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节日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节日的文章1:吃糖的节日
文/聂翠青
现在大多数城市的孩子,已无从体验旧时乡间孩子成群结伴看社戏、丢盹瞌睡守岁熬年、一路串门拜年一路收获的愉悦了。大人何尝不是如此。不过,城市与时代也并非将民俗风情剥夺得一无所有,正月十五吃元宵、五月端午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城里人、现代人吃得丝毫不比乡下人、过去人逊色。还有腊月二十三吃糖瓜(饧糖),临近二十三的那几天,大街小巷便满是卖糖瓜的小商小贩,尽管天寒地冻,路人行色匆匆,但都不忘停下车子买几块糖瓜。
腊月二十三是吃糖的节日。相传腊月二十三是祭灶日,灶王爷要在这一天上天述职,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人间家庭中所发生的事情,直到大年初一才返回。因此人们要在这一天祭灶,给灶王爷上香上供,供品中最主要的是糖瓜,为的是让灶王爷吃上以后,将嘴封住,免得上天后乱说。如《清嘉录》所说:“是夜送灶,谓之送灶界。比户以胶牙饧祀之,俗称糖元宝。”因此过去祭灶时还要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通常,祭灶完毕,人们还要品尝糖瓜。对此,或许人们会认为是跟着灶王爷沾了光。其实,腊月二十三吃糖瓜,并非人们的顺便性行为,由此而成俗至今。它应当是一种专门性行为。民间认为灶王爷是“一家之主”,掌管着每家每户的柴米油盐。对于旧时处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状态中的人们,生活是非常艰辛的;而衣食住行中的食,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更是重中之重,“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解决肚子问题是当务之急,因此,人们要在祭祀灶王爷、讨好灶王爷的同时,也往自己嘴里放块糖,不仅是解馋,也不仅是沾光,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事关一年柴米油盐的节日里,让每个人的嘴里都香香甜甜。其功用如同人们在大年初一贴“福”字,结婚时贴喜字一样,祈求从此福临门、喜临门……
关于节日的文章2:我们的节日
文/张维民
龙年悠悠的钟声,随着新的祈望,回响在龙的国度。龙是华夏儿女的图腾,龙腾虎跃、龙狮欢舞、龙凤呈祥、龙马精神,人们对龙年寄予太多的情感和心愿。点亮阿拉丁神灯,我期望光景里,多一份传统文化“图腾”的回归、守望。
一个人呱呱坠地时,父母就留下了图腾,这就是生肖。生肖是龙子龙孙,独有的人生图腾。龙年,属龙的自然多了份自豪,多了份新的向往,总想龙行虎步,更有成就。是的,龙是国人共有的图腾,这一年的心愿,也许赋予太多的、更深的内涵。作为一名龙的子孙,对龙图腾肃然起敬。我本属蛇,雅称小龙,这条小龙曾穿行于乡间、农田、老宅,对乡土有着特殊的深情。
于是,久住城镇“鸽笼”的我,曾无数次回到故乡,想起赤足走过的田埂,曾经倾注汗水、风霜的乡野,想起与泥巴打交道的日子,不免捧一把泥土的芬芳,掬一手故土的甘霖,心中荡漾原生态的缕缕乡思,化作心中永远的深情。故土的水淡而清新,故土的菜绿而新鲜,故土的米糯而甘甜。乡土永远是每个人心中的图腾。
故乡金村有条走马塘,经过故土腹地,成片的乡土让给了大河,那是太湖连接长江的新龙脉,是惠泽太湖儿女、还太湖碧水蓝天的丰碑。在乡亲心中,这条大河,似乎成了新的“图腾”。于是,乡亲举家离开了先祖熟地,融入新的生活圈,拥抱新的未来。龙年来临之际,我再次踏上故土,大河似长龙,在阳光下闪着万千碎银般的鳞光,如龙的身影在轻轻摇曳,大桥、河闸如彩虹飞架,给乡土带来新的气象。
今天,面对拔地而起的高层“花园”,面对阳台上舒展的绿意,昔日田野上走来的村民,对农耕生涯、风土人情,心中升腾起岁月新的“图腾”,不免对农耕生涯、风土人情,恋上隽永、怀旧的心境。于是,有的利用假日,有意到乡间走走,挑些乡间土菜,有的渴望有份劳作,抑或是新生活的雅兴与补充。
可喜的是,文化的春意带着姹紫嫣红,正款步走来,演绎着婀娜多姿的春曲。新的朝霞里,一群群昔日的泥腿子,穿上多彩的唐装,挥洒新生活的舞姿。太多的原生态农民,淡出了农耕生涯,融入多彩的城市节律。小区里邻里文化、会所文化,也在陌生的心土上,长出农耕文化新的“图腾”。传统文化也带着泥土的芬芳、农耕文化的气息,如春燕翩然而归。故乡金村那个传统的庙会文化,就如一坛老酒浓香四溢,似乎成了乡民心中归来的图腾。
传统文化正如广袤的乡土,那么厚重、宽广。龙年,我没有太多奢望,总渴望每个人心灵深处,也如乡土、乡情一样朴实、厚道,如乡河、老井一样清澈、纯洁。渴望文化的春天里,传统的文化带着现代文明的气息,带着农耕文化留下的遗产,走向心灵的原野、社会的舞台。让走向城市化的市民,依然充满泥土的深情、邻里的挚爱、图腾的元素。期望离开故土,走入安置新区的乡亲,每一个日子更加美满、幸福、安康。总想哼一首古老而又清新的河阳山歌,总想到乡土的原野,去放飞心灵的图腾。总盼岁月变得经典、富有图腾的灵魂。
龙的图腾喷薄万道霞光,金色的原野上,小草含情,百花吐艳,燕呢鸟鸣。让龙的图腾,引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期盼新的岁月,充满恬淡和谐的乡土之情,让传统文化回归、融入到城乡一体的好日子。这就是我龙年最大的祈愿。
龙年最大的心愿就是:期待家人、朋友、我可爱的学生们都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
关于节日的文章3:妈妈的味道
文/冯捷敏
春暖花开,节日临近,我常思念妈妈。好几回梦里,下班急冲冲骑车往赶路,不回自家,是去看妈妈。
妈妈还住在堡子里那间南屋,自理生活还照顾上学的孙辈们吃饭。一进院就能看见门口小灶间的炉火,锅上热腾腾的蒸汽飘散,发散着我熟悉的饭菜香味。你不由得呼喊着“妈妈—”,走进屋里。
妈妈是远近闻名的巧手,能把最平常食材做成我家独有的美味。白面、大米细粮不必说,莜面会做多种花样。玉米面能摊黄,软软的带着甜味。高粱面也能做煎饼,脆脆的到口酥。土豆泥做糕,像豆沙一样有一种口味。蒸的各种各样的馍馍、烙疤瘌饼上下都用烧热的河卵石,省油又可口。就是杂面拌汤,也会加进些蔬菜,调入油盐,变换着口味。热腾的蒸汽朦胧,飘荡熟悉的香味……回味无穷。
我最享受妈妈做的面。她老人家会算,星期日休息,节日放假,总提早一两天准备。门口小菜舖售货员就是参谋,紧俏的菜还提前预留。
做面食和面占一半,切面硬,拨鱼儿软,抻面劲道。凡做面都要一次用好水,提前醒着,中间再揉几次。面与水的恰好比例,全靠多年经验。
好手艺还得好家什,爸爸在世时配齐了各种面食的用具。过去全家人口多,大面板有半盘炕宽,擀杖最长的差不多够一米,擀面费劲也最得劲。拨鱼铲子、削面刀等家里全有。
妈妈会擀面,圆圆的面团几个回合就成为薄薄的大片,顺序折叠起来就是一条。只见她刀起刀落间,有成为分离的小段。再一揭一提一抖,手中就是一把面条。白白的,柔软的,像挂面一样细,长够二三尺。有时不切条切柳叶,刀错着角度起摞,成罗的面片都是小三角,抖开就如同柳叶形状。人少时,还做削面,断面菱形的长条落入沸水中,溅起小小的水花。做提筋或拨鱼儿,把面从面铲或磁盘里拨出,圆圆的如同泥鳅入水。还有猫耳朵,面片切成小方块,用拇指一压一卷,就是微微翘起的耳朵,攒在一起又像花朵。妈妈年岁一年年增长,自己擀不动,就指挥着儿孙们代劳。她微笑着指挥,不时用浓重的乡音指点,还可能下手示范一二。
另一半是打卤、做调货,面食的美味全凭妈妈的看家手艺。鸡蛋、西红柿、木耳卤加香菜,最普通受欢迎。那时反季节蔬菜少,秋季就得做西红柿酱,经常一忙就是整天,剥皮、切碎、煮熟、加盐,装入玻璃瓶内还得蒸汽杀菌密封。因为精心各个程序,很少有变味起白蒲的。一冬一春吃的西红柿酱,略带着发酵的香味,久久留在舌尖上。肉末、蘑菇,加时令菜蔬,用香菜、花椒油提味,又一番境界。普通的熬菜种类多,茄子搭西红柿最适合浇面。
荤的数煎猪肉有味,选肥瘦适中的连皮五花肉,切成小薄片,炒够火候,耗出油脂,再加葱、姜,喷上酱油、醋。它既有炖肉的肥腻,又有烤肉的滑爽,地道山西风味。再浇上一勺“懒调货”—— 用花椒油炝锅,放入醋煮开,再加葱花、酱油、盐味精,最后滴几滴香油。北京人叫“醋卤”。配上各色菜码,黄瓜丝、胡萝卜丝、白菜心、海带丝等,千万不要忘了配“香菜”。朴素爽口的味觉别具一格。
妈妈的欢乐和幸福,就是子女工作有成,家庭和睦,孙辈们健康成长,学习进步。她乐意为全家做可口饭食,喜欢家庭团聚的氛围。我们贪婪妈妈做出的味道,也是体谅老人的心情。每到星期日,节假日,大家尽量来和妈妈聚会。大姐、二姐、三姐,小妹、小弟,还有我们家,包括侄男外女够20口人,总把不算小的房间挤得满当当。大家买来食品礼物,表示孝心。帮助菜案、面作、灶台劳动,分妈妈的辛劳。妈妈的关心和爱,妈妈的饭菜味道,其乐融融的家族,就是我们共同的财富和享受。
好想吃妈妈做的面。才坐稳她就为我盛上一碗面,亲自浇卤,还夹上诱人的煎猪肉和菜码……久违而熟悉的香味立时勾起口腔、胃肠和全身的欲望。可是,我看不清妈妈的脸,接不着那碗面,朦胧中只听得见她关切的问询。我大声喊:“妈妈—”、“妈妈—”,她没有答应……我是在做梦!
妈妈的味道,就是爱的味道,就是美好回忆,就是难舍的骨肉亲情。这味道就是家里的饭菜,那永远难忘的面食和家做菜肴。
关于节日的文章4:在夜晚 在黎明 在路上
文/朱定
此刻,是节日,我们的节日。
记得,作别晚班那天,特意赶了个早儿,站在黄金乡轰鸣颤抖的印厂二楼,咂摸夜的开始,触摸夜的尽头。
那一刻,阳光透过厚厚的窗帘,探身而进,执意在水泥地板留下一些刻痕。黄金乡的鸟,相伴多年,从未谋面,早各各占据枝头,和鸣对唱。窗外,芙蓉中路移植而来的香樟,叶脉深翠,枝条舒展,馥香袭人。
今夜,相同的气息在这里酝酿,静静的波澜从这里生发。这个大开间办公室传导的声音,以方正的步伐、光波的速度,向热土的每一个角落奔驰。走三湘,行四水,如期而发,如是铺陈。
这里的主人,事了搁笔去,深藏功与名,找不到他们留下的痕迹。
他们属于这里的夜。他们的晨,留在梦中的呢喃,醒后的浅笑。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夜行者,晚班人。
这是一群规矩的人,规矩如天上的星座。不管月明如镜,抑或密云排空,他们总在自己的位置,或纵情闪烁,或欲语还迟。更多,则是侧身光亮和云彩后面,出处不祈人知,名号从不告白。他们,只是星星,夜的儿子或女儿,夜的伴侣或情人。
这是一群本分的人。外面的天空,很大,很高。他们的天空,就是眼前一张纸。没有叩弦顾盼的神气,没有目送飞鸿的闲适,没有悠然南山的飘逸,没有升帐中军的雄阔。他们更像脚踏大地的耕者,凭手艺吃饭的匠人,修修剪剪的园丁,经营着这片天空,看护着这片天空。
这是一群沉静的人。浅夜,那辆喷印“湖南日报”四个鲜红大字的硕长班车,跨越桥梁和隧道,河东驶向河西。此刻,属于夜的各种欲望已见萌动,白天的喧闹犹在街道流传;夜深,黎明尚在天的那一边,回程的班车,孤独行驶在没有音乐的街道。残月如钩,路灯也疲倦地合了眼。夜的单纯,路的纯粹,赋予这群人格外的气质:色清如水,波澜不惊,宠辱两忘,沉静淡然。
这是一群懂得涵养的人。他们,来自不同的方向,来自不同的岗位,却总能天然地相溶,滴水成珠,汇涓成流。每一个小小分子,让一让,靠一靠,彼此之间便没有了缝隙,没有了距离。流而不放,动而不乱,静而不腐,这个群体总有无穷无竭的活力。
这是一群懂得使命的人。什么是使命?很少有谁把这两个字挂在嘴里。晚班的兵,见过大场面,排过大阵仗。枕戈待旦,百炼成钢;营门一开,势若虎贲。百战不言败,上阵不退缩。这样的兵,就是懂得使命的兵,就是履行使命的兵,就是可堪驱使的兵,就是值得信赖的兵。
这是一群懂得感恩的人。蒙受领导万般关爱、呵护,不骄;手握稿件生杀予夺之责,不傲;面对责难、委屈、误解,不逞;不折不扣执行上级意图,守规守矩,收放有度,不纵。知足,知不足;知止,知不可止。这样的境界,是真感恩的境界,真明白的境界。
十年同船共渡,十年桃李春风。
记得那夜,山崩地裂,我们失语低头,一起抒写无尽的痛,笔起笔落,只有黑白两色;
记得那夜,举国欢腾,我们一起把自豪与骄傲洒满天空,在纸上留下恣意张扬的大脚印;
记得那夜,天寒地冻,我们一起堆积温暖,试图最快融化冰雪,为踉跄的归人铺垫回家的路途;
我们一起奔走探访湘江边最美村镇的路上,我们一起在湘闽赣老区的密林中无语穿行,我们沿着青年毛泽东之路,感悟解读人生和信念的密码……
我们哭过。送别我们的战友和姐妹,谁都不愿压抑,放声大哭;
我们笑过。一个好版面,一个好标题,一篇好言论,都能引爆幸福,笑声持久弥漫。
此刻,晨阳里,包裹在温柔的光线中,深深地感激。
十年。我有幸和这样的夜在一起,和这样一群人在一起,与有荣焉,与有荣焉。
十年。洗涤,沉淀,过滤,净化。有人来到,有人离开,这个群体始终声息不动,本色不改,阵容不乱。来到或离开,夜都会给他们留下共同的印记。这样的印记,是生命时光额外赐予的财富,是可以炫耀或不可示人的神秘私藏。
夜行者,晚班人。
他们的夜,是孕育,是重生,是创造;有他们的夜,生动,鲜活,真实。
夜是他们的路,路的前方,一定是早晨。
此刻,是夜晚,是黎明,是路上……
节日快乐,兄弟姐妹!
关于节日的文章5:节日里的成长
文/朱艳莉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过年,觉得过年与其他的日子不同。所以,那会儿,我会在过年前,偷偷地翻看日历,小心翼翼地在那页日历上折一个角,然后在心底里默默地、焦急地期盼。
直到,母亲从地窖里取出存放一冬的萝卜;直到,她把浸泡好的黄豆挑到加工坊;直到,她取出收藏已久的红薯糖;直到,她翻炒着香气四溢的芝麻花生……我才突然惊觉,春节终于来了。
在年夜饭上,父亲会一边高兴地喝酒一边兴致勃勃地向我们描绘他心目中幸福生活的蓝图。我大口地吃肉,使劲扯过一个鸡腿,趁父亲说得正起劲时,又飞快地把几片带鱼转移到碗中,直到饭菜所剩无几,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饭桌。我躺在床上摸着鼓鼓的肚皮,竟不由自主地抱怨自己的肚子太小。记得有次因为贪食,我肚子太胀不舒服,午夜里父亲抱着我沿着漆黑的乡村小路狂奔到村卫生室,直到我吃下消食片后,才慢慢地抱着我回来。那年,我七岁。
随着年岁的增长,渐渐地不再那么急切地盼过年了。在外地参加工作头一年,打电话对母亲说,“路上堵,我不回去过年了。”晚上和同学在宿舍煮速冻水饺,守着一台二手市场淘来的旧黑白电视机看了春晚。凌晨,伴着新年的爆竹声,我拉紧被子轻轻地抽泣。一遍又一遍回想,父亲抱着贪吃的我奔向村卫生室的场景。
第二年春节,我赶上年三十的末班车。正在做饭的母亲说,“外面的饭不好吃吧?这脸越长越小。”我埋下头仔仔细细地洗白菜,装作没听见。其实,我喉咙内不知何时有了个“疙瘩”,噎得我说不出话来,眼泪一圈圈往上涌,我使劲咽了又咽,“还是家里的猪肉白菜馅的饺子好吃,我最喜欢吃家里的咸菜。”我故意岔开话,抬起头看了看母亲,看着她脸上一圈圈的皱纹。这些年,我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可父母亲脸上的皱纹,却越来越多。
以前的日子虽沉厚,却像一段未了的情,浸印在骨髓里的印记,就像雨后的阳光。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也是新一年初始的日子。新年了,我希望初始的日子都是好日子。就像儿时,急切、默默地期盼。
关于节日的文章6:六月六
文/王祥夫
城里的节日向来像是要比乡下多一些,有些日子虽说不上是什么节日,也竟让人喜欢,比如六月六,这本不算是什么节日,乡下这一天怎么过?鄙人是不得而知,但在城里,一是要晾晒衣物,皮毛棉麻,一起拿出来见见太阳。二是要吃一顿西葫芦炖羊肉——再差也要包顿西葫芦羊肉馅儿饺子。这就显出六月六和其它日子的不同,也竟像了节日,孩子们的开心还在于晚上可以看流萤,白天看蜻蜓。
民间所言,六月六,百虫出。吾家旧居紧邻护城河,蜻蜓像是多一些,但多是那种蓝蜻蜓和黑蜻蜓,即至看到红蜻蜓还是多年以后的事,京华护城河一带,到了夏日的傍晚,红蜻蜓成百上千,什刹海那边也一样。两年前在桂林,塘里的荷花早已开过,只剩下一塘的枯荷和残梗,却照样有红蜻蜓飞来飞去,桂林这边的红蜻蜓小一些,飞来飞去格外得红。蜻蜓是昆虫里的飞行高手,可以在空中飞飞停停,一动不动停在半空,然后再飞,这本事别的昆虫没有。蜻蜓的头大,而眼睛更大,水灵灵的,所以鄙乡有称蜻蜓为“水包头”的,想想,真是很形象。小时候喜欢蜻蜓,却总是让你捉不到,记得有一次母亲不知从什么地方给我捉了一只蜻蜓来,兴冲冲地拿给我,现在想想,母亲是怎么小心翼翼地捉到的那只蜻蜓?只此一件事,总让人忘不掉。关于蜻蜓,还记着邻居家王姨有一只玉蜻蜓,但不是汉玉的那种,是首饰,翅膀会动。而真实的蜻蜓不惟翅膀会动,头也会动,蜻蜓的头和身子相连的地方像是有个轴,转着动,样子十分滑稽。
年轻的时候,曾梦想着去做一个昆虫学者,头上戴那么一顶巴拿马草帽,手里是捕捉昆虫的漏头形网,一边走一边挥动,蝴蝶蜜蜂纷纷落网。及至老大,再没了这种想法,但偶尔一两只蜻蜓飞过来,或忽然落于眼前,还是有要把它捉住的想法。还有那种叫豆娘的小蜻蜓,宝蓝色的身子,翅膀却是黑的,一旦落下,翅膀就会合拢收在背上,这和蜻蜓大不一样。蜻蜓落下来的时候翅膀不会收拢,只会稍稍向前垂着一点。
说到蜻蜓,其实真没有什么好说,有池塘的地方照例就会有蜻蜓,蚊子多的时候抓一只放在蚊帐里它会把蚊子全部吃掉,这真是比任何的药物都好。龙安堂堂主画家耀炜说下一回你该写一写蜻蜓了吧?我就觉得是该写一写。这真是很怪的事情。画了那么多蜻蜓,对蜻蜓以为了如指掌,但翻看昆虫图册,才知道还有全白的蜻蜓。鄙人画蜻蜓,多配以枯荷,不少不耻下问的朋友还屡屡问我荷花枯萎了还会有蜻蜓吗?这就又让我想起了桂林,桂林是个好地方,风光好是自不用说,螺丝粉之好是别处少有。北京街头也有桂林米粉店,味道可真是差之太远。用陈绶祥老兄的话是:那是米粉吗?那是味精拌面条!他有资格说这话,因为他是桂林人。其实以鄙人的经验而言,只为去吃一碗螺丝粉,也值得去一趟桂林。
当然,一路的坐船在漓江上还会看到许多的小红蜻蜓。
关于节日的文章7:7月的悲伤1
文/风雨问人生
7月7的晴朗。代表着幸福和浪漫的节日,我也是如此。拿着11朵玫瑰和结婚戒指,在我们相遇那见咖啡厅11号桌上点着我们共同喜爱Cappuccino ,慢慢品尝。时间总是很快的就那么的到来,总是面带微笑,总是那么沐浴春风。你点了一杯拿铁,我诧异的问:恩怎么换口味了。‘其实拿铁很不错’也许我很紧张没有察觉到她的异样。‘梢等下,马上就来’我来到那个钢琴台上,‘很抱歉,打扰大家的时间,今天我和我女朋友相恋一年。我希望大家做个见证!’弹着那首我给她写好的歌。
7月7的那天,你就想那美丽的天使在那守侯着我的出现。谈谈的暖意传到我心间,你总是那样的善解人意。你的微笑总是那么的沐浴春风,还记得我们彼此牵手浪漫雨中吗?还记得我们的誓言吗?你的一言一行我记在心间。虽然我没有说出来,但是我真的爱,爱你胜过爱自己。我们前世无缘只为今生到老。只因这段情,我原付出生命和财富。我真的很爱你
转过身的那分钟,看到你满链的泪水。我拿出那结婚戒指为你带上,我看到你微笑的对着我‘你真是傻瓜’‘我一生都做你的傻瓜好吗’我好幸福。我终于找到陪我度过一生的伴侣,我大声说出我的幸福,我爱你!诗雅。11朵玫瑰象征我们的爱情一生一世!你愿意吗?沉默的回答,让我瞬间的幸福跌落谷底。‘恩’一声微不足到的声音,让我感觉幸福原来是这么的温暖。
在路上说‘阿辉,有些事情我想和你谈谈。’‘什么事情,’看到她一副欲言又止,我笑着说‘结婚的事情先不急,等我们存点钱。把首付先交了在结婚’‘辉,我不爱你了。我们分手把。’到现在还是蒙蒙昏昏的。想起那天,心有痛了。好痛。
关于节日的文章8:长水情长
文/沟里来客
今天又是冬至了,这个节日又叫"鬼节",是給去世的亲人烧纸钱的日子。这让我忽然想起一位让我终生念想的人,他就是我的去世了多年的姥爷。
我姥爷其实是姥娘第四任丈夫了。听妈妈说,姥娘和第一任丈夫离婚,第二、第三任丈夫因病去世的。姥娘真是一位苦命不幸的人,她经历了几次大悲大痛,生离死别的女人,妈妈姊妹们也跟着姥娘经历了风雨人生,姥娘带着妈妈、姨姨、舅舅在漂泊不定中度过的。长水成为姥娘最后的人生一站,只有第四任丈夫和姥娘在长水这个小山村里共同度过将近四十年的岁月。
姥爷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也没文化,听说参过军,当过兵,当了逃兵跑回村里藏起来。他一直孤身一人没有女人,姥娘第三任丈夫去世后才把他招回来的。在我的记忆里,姥爷不知何许人,也不知姓甚名谁,只知道是我的姥爷。他在世的时候,常常来我家帮忙,给老爸种地锄地,尤其是扬场的行家里手,打下的粮食没有任何的杂质。在庄稼地里姥爷经常给我讲一些抗日故事,那是我最爱听的了,那也许是他的亲身经历吧。但真正让我佩服的是他懂的很多很多天文地理历史知识,有时候连我也不知道。在几十年的日子里,姥爷为家庭做了很大的贡献,把姨姨、舅舅当成亲生的看待把他们扶养成人,尤其把舅舅培养成读书人成为国家干部。他不仅疼爱姨姨舅舅也非常疼爱外甥,特别是我。
常记得在1990年,我考上师范学校,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姥爷亲手塞给了我50元。这在当时那个经济条件下,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呀。记得舅舅挣的月工资比这多不了多少啊!这50元让我记得一辈子的!让我的内心经常有一种隐隐的愧疚,相比之下也让我想起了一件心酸的往事。我在乡里小学五年级读书的时候,常记得一个月的伙食费5元钱。就因为我们家庭贫困交不起,第一个星期天我回来,爸妈说家里没有钱,等下一星期给,第二个星期天老爸跑遍全村都没有借到5元钱,包括刘氏本家也借遍了。第二天我两手空空去了学校,炊事长问我要5元的伙食费,当时我心里难受极了,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我嚎啕大哭起来,当时韩六十四老师挽救了我,給我解了围,韩老师说,这孩子家里穷,缓一缓給吧。那一刻也许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这件往事也深深刺激了我,同时也激励了我。直至今天我也没有向村里,刘氏本家借过一分钱,即便在最困难的日子里!如果现在有人真的给我500元甚至5000元也没有那时那地的感觉了,因为我没有那时的窘况了。人在最困难的时候,有人向你伸出的那一只手会让你刻骨铭心的。50元、5元两个不同的数字让我懂得了人情的温暖和炎凉!
回忆往事让人想起很多的感动和无奈,姥爷就是最让我感动的一个人,因为是他在70多岁高龄的情况下,经济本来就不宽裕的条件下,給我50元,除了父母以外,他是唯一一位接济过我钱的恩人!舅舅安葬他的时候我给添了200元,那时是我一个月的工资。这也许是对姥爷逝去的灵魂最大的安慰吧!同时也是对我灵魂的宽恕吧,因为自从我参加工作后很少去看望他老人家。他就孤身安葬在长水那一方水土中,因为姥娘去世后,舅舅把他安葬回老家去和第二任丈夫合葬了,姥娘可以说是魂归故里,入土原地了,了却了姥娘的遗愿。只有他一个人在寂静山村里,没有人和他说话。我想什么时候能和舅舅重回长水給他老人家磕几个响头,烧几张纸钱呢!
姥爷离开我们20年了,身处异地的我再没有回过长水一回!这个地处晋西北的小山村在地图上丝毫没有她的名号,但在我的童年里却有山、有水、有人。那长水村前的长流水在我的心里永远回旋流淌着。
今天是2015年冬至,地底下的姥爷您好么!
关于节日的文章9:糖果味的“六一”
文/沈温婷
“六一”,是一个属于我们的节日。在这一天,我们可以无拘无束地玩耍,什么都不用想,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甜甜的微笑。
“六一”该怎么过呢?捉迷藏、萝卜蹲……数也数不过来,而我正在幻想着一个独一无二的“六一”节!
彩带飘拂,欢笑连绵。“六一”的气氛开始冉冉升起,包裹着整座校园,连再熟悉不过的班级也变得陌生起来,每个同学都在忙着装饰班级,连“捣蛋鬼”也在帮忙。这时,老师迈着轻快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她用神秘的语气说:“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个surprise(惊喜)!”话音刚落,下面“哗——”的一声讨论开来,如同千军万马在厮杀。紧接着,老师带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教室,打开门一看:里面装满了色彩缤纷的糖果。我们个个惊讶地把嘴张成一个大“O”型,等大家反应过来,立马撒腿扑了上去,有的躺在“糖海”里闭目养神;有的则抓起大把的糖往嘴里塞,还一个劲地说:“老师,准备这些肯定花了不少钱,不吃就浪费了,多吃点也许能为老师省点钱呢!”还有的在大声喊着:“sweet,sweet,许多的sweet!”女生们在地上抓了一大把糖果往天花板上一扬,大喊着:“下雨啦!下糖雨啦!”淘气的男生们在打糖仗,甜甜的糖果砸在身上,心里却是满满的幸福。
这就是我想要的“六一”节,像糖果一样甜蜜的“六一”节。
关于节日的文章10:妈妈,节日快乐!
母亲节快乐,妈妈!
妈妈,谢谢您一直操劳,女儿我至今未陪伴在您的身边,请原谅!
妈妈,我送您一束康乃馨,愿您健康,开心!
妈妈,我知道我一直让您放心不下,我会在远方好好的,我会自己照顾自己!
妈妈,不管小时候惹您生气,还是乖乖的,您都包容我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女儿!
妈妈,我多想尝尝您做的饭菜,多想陪您看电视,多想带您走遍大江南北,恕女儿力不从心!
妈妈,我以后会幸福的,您会支持女儿的!
妈妈,女儿爱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