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哲学的散文(精选6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哲学的散文1:冲菜的哲学

文/彼岸蒹葭

每年春天,菜市口总有一个大娘在那里卖冲菜、萝卜干什么的。地上摆着个大肚的黑釉瓦罐,里面装的就是冲菜。大娘系着蓝花布围腰,手提一杆小秤,一边招呼着顾客,一边麻利地装菜、称重、收钱。

在四川乡下,冲菜是常见的一碟小菜。春天的餐桌上,若是少了这一道小菜,总觉得缺少些什么。不过,人各有爱,有人偏偏吃不惯这菜,怕它的“冲”。顾名思义,冲菜是有一股子辛辣的“冲”味,吃得让人掉眼泪,有点类似于芥末。相比之下,芥末冲劲更大,是一种强烈的干“冲”,而冲菜是富有韵味的“冲”,有菜薹的鲜美清香,更温婉柔和。

买回家的冲菜不能直接食用,需进行再加工。锅烧热,舀入一大勺菜籽油,烧开后直接滚烫地淋在冲菜上,略洒些盐花,加花椒面、糖、酱油、香醋,再来一大勺红亮的熟油海椒,拌匀后就可上桌下饭了。讲究些的,再放些金钩末,或碎花生拌食,滋味更丰富。除了麻、辣、香、脆、爽以外,冲菜的神韵就在它的“冲”,那是一种带刺激性的鲜香,逗引着味蕾,让人欲罢不能。

记得三十多年前,我在读小学,每天中午要回家吃饭。母亲下地干活了,米饭在甑子里,拌好的冲菜在桌上,用纱笼盖着。盛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白饭,夹上一筷子冲菜,一入嘴,麻辣脆爽中有一股辛香直冲脑门,快速咽下,顿时,“啊嚏”一声,鼻涕眼泪都下来了,紧闭双眼,张大嘴、深呼吸,赶紧扒下一大口饭。接着第二筷子,又一次从鼻子“冲”到眼睛、赶快刨饭……如此几个循环,一大碗白米饭已然下肚。最后喝上一碗热米汤,肚子饱矣。从前的生活就是这样简单,美好。

春天就在一碟冲菜里。一来,春天菜薹鲜嫩,是制作冲菜的原料;二来,冲菜鲜香爽脆、开胃解腻,正适合春天。而且,冲菜嚼起来脆脆的,“嚓嚓”的咀嚼声,不正是一支春天的奏鸣曲?

从前我妈每年都做冲菜,现在上了年纪,不大做了。今年开春阳光好、雨水足,地里的青菜都抽出薹了,棵棵肥嫩茁壮,她又欣欣然做了一大坛。冲菜做法简单:摘取新鲜菜薹,洗净、晾干,切成黄豆般大小的丁,锅烧热,不加任何佐料,以旺火把菜薹炒至断生、发烫,即关火,迅速铲入一个口小肚子大的坛子中,找一张大片的生菜叶将坛口封严,使其在湿热中自然发酵,闷个两三天,即成冲菜。

有时想,发明冲菜的人真不简单,眼看抽薹、即将弃置的菜薹,妙手之下,重现焕发出别样的风采。与翠绿的鲜菜薹相比,冲菜变成了黄绿色,既保留了原先脆嫩的口感,又多了一层辛辣的鲜香,可谓更上一层楼。

某一次茶聚,茶人老李笑曰,冲菜和传统蒙顶黄芽的做法惊人地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茶芽采摘、摊晾、炒青,然后以黄纸包裹好,置于尚有余温的灶台上,闷一夜之后,再烘干,黄芽就基本做成了。冲泡出来,汤色黄中透碧、金毫显露,饮之甘醇鲜爽。与普通绿茶相比,蒙顶黄芽多了一道“闷黄”的工序,形成涩味的咖啡碱和茶多酚被部分氧化,口感更醇和,且多了一种特殊的香味。

是什么成全了黄芽和冲菜?无非是温度、湿度和时间。简单地说,就是“闷一闷”,在湿热的环境里捂一捂,令其自然发酵,然后,它们便华丽地转身,变魔术一样,摇身一变,跃升上一个新的层次。

生活中有很多事不谋而合。想起近来正为一桩焦头烂额的事所困扰,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干着急没办法,既于事无补,徒然心发狂。连续的失眠弄得人精神萎靡,面容憔悴。一个学佛的朋友看不下去了,直言劝我:且慢,且静,活着就是修行,磨砺是另一种成全,一切顺其自然,一切自有定数,不逃避,不强求,随缘,自在。我听了默然,心生惭愧。枉自读经、打坐,内心妄念丛生,被五欲六尘所蒙蔽,自性的清明、做人的优雅到哪里去了?嗯,好吧,姑且等一等,静待花开。吃着面前的冲菜,我告诫自己,凡事退后一步,闷一闷、捂一捂,说不定哪天就柳暗花明了,谁说得准呢。再说,世事无常,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人生的境遇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别。

春分即至,老李从蒙顶山访茶回来,说春茶已经开采了。我很期待,今年天气好,估计蒙顶黄芽的品质应该不错吧。

关于哲学的散文2:麦子的哲学

文/付秀宏

普通的麦子,尚能昭示不普通的生物延续哲学;一个人经受某些必要的考验、经历某些可贵的坚持,能不孕育一些珍贵的人生积淀?!

记得台湾散文家林清玄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上帝有一天心血来潮,来到他所创造的土地上散步,看到麦子结实累累,感到非常开心。一位农夫看到上帝,说:“仁慈的上帝,您这五十年来,我没有一天停止过祈祷,祈祷年年不要有大风雨,不要有冰雹,不要有干旱,不要有虫害,可是不论我怎么祈祷,总不能样样如愿。”上帝回答:“我创造世界,也创造了风雨,创造了干旱,创造了蝗虫与鸟雀,我创造了不能如你所愿的世界。”

农夫突然跪下来,吻着上帝的脚:“全能的主呀!您可不可以明年允诺我的请求,只要一年的时间,不要大风雨、不要烈日干旱、不要有虫害?”上帝说:“好吧,明年不管别人如何,一定如你所愿。”第二年,这位农夫的田地里果然结出许多的麦穗,因为没有任何狂风暴雨、烈日与灾害,麦穗比平常多了一倍还多,农夫兴奋不已。

可等收成的时候,奇特的事情发生了。农夫的麦穗里竟是瘪瘪的,没有什么籽粒。农夫含着眼泪跪下来,向上帝问道:“仁慈的主,这是怎么一回事,您是不是搞错了什么?”上帝说:“我没有搞错什么,因为你的麦子避开了所有的考验,麦子变得十分无能。对于一粒麦子,努力奋斗是不可避免的。一些风雨是必要的,烈日更是必要的,甚至蝗虫也是必要的,因为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

人的灵魂也和麦子的灵魂一样,如果没有任何考验,人也只能是一个空壳而已。每一个人,从出生特别是少年以后,就开始面对各种考验,并开始收获——各种考验所带来的宝贵人生特质。如果拒绝来自现实的新一轮考验,时时幻想温煦的常态,那么他从一开始就输给了生活。一位叫海涛的中文系毕业生,在求职路上东奔西跑,在广州应聘到一个职业技术学院当教师,因被对方告知不能解决户口,他便放弃了,放弃了自己追求的内在东西。后来,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在户口这个并不很重要的考验面前逃走了,生活因而变得异常苍白、无助。

而一位退伍军人,经人介绍到东北某食堂卖饭,早起晚归地站在露天里卖,一会儿就冻透了。但他不嫌弃,妻子心疼他,嘱咐他穿大衣上班,他说穿大衣卖饭不方便,还说一旦习惯了大衣的温暖,就会耐不住寒冷。这位退伍军人硬是凭着过人的意志,经受住了来自冬天与平凡的考验。他甚至对自己所吃的苦,没有什么抱怨,每日乐呵呵的,回家经常拍拍妻子的手,说自己习惯了苦中作乐。

如果有人看上去信誓旦旦,却患得患失,不肯接受特定现实的不足,甚至逃离生活带来的某些考验,那么他就像不经风雨、不历酷热的麦子,就像不耐冬寒、不受冰雪的草木。地球上为什么有磨难?也许它就是为了考验人们在困窘的时候,心中是否有持续不懈的热情,身体里是否有为健康而运动的执着,眼眸间是否还怀有温暖的诗意?在缺乏动力的时刻,在面对生活挤压的那一刹那,你是否还可以微微一笑;面对平凡、无奈和敌视,你是否能够经得起无休止的考试;面对冰爽酷雪、西风怒号,你是否已经适应——并渐渐喜欢、甚至从中发现随苦寒而来的种种欣喜?

人生的通道,往往穿越卑微、困境和风雨而产生。平凡者可以凭借考验、抓住机会,最先觉醒、最先锤炼、最先成熟,然后运用智慧的能力,使自己变得伟大。普通的麦子,尚能昭示不普通的生物延续哲学;一个人经受某些必要的考验、经历某些可贵的坚持,能不孕育一些珍贵的人生积淀?!

关于哲学的散文3:哲学狂人的悲喜人生

文/侯坤

上大学时,我的舍友苏长远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奇男子”。或许是受到身为大学教授的父母的影响,苏长远从小酷爱读书钻研,尤其令人惊讶的是,他竟然迷恋深不可测的哲学领域。那些在我们看来犹如天方夜谭的哲学书籍,在苏长远的眼里就好像精神食粮,给他一套《亚里士多德全集》,他能看上一两个月,除了吃饭睡觉哲学书绝不离手。看得多了,苏长远说话做事也总带着那么点哲学意味,不过这哲学派头看起来高雅深沉,却也没少让苏长远吃苦头。

有一段时间,苏长远正钻研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文集,因为太过入迷,他总是错过食堂的开饭时间。这一天,苏长远从书海中刚刚遨游完毕,抬头一看时钟都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食堂早就关门了。迫不得已,苏长远不得不去校门外的小吃店买些东西填充肠胃。当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雨,校门口的路又正在施工维护,所以泥泞不堪。苏长远也许是饿昏了头,一个不小心摔倒在了路边的水坑里。看着他带着一身泥水,满脸沮丧地回到宿舍,我们勉强忍住了笑,帮助他把脏衣服换了下来。

人都说吃一堑,长一智,可苏长远却偏偏不长记性,第二天又因为看书而错过了食堂的晚饭。等到9点多了,他又要出门去小吃店买东西,我们都调侃他:可要小心看路,别再摔倒在水坑里了。苏长远轻蔑地一笑:“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会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我当然也不会两次摔进同一个水坑。”说完,一脸得意地出门了。不一会儿,有人推宿舍门。门一开,苏长远又一次满身泥水地站在门外,脸上的表情说不清是哭还是笑。很显然,苏长远同学没有听先哲赫拉克利特的话,两次摔到了在了同一条路的水坑里。这一次我们再也忍不住了,笑得前仰后合,肚子直疼。

苏长远不仅善于把哲学应用在自己身上,还经常用哲学名言开导别人。宿舍里的大洪和女朋友大吵了一架,他非常痛苦纠结,任我们我们怎么劝说,始终情绪低落。这时,角落里传来苏长远意味深长的话:"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世上的每一朵玫瑰都有刺,如果因为怕扎手而舍弃她,那你将永远得不到玫瑰的芬芳。"大洪听了苏长远的话,犹如醍醐灌顶,穿上衣服直奔女朋友宿舍,去找她认错、和好去了。事后,我们给苏长远封了个“哲学爱情导师”的称号,以表彰他在这次事件中的优异表现。

上大学期间,许多人都遇到过一个令人纠结的难题:那就是在做兼职打工赚钱和珍惜时间学习两者之间,应该如何抉择。宿舍里的斌子也被这一问题困扰到了,他向大家询问:究竟是该以学业为重一心一意学习,还是该看重经济收入,去做一些兼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有各的看法和道理,谁也说不服谁。这时,又是苏长远冷不丁冒出了一句:“马克思说过,一切经济最后都归结为时间经济。现在最重要的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等你学有所成后,有足够时间去赚取经济收入。”苏长远的一番话,再一次令大家深深折服,也不知是在谁的带领下,宿舍里想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面对大家的赞誉,苏长远有些害羞了,但还是不忘秀一下他那经典的哲学冷幽默。“高尔基说过,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所以,我要谦虚,大家不要太崇拜我了,哈哈。”“吁!”大家闻言,立刻学着郭德纲相声里的起哄方式,回应给苏长远一片巨大的嘘声。

关于哲学的散文4:鸽子的生存哲学

文/赵丰

在鸟类中,鸽子与人类保持着长期友好的外交关系。鸟与人之间可能达到的和谐,被我的目光定格在这样一幅情景上:夏日的一个清晨,在我居住的小城边缘,一个光着膀子的小伙站在自己家的房顶上,摇动着系着红布的细竿,对鸽子进行着某种训练。依靠着鸽子顺从的形象,在这充满宏观与微观战争的世界上,我们虚拟出一些可视的美好。由于鸽子格外友善的合作态度,人类愿意加封其为鸟界派驻人间的大使。把鸽子嘴里的信封取下,换上橄榄枝。鸽子的实用性被遮蔽起来,具有了形而上的美学象征意义,代表着众生向往的和平理想。

影视作品千篇一律地呈现着如此的画面:一群鸽带着悦耳的哨音在天上展翅。它们集群呼啸掠过,铺满纯蓝的天空。

鸽子既可以自由飞行,又可以随时回到主人的笼内,享用唾手可得的口粮,这是鸽子的生存策略。鸽子意识到,在天平两边寻找平衡,可以达到名利双收的效果。由此,它牺牲了局部的自由,来谋求永恒的生活保障。于是,它过着空中与笼内的两栖生活。这的确为它带来了实惠,它不必像其它鸟那样,筑巢垒窝,餐风沐雨,四处觅食。它只需展开翅膀,在空中飞上两圈,便会享受主人的爱抚,或者,懒懒地在房顶上晒太阳。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鸽子求生的秘诀。

从鸽子的经验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世俗生活的秘方:降低精神生活的高度,可以弥补物质生活的匮乏;减少灵魂的成色,可以丰富肉体的娱乐——这就是生存的等式。一边是现实的,一边是空灵的;一边是短视的,一边是高远的。两者之间的取舍,决定了命运的归宿。虽然,选择后者会使生命陷入悲剧之中,但我仍然崇敬那种对理想忘我的捍卫者。

鸽子飞行的表演,有在主人面前展示与取悦的意味,而它归巢的守诺,是对主人服从与依靠的表白。鸽子是具有双重身份的鸟。与囚禁在笼中的鸟不同的是,它是自愿的,心甘的。即使飞行万里,它也要回到主人为它筑好的窝。因为它知道,那就是幸福。

鸽子永远不会获得人类的贬斥词,因为,它顺从着人类的意志。它懂得,人是一切动物的皇帝。为皇帝做奴才,可以有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在一切鸟类中,它是一个投机者。它向人类的妥协与投降,有悖于鸟的气节。但是,这正是它的生存智慧。

人类授予鸽子“和平使者”的美誉。也许,仅仅因为它甘心情愿充当我们的宠臣。

关于哲学的散文5:美与好看

文/王帅

这似乎是一个哲学命题。

好看是美的,但美并不一定都是好看的,有时丑,有时囧,有时困顿,可这些有可能都是美的。王安忆在《长恨歌》中说:“美是凛然的东西,有拒绝的意思,还有打击的意思;好看却是温和、厚道的,还有一点善解的。”在王安忆看来,美有些凛然,所以有些距离;而好看却温和,所以易亲近。

美为什么凛然?因为美更严肃。

严肃的东西就不仅仅是好看,还有丑,还有困顿,还有很多,崇高的、有尊严的、值得敬畏的,都是美的。

记得美学老师讲美的时候,举了罗丹的一尊雕塑《欧米哀尔》。欧米哀尔是一个妓女,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年老色衰,皮肤皱巴了,乳房下垂了,而且是靠出卖色相生活,不好看,甚至是丑。但是看这尊雕塑,丝毫感觉不到一点点的色情,在丑中能看到崇高、尊严和敬畏,饱含了罗丹对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悯和同情,因此是美的。

那天在一个微信群里面,看到一个朋友说:“我天天都跟拣破烂的说说笑笑,因为在他们面前,我找到了我的尊严和价值。”我对他的这种说法感到很气愤。拾荒者虽然衣衫褴褛,不好看,但却是美的,因为他们凭自己的双手,靠自己的劳动,不偷不抢不骗,获得自己的生活费用,他们是崇高的、凛然的,值得尊敬的人,比说者更有尊严和价值。因此,拾荒者是美的,他倒像一个跳梁小丑。

因此,美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更是一个生活命题。

关于哲学的散文6:摄像头的哲学

文/龙立榜

一家小卖部屡遭盗窃,主人买来了一组监控装置。

在隔壁老李的帮助下,主人将摄像头装在瓦檐下很是隐蔽的位置,并约定不把装监控装置的事儿说出去。

事不几日小卖部又遭盗窃,主人回放监控器,盗贼竟然是老李十三岁的儿子。

老李谎称有人目睹了儿子行窃,有据可查,私下里惩罚了儿子,并赔偿了店主的损失。事态算是息事宁人了,但店主和老李的几分尴尬却总萦绕不散。

摄像头收获颇丰,接下来又接二连三的捕捉到几个社会混混,有的还被抓获送到了派出所。

然而,小卖部并非过上宁日,不但盗事不断,几个被惩罚的盗贼还扬言要集结“修理”一下店主。

店主的女儿读大学,放假回家知道这事儿后,叫父亲将摄像头换置当眼处,果然,小卖部从此风平浪静,再不发生盗窃事件。

摄像头的功能是“捕捉”,说明书上都说明怎样使用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捕捉”效果,店主的女儿却将摄像头转换为“警示”装置,反而达到很好的效果。

店主女儿说:“装这玩意,并不单是捕捉盗贼,追究盗贼,更多的是让它发挥“警示”作用。”

其实,我们制定的框框条条,包括我们神圣的法律,它的根本宗旨不是“惩罚”,而是“警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