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悲秋的文章(精选5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悲秋的文章1:桂花凋落勿悲秋
文/一笔田地
秋风轻扫,院子里桂花凋落,一颗颗娇黄弱小的花粒殒身大地。我停下脚步,不知如何越过这些香消玉殒的残微身躯。落花,一种美丽逝去,让人心生怜意。桂树于秋风中成为棵棵花冢,站在一旁,静默悯悼,感怀大自然寂寥婉约的哀凄。
人的情绪容易受到季节更迭的影响。秋天了,叶黄、花落、枝枯、树秃,令人伤感,于是我们便深深地悲秋。悲秋——出自《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现代汉语释为:“教人悲伤啊秋天的气氛,大地萧瑟啊草木衰黄凋零。凄凉啊好像要出远门,登山临水送别伤情。”诗人宋玉于初秋时节“悯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哀其志”,此师即屈原。
中国文化的悲秋章节仿似就此墨浓,而后悲秋的色彩浸染着各个朝代的文化,两千多年来已然凝固于传统文学血脉之中。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郑振铎《山中杂记?蝉与纺织娘》:“你的感触将更深了,那也许就是所谓悲秋。”但凡秋至,总是勾起人的愁绪,或悲愁、哀愁、忧愁、闲愁,或乡愁、旅愁、离愁、病愁,千种万种愁,真可谓:怎么一个愁字了得!古人感应天时竟把“愁”字造成“心上立秋”,于是秋成为了中国愁文化的集中营。这个季节,满纸写的多是悲风苦雨,让善良的人儿泪眼盈盈。
其实,秋不应是悲愁的。我无意唱反调,对“悲秋文化”亦无些微贬损之意。试作如下辨析,任君取舍吧。
秋是收获的季节。收获应该是喜悦的,对吧!还记得小学时的一篇课文《秋天的田野》:“……那是一片稻谷的海洋,一个金色的世界。连绵的稻田仿佛是一床床连在一起的金黄色地毯。……农民伯伯挥舞着镰刀,‘刷刷刷’地割下了丰收的喜悦,露出了甜蜜的笑脸。”多年过去,这篇课文描绘的场景一直不曾忘记,仍时常出现在我的梦中,让我保持着对秋天深深的好感,以至期盼着笔耕的秋天自己也能手执笔镰,“刷刷刷”地割下成熟的文字,装满一排排空白的纸页。
秋是团圆的季节。中国古代帝王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礼制,到唐代就有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官方规定。面对圆月,人们自然而然生出一份“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愿景。每每明月当空,文人墨客便争相竞笔,大量诗词涌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在其数浩繁的诗词中,我们不难品出团圆味儿来,如吃五味月饼,尝出了思念的咸、团聚的甜、久别的鲜、浓情的香、脱缚的酥。
秋是美丽的季节。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诗句,每读令人身心俱畅,拜叹诗人惊天才华,也深深为秋光之美而情动。再赏香山红叶、九寨清水、平湖秋月、大漠流金……桂花、菊花、扶桑花、芙蓉花、串串红、美人蕉、秋海棠……万里河山于此季真真是江山如画、风物闲美;再尝大闸蟹、秋刀鱼、鲑鱼子、松茸菌……秋季的美食让人尽享舌尖上的尊贵与显赫,领略居于食物链顶端的荣耀。
秋是幸福的季节。人生的幸福有很多种,化繁为简单说结婚吧。秋季步入婚姻殿堂的人要多过其它季节(据网上的一份调查,57%的中国人选择秋季结婚)。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一是秋闲;二是秋富。国人对“人生大事”向来慎重,而婚姻事关“终身幸福”,此等大事必得有时间和金钱的充分准备,这样一来秋季当是不贰之选。也不否认春夏冬结婚之人同样会获得幸福,只是从群体和数量上秋季结婚者更多,如此,秋季嫁娶对社会幸福指数的调节作用也就更大。
一个收获的、团圆的、美丽的、幸福的季节——秋季,当不应是悲愁的哩。如是思量,再一瞧,秋风轻扫,桂花滴落,一颗颗娇黄弱小的花粒投身大地。我俯下腰身,以手轻拢,拂拾于怀,打算带回屋去,仔细着酿出一壶香醇的桂花酒来。
关于悲秋的文章2:童年記憶拾稻穗
文/田迅
自古文人多悲秋。他们所看到的是秋风扫落叶,风卷残云,一派悲凉的景色,但没有看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所孕育着的希望和未来。
在我的心目中,秋天是一个希望的季节,硕果累累,丰收在望的季节。人们除了享受着丰收所带来喜悦之外,更重要的是劳动所得的成果,更加理解和体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颗粒归仓”成了我最深刻的记忆。
我们农村出生的孩子,在学龄前,每个人都经历过在地上拾稻穗的生活。大人们在前面收割稻谷,小孩们把Ta不小心,或打稻机打不干净夹在稻杆里稻穗头,拾起来放在小篮里。
记得五岁那年,那时候还是生产队。是我拾稻穗最深刻一次记忆。生产队收割后第二天,这一天,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一天,我们同小队的小伙伴,挎着篮子,去田地里拾稻穗。
我们七、八个小伙伴,急急忙忙地跑到地里,东找西找地拾稻穗。可是,那时候的社员很小心,很少有稻穗掉在田里,找了好许时间,还是没有看稻穗掉在田里的踪影。这丘田找了,跑到另一丘田,还是没有遗掉的稻穗。我们有点不耐烦,准备起程回府。
“小朋友们,拾稻穗要在田埂边上找。”突然,田埂上传来一声宏亮声音。我们顺着声音一看:逆光中,一位头戴头笠,身材魁梧的人,向我们招手,示意我们向他走去。
我们向着这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走去。他微笑地对我们说:“稻穗基本上都会掉在田埂边,为什么呢?因为田埂上有动物的破坏和别的原因,造成稻穗折断掉落。”我们按照他所说地点寻找,果然拾了稻穗。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寻找,的确拾到了许多稻穗,我们载着劳动所得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从此以后,就有了拾稻穗的经验了。
到了家门口,我们看见了刚才教我们拾稻穗方法的人和老水牛爷爷在聊天,旁边还站着小队长。
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不断地向我们微笑。老水牛爷爷问:“杨书记,你们认识?”
杨书记:“看他们在找稻穗,没找到,我告诉了找稻穗方法。”说完,他哈哈大笑。
老水牛爷爷和小队长听罢,也随着笑,说:“原来如此。”
原来是县委杨书记下乡了解秋收情况,路过我大队(村)。
杨书记说:“颗粒归仓,节约粮食,不浪费粮食,从小就要形成一个习惯和意识。”
这次是我拾稻穗中最深刻的一次,至今没有忘怀。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弹指一挥间,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不浪费粮食,永远是我恪守的信念。
关于悲秋的文章3:悲秋
文/别梦依稀
都说,秋是收获的季节,而我,每到这个季节,总是怀有惆怅的心绪!
惆怅先是从我居住的小区开始的:园区里曾经碧绿的小草,进入九月后,根部就开始枯萎,及至中秋,枯黄已连作一片。一楼的菜园,黄瓜、柿子也曾疯一样生长,如今只剩搭架的竹竿依然挺立,黄瓜秧突兀着青筋,柿子秧东歪西倒,裸露的残果,弯七裂八,畸形不整,一副残败的模样——
走出小区,从街路一眼望去,最先入眼的是两边的白杨树。它的长枝阔叶虽然还能在秋风中摇曳,但已不再是那种鲜艳的招摇,那一树的深绿不显油光的色彩,给人发“锈”的感觉,而且,要不了多久,几场秋风抽过,就会满树精光,露出干涩的枝条。叶子呢,一片一片随风飘舞,像失去母爱的弃儿,没有归宿的魂灵。
田野里的景象更显得凄惨。漫无边际的枯黄里,风吹着玉米叶飒飒作响,玉米婴大部分折落,好比斩去头颅的犯人,玉米杆呜呜鸣咽,唱着一种安魂曲。已经搁到的秸秆满地堆放,任人随意点燃,狼烟四起,污浊了空气,遮挡人远望的视线。
秋天的阳光有点暖意,但已不是刚刚过去的夏那样灼热烤人,让人切齿难忘,而是例行公事似的飘过整个秋季。无论你走在街上,还是走在旷野,几乎感受不到它存在的意义。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一个人来到小县城。那一年,深秋时节和同事一起下乡。汽车颠簸在凸凹不平的乡间公路上,秋风像脱缰的野马狂卷着落叶飞奔,一种被遗弃的孤独马上涌入我的心田……
若干年后的秋天,一个人开车从老家回来在。公路的两旁,树已经脱光了叶子,疏疏散散,安静地站着。树影斜长地撒落在路上,明暗相间,恍然隔世。夕阳从车后射向前方,一种黄色的光线,一种传统的色彩,让人马上回到过去——游子的感伤,家的眷恋,失落的往事,仿佛瞬间一齐涌上心头。情不自禁地拿起电话,打给远方的朋友,诉说我的感伤。朋友说,这个季节也有过同样的心情。
萧瑟秋风今又是!惆怅的心绪一年胜似一年。
我曾不止一次地想,为什么我对“秋”没有好的心境?可能我不是一个以地为生的人,对农时的变化,对年成的丰歉不够敏感;也可能与年龄和性格,以及大半生没有可圈可点的经历有关。
秋是一年收获的季节,也是一年成果的检验。如果这一“秋”注定是一个歉收的年景,我宁愿它来得更晚一些。自然界有春夏秋冬,人生有少青壮老,自然的季节可以循环往复,人生的“季节”去不再来。秋季好比人生的壮年,一个人在秋季还没有自己满意的收获,人生注定不再有色彩。
我宁可让自己的灵魂去流浪漂泊,也不愿过一个虽安稳而无色彩的“秋”。
我知道,秋的后面是寒冷的冬季,一个更加漫长的等待。但是在银装素裹之下,也孕育生长着一个个鲜活的希望,只要不放弃坚持,就能迎来春暖花开。“春”才是一个令人钦慕的时节,百花争艳,姹紫嫣红,到处显示生机和活力,一下子就可以让人年轻十岁。和“夏”相比,“秋”也相形见绌。夏季,花团锦簇,骄阳似火,给人体会什么是热烈;疾风暴雨,泥沙俱下,让人感受什么是大气滂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漫山遍野的“绿”,感受的是“叶”对“根”的情谊。秋有什么呢?不过萧瑟中一点低微的回报,一分轻薄的招摇,“非夏日而可畏,异秋天而可悲。”秋注定是一个不再有希望,不再有幻想的悲凉!
“走过春天,走过四季,走过我自己”。人生只有一次,每一个阶段都只是生命旅途中一个短暂的过程,错过了,就再也没有找回的余地。该播种时播种,该除草时除草,不要给自己收获一个悲凉的“秋”!
关于悲秋的文章4:文人笔下的秋天
文/荆墨
古人有“悲秋”之说,大概是因为秋天昭示着繁华将逝,秋天的气候又暗示着寒冷将至,所以诗文中的秋天,总是有那么几分无可奈何的凄凉感。但也有唱反调的,刘禹锡就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与古人相比,现当代文学大师眼中的秋天,则是另一番气象: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
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的枯槁凋零。文学大师林语堂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的气象。他在《秋天的况味》中,写秋天是成熟的代表,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林语堂所谓秋的意味。大概他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诗人们的秋天往往写得最出色最有味。因为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学大师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秋天总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这秋蝉的嘶叫,可和蟋蟀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郁达夫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此时,北方的秋天让人觉得特别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
其实秋天是最具有丰富的色彩,极活泼的精神的,它的一切现象,并不诗人墨客所体验的那种凄迷哀凉。当代文学大师莫言眼中,北京的秋天最为着名的地方就是香山了。莫言在《北京秋天下午的我》中,解释香山的名气多半是因为那每到深秋就红遍了山坡的树叶。莫言猜想,当年曹雪芹曾经爬上过香山观赏过红叶,纳兰性德也上去过,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也上去过。周作人在那附近的庙里住过很长时间,写出的文章秋气弥漫,还有一股子树叶的苦涩味道。莫言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始终没去过香山,但似乎对那个地方并不陌生,漫山遍野的红叶在他的脑海里存在着。如果真去了,肯定失望。他知道看红叶的人比红叶还要多,美景必须静观,热闹处无美景。不过,这或许只能是一种奢望了。
由此看来,文学大师的秋天,不同于春天的躁动,夏天的奔放,更不同于冬天的枯燥。至于秋风的犀利,可以洗尽积垢,秋月的明澈,可以照烛幽微,秋是又犀利又潇洒,不拘不束的一位艺术家的象征,这种色调,可以抚慰当代人浮躁的灵魂。
关于悲秋的文章5:这些天,柔弱着
难道真是伤春悲秋了吗?本来迎着和煦的阳光徜徉在姹紫嫣红中,轻松愉悦才是啊;本来和亲人到宝林寺祭祖,踏青游乐兼得才是啊,怎么都感觉难过了呢?!
或许是春暖花开还见落叶飘零,或许是清明踏青撩动思念绵长,就这样,一触即发,不可收拾。以为有经历就能成长,有磨难就会坚强,不是的,不惑有加了,照样迷糊,依旧反复,才知道自己的眼泪是多么的顽固多么的真实。
清楚自己本身是柔弱的,需要呵护需要照顾,可是上天为我着想,要我从磨难中学会坚强,一路走来,无依无靠,情非得已时,总是偷偷地允自己,任由它像缺堤的海,汹涌澎湃。
生命太轻,如入水浮萍不知飘向何方,感情太重,费尽思量拾不起记忆的伤。好了,柔弱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