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寒散文

请欣赏严寒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严寒散文1:舌尖上的年味

文/秦延安

当严寒撞破腊月的大门,年的味道就如发酵的烧酒越演越烈。无论是大江南北,还是城里乡下,家家户户,都在精心准备着过年。也许是因为天寒地冻,吃上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才是团圆的温馨;或许是因为辛苦了一年,在短短的几天假期内用丰盛的饭菜犒劳一下自己,美食总是新年里最红火的景观。

作为一年的结束和一元的复始,年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异常神圣,而要表达这种庄重的心情和喜庆的气氛,就离不开吃。虽然现在吃喝不愁,采购也异常方便,但千百年来舌尖上才有年味的习惯却从未改变。

记得小时候,只有过年才能放开胃口大鱼大肉地饱餐一顿,于是,盼年的心情就如犀利的寒风,在悠长的冬日里尽情肆虐。经过漫长的守望,年的脚步终于在吃五豆、喝腊八粥的芳香中,越走越近。

尽管生活拮据,但对于过年,父母亲都会毫不吝啬地奢侈一把。磨豆腐、压挂面……凛冽的寒风丝毫挡不住村人备年货的热情。随着各种食材的进门,年的味道也越来越浓。不必是名贵的吃食,单就是那些家家家户户必备的各色手工美味,便足以担当。腊月二十七八,家家户户都开始蒸馒头、包粽子、炸油糕……从烟囱里钻出的各种香味让乡村里满是年的味道。

大年三十这天,母亲很早就忙开了。烧水、择菜、洗菜、刮皮、切肉,哐哐的切菜声、咚咚的剁肉声,让一家人都如转轴似的忙开了。父亲负责烧火,母亲掌勺,而我们就帮着打下手。随着滋拉的声响,热锅沸油烹炒着各色菜肴,母亲将自己熟稔的手艺发挥的淋漓尽致。很快地,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便鱼贯而出,不一会便摆满了桌子。凉的热的,荤的素的,咸的甜的,异常丰富。一家人围在桌边,其乐融融,把酒举杯,畅述心愿。那杯中的酒,已经不是酒,分明是浓浓的血脉之情。那一桌饭,已经不是一顿饭,而是一份真实的情感以及蕴含在吃里面的独特年味。

吃过年三十的晚饭,母亲又开始剁馅和面,准备大年初一的饺子……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依然离不开吃。家家户户都拿出自家的看家菜招待客人,让人吃的满嘴流油,直打饱嗝,而主家还在不断地奉劝。这些浓缩着真挚情感的各色美食,不仅培育着我们的味蕾,更是喂大了乡人的品格,让每一个新年都变的暖暖的。

多年后,当我远走它乡,不断漂泊时,才知道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过年的特色美味。不管是老北京的豆儿酱,吉林的德固,还是山东的糖瓜粘,湖南的年糕,或是广西的米饼,重庆的扣肉,但就四川的全鸭、全蹄髈,就惹人馋。“全”寓意着一家人齐齐整整,合合美美,团团圆圆。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美食,不仅是当地人年年过年时餐桌上的欢腾,更是传统。

如今,虽然日益富足的生活,割裂了许多文化,但血与脉的亲情却总是割舍不断。虽然围在灶台前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但她们手把手传承的地方过年特色味道却从未改换。用心做菜,四溢的香气呼唤着离巢的候鸟。举家团聚,欣慰怡然。年味亦是那个年味,不在舌尖在心间。它让我们给生活的奔波找了一个温暖的借口,那就是回家过年。

严寒散文2:粉笔颂

文/孙钰峰

有人赞美不惧严寒的“岁寒三友”,有人喜欢“花中之王”的牡丹,有人赞美生命力顽强的仙人掌……我却喜欢朴实无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粉笔。

粉笔虽然长得不高,可是很有用,它们任劳任怨地工作。在黑板上,语文老师用粉笔教会我们汉语知识,美术老师拿着粉笔教会我们画画,英语老师拿着粉笔教会我们英语,数学老师用粉笔把我们带进了数学王国。我们学到了知识,而粉笔却变成了粉末,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取了黑板上那一行行漂亮的字。这不由得让我想起雷锋的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辛勤教育我们的老师不正如这些粉笔吗?他们每天呕心沥血地教育我们,夜深了,还在批改我们的作业。他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祖国的花朵,这些花朵慢慢地成长,很多成为了社会的精英、祖国的栋梁。有的老师即使生病了,也不愿离开讲台、离开学生。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勤勉工作着,开启我们的心智,修正我们的行为……

我赞美粉笔,我更赞美教给我们知识的人——老师。如果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灿烂的明天。我会永远将你们记在心中,无论天涯海角,无论过去将来……

严寒散文3:喜欢春天

被严寒纠缠着许多日子后,人自然就日思暮想春天早点到来:春来了,可以脱去臃肿的冬衣;春来了,可以放飞心中的梦想。

似乎就是瞬间,小草说绿就绿了,阳光说暖就暖了……春风宛如温馨柔情的手指轻轻抚摩你有些疲倦的面庞,又欢笑着去追逐潺潺的江流去。久违的鸟儿不知道从哪里全钻出来,给你唱它们婉转清亮的歌曲。这时,你只觉得身体也该绿了,心灵也变绿了。绿,一个多么美丽的字眼哦,是风帆的破冰前行,是生命的蓬勃复苏,是希望的茁壮攀升!

喜欢春天,就像我喜欢这时节田野间、广场里不断飞腾起来的风筝。有风筝,就有孩子们无拘无束的欢笑,就有大人们耐烦细致的指点,就有天蓝云白的晴日。这时,你会想:春光或许是只名曲,而弹奏它的正是这些快乐无比的普通人。

喜欢春天,就像我喜欢这时节山坡上、水库畔那饱饱满满的行囊。有行囊,就有驴友们铿锵有力的脚步,就有郊外热闹喧哗的篝火,就有热爱山川的真实胸怀。这时,你会想:春光或许是幅名画,而描摹它的正是这些勇往直前的跋涉者。

喜欢春天,就像我喜欢这时节田间地头那朴实无华的犁铧。有犁铧,就有稻苗对夏秋深情的展望,就有花苞对果实甜蜜的憧憬,就有农民对土地虔诚的感恩。这时,你会想:春光或许是种风景,而创造它的正是这些任劳任怨的老百姓。

其实喜欢春天,在很多时候不需要什么理由。在假日,捧一本好书去江堤边随意读读,读累了,望江面船来船往,这时就有心旷神怡、思接千载的快意;闲暇时,伴亲朋好友去游园踏青,听涧水叮咚,看曲径通幽,嗅各色花香,这时就有知足常乐、神清气爽的淡定;甚至,你可以哪儿也不去,在自家阳台里,搬一靠椅,泡杯绿茶,沐着春阳,想坐,随你,想站,也随你。

裁剪春光,把它披在身上;裁剪春光,把它藏在心里……这时,你会发现,浪漫就是和谐蚌壳里包涵着的硕大珍珠,春光正是那珍珠光环放射出的道道神奇诗意。

严寒散文4:我和春天一起走

文/刘亭亭

春,卸下严寒的戎装,用温暖把残雪融化。春,四季之首,最有旺气和生命力。

我和春天一起走,进花园,听鸟语,闻花香,驻足观赏最美的景。欣然望去,杏花最先映入我的眼帘。一簇簇,一朵朵像彩蝶震翅欲飞,几枝待放的花蕾亦如害羞的小女孩,露出绒绒的粉色。桃花开,桃花红,最想闻桃花的香。走近一点,尽情享受。桃花真的很美丽,粉红的、深红的、浅紫的,在绿叶映衬下,更显得鲜艳娇美。千姿百态,尽情开怀。瞧这一朵,花瓣完全展开,用青春和美丽展示她的妩媚。再看那朵,只展两三片,低着头,害羞着。微风吹拂,朵朵桃花露笑脸,舞弄风姿,真叫人目不睱接,神迷意醉。百花充盈花园,空气中散发着百味的芳香,沁人心脾。

我和春天一起走,不逛超市进田野。一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植物在生长,绿得自然,绿得旺盛。春天为它们提供温暖的阳光和充沛的水汽,他们回敬春的是一派生机。

我和春天一起走,不知不觉走进了校门口。孩子们有着春天一样的朝气,在操场上尽情玩耍,个个脸上洋溢着桃花一样的笑容。是啊,他们就是春天,播种着知识的种子,发芽、生长、壮大。未来是属于他们的。

春天,我想和你说句话,不是在花前月下说缠绵的儿女情话,也不是在夜晚倾述我逝去的时光,而在朗朗阳光下,面对着太阳,遥望着大海,对你说:“请你把温暖传遍全世界,让全人类都能感受你的温暖,同享太平幸福的阳光。”

春,小娃娃,充满着好奇,四处张望。春,少女的笑脸,很稚气,很阳光,最可爱。春,热血少年,蓄积能量,磨练精钢,时刻准备着奔赴祖国的前方。春,壮汉的脊梁,有钢性,能顶住千斤的重量。有拼劲,敢闯,是时代的骄子,有了他们,我们的国家兴旺发达,繁荣富强。春,青春的象征,给人奋进,给人力量。春,寄托年轻一代最美好的希望,我们的社会靠的是活力、智慧和果敢,具有实践经验,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一代一定会实现他们的理想,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主力军。谁主沉浮?天之骄子,国之栋梁!

跟着春天走,我不累,很有劲。敢问我有几多岁?二十有四的小姑娘!我和春天在同行,我沐浴着春天的阳光,它帮助我实现伟大的理想。

严寒散文5:春姑娘

文/徐思

冬爷爷带走了大地的严寒,春姑娘也准备好了新一轮的旅行。她派出了她的小使者,到人间来播散她即将到来的消息。

蓝天姑娘穿上了一件蓝色的纱裙,把原来就碧蓝的自己打扮得更加清新靓丽。她还戴上了许多白云发卡,使自己更加美丽动人。大地姐姐披上了一件漂亮的绿丝绸,召唤花儿妹妹来打扮自己。小草弟弟也不甘示弱,戴上了一顶绿色的宝石皇冠,披上了一件帅气的绿披风……大家都花尽心思地打扮自己,都想给春姑娘展示最美的自己。

春风、春雨、太阳也忙了起来。春风轻拂大地,把春姑娘快要到来的信息传递给世间万物。春雨小弟弟更是调皮,掉下了几粒“银豆豆”,因为太阳公公又一次把他的“泼水节”给搅黄了。太阳公公则在一旁忙不迭说对不起,时而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嘴中呼出的热气洒向万物众生。

小鸟们也展开了很久未展示的歌喉:“欢迎春姑娘!”“谢谢春姑娘带来了勃勃生机……”小朋友们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他们穿上了自己最美的衣裳,一起唱起了动听的歌谣:“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正在大家忙得手忙脚乱的时候,小草弟弟突然问道:“春使者说,春姑娘两天后就到,但现在已经第五天了,怎么还没有看见她呢?”“对呀,春姑娘呢?”大家也产生了疑惑。“我们快去找春姑娘吧!”蓝天说。于是大家都四处寻找了起来。这时,聪明的小朋友喊道:“大家不用找了,春姑娘不是已经来了吗?”大家思考了一会,都恍然大悟:“对呀,春姑娘已经来了!”

严寒散文6:寻找冬日的阳光

文/曾玉梅

又是一个严寒的冬天来临了,小城里来来往往的人们不同程度地裹上了各式各样御寒的棉衣。清晨,走在上班的路上,时不时就会看到水泥路边的花花草草在厚厚的白霜中耷拉着脑袋瑟瑟发抖。路边摆摊设点的人蜷缩着身子,用嘴里呼出的热气搓着双手取暖。花草和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东方,投向太阳出来的方向,它们都在寻找冬日的阳光,温暖各自的心房。我也不例外,也在努力寻找冬日的阳光。

我在阳光下最大限度地仰起头注视广袤的天空,虽然都市里林立的高楼将天空分解的支离破碎,阳光仍毫无保留地将温暖洒向每一个角落,包括我身上缓缓流过的每一个细胞。每当这个时候,我常感到一股暖流从岁月的尽头蔓延开来,穿过玫瑰的羞涩,穿过梧桐的荫郁,穿过冰霜的颤栗,穿过一切与季节无关的概念,露出纯净而温暖的微笑。

那天中午,正当我坐在家的阳台上享受阳光的沐浴时,几个朋友相约,出去走走,一起享受冬日的阳光,我兴然前往。冬日的阳光虽不明媚,但十分和煦。不象春日的阳光,带着寒冷的笑意。也不象夏日的阳光,带着霸道的火热。更不象秋日的阳光,带着绚丽的明媚。只有在冬日里,你才能感觉到阳光的温暖和珍贵。如果它在某一天没有出现,冬日的暴烈就会立即显现在你面前,让你全身瑟瑟发抖。这时,哪怕一丝阳光,就足以让人欣喜若狂!所以,一年四季当中,我只喜欢冬日的阳光。

站在冬日的阳光里,抬头仰望,天空湛蓝广阔,万里晴和。放眼望去,心中也犹如湛蓝的天空一样宽阔,似乎能包容世间万象。

踏上河堤时,我看到堤下田野里一片片的菠菜、蒜苗、油菜翠色欲流,在冬日的阳光下绿得耀眼、迷人,闪闪发光,把冬日万木凋零的无色世界装扮得生机盎然。这时,我感到自己就是那田野里舒展的一片叶子,对头顶上暖暖的阳光充满了欢笑。立刻想起雪莱的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滔滔的青泥河边,不时有队队白鹭飞过,缓缓地滑向那河心的滩头。还有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鸟儿们,也趁着这冬日的好晴,离开了自己的巢穴,纷纷飞来了。有的紧贴着水面,象在窥视河底的秘密,有的从高空倏地俯冲下来,钻进水里,又很快跃出水面,溅起朵朵晶莹的浪花。鸟儿们象过节似的在水面,在空中飞来飞去竞显飞翔的本领。或许是因为这冬日暖烘烘的阳光,激发了它们的春心,于是情欲高涨,要在这明丽的阳光下,寻觅自己的心欢呢。别说鸟儿,谁不为挣脱了阴沉的郁闷,挥去了心灵的寒冷而高兴呢?走在阳光中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找到一面向阳的山坡,坐在阳光照耀的枯草上晒暖暖。天气格外晴好,阳光就像一把把金剑,斩除掉寒冷的妖魔,倾泻给人与大自然一头一脸的灿烂,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满足的笑容。我在抬头的某个瞬间,突然嗅到阳光轻抚上我的皮肤留下的味道。阳光柔和的光线缓缓地垂落在我们几个人的头发、脸庞、肩头、脖颈、胸膛、手臂,我们都那样贪恋阳光的温度,多么想张开双臂,去努力拥抱阳光给我们的馈赠。我们迷醉在这样的阳光里,谈天说地,从各自的家庭、工作、经历说到同学、同事、朋友的生活。没有中心,没有主题,无话不谈,无话不说,不外乎关于人生的探讨,世事的险恶。

说来说去,我们终于明白,天下最光明、最无私的莫过于阳光。阳光就像一位慈祥的天父,把它的光和热平等地分给他的子民和万物,让人世间永远充满光明和温暖。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这冬日的阳光一样,透明而无私地给予别人温暖,这个世界还会寒冷吗?

严寒散文7:严寒考验着我们的青春

文/程树榛

进入一年之中最为寒冷的三九天,冬的气息愈发浓烈。每逢这样的时节,我总会想起祖国的北端,那里早已是冰封万里、飞雪漫天。就在那片土地上,我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那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我从天津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大荒富拉尔基一家新建的工厂。当时工厂的代号为“403厂”,是当年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企业之一,即如今的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当年的富拉尔基可不是今天这样名震中外的现代化重工业城区,而是一个达斡尔族同胞聚居的小渔村。它蜗居在嫩江拐弯的地方,荒烟蔓草间,匍匐着参差不齐的窝棚和马架子。白天偶见江面上有几叶扁舟,那是渔民们在捕鱼捉虾;夜晚经常有鬼火闪烁,那是过往年代流放者散落的白骨发出的磷光。人民解放的炮声,驱除了草原千年的沉寂,新中国的红旗,为渔村带来了春天。社会主义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号角,从四面八方召来了几万名青年男女建设者,在这儿进行一场改天换地的战斗。我就是这支建设大军中的一员,从繁花似锦的大都市,从风光如画的家乡,不远千里来到这荒凉的边塞。

初到富拉尔基时,生活条件很差,没有可供安睡的房间,仅有一些低矮的窝棚,七八个人挤在一起。棚顶是用薄薄的麦秸稻草铺就的,四周是土坯垒起的墙壁。白天温度若高还可以忍受,但是一到夜晚,特别是三九严寒的冬天,朔风从房顶和墙缝中袭进室内,一直钻到被子里边,任凭怎样掖紧也无济于事。没有法子,只好一齐把被子摊开,一层层摞在身上,大家紧紧地挨着,互相用体温驱寒。说来,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不会相信,当时的我们并未感到苦不堪言,反倒觉得乐趣横生,其根本原因是,我们都清楚自己在从事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伟大而壮丽的事业,被一种崇高的理想鼓舞着。

记得有一个冬夜,室外温度下降到零下40摄氏度,冻得我们怎么也无法入睡,只好起来围被而坐,口里不断地抱怨天气为何冷得如此无情。同室一位从江南某大学分配来的老兄此时还诗兴大发,作起诗来,并当场朗诵。事隔半个多世纪,诗句我大多已记不清,但其中一句却一直刻印在我的脑海里:

“呵!冷一点算什么?

我们在严寒中锻炼青春!”

这首很平常的诗作,很快在我们厂里的年轻人中间传开了,几乎人人都会背诵,特别是以上这一句。当时虽然分配在厂内的不同岗位,但大家不仅住在一个屋里,每天早晨还会一同到室外进行体育锻炼,或跑步,或做操,或攀双杠,或玩吊环。那时的室外,呵气成霜,泼水成冰,寒风吹到脸上如针刺的一般,那叫一个冷!因此,出得门来,从头到脚要作全方位的“包装”。即便这样,我们依然每天坚持早练,有睡懒觉不愿起的,被子便会被伙伴们给掀掉,让你根本睡不了,最后还得乖乖地和大家一块儿出去。也许是出于年轻人的好强,我们偏偏选择最冷的地方去锻炼,比如,嫩江的岸边就是大家最中意的场所。那儿无遮无拦,寒风顺着江面上厚厚的冰层吹过来,像刀子一样割在皮肤上。我们迎着风在岸上跑步,或者就地取材,利用岸边的林木树杈练习攀缘。要是有谁说个“冷”字,马上就有人把话送过来:

“伙计,冷一点算什么?我们在严寒中锻炼青春!”

这话还真灵,再没有人叫唤冷了。

那时,我们也经常举办晚会。由于当时边疆的文化设施还很不发达,尚无现在如此之多之美的厅堂馆所,晚会只好在室外进行。好在甩手无边的大草原,可以无偿地为我们提供晚会的场所,人数也不受限制,更不收门票,所以参与的人很多,非常热闹且玩得畅快。最受欢迎的还是篝火晚会,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火焰,跳着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唱着激荡人心的歌曲。那个时候,你会忘记世间的一切烦恼与不快,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当时,我们中间的许多人在不久以前的反右派运动中犯了种种“错误”,受到各种各样的处分,背着轻重不同的政治包袱(我也是其中一员),都曾郁郁寡欢,感到前途渺茫,甚至有个别的人因为无法忍受政治氛围的压抑和生活条件的艰苦,不告而别。当然,绝大多数的年轻人还是坚持在特定时代的熔炉中苦熬苦炼。尤其在大伙儿共同营造的欢乐氛围中,大家不知不觉地忘却了心灵的块垒,不再颓萎不振,觉得生活的天地仍然广阔而美好。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像开批斗会时那样剑拔弩张,彼此虎视眈眈了,而是恢复了正常人彼此应有的信任和友爱。在开发边疆、建设祖国的共同理想的召唤下,大家相信总有一天,会一同将命运之舟驶向幸福的彼岸。特别是每当那位同样是背着沉重思想包袱而来的江南诗友扯起大嗓门,朗诵那首大伙儿所熟悉的诗篇时,我总会产生一种异乎寻常的联想:不能简单地从气候寒冷的字面意思来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了,它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这非常的环境和岁月中,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理想、我们的信念正在经受着严酷的考验。于是,我也把自己的心声溶进那共鸣的声浪中,似乎整个大草原都在振荡着同一个声音:

“我们在严寒中锻炼青春!”

是的,严酷的生存环境没有泯灭我们的理想,就在那样的条件下,我们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在荒原上提前一年建成了现代化的大工厂,设计和制造了万吨水压机、大型轧钢机等一系列重型尖端产品,填补了我国机械工业的空白,为国家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成为了那个战线的骨干。而后,我们又奔向祖国各地,在更加广阔的天地里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后来的岁月证明,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的确经受住了严寒的考验——生活环境的严寒、人生的严寒,而我们也从中收获了一份最为珍贵的人生财富。

严寒散文8:行走的煤炭

文/董小龙

严寒再次降临,窗外风雪漫卷,又到了围炉取暖的时候了。往年这个时候,我会及早储藏煤炭,或堆放在墙角茅草棚下,或存贮在灶房案板下边,小块煤,沫子煤,码放的整整齐齐。每天,不论炕头,还是厨房,只要有一盆炭火燃烧着,即使外边山寒水瘦,家里始终温暖如春。

现在,煤炭走了,煤炭淡出了我们的视野,退出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使用上了电和天然气,我们再也不用煤炭了,城市集中供暖让房间洁净清爽而又十分温暖;燃气灶做饭方便快捷而又特别干净卫生。

然而煤炭呢?冰冷战胜寒冷,黑暗驱逐黑暗,那些貌不惊人但却满腔热忱的煤炭呢?那些燃烧自己但却温暖别人的煤炭呢?它们,去了哪儿?

还记得第一次买煤的事。有一年,我跟着村里人到附近一家煤矿去买煤。路上,我一直在想,黑暗、潮湿、阴冷、与世隔绝……地层深处的800米、1000米,这,就是煤炭的生存环境……胡思乱想着,煤矿到了,只见眼前的煤炭,堆积如山。清晨的阳光下,这些煤炭通体发光,乌黑锃亮,闪烁着迷人的光彩。所有买煤的人,都手拿一把铁锨,站在煤堆前,前腿蹬,后腿蹦,拉开架势,准备装煤。这时,只见两个浑身黝黑的矿工,推着一辆装满煤炭的矿斗车出来了,在高高的煤台前停下来,一个矿工用手里拿着的铁钩子往矿车上一拉,哗哗哗……矿斗车顷刻间倒了下来,煤炭仿佛从天而降,从矿斗车里滚落下来,犹如一道黑色瀑布,在我们眼前飞快流泻。“快装。”村里人说。我们拿起铁锨,伸长手臂,快速的从煤堆上往下扒拉块煤。“哎呀,我拣了宝了。”抬眼看去,村里人双手抱着一个乌黑闪亮,熠熠生辉的大块煤,放在他的架子车上,俨然是他的 “镇车之宝”,让他十分兴奋。称重时,过磅师傅居然没有吭声,微笑着给他过了磅。也许,在过磅师傅眼里,这大块煤炭其实算不了什么,在煤矿,比它大的块煤多的是。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居住的家属院里,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小煤棚。那时做饭烧煤炭,用鼓风机。每次做饭,先用旧脸盆去小煤棚弄些煤炭回来,倒在锅灶前。做饭时,一边用铁铲往灶膛里填煤,一边把鼓风机的细瘦绳儿一拉,呼啦啦,浓烟滚滚,火星四溅;吃饭时,尽管厨房里烟雾缭绕,但却丝毫不影响饭菜的清香。

在山区小镇工作的时候,冬天取暖依然用煤炭。不论是会议室,还是我们的宿舍,都有一个铁炉子。平常的日子,大家围着一炉炭火,伸手取暖,汇报工作,丝丝暖意传遍全身,尤其是风雪夜归的时候,浑身冰凉的时候,衣服湿透瑟瑟发抖的时候,升腾的烟雾,乱窜的火苗,都会让人觉得人生是如此美好。有时,我们会在火炉上坐上铝壶,烧一壶开水,用来泡茶;有时,也会在火炉上烘烤几个包子,甚或几块红薯,一把毛豆和几个玉米棒子。大家围着火炉,吃着香喷喷的包子、毛豆、红薯,不知不觉,整个漫长的冬季一晃而过,窗外河边的柳树,已是一抹新绿。

在机关工作的日子里,我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锅炉房打开水。锅炉房在机关后院,旁边堆放着小山似的煤炭。每次去打水,都会看见烧锅炉的师傅拿着宽大的铁锨往炉膛里填煤。炉门打开的一瞬间,熊熊燃烧的煤炭,喷吐着长长的火焰,风卷残云似的,舒卷翻飞,让人不敢靠近。但烧锅炉的师傅却不怕,他们冒着高温在炉火前忙碌,常常汗流浃背,时不时的抬起胳膊,撩起搭在肩膀上的毛巾擦汗,工作的辛苦,不言而喻。与烧锅炉师傅相比,我打水的工作轻松多了。每次打水,我必须两手并用,一手提两个,两手提着四个竹壳热水瓶,打好水后送到会议室。每天打两次,清早一次,下午一次,有时开会,人多,水不够喝,就要往返多次。锅炉房有宽大的水泥池子,一排溜安装着三个水龙头。打水时,只要把热水瓶放在下面,拧开水龙头,哗哗哗,伴随着蒸腾的热浪雾气,滚烫的开水注入热水瓶里。“小心点,别烫着。”烧锅炉的师傅叮咛打开水的人。然而很快,随着一条曲曲弯弯的黄色燃气管道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做饭、喝水不再烧煤炭了。机关会议室、办公室添置了烧水器,用上了电水壶。机关的锅炉房拆除了,烧锅炉的师傅走了,堆放在锅炉房墙角的那一堆没有烧完的煤炭被遗忘了,风吹、日晒、雨淋、风化,渐渐失去了黝黑的颜色,变得寡淡灰白,终归成了一堆无人问津的垃圾。只有我,还时不时想起它们,去机关后院的时候,间或投去一瞥浪费、可惜的目光。

这些年,由于工作原因,我一次次奔走在各个矿区,一次次与煤炭邂逅。有意思的是,这地方的煤矿是编着号的,是按号叫的,醒目而传神。比如1号矿、2号矿。但煤矿与煤矿之间是隔着一座山,一条沟的,间隔着几十里山路甚至更长的距离,好在现在的公路密如蛛网,煤矿与煤矿之间,道路通畅便捷,四通八达。有一次,在5号矿,煤场上的煤炭,堆积如山,晶莹闪亮,眨着眼睛在看我,似乎说:“来吧,握个手。”我走过去,拿起一块煤炭,紧紧的握着,像是久别重逢的朋友。有一次,在9号矿。这是一家国有大型煤矿,煤炭年产量超过300万吨。在这里,我邂逅了一群矿工,他们面色黝黑,线条粗犷,眉骨突出,楞角分明,刀刻斧削一般;而他们身后的煤场,真是煤山煤海,气势宏伟,十分壮观,豪迈粗犷,令人惊叹。有一次,在2号矿。说起煤矿生活的艰辛,一位矿工说:以前我们煤矿的设备比较简陋,采煤的方式也比较原始。为了将煤炭从地下采掘出来,我们花费了很大力气,开山凿洞,建起矿井,竖立井架,矿工们深入井下,顺着巷道挖下去,再挖下去,遇到煤层,就停下来,然后弯腰弓身,一锹一锹采挖。之后,煤炭被装进罐笼,用钢丝缆绳提升到地面,通过皮带运输机,送入选煤楼,精挑细选,挑去矸石,分出精煤。就这样,积少成多,慢慢堆积成煤山煤海……不过,现在好了,不用矿工采挖,而是由采煤机割煤、装煤、运煤,我们2号矿,已经实现了煤炭采掘的机械化。这些煤炭,不论矿工采挖,还是机械采掘,只要来到地面,很快就被装上火车、轮船和带拖挂的大卡车,沿着长长的公路、铁路、水路,运往全国各地,走进各大电厂、工厂车间、锅炉房,甚至每个家庭。也有许多煤炭,被装运上轮船,通过海港码头,漂洋过海,走向世界各地,解决他们的燃(煤)眉之急。

有一次,我因工作上的事,去了一趟12号矿。在12号矿的宣传栏上,我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煤是地壳运动的产物,约在3亿年前的古生代及几千万年前的新生代时期,大量植物残骸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地球化学、物理化学等复杂的演变过程,最终成为煤炭。另一份宣传资料显示:亿万年前的一次地球运动,陆地板块的一次剧烈碰撞、漂移、流动,在地球上生存了千百万年的原始森林和大片古树随之毁灭,经过漫长的叠加、堆积、碳化,最终形成了煤炭。资料显示,作为能源矿产资源,全世界的煤炭资源储藏量达万亿吨。其中:美国2466.43亿吨、俄罗斯1570.10亿吨、中国1145亿吨……当人类走出蒙昧,走进现代文明,运用现代手段和精密仪器,探测到煤炭的时候,煤炭长眠不醒的日子尽了,煤炭跟随人们的铁锹,走出地层深处,来到地面。当煤炭跃出地面,大放光彩之时,真是石破天惊,一鸣惊人,寒冷不再纠缠,黑暗退避三舍,人间充满温暖,世界一片光明。

有一次,在10号矿,一位矿工问我:“知道煤炭为什么是黑色的吗?”我摇了摇头。这位矿工说:“色黑如墨,油润光泽,黑色,既是煤炭的颜色特征,也是煤炭的魅力所在。色如黑漆。漆黑一团。黑色的煤炭,作为地球上十分珍贵的矿产资源,煤炭的有机质是黑色的,有机质含量越高,煤炭的颜色就越黑、越深,也就越显珍贵。而黑色和白色,原本就是世界的颜色,黑色和白色两种颜色搭配在一起,世界才会圆满。”这位矿工的话,让我大吃一惊,我没有想到,在这样的山沟,在这样的矿区,竟有这样颇有识见的矿工。闲聊间,几个年轻的矿工下班了,他们卸下头上的安全帽,脱下工装,向浴室走去,黑色的脸面,黑色的胳臂,黑色的衣服,甚至连胡茬也都是黑色的,包公似的“浑身上下一锭墨”,像煤炭一样闪着光泽,看见我,列着嘴笑,那一口牙齿,洁白如玉,我真不敢相信,他们是如此阳光健康。恍忽间,我觉得,其实他们也是一块块煤炭,脸上布满黑灰,额头淌着汗珠,手上磨起血泡,在矿山煤海,燃烧青春年华,奉献聪明才智,辛苦劳作,无怨无悔,只把光明温暖留给这个世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在城市公园的转角处,一座矿工雕像巍然耸立,三个头戴安全帽和矿灯,手持铁镐的矿工,面色黝黑,神采奕奕,望着他们深沉凝重的表情,想着他们用辛劳、汗水、鲜血奉献光和热的时候,一缕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如今,尽管我们已经走进了电能、风能、光伏、潮汐、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时代,但我知道,煤炭没有停步,依然在行走,从远古走到今天,从井下走到地面,从矿区走进电厂,从堆煤走进锅炉房,从煤山煤海走进车辆轮船,煤炭,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

如今,每当大雪纷纷、寒潮来袭时,每当还不到供暖时间而房间却格外寒冷时,我就会想起煤炭,想起那些温暖的日子,想起那一炉熊熊燃烧的炭火,想起那些给我带来明亮温暖的煤炭。

严寒散文9:高原星光

文/青碧珍

一月的甘孜,风雪严寒笼罩,气温隆到零下20℃。在雪山、在草甸、在牧区,高原电力员工正日夜为“春节和藏历新年”的到来而忙碌着。

如今,有了充足的电力供应,更多外地的商家的落户藏区,春节将至,商铺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一应俱全,集市上更是热闹非凡,生意兴隆,藏族老乡将购置的家电、年贷装满车,洋溢着满脸的幸福开车回家……

在高原,时常见外地的车来旅游观光,即使在严寒的冬季,也挡不住驴友的步伐……夏天享受草原的辽阔和风吹绿浪,冬天则享受雪山的纯美和天际的蔚蓝……

2011年从内地调入藏区工作,行走高原6年,在岁月的变迁中,见证着甘孜电力的快速发展,更见证了在藏区发展中民生的改善。尤其是2012年“新甘石”联网工程的建设投运,将光明遍洒康巴大地,让雪域一步跨千年,实现了甘孜藏区的“第二次解放”。随着甘孜“电力天路”和无电地区电力的建设,使电网实现了村村连、户户通,让广大藏区老百姓告别了千年以来的以牛粪取暖、酥油点灯的历史,从此用上电力清洁能源。

有了充足的电力保障,在寒冷的冬天,老百姓再也不用担心没电用的日子,藏族老阿妈手握转经筒,笑逐颜开,围着火炉,在酥油茶的飘香中,暖暖的满足和幸福镌刻在岁月沧桑的脸上;小伙姑娘足不出户,一网相连,感知着外面的缤纷世界,同时也享受着城里人的生活,看电视,玩游戏,上网购物……

电,不仅让藏区各族群众感受到了温暖,更汇聚了扶贫攻坚奔小康的力量。雪域之光,让电力的光芒照亮了15.3万平方公里广袤的甘孜大地,在中国梦的道路上铺就了一条高原的“星光大道”。

“夜深沉,难入梦,我在凝望那颗星,那颗星,它是那么明亮,它是那么晶莹……我思念着你呀,你可思念着我?”

夜深深,寒意浓,举头望明月,千里思故乡。在故乡的大姐生病了,但距离遥远,无法回大姐身边进行照顾,但姊妹情深,我每晚通过微信唱歌给大姐听,希望大姐的身体早日康复……

“有过多少不眠的夜晚,抬头就看见满天星辰,轻风吹拂着童年的梦,远处传来熟悉的歌声,歌声述说过去的故事,歌声句句都是爱的叮咛。床前小儿女,人间第一情……”

这首张也的《人间第一情》,唱出了无数高原电力人的心声……甘孜电力员工,许多家在内地,有的远在外省,长年远离父母和孩子,无法在年迈的父母身边尽孝,也无法照看和教育年幼的孩子,有的员工几年才能回一趟家,默默地将思念和牵挂埋在心底,为了一份责任,舍小家为大家,用青春和热血,燃亮雪域,将光明和温暖送达甘孜百万儿女!

一轮新月照亮苍穹,满天的繁星,点缀银河,如远远的街灯……新年的第一轮月亮很大很圆,雪山之巅的铁塔在夜色星空中巍然屹立,守护着雪域的万家灯火……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