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声散文

请欣赏蝉声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蝉声散文1:走进秋天

文/张晗艺

稻穗儿熟,蝉声儿消,秋天的太阳更红更骄,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这就是美丽的秋天。但是,我更喜欢的还是那可以让空气更甜更好的果园。

在秋天,走进果园,就会有一阵果香味扑鼻而来,可好闻了。再看看果实吧,瞧!苹果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小脸蛋,可真想咬一口呢!嘿,葡萄也成熟了,它们就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紫水晶,在阳光的照耀下一闪一闪的,真美呀!哈,红彤彤的柿子也很漂亮,就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树上,更给果园增添了几分丰收的喜悦……当然,这一切不仅仅是秋天的功劳,更是农民伯伯们的功劳呀!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创造的。看,他们脸上正挂着微笑呢!

你喜欢秋天的果园吗?那就去看一看吧!

蝉声散文2:秋之味

文/李梅

阳光正燥,蝉声正闹,微风来时,只能感觉到它轻柔的触角。尽管如此,秋,还是来了。看那一棒棒垂着褐色胡须的玉米就知道了,看那一嘟噜一嘟噜鼓鼓的大豆荚就知道了,看那红薯秧、花生秧下,隆起来裂开一条

条细细裂缝的根部就知道了。

秋来了,来得悄无声息,来得不着痕迹。

但乡亲们知道,他们用敏感的嗅觉嗅出飘荡在空气中纤细的秋,它像一条丝线,牵动了乡亲们的嘴角——终于有鲜美的滋味儿来结束这个苦夏了。

挎个竹篮,到大豆地里摘下半筐饱满的豆荚,再到花生地里,拔几棵花生。那玉米棒是绝不可略过的一道秋味,在密不透风的青纱帐里,挑选有着黄褐色胡须的大玉米棒,咔嚓一声掰下。刚掰了几棒,汗水就在身上汇成一道道小溪,湿了衣服,淹了眼睛。可

为了吃,这点热岂能不忍受?如果觉得还不够,那就

去红薯地里用镰刀割去纵横交错的藤蔓,一钉耙下去再撅起,几个纺锤一样的红薯,就从土里蹦了出来,脱去大泥和根须放进筐里。

满载而归,蹲在水井边,豆荚和花生倒出一半带壳清洗,盐水煮熟。另一半剥壳,饱满圆润的豆粒,叮当落盆,留一部分下锅,再拿一部分到村口的石臼,用大石锤捣碎,放入盆里,撒下盐、鸡精、生抽等调料,再撒少许面粉搅拌均匀,摊在平底锅内,用油煎至两面金黄,香味氤氲弥漫,一遍遍挑逗着你的味蕾,让你体验着垂涎欲滴的滋味。

玉米棒剥去青衣,黄灿灿的玉米排列整齐,指头轻轻一掐,鲜嫩的汁液就淌了出来。锅内添水,将玉米放进去,十分钟后,就有玉米的香甜顺着蒸气漫了出来,让人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红薯洗去泥削皮,切块放进锅里,再辅以玉米粒,青豆,花生仁。大火烧开,面粉调成糊状,倒进锅里,搅拌均匀,多次烧到滚沸,一锅具有皖北特色的稀饭就做好了。

夕阳落下树梢,炊烟结束了袅袅,倦鸟归了巢,农家小院的饭桌上,一桌秋之味已摆好:一盆黄灿灿的玉米棒,一盆盐水煮青豆花生,一盘煎好的青豆饼,一碗混合了青豆粒、黄玉米、红花生、白薯块的面稀饭,还有炒豆角,炒青椒。这是秋赐给人间的一道盛宴,朴实、醇厚,又充满诱惑。

但对孩子们诱惑最大的还不是这一桌秋宴,他们的心还挂在田野,只盼着秋深点,再深点。那散布在路边、沟沿、庄稼地里的宝贝还正在长呢,黑豆差一点就全黑了,香泡子的皮刚泛黄,马泡还是青青的,硬得像弹珠。等秋再往深里走一些,它们全都熟透了,黑了,黄了,软了,那才是大自然真正的馈赠。黑豆的甜,香泡和马泡的香,是任何水果也代替不了的,也是任何商人也模仿不了的美味。它们只属于田野,只属于秋,那是需要孩子身体力行去寻找的另一场盛宴,享受之余,更让人畅快的是那种在寻觅之后的获得感。

远离土地多年了,可一到秋天,我必回家一趟,只为了品尝第一口浅秋之味和那一种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的亲切感。

蝉声散文3:奢侈的凉面

文/崔向珍

绿树浓荫蝉声嘶,暑热蒸人在三伏。从我记事起,酷夏入伏的第一天,母亲照例要做一锅凉面给我们消暑解馋。

为了这一锅凉面,母亲从上一年的秋天就开始准备了。从田里割回家的芝麻杆,母亲小捆扎好,竖立在墙根边晒透,然后找一床旧布单,芝麻捆朝下不停地抖,抖出来的芝麻粒,母亲仔细地除去杂质,一多半卖掉补贴家用,只留下很少的一部分,装进白布口袋里小心封存。待到第二年蝉声起来的时候,母亲便用白布口袋里的芝麻,换来一小瓶芝麻酱和一小瓶香油,纯正的芝麻酱香浓郁醇厚,小磨香油香气扑鼻。母亲说,一年就这一次,就鲜鲜香香地奢侈一回。

母亲先是在大铁锅里烧好一锅开水,舀到搪瓷盆里凉着,接着就去院子里忙活。院子里的篱笆上豆角长势正好,母亲要我们挑鲜嫩碧绿的摘上两把。黄瓜架上的黄瓜顶花带刺,母亲也要我们多摘几根。紫油油的茄子,小灯笼似的青椒,白生生的蒜头,碧绿的小葱和香菜,还有微红绽绿的地瓜蔓芽尖,野生的马齿苋,都要准备一些。

豆角、马齿苋和地瓜蔓芽尖,母亲分别洗净后放在开水里焯熟,放上油盐、芝麻酱和香油均匀调拌,豆香和苦香掺和在一起,勾着我们渴盼凉面的心情一起飘飞,着急的我们七手八脚地帮母亲洗菜剥蒜。母亲把茄子去皮切成小丁,放上平时不舍得吃的猪油和酱油炒熟,芝麻酱里放上凉开水和酱油搅匀,黄瓜和青椒切丝,小葱和香菜切小段,蒜瓣拍碎切末用酱油调匀备用。一切准备就绪,母亲就开始和面,面和好后放着醒一会儿,母亲把大铁锅里添水,吩咐我们烧火的同时,开始擀面条。

等到面条煮熟捞到搪瓷盆里,我们已经在院子里的大槐树下摆好了桌子板凳。一大盆蒸腾着新麦香味的面条,碧绿喷香的各式小菜,我们兄妹四个幸得快要飞到天上去,一个个急不可耐地往碗里捞面条,夹青菜,顶着一脑门子大汗,呼呼啦啦吃得满嘴流油,那香浓的滋味真是能够绕梁三日不绝的。

入伏的这一顿凉面,我们从过了正月十五就开始盼望着的,穷苦的日子,勤劳的母亲无论多难,也要在这一顿难得的好饭中尽量多弄几样小菜,虽然从来没有肉酱可以上桌,但在我们的记忆里,已经是奢侈至极的盛宴了,即使是过年的饺子,也不过如此。每次的凉面和小菜,我们都吃得盆干碗净,浑身汗湿的母亲看着我们,心满意足地欢笑着。现在想起来,我总是记得母亲吃饭的时候,好像从来没有添过第二碗。

许多年没有聚在老宅的大槐树下,一家人快乐地吃一顿凉面了。如今,七十多岁的父母和我们一起在城里生活,坐在精致的餐桌上,母亲依旧擀了面,做了花色齐全的各类小菜,虽然母爱的味道依旧幸福香甜,却独独少了那份自然纯净的童年欢欣。

蝉声散文4:蝉鸣

文/谭云

傍晚,在公园里散步,蝉声飘浮在周遭的空气中,让人沉醉。想想,如果夏天里没有蝉鸣,那该是多么落寞、寂寥。

儿时生活在乡下,房前屋后绿树成荫,三伏天里,蝉儿开始叫了,不知是哪一只率先登场,发出一阵清脆悠长的高音。一蝉唱,百蝉和,那叫声一浪高过一浪,在阳光里打着漩涡,把炎炎长夏鼓捣得沸沸扬扬。

蝉的叫声像一只温润的小手,把孩子们的心挠得痒痒的,其实这叫声是很难吸引我们的,最多是无聊时捕几只蝉来玩,我们垂涎的是蝉蛹的美味。晚饭后,孩子们三三两两打着手电筒,睁大眼睛在树林下四处寻找,很快就会发现破洞而出的蝉蛹在缓慢爬行,有的已经爬上了树干,我们像摘豆荚似的一伸手就捉了几只下来。

将蝉蛹洗净沥干,然后入油锅爆炒。爆炒出来的蝉蛹黄灿灿、油亮亮,吃起来咸咸的,鲜鲜的,糯软中有一丝柔韧,淡淡中藏一缕异香,实在是人间美味。

中药里有一味药叫“蝉蜕”,它是蝉由幼虫变为成虫时脱下的壳,据说可以疏散风热、治疗喑哑等症。我们在找蝉蛹的时候也捡蝉蜕,穿成长串,挂到房檐下,风干了卖给收购站,换得的钱用来购买学习文具或心仪已久的小人书。

古人对蝉是心怀敬意的,它甚至成了复活和永生的象征。当时人们爱把一只玉蝉放入死者的嘴里,以求得庇护和永生。西晋诗人陆云在《寒蝉赋》说蝉集“文、清、廉、俭、信、容”六德于一身,这话未免有点言过其实,但蝉的文雅、清寒却被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初唐四杰中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下狱,写下了着名的《在狱咏蝉》,此诗以蝉比兴,寓情于物,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

《昆虫记》中法布尔谈到蝉的生活,“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庄子在《逍遥游》里写道:“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蟪蛄,就是我们所说的蝉。也许蝉儿早已了悟生命来之不易而又极其有限,所以只要生命不息,这些大自然的歌唱家就不会停止歌唱,这份执着、坚韧与淡泊,让人心生敬畏,也让我对世俗人生多了一些通透的看法。

如今,童年早已远去,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屋四周的林子,已变成了一幢幢楼房。随着乡村树木的大面积减少,蝉声也稀落了,这不免让人心生怅然。

蝉声散文5:蝉鸣

文/谭云

傍晚,在公园里散步,蝉声飘浮在周遭的空气中,让人沉醉。想想,如果夏天里没有蝉鸣,那该是多么落寞、寂寥。

儿时生活在乡下,房前屋后绿树成荫,三伏天里,蝉儿开始叫了,不知是哪一只率先登场,发出一阵清脆悠长的高音。一蝉唱,百蝉和,那叫声一浪高过一浪,在阳光里打着漩涡,把炎炎长夏鼓捣得沸沸扬扬。

蝉的叫声像一只温润的小手,把孩子们的心挠得痒痒的,其实这叫声是很难吸引我们的,最多是无聊时捕几只蝉来玩,我们垂涎的是蝉蛹的美味。晚饭后,孩子们三三两两打着手电筒,睁大眼睛在树林下四处寻找,很快就会发现破洞而出的蝉蛹在缓慢爬行,有的已经爬上了树干,我们像摘豆荚似的一伸手就捉了几只下来。

将蝉蛹洗净沥干,然后入油锅爆炒。爆炒出来的蝉蛹黄灿灿、油亮亮,吃起来咸咸的,鲜鲜的,糯软中有一丝柔韧,淡淡中藏一缕异香,实在是人间美味。

中药里有一味药叫“蝉蜕”,它是蝉由幼虫变为成虫时脱下的壳,据说可以疏散风热、治疗喑哑等症。我们在找蝉蛹的时候也捡蝉蜕,穿成长串,挂到房檐下,风干了卖给收购站,换得的钱用来购买学习文具或心仪已久的小人书。

古人对蝉是心怀敬意的,它甚至成了复活和永生的象征。当时人们爱把一只玉蝉放入死者的嘴里,以求得庇护和永生。西晋诗人陆云在《寒蝉赋》说蝉集“文、清、廉、俭、信、容”六德于一身,这话未免有点言过其实,但蝉的文雅、清寒却被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初唐四杰中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下狱,写下了著名的《在狱咏蝉》,此诗以蝉比兴,寓情于物,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

《昆虫记》中法布尔谈到蝉的生活,“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庄子在《逍遥游》里写道:“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蟪蛄,就是我们所说的蝉。也许蝉儿早已了悟生命来之不易而又极其有限,所以只要生命不息,这些大自然的歌唱家就不会停止歌唱,这份执着、坚韧与淡泊,让人心生敬畏,也让我对世俗人生多了一些通透的看法。

如今,童年早已远去,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屋四周的林子,已变成了一幢幢楼房。随着乡村树木的大面积减少,蝉声也稀落了,这不免让人心生怅然。

蝉声散文6:仲夏听蝉

文/王芳焯

知了叫,杨梅熟。这是蝉声给人们传达出来的时令信息,故乡高坡的杨梅每年也是要等到端午节后才慢慢红熟。

今年的蝉特别多,且鸣叫得似乎有点早,无论在清晨,还是午后,总能听到蝉鸣的唱响。尤其在傍晚,下班后就自然进入“蝉鸣模式”,“吱吱…吱”,忽而高远,忽而低近,时而亢奋,时而浅唱,聒噪得有点让人烦躁不安。

今年入夏后,第一声蝉鸣是什么时候响起的我已记不清,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天下午,我正伏在案头写材料,突然被一阵阵熟悉的蝉鸣声打断思绪,我这才猛然意识到已是仲夏时节了。

有树木的地方就会有鸟类、昆虫等生物的栖息。办公楼后面紧挨着一壁笔陡的壁崖,通往后门的空地上生长着几颗松柏和桂花树,搭构成一片小森林,路过时总能发觉虫鸣鸟叫活跃于枝头。蝉鸣的声音就是从这里传出来的。

我有个坏习惯,写材料时需要很安静的环境,只要心境一下被叨扰,我是写不出任何东西的。

此时,蝉声骤起,声音穿窗而入,霸占了时下的有声世界,让人连心跳的节奏都感觉不到。

经蝉这么一折腾,我再也写不出东西了,于是便搁下,心想等它叫过了我再继续。可谁知蝉声一旦起鸣,怎么也停不下来,这小精灵,不知哪来这么大的力量,鸣唱起来是如此的肆无忌惮且歇斯底里,甚至压过对面公路上的隆隆车声。既然无法抗拒,那就静静聆听吧。我索性闭上双眼,让脉搏与思绪跟随着蝉鸣的音符在律动。

“吱——哩——”,这拨刚刚停下,不一小会儿,一只蝉又开始鸣叫起声,另外一只或几只闻声附和,声势变得浩大起来,声音辽远、透亮且尖锐。持续片刻后,渐渐地才调声缓下,直到低至极点,最后戛然而止。蝉声此起彼伏,或低吟浅唱、或高歌引吭。这样反反复复一高一低,一唱一和,一潮高过一潮,一场胜过一场,合成一曲曲无伴奏、无指挥的自然交响乐。

其实,有蝉音悦耳而得心静,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蝉鸣声穿透了这纷繁的傍晚,让人放下一切,将身心带到一个声乐的世界里,享受着放空心灵、超然物外的清静。

一场“蝉之歌”的演唱会结束后,心情变得无比的澄静,自己反倒觉得一人在空荡的文字里游离,有了蝉鸣做伴,才不至于觉得太孤独。

活了这么久,第一次这么认真地听蝉,想不到这小小精灵,集一体之力,就凭两翼颤动发声,竟然能弹响出这般曼妙的舞曲和发出如此巨大的声波,纯粹是这夏天里的原生态的一场千声和鸣独家音乐会!

书上说,雄蝉发出的声音是求偶的信号,待与雌蝉交配完成延续种群的任务后不久便安静地死去。没有其他的索求或遗愿,生命在一夏的激情绝唱后寂然终止,这就是蝉的宿命!

蝉是天生的声乐演奏家,为人类的智取提供借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侗族大歌集民族、声乐、表演为一体,有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奇特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蝉之歌》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聪慧的侗族先祖从自然界中获取灵感,以蝉为主题,模仿蝉唱的音律,糅合民族的劳作歌唱场景,凝结出源于自然生活而又高于自然生活的声乐艺术精品。

禅,意为追求本真回归,静心空灵而悟透世道。“蝉”通“禅”,且为同音,一个高唱发声,一个静坐参悟,一动一静的对比之间应有着某种更深层的关联吧!

人生一世亦如蝉!蝉固然能激荡高歌鸣唱一夏而离去,而作为万物灵长之人类又能否在心乱时坐“禅”凝神静悟,奋进时听“蝉”竭力而歌,求达善始善终而落幕呢?

趁青春不老,时光未央,学夏蝉来一次绝响的鸣唱吧!

蝉声散文7:安放蝉声

文/冯增芹

家附近有一片树林,当热潮一股一股涌来,蝉声也已经稀稀落落响起。有蝉声的夏,更觉热得火辣。

少年时,蝉多。越是热得心焦,雄蝉越是一大群昂昂高唱。不拿出点闲静的心,听久了,会让人头晕耳鸣。雌蝉则占据最嫩的枝梢产下它们的卵。有蝉卵的枝头会枯掉一大截,蝉多,枯枝便多了。

整个夏天,动植物大都热得没了精神,只有蝉,兴头饱满,世界好像只是它们的。你想,几年漫长黑暗,才抓住这惟一属于它们的季节,任谁也不舍得悄无声息就随了秋风。

夏季一到傍晚,蝉就要陆续出洞,去完成它的蜕变之旅,每棵树上都会爬很多。我也经常跟着别人去抓,一不小心,脚下就会踩到一只。那时,没想到随手可得的蝉,会变成稀罕物。从农家饭桌到城里人的厨房,再到大大小小餐厅。蝉,被精厨细做,道道味美。一路走来,也身价倍增,二三十元一斤是最普通价位。自此,蝉,走向生存的尴尬。

人能到的地方,蝉便不能从容钻出洞来,褪去外壳,在树上安心晾干它的翅。它得躲过许多刮地的锄,眩亮的电瓶灯,高举的竹竿……最后,藏在叶的最高最密处,别弄出一点声响,小心翼翼伸开它柔嫩薄透的翅。等粉绿的脉络慢慢变成黑色,它才可以飞翔在晨曦中。这一蜕变,比几年地下生活艰险许多倍。于是,蝉声稀疏了。

沸沸扬扬的蝉声,成了夏天最深刻的记忆。那些聒噪,在今天的居所却是不可得。仔细想来,那本不就是自然的乐章吗?自由豪放,浑然天成。人类,挥着指挥棒,把原本澎湃激昂的一章,噶然休止。只留下断断续续那么一声两声,听来丝丝微凉。

真害怕哪一天,蝉声会永远离去。没有蝉声的夏天,我感觉,可就是病态的了。

不知何时,墙外梧桐树上有蝉鸣,断续传来,惊喜。不久,还会有枯枝藏了蝉的卵吧?若那样,我就把那棵梧桐用栅栏隔起来。几年过后,蝉会钻出地面,悠然爬上枝干,蜕变成长裾矜矜的歌者,然后气定神闲地繁衍。这样,就会多一些蝉声,安放在我们的世界里,夏天便是一个又一个完美的季节。

蝉声散文8:夏日蝉声

文/高亚平

《庄子》有句:“蟪蛄不知春秋。”年轻时读此句,不知其意。一翻注解,明白了,原来就是寒蝉。寒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自然不知春秋了。不过,这里的“春秋”须说明一下,它并非我们常说的春季秋季,而是指一年。蝉寿命短,当然不知“一年”是怎么回事了。我自小生活在长安乡下,长安属于关中,在秦岭以北,比较寒冷。在我的印象里,我们那一带似乎没有春蝉,有的只是夏蝉和秋蝉,夏蝉尤其多。夏日正午,或者黄昏,天晴时节,行进在山间小路上,或者川地的河滩边,便可听到盈耳的蝉声。那真是蝉声的海洋,各种各样的蝉声,高的低的,长的短的,尖细的粗犷的,一波一波,你方唱罢我登场,不绝如缕,把人的心都能叫乱。昔人用“蝉声如雨”来形容,我以为是再恰当不过了。

也许是自小生活在乡下的缘故吧,我喜欢听各种虫鸣鸟叫,尤其喜欢听蝉声,觉得那简直是天地间最美妙的音乐。尽管我已离开故乡多年,但这种爱好,一直未改。每年的夏秋时节,我都要抽空回老家看看,在家乡住上几天,喝一喝家乡的水,吃一吃家乡的饭,自然也会到家乡的田间地头走走,看看那些熟悉的人,熟悉的田土,熟悉的河流小树林,也顺便听听蝉声。在我的记忆里,蝉声是和天气有关的,若天气晴好,蝉鸣便会异常的响亮、悦耳;如天阴或者下雨,蝉儿的叫声就会发闷,甚至有些嘶哑。尤其是大雨前的闷热天气,蝉声简直有些歇斯底里。我喜欢天气晴朗时的蝉声,天气晴朗时,高卧故乡老屋南窗下,听蝉儿高一声低一声的吟唱,那简直是一种享受。在樊川中学读高中时,暑假里,我常常爱一个人带一本书,溜溜达达走到小峪河边,躲进小树林里,脱掉鞋子,把脚伸进清凉的水里,边听蝉鸣边读书,那是我少年时期最旖旎的梦。可惜,这种梦现今已经不再。

听蝉声最好是在寺庙里,环境清幽,蝉声也愈加的清越,如箫管,若长笛,若丝竹,随你怎么想,都不为过。期间,如有一二老衲,跌坐蒲团上,不念经而打盹,那情境,似觉更妙。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夏日,我在终南山南五台的圣寿寺,就曾见到过这一情景。时值正午,蝉声如潮,充满了整个山谷,而一位居士就坐在寺门口的石墩上,安然地打盹。他双手间长长的念珠串,也一动不动,垂挂指间。我当时想,这么热闹的蝉声,也不能惊醒一个清修者的梦,他难道心中真的是无牵无挂吗?那时的圣寿寺因年久失修,已相当破败,近乎荒寺,没有院墙,亦无大殿,除了一个残破的山门,数间破屋,两座佛塔,就是几棵参天古槐,还有无尽的蝉声。如此境遇,能安之若素,这位清修者该是多么的高洁呀。我没有打扰那位清修者,只是轻手轻脚地在废寺里转了转,触摸着历经千年风雨的砖塔,一瞬间,我的心也清静到了极点。听蝉声还宜于水滨。水流潺潺,蝉声绵延,水声和着蝉声,婉约有致,亦妙。当然喽,山谷中也很适宜听蝉声。那需邀一二挚友,于盛夏最热时,不急不慢地行进在山间小道上,有风吹过,林木沙沙,而蝉鸣时断时续,飘入耳中。身临其境,便会洒然有出世之想,足以忘忧。去年秋天,游滇池,登西山,闻蝉声,我就曾有过这种感觉。所不同者,那次听到的是秋日蝉声,而非夏日蝉声。

有人说,蝉儿鸣叫,是雄蝉用鸣声吸引雌蝉来交配,也许吧。但我从中体味出的只是自然的和鸣,是大地的欢歌。还有人说,蝉是害虫,吸食树木的汁液,会造成树木死亡。我想,这也许只是人的想法。若从蝉儿的角度来讲,没准还认为人是害虫呢。“饮风蝉至洁,长吟不改调”。我们还是学学苏学士,学学古人吧,相信蝉是餐风饮露,是高洁的,尊重自然,尊重造物,这样,我们在炎炎长夏,才会不觉得寂寞,在清亮如水的蝉声里,才会过得更有滋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