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鞭炮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鞭炮散文1:记忆里的鞭炮作坊
文/窦汝良
随着年龄增长,很多记忆随之淡化,但有一些东西,却被深深地镌刻在脑海里,无论岁月过去多久,魂牵梦绕,萦绕于心。
儿时记忆里,冬闲季节的农村,男人们围在一起打扑克、玩麻将、喝酒猜拳,女人们则凑在一起拉呱纳鞋底,以打发漫长的冬季。然而,此时却是我家最为忙碌的时节——为了生计,父亲利用冬闲季节做鞭炮生意。记忆里,家里有一间鞭炮作坊,父亲曾在那里度过了十几个冬天,也是那间小作坊,陪伴我走过童年、少年时代。如今我已近不惑之年,对它的印象却仿如昨日,清晰如初。
油灯光下夜裁纸
入冬以后,每天父亲赶着毛驴车,走街串巷收废纸,晚上会拉回满满一车。母亲带着姐姐和我则把父亲买回来的纸展平,按纸张的类型、大小分类堆放。吃过晚饭,当我们进入梦乡后,父亲会拿出一把钢尺与锋利的镰刀,在昏暗的油灯下,根据计算好的尺寸把纸切成长条,母亲则把切好的纸条一摞摞搬到鞭炮作坊里,摆放整齐。
父亲的鞭炮作坊搭设在院子的东南角,面积不大,摆设简单,一张木板床、一只搓子,一个煤球炉子,还有一张陈旧的八仙桌,上面放着一台收音机,一只茶杯和一把暖瓶,再无其他的物品。搓子是作坊里最主要的工具,用枣木制作,用一根椽木通过螺丝固定在房梁上,椽木下方固定搓子,搓子的底面为弧形,能前后运动。搓子下边固定一块木板,椽木的长短、木板的高低根据使用人的身高、舒适程度来确定。
儿时记忆里,木板床上永远是堆积如山裁好了的纸张,那台破旧的收音机整天响着,父亲也不管播放的是什么内容,只是用它作个伴。
那个时期的鞭炮,品种单一,记忆里只有三种:一种是“两响”,俗称“炮仗”、“二踢脚”;一种是“火鞭”;再就是“花药”,也就是现在礼花的前身。
以上三种鞭炮的制作流程略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分为三大步:筒身、火药和引线制作。以两响为例,制作过程有3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筒身、火药、引线制作,砸节子,穿眼过节,装药,拨底子,缯头等。
记忆里,这三种鞭炮父亲都做,但做的最多、最主要的是“两响”。“两响”的纸张分三类,内筒纸,夹纸,外筒纸。其中内筒纸和外筒纸是用结实上好的牛皮纸,夹纸用的是下脚料、报纸或者书本纸张。父亲擀筒的技术娴熟,成筒外观协调统一、整齐坚实,正常情况下,一天擀5个墩(每墩102个)。
烧炭熬硝制火药
筒身做好之后,下一道工序就是配制火药、胶泥和引线(俗称芯子、炮捻子)。
火药分黑药和白药两种。黑药的主要材料是木炭、火硝、硫磺。木炭是父亲自己烧制的,原料是棉柴秆等。烧木炭要找一块空地挖一个上细下粗坛子状的坑,将棉柴秆等点燃,烧至五成透,然后将带着火的秆推到坑里,罩上一口大锅。闷上五天,挖出来用筛子过一遍,将灰筛出去,剩下的就是木炭。火硝多数是买来的,也可以自己制,原料就是盐碱地里的碱土,或者是土墙、土坯房子掉落下来的老土。
记忆里,每年的那个时候,放学后,姐姐带着我拿着化肥袋子、扫帚和簸箕,满村子里转,收集土墙、土坯房子掉下来的老土,堆放在院子里用来熬煮提炼火硝。成品的火硝是块状的,放在锅里加水熬煮,化开后用水舀子舀出上面漂浮的杂质,再加上木炭,用特制的木锨搅拌。等木炭把水吸净,将混合料倒出来,晒干后再根据配方加入硫磺,放在石磨上碾成粉状,黑药就配制成了。
这个时候配制出来的药是湿的,需烘干后才能用,传统安全的做法是晾晒,但如果天气不好,只能采用非常规的办法,在锅里炒或者摊在土坑上烘干,但是这样做相当危险,极易发生意外。
白药的配制过程相对简单,原料也单一,主要有两种:火硝和银粉,但危险性也最大。记忆里,每次父亲配制白药,将自己关在一间独立的小屋内,不允许任何人接近,屋里没有任何铁制的东西,哪怕是一根铁钉或者一小节铁丝。白药不易存放,基本上是现用现配制,剩下的找一个空旷没人的场地销毁,主要是为了安全。
环环工序显手艺
胶泥是烟花爆竹制作中不可缺少的材料。挖回来的胶泥,首先要打碎,然后放在锅里炒,炒干后再放在石磨上碾,碾后过筛子。筛选过的很小的颗粒,用在两响的“砸节子”工序中,完全的粉沫状胶泥土,用在“封顶”工序上。
引线(也叫芯子、炮捻子)的制作要精细的多,1990年以前,引线是父亲自己做的,引线纸是用薄而柔的宣纸,引线以棉线为主,以增加可燃性。父亲先用刀片把引线纸割成长纸条,然后将其展开,一端固定,用一根铁棍沾上黑药,手一抖,铁棍上的黑药就会落在纸上,形成一条黑色的长条。手一搓,一根引线就成形了。之后,父亲还要用手沾上浆糊,在引线上一捋,把引线一根根排放在庭院里晾干。这种引线叫做纸芯子,有很多的缺点,引燃后燃烧的速度不好控制,而且容易断火,因此1990年以后,基本上被淘汰了,取而代之是买来的成品,也就是导火线,俗称线芯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引燃后速度均匀,不易断火,安全可靠。
接下来的几十道工序虽然简单,但是一环扣一环。
先是“砸节子”,之后是装药。先装下部的黑药,装好了之后拨底子——将炮筒底部的纸一层一层用锥子拨下来挤在一起,作用是将底药封住。拨底子是个技术活,用力过大容易炸筒,升不了空,用力过小了升空很低。拨出来的底花质量会反映出制作人的手艺精湛程度。
记忆里,父亲下刀的力度均匀,拨出来的底花漂亮、精致,堪称一绝。这道工序基本上由父亲去做,偶尔母亲也帮忙,稍大后我也帮着做。拨完底子,余下的就是装上部的白药,用粉沫装的胶泥土封底,然后缯头。最后的工序是打眼安芯子,在筒身上扎眼,然后安上芯子,一个完整的“两响”就做出来了。
“火鞭”的工序相对简单很多,擀筒、制药、砸节子的工序一样,砸完节子,将空筒一墩墩捆好,然后底朝上放在地面上,装入火药,再装上适量的粉沫状胶泥土,最后用底座挤一下,封住底,一个“火鞭”就做成了。这个时候的“火鞭”是单个的,还要用棉线将单个独立的“火鞭”编成一挂。花药的配制程序与黑药相似,所不同的就是木炭、火硝、硫磺的比例,再掺入适量的铜粉或者铁粉,铜粉喷出来的是蓝火花,铁粉喷出来的是红火花。
辛苦销售奔波忙
鞭炮制作完成之后,如何尽快销出去就成了父亲最为头痛的事。
销鞭炮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亲戚朋友帮忙推销,二是赶集卖。
那个年代,家家户户不富裕,鞭炮的销路并不好。一家人最愁的就是临近年关,送出去的鞭炮再被亲戚们原封不动地送回来。赶集销卖更麻烦,炮仗市人多、危险,牲口听见爆炸声就会受惊,卖的同时还要看好毛驴。母亲曾给我讲过赶集卖鞭炮的一段难忘经历,1986年腊月廿六,她与父亲套着驴车,拉了一车鞭炮赶陵县滋镇大集。临近中午时分,相邻卖家的一车鞭炮被炸筒的两响引燃了,顿时爆炸声震耳欲聋,人群像炸了锅一样四处逃散。父亲与母亲赶紧护好自家的鞭炮,慌乱中套好驴车,以最快的速度逃离现场。跑到安全位置后,才发现装有卖了半天鞭炮钱的黑提兜子不见了,母亲清楚地记得,那个黑提兜子里装有150块钱。在那个年代,这无疑是个很大的数字。
关于卖鞭炮,印象深的记忆还有两次。1991年冬,父亲将一部分鞭炮送到陵县于集姑夫所在的供销社,让他帮忙代销。腊月廿八,姑夫捎信给父亲,供销社里的鞭炮有一部分没有卖出去,父亲决定拿回来。腊月廿九,父亲赶刘泮集,到家天已经黑了,毛驴累得直喘粗气,刚出生不久的小毛驴见到妈妈回来,格外亲切,紧贴着母驴不肯离开。父亲不忍心再赶驴车去于集,决定由我和他各骑一辆自行车去。从家到于集接近20公里的路程,到的时候已是晚上八点多钟。顾不上喝一口水,我与父亲各自将满满一袋子鞭炮捆在自行车后座上,匆忙往回赶。那个夜晚很冷,漆黑一片,只听见西北风的怒吼声与附近村庄传出来的噼里啪啦鞭炮声。驮着近七八十斤重的危险品,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寒夜里行走,困难可想而知。父亲与我基本上是推着车子,凭着感觉摸黑往前走。记不清一路上我几次摔倒,也记不起一路上几次把自行车推到路边的沟里,只是清晰地记得,我们到家时已经是凌晨一点钟。胡乱扒下几口饭,顾不得脱衣服躺在了炕上。
记忆里,1993年庄稼收成好,鞭炮的行情也不错。腊月廿九晚上,父亲盘点了一下,所有的货全销出去了,资金也基本回笼,父亲日渐苍老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母亲特意炒了几个菜,一家人轻松地吃了一顿难得的消停饭。晚饭后,父亲去他的作坊里看了看,回来对我们说,作坊里还剩下一些纸和火药,如果加加班可以再做出一些两响,第二天大年三十赶小魏家集,运气好了可以换回来个好年节。忙碌了一个冬天,好不容易可以松口气,我们姐弟几个对父亲的决定很是抵触但又不敢多言。于是,那一夜,父亲擀筒,姐姐砸节子,我装底药拨底子,母亲装白药、封顶、缯头,弟弟扎眼,奶奶安芯子,一家人忙碌了一夜。简单吃过早饭,父亲带着我和弟弟去赶集,为了尽快脱手,平时卖三毛钱一个的两响卖两毛五一个,不到一个小时全部脱手。父亲用卖鞭炮的100块钱,割了15斤猪肉,买了一堆水果和糕点。印象里,那年的除夕特别丰盛,水果、糕点可以敞开吃,但我们也知道,那个丰盛、难忘、幸福的除夕夜,是父亲带领一家人忙碌了一夜换来的。
与以前相比,现在的鞭炮已完全不同,不仅制作工艺更为复杂、精湛、安全,而且样式众多。加工鞭炮的利润相当丰厚,但更是一个高风险行业。1998年以后,政府严禁私自制作鞭炮,这一行业也就渐渐地在民间消失了。
鞭炮散文2:过年
文/陈雨晴
有句老话说得好:“年年放鞭炮,岁岁吃饺子。”过年那热闹劲就像海中翻腾的波浪,一波又一波,连绵不断。
一大早,“噼里啪啦”的头年炮欢快地唱起了喜庆的歌。天地间马上像被泼了红墨汁似的,到处都红红火火。听到这喜庆的鞭炮声,我连忙从床上爬起,穿上自己最美的新衣,欢欢喜喜地准备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的早晨,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最漂亮的衣服。在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拜年开始了。小孩子们给大人拜年,大人给小孩红包,这醇厚的人情味令人感动。大年初一的早晨一般是不做米饭吃的,专门做香香的汤圆,还伴有甜甜的酒酿,这意味着团团圆圆,妈妈还炒了个青菜豆腐,代表着“一清二白”。午餐吃得最丰盛,代表着兴旺富裕。
大街上,熙熙攘攘,繁华热闹。空气中还散发着鞭炮的火药味,人人都穿着节日的盛装,个个喜气洋洋。街上物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黄澄澄的橘子,青皮的甘蔗,新鲜诱人的草莓……令人眼花缭乱。小孩子们显得十分活跃,他们有的戴着面具,拿着木枪在人群里挤来挤去;有的买木刀,买鞭炮;有的去商店买五颜六色的气球。小伙子们骑着擦得亮堂堂的车子,哼着小曲在人群中穿来穿去。这喜气洋洋的景象,真令人心旷神怡。
妈妈买了许多甘蔗,希望我在新的一年中“节节高”。转头看见路边的小贩在卖鞭炮,我也不由得手痒痒起来,缠着妈妈给我买了一把。这是一种长条型包装精致的烟花,只要点燃导火线就会散发出绚丽的烟花。
终于熬到了晚上,我问外公要了打火机,激动地点燃了那个烟花。烟花一点一点地燃烧,跳动的火花“嗖”地一声划破天际,烟火燃尽时,它拼命地发出“嘶嘶”的燃烧声,也燃烧了我的心。这一刻,我下定决心,要让自己绽放出烟花般绚丽的光芒。
一年之际在于春,仰望美丽的夜空,新年的新希望洋溢在我的胸间,久久不能平静。
鞭炮散文3:故乡在河南
文/王瑞琦
“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响打破了我的美梦,我一下子从床上弹了起来,才想起今天是除夕!心中猛地一惊,赶忙穿好衣服鞋袜,飞也似的跑下楼,却发现屋里静悄悄的。“大家应该去逛集市了吧!”我一边猜着,一边朝门口走去。
推开门,嗬!好一片热闹场景。马路上,人们把一捆一捆的鞭炮铺在地上,似一条条红地毯。大家弯下身,掏出打火机,点燃了那条绿色小虫。立刻,那小虫便扭着自己细长的身体,将火苗传给了大红炮。顿时,爆出了星星红花,爆出了股股浓烟,从它们散发出的火药味中,我嗅到了年味。街边,满满的都是人,集市摊上,鸡鸭鱼肉、各种鲜蔬水果,琳琅满目,大家都在为丰盛的年夜饭准备着。
快到晌午,姥姥、舅妈、妈妈还有姐姐才回来,每人都拎着几大袋子的菜料,手都被勒得变了形。但她们一刻也不停歇,又开始在厨房里忙碌着。舅妈和妈妈在一旁择着菜,而姐姐则娴熟地挑出一把青椒,用柔荑般的玉手攥着辣椒,另一只手则轻轻地拨开了水龙头,本有些泥泽的椒兄在姐姐修长的手指与清凉水线的配合下,焕然一新,散发出一股清香。姥姥虽已过花甲,宝刀却未老,几道白光闪过,一条活蹦乱跳的草鱼顷刻便成了碗中鱼块。
这时候,男生们也没闲着,舅舅从仓库里抱出一把梯子,哥哥则抬出一大筐的小玩意儿,仔细一看,才晓得是用来贴春联的工具,我和表弟扶稳梯子,舅舅叼着上联,端着一碗浸有刷子的糨糊,一只手扶着梯子,嘴里哼着歌儿,坚定、有节奏地踏着梯子向上爬去。到了梯顶儿,舅舅慢慢地直起身,将上联按在了白墙上,回过头望望远处的姥爷,只见姥爷指手画脚着:“向上一点儿!左!不,不,不,右边一点儿!”终于,当舅舅轻轻地把上联向右挪动后,姥爷总算竖起了大拇指。又见舅舅双眼一眯,一道白红之光闪过,上联已然被他粘好。不一会儿,大红的春联喜气洋洋地靠在了墙上,红光之中,我瞧到了浓浓的年味。
吃过年夜饭,一大家子一起围在几个火炉旁,看着春晚,举着手机,时刻准备着抢红包!每次手机屏幕里蹦出一个红包,便能惹出一阵大笑。姥姥和舅舅则又在厨房里煮糯米酒、煎糖油粑粑。是啊!大过年的,口福可不能少!
时光在欢笑中跑着,离跨年只剩下几分钟了,大家一边嗑着瓜子,一边眼冒金光地盯着手机。“五、四、三、二、一!大家新年快乐!”为了抢个吉祥,哥哥、姐姐抱起一个大箱子,爸爸拉着我和小表弟来到院子里,开始放烟花了。引线火光越来越近,烟花筒打了个饱嗝,顿时烟花在空中绽开了笑脸。我们的心也随着烟花兄们的阵阵狂笑,上下起伏,激动不已!
这就是春节!家乡的春节!热闹、繁忙、令人激动的春节!
鞭炮散文4:手
文/陈尚岭
过了破五,送了先祖,点了鞭炮,吃了饺子,一年的春节假期就这么一眨眼的功夫就过去了。我和我媳妇儿、女儿又要离家千里回北京上班了,于是,我们开始匆匆的整理起行囊,鞋子、袜子、衣服、书籍等一件件的往包里分装着。
爹娘更是一刻不闲,娘带着老花镜,从橱柜里翻出来一捆布条和一包由橡皮筋扎好的食品袋子,这些袋子都是娘用完食品后再洗干净晾干存起来的。娘取出几个大袋子,爹两手撑着袋子口,娘双手左右开弓,往里装吃的,装了一袋又一袋,那场景简直就是永远装不满装不完似的,若有可能的话您把世界也给了我啊!
看着两双忙忙活活的手,我临行的心如针扎一般,我走上前去,拉住娘的手说:“娘,够了,别弄那么多了,你和爹留着吃吧”。
娘说:“我和你爹年纪都大了,这些东西不好消化,在家里留时间长了容易坏掉,你们都带走吃吧,这吃的都是我自己做的,没有添加剂,干净也安全,够你们吃些时日了,省得往超市再买了”。娘的叮咛使我想起来唐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暗暗自责:“娘啊娘,您对儿的爱,孩儿何以回报的了啊!”
娘一边说着一边不停的往袋子里装着,爹提起袋子往下蹲了又蹲,装得饱饱的。每个袋子都挺着个大肚子,像一个个即将临盆的孕妇。一个袋子里装满了枣子、花生、桂圆、栗子。一个袋子装满包子、枣卷。一个袋子装满爹年前就酥好的河鱼、炖好的自家养的土鸡……
娘虽识字不多,但却是个很有思想的人,每个袋子里面都盛着两颗慈爱的父母心,我想这心里一定有再得贵子、年年有余、吉祥如意、岁岁平安等祝福吧!
其实这些年货,爹娘都还吃得动的,再说娘前些年又动过乳腺手术,爹经常犯腰疼的毛病,这些吃的理应给二老营养才好,可是他们执意要我全拿走。我掏出来了,她又全装进去,封住了口,我拗不过娘,只好被爹娘一个个搬进车厢里。这到底是我孝顺娘还是娘疼爱我啊?
上了车,我看见白发的娘已流泪,秃顶爹的眼睛也发红,我的泪夺眶而出。我们一家三口在北京打拼,一年就这么难得的几天相聚,爹娘是多么的不舍,而我又何尝不是!以后的年月里我和爹娘又能再吃多少回团圆饭?但无论我走到那里,爹娘在的地方才是我真正的家,因为我的根在爹娘那里,就如香港歌星童安格唱到:
多少脸孔
茫然随波逐流
他们在追寻什么
为了生活
人们四处奔波
却在命运中交错
多少岁月
凝聚成这一刻
期待着旧梦重圆
万涓成水
终究汇流成河
像一首澎湃的歌
一年过了一年
啊~ 一生只为这一天
让血脉再相连
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
留住我们的根
如今爹娘今年都已将近古稀之岁,在老家小县城经营着一家中老年服装店。我本想将二老接到城市一起生活,他们老是不肯,说现在还干得动,再干几年。这么多年来,他们早已成了这个县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的有很多爱美的叔叔阿姨需要他俩的双手来化腐朽为神奇,都说我爹娘有眼光,店里进的衣服好,谁穿上不但都很有范儿,还交好运!
我有时候我在想:“我都30好几的人了,有妻子女儿,也着实老大不小了,可爹娘心里咋还是永远都放心不下啊?”这就是白发爹娘,两双手一直在紧紧地牵着远方的游子心,爹娘那天高地厚的大爱啊!我要作诗一首歌咏您!
您的手
一口奶一口水的喂养我
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我
长了我
老了您
您的手
一次又一次的摸着我的额头
赶走了黑夜袭来的发烧鬼
康了我
瘦了您
您的手
烙得馅饼金黄薄脆酥香
我算不清到底吃了几张
饱了我
喜了您
您的手
因为我带头砸坏了白大爷的尿壶
您将我的屁股打得发红
罚了我
哭了您
您的手
脱下我油脂麻花的衣服
浆洗得鲜亮清香
美了我
劳了您
您的手
一次次拨通老师的电话
打听我近来的表现
教了我
悦了您
您的手
总会在冬季邮寄衣服包裹
象牙塔里的宿舍处处流露着羡慕的目光
暖了我
熬了您
您的手
牵线搭桥
择来婷婷的女子
嫁了我
亲了您
您的手
从来都是
忙忙活活
永不歇息
抱大了孙女
养肥了一只只鸡鸭
做好了一双双布鞋
烙好了一张张煎饼
……
托老乡捎到北京
送到儿子、儿媳、孙女工作生活的地方
爹娘啊爹娘
我在您的手里起航
我在您的手里成长
温暖幸福了我们
辛苦了爹娘
鞭炮散文5:小狗飞飞的故事
文/李芊雨
春节的鞭炮硝烟还没有散尽,街道两旁的迎春花便已经探出了脑袋,迎接春的到来。然而在小区的一个墙角里,却有一个生命即将凋零。它就是流浪狗飞飞,此时它缓缓地挨着墙角走着,似乎每走一步都是在耗尽它有限的生命。飞飞其实很年轻,是病让它瘦得只剩下一副骨头架子了,一阵风吹来,仿佛就会烟消云散。
飞飞在小区里流浪,靠人们一个馒头,一口剩菜的施舍。然而也有好事者无故欺负它,对它拳打脚踢。每每这时,飞飞一向怯懦的瞳仁里也会闪闪发光,充满着不挠不屈。
自古以来,人们对雨赞不绝口,而对于飞飞来说,那却是灾难。因为飞飞没有家,它只能忍受凄风苦雨。小雨还好,它可缩在车下熬一熬也就过去了,但大雨就不一样了,大雨往往裹挟着狂风甚至是冰雹,不管它躲在车底或是屋檐下,它都难以幸免,因为整个小区一片汪洋。躲避灾难也是动物的天性,但无法躲藏时,又有多少动物敢与大自然“掰一次手腕?”而飞飞做到了!在狂风暴雨的肆虐下,飞飞没有躲避,它迎风斗雨,精神抖擞。
在风雨的折磨下,飞飞还是病倒了。但它在我心里从未输过!这次倒下不是一场较量的结果而应是另一场与死神拼搏的开始。在把它送进医院的时候,我就反复告诫自己决不能在飞飞面前落泪,哪怕医生说它活下来的机会很渺茫。空旷的走廊里只剩下我一个人的心跳与思考。此时,仿佛有人在唱:“哭吧哭吧……”我心头一阵难过,眼泪夺眶而出,依稀记得,哭的声音不是悲伤的缅怀,而是释怀后对它另一段旅程的祝愿:“去吧,飞飞,你不屈过了,你反抗过了,你拼博过了。”
最终飞飞没能活下来,但我知道,它一生的抗争已使它疲惫不堪,现在,该走向一段平坦的旅途了。不久,它的坟头上会长出一棵碧绿的小草……
鞭炮散文6:没有鞭炮的新年
文/杨路易
一转眼,一年过去了,我又长大了一岁。除夕夜,一大家人吃完了年夜饭,爷爷就兴冲冲地从自行车库搬来了一大卷鞭炮。
“爷爷,电视上不是说了吗,今年不许放烟花爆竹的。”环保“小卫士”出场了。
“说是说了,今年就少放点,过年嘛,总是要意思一下的。”爷爷回答道。
“一点都不能放!今年我们这儿的空气已经不太好了,再放,就更差了。”
爷爷见说不过我,只好退而求其次:“那今天就算了,我们年初二到乡下去放。”
见我有要同意的意思,爸爸发话了:“到乡下去放,有害的气体也是一样地散发。”原来爸爸在手机上查了资料:放鞭炮会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会极大地加重雾霾现象。
在我们的一再劝说下,爷爷终于同意不放鞭炮了。
我也笑嘻嘻地对爷爷说:“等过几年我们的天空天天都是蓝天白云了,我们再放。”算是帮爷爷找了个台阶。
同学们,让我们都加入到宣传禁放鞭炮的队伍中来吧!
鞭炮散文7:寒假里放鞭炮
文/潘贵艳
期盼已久的寒假终于来到了,它像一本书,翻开了第一页,我在每一页上都写下快乐,写下精彩。
在这个寒假里,我最开心的一件事是放鞭炮。大年三十的夜晚,我们一大家子十多口人在一起吃团年饭。虽然年饭很丰盛,但是我的心思根本不在吃年饭上面,倒是想快点吃完饭,然后放鞭炮去。
我先放一个“出水芙蓉”。“嘶嘶”焰火开始飞速旋转,忽然喷出一道青光,如同一池波光粼粼的碧水,慢慢地碧水中间出现了一朵婀娜多姿的红色荷花,真是奇妙极了!我越看越着迷,一时呆住了,就在这时,池水和荷花变幻成五光十色的闪亮的花慢慢向天上飞去,真像仙女飞天呀!多么有意思。接着,放了一个“太空飞船”。只见“飞船”“嗖”地一下升入空中,四周火光四溅,如同火箭上天一样。突然,“嘭”的一声,它在空中炸开了,顿时出现万朵菊花,红的、黄的、绿的,好看极了。“真美啊!“我不由自主地赞叹。
我们的欢叫声吸引了大人们,大家一起放各式各样的鞭炮和焰火,全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
鞭炮散文8:给鞭炮君的一封信
文/高雨晨
“亲爱”的鞭炮君:
你好!
过去,当新年的钟声响起,你总是准时出现。尽管政府已经多次警告过你,而你却不以为然,所以我们不得不在春节前夕对你发布“禁足令”——《襄阳市市区燃放烟花爆竹管理暂行规定》。你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少许的惊喜和欢乐,但可怕的灾难和不好的影响也随之而至。人们点燃你时,你的叫声响彻云霄,不停地制造噪音。这还不够,你还把城市上空弄得乌烟瘴气。
鞭炮君,请不要“屡教不改”,好吗?相信你会在这段“禁足”的日子里好好闭门思过。
此致
高雨晨
鞭炮散文9:灯火闹元宵
文/彭晃
鞭炮送新春,灯火闹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佳节,千百年来,元宵节曾以各种姿态出现在文人笔下,各有千秋,但皆能让我们体会到那种浓浓的节味儿。
风流才子唐伯虎笔下的元宵节,意境优美感人。《元宵》一诗中,“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紧密结合元宵这一特定环境发出感慨。明代张灯的日数,自太祖始又增为十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缤纷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绘声绘色,元宵景物毕现眼前。“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脱口而出,最终以感慨结句。所谓“良辰”“娱人”“笙歌”“开口笑”“消良辰”,便连成一线,组成了一幅元宵喜乐图。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诗人元好问的《京都元夕》,与唐人张祜的“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描绘了京城元宵夜处处一片欢声笑语、热闹非凡的景象。家家户户灯火辉煌,人们载歌载舞,大街小巷游人如织。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的《生查子》,令人愁肠百结,思念苦闷。人生总有悲欢离合,今年此时与去年那刻终究不一样。丘逢甲的“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也十分惆怅难耐。不论什么节日,都有怀乡思人的篇章在喜庆祥和的氛围里挥一笔清冷的色调。
众多诗词里,我非常喜爱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也正因这阕词,让我知道了元宵节也是情人节。在古时,元宵夜游玩观灯是青年男女交谊相会的好时机。“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文笔华丽,层层铺陈渲染,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夜晚,挂满花灯的树像一棵棵开满繁花的树,满天的焰火如星雨,宝马雕车,月光流转,鼓乐声声,游人如织。层层的铺陈渲染都为最后一句点睛之笔,苦苦寻觅,才发现要找的那个人并不在这流光溢彩的长街上,而是站在灯火寥落的暗影里。字字读来,别有一份诗情画意;细细品味,一阵青涩的柔情暖意扑面而来。
元宵节一定要吃的食品,在北方是元宵,于南方则是汤圆。“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这里说的是元宵。而牧溪的“白糯三捶粉已粘,赤豆如沙和蜜甜;眼见陶缸米已罄,孤灯一去夜不还”,讲的是江南人喜爱吃的汤圆。元宵夜团圆时,不妨采一句唐诗,撷半阕宋词,在墨香古韵中,将这趣味盎然的佳节尽兴地欢闹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