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呐喊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呐喊文章1:悲痛中的呐喊
文/一抹残阳
回首往事,如缕缕悲伤的忧丝,那是看不见的痛。滴落的泪,划过心头的伤,夹杂着父辈们的埋怨,懦弱的自己总是悲悲切切。也许终究我的宿命要归属于那凄凉的荒野……!默默的努力,一颗包容的心换来的总是谩骂和责备!
今天是腊月26了,可是我不曾有一点过年的喜庆。好想逃避这充满忧伤的世间,回归于自我的乐土。世人总说人间有爱,可我的世界里,没有品尝到半点爱的滋味,一个没亲情的人,活着如同行尸走兽。有人的活着已经死了,也许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花花世界对于,一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来说,应当是何等激情与奔放啊!可是,心死了的人只能冷眼看待别人的幸福。我希翼着所有的人都顺顺利利的,让坎坷和遭遇远离他们。
昨夜我又入梦了,不应当是今天,因为我害怕夜,夜里我从不睡觉。梦里没那么多的怪罪,梦里没有那么多的斥责,梦里没那么多的抱怨,梦里没有你那熟悉和刺耳的教训。你天天都说我不如别人,那又为何生下我呢?其实我也不想来到这个没有快乐的世界,没有幸福的家,我又能去怪谁?怪你们?怪上帝?我没有,我只是默默的任命了,觉得这也许就宿命。
我不喜欢春天,虽然那里个季节的雨是柔弱如丝的,虽然那个季节的阳光是会微笑的,虽然那个季节的蝴蝶会翩翩起舞,那翩跹的舞姿在风里荡漾。我见这些了都会流泪,因为再好的季节都有会您的对我的斥责陪伴着。我经常问自己,我该如何去奋斗,如何去努力才能逃避,您的责备。我迷茫了……怀疑了!现实的环境我能做的都做了,也许我没有那个你认为,别家的孩子或儿子的能力吧?我从不卑微,但是您的眼里,我是玩世不恭,一事无成的人!大了,我已经大了,不再是不更事的孩子了。我曾流浪去多处地方,我的目的莫过于逃避您的训斥。自小我就很独立,从不主动开口有求于你们,我知道,一有事让您心烦您就会教训我。
童年,那在世间大多数孩子的身上,都是那么的纯洁那么的灿烂,至少会是烂漫的季节。满山的野花,暖风的芬芳,隔壁邻居家的紫桑树,姥姥口中的白娘娘……!这些我都没用从这破败的家庭里获得是,我只明白孤坐桌前,拼命的写作业,做课外资料或是忙着做些家务。看这他们快乐的戏闹,看这他们在老鹰捉小鸡,望着那些雀跃模糊的快乐,我醉了!那时,觉得自己是一只自由的鸟儿该多好!慢慢的知道了有句话叫“海阔任鱼跃,天空任鸟飞”,这句话便是我一生最大的梦。
大了,我默默的看着,许多人,许多我要好的同学都悉数去了自己梦想的大学,我的努力就这样白白的浪费了。十一年的奋斗,终究没有心愿达成,并不是我没有考好,只是没有银子。我也不曾埋怨你们,我选择了,独自去流浪,去实现海阔天空的生活。
其实这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其实这世界根本没有自由,妄想的多了也便成了希望。我该何去何从?人生如果要是选择该多好啊!凄凉的夜孤独的心,默默凝视着空白的屏幕胡乱的发泄着自己心头的愤懑,苦涩的文字或许是我最好的伙伴。
五柳先生那里或许能有我的快乐,“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我走出家门,黑色氤氲吞噬了前方的一切,小区的车辆仿佛垂死挣扎的怪兽。我小心翼翼的往前挪着艰难的步伐,生怕那些怪兽猛地向我扑来。冰凉的冬雨带着撕碎的碎雪片轻轻的吻在我脸颊上,凄冷嗖的一下钻进了我的心扉,身体猛颤了颤,踉跄了几步险些跌倒在泥泞里。
凄凉的步伐还在前行,不知道我的忧郁何时能冲破弥漫着阴霾的困顿,算了吧!我真的好累想歇歇了!
呐喊文章2:声声呐喊
文/吴旋
您那深邃的目光,透过眼镜,依旧审视着这个世界;您那敏锐的眼神,透过心灵,依旧温存着这个世界;您那浓密的胡须,透过嘴唇,依旧诉说着这个世界。您痛惜着国人的麻木与无情,也惋惜着民族的茫然与尊严。
在我看来,鲁迅先生就是中华民族坚强精神的脊梁柱,他在《呐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那时的人们。八个字深深蕴含了对人们的怜惜与悲伤。也正是因为这八个字,让我读懂了别样的精彩。
还记得吗?那个穷困潦倒、好吃懒做、无所事事,向往着上流社会却又只是社会最底层的孔乙己。在酒店里是常常被取悦的笑柄,而在生活中却以偷为职业,最后因为偷富人家书而被打折腿,一个人静悄悄离世。
还记得吗?那个“望而无际、守着瓜地,戴着项圈的英雄小少年”。儿时陪伴作者玩耍的闰土,陪作者月夜管瓜地的闰土。时间总会一点一滴地改变着什么,作者再回故乡后,闰土见到作者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
还记得吗?那个“质朴且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对权势者有着本能不满的阿Q”。他只是旧社会里的一个贫困农民,他的软弱只会被别人欺负,却还要去欺负比他更弱的弱者。不会正视自己,总是自欺欺人的人,最后只会在屈辱的奴隶生活之中死去。
读过很多文学作品,鲁迅先生的《呐喊》却让人回味无穷,给予读者无限的遐想和理解的空间思维,久而久之便荡气回肠了,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总是会让读者去深深反思着什么。
呐喊文章3:自行车的呐喊
文/贾博
我叫自行车,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我的:自行车,又称脚踏车或单车,通常是二轮的小型陆上车辆。人骑上车后,以脚踩踏板为动力,是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英文bicycle。其中bi意指二,而cycle意指轮,即两轮车。在中国内地、台湾、新加坡,通常称其为“自行车”或“脚踏车”;在港澳则通常称其为“单车”(其实粤语通常都这么称呼);而在日本称为“自転(转)车”。自行车种类很多,有单人自行车,双人自行车还有多人自行车。自行车的用途,可以作为环保的交通工具用来代步、出行;越来越多的人将自行车作为健身器材用来骑行锻炼、自行车出游;自行车本身也是一项体育竞技运动等。
自行车在中国是一种很普通又十分便利的交通工具,人们在上下班和郊游时都经常用到我们。我们自行车非常骄傲的是,曾经在大街上如潮水般的自行车车流,是中国特有的壮观景象。悲伤的是,随着城市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我们自行车的出行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可喜的是,自2013年底,西安市加大投放公共自行车以来,你们周围的市民和不少学生开始习惯借助于我们出行。尤其在去年感觉到,西安市大面积铺开公共自行车后,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是,租车点的数量不断增加,自行车数量也有不小幅度的增加,我们方便了更多的人出行。街头骑公共自行车出行的市民和学生也就越来越多,我经常听到你们普遍盛赞自行车的方便。
现在我观察到骑自行车的人又多了。骑自行车的人多了,骑自行车成为习惯了,其实也就养成了锻炼的好习惯。骑自行车是一种很好的运动,长期坚持更有健身作用。从国外情况看,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是我们自行车的消费大国。如今流行“请吃饭不如请出汗”,自行车消费群体已从过去蓝领为主向高端人群发展,健身、运动、休闲正逐渐占据自行车功能的上风。
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将自行车作为健康生活的一部分。骑自行车和跑步、游泳一样,是一种最能改善你们心肺功能的耐力性锻炼。骑自行车既方便自己,也有利于缓解公共交通特别是公交车的压力,长此以往,肯定对改善交通拥堵状况有明显作用。在很多路段,骑自行车反而更加方便快捷,特别是西安经常堵车,如果是天气不好,尤其是下雨下雪天那就更堵,你们上下班坐车都不如走路和骑着我们自行车方便。骑自行车出行好处太多,这真的是对人对己都有利的大好事,我们自行车能为人类服务,乐此不疲,非常有成就感。
但是,你们“骑车族”出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烦恼,我也很生气,最突出的是无路可走,安全无保障。在拥堵的城市,自行车出行虽然优势明显,可出行的空间已越来越少,自行车出行并不容易。据我长期观察,由于小汽车发展和机动车道拓宽挤压了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的空间,现在车辆行人混行的道路越来越多,立交桥绕行增加了骑行难度;由于车流量大,车位严重不足,许多人便将车停到非机动车道上,非机动车道则几乎默认成了临时停车场;高峰期交通拥堵严重时,大量机动车在自行车道上行驶,既影响自行车正常行驶,也造成安全隐患;也有不少摊贩把摊子支在了自行车道上。你们经常骑着骑着就没有路了,因为机动车、摊贩把自行车道给占没了。
你们当中的人以前也曾老实地走自行车道,可是,无路可走,怎么办?骑车人就一会儿走机动车道,一会儿走非机动车道,高峰期道路时常被堵死,有时被逼,索性直接在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了,骑车人经常在汽车夹缝中艰难穿行。我很害怕,这不但影响交通,还非常危险,自行车和机动车的剐蹭常有发生,骑车人、行人受伤死亡的事可不少见。这些都给自行车出行带来更多安全隐患,尤其是对你们的生命威胁。我哀叹,真是自行车道难容自行车。
虽然西安市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鼓励绿色出行,积极推广公共自行车存取点,不断扩宽道路,然而自行车道被占用的情况非常普遍,“自行车道容不下自行车”,这是我们自行车听到骑车人说的最多的牢骚。
曾听到到骑车人之间说,有一篇报道讲,当中国城市陷入“堵车——拓宽公路——再堵车”的怪圈时,德国鲁尔区和不少欧洲城市已在建设普通自行车道的升级版“自行车高速路”,专供自行车行驶的全封闭高速公路。这种全新的公路交通项目逐渐成为欧洲城市新宠,时速最高可达40公里,没有交叉路口和红绿灯,而且晚间也有夜光照明标识。
还有文章写到,作为闻名的自行车王国,1600万人的荷兰却拥有约1800万辆自行车。首都阿姆斯特丹从新区LJBURG进入老城区,开汽车要绕行一大圈,但自行车的专用高速路则直接连接两地。中途有一座纳西欧大桥,只允许自行车和行人经过。
骑车人和我们自行车一样,虽然羡慕国外的“自行车高速路”,但感觉很遥远,不敢奢望。在中国,具体讲西安市,应各方综合治理,保证自行车的“路权”,给我们自行车出行留有一席之地,促进更多市民和学生绿色出行。
真切期望自行车在西安有路可走,这就是我——自行车的呐喊。
呐喊文章4:亲情的呐喊
文/兰言
我若到古稀之年,有父母见在,我 尚不敢妄言老矣,因为在他们眼里,我仍是孩子,而且是永远长不大的。即便是呱呱坠地的小生命,我们再年轻,也是人之父母。我们既是孩子的父母又父母的是孩子,在生活里担任了双重角色。一面树立慈爱的形象,一面学会体贴孝道。前盼朝阳冉冉,后望夕阳洒洒。
孩子是家希望,是父母心头的肉团。在父母面前,我们可以撒娇,可以喜怒哀乐不捏不藏。可以带烦恼带快乐回家,父母不折不扣一并接纳。父母能容忍我们的过失,父母能读懂我们的心语,知子莫过父母。而我们常常把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不愉快一股脑泼洒在父母的平静生活中,让他们心里不得安宁。之后便有了絮絮叨叨,喋喋不休教诲,让不孝的我们感到烦心和不屑一顾。等我们的孩子成人,父母百年以后,才知做父母是多么的不易呀。付出百般的心血万般的爱,求的是儿女一路顺风,健健康康。那是至死不渝的爱,是人间最伟大的无与伦比的爱。
我已从人子的无知变为人父的成熟,牵挂与被牵挂,爱与被爱,我们都会全心投入。面对淘气顽皮的孩子,我们是否有老人对待我们的心态,去对待时下独儿难教的孩子呢?俗话说,父母的心在儿身上,儿的心在铁板上。我们曾多少回不顾父母的感受,不领他们的尊尊教导之情,用叛逆之心回报他们。儿时是这样,成人后,不是因工作忙或是因小家庭的鸡毛蒜皮之事,找种种借口不回家看望老人,连过年的团圆的机会都不能给父母。老家有句古话说,麻雀麻雀尾巴长,接了媳妇忘了娘。果真如此吗?我想,现实生活中,会有这么一群人听了媳妇的话,心目中只有孩子,没有父母。房檐水落的旧窝窝,我们老了孩子心会在哪里,会忘了爹娘吗?世风日下,礼仪忠孝不能失传呀。不当爹妈不知柴米油盐贵,当了爹娘才知儿女情长闹心。多一份亲情的呐喊,多一个幸福的家庭,多一些人人关心的社会风气。爱父母,就要多关心他们,爱父母,就要用心去暖他们的心,爱父母,常回家看看他们。
呐喊文章5:心里无声的呐喊
你能体谅一下吗,我心里真的很堵,心口被一块大石头压着,无法正常呼吸,难受的总是会哭。心里很苦,得不到希望的疼爱和温暖,还有快乐的权利吗?我想做个幸福的女人,可是很难!
我总是对自己微笑,多想用一个微笑抹去心里所有的苦痛。我让自己不断变坚强,多想用坚强改变我的不幸。
对待生活对待婚姻对待家庭,我真的很努力很努力,也许本身我努力的方向就是错的,我依然一无所有。
一个女人经过岁月的蹉跎,脸上的光环渐渐退了,越多的是沧桑和皱纹,这些只能证明一个事实,她老了。
一个女人为了所谓的爱人,为了所谓的婚姻,为了所谓的家庭,为了他所憧憬的以为一切只要努力就能实现的美好,甘愿付出她所有的青春乃至她的生命。可悲哀的是,到头来,她的付出在男人眼里,一钱不值。
郁闷!郁闷!
呐喊文章6:为水族们呐喊
文/杨犁民
巨鲸
鲸是大海里唯一可以移动的山峰和岛屿。它的每次呼吸,就是一次井喷,把这个蔚蓝色的海面冲破了一个洞,鲸庞大的身躯排开海水——只有如此庞大的心脏,才能配得上大海的辽阔胸膛。
神让最庞大的动物生活在海洋里,而安排最智慧的动物生活在陆地上。鲸为日用品提供的原料使多少人丧心病狂,最智慧的动物与最庞大的动物的较量持续至今,蚂蚁一次次地打败了大象。
一只只鲸搁浅在海滩上倒地而亡,连大海也不能将它们赴死的决心阻挡——海浪喧哗,海鸟翻飞,地球在瞬间失去了重量。多少科学家试图解开鲸自杀之迷。这自然的强者,大海之王,带来关于死亡的思考,关于死亡的信仰。
鲸群转身,大海来不及痛哭,已在瞬间空荡。
水族馆
将大海缩小一万倍,大海也会显得拥挤。
那么多人,花三五十元的门票,隔着若有若无的距离来看海,看海里千奇百怪的动物;而动物们分文不花,人类的各种嘴脸就已被看得清清楚楚。
非法的拘禁,因为人类共同的喜好,被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自由的领地被缩小了千百倍,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关于大海的万千幻想,被遗失在无边的噩梦里。
人难道太孤独了吗?
贝壳
最是脆弱的内心,才最需要坚硬的外壳做保护。贝壳的幸福在于,身体走到哪里,家就可以跟到哪里。
如此卑微纯洁的心灵,与强大纷繁的外部世界对抗,即便微不足道的一粒尘沙,也会玷污了这冰清玉洁的灵魂,洁白无瑕的心还来不及选择,怀抱贞操的处女,未婚而孕。
一生的痛苦铸就一生的荣耀和幸福,整个漫长生命孕育的珍珠,它的光芒照耀不到亡者的坟墓。贝壳被丢弃一边,这曾经上演最震撼人心的无声戏剧的舞台,因为戏剧的结束落下了最后的帷幕。
没有人知道,贝壳曾经有一颗多愁善感的心;也没有人知道,贝壳是一粒珍珠的母亲。
海螺
海螺是海最巨大的容器,当之无愧的历史记录者。曲折的海岸线和多年前海作为茫茫群山的巍峨忠实地烙在了海螺的花纹里。
海有多古老,海螺就有多古老;海有多少沧桑,海螺就有多少沧桑。
海螺死了,是海进入了永恒,海活在了海螺的胸膛里。仔细一听,海螺里是整个大海的回声。多少惊涛骇浪在海螺曲折幽深的腹腔翻滚不息。
与生俱来的灵魂和血肉,都在用来打造怀念别人的号角,就连名字,也被烙上了主人的痕迹。整个大海的沧桑和心事都藏在海螺里。你轻轻一吹,便是大海的呜咽,大海的哭泣。
这装得下整个大海回声的胸膛,如今已装不下一粒沙子。
海螺停泊在海滩边,像一座空旷的教堂。
呐喊文章7:呐喊的河流
文/陈宏伟
一
寨河是一条大河,将我的村庄与集镇隔离开来。在那时的我看来,寨河将世界分成了两半,一半是我们水患无穷的村庄,一半是繁华热闹的集镇。
河上没有桥,漂着一条木船。船两头各系一根长麻绳,用木楔固定在河两岸。过河的人,先站在岸边拉扯船尾的绳子,将船拉到身边靠岸,上船以后,再去船头拉扯另外一条麻绳,将船拉至对岸,再从船上下来。木船每天就这样被人拉来扯去,连艄公也省了。年底,村里的木匠张大猛会拉着架子车挨家挨户收粮食,每户十斤稻谷,算是全年过河的份子钱。寨河上漂荡的那条木船,是张大猛亲手打制的,据说合抱粗的松树用了三棵,桐油刷了五桶。
河两岸是天然斜坡,坡长约有一百多米。家里盖房子,我跟随父亲拉着架子车去镇上买水泥,装满了十几个水泥袋。架子车下坡时,应将车把高高抬起,使车尾拖在地上磨擦当作刹车,慢慢将架子车顺到河边。但是父亲没有勇气和胆量那样干,因为车上负载着水泥,下坡时的加速度导致车速越来越快,稍不小心车子就会失控,一头扎进河里,水泥遇水就全报废了。在河岸的高处,我们就将水泥卸下来,一包包扛到河边。然后把架子车拆散,连同水泥装到船上,拉扯绳子运到河对岸,再将水泥一袋袋扛上高坡。我那年八岁,父亲想考验我有多大的劲儿,允许我也扛了两袋。脖颈上的汗水与水泥袋渗透的水泥混合,产生了化学反应,等回到家,我的脖子泛起一条红肿的血印,如同被剧毒的隐翅虫爬过一样,火辣辣地疼了好几天。
寨河上搭起了一座石桥,说搭,是因为就是用四根一尺宽三米长的石条接在一起,不是一条直线地连接,而是左右错开地搭接。枯水期里,总有喜欢冒险、炫技的年轻人,喜欢挑战骑着自行车过桥,他们从没有挑战成功过,无一例外地摔进河里,沦为村子里的笑柄。
雨季来临时,寨河就会涨起白茫茫的一片水,河面宽阔了不少,也淹没了石桥。村子里跟我同龄的少年阿三,跟他父亲从镇上走亲戚回来。他父亲背着他,在齐腰深的河水中探寻脚下的石桥过河,一个浪头袭来,父子俩倒进河水里。阿三的父亲觉得身子一轻,出于本能从河里游上了岸。三天以后,张大猛划船在下游的一个河湾处,捞起了泡得已经变形的阿三。
寨河那奔涌的水面之下危机四伏,似乎流淌的不是水,而是未知而诡异的恐惧,令我紧张。打着旋儿的水流像是在咆哮,在呐喊,令我战栗。
二
跨过寨河,即是另一个世界。我刻苦读书,似乎就是为了跨过寨河。终于,我离那条可能断流亦可能泛滥的寨河越来越远。
毕业以后,我留在城市工作。娶妻、生子,终于在城里安下了个窝。彼时,我父母已经搬到了寨河镇居住。我是家中的独子,父母经过慎重考虑,卖掉了镇上的房子,搬到城里与我团聚。
小姨来城里看望我们,聊天时总会谈到寨河那条河。她告诉我们寨河上新修了一座桥,一座真正的桥。
阔别二十年,当我开车载着父母回老家时,想好好看看曾经的寨河。几次向路边商店的老板询问,我们才找到从国道拐向村庄的路口,车子一路往前开,两边是金黄的油菜地,中间的公路宽阔笔直,恍如行进在一片花海中。车速越来越快,眼前的风景却越来越陌生。父亲叫道,开慢点,寨河已经过了!我停下车,步行往回走,才发现平直的公路下隐藏着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桥面被抬高至与公路齐平,乍一看,根本看不出是一座桥。父亲指着那条河说,这就是你要看的寨河。我有点发愣,根本不相信眼前的现实。寨河,曾经是我眼中的一条大河,将我少年时的世界一分为二的河流,竟然是眼前这条弯曲狭窄的小河沟?
它曾经的凶猛、神秘荡然无存,变得如此和缓、宽容,河岸两边粗大的枫杨树相对着倾斜生长,它们的树冠几乎交织在一起遮蔽了河面,满眼绿荫如盖。
我掏出手机在百度上搜索“寨河”,的确,它只是地图上一条最不知名的小河,发源于大别山北麓,全长流径十九公里,注入淮河,东流大海。
三
又过了十年。
父亲已经故去,老家我很久没有回去了。
但寨河的名字不断进入我的视野,报纸、互联网、手机新媒体,时时看到关于寨河的消息。老家的同学见到我,说起寨河总是忍不住眉飞色舞。你该回去看看,你要回去看看。他们一遍遍地跟我介绍,现在的寨河是全县最为著名的两个美丽乡村示范点之一,连住在县城的人,周末的时候都喜欢带着孩子驱车到寨河的农家乐游玩。
由于参加县里的一个活动,终于有机会成行,我带着母亲重返故里。
难以置信,寨河上架起了供游人漫步的廊桥,枕木铺就的地板,古色古香。河两岸是一级级的石阶,像一个个坚挺的胸膛,守护着寨河水。河水清澈见底,生长着一丛丛绿荷,鱼儿在其间游弋穿梭。河岸上是重新规划建设的农民的新房,一座座整齐的别墅,白墙黛瓦,老人们在门前自在地聊天,儿童在广场上玩耍,让人仿佛置身于水墨画般的江南园林。村口竟然有一家雅致的书吧,我陪母亲走进去歇歇腿,找了个临窗的座位,点了两杯茶水。随手翻看书架,从世界名著到儿童读物,从国际贸易到农业科技,各类图书和杂志琳琅满目。透过书吧的玻璃幕墙,外面的风光尽收眼底。
水面,荷花荡漾,像和田碧玉层层铺展;岸上,垂柳掩映,如翩翩少女婀娜多姿;桥上,行人流连,似自在徜徉人间仙境。
母亲脸上一直露着淡淡的微笑,透出一种欣喜、艳羡的神色。我问她,没想到寨河的变化这么大吧?母亲笑着点头说,是啊,想不到寨河……也可以这样美,比住在城里还好呢!抚今追昔,母亲像是心里有无限感慨,她低声说,当年我跟你父亲在这儿种二亩薄田,可真是遭了罪哦!
临走时,我弯腰掬一捧寨河水,洗去脸上的风尘,恨不得喝上一口。
寨河水一路向东,缓缓流向十几里外的淮河,似乎在诉说它40年来不断变迁的历史,似乎在诉说这片豫南土地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故事,也似在诉说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呐喊文章8:读《呐喊》有感
文/徐慧改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让我再次想起《纪念刘和珍君》中先生的愤慨……
不知道书店是以怎样的心情,在销售排行榜首上写下“呐喊”二字的,至少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种骄傲。尽管它只是一本老书,尽管它的定价远低于同类书籍,尽管骄傲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呐喊》被搁在一个不起眼的书柜上,倒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我小心地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认真地阅读起来。虽然读《呐喊》已不是一遍两遍了,但它每次带给我的震撼却总是有增无减,仿佛每一次阅读都是与先生心灵的交流。嬉笑怒骂、悲欢离合,虽然置身于外,却又深入其间;虽已永远成了旧的故事,却永远能给世人新的启迪,这大概就是《呐喊》之所以被称为经典的原因吧。
合上书,突然想到先生离开我们已七十多个年头了,不知道先生在天之灵,如果看到当今文坛的风气,看到他的旧作在某一书店重登榜首,会作何感想:是焦急的呐喊,是失望的彷徨,还是点上一支烟,面对眼前丛生的杂草,冷静地思考?
其实,我们的作家们,不,书贩子们,你们才真的应该好好反思自己,在这七十多年的岁月中,你们都做了些什么!看看中国文坛在你们的带领下成了什么样!当国外的科幻小说、言情小说大举入侵中国文坛的时候,你们是随波逐流,还是急流勇进?当博客、论坛使文学大众化的时候,你们是继续高昂起头颅,还是卷起裤脚混水摸鱼?当各大榜单被那些快餐文化占据的时候,你们是否想过还击?当文坛商业化的时候,你们创作时想的是荣誉?还是钞票?当文坛娱乐化的时候,你们是否有过自我定位:作家,还是名人?愤怒中,我又看到了先生的背影,在昏暗的灯光下,他点起一支烟,吞吐着忧虑和感伤。他时而思索,时而疾书,他在用笔和敌人战斗,他在用心为中国文坛、为迷惘的国人呐喊!
当年先生弃医从文,为的是根除国人麻木愚昧的封建顽疾,而如今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拾医术,抓一服良药,专治见钱眼开、崇洋媚外的顽症?
离开书店的时候,又看到了那张排行榜,骄傲已经退去,更多的是担忧:“呐喊”的大旗将由谁来扛?这时,几个“红领巾”人手一本《呐喊》走出了书店。想必是老师建议他们买的吧,《呐喊》登上榜首的功劳多半要落在他们的头上。
回首,却看到更多的孩子在“畅销书”、“口袋书”海洋中迷失方向……
救救孩子……
呐喊文章9:一个女诗人来自灵魂的呐喊
文/zhaojiayinn
“鸢尾”——诗里的一朵蓝莲花
如今,写诗的人不在少数,但是读诗的人却越来越来少。
物质的丰盛,娱乐生活的多样化,加上生活节奏的快变和互联网的便捷,人们更乐于享受能带来直观感受的简单娱乐节目。与其用半个小时去读一首晦涩难懂的诗词,倒不如花十天的时间去看一部网络小说来得畅快,即便是如《红楼梦》这样的文学佳作,在《盗墓笔记》或是《斗破苍穹》面前,也如螳臂当车,这就是当下大家的普遍态度。
诗在当下,就如远方! 但在这样一个诗歌不被欢迎的时代,我们还是惊喜的看到不少优秀的诗人和杰出的诗歌作品涌现。新锐作家赵嘉音和她的代表作《鸢尾》系列就是其中之一。
“鸢尾”是赵嘉音创立的一种新文体诗。其继承了中华古诗词传统中或厚重或轻灵的意境,结合现代新月派的闻一多老先生提出的三美主义并加以延伸提炼,其首次更改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从而形成独特的阅读美感以及悠远意境。脱胎于现代诗,内核传承自中华古诗词,与二者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区别就是:“鸢尾”将诗歌题目放于“鸢尾”的末行作为诗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永存。
“鸢尾”系列诗歌作品有两个最大的特点:
其一,结构层次上的创新。
鸢尾大多短小精悍篇幅不长,文字深刻有力,力量直击人心;鸢尾的题目居于末尾作为诗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诗歌永存,其作用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也不同于那些“无题”,若是去掉鸢尾标题全诗将会黯然失色。
传统诗歌的标题一般置于诗前,为阅读的导引,是诗文所要描述的事物、情感或一个事件的概括。与传统诗词不同的是,“鸢尾”中的标题放在末尾,其最主要的意义,是全诗的主题升华——甚至有些比诗作本身内容更为重要——因此它绝不可改变位置,必须居于末尾以此彰显它的重要性的同时,完美地表达诗文所要承载的一切思想内涵。
赵嘉音首创了将古体诗词与现代诗直接结合从而形成了风格新颖的诗歌新形式。该形式将古体诗与现代诗镶嵌融合,上下内容紧密相连,打破了诗歌惯有的格式,扩展了诗歌的自由度和容量。
其二,“鸢尾”系列的主旨意图,是针对社会性和集体性的。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完全摒弃了自娱自乐的小框架,它表达了作者和呼喊和渴望,渴望自己能被善良与美好所包围,渴望在繁华和浮夸的时代下,人与人之间能“怀柔以待”,把握美好,不忘初心。如以下这首:
点燃人间一道光
自由想象
烫穿泪水
刺响背离的吻
谄媚节日礼花
看清奴役背后的宽恕
翻阅所有事物包裹的意义
直至爱开始萌芽
以吻 以攀爬 以生长
以祝福 以蜕变 以进化
爱他人如自己
——《文字的意义》
“它该象征光明和爱,即便有时描写黑暗。”——赵嘉音。
着名诗人西川说过:有些诗人像思想者,而有些诗人像行走在街上自娱自乐的人。一个诗人写一首漂亮的诗不是什么难事,但写一首有意义的诗,这个不太容易。 读“鸢尾”系列诗歌,有时候会是一种精神上的洗涤,有时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有时候,会有一种灵魂突然被击穿的感觉:
而浮生 年华渐老
荆棘玫瑰斜铺来时路
时光暴虐
回头啊——
莫回头
————《心有余悸,暗鬼自生》
这就是心灵上的共鸣,一首好诗,应该是有意义的,而有一首有意义的诗,必然是能引起共鸣的,这个共鸣,就是诗的社会功能和集体功能,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
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自由的意志,就没有待歌。在这个诗歌没落的年代,我们能看到像赵嘉音这样一位大胆创新的诗人,实乃诗坛上的一大幸事。她的作品就像暗夜里的一朵蓝莲花一般,盛放着自由美好的光芒,也必将沉淀于读者心田。
“鸢尾”作品的文学评价:
鸢尾笔法简洁,寥寥数言,明澈、朴素,每一首有一个独到的故事,可以像微电影一样放映出来,所呈现的意境极具现实感,足以顶得上一页千字文。
——《齐鲁晚报网》
我们应该欣赏赵嘉音(赵嘉音)的“鸢尾”,理解一个有强烈创作欲望,有原创发明才能,有独特写作经验,有生命纵深方向感的诗人、作家赵嘉音(赵嘉音)的诗歌新文体。
———《人民日报海外版》 第162期
纵然现在的诗歌不受待见,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诗歌是不会消亡的。最早的文学是诗,那是部落或宗教里的咒语和祭祀语。赵嘉音的“鸢尾”,是原有诗歌的传承与延续,是古体诗与现代诗的融合,同时,它更是诗歌的一次升华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