、葱花炒蛋、腌菜腊肉丁等数十种。馅做好了,放一边摊凉。然后,农妇们把舂碎了的软萩米粉团放进米粉里,加水揉。接着,农妇们开始一边包馅,一边烧火烙软萩粑。烧火的,包馅的,烙粑的,开玩笑的,放学的小孩子急不可待要吃软萩粑的,农家小屋热闹到了最高潮。多数软萩粑只要烙六七分熟即可,满满的排开放在簸箕里。忙完了,有时到了深夜。

软萩粑做好了,接着就是分送。送娘家,送孩子,送邻居,送朋友,山路上,河堤上,小孩子提着一袋物品大步前行,老太太拄着拐杖碎步紧赶,不用问,那一定是把软萩粑当做礼物走亲戚的。半生不熟的软萩粑,人们蒸着吃,烤着吃,差不多成了二月的主食。精明的农妇,带一个小煤炉,一口平底铁锅,街头巷尾卖起了软萩粑。二月花朝前后的大街小巷,人们一边走路一边吃软萩粑是最普通的场景。刚烙熟的软萩粑有些烫,打领带的小伙,时髦的大姑娘,顾不了许多,一边吹一边吃,见得多了,人们也就不大惊小怪了。

就这样,早春二月被浸染在了软萩香中。

传统节日文章7:一年又一年

文/程锦弘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代表着团圆喜庆,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期盼的节日。因为这几天,我们可以放下沉重的学习,抛下繁琐的工作,放松自己的心情,和家人一起享受这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

大年三十早上,我没有和往常一样睡懒觉,因为我和爸爸有个重要的任务——在8点18分贴春联。爸爸选择这个时候贴春联是图吉利。因为这时间寓意着来年会交好运,发大财。8点过后,我们拿出春联、透明胶作准备。看着时钟,等到18分,我便和爸爸将春联贴上,随后我大声读起来:“人寿年丰大吉祥,物华天宝长安乐。”我想我们的生活也会像这春联一样吉祥快乐的!

到了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和姑姑一家三口一起到奶奶家吃年夜饭。

我们一进门奶奶就给我和表哥压岁钱,并祝福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习更上一层楼。

餐厅的圆桌上已摆满了色香味俱全的菜。年夜饭正式开吃了。大家边吃边聊,姑父指了几道菜问我有啥寓意,但是我却回答不上来。奶奶见了,乐呵呵地说道:饺子,像元宝一样,象征有财运;汤圆,表示团团圆圆;红烧鲈鱼,这道菜不能全吃完的,一定要剩下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八宝饭,表示生活甜甜蜜蜜……

吃过年夜饭,我们全家准时收看马年春节联欢晚会。今年春晚的舞台绚丽多彩,变幻莫测的场景是那么的隆重而喜庆,节目更是一个比一个精彩。最后,熟悉的《难忘今宵》响起。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随即拿起手机给外婆拜了个年。同时,我也许下了新年的心愿。

新的一年开始了,我又长了一岁。我觉得长大一岁后,应该比以前更加认真学习,比以前更加孝顺父母,我一定会努力做到的!

传统节日文章8:古人的新年

文/汪亭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古代,春节叫做“过年”,起源于殷商时期,确立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古人是如何过年的?又有哪些民风习俗?南朝梁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里记载有祭灶扫尘、燃放爆竹、插挂桃符和饮屠苏酒等过年习俗。

腊月廿三或廿四叫小年。首先祭灶,然后扫尘。祭灶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大。腊月廿三的祭灶是请灶神,而除夕晚上的祭灶则是送灶神。灶祭扫尘后贴春联。桃符是最早的春联,古代挂在门上的两块画有神荼、郁垒二神的桃木板。古人认为桃木能辟邪驱鬼,所以选用桃木来做成桃符悬挂门上。五代时候还在桃木板上书写对联,到了明清开始兴起纸制的春联。《燕京岁时记》记载:“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

年前的习俗在古典名着《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也有涉及。“已到了腊月廿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

腊月三十的晚上称为“除夕”。吃完年夜饭长辈便要给孩子们发放压岁钱,而后一家人共同守岁。压岁钱原本为了帮助孩童辟邪,让其平安过年,后来逐渐演变成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守岁习俗最先见于西晋的《风土记》:“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到了大年初一,首先是迎年。在凌晨燃放爆竹祈愿平安,是迎年的第一件事。《清嘉录》载:“岁朝,开门放爆仗三声,云辟疫病,谓之‘开门爆仗’。”接着喝屠苏酒、祭祖叩拜,保佑一年平安吉利。新年第一天还有很多忌讳,如不能动刀剪,不能扫地倒垃圾,妇女不回娘家等等。从初二开始出门拜年。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描写了宋代拜年情形:“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家家饮宴,笑语喧哗。”

古人过年,始于腊月廿三或廿四的小年,止于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在这期间有很多娱乐活动,如投壶、高跷、木偶戏、陀螺、杂技、听戏等。《宛署杂记》中还记载了明代正月赏灯会走百病的活动。清人查慎行的《凤城新年辞》“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写出了在休闲的春节期间,农家女子们飞针走线为家人赶制新衣的热闹情景。

古人过年,上至宫廷官邸,下到民间百姓,习俗众多,年味浓厚。相比如今的春节,古时丰富多彩的过年习俗与活动让人好生羡慕!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