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席文章

请欣赏酒席文章(精选5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酒席文章1:教养的芬芳

文/卫宣利

去吃酒席,席上所见,让我真切感受到教养的力量。

酒席设在包间内,光线不好,虽是中午,也得开灯。开席前,大家谈天说地,气氛热烈。突然,灯灭了,包间内一片黑暗。停电了吗?众人正诧异,灯却又亮了。大家这才看清楚,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在按灯的开关。

以为小孩一时顽皮,大家都不在意,继续说笑。谁知,灯又灭了,一会儿又亮了,反复几次。有人不乐意了,说:“谁家小孩?怎么没人管?”

服务员来上菜,灯灭着,屋里黑咕隆咚的,看不清桌子在哪里,不知碰了哪个的头,又踩了哪个的脚……有位先生离开关近,开了灯,并把小孩抱了出去。孩子便不干了,号啕大哭。

孩子的妈妈终于出现,恶狠狠地抢过孩子,哄孩子道:“谁把宝贝弄哭了?他们真坏!”

酒席开始,我们那一桌,10个座位,孩子占了一半。菜上桌,没一个孩子想到,应该先把菜转到长辈面前,或者,哪怕是自己先吃两口,再转过去让别人吃。每道菜上来,几个孩子一哄而上,你争我抢,大快朵颐。

孩子的父母都在场,却没有一个人指出,吃饭时应该长幼有序。

酒席结束,几位年过七旬的老姊妹,觉得见一次不容易,想留下聊天,无奈谈话总被打断,不是谁的女儿还要上班催着爸妈赶紧回家,就是谁的儿子要送小孩去补习班,拜托别人将其父母送回家。几名服务员站在旁边,手拿抹布眼巴巴地瞅着,就等客人走了好收拾残席。

这时,我的一个表哥主动起身,邀请几位老人到自己家里,说备了好茶,请大家去坐坐,还说家里环境好,聊多久都没关系。得到几位老人的同意后,表哥又逐一向老人的儿女说明情况,然后去门口叫了两辆出租车,把老人们依次扶进车里。

我看到旁边的服务员如释重负一般,飞奔进包间,收拾餐桌,打扫卫生。

我去跟表哥道别,并赞他周到体贴,表哥一笑:“也没啥,就是觉得几位长辈聚一次不容易,想让她们好好聊聊。另外,你看那些服务员,为了准备今天这几十桌宴席,可能很早就起床了,忙了这大半天,一定累了,就想等客人走了收拾完休息一会儿。咱在这儿多聊一会儿,就会多耽误一些他们休息的时间。”

我的心在他的轻言慢语中渐渐舒展,这样温润如玉的人,在他身上,我嗅到了教养的芬芳。

我想,所谓有教养,其实就是懂得尊重他人,凡事为他人着想,不给他人添麻烦。一个有教养的人,你与他相处一定是舒服而愉悦的。

可惜的是,如今很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却忽略了教养问题。殊不知,良好的教养给一个人带来的影响,远大于成绩。

酒席文章2:犹记汤沟酒席香

文/何钱文

幼时每逢父亲赴宴,母亲总免不了嘟囔。起头是叮嘱父亲少喝酒,随后总会来一句:“瞧瞧某某,不就带小伢去了么”。但父亲多顶嘴:“你瞧人立荣,我怎好意思?”这位立荣叔,和父亲关系颇为要好,家有三个孩子。但我真没见过他带孩子参加酒席。曾问父亲何故?父亲脱口蹦一字:傲。当时不解,多年以后才领悟:他一辈子清高,最怕别人说闲话。但父亲拧不过母亲,赴宴时最终还是会带上我或弟弟两人之一。贫瘠年代,吃酒席几乎是我们孩子们的“美梦”。我那时的理想就是:等我长大挣钱了,一家人顿顿吃酒席。

汤沟酒席繁多:婴儿出生第三天,备两桌饭菜请族内宗长吃“三朝宴”;结婚后分门立户,新锅新碗新瓢盆,新主人得在新灶里烧顿“新锅饭”来宴请家族长辈。还有如新屋落成,学子考上大学,年轻人婚娶,老人驾鹤……这些都是人生大事,至亲远戚都要备礼相送,礼厚礼薄要看情深情浅,无论多少,送礼和收礼的都会笑脸相迎。但酒席上菜多菜少,菜烧得好吃不好吃,背后评头论足的就多了。

汤沟习俗中,除女儿出嫁和老人“七七”日这两场酒席定在中午外,其余酒席俱在晚上。提前几天,男主人兜里揣几包好一点的香烟,去送礼的人家遍请一次,已示礼节。到了日子,男主人自己或安排家人挨家挨户再去请一次。这“二请”是无论如何不可少的。

开席时间临近,多数客人会提前到来。先来的年轻人三五个凑一桌,边打扑克边等,老人们则围在一起谈天说地。等客人来得差不多了,男主人会招呼大伙停下来,重新安排座次。婚宴中,媒婆坐正桌首席,年高长辈居次席作陪。新人能百年好合全靠媒人之功,坐首席即为感恩之表。其余场合,正桌首席上做的必是年高长辈。座次安排好,静候宴席开始。

幼时物质匮乏,宴席菜品也并不算多,比不得如今富豪人家的寻常家饭。主菜离不开鸡鸭鱼肉,辅菜配些时令果蔬,中间再混搭冷盘凉菜。煎炸蒸煮炒,倒也每样不缺。等帮忙的“伙计”摆好碗筷,收完桌子上的糖果点心,宴席正式开始。首上的多是两碟冷盘:一为麻油凉拌萝卜丝,另一为醋熘藕丝。对角斜放,起先无人问津,酒席进行到一半时,却成为抢手菜。尝两口可以消油腻,酒多时尝几口能去心火。

第二道菜一般上清炖老母鸡。一整只鸡炖好后放在大海碗里,鸡头用细竹枝和鸡身固定好。不消说,这道菜孩子们都喜欢。几分钟光景,海碗里只剩下鸡头了。仿佛知道桌上不好看,上第三道菜的时候,速度明显快了起来。其实是菜肴早先就洗净配好,上菜几乎是前脚赶后脚的功夫。三四五这几道菜多是混搭的时令小炒。直到这时,“静坐”的大人们才真正举箸开吃,席场里笑语喧哗酒香飘溢,气氛开始热烈起来。

所有菜品中,我最喜欢的却是冰糖炖银耳和冰糖炖鸡头米这两道甜羹。逢入酒席,我总要空余出肚囊,专候它俩。熬好后的银耳羹色润如花,轻抿一口,甜润会透到心底。鸡头米炖好后粒粒饱胀如福娃笑脸,舀一勺放嘴里,美妙滋味自难言说。吃完鸡头米后,我们孩子们肚子大多已是凸圆鼓鼓,注意力都转移到玩上来了。开始以席场为中心,屋前屋后疯戏狂欢。但之前会选一个小孩做“探子”,一听说“粉蒸肉上来了”,游戏结束,孩子们一窝蜂跑到各家大人身边。粉蒸肉做法也不复杂。把山芋和藕切成不规则块状放屉笼里,选肥瘦相间的肉切成块放蒸肉粉里翻动,事前蒸肉粉里调料已配好,五香八角俱全。洒上蒸肉粉后在屉笼底放一层,山芋和地瓜居中,上再覆一层肉片后盖上笼盖,放炉上清蒸。蒸肉时屉笼一层层堆积形如宝塔,炉火一升香雾随风到处弥散。赞其香飘十里是假,但如遇上顺风,香飘半村却一点也不虚夸。饱餐之人若闻到肉香,食欲一下子也会被勾引起来。粉蒸肉上桌,山芋和肥藕吸了油格外好吃,孩子们俱争抢着要。但我弟弟却是例外,他喜欢吃蒸好的肥肉,越肥越好。也只有在粉蒸肉上桌时,我才会想起在家盼着的弟弟。如果席场和家相聚不远,我会央父亲夹几块肉,偷偷地跑回家端给弟弟。久等的弟弟一见粉蒸肉喜笑颜开,有时候吃完还不解馋,弟弟会舔舌问一句:“老大,毛头圆子上了没?”

毛头圆子是酒席上倒数第二个菜,做法简单,用猪前后腿上的纯瘦肉剁成肉馅,放上食盐姜丝葱花,加少许淀粉同和,搓成圆子状,放在淘好的糯米里滚上一滚,同样放蒸笼里清蒸。一笼只放八个,几桌蒸几笼。这道菜大人多留给疯累了的孩子们吃。

酒席最后一道菜必是“碗头鱼”,鱼为半斤重的鲤鱼,轻煎,鱼头贴一指甲宽小红纸条。圆子和鱼最后上,取“圆满”和“年年有余”吉意。圆子可以吃,但鱼谁也不能动筷子。“碗头鱼”上完,客人们都酒足菜饱先后离席,准备回家了。久不露面的男主人搬来贴满喜字的稻箩,里面有刚分包好的糖果糕点香烟,一家一份,连说“招待不周,多多包涵”客气话,有酒醉的还要安排家人送一送。

白宴气氛肃穆,没有红宴热闹。但菜品流程基本雷同。汤沟旧俗,从老人去世那天算起,七七四十九天内,大小祭事不断。

无论红宴白宴,隔天一早,主人还要小请一下族老尊亲和帮忙打杂的诸人。菜多是昨日酒席剩菜,再添几个时鲜小炒。偶有出错遗漏了的宾客,主人更要备好礼物亲自上门赔礼,再拉拽过来痛饮一番。酒香迷漫,所有不快都飘散风中,也飘进我这游子的思梦里……

酒席文章3:乡村的酒席味道

文/谢新正

进入冬天,日子仿佛一下子飞起来。特别是在乡下,日子更快。人情多得一个接一个,酒席一场接着一场吃。七姑八姨喜得孙子新添人丁,老舅过寿,老表过三十六,老小外家,左邻右舍,红白喜事,一家挨一家排列组合着。秦岭大山里人,永远打不倒的乡俗与人情世故,千年约定,捆绑一起,舌尖率先,钞票开路。即使砸锅卖铁,也得凑个人气,人情世故,断然不可忽略省却。

前几天,堂弟打来电话,说准备给叔父过八十三岁大寿。虽然说只是让我知道一下,不必回去,只是怕后面我知道了会埋怨他云云。那怎么行呢?叔父勤劳辛苦一生,在我的记忆里,热闹操办过生日,这还是第一次。七十三,八十四是老年人的门坎儿,借此冲冲喜,让老人家乐一乐,安度晚年,也是做儿女者应尽的孝心。老人能吃多少?还不是让客人们吃吃喝喝,让儿女们风光体面,顺便赚得孝子美名!操办红白喜事儿,早已成为乡俗,为人晚辈者,及时回去,为老人祝寿,责无旁贷。

走进村子,强劲的吃喝风扑面而来,漫游涌动,风速不减往昔平常。对于主家,是自家吃自己;对于客人,也算是为地方经济振兴做一点贡献嘛。五千年中华文明,从麦子的记忆,到稻梁的陶醉,到果蔬的漂香,再到农耕民族对于美食依恋与不断推陈出新,令人一提起酒席就胃口大增,精神亢奋。在记忆深处,总希望天天有酒席吃。乡间美食的强烈诱惑力,扎根在童年的记忆里,有了美食回味,不论走到天涯海角,谁还会生发浓浓的乡愁?对于乡村酒席美食的记忆,总是遗憾多于感叹,感叹自己非天才作家,如若是的话,发誓一定写出欧洲人引以为骄傲的万卷羊皮书,令全世界的美食家为之倾倒,蜂拥而起羡慕嫉妒恨去吧!

在小镇的酒楼待客,客人们须赶上十多里路程。从自己村子到小镇,多是乘摩托出行。比起在农村待客坐大席,一坐一大场、一村全聚集、一家祖孙三代齐上阵,往往一家人就坐一桌子的强大阵容,显得精练多了。来客多是大男人,男女聚桌而坐,水酒饮料,爪子糖果香烟,一样也不能少。菜肴是八凉八热,满盘子满碗。说是给耄耋老人过生日,还不如说是给客人嘴巴过生日;说是过喜事儿,还不如说给各自兜里的钞票开欢送会。

酒席上菜肴色味香型量,颇合客人胃口,味道不错,经济实惠,虽与城市大酒店饭菜味道没法比,终究是在小镇文明的窗口,品尝文明的菜肴。客人们大都是一个村子的,为了一个共同革命目标,吃好喝好,酒满心诚,菜香留客。客人大老远的来了,不让其吃好喝好,就是主家缺位,会令主家心里不安的……

坐在席上,吃着喝着,我立马心猿意马起来。回味起儿时的乡下红白喜事场面。虽然物质匮乏时代,富裕人家操办酒席,总还是会办得风光一些。客人们坐满一大场,熙熙攘攘,那是最令人向往、称做十三花子的酒席,八凉五热,色彩斑斓,香味香形诱人,上菜开席,筷子舞动,只听得一片咂咂声。人人满脸红光,个个嘴角泛油,喜洋洋的乐;醉得像红脸关公一样者,东倒西歪,满嘴胡说,肯定是好一口的中年人。白酒是纯粮酿造,也许店小二偷偷掺兑了一些水份?怎奈白酒是个融合力极强的东西,与大肉相生相克,与主食为伍,与蔬菜为伴,不在乎水来占自己便宜,偷自己风光,不妒恨菜肴抢占自己镜头。

经济条件稍差者,能弄出个豆腐席,也不赖。纯粹的豆腐菜,上一碗豆腐,下一碗豆腐,干的湿的,汤的炸的,烩的炒的,煎的炖的,所用调料,不过食油食盐生姜辣椒大蒜大葱柿子醋。菜品林林总总,出神入化,令人感叹困难时期舌尖中国,照样魅力无穷,光芒四射。乡下土厨子,正儿八经土生土长土农民,将一大块豆腐能弄出个满盘满桌豆腐宴,白里透红,青红相间,红汤耀眼,五光十色,令人拍手叫绝,腮腺涌动。

想想看,这乡村美食,单一道菜的名字,就令人浮想联翩。白菜烩豆腐,青菜小炒油炸豆腐丝,烩豆腐丸子,麻辣豆腐,菜豆腐……酒饱饭足,再来一碗热气腾腾的菠菜豆腐汤,红油在汤里闪亮,菠菜在其间冲浪,葱花在汤上漂香,生姜调合面在里面散发热量。寒冷的冬天,正坐着吃酒席,猛然间狂风大作,温度骤降,大雪飘零,一碗滚烫豆腐汤,足令人周身热血沸腾,末梢神经通上电流一样暖和脉动,御寒祛冷,心口暖融融的舒服。

那豆腐家族集体亮相,不亚于当今任何一场选秀赛美大荟萃,吸引人眼球。豆腐家族秀一秀好身段,亮一亮好成色,品一品美滋味,即使已经醉眼朦胧,神志飘飘忽者,仍然会回味一桌美食的力量,一道豆腐菜的色味香形。客人虽不能具体概括出一桌美食的文化特长,胃口却知道那道菜早已穿行于胃肠的深处,胃肠已隆重欢迎他们的到来;那道菜勉强被胃肠接纳……

农人自种的大豆小麦谷子高粱还有荞麦绿豆红小豆,自已种植的红白萝卜大白菜,土豆红薯。那时还没有太多的农药,也不会有今天谈虎色变的转基因食品,人虽然活得比较清苦,但却生活得健康放心……

劝酒的来了,一个村的,虽然不胜酒力,也只好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以尽客主之宜,否则会被误认为看不起客人。该喝不喝,是要被客人怪罪的。

酒席文章4:故乡的酒席

文/马达加斯加野人

记得我小时候,凡听说哪里结婚、盖房子或生小孩等要办酒席时,得在心里盘算着如何能在父亲面前挣点表现,比如在放学后主动去放鹅,主动去割猪草或者去帮父亲拿烟倒茶等做点事,这样,在父亲高兴时,往往随口说道:“过两天你表叔家娶媳妇,我带你去!”即使是随口说出,不知道到时还算不算数的,但我还是想听到父亲说出的这句话。

到了那天,从整个村子里那袅袅飘起的炊烟中,就能感受到故乡酒席的丰盛,从那四处借桌子、借板凳的忙碌中,就能感受出表叔家娶媳妇的热闹氛围。在这种情况下,不光是小孩想去,就是大人谁又不想去呢。当然,我们是表亲,家人是不能全部去的,所以谁都在想办法争取呀,最后还是我用父亲说过的话而获得了去的机会。

到了表叔家那个村子了,因表叔家摆不下那么多席,加上他那个村子不大,又都是同性,差不多有半个村子的人家都摆了酒席。真是热闹,村里的男女老少几乎都在帮忙,都在忙碌着,你看,有的帮着忙这忙那,有的却坐在桌前高兴地聊天。不一会,只听有人喊了一声:“开——席——罗!”,顿时,所有的人便开始入座,所有人都围坐在桌边,品味着这飘浮着馨香的、浸透着欢乐的故乡宴席。

表叔家娶媳妇是我去的,而表哥得儿子时不管我怎么表现,父亲都不让我去而是让我妹妹去了,虽然这次妹妹去是合情合理的,但我仍为没去成而不高兴,便独自跑出家门,看着远处的村庄,似乎还能感受到表哥家的热闹场景,还能闻到那丰盛酒席的香味,想着妹妹能吃到这么丰盛的酒席而幸运呀!

时隔好多年了,我却从整天渴望故乡酒席的少年长大成人,也似乎从那被浓浓的酒味点缀的乡村走进了城市,也从梦想中的故乡酒席中,时不时走进了那些花红酒绿、灯影迷离的大餐厅大酒店里,虽然这里吃的是名菜,上的是名酒,在这里似乎只有应酬的笑脸,似乎只有似醉非醉的寒暄,仿佛再也找不到一种真实,剩下的似乎就有醉后的痛苦和醒来后的恍惚。

由此,我更是怀念故乡的酒席,它是纯朴民风的再现。尤其在那个连肚皮都填不饱的年代,办一次酒席不知要节省多久才能筹措这么多粮食,但农村人依然热衷于办酒席,照样能办出丰盛且有特色的酒席。但大家在送礼时大都是很少,就像吃一顿“自助餐”,也能让大家在一起品味播种的艰辛,感受着收获的欢愉。

有时,我也为故乡的酒席而感动。它是一种乡村的传统美德的传承,不管谁家有红白喜事,村子里的人几乎都行动起来,桌子板凳,碗筷瓢盆,为了一次酒席而是从每家每户集中起来,那些乡间妇女,叽叽喳喳,那些乡村的厨师,手起刀落,传统厨艺烹制的酒席令人胃口大开。红烧猪肉,凉拌莴笋、冬瓜汤或是海带汤……在整个乡村里飘香,在我的记忆中沉淀。

如今,故乡总显得有点空空荡荡,因为大部分青壮年都出去打工或进城做起了生意。前不久,在上海做生意的表叔的儿子,说过几天回来给他父亲做七十大寿,要在城里最好的“某某酒店”里办,说一定要把他父亲的七十大寿办得跟城里人一样的高档,我听后为表兄和表叔高兴,同时也为乡村的孤独而忧伤。今天,他们的生日、嫁娶等喜事似乎都在城里办了,故乡似乎在沉寂中遥望着远方,聆听着那渐行渐远的故乡酒席中的欢笑声……

酒席文章5:记忆里的乡村酒席

文/欧阳华丽

据说当年爷爷能娶上花骨朵一样的奶奶,全仰仗了那一桌豆腐宴席。

缺吃少穿的年代,好姊妹出嫁,奶奶送嫁到爷爷的村庄。爷爷为家徒四壁的主家做了一桌纯粹的豆腐菜,青菜酿豆腐,油煎水豆腐,豆腐丸子,反炸裹粉油豆腐,最后还上了一碗菠菜豆腐——红油在汤里闪亮,青菜在其间冲浪,葱花在汤上飘香,出神入化。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一个乡下伙夫,将一大块豆腐弄出个满盘满桌豆腐宴,白里透红,青红相间,红汤耀眼,令人拍案叫绝,腮腺涌动。奶奶的眼睛就有了点暗送秋波的意思。

从我记事起,爷爷每次去给人家做酒席都会带上我。按他的说法,我父亲结婚时正赶上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的困难时期,饭都吃不饱,不但没有摆喜酒,还让我生下来后像根豆芽菜似的,先天不足,后天得好好补补。

乡野之地,计划经济时期,物资紧缺,办酒席是一件奢侈的事,尽管如此,每有喜事,主人家一如既往地照办不误。头顶天脚踏地,几口热气腾腾的大锅,一个大厨外加几个人打下手,分工明确的亲朋好友便围着新垒的火光通红的大灶,来来往往地穿梭忙碌起来了。记得那时我也不得空,跟在大人后面东家凑西家借摆酒的餐具,案板、锅碗瓢盆,八仙桌、长板凳,做好记号,用后再洗净,逐一送还,不能有破损,更不能张冠李戴。

鸡、鸭、鱼、猪肉是农村酒席的菜肴主材,再穷的人家就是节衣缩食也要争得面子上过得去,尽量做到有荤有素。爷爷虽是土厨师,可手艺叫得响,讲究菜要做得好看、好吃。他心思细腻,能根据备下的菜品丰盛与否临阵调整,恰到好处地尽量运用。稍有不足的,里子菜、团子肉、粉蒸肉、红烧鱼再加上自家菜园的两个青菜,凑满六道,尽量不使酒宴桌显得菜肴单薄,让主家在乡亲中失掉颜面。略有盈余的,便能汤水搭配再加上两个菜,让主家脸上有光。

孩子们最愿意跟着大人去坐酒席,难得一遇吃个肚儿圆。大人坐完席后嘴唇上也汪着油光,有的人还故意用肥肉往嘴唇上擦拭,几日不擦不洗,专爱往人堆里凑,说些酒席上听来的乡野趣事。

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乡下的生活有了质的改变,不但有了专门的场地做酒席,还由村里统一置办了成套的锅碗瓢盆,托盘茶具,圆桌高凳。菜品也更丰盛,除了鸡、鸭、鱼,主家一般都要杀一头猪做满十二道菜,寓意为一年十二月,月月满盈——肥而不腻的团子肉、外酥里嫩的红烧鱼、清香滑糯的粉蒸肉、入口即化的肉丸子、不柴不腻的扣肉、鲜得让人舌头转不过弯来的板栗土鸡汤……爷爷的手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不用因为有限的食材,为主家绞尽脑汁撑住场面了。

每逢做席,我最愿意做的一样事情就是去看爷爷做菜。爷爷一把菜刀在菜案上舞得呼呼生风,砍、剁、削、切、捻、轧、剥、抽,很快案板上就整齐有序摆上装好盘的各式菜肴。他一边用肩上的毛巾擦汗,一边不停地吩咐人配菜下锅,锅铲在大铁锅里上下翻飞,油光水气里蒸腾起薄雾,炉灶里猩红的炭火照耀着他通红的脸颊。不多会,猪肉香,炸鱼香,土鸡香,便直往鼻子里钻。

菜肴虽是农家菜,没有城里酒店餐馆里丰富的佐料,可爷爷凭借自己调制的调料,照样把菜肴烹饪得食客们吃得碗碗见底,人人称赞。

早些年,手里有了钱的乡亲一时也流行起到小县城的酒楼待客,可几桌菜吃下来,人们摇头惋惜之际,又追忆起往日村里祖孙三代齐坐席的喜庆。

今年是爷爷的80大寿,依着爷爷的意思我们没有在城里酒店办席,也没有预约一个电话就能一条龙服务到家的流动酒席,而是请村里最好的大厨——高松叔给爷爷做80大寿的生日宴。高松叔做活干净利索,炸、煎、蒸、炒,样样精通,热菜、凉菜、汤菜、扣碗,无一不精,而且菜色与时俱进,不单单有鸡、鸭、鱼、猪肉、蹄髈,还增加了牛排、鸡尾虾、螃蟹、鱿鱼之类的高档菜肴,加上糕点和甜汤,足足有十八道菜,跟城里的大酒店比起来毫不逊色!大家坐在洒满金灿灿阳光的庭院中说农事,聊家常,推杯换盏之际,有人再说起当年那桌豆腐宴,爷爷奶奶满脸皱纹都酣畅地舒展开了,就像盛开的菊花瓣,吐露着幸福的芬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