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散文

请欣赏作家的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作家的散文1:福克纳的强大和困窘

文/左马右各

南非作家J·M·库切写了一篇关于作家福克纳介于批评与述略之间的文章,他用这样的文体向许多作家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有效挖掘,并收到不错的效果。这是否是说在阅读与写作之间先天存在着依存关系,作者的写作就是为了等待读者的出现和到来,相同的是读者一直为作者和作品而存在。这种相遇很值得想象,但不是每一个作家都幸运地等到了他想等到的读者,这种尴尬同样也在读者那里出现,他捧起一本书,但却在阅读中感到了失望。这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相遇一直在发生,它似乎从没有停下来过。无疑这种相遇也在不断延展一个故事的命运,让阅读充满了意义和趣味,从这点看任何一个作家又都是幸运的。在库切看来,福克纳是那种很少让人失望的作家。也许他是在说,福克纳有天才的创作能力,他把故事的种子播在了一本书可以传承的未来里,让每个遇到他的书的读者,都有可能成为他不朽的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或是享受作家创作乐趣的参与者,也许,还可以一起分享他的难过与困窘。

也正是因为J·M·库切的独特视点与有些特异的切入角度,使他笔下的福克纳呈现出一种另外的样式。在库切看来,关注一个作家的物质困境应该和关注他的精神困境同等重要,这样就可以更加深入到一个作家的内心世界之中。每个人都可能面临他一生中不同阶段的困境,福克纳也是一样。

物质困境最大的敌人就是钱。福克纳一生面临着钱的困境,关于这一点他的传记作家帕里尼这样写道:“钱很少仅仅是钱,”他继续说:“对钱的着迷似乎终其一生都在困扰着福克纳,而我认为,应该把它视作他的一个尺度,用来衡量他的稳定感、价值感、与世界的紧贴感的起起落落……一个计算方法,计算他的名声、他的力量、他的现实。”透过这样的描述我们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福克纳呢?“钱很少仅仅是钱,”这样一句深刻的既有嘲讽意味又有点辛辣的话,多少剔除掉一点作家身上神秘的光影。钱除去是钱,还可能是一块黑面包,亦或是活力和尊严。它还应该是什么呢?作者虽然没有进一步回答,但那样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已经足以让人感到来自那里的一个深渊,它似乎有着让人恐惧的力量。但有趣的是福克纳本人,绕过作家自身从来不是探寻作家命运的明智之举。在一次访谈中,福克纳说出来一个文学史有名的观点。当记者提问,什么样的环境最适合作家?福克纳不无幽默地说: “艺术与环境也无关,它才不在乎环境。对我来说,最好适当妓院老板。我认为这是艺术家最理想的工作环境:生活富裕,不愁吃穿……早晨清静得很,最适合写作。晚上有的是社交活动。”在福克纳回答记者的提问中,是否也间接透露出一点他本人对钱的需要或是看法呢。或者是说,钱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作家(当然有很多不缺钱的作家),或是一个人无法摆脱和面临的困窘呢。

不管“钱”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作家的命运几乎都和钱联系在一起,这有点像是命运,但这样的一个话题又让作家感到尴尬和沮丧。钱还可能是所有烦恼与矛盾的祸根。生存毕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现实,不仅福克纳如此,很多作家也是这样,没有那个作家在不能生存的境况下还能够写作,更谈不上创作。也许短暂的困境可以激发一个作家的潜能,但长期处于生活的窘迫和困厄无疑是扼杀。

一些没有多少创作天赋的人可能生活得很好,而一些有着非凡的才华也创作出大量惊人作品的作家,生活却并不如意,也许还可能有着悲惨的命运。这在文学史上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要举例的话,那可能是一个长的有点让人伤感的名单。

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写作就是一种劳动。福克纳就经常以一个苦力来自嘲,这像是一种对命运的认同。但不是所有的劳动都有收获,这和农民种地一样,播下种子仅仅是开始,然后就是经受磨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期待、焦虑、欣喜、失望、寂寞、孤独等等,也许这还不是最直接地伤害,更深地痛苦来自那种长时间的不被理解与非议。别指望一个作家在没有成名之前,或者成为既得利益的获得者时得到他人更多的尊重,这是令人深感颓废也让人感到不安的现实。

诺贝尔文学奖改变了很多作家的命运,但那不是写作的目的,也许是过,但最终不是。一个作家在获得社会和人们肯定的过程中,只有他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由此,传记作家帕里尼对福克纳地写作表达了这样的敬意:“作为作家的福克纳最令人印象深刻之处,是那种绝对的坚持不懈,那种年复一年每天使他回到书桌前的意志力……(他)身体的毅力……一点都不逊于精神的毅力;(他)如同一头牛踏着泥沼不断向前爬,背后拖着整个世界。”这是一种犁铧深入土地一般的语言,也许只有像福克纳这样的作家才能够成为它的描述对象。在这里同样揭示的还有,福克纳克服精神困境的毅力,那种坚持就是向命运挑战的选择。

福克纳相信自己是一个具有强大精神能量的人,这时,他的任务就是让它们获得有效释放。他做到了,写出很多出色作品。虽然,他酗酒,每天被账单折磨,家庭生活也有些糟糕,还差点被钱逼疯。但福克纳熬过了这些,也许是他内心的强大战胜了这些。在面对生活或者厄运时,某些作家往往具有超出常人想象的力量,福克纳就是这样的作家。他在写作中获得了力量。

没有人会天真地认为,写作能够改变人的命运。但写作的现实却让一个作家有了另外的命运,他不仅写下了作品,还通过这些作品让自己超越时空存活下来。他在一本书里,在每一个人物身上,也许在每一条出现在作品里的街道上,或是一片雪花中,甚至会在某种飘忽的气味里,但那已经不是他,但读者会感到那就是他。他已经看到他的微笑,或者说话的样子,也许还能看到他有点怪异的沉默。有可能的话,他们还把手握在一起,彼此感到从那份虚空感中传导过来的神秘。

这种发生学上的关系微妙地传递了一种形而上的意义。它也在加强着某种存在于写作与阅读之间的转换可能。

作品让一个作家幸运的不死。对于作家来说这不仅仅是荣耀,更重要的是他用一种方式传达了人类精神的永生。不朽从来都是和精神等量,即便他不是一个作家,这种等量于精神的神性同样赋予人光芒。

在说了众多关于福克纳的话题后,我忽然有一点内疚,因为至今为止,我都没有读懂《喧哗与躁动》这本书,但这并不妨碍,在闲暇的时候,我有点畏惧也是有点好奇地继续捧起它。这样一本书一直像一个挑战一样存在心中,但我却无法获得一种战胜一本书的幸运和喜悦。其实,是我错了。我只不过是一个读者,又怎么能战胜一本书呢。一本书从来都有一种不战自胜的时空存在感。当然它要是一本好书。在记者问到,有人两遍、三遍读不懂他的作品时,福克纳给出的意见是:读第四遍。我想,福克纳需要我一生来阅读。就像福克纳建议别人读《尤利西斯》那样。他这样说,你必须用不识字的传教士看旧约的态度去看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用信心。

我想,问题的关键不是福克纳说出了信心,是他用写作实践了这样的信心。

作家的散文2:双杏寺观银杏

文/周子顺

今天,我们“小作家苗圃”一行冒雨在乐余社区管理员和文化志愿者叔叔阿姨的带领下,去了张家港市大新镇着名的双杏寺观银杏。

我们一进寺,就看见了三棵好大好高的银杏树。我很奇怪,为什么双杏寺里种了三棵银杏呢?原来双杏寺是由明朝天启五年方丈不二和尚所植两株银杏而得名,到了清朝康熙十三年,主持和尚又种了一棵,这一棵树就比原来的两个“哥哥”小多啦,所以这里还是叫双杏寺。

我走近看,一只只黄色的“鸭掌”挂满枝头,向我们招手。风吹着你,“哗哗哗”,雨打着你,“啪啪啪”,多么悦耳的声音啊,我忍不住去摸摸你那高大的身躯,棕色而又粗糙的树皮显现出你经过的风风雨雨;你那挺拔的身躯,教会了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古有桃园三结义,为了建立大汉王朝互相帮助;现有“双杏寺”三杏结义,为了守护四方百姓,坚定不移。

后来,我还和两个好朋友玩起了“桃园三结义”的游戏,周围的人都因我们的表演笑得前仰后合。银杏树垂下了金黄色的枝条,在风中飘动,好像也在为我们鼓掌!

我们回家了,但谁也无法忘记那三棵伟岸的银杏树。

作家的散文3:眼睛,心灵的窗口

文/周子顺

今天,我和“小作家苗圃”一行人到市图书馆参观。图书馆一共有五楼,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楼的视障读者阅览室。

我在地面上看到了一个个小横,凹凸不平,我问妈妈:“这是啥?”妈妈说:“你去问周老师吧(周老师是讲解员)。”我问了周老师,她说:“这是盲道,供盲人走的路。”“有什么用呢?”我又好奇地问。周老师笑着说:“你真会问问题,好牛!这可以让盲人不撞墙呀!”我被夸了,心里美美的。

我顺着大门走进去,看见阅览室里边有4排书架,书架上摆满了书,有《大众医药书籍》、《航天问答1》、《病理学》、《二刻拍案惊奇》、《中国通史故事》……我突然看见了一本《NBA基础知识》,就赶紧把书抽下来,打算看一看,一翻开,我震惊了——书上哪有字,只有一些小点点,没有规律地排列着,我摸了摸,这些点点凹凸不平,根本就摸不出名堂来,“原来盲人看书这么难呀!”我想。

我看书原来有一些不好的做法,譬如早晨不开窗帘就看书、看书的时候“低头弯腰”,三年级就近视了,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自己的心灵窗口——眼睛呀!

作家的散文4:友谊的力量

文/陈佳琦

《绿野仙踪》是美国作家莱曼·弗兰克·鲍姆的着作,它被誉为西方的《西游记》,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神奇故事。

在堪萨斯州大草原上,生活着小姑娘多罗茜及她的亨利叔叔和艾姆婶婶。一次,一阵威力无比的龙卷风把小姑娘多罗茜和她的小狗托托吹到了一个神秘的国家——奥芝国。为了回到家乡,她遇到了种种惊险,也认识了不少好朋友:有一心想得到思索的脑子的稻草人,有想要一颗心的铁皮伐木工,还有拼命想要获得勇气的狮子。

最后,他们在南方女巫——甘林达的帮助下,稻草人成为了奥芝国的统治者;铁皮人成为了温基人的领导者;狮子成为了大脑袋怪人山那边古老的森林的百兽之王。他们患难与共,悲喜共享,一起经历了不可思议的奇特旅程,终于实现了各自的心愿,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可贵的友谊,以及为了梦想不畏艰辛的那份执着。

《绿野仙踪》吸引我的不仅是它那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还给我带来了许多启迪,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朋友之间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在一些困难面前,稻草人的脑子总是比别人动得快;在一些时候,铁皮人总能对伙伴们献出一点爱“心”;在需要帮助时,胆小的狮子总是能挺身而出,帮助大家摆脱危险。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我想要是多罗茜在黄砖铺成的路上,没有遇到铁皮人、稻草人和狮子的话,有可能她永远都回不了家,有可能会成为坏女巫的奴隶,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流浪的小女孩……

读完这本书,我体会到:要实现理想是不容易的,达到每一个目标,是必须付出艰苦劳动的,要不怕困难,带着一颗善良的心,与同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那么,你心中所想的美好的那天一定会到来。

作家的散文5:钟楼一望

文/刘怀彧

作家阿城说过:人世间的无聊,常常只因为煞有介事。最初见到小区钟楼的时候,我禁不住冷笑建筑商的滥情。

归根到底,无论是欧陆还是华夏,那鹤立城中或拱坐教堂的古典钟楼,虽然也不乏贴金彩绘、画栋雕梁的形式主义,但它应时而起的钟声,或如高远辽阔的男高音,警世奋进,或如曼妙绵柔的女歌手,温暖亲切,既发挥着准确报时的有形之用,也散射着浸润心灵的无意之光。它高拔,是为远播其声音;它雄壮,是为彰显其信望。近者如火车站那座头顶火炬(有人说是辣椒)的大钟,业已成为数代长沙人的集体记忆,目前也还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

然而小区的钟楼虽然也高达10丈,精致方正,但它一则无黄钟,体现不出现实的功用,二则无传奇,缺乏人文的根基。虽然也有四块钟表煞有介事地悬挂在它顶层的四方,但表上的指针早在人们入住之前就已经定在了十二点十一分。至于这个钟点是正午还是半夜,恐怕连上帝都无从知晓。不过,每当走过路过,人们往往还是要习惯性地朝钟楼一望。仅仅是出于习惯,因为它站在那里,占着一个位置。

三四年过去了,钟楼像一个晦涩的冷笑话,编的人走了,听的人也懒得费劲去解读。在簇抱相拥的住宅之外,在生息弥漫的烟火人间,她是形单影只的剩女,顾影自怜的单身,怀才不遇的秀才,百无一用的书生,是煌煌大戏中没有台词的配角。

其实关于有用无用的质疑,天天都在我们的内心混战不休。比如你夹着公文包,走上主席台,你坐着,仪态端庄,神情肃穆,一言不发,直到掌声四起,然后匆匆下台,去赶赴另一个主席台。比如你浓茶香烟,煞费苦心,敲敲打打,炮制出一篇洋洋大文,将它传递四方,接下来像一场不曾谈过的恋爱,像天空听不到回声,你已经在经营着下一段文字。比如你大病一场,刚刚回到岗位,世界永远都是铁打的营盘,而你不过是一个意外走失又意外归队的小兵,惊喜必然闪电般消失,只剩波澜在你自己的内心……

这天你从单位归来,迎面碰到钟楼。钟楼本来远远的就能望见,但你常常迷失在自己的脚尖。其时,夕阳正如一轮金色的佛光,戴在钟楼青蓝的尖顶上。一种睽违已久的浪漫情调突然将你充塞内心的尖锐淹没、覆盖、熨平。大地通明,万物辉煌。钟楼,就这样击中了你,紧紧地抓住了你。像大街上突然有一只手搭在你的肩上,一转头是十年不见的老友。

你这才发现,这座日常的无用之楼,其实正在一个自在的世界里南面称王。他站在小区正门,前面是纵贯小区、通幽达妙的景观道,周围是圆拱长廊、喷泉点缀的小广场,所有的住宅都退避十丈。在这个仿佛专门为他打造的完美舞台上,尽情展现着一种独立、高岸和修拔,俯身看护着葱茏的树木和纷纭的众生……在密集的楼群之外,他的存在是对拥挤的解脱;在严谨的逻辑之外,他的鹤立是对散漫的讴歌。

钟楼无声无息地站着,在他自己,是无心的富贵,淡定而从容,华丽又质朴;在我们,是小区的修辞、生活的外延。抬头一望,他在那里,仍镇静地立在那里。四季在变,居住的人们在变,各家的阳台上,迎风招展的衣裳在变。而钟楼未变,钟楼上的时间未变,他的不变成为一支进行曲中隐隐回环的旋律,无论我们绕得多远,都能远远地看着他,找准回家的方向。

钟楼也许无用,但生活本身往往就在有用、无用的一纸之隔中转换轮回。如此说来,每个人,都可以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完美,同时也为他身外的大千增辉。

现在,倘若有人问及我的住所,我必说:那座欧式钟楼下面,左行300米。

作家的散文6:青年作家陈昂评论彭书锦的诗歌作品

文/陈昂

彭书锦诗歌中的光与闪电

文/陈昂

以文学为载体,用认知与情绪来结构化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的人生经验,探寻生命的内涵与社会价值,多维度地呈现出普世的存在,热烈地把诗歌当做自己的情怀。彭书锦将诗歌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将生活锻造得多姿多彩,诗意盎然。

我与彭书锦起初是在网上的文学群里面认识的,时常交流。近日,河南日报顶端新闻文学栏目又邀请我参加他们的顶端作家明星计划,彭书锦参加他们的顶端作家繁星计划,我在“顶端新闻”App上又读到了彭书锦的众多诗歌。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彭书锦的思想新奇而特别,他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探索新式样的诗歌表达。

通过和彭书锦交流,我了解到他从小在书香氛围中成长,整日与书为伴,这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用之不竭的思想和素材。

“我想写一封情书/在那永不褪色的信笺/刻下此时的黄昏/里头装满星河呢喃/用唇尖包裹起我的情思/随着浪涛飘到远方”。这是彭书锦的诗歌《一封久违的情书》,诗人以信传情,表达出对远方佳人的想念,“星河呢喃”是个人理想,“随着浪涛飘到远方”是情感撞击后与他人产生的共鸣,结尾处将个人的情思转化为对众人的爱,这正是彭书锦诗歌的特点的具体呈现。

生命和死亡也是彭书锦诗歌中的重要元素,如彭书锦的《在闪电中重生》,“行至配有绳索的峡谷/上方满是蛇、蜥蜴与狼/我爱那追寻没落,过桥的人/他们探寻牺牲,而后射向彼岸/我也要用舌头舔舐闪电/昭示这山间的一切/自一朵黑云中沉重地降落”,两座山峰中间是幽深的峡谷,但没有桥或桥上充满着死亡。我相信大部分人,会离开,不再向着更高更远的地方前行了。然而,彭书锦是属于过桥的人,他要追寻没落。因为这样,他便可以像箭一般射向山峰、到达彼岸。之后,他变得更加勇敢,他要与迅猛的闪电为伍,照亮山间迷茫的事物,随后从一朵充满雷电的乌云中降落。

又如彭书锦的《在黎明下刷新》:“无数个夜晚,无数场风暴/席卷着过往的尘埃与云烟/无数次黑暗,无数盏灯光/追赶着心中的闪电与黎明/我在黎明下诞生/又在黎明下灭亡”,这是一种向死而生的境地,“死去”只是手段,重生才是目的。这种意涵,在他的《在闪电下死去》表达更为深刻。

“巨龙匍匐在东方/等待着红星的照耀/它腾飞在唐古拉山脉/巴彦克拉山脉/黄河的泥土上/来到劳动与朴实铸就的麦地/汗水与镰刀汇成的稻田……我们跳动在松软的土地上/用勇气与智慧击碎了黑暗屏障/我们生于红色的火焰/高举一支不灭的火炬/用光明与怒吼迎接那凛冽寒风/燃烧着整片华夏大地/最终成为那一颗耀眼的红星”。这是彭书锦的诗歌《红星照耀着中华每一方土地》,这首诗歌格调激勇,磅礴有力,描绘出华夏大地的变革,展现出了青年人的爱国热情。

“光与闪电”是彭书锦诗歌写作中常客,作为青年先锋,彭书锦身上有对诗歌的执着和热情,他敢于冒险和挑战,也敢于打破和重建,彭书锦在自己构造诗歌异域里自得其乐,那里太阳铺洒、向阳花开;那里交嘴雀亲吻着山岗;浪漫、新奇富有活力。

丰子恺在《无用之美》中引了这样一个故事,1824年伦敦举行诗人拜伦葬礼的时候,伦敦街上的商人们望见了这大出丧的威仪,惊叹之余,私下相问:“诗人到底是做什么生意的人?”这种大概是形容过分的笑话吧。诗人不是做生意的人,这是大众的一种普遍认知吧,现实生活中谁会做如此愚蠢的发问呢?不过,“诗到底有什么用?”也许是一般人心中常有的疑问。

在参加各类文学活动中,时常有人问我:“诗歌到底有什么用?”这时,我会告诉他:“大有作用”。“有何作用?”我认为诗歌是直指人心的光明之象,也是造物主留给人间的自救药方。人这一生是自我心境体悟的修行,诗歌恰能带给我们美与思,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慰藉,让我们成为更高尚的人,从而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便是诗歌的作用。

世界,可以给我一首诗的时间吗?文学如浩瀚星空,我们如漫天繁星,用自我的孤独点燃思想,照亮黑夜。长路漫漫,多一个人,便多了一道风景,每个心怀梦想的诗人都应当得到尊重,“光与闪电”是青春、是激情、是誓言、是梦想,彭书锦会像箭一般到达彼岸,如闪电般照亮自己的文学征途。

陈昂2022年10月14日写于北京香山

作者简介:陈昂,1992年出生于山东枣庄,现居北京,诗人、学者,先后供职于高校、文联等单位,主要从事诗歌创作,兼及中国哲学、现当代文学研究;著有诗集《陈昂诗选》《半面夕阳半面海》《漫天飞雪的日子》等;曾参与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机智过人》等栏目录制,2018年荣登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

作家简介:彭书锦,男,汉族,湖北黄石人,现居武汉,中国青年作家、知名诗人,“大诗主义”代表人物,倡导世界诗歌运动。系《文学视角》主编,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有作品散见于书刊及网络平台,已被译为英、俄、日、西等版本,并多次获奖。

作家的散文7:我的作家梦

文/朱晴

人们常说:“碌碌无为是庸人所为,奋发图强是智者之举,梦想便是奋发图强的动力”。有梦想就有动力,我就是一个有梦想的小女孩。

上幼儿园时,我看见电视上的警察叔叔和阿姨们非常英勇,也很神气,于是我想:如果长大当一名女警,那该多威风啊!“神七”升天,我看到宇航员在太空遨游,心想:多么神气的宇航员啊,我长大一定要成为一名伟大的女宇航员。

古人云:“人必立长志,而不能常立志。”现在读三年级了,我很久都没有什么追求和梦想啦。后来,我渐渐发现同学张斯然作文写得非常好,老师经常念她的作文,我好羡慕。内心突然有股冲动:对,长大当名作家!从那以后,我一有空就看书,有时还摘抄书中的好词好句,努力练习写作的基本功,渐渐地我对看书、写作越来越有兴趣了。

记得有一次,我一早起床又在看书,书的世界真是太精彩了,我全然忘记了一切。正当我看得起劲,突然,一根粗棍子在我眼前晃动,我抬头一看,只见妈妈正站在我面前,准备实施“家法”,原来她喊我吃早餐喊了十多遍我都没听见。见情况不妙,我只好恋恋不舍地放下作文书慢吞吞地向餐桌走去。吃完饭,我又连忙爬进我的书堆,尽情的遨游书海。妈妈见我对书如此痴迷,就给我办了一张书卡。图书馆里的书可真多,在这里,我狠命地“啃”,疯狂地“吃”,恨不得把整个图书馆都装进我小小的肚子里。

不知什么时候起,我总觉得自己有种欲望。一有空,就会拿起笔,把看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这样我才觉得痛快。有一次,我把自己的作文《漂亮的文具盒》给爸爸妈妈看,爸爸妈妈都惊讶得张大了嘴巴,根本不相信是我写的,因为我才读三年级,就写了整整四页,而且语言是那么的流畅,连标点符号也很少有错。老师知道后,不但把我的作文念给同学们听,还推荐在报纸上发表呢,写作让我尝到了甜头。

直到现在,我一直在坚持着我的这份梦想。我想,不久的将来,凭着努力,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作家的散文8:再忆朱多锦先生

文/王霁良

与齐河作家、诗人朱多锦先生相识相知,很早就想写一篇有关先生的文章,却迟迟没能动笔。先生年事渐高,想我作为追随先生身边的人,与先生一块共事亦师亦友这么多年,有些事有些话看在眼里记于心间,有必要讲述些先生不为人知的言行。

初识朱先生时,他就是着名的诗人了,他其实比我父亲还长几岁,但与我都是兄弟相称。

在他这个年龄段的诗人里,他无疑是优秀的,文学上有着极不平凡的清晰判断力,尤其对诗有更为独到的理解。那时他已写有《妻意》、《我是黄河的儿子》、《城市走狗》、《发现与批判》等众多高致的作品。世事洞明的成名诗人常对后辈怀有戒心,刻意保持距离,但和朱先生接触,感觉他不是。后来我们几个人创办了济南七亩园文学沙龙,常在一块谈诗论文,交流更多,更感觉到他的心底无私。

先生之为人堪称楷模,有那么一件事,至今想来还有感慨:泗水苏富宽先生是一位文化商人,为人豪爽、广有资财,名下有印刷厂,与朱先生相识多年,之前曾借给朱先生两万块钱。2008年底苏先生因车祸去世,朱先生打电话给苏先生的儿子,说要还款。其子并不知道有借款一事,先生对他说,我知道你不知道,借钱的事你爸也没跟***说起过,但钱真借给我了,这几天你抽空来拿吧。苏先生的儿子很感动,说父亲死后很多借了钱的都不认账了,我和母亲去要都要不来,您老做人和他们不一样啊!依先生之为人,像他这样文革受过迫害、年轻时时常不名一文的人,钱财不过身外之物,就是再活一辈子他仍然会这样做的。

一个作家、诗人,做人能否立得住至为关键,为人立住了,为文自然也塌不了,朱先生这个人首先不会害人,说不会害人是说他一生没学会半点害人的手段,唯知据理力争扞卫真理、扞卫学术,有那么一股凛然不可企及的气势。他从齐河师范学校教师岗位上离职,到《山东文学》杂志社做诗歌编辑工作,一干就是18年,因为不在编,最初月薪只有几百元,他在这座不公的城市,工作比别人干得多,收入却不及别人的几分之一,生活上不得不每周游走于城市与乡下之间,是这座旷野般的城市亏欠了他,亏欠了这位执着的诗人,这位思想的大儒。梁山黄建刚兄与朱先生交厚,他也是七亩园的老朋友,他认识朱先生的时间比我早些,回顾与先生的交往,他说朱先生是他见过的最不会打理生活的人,虽然在七里山路租住了两室一厅的房子,房子里天然气、暖气都有,但他从没做过一顿饭,都是上街买饭吃,为的是节省下读书写作的时间,平时烧水也没有锅,渴了就用铝盆烧,一个人将就着生活。建刚和朱先生一个在北部的泺口,一个在南边的七里山,相距十多里,看到先生一个人寂寞,常过来陪陪他,因为4路公交车夜里11点还有始发车,建刚就常常与先生聊到半夜。后来他出于经营考虑去温州发展了,就打的把自己办公室的茶几、饮水机、暖瓶等一股脑送过来,使得住处终算有了点家的样子。一直到后来成立济南七亩园文化沙龙,大家在先生那儿聚会,纵论文坛,谈玄说异,用的还是建刚送来的饮水机。

时光如桥下之水,静静流淌,2009年夏天,与先生驱车去泗水校对《华夏文坛》刊物清样,去时就阴雨不断,回时大雨滂沱,沿104国道北行,路面几成汪洋,看去与路基下的河仅是落差不同而已,感觉车就像行驶在河面上。因车速不高行车漫长,就请先生讲讲他是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话匣一开,先生所谈给我最深的体会便是为文的痛苦,能做的只能是用隐喻释放自己。默默听着,抬头从后视镜看先生眼睛湿润了,万感萦心的回忆写在清癯的脸上。一个有现代品格的老作家、老诗人形而上的痛苦,我无法全部理解,但他当时的神态,永远铭记心间。事实上他这些年经济上是困顿的,家庭收入方面只有他一个人有两三千元的退休金,但就是这笔打在卡上的钱也被用作房贷抵押了。记忆的键盘上,先生从来就不是富足的人,给我的始终是披褐而怀玉的形象,但他带给了我们更为深刻的思想,在诗歌创作上他倡导的自在写作,不让主观情绪流入到诗中,也显得更接近诗本身,抵制了冷漠的抽象思维。应该说,朱多锦先生在诗歌理论上是有先见的,他的自在写作实际是对之前假激情、假崇高诗歌的反叛,也代表着诗歌发展的一种流向。

在齐鲁大地,在黄河岸畔,有这么一位介然独立的诗人,一位守正不挠、和这个社会不合辙的未来的先贤,是他的家乡之幸,也是他一手创建的七亩园之幸,就像一只暮春的布谷高翔,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上可贵的品质。

作家的散文9:我的作家梦

文/陆云

我有一个梦想,那个声音总在我的耳边回荡,那就是长大后去当一名作家。

尽管我现在的写作水平还不算好,尽管这个梦想离我很遥远,但我不会放弃这个梦想,不会丧失信心,因为我相信,只有像蜗牛一样一步一步爬上葡萄架,才会吃到香甜可口的葡萄。只有经历过跌倒才能爬起来,只有经历过挫折和困难,才能走向自己的梦想。

以前,每当我买上一本作文书或是小说,总会先看一看作者是谁,然后就情不自禁地羡慕起来,是他们让小学生有了学习的内容;是他们使我们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是他们让我们拥有了崭新的明天,因此,我想成为一位作家,让人们的文化得到更大的提高,更大的发展。

每个人有了自己的梦想,才会有充满意义的生活。每个人都有梦,我有梦,他有梦,中国更有梦,我的梦就是做一名作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