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的文章

请欣赏雪后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雪后的文章1:雪后寄语

文/滴墨斋主

蓦然回首,又是一个艳阳高照的星期天,家园门前的 积雪已经被盛开的冬梅吸吮,温暖的冬阳风干了山前的 草坪,远处的山头虽然还顶着银白色的蓓蕾,但满山的 翠绿已经成为一道美丽的背景。来吧,直达《高楼茅草 屋》的高速公路已经开通,带上你的好友还有你的家人, 快投入大山的怀抱,来领略这自然的温馨。

连续几天的低温是否影响了你追梦的心情,漫天飘 飘洒洒的雪花为大山增添了一片亮丽的风景,她的到来 寓意着即将看到的梦中的倩影。回眸岁月的河流这是一 生当中的第几场学,让你见笑了,我思来想去真的记不 大清。我眷恋,眷恋过往的人生。虽然坎坎坷坷,却也 不曾熄灭我追逐梦想的激情。眷恋那年少的狂热,眷恋 那攀登过的征程。我眷恋那个初生的牛犊,眷恋着那个 懵懵懂懂的年少书生。虽然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为烟云, 正如眼前这厚厚的积雪一点一滴的消融。雪化了,露出 的又是一片生机勃勃,一个崭新的世界在你我的眼前悄 然诞生。

其实,白茫茫的真的不错,至少不会让人眼花缭乱, 至少可以让你我的思绪变得清晰分明。一生当中经历了 无数场大雪,然而直到今天我才明白,万紫千红也比不 过白色这样的美丽这样的清纯。我忽然傻傻的笑了起来, 歌颂了几十年的缤纷色彩怎么会一时间全部让我否定。 转而又伸出拇指,佩服,真的很佩服,我佩服雪花的精 明,虽然你选择的颜色在常人看来最为普通,却能彻彻 底底的洗涤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灵魂。

风霜雨雪姐妹几个当中属你最小,然而又属你长的 秀丽文静。来时阿娜多姿万种风情,去时含情脉脉不言 不语润物无声。我理解了,理解你来时根本就不会考虑 谁输谁赢。我明白了,明白你去时就不是害怕太阳公公。 因为你和水的颜色一样剔透晶莹,我知道你明年一样还 会降临。你悄悄的走了,留下的是你在我的镜头里那俏 丽的身影……

雪后的文章2:雪后登饮马池记

文/索建光

3月25日早晨7时许,随岚县摄影协会一行从岚县县城东村驱车赶往饮马池,领略春雪过后饮马池的别样风景。

饮马池位于岚县北部的河口乡,距离县城40余公里,为岚阳“八景”之一,传说景区内有一泉池,方可丈许,水清见底。唐时尉迟恭被贬岚县赤坚领牧马,数年未得一良马。后经梦中仙人指点,在渥窝池发现正在饮水的骏马,便跨骑而去,渥窝池便更名饮马池。

县城东村春雪消融,空气清新,蓝天丽日,让人心旷神怡。而饮马池却阴云密布,冰雪覆盖,兽踪人迹全无,天空零星飘着雪花,给人庄严肃穆、神秘空旷之感。

我们一行8人,由岚县摄影协会主席刘建国和摄影师王乃明交替开路,从饮马池山麓徒步登高,踏雪而行,雪厚可以没膝。大家深一脚浅一脚行进,甚是艰难。幸亏登山前同行的李志军给我用胶带把鞋帮与裤脚处严严实实缠裹,让我免遭脚湿腿冻之苦。登高路上,不时有人被滑个马趴,大家会心一笑,忙伸手拉起。“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众人你方唱罢我登场,用激越豪迈的歌声打气鼓劲,让人油然而生不畏艰难险阻,重走长征路的豪情,更有清高脱俗,历险探奇的雅致。

随着山势走高,大片原始森林映入眼帘,经春雪装扮,参天古木变成琼枝玉树,置身林中,仰望天空,别有洞天,感觉有千朵万朵形态各异的云朵点缀其中;森林周围的灌木丛和小树丛,有的似冰雕玉琢,玲珑剔透,有的像汹涌波涛,气势磅礴;山谷中广袤的草甸披银裹素,纤尘不染,圣洁典雅;远处起伏的山峦粉妆玉砌,云雾缭绕,神秘莫测。感叹大自然神奇造化之余,感觉自己也是其中的一草、一木、一石,甚至是一粒雪花。深吸清新冷冽的空气,顿觉神清气爽,通体轻灵冰洁,静谧安详,荣辱不惊,烦忧皆忘。

大家被春雪过后饮马池奇丽的景致所倾倒折服,不顾冰雪风寒的侵袭,或站、或坐、或躺、或卧、或跪在雪中,用摄像机、手机从不同角度抓拍美景,定格时光。美景触发诗情,在刘建国同志的提议和带动下,众人声情并茂地朗诵着先贤和诗人描写雪景的诗词佳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 这些诗句我在学生时候就背诵学习过,但只有在这种情境下诵读后,才感觉真正理解了它,感受到了诗人作诗时的情怀。

来到白雪淹没的木台阶前,遥望对面山坡丛林中,竟然有五匹高头大马伫立在雪地,安静肃然,仿佛陶醉在林海雪景中,抑或闭目养神,积蓄力量。它们的出现为饮马池平添了几分神秘灵动、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唐时尉迟恭梦寐以求的宝马仍在等待主人的到来。同行者中有人对着马群手捧喇叭状,模仿马的声音长啸一声,其中一匹马也对着我们跃起前蹄,长嘶一声,以示回应。这种独特的情境,让我怦然心动,浮想联翩,不顾才疏学浅,模仿前人诗句,赋打油诗一首,以作纪念。诗名为《春雪饮马池》,内容是:毕竟池峰春雪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琼花飞来玉树生,银海犹闻骏马鸣。

木台阶的顶端是临风亭,为饮马池的制高点,可以鸟瞰四周。登上临风亭,寒风卷着雪花,扑打着身体,寒气袭骨,让人眼睛难睁,站立不稳,不敢久留。但只要抗得住风寒,耐心观察,就会发现,此处看到的饮马池更是美不胜收:远处的山峰如玉龙飞舞,腾云驾雾,若隐若现;周围的草木化作一泓银海,波浪浩荡,或起或伏;近处亭台,似天上宫阙,藏宝聚仙,亦真亦幻。置身其中,如入仙境。真可谓:坦途哪得好景致,无限风光在险峰。

在返回途中,大家仍兴致勃勃,畅谈着此次短暂旅程的收获和感受,认为:春雪后登饮马池是一次吐故纳新、舒展筋骨的强体健身之旅,是一次逐景寻美、拥抱大自然的体验感受之旅,是一次重温经典诗词、培养健康情趣的学习教育之旅,是一次净化心灵、释放压力的自我完善之旅。

饮马池如同一部厚重的大书,需要人们反复认真拜读,倾情专研,才能读懂它,理解它。饮马池,来日我们还会回来,再一次领略你的美丽与博大,再一次接受你的教育和点化!

雪后的文章3:走雾

文/米丽宏

前些日子,雪后,华北接连下了几场雾。

浓雾,使天地呈现出难看的瞌睡相,一副惺忪的睡颜,不见太阳,大约是褪不去的。天色亮是亮起来了,但只是象征性地例行公事,微微透出那么一点灰白。

云遮雾罩,老天像跟你捉迷藏,整个世界隐匿不见。未知与不安,一点点浮泛上来。

但大雾总会激起我一点激情,我想,若有机会闲游,我肯定是要到浓雾里探一探,走一走的。那样混沌意味十足的境地,跟人生路好似有着某种契合。谁都不是先知先觉,事非经过,如何能清楚地看清前路的一切?

怎么办呢?只有摸索着前行。

大雾天上班,对于驾驶技术不过硬的人来说,只有放弃驾车。一个雾天的早晨,我搭乘了开往省城的长途大巴。上了车才发现,不受大雾左右的人还真不少呢。这么多外出的人。往常,一个车厢的人聚在一起,心思是涣散的;加上有窗外景观的吸引,很少有人对身边的旅伴表示一点温情。但是,大雾阻隔了视线,妨碍了行路,人们如同舟共济,漂浮在白茫茫的海面,这就有了共同的心思。大家问候、讨论,热气腾腾,车厢里简直有了点温馨的味道。真喜欢。

以往走雾的小片段,忽然从白茫茫里招贴画一样亮出来。

读小学时,从家到学校,四五里路,有巷子、山路和宽宽的街路。我背着书包,经常是跑,大雾下来,才稳重了,不急不慢地走。路上,看不到对面的人,只能侧耳细听,先听见了咳嗽,或者是说话声,接着,闪出一个身形一张脸。有时是一长串车铃,远远过来,赶紧闪开。这时伸出手去,能感觉到雾的流动,我挥动着手臂,左一下右一下把面前的雾劈开,打散。它们小赖皮一样,丝丝缕缕仍不飘走。那路,迷蒙,但有生趣,我走得很快乐,雾是玩伴,路的尽头是学校。

成年后,有一段时间在乡下上班,管理学区下属的十几所小学和教学点。很多个早晨,我骑着摩托车行走在通往乡村小学的路上。深秋,很容易遇到大雾。那时的雾,是纯纯的雾气,轻盈,洁白,柔软,缥缈。山路上,它们一缕缕、一团团,凉凉地撞上脸颊,柔柔地拦住去路。到达一个学校,把头盔摘下,我用手握握凉凉的脸颊,拂去大雾留给我的凉意。我的脸,真像敷过霜的苹果。那时,真年轻啊,大雾何曾阻拦过工作的热情?

我听说,诗人苇岸得知自己患了肝癌后,曾意志消沉,是朋友海子的一句话,让他释然了。于是,他走进乡野,专注于大地上的事情,写出了不朽的佳作。海子那句话是:“忍受你必须忍受的,歌唱你必须歌唱的。”我想,这句话,藏着风,藏着雨,也藏着迷离的雾气。谁敢说,生命里没有雾霾四起的窘境呢?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知道时光的涵义,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珍惜;这世间并没有分离与衰老的命运,只有肯爱与不肯去爱的心。”真让席慕容说应了,只要肯爱,遑论晴明,即便雾天,也能过出诗意来。

那天临近正午,我走在路上,太阳忽然一闪身儿出来了。阳光渐渐浓烈,橘黄中泛出一点嫩红。地面,高楼,枯涩的柳树,都被阳光照得无限华丽。世界有一种脱俗的温馨。

为什么,大雾之后,我才倍觉阳光普照是那么的美丽呢?

雪后的文章4:野兰花

文/缪淑秀

几场雪后,野兰花盛开了。

称她野兰花,因为她来自深山幽谷。三年前,再次换单位时,买了个新盆,让她在办公桌的一角安家落户。

野兰花,黛绿色的叶子,纤细得一眼就让人看穿她绝非高贵的“血统”。一片片倔强得不愿弯曲,直挺挺伸向空中。三朵花,不增不减,年年如此。五片一样纤细的花瓣,鹅黄中透着浓浓的绿,中间渗出一丝丝凝血般的色彩,一片向下翻卷的圆舌衬出一个嫩黄色的柱蕾。花儿低着头,默默不语。我知道她又经历了一年的隐忍,选择在最严寒的时节绽放出生命的精彩。

十八年,野兰花就这样默默陪伴着我。

那年,我刚刚走出校门,在邻村的一所小学当老师。学校在乡里算是一流的,但依然十分的简陋。承蒙校长信任,第一年里即担任了毕业班的语文教学。班上72个学生,密密匝匝,挨挨挤挤地簇拥在一个不足50平方的教室里,讲台桌与黑板间的距离刚好够我这个身子板挤进挤出。

宿舍在教学楼的另一头,两根小板凳架起五六块大小不一的木板,铺上被褥即可安寝,窗边再摆上一套学生用过的旧桌椅,所有的家具就算配齐了。

乡间的孩子如山风般洁净质朴,将我的宿舍装点出春天的气息是他们心眼里纯真的愿望。

一天放学后,几个学生叽叽喳喳地围着我不肯回家,说要带我去一个神秘的地方。

说走就走,在孩子们的嬉戏声中,翻过了几座山包,望见前方一个峡谷。山变陡了,几乎没有路,孩子们在前面麻利地拨开灌木、藤蔓,告诉我该踩哪里。

好不容易下到了一个山谷。虽是深冬时节,四面青山草木葳蕤,各种深浅不一的色彩相互缠绕着,蓬勃着,肆意泼洒。一个跌自云端的瀑布被风扯成丝丝缕缕,纤细绵长,飘飘洒洒。

一阵微风吹来,整个山谷弥漫着浓郁的花香。孩子们告诉我,这是兰花的馨香。在他们的指引下,我看到了丛林下、山涧边一丛丛一簇簇的兰花,纤细的叶片托出一朵朵嫩黄色的小花,煞是可爱。正可谓: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青山、飞瀑、幽兰,闭上双眼,呼吸着,聆听着,这些精灵带给我的怡然自得。

孩子们将一株株兰花从泥土中剥离,带出了山谷,找来形状各异的盆子,一盆盆种好,放在我宿舍的各个角落里。

在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中,在兰花的馨香里,我度过了四年懵懵懂懂的快乐时光。离别时,宿舍里所有的物品,包括书刊,一一分给孩子们,唯一带走了其中的一盆兰花。

在此后的时光里,结婚生子,变换工作,辗转换过五个单位,或宿舍里,或办公桌上,始终放着一盆野兰花。编写教案、挑灯夜读、彻夜赶稿,孤灯下,只影里,亦或喜笑颜开,亦或伤心垂泪,野兰花与我默默相伴,我喝什么茶,她喝什么水,唯一的肥料便是茶渣。不说患难与共,也着实是同甘共苦。

十八年来,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兰花,或俊美、或妖娆、或淡雅,我却始终守护着我的野兰花。我不是一个善于侍弄花草的人,每年所种的花卉枯枯荣荣,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野兰花年年常绿,岁岁花开。不管风霜雨雪,不论夏日酷暑,只要有些许的阳光和水分,她始终郁郁葱葱。

又是一年兰花香,十八年的风风雨雨,曾经带给我满室馨香的孩子们如今身在何方?多少苦乐年华里如流星般路过的人和事又是何等的行色匆匆?

“寓赏本殊致,意幽非我情。吾常有疏浅,外物无重轻。各言艺幽深,彼美沓素茎。岂为赏者设,自保孤根生。易地无赤株,涌土亦同荣……妍蚩苟不信,宠辱何为惊。”

沏杯清茶,与我的野兰花共饮。

雪后的文章5:四土地的鼓声

文/冯清利

一场雪后,起伏的丘陵朝气蓬勃地挺立在豫西大地上,护围着一个个小村庄,厚实的红土松软而潮湿,一畦畦麦苗整齐地昂首在冬日寒风中,运粮河中清清的溪水淙淙地奔向洛河……

转过一个山坡,从村部方向传来一阵欢腾的鼓声,小山村过年的氛围一下子浓郁起来。走进村部,十几个村民正热火朝天地擂鼓拍镲。鼓槌一上一下,上下翻飞,声声悦耳;铜镲一开一合,开合有韵,音音入心。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他们似乎要借这鼓声擂走过往的辛劳,擂来对新一年的希冀,擂出脱贫致富后的幸福。两名擂者你一通我一通接连擂打,清亮的鼓声引来不少群众围观,并不时为他们鼓掌喝彩。听得出,他们每一次的擂法有所变化,快慢交替,抑扬顿挫。擂到高潮处,鼓声排山倒海,惊天动地。

间歇中,我问其中一位中年汉子,他介绍说,自幼就喜欢民间社火。擂鼓要依照歌谱,像“珍珠帘”“致富乐”“满堂红”“马连川”等,这些歌谱是他从县城一位老艺人那儿抄来的,复印了十几份,分发给了村里的爱好者。在外打工一年,过节回来就想和乡亲们欢聚一下、热闹一番。说完,又精神抖擞地组织大伙擂响了新的鼓点。

站在一边的村委主任李万子(我叫他“老李”)向我介绍说,擂鼓者叫黄友子,是个贫困户。夫妻二人这两年都在无锡打工,两个孩子在家读书,都享受了教育扶贫资助,每年分别享受1000元、1250元的生活补贴,还享受800元的营养改善计划课间加餐。友子因掌握了电工技术,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家庭生活一年好似一年,2017年已光荣脱贫。像他这样经过培训靠一门技术在外打工的贫困户,村里占到了四成以上。

又是一通鼓后,作为扶贫工作二级网格员的我,随驻村第一书记霍总孝及老李一起到摘帽的贫困户家中进行走访。前面是一条曲折的通户水泥路,绕过一个小土坡,有几户人家。屋前空地上,一头老黄牛悠闲地啃着干草,三五成群的家鸡在附近互不相扰地觅食。老李指着一户说,那就是友子家。走到近前,只见大门两侧贴着红联“福惠苍生春意美,财通百业水源长”。友子的爱人正在打扫院落,洗衣机里洗着衣服,屋内的电视正播放着文艺节目。见我们进院,女主人忙打招呼。我们说明来意,主要是核实更正一下个人脱贫信息,再宣讲一下扶贫政策。说着,霍书记从手机中打开国办系统建档立卡数据,对照墙上的精准扶贫公示牌和手中的明白卡逐项进行核实,对年度人均纯收入一栏作了修改。

走出友子家,已近午时,老李邀请我们去吃他老伴做的黄菜面。我们沿着刚修的四米多宽的水泥路边走边聊。道路两侧干干净净,保洁员在收集清运垃圾。我问老李,四土地名称的由来。老李说,多少代了,咱们村南一直有四个大土堆,起初咱们村就叫四土堆,叫着叫着叫成了四土地。村里居住分散,仅四土地就有9个自然村。这儿属丘陵地区,土壤多为红黏土,属中等肥力地,往年种烟叶较多。村里现在有近50户靠种植花椒、花生、辣椒、西瓜、中药材等增加收入。2018年又实施了土地提升项目,将500亩荒田改造成了良田。老李又指着村里小学楼顶的“一片蓝”说,那是上级为我们村投资建设的分散式光伏发电站,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2万多元。现在村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健全,群众安居乐业。我们还将继续加大培训力度,让适龄人员都学得一技之长、外出务工,实现转移就业。目前,全村5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脱贫51户,根据政策,剩余两户实行政府兜底保障,贫困帽子将如期全部摘掉。

很快便到了老李家,他的院子紧靠着山坡。院内盖有六间厦房,种有三棵桃树,看那树枝已然泛青。站在桃树前,我仿佛已看到了如霞般盛开的桃花,迎着春光,灿烂地开在春风里……

走进依势而筑的窑洞,一下子便暖和了不少。但见窑洞里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有序。我们一边吃着用沙子炒的花生,一边说话。交谈中,我了解到老李的儿子在部队已是团级干部,女儿在校任教。儿子曾多次劝父亲,村里工作辛苦,让他到城里颐养天年。可老李说,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生活上不愁吃穿,群众推选自己出来为大家服务,咱应对得起群众的信任。脱贫后还要实现乡村振兴,怎能歇得下来?今年将用好村里的文化广场,组织更多的群众利用农闲时间,排练文艺节目,丰富文化生活,改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方式,让四土地富起来、美起来、沸腾起来。

午饭后站在坡高处,环望四周的一个个小村庄,在雪日午后阳光的照耀下,一派生机盎然。老李指着泛着银光的运粮河说,当年这条河曾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陈谢兵团)解放豫西运输军粮,现在这条光荣的河,也必将助力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时,坡下村部里传出来阵阵冲入云霄的鼓声。我知道这是友子和村民又在练习打鼓了。这激越的鼓声直抵人心,让人振奋;这充满豪情的鼓声,将伴随着初春的气息,飞出村庄,飞越山坡,飞向更美好的未来……

雪后的文章6:雪后紫莲

文/唐池子

冬日早晨,醒来,第一眼望见窗台大玻璃瓶里的五朵莲,四朵似乎晚上约好了,同心同意在东南西北四面同时垂下头,仿佛一起为大地深鞠一躬。中央一支莲柄依然箭杆般挺直,经过一夜努力,它的花朵终于打开了苞,最外层四片花瓣厚实发绿,形同花托,不过内层已呈紫色,它们又像忠实的卫士紧紧护卫中间娇嫩的紫萼,有一股微微淡香此时脉脉盈窗。凑近细看那微张的紫色花尖,发现花蕊里真的存在一个完美紫国,那华贵梦幻的紫光芒正要从完美紫世界里源源涌溢,闪亮了雪后阴天我的灰蒙蒙的窗台。从另一侧望过去,这最后一支执着的莲柄,显得颀长瘦高,坚定地托着风情万种的花苞,正像举着一个明媚的紫梦,因为四片绿瓣紧裹,又像托着半遮容颜的美人的脸。

10天前,我从昆明订了10支睡莲,航空快递。曾经在上海博物馆看莫奈画的睡莲,那画中的睡莲,就像夏日光影魔法师织出的一个睡着的透明的梦,那日不知怎么画中幻像忽然在心头一闪,转身就在网上订了。这些天上海的天气像翻跟斗,前面还像春般温暖,晴灿灿的,

没料隔几天就风雨大作气温骤降,空中还真的飘了雪,雪花薄薄浮在屋顶树叶上,像风吹来的原野上的蒲公英。这让人惊讶又惊喜,因为下雪在上海并不多见,而且时节尚在初冬。睡莲是夏天的花朵,天生怕寒,更何况还遇上了一场说来就来的雪。因为怕它们冻伤,我的房间整夜开着暖气,20度左右,可惜它们的头还是渐次垂下去,剩下5支,到昨晚,一下又垂了4支。终于剩下这最后一支,清瘦地坚定地站挺,努力,坚持,默默地,还是开出了第一朵也是唯一的一朵。所以看来看去,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似的,以为眼前这

朵雪后紫莲,是个奇迹。

可以想见我初见这朵紫莲时的欢喜。当时音频正在播放汪曾祺的美文《夏天》,正有一句很巧落进耳里:“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的管得着吗!’”这种美景之时,忽然听见汪老师个性露骨、顽皮叛逆的这句,焉不让我忍俊不禁,“哈哈哈哈”,索性让独自欢喜的心花陪着这雪后紫莲一起怒放吧。

昨晚与好友切磋创作,好友坚定执着地为我指点写作之径:“池子,就这样写属于你的文字吧,什么也别管。”

这番真挚恳切的话让久日苦思的我眼前陡然豁亮,我的心复如止水,倚枕酣眠,如入莫奈夏日光影里透明的梦。

谢谢这朵为我撑过了严寒的雪后紫莲,闪亮了雪后灰蒙蒙的窗台,这抹明媚的紫光芒,在这个沉思的冬日早晨,带给我一种在心底欢笑的喜悦。谢谢挚友如师,为我指明道路。正如随便你们怎么想偏要香个痛快的桅子,这个真正的我自己,再也不想被什么思潮什么规则塑造或者改写,从此我就要独自走这条叫作美的写作小路,去安安静静地编织,一个属于我自己的紫得透明的梦。

雪后的文章7:小雪后

早晨起来,天空下起细碎的雪花,浅浅地不及铺展开便融化掉,然后有枯枝上和灌木圆圆的叶心中央仍然积攒了一层白色,像是白色的砂糖,想要拿一张黑色纸片作底衬拍下一朵雪花的模样,但是时间来不及,就算了。

然后傍晚时分,雪便停止了,大概不仅仅是傍晚,在白天早些时候就已经停住了,只是一天没有出办公室,也就没有注意到。

今天的灰霾其实蛮重的,但毕竟是雪后,走出公司楼的时候,还是感受到一丝清冽,天黑的早,这会儿已经看不清行人,地面上还有一些未除去的冻结的雪痕,清淡地一抹、像秋天的扫帚扫过的痕迹涂上了白的颜色,类似的痕迹总是有带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寂寞意味,像是尘埃在这里落定了时间从上面轻轻地踏上步痕溜过去,留下给我们看见的一点来过又走的迹象、留下一点空空的余音。

就慢慢慢慢地走,心里安静下来,很长时间以来我排斥内心的安静因为它们会让我又退回自我空间,我有很久没有这样完全地安静了,看车灯隔着玻璃窗映出模糊的影子,看路边的树枝随着光的挪移照出一副灰色的转瞬即逝的画,看地面上还有柳树的叶子,冬天了、掉下来的、还是绿色,狭长的优柔的一小片,一片一片交叠着朝前落开去。冬天的柳叶诶,听起来好像得有一种冲突的美。

冲突这个词由来已久了,在我的内心里面,可能我这辈子也没有办法克服它,也只能依从它了吧。

路灯的光在这样寒冷的夜色里也变得很薄弱,好像连光也被冻得收敛起来,照到路面上是极淡极淡的一点黄,但还能分辨出月光与路灯光,踩上去知道是踩在路灯光上走。月光是极淡的一抹青白色,抬头看的时候天上还有大半轮的月亮,但是一颗星星也没有。

只是我的心里这么安静的时候,我要做些什么呢,还是慢慢慢慢地回家去。

雪后的文章8:战友,余生就想去看你

文/马晓炜

雪后初晴,一抹阳光暖暖地透进办公室。我正忙着编辑区里的一份工作简报。这时,一位负责街道宣传的女孩,给我发了条信息,说有一位85岁高龄的老人凌晨离家出走,后经多方努力,老人重新与亲人团聚。类似新闻,我也曾看过,但是,耄耋老人深夜顶风冒雪,与家人不辞而别,让我很是好奇,于是,追问起了事情的缘由。

老人叫笪善元,家住淳化街道茶岗社区。老人一直有个心愿,想到湖北武汉去看望60多年未见的战友,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还患有多种疾病,担心提出来子女会不同意,选择在家人熟睡后孤身出门。第二天,家人发现老人失踪了,四处寻找。街道和社区干部知道后,也担心老人的安危,迅速动员各方力量帮助。转眼两天过去了,正当大家焦急万分的时候,从武汉一个救助中心传来消息,老人已被该救助中心收留,并安排了工作人员准备往南京护送。

得知真相,我深为笪老余生想去与战友相见一面的执着而感动。人们常说,人生一辈子,有些人走着走着,淡出了视野,有些人走着走着,走进了心里;有些人常在你身边,却感觉隔着万水千山,有些人相隔万水千山,却觉得时时在你身边。而对于笪老来说,数十年过去了,在他内心深处,最弥足珍贵的是他当兵的岁月,与他一起摸爬滚打的人,睡在一起、打在一起、玩在一起、在一起吃大锅饭的人。这些人就是情同手足的战友。彼此军营中结下的生死与共,甘苦同享,生相让、死不辞的深厚友谊,宛如一壶陈年的老酒,随着时光的推移,年代越久发酵的情越浓。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年轻时告别,年老了只为一见。可以想象,对于一位85岁高龄的老人,已不是笑一笑可以让春风提前的年纪,却从南京辗转到了千里之外的武汉。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坚持,况且从笪老的家,到市区的火车站,就有好几十公里的路程,凌晨的风雪中,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老人,驱使他置生死于度外,义无反顾,一路前行。我有过20多年的军旅生涯,对于笪老的这一举动,我想答案其实很简单,老人只想在有生之年,趁着还能走得动,去与昔日的战友见上一面,聚在一起,聊聊分别后的情况,叙叙家常,重温曾经一起并肩走过的岁月。这一见如同去奔赴一场盛宴,可以把深藏心里数十年的那份纯真感情和出生入死的情份,与战友一同分享,告诉对方,彼此天各一方,从没因时空的阻隔而淡化这份感情。因为战友是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兄弟,曾经那一起咬牙坚持下来的喜悦,那一起呐喊奋力向前时的冲劲,那一声想要放弃时的鼓励,都是一生值得珍藏的宝贵财富。

然而,遗憾的是,笪老的执着还是没有让愿望实现。听说老人抵达武汉后,受了风寒,加之旧病复发,还没有来得及去寻找战友,就病倒了,后被好心人送到了救助中心。从武汉回来后,老人病情加重,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在祈祷笪老早日康复的同时,我想,在他的心里,能与战友见上一面,依然是他今生最大的心愿,因为他早已把对战友的牵挂融入了自己的血液。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