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文章

请欣赏端午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端午的文章1:端午时节话端午

文/无敌丁老头

端午节来到了。

大城市的超市里早已摆满了花色各异、香气扑面的粽子。就连我们小小的县城超市,绿豆馅的、枣泥馅的、沙馅的------五颜六色的粽子也是琳琅满目,占据了超市的醒目位置,成了人们一时的抢手货。

端午节,儿子儿媳非常关心我和老伴。几天前,他们就从千里之外打来电话说,端午节我们给你们二老寄去些粽子吧,北京的粽子质量好,好吃。我对他们说,不用了,咱家里现在什么样的粽子都有。再说了,千里迢迢这么远的路,买粽子的钱还不够路费的呢!

就这样,儿子儿媳的一片孝心被我们谢绝了。

散发了一天狂热的太阳刚刚藏进了西山后,我和老伴已吃过了晚饭,也许是多年来养成的一种生活规律吧,“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每天晚饭之后,我和老伴是一定要出去散步的,大都去溜溜超市居多,因为这样既能散步健身,又能顺便买回些吃的蔬菜瓜果来。

我和老伴漫步来到了超市粽子摊位,我指着粽子问老伴说:“端午节快到了,你想吃粽子吗?想吃我给你买几斤。”

“不爱吃!不爱吃!我咋看粽子吃着不放心,不卫生!”老伴脱口而出说。稍时,老伴反问我说:“你要是想吃粽子的话,还不如我在家里给你用江米、绿豆、莲子、枣干、葡萄干做呢,保证比这超市里卖的好吃!最起码要干净!”

“端午节不吃粽子能算过节吗?”我又问。

“依你说端午节非要吃粽子不中!”老伴说:“那好,端午节那天,我亲自给你做粽子,还给你炸油泡、糖糕和菜角吃!”

老伴的一句话,勾起了我儿时过端午节,老娘给我炸油泡、糖糕和菜角的往事回忆。

那个时候,我的老家人们过端午节,大都是不吃粽子的。时至今日也是这样,起码说吃粽子的人很少很少。再说,那时也没有卖粽子的,即使有,穷人也吃不起。端午节吃什么?从我记事儿时起,每年到了端午节那天,几乎家家户户是炸油泡、糖糕和菜角。这种过端午节的传统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端午节清晨一早,老娘就在厨房里忙活开了,先从集市上买回来韭菜和粉条,到家后赶紧调菜角馅儿,烧开水烫好糖糕面,搅上油泡面醒着。待到油泡面醒好了,老娘就开始点火炸起油泡、糖糕和菜角来。老娘一个人又是包菜角,又是捏糖糕,又是炸油泡,还得烧锅,还得往锅里下,还得往外面叨,忙得不可开交。可是,老娘能干,能吃苦,一人做就行了。用不了多长时间,老娘就炸好了一馍筐子黄腾腾的油泡、糖糕和菜角。这时,老娘就对我说:“趁热吃吧,油炸的东西凉了不好吃!”

我吃着老娘炸的油泡、糖糕和菜角,那味道真香真美真好吃,至今仍念念不忘,铭记在心!

如今,老娘走了,离开了我们,端午节再也品尝不到老娘亲手炸的油泡、糖糕和菜角了!

时过境迁。如今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别说县城里的人端午节吃粽子,就连农村老百姓吃粽子也不足为奇了!但是,端午节炸油泡、糖糕和菜角,仍是老家的一种风俗习惯。

端午节那天,你看,家家户户青烟袅袅;你闻,村庄里到处飘溢出沁人心扉的香气!

端午节,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由衷地祝愿祖国人民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啊,端午节,我快乐的端午节,难忘的端午节!

端午的文章2:端午粽子香

文/许新复

多年来,每逢端午节,我家都要包许多粽子,分送亲友邻居品尝。妻子擅长包粽子,她包的粽子个儿大瓷实,香糯可口,颇受大家欢迎。

北方人包粽子,以新鲜芦苇叶为粽叶。早些年,市场极少有卖苇叶的,想包粽子就要自己去打苇叶。找个周末,起大早,备好镰刀,戴上草帽,骑车直奔芦苇塘。那时,我去的地方是津郊赵沽里附近的大苇淀。我钻进芦苇荡,找好立脚处,专拣那些三指来宽青嫩结实的好叶子下手。入夏节气,苇塘里闷热潮湿,蚊虫叮咬,片刻间汗透衣衫。我定下心来挥镰猛割,全然不顾。一般情况下,只需半天工夫便可满载而归。如今,农村城市化了,苇塘难寻,市场上的芦苇叶不少,只是其新鲜度和品质都大打折扣,但也只能将就了。

妻对包粽子要求很高,除粽子叶只能无奈“随行就市”外,上好的圆糯米、正宗的乐陵小枣、东北红小豆三大主料,要优中选优。这老三样最有味道,是我家包粽子的永恒“主题”。糯米、小豆要充分浸泡,芦苇叶要洗干净煮沸消毒,一点儿也不含糊。妻包粽子舍得放米,按紧压实,捆扎有力,个个匀整规矩。其横截面是梯形,立体看就像“三寸金莲”,二两一个,四五个管饱,堪称“粽子里的战斗机”。煮粽子时讲究火候,大火煮开,温火再煮两个多小时,同时放些新鲜鸡蛋进去,充分吸收新鲜苇叶的香气(这端午节的煮鸡蛋也是我家的保留节目)。当粽子熟时,揭开锅盖,满屋飘香,让人闻到了初夏田野草木勃发的气息。

其实,端午节包粽子,与大年初一包饺子、正月十五打元宵、中秋节做月饼一样,重要的是享受其制作过程,享受家人在一起的团聚,享受其中的文化味、人情味。

端午的文章3:端午花事

文/章铜胜

春天刚过,端午节就来了。可端午节因了屈原传说的缘故,多少是有些令人伤感的,好在端午时节植物葳蕤,花事绵绵,端午的花事冲淡了那些让人伤感的东西,植物生长的简单反而让人感觉出欣欣向劳的喜悦来。

开到荼蘑花事了,说的是春天。春天,随着荼蘑的花开,花事仿佛有了一个收束和终结。而在端午时节开始的花事,也是纷繁而又热闹的。

栀子花的香味浓烈,从端午节前开到了端午节后,它的花期漫长,可长达两月有余。如此漫长的花期,是谢了春红的林花们所不能企及的,甚至可以说栀子花终结了春天花开短暂、美丽易逝的伤感形象。栀子花白如旧时月色,香如夏日晨风般于绵密中略带一些侵略的野性,那是夏日来临时的一种试探。栀子花开,宣示了一种季节的语言,我喜欢栀子,大概也是因为这些吧。

栀子花是老少皆宜的。彼时的栀子花,被乡村的女人们别在辫梢、发际、胸襟、领口,只是随意简单的一别,就别出一个芳香的初夏。如今,我将买来的几朵栀子,小心地放在白瓷青花的小碗里,装上半碗清水,放在窗台,一任那股浓香慢慢地在室内弥漫,可仍会觉得栀子花香淡薄了许多。

端午槿和艾草长在一起的时候,人们并没有在意过它,在艾草被刈割以后,才猛然发现端午堇已经高过一楼的窗户了,那些紫红、鲜红的花朵里藏着一点粉黄的花蕊,笑意盈盈地一朵一朵地往上爬,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只知道花开的喜悦,哪有人生的半点忧愁。

凤仙花开满了枝,花朵是散乱的,深浅不同的红,那是姑娘们偷偷涂在指甲上的鲜艳亮丽的梦想,含着点点的羞涩的小心事,那是小女孩儿的梦,也是丑小鸭般的梦。

木槿花是不大被人重视的,乡下人甚至称它为阳沟泥,可见对它的不待见。自从我知道木槿的学名后,就竭力想忘记它的俗称,这是我对一株植物的尊重,我觉得它应该有一个雅致的名字。木槿并不规整的叶子浓绿,木槿花的开落,只在朝夕之间,一朵一朵的开,一朵一朵的落,花开粉红、粉紫,那样的自然随意,无忧无喜,像乡村日月般瓜瓞绵延。

喜欢茉莉的人太多了。茉莉花纯白,香浓郁,人们唱着《茉莉花》,喝着茉莉花茶,难掩对一朵花的喜爱之情。大多数的人是爱花的,也是可爱的。

端午时节的天气是最宜人的,一惯懒散的我,也开始在晚饭后出去散步了。去湖边走走,有凉风阵阵吹来,真是舒爽。湖边栽了一些合欢树,这几年长高了不少,平时也没在意过。端午时节,合欢树开花了。我是在夜里发现合欢树开花的。夜里,我从合欢树下走过,闻到一阵花香,并不浓,但很真切,我抬头,看到合欢树上开满了繁如星辰的花朵,一朵朵如粉红的马缨,缀满了枝头。合欢树的花香像是从树上垂挂而下的,在夜里,花香仿佛能看得及,也能触手摸得到。一阵风来,万千马缨在树上轻摇,合欢树上仿佛有万千夜马在奔跑,摇动万千马缨,洒下阵阵花香。

我以为冬青树是不开花的,在雨后,我在一株冬青树下,看到了满地细碎的小白花,才抬头看了那一排开花的冬青树,碧绿油光的叶间,托举着一柄柄如伞般细碎的花朵,憨厚的样子,惹得我想笑。开花的冬青树。

从初春开始,我是一直注意湖边的那片荷塘的,路过时总要认真地去看看。我真敬佩荷的耐性,那样不紧不慢,像在戏台上一板一眼地走着台步就是不开唱的演员,让人等得心焦。可就在你等得不耐烦的时候,荷叶出水了,只几天时间,荷叶就盖满了大片的湖面,要不了多久,在满湖的荷香里,一朵一朵的荷花就次第开了,那是酝酿已久的惊喜。

端午的花事绵密纷繁,如那一湖的荷花,在迎风轻摇的荷香浓郁里,弥漫着季节所能给你的万千惊喜。

端午的文章4:清香的端午

文/周太舸

川北一走进农历五月,阳光就更加热情,山中的蓼叶、艾蒿、菖蒲就更加碧翠,街上卖粽子的叫卖声也更加响亮了。每当这时,沿袭几千年的端午就如约而至,带着清香袅袅娜娜地走进每一户川北人家。

记忆里,端午到来前,家家户户的男主人总要在溪畔乱石间采菖蒲,在荒野草丛中采艾蒿,大把大把的。端午那天,母亲将父亲采回的菖蒲和艾蒿一部分挂上门楣,说是驱蚊避虫;一部分用于熬水,说是洗澡。看着青翠欲滴的菖蒲和艾蒿,幼时的我好奇地捧在手里,扇动鼻翼一个劲儿地嗅嗅,边嗅边说香呢。一旁的父亲笑了,说熬水洗澡那才叫舒服。母亲熬好水盛在木盆里,用手试了水温,说可以洗了。木盆里水汽腾腾,钻进我鼻孔的是中药的味道,我迟迟疑疑的,但想到父亲说的那水洗着舒服,还是跨进了木盆。父亲就蹲下来,一边给我擦洗身子,一边给我唱儿歌:洗澡澡,止痒痒,捉虫虫,娃娃身上不生疮。木盆里,尽管那水味道有些难闻,但在父亲的歌唱中,我感到非常惬意,手和脚丫子一点也不老实,不时让木盆里开出水花朵朵,嘴里还发出咯咯咯的串串笑声。

端午节一大早,母亲就要到屋后采摘蓼叶。蓼叶,一种盛产于川北大地上蓼叶竹的叶子,比一般竹叶要长而宽大得多。母亲将鲜采的蓼叶洗净,再找来一枝撕成细条的干棕叶泡湿,然后捞起头一天就浸泡的糯米滤在筲箕里,包粽子的准备工作就算就绪。

端午那天,幼时的我自然起得早,主要是看母亲包粽子,盼着早点吃上粽子。只见母亲将蓼叶一卷,再放进糯米,放进红枣,然后将蓼叶一折,最后用细条棕叶缠绕捆扎,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包成功了。一边看,我还一边问这问那。比如,粽子为啥要包红枣,母亲说做人就得有红心;粽子为啥这种形状,母亲说做人就像粽子一样,不仅要尖,要圆,还要棱角分明。那时懵懂,当然不能悟透母亲的话,但现在想来,母亲给了我多好的启蒙教育呀。经过母亲灵巧的手不断重复舞蹈,一枝粽叶便结满了粽子。

包好的粽子放进盛着井水的铁锅,盖上盖子,母亲坐在灶前用柴火煮,我则围着灶来回蹦蹦跳跳。估计粽子熟透,母亲揭开盖子,一股清香扑鼻而来。第一个品尝粽子的自然是我。母亲从粽叶枝上摘下一个粽子,待冷却后解开,蘸上白糖,递在我手上,笑着说,小馋猫,吃慢点,小心噎着。粽子白白嫩嫩的,看着就垂涎欲滴,吃在口里,香满五脏六腑。

按川北一带习俗,端午节,已婚女子要携夫带子回娘家,未婚男子要到女朋友家里去,称为“送节”。我和妻子恋爱那时,交通不便,出行靠脚下的鞋底对路一步一步地丈量。不过,妻子会在半路接上我。一见面,不像现在的年轻人那样牵手和拥吻,但妻子从衣兜里掏出亲自用一针一线绣出的鞋垫问我是否喜欢,我看着鞋垫上栩栩如生的鸳鸯图案,心里像打翻了蜜罐子。

川北的端午,是清香的端午,里面盛着父爱和母爱的清香,爱情的清香。而今无论有多时尚,无论岁月的风尘有多厚实,川北端午那曾经的缕缕清香都会在我的记忆里袅袅升腾。

端午的文章5:一席梦,一世爱

文/晖苔

趁着端午假日,回了趟家,又是一场小别后的相逢,熟悉的气息,依然清晰刻骨。

进屋后,便看到了笑盈盈的面庞,见到父母后的内心是喜悦的,分明能看见父母关怀温馨的目光,母亲依旧唠叨,点点滴滴的琐碎问候,我的回答总是不咸不淡。一家人都不喜把情感表露出来念在嘴边,便是有了这个传统,但我们心里确实炙热地爱着。

缄默的爱,爱在心口难开,哪怕是最亲密的家人,有时候心里默默地挂念着,远胜日日念在口中。

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十分独立的人,些许放纵,是对自由的放纵,我喜欢无拘无束,并且我过早的获得了这个权利,父亲给予了我莫大的空间,他便说,你想做的事,就去做,你自己做主,这是一份信任,固然欣喜,我亦是有些茫然,年轻难免意气风发,一时冲动无可厚非,这人却过于太过固执和较真。

正如一句话说的:我们对亲人总是苛刻,对陌生人却太过客气。是因为如此,在不那么熟稔的朋友面前,我总是拿捏得当,圆润宽容有余,绝不轻易与人争吵。相反面对亲密无间的父母,却往往忘记了父母的感受,固执的时候,不会轻易听取父母的建议,或是失了耐性,大加反驳,过分的起来便是置之不理。

父亲心情极是愉悦,他说他还在努力做一个梦,一个常人不敢做的梦,我笑侃,你都一把年纪了还做什么梦。其实我亦是明白,于他而言,常人眼里,他已是事业有成。而我能看到的是,无关金钱,无关虚荣,这一切来源于对现状的不满足,哪怕已是腰缠万贯,但人不能停歇,充实的生活便是来源于积极向上的心态,或者说是一种极其上进的精神。

而近来时常读到关乎人处世之道的文字,提到更多的是心态平和的中庸之道,清净且不浮躁。我试着如此领悟,却如同走错了道,开始变得过分清幽。失去了本该有的警惕,压力减退更加安逸了,心态却是平和了,激情却消退了。这是十分可怕的,猛然意识到,我该是坚定自己的梦,并像父亲一样,努力的去做这个梦,倘若未能如愿,便是应该安逸的对待得失,不焦不躁,而此刻才需要的是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离了家,徒生了孤独感,依然是对家依恋。有时想有朝一日,成了家,这往日的家,不知还会摆在什么位置。但我想,这辈子我该是永远爱着这个永远的家了……

端午的文章6:彩色端午

文/马学军

在我儿时的印象里,端午节是一年中最美的节气:驱邪的艾蒿是翠绿的,饱满的豌豆是浅绿的,成熟的小麦是金黄的,酸甜的杏子是鹅黄的,晶莹的樱桃是鲜红的……一切都是缤纷斑斓。不过,色彩最艳丽的是五彩线、香包。

端午前夕,母亲会用红、黄、蓝、绿、紫等5种颜色的线做成流苏,系在香囊上,再把这五根线混在一起,搓成一条细细的花线,绑在孩子们的手腕、脚脖上。过节那几天,小伙伴们个个都美得心花怒放,不停地比谁的五彩线好看,谁的香包更香。我曾好奇地问:为什么端午节要系五彩线、带香包?母亲说:五彩线是长命缕,香包是去秽包,带上它就会一生平安。

当然,孩提时端午节最吸引我的除了这些饰品,更多的还是吃。那时农村条件不好,自家养的家禽下的蛋舍不得吃,都拿到街上卖掉换油盐酱醋了。但每年端午节前,母亲都会悄悄积攒下一些,攒够了,就用盐水和成泥巴把蛋包裹起来腌上。等端午节一到,就可以放开肚皮大吃一顿了。虽然后来我走出故乡,品尝过各具特色的端午小吃,但我觉得最好吃的还是老家的柴鸡蛋、柴鸭蛋。剥开蛋壳,雪白的蛋清裹着油亮的蛋黄,那沙沙的咸香味至今想起来依然唇齿留香。

端午的饰物、食物都是有颜色的。这种种颜色散发出的不仅是浓浓的香味,还有浓浓的乡情。

像我父母亲那一代没有读过书上过学的农村老人,对这个古老节日也是一知半解。他们不知道屈原是哪朝哪代人,不知道他的政治理想,不知道他会吟诗作赋,他们只知道屈原是个清官,因为遇到了一个昏君,报国无门就在五月五日那天投江自尽了,所以我们要在这一天祭奠他、纪念他。口口相传的故事中饱含的情感却是真挚而深远的。

长大了,才渐渐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刚正不阿、志洁行廉的屈原要行君子之道,修明法度,救国治乱,然而真诚的梦想敌不过权臣的谗言和君王的疏远,当一腔抱负付之东流时,他便让理想主义的悲情色彩在个人身上做到了毫无保留的践行。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郢,屈原悲愤难抑,写下“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汨徂南土……”(《九章·怀沙》)后怀石投江,以身殉国。志不达,毋宁死,这是一种何等坚定、毫不妥协的精神?原来,端午的底色是白的,这是骨头的颜色:坚贞不屈;这是人格的颜色:高洁无瑕。

我老家地处伏牛山区,种的地都是旱田,没有芦苇、没有水稻,所以没有包粽子、吃粽子的习惯,也没有激情飞扬的龙舟比赛,但有清晨到河里沐浴的习惯。当山村还笼罩在晨霭之中,就有年轻人跳到河里游上几圈。据说嫦娥姐姐夜里已将杵好的药撒入井里、河中,用此水洗浴可祛毒气,治百病。我至今犹记得当年那种感觉:冰凉、刺激,有种仪式般的庄严。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感念祖先给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融个人生命与家国情怀为一体的节日,它内涵厚重,延绵不绝,成为一种照亮世道人心的火红的颜色。

可我们不无悲凉地发现,端午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正渐渐失去蕴涵,沦落成商家的促销噱头,孩子们似乎也感受不到这个节日承载的文化和意蕴。更不堪的是,竟有人不断拿端午说事,拿屈原开涮,甚至有80后作家妄言屈原“在今天不过是‘三流网络作家’”“根本不值得用一个传统节日来进行纪念”,因为“屈原性格方面有缺陷,文学成就被高估,业务能力很一般,思想觉悟待提高,炒作无度不靠谱……”

老舍先生曾说:“我想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的笑声。”放在这里或许言重了,但这确实是我听到这些妄言后心中首先响起的声音。如此轻狂无知,破坏的何止是公序良俗?它亵渎的是中国人的爱国情怀!

水深则流缓,多难能兴邦。屈原忠于故国的高尚情操、心系民瘼的仁爱情怀、纯美无瑕的人格魅力,正是我们追梦征途中必不可少的品格。我们怎能让屈原这样的民族先贤蒙受那暗哑的灰尘呢?

要过端午了,让我们虔诚地追思汨罗江中的那个英魂,聆听诗人2000多年前的吟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国殇》)——这才是那光耀千载的精神之火,润泽心灵的最为浓烈的颜色!

让我们再用屈原《招魂》中的话道一声:“魂兮归来!”

端午的文章7:端午小食

文/丁纯

端午节,最让人念想的是家乡美味小吃。吃粽子必不可少,各地包法吃法并无不同,这里不再赘述。

我爱吃的端午美食,首选咸鸡蛋。初春时,母亲将鸡蛋用黄泥裹了,放入适当的盐,整齐地码在沙缸里,轻放在角落里。就让它们安静几个月,端午前后,麦子快黄了,椿树拂动的风打在脸上,柔柔的、暖暖的……母亲顺手摸出几枚糊着泥的鸡蛋,洗净煮熟了,深色的蛋黄发出诱人的香味……切开四瓣,红色的蛋黄闪着亮光,一入口,香喷喷的。倘若咸鸡蛋和绿豆汤、水烙馍一起吃,有种说不出的欢畅。至于,咸鸭蛋,我们很少吃,盖因我们家乡是大平原,没有大面积的水域,很少人养鸭子。

其次,端午佳品还有嫩软的蚕豆。蚕豆一般种在沟边的空地上,紫色的花凋谢时,蚕豆粒饱满了。摘下,连着皮一起煮,剥开蚕豆荚,一股沁人心脾的豆香扑面而来,咬在嘴里,糯糯的,软软的。假如,以蚕豆米烧稀饭,解渴又解饿。早晨煮一大锅的稀饭,干活回来喝上满满的一碗,痛快。我爱吃嫩蚕豆,我也爱蚕豆装点的田园。在故乡,随便找块空地,点一片蚕豆,端午时是吃不完的,吃着吃着,蚕豆老了,只能炸着吃了,也蛮好吃,只是少了嫩香的春天气息。

我还喜欢吃端午前后的莴笋,拔一根莴笋削掉厚皮,切成细细的丝,烫熟了凉拌,乃经典的下酒菜。通常,我们会用莴笋炒肉丝、炒青椒、炒腊肉……这些做法都相得益彰。若用单饼卷莴笋丝,好吃得很——最好放点酱豆子。稍微老点的莴笋,切成块状烧蹄包肉,也是一道好吃的菜。

端午时节能吃上卷心菜,不亦快哉!我记得我读师范时的同桌曾炫耀地说,割麦时,他们家天天吃卷心菜,让我羡慕极了。现在富裕了,不缺吃了,美食倒是一种乡愁了。

端午,我怀念那家乡的美食,它们虽然很家常,却潜入我内心深处,不时地勾起我思乡的意绪。

端午的文章8:神奇的古北水镇

文/王存纲

端午假期,北京密云古北口镇司马台村古北水镇之旅,慕名而来,游客甚多,不禁眼前一亮,着实让人振奋,让人吃惊,让人感到神奇。

神奇之一,在北方的大山深处竟有这么大的一处水城。占地9平方公里,建筑群也是那样的宏大、精美。景区坐拥鸳鸯湖,2.5公里长的汤河平均深度在10米以上,近百条乌篷船在河上来回摆渡着游客。整个景区沿着汤河狭长地带建设,有些建筑就着两边的山势,错落有致,层次感极强。

神奇之二,这座水城紧靠着以景色秀美、山势险峻着称的司马台长城。司马台长城20座砖楼保存完整,巍巍壮观,望京楼筑于海拔千米的险峭峰顶,可遥望到北京城。着名学者罗哲文称“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马台堪称中国长城之最”,这句名言镌刻在景区内的大石头上。水城连着长城,游水城、登长城、观山景,这绝对是绝佳的搭配和组合。

神奇之三,这座水城的管理绝对是国际水准的。不论是车辆的行进停放,还是游船观光车的乘坐,都有人员在指挥、引导,都很顺畅,很有秩序。垃圾桶设计的也很别致,垃圾箱外罩着一个木桶,木桶的上面还有种植花草的小圆盆,偌大一个景区很少能看到乱扔的垃圾,或是其他任何不雅的东西。给我们摇船的南方小伙介绍,景区最高峰的接待达到7万人之多,我相信这个接待能力是可能的。

神奇之四,这里简直就是一处石头艺术的大观园。所有建筑,包括道路,台阶主要用材都是石料,甚至有的房屋顶上的瓦都是用石片制成的。石墙、石楼、石桥、石台阶、石护栏、石雕塑、石戏台、石寺庙、石教堂、石酒店,把石头的作用,石头的艺术,石头的价值发挥的淋漓尽致,天工巧夺。

神奇之五,这里简直就是桥梁艺术的博物馆。有河就有桥,有桥便是景。在弯弯曲曲的汤河上建有大大小小的桥梁至少十几座,有多拱石桥,有多边石桥,有廊桥,有的桥上建有门楼。其中一座单孔石桥叫银笺桥,跨度不是很大,但是却很高、很开阔;还有一座五边石桥叫蓝桥,我问了一下向导为什么叫蓝桥,他给我的解释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吧,这两座桥很吸引人的眼球。实际上,这里的每一座桥都建设得很考究,也很精致,都为景区增添了不小的亮色,对我国古代桥梁文化作了很充分的诠释和展示。

神奇之六,这里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这里原来有5个自然村落,借助司马台长城的影响,这些村落保存了不少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实物遗迹和文化遗存。当地政府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对这些遗迹和遗存进行了挖掘、整理,化腐朽为神奇,向世人推出了具有北方军事古镇特色、山地四合院风格和南方古典水镇格调的国际休闲度假区。

这次神奇之旅,由于时间的关系,在景区逗留了也就是一下午的时光,在傍晚华灯初上的时候,恋恋不舍地离开,与我们同行的朋友一家都感觉到来得很值,很有收获,并且都有再来看看的强烈愿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