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中国的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中国的散文1:品诗话养生
文/黄建如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养生之道”,历代许多文人不仅才情横溢,对养生知识也颇有研究,很多养生之道就散落在他们的诗词歌赋之中。今天,我们品读这些养生诗词,既可以享受文化甘醴,又能获得有益的养生启示。
陆游算得上是“文坛寿星”,虽一生坎坷,却寿至85岁高龄,在当时文人中不多见。直到晚年都背不驼、腿不颤、耳不聋、眼不花,能上山砍柴挑着回来。陆游能获得如此高寿,与他的养生有道是分不开的。
古人认为“养生贵在养心”,一个人要健康长寿,就要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乐观的心态、豁达的心胸。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自号“乐天”,然而生逢乱世,饱受折磨,致使他疾病缠身,到了不惑之年,方知“不得长欢乐”,是“人生不满百”的原因,从而开始注重情志养生,诗云:“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洋溢着诗人正确对待老与病这种客观现实的辩证唯物论观念。
适当的运动,也是一种养生休闲、锻炼身体的好方法。清代诗人袁枚喜爱远游、登山等运动,从锻炼中求得健康和欢乐。他70岁还在安徽、江西、广东、广西、湖南等地游历一圈,一路寻幽访胜。“自觉山水胆足夸,年赴七十走天涯。公然一万三千里,听水听风笑到家。”“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寄情山水,运动健身,加上他心情怡静,乐观无忧,使他成为“一代文星兼寿星”。
养生也要注意适度,“小及”和“过之”均达不到目的。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作的《孙真人卫生歌》中有诗云:“心若太费费则竭,形若太劳劳则怯。神若太伤伤则虚,气若太损损则绝。”从心、神、形、气四个方面强调不可“太过”、“太费”。人体内部心、神、气、形是相互关联、“相因而立”,不可损其一的。“太过”、“太费”了,就会损伤,以全完竭。
另外,在我国博大精深、渊源流传的楹联中,更不乏吟咏养生之道的佳对妙联。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将“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对联,书于客厅以自勉自娱。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厨房门上写的门联是:“青莱萝卜糙米饭,瓦壶井水菊花茶”,道出了饮食清淡有益健康之理。
关于中国的散文2:年夜饭
文/肖复兴
在我们中国过年,最看重也最讲究的,莫过于年夜饭了。无论贫富贵贱,大年三十夜里,那一顿全家团圆围坐的年夜饭,丰俭由人,哪怕穷得叮当响,只能包一顿野菜馅的饺子呢,却是哪一家都无论如何也缺少不了的。
饺子,是年夜饭里的主角,就像西方感恩节里的火鸡。世界各地,哪儿都一样,过节,吃食是必不可少的,各有各的象征物,就像是节日里的形象代表。所谓我们说的年味儿,就都在那一顿大年夜里的饺子里了。那饺子里便也浸透着千百年来民间民俗的传统和情感。
年夜饭,无论丰厚满桌,还是简单的只是一盘饺子,都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要有个准备的前奏,也就是要有个铺垫。在以往过年之前,这样的前奏,这样铺垫,甚至有些繁文缛节。过去老北京有这样的民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磨年面做年糕);二十六,煮大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从腊月二十三小年之后到大年三十,每一天都不能够闲着,每一天都在为了这顿年夜饭密密麻麻地做着准备工作。这一切,就像老太太絮新棉花被一样,一层层地絮上、絮厚,把年的气氛一步步烘托得足足的,才会将年夜饭烘托得如同一出大戏里的主角出场一样,令人期待,并有着节日的仪式感。
二是必须全家人人动手,尤其是饺子,更必须全家人聚在一起包才对。过去时代里,再大户的人家,即使把厨子请到家里掌勺,都不会到外面图个气派和省事的。而且,轮到包饺子了,馅可以由他人搅拌,饺子是必得自己上手去包的。传统春节里的大年夜,特别注重和讲究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团圆。年味儿,首先体现在全家人在一起,亲自动手准备年夜饭,亲情与年的气氛才格外浓郁,两者互动而交融,才会越发让人体会到每人参与的重要性和年的意义。那时候,案板上砰砰啪啪剁饺子馅的声音,从各家里欢快传出,才是春节最动听的音乐之声。
四十三年前的春节,我在北大荒,弟弟在柴达木,家中只剩下孤苦伶仃的父母。年夜饭,无人帮父母准备,父母也无心去做。饺子总是要吃的呀,但是,我和弟弟都远在天边,无法和父母一起动手去包。而且,自从我和弟弟离开家,自以为是战天斗地,志在四方,已经一连好几个春节没有和父母在一起了。这个春节的黄昏时分,我的三个留京的朋友,分别买了面、白菜和肉馅,跑到我家陪伴两位老人包了一顿饺子,吃的这顿年夜饭,过的这个春节。他们完全是出于友情,出于理解,帮助我和弟弟弥补了这未尽的一份过年的情意。
我无法猜想父母吃这顿饺子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这大概是父母吃的唯一一次滋味最特殊的年夜饭了。黄昏的时候,当三位和父母无亲无故的年轻人,想替代他们的孩子,来为他们做这顿年夜饭,案板上砰砰啪啪剁饺子馅的声音,会是那个春节属于父母的音乐之声吗?缺少了我前面所说的准备和全家一起动手这样两个必备的条件,年夜饭的滋味,毕竟减少了许多。尽管三位朋友的举动,会让父母感动和感激,但也会让他们望着三位和他们的孩子年龄一样的年轻人,更加想念他们自己的孩子,而让这个本该团圆的节日多了几分伤感。
就在吃完这顿饺子以后不久,父亲一个跟头倒在天安门广场前的花园里,脑溢血去世了。我不知道,父亲的死,和这顿特殊的大年夜的饺子,有什么关联。我只知道,当我再回到家里,有了充足的条件和时间,可以和他老人家一起准备年夜饭,在大年夜的时候,可以和他一起包饺子了,他却已经不在了。老天爷不再给予我一次这样的机会。
四十三年过去了,很多个春节的大年夜里,全家热腾腾地端出那一盘盘饺子的时候,我会想起我和弟弟不在身边那个大年三十父母那一顿特殊的饺子。如今,孩子已经长到和当年我一样年龄了,我会对他说,珍惜每一年和父母团圆的年夜饭,而且,清楚地懂得年夜饭必备的两个条件:一起准备,一起动手。其实,这两个条件,包含着一个意思,就是亲情,就是团圆,加强亲人团圆在一起的时间和滋味。
关于中国的散文3:中国梦·我的梦
文/王文
很小的时候开始有了祖国的概念,第一次学唱国歌是在小学二年级,上学回家路上也会不自觉地一边走一边练习唱国歌。从此以后,这个永远让我为之激动,让我铭记的旋律渐渐化为一种无形中的力量支撑、鞭策着我。
故乡在一座小小的美丽的村落里,那里是浩荡的原野,平静而深沉,可爱而厚重。我生活在这里,我来自这里,这是我的家。村子旁边有条小河。她流向了哪里呢?我曾经困惑,不过我知道她一定到了远方,那里和这里一样的美丽、宁静,有一样勤劳的人们在大地上快乐地生活。小河注视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承载了人们对于幸福悠远而绵长的向往。
慢慢地我理解了中国的含义。龙腾华夏,中国,存在于每一个龙的传人沸腾的血液里。历史的厚重沉淀在每一寸土地,无论在哪里,我们都能有立足之地。当你仰望星空,她默默地在你的脚下,给你力量和支持;当你背起行囊,为了远方的梦想,她就在你的身后,给你祝福;当你一个人面对人生悲喜,她就在你的身边,每一次的呼吸都能感受她的气息。
我们悲伤难过,她已然历经苦难。我们意气风发,她已数度辉煌。唐风汉韵,忘不了的曾经;厉兵秣马,勇对每一次挑战;鹏程万里,前方是永恒的目的地。梦想的翅膀起飞,就像是雄鹰在翱翔,俯瞰大地,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它的坚毅的眼眸里。小小的梦想是一朵花的绽放,无数的梦想之花绽放,就会是一片花海,走到哪里都有迷人的气息环绕着你。同呼吸,共命运,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所有的梦想都会在终结点汇集成一个大大的中国梦。
中国梦,让我们的祖国民富国强,让每一个人都拥有爱和自由。每一个怒放的生命,如绽放的花朵,在温暖的阳光下自由地呼吸,在清风中摇曳自己的风姿,在朗朗明月下进入美丽的梦境里。她是我们的母亲,不让我们孤寂,惦记着我们,即使相隔万里;她是我们的母亲,想着我们,每一次分离,纵然时空相隔;我们是你的孩子,依赖着你,用生命的意义温暖你的心,不让你经历苦难,给你力量和安慰;我们是你的孩子,快乐而幸福。
每个社会人都有或卑微而踏实、或遥远而富足的梦,每一天我们用它提醒着自己的存在,每一刻我们用它拨起生命的下一次脉动。而梦想之于我的意义,也在随着时间的流转悄然发生着变化。儿时的梦,单纯、天真又无所畏惧。它像悬浮在空中的羽毛,因为没有足够的分量和羁绊,可以自在飞,自在飘。流水匆匆,带走了一些,也改变了一些。慢慢地长大了,经历丰厚了些,心境也更务实了些。依旧饱有孩童时的冲劲但少了些冲动,因为在大千世界,我从来不是了然一身。渐渐在社会大舞台上确立了自己的位置,于人生坐标轴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也明白了肩上的责任:原来,说到底我们都在为自己而活,为活着本身而活。因为,这才是一切美好梦想的原动力和基本支撑。否则,曾经的向往,向往的以后也只是天方夜谭而已。
当梦想的羽毛有了责任和担当的负载之后,它也便产生了新的蜕变。现在的梦想更像一只慢慢爬行的蜗牛,也许笨拙,但身后的每一个划痕都写满了踏实;也许沉重,但每一次向前的触动都显得格外努力;也许速度慢了些,但它始终沿着自己的轨迹,一步一步往上爬。终究有一天,它可以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向前飞,领略属于它的那片苍穹,那片风景。
我的梦,我的中国梦,是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天堂。每一个生命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力和能力,每一个人都在可以相互温暖的距离内,每一个人都有可以实现的梦想。生活在新世纪的我们应该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我们美丽的祖国,有足够的底气构建宏伟蓝图。因为,我们是中国未来的前行军。相信为了她,你我时刻充满勇气和力量。面对未知和困难,你我可以从容不迫,应对自如,用青春让梦想激情燃烧。
我的梦,我的中国梦,是一个充满自由的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领地。我们自由地爱,自由地飞翔。祖国,请您放心也请您相信:我们会在自由的环境里生活和学习,珍惜每一个机会的青睐,珍惜每一次秒针的滴答,用我的青春诠释自由的梦,做肆意盛放的花,给你带来芬芳。
蓝天下每一个梦想都是一朵花,一个鲜活的生命。而我需要做的是用自己的绽放诠释这其中普通而不平凡的一朵花的生命存在,散发怡人清香,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和集体意义。我的中国梦,流淌在奔腾的血液里,自由去爱,自由去绽放。
关于中国的散文4:年
文/王俊楚
年,住在一本叫做中国农历的古老宫殿,从古到今。
鲜红的春联是年的前奏。
父亲将一张写着“丰”的年画贴起,年就露出它醉人的面庞。母亲笑吟吟地端出一盘年糕,年就喷喷生香了。我们,燃起一挂长长的鞭炮,年就火爆了。
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拜年拜过十五。
当犁尖划开第一道波痕,年就被升华了,随着种子而长,丰饶的粮囤,是它周而复始的轮回。
关于中国的散文5:老县乡村品古今
文/遥望五峰
农历三月间,中国美丽乡村平利已是春意渐浓,呈现盎然生机。女娲山西去的老县镇,自东河、北河垴的万福山、女娲山到狗脊关、药王寨,从简车坝、金盆架至杨家寨,东西南北,两河四岸阡陌纵横、茂林修竹,油菜花、茶树园、青瓦白墙的徽派民居构成一幅春天的水墨丹青画卷。
老县镇,有女娲山下小江南之称。位于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西北部,距县城36公里,安康市31公里,与汉滨区毗邻。镇内遍山葱茏,田园秀丽,溪水通幽;基础设施完善,国道G346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具有得天独厚的农工商旅发展优势。
老县历史悠久,老县街历来是平利重要集镇之一,是金(州)房(州)古道交通咽喉,沿途的马鞍铺、凤山铺均曾为金房古道驿站和驻军盘查关卡。明末农民义军领袖高迎祥、李自成率大军与明将陈奇瑜苦战之地就在该区域与安康市汉滨区交界地狗脊关、车厢峡。
在春景里品味老县的前世今生,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蒋家坪村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茶垄翠绿似长虹卧波,蜿蜒起伏在山岭间。蒋家坪村有陕西唯一一颗千年老鹰古茶树,时值阳春,老鹰茶开始采摘。只见两部长梯架于粗壮的乔木枝干上,树身上几百条红色飘带随风摇曳,多为当地山民在此老鹰茶古树前拜祭,并系上一根红色飘带,祈福一家老少平安健康。近观古树,树干约三人合抱粗,根部以上分6个大枝,高约30米,树梢间藏有鸟巢,树冠宽大,延展约为百余平方米。在历经沧桑的老树干上,布满金钱豹似的花纹。传闻老鹰茶树诞生于汉代,虽距今千年岁月,依然四季常青,枝繁叶茂。据说老鹰茶除了饮用之外就是药店做药用,每年仅能采到上等茶品约10余公斤,可谓千元一斤都难求。老鹰茶,也作老茶,多生长于悬崖峭壁危险之地,不便于采摘。传闻有老鹰喜欢在树上栖身搭窝而得名。老鹰茶分布较广,自然生长于湖北、四川、重庆等地,但在陕南平利生长着千年老鹰茶树实属罕见。蒋家坪这株老鹰茶古树已成为平利发展"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也成为研究秦汉古茶和茶马古道早期茶文化的一颗"活化石".
与安康市汉滨区交界的凤桥村菜花金黄,杨柳依依,满目春色。凤桥南山平安宫,是始建于汉光武帝年间的道教活动场所。沿松林间小路盘旋而上,山路两旁,灌木丛丛,松涛阵阵,鸟啼雀鸣。至望风亭内,居高临下,放眼四野,群峰耸翠,重岚叠嶂。脚下346国道沿途徽派民居房舍鳞次栉比,灰白相间,掩映在葱郁翠绿中。极目远眺,北河潺潺,若隐若现。安平高速公路宛若巨龙,在绿野中蜿蜒爬行。此刻伫立山巅,天高云淡、高逸闲适,飘飘欲仙,心境自然舒畅之极。从七十七级台阶拾级而上,平安宫正殿便映入眼帘,供奉的首位神仙是骊山老母,此外还供有送子观音、地母药王、袁仙姑等诸神塑像。早闻此处有王莽叛乱追杀刘秀于山前所幸被救,刘秀为感念骊山老母点化转危为安之恩建造庙宇的传说,神奇而又美好。民间还流传着清光绪年间,原财梁乡广沟村聪明贤慧的袁姓童养媳,悉心学医为人治病,深受乡邻爱戴,后被骊山老母点化成仙的故事。因此地恰好位于平利与安康交界处,便有了"平安宫"之美称,寄托了当地民众追求幸福平安祥和的美好愿望。
沿北河而上,正值春耕不闲时节,老县镇木瓜沟村两名妇女正在种植香菇菌棒。老县镇木瓜沟的返乡创业青年冉康的鸽子养殖大棚整齐排列,经过几年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现有肉鸽养殖大棚四栋6000余平方米,种鸽10000对,现存栏6万羽;年产乳鸽30万羽,鸽子蛋20万枚,带动全村30余户劳动力就近就业。鸽子又名白凤,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还有一定的辅助医疗作用。著名的中成药乌鸡白凤丸,就是用乌骨鸡和白凤为原料制成的。民间有"一鸽胜九鸡"的说法,鸽肉性平、味甘、咸,归肝、肾经; 具有滋肾益气、祛风解毒、补气虚、益精血、暖腰膝、利小便等作用。鸽子的营养价值极高,既是名贵的美味佳肴,又是高级滋补佳品。鸽子蛋虽然个头很小,营养价值却很高,口感比较细嫩,爽滑, 营养丰富。乃孕妇、儿童、病人等人群的高级营养品,也是宴席上的一道时尚菜肴。鸽子蛋被人称之为"动物人参",不仅可以预防儿童麻疹,也是滋阴补肾之佳品。因此成为备受追捧的营养、健康美食,是发展前景极好的朝阳产业。冉康计划以肉鸽养殖产业为基础,全力打造陕南肉鸽养殖示范园,不断延伸产业链,开发出健康特色美食"鸽子宴",美味+健康,自然是很诱惑人了。
木瓜沟垴的万福山有一处宝相寺遗址。遗址为寺庙建筑,依山势而建,背靠西北,面朝东南,南北轴线穿建筑整体对角而过,建设年代不详。整个建筑基础以青石条垒砌而成,缝隙严密,造型规整,风格肃穆。可见正面三进石阶,寺前院子四周砌有石坎,地面平整,登七级阶梯进入前院,正面是遗留约三米多高基础,可以想象当初的规模,推测便是大殿。再登七级台阶进大殿,四周是半人高石条墙基,墙均不存,中间新造一座香炉,高香屹立,香灰满满,一旁堆着善男信女运来的红砖。再向前就是14个台阶,登顶正殿大门上书"万福山宝相寺重生利乐",两边对角褪色斑驳联文不清,门楣横联上书"志在高山",可一窥居者心境。正殿两侧是偏房,西侧是厨房和居士寝室,东侧是火塘和大厅,堆着善信捐赠的桌椅板凳。眺望群山皆是一片景和清明,古老的遗址建筑基础的青石上,仍布满尚未发绿的苔藓,青灰色点点片片,似乎是岁月给宝相寺镌刻的铭文,记录下寺庙风风雨雨的往事,如果能读懂它们,一定会精彩纷呈。
北河畔,平利县老县城遗址,沐浴在春日阳光下,更显沧桑。唐武德八年(625年)至清嘉庆九年先后两次建县城于此,唐武德8年为平利古县城址,《新元史》《兴安州志》记载,元初(1279年)后撤销平利县,改平利为巡检司,属金洲派出机构驻地。《明史》光绪《县志》记载,明初恢复平利县,洪武5年(1378年)再迁平利县城于此。清嘉庆10年(1805年)迁县城于今址后,称旧县城为老县,现部分城垣尚存,该遗址北部、西部残存有部分城墙,总长度约250余米。原古城附近的"锦屏春霁""凤山叠翠""灌溪百折"等"八景"均因历史变迁而无迹可寻。
出北河顺县河而下,至锦屏稻草街,便是今镇政府所在地的太山庙村。在县河南岸缓坡地,东起稻草街上街头,西止杨家湾,分布着面积为1.7万平方米的稻草街汉墓群遗址。1987年汉白公路自锦屏改线,掘出大量绳纹、菱纹砖和陶器、铜器,还有西汉新莽"始建国三年"纪年砖和"八千万岁"铭文砖(东汉遗物》,其中模印"鱼龙变化"和"豕"、"虎"纹砖,极有特色。村民取土挖毁部分砖圈墓室,其砖灰色菱形几何纹,方砖长43厘米、宽22厘米、厚10厘米。可惜出土陶器毁弃,铜器村民作废铜售卖收购站。稻草街后山坡村民多次挖出汉代砖室墓空心画像砖,其中一块"龙虎斗"纹画面完整的空心砖,长75厘米、宽28厘米,纵向破裂,厚度不详,大侧面和两端平面皆饰粗绳纹,正面模印为浮雕画像,虎身与另砖(现存安康博物馆)拼接,仅存粗健有力的虎足。龙纹以4个反方向弯曲组成身躯,颈腰部怒鳞竖起,缩颈翘尾,工艺精湛。画像砖被专家命名为西城虎画像砖,县城月湖北路女娲广场南侧存有复制浮雕。
七里沟垭口下,G346国道边,翠竹掩映下的龙泉山庄里曲径通幽,鸟语花香。庄园因泉得名。庄园后山有一眼龙泉水常年流淌,无论天旱雨涝水量不增不减,传说龙井水能治疗百病,故当地群众在龙泉井旁建一座龙井庙供奉,尤其是每月农历初一、十五香火旺盛。龙泉井泉水甘甜清冽,周边林深幽静,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俱佳。龙泉也成就了一道地方美食——老县豆腐,游客可体验手工制作豆腐,品尝老县豆腐宴,因而成为旅途中一次绝佳的美食体验。群山新绿滴翠,站在龙泉山庄凉亭远眺县河两岸坝子里青瓦白墙的徽派民居星罗棋布,高速公路高架桥矗立在田坝之上,一辆辆汽车穿山飞驰而过。高速路为老县的经济发展装上了新引擎,动力十足的老县一定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高速驰骋。
"岭障层围黑子城,溪流如带石如撑,竹篱茅舍人称市,野鸟闲花自识名;地僻不闻黧犬吠,山深只许白云耕,仆夫叱驭穿林度,几片红霞映日明"清代老县地方官员赋诗赞叹。巴蜀文化、秦楚习俗的浸润,铸就老县史册里一段永恒的辉煌,每一缕叶脉都充满远古的向往,历史的积淀催开文明的花朵,岁月更迭,依旧月明风清。
关于中国的散文6:入冬时节感绿意
文/冰心无尘
众所周知,中国的乡村生活是本同末异,特别是乡村的人文精神是多元的,是各具特色的。纯朴的乡土民俗民风,原生态的人文景观,是文人黑客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乡村的一花一木、一山一水,农家的粗茶淡饭、瓜果盈枝,现实版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历代传承的山歌民谣与民间传说,均无一不成书,无一不成曲,足以让一席方块字卷帙浩繁。
有人说,有乡村的地方,就一定有诗人的眼睛;有诗人的地方,就一定有乡村的灵魂。这话不无道理!在我的记忆中,乡村,就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本书;也是一口井、一方田,一头牛;更是一炷香,一尊佛,一禅心。不仅有四季轮回的男耕女织,也有耳熟能详的凄婉故事,更有云水禅心的长斋绣佛。
瓮安,是贵州黔中经济区东北区域中心城市,都说瓮安景区自然风光以峡谷着称,集山、水、洞、桥、林、园、瀑为一体,形成雄、清、奇、险、秀、幽、美的绝色景观。虽然笔者未能将其美景尽收眼底,但所到之处,也可谓美不胜收,酣畅淋漓。
按理说,入冬时节,并不是一个且歌且行、可圈可点的时节。总以为绿意早已随着冰雨悄然离去,那潇潇枯黄、落叶沉泥、闭门却扫应成为乡村生活的主格调。不料想,当笔者跟随省散文学会采风团在当地文联负责人的带领下步入瓮安县永和镇时,并不是想象中的潇瑟景象,俨然王安石笔下的“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味道。尤其是那绿油油的种植茶场,微风吹来,那排排的茶树似波浪般翩翩起舞,成排的茶树若绿色海洋般延伸至无边无际。却奈不是采茶的时节,也就领略不到采茶人灵动采茶的唯美。然而,自有同行的文友来一番模拟采茶,一招一式,有模有样,也好生一番美景。
我不是茶人,对种茶、采茶、品茶、茶道可谓知之甚少,但就眼下一片茶绿的景象也不由浮想联翩。这馥郁的绿意和略带一点苦味的茶树,是不是蕴藏着人生的很多玄机?一种“心境袅绕,必是茶缘,心无杂念,致力一博”的感觉犹然而生。
美丽的心情,从一棵树辗转至另一棵树,从一株小草流连至另一株小草,从一点绿流连至一片绿。
可以说,瓮安之行的所到之处,皆空气清新,古朴清幽。特别是当我们到了一个叫“红梅村”的地方,那层层的梯田宛若年轮般透彻,依然能看到淡淡的绿。那些树,那些草,还有那些叫不上名儿的小花,似乎都在极力地挽留着生命的昌盛,久久不忍脱下绿色的盛装。举目远眺,原野的小径,似乎永远是那么委婉地伸向远方。径边的艾草、蒲公英散发出诱人的味道,使整个原野相得益彰。
这时,瓮安县作协主席周雁翔指着山下几处隐约可见的茅屋,让我们仔细端详,似乎深藏美妙。原来,在我不断按下快门的那一片片美景的地方,流传着一个古老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尽管历来传说中的爱情故事都大同小异,都离不开男欢女爱、忠贞不渝、最终无法终身相守而由后人编写入章的凄婉结局。但听了周主席的讲解,还是会为之感慨,为之惋惜,为之颂扬!
于是,我想起了民间的一个传说:传说闪电与雷鸣是天与地在对话,闪电是在不经意中露出含情脉脉的目光,雷声则是他们快乐的笑语,而雨后七色的彩虹则是他们爱的结晶。我想,这红梅村的闪电与雷鸣,还有风雨后的彩虹是不是会更加动听、更加绚烂?是不是在为我们解读着千百年来朝夕相处、魂牵梦绕的生活密码?
随后,我们来到一个立有“垛丁关”字样的石碑前,一个年近八旬的老兵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垛丁关的一个战争故事。据老人家说,垛丁关是红军战斗遗址,那一场战斗非常激烈,牺牲了许多战友,如今还健在的已所剩无几。而我们所看到的石碑,正是战斗遗址纪念碑。
肃立于遗址纪念碑前,缅怀着红军勇夺垛丁关的情景,使我不由想起了一个称谓——老兵!一个让人敬佩的称谓,一个让民族与国家不可忽视的群体。在世风日益功利主义的当下,那些未被污染的纯粹的形态,对于我们的民族是多么的重要。只有执着地坚守着精神的纯粹,才能明白:老兵,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活着的纪念碑!
入夜,另有一番情趣。几个好友,几道卤味,几杯红酒,便成了一道风景,一晚的酣畅。带着愉悦,带着真诚,带着浪漫,把那如水的清辉与友情漫漫地倾泻……
我不知道将来这里会变成什么样,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如魔法般突然变成一个我完全想象不到的现代化度假村、现代化极乐世界……我不知道,也想象不出!我只知道,逃离歌舞升平的喧嚣,这里定然可以成为一方远离世俗的净土。
于是,所到之处,我不由地连连按动快门,随走随拍,渐影渐醉。我想留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想把这一幅幅美景制作成一部经典的、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乡村写真集;还想留下一个纯粹的、原生态的、可回忆的乡村美景……
关于中国的散文7:难忘的肉丝面
文/顾莉敏
肉丝面,是中国传统的一道面食,对于大家来说,再平常不过了,但平常的肉丝面对我来说,却有着深刻和鲜活的记忆。
我的父亲在上世纪的60年代从一所专业院校毕业,分配到一个种马场从事技术工作。由于工作的需要,父亲经常在单位值夜班,值班的犒劳是一碗肉丝面。这样的生活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期调回县里。
寒冬的凌晨一点,人处在极其寒冷、困乏疲惫的状态,那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肉丝面,对于“饥寒交迫”的父亲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特别是在七十年代物质严重匮乏的困难时期,那一碗肉丝面就好比现在的山珍海味,让人垂涎欲滴。
单位离家很近,下班后,父亲穿着单薄的衣服,顶着肆虐的寒风,把面条小心翼翼地端回家。在我们睡得正香时,硬是被“狠心”的父母推醒,从热乎乎的被窝里爬起来,香喷喷的肉丝面把我们搅醒。迷迷糊糊之间,看见妈妈把肉丝面分成两小碗,递给我和妹妹。克服着睡意,伴着父母疼爱的目光,我们机械地吃起来,因为太困,有时,我们嘴里含着面条在被窝里就呼呼大睡。
但父亲乐此不疲,不管是滴水成冰还是风雪交加的夜晚,那碗肉丝面总是如期而至,而父亲自己每夜的辛苦换来的只是一点能驱散寒意的面条汤。那时,我们姐妹俩还小,吃着父亲从嘴里省下来的肉丝面,享受得心安理得,理所当然地认为天下的父母都是这样的,这是祖祖辈辈秉承下来的尊老爱幼的习俗。
长大后,我才知道,父亲是响应祖国号召、支援大苏北建设的有志青年,虽然他是南方人,但喜爱面食,特别是面条。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为了给他的女儿们增加营养,他默默地承受饥饿和寒冷,把那碗本来属于自己的肉丝面留给我们享用,看孩子们吃得开心比他自己吃还开心。难以想象,在没有任何取暖设备的简陋环境里,父亲是如何熬过一个个数九寒天的。现在大冬天人们穿得厚厚实实仍然给冻得稀里哗啦,还想吃碗面条暖暖身,振奋一下精神呢!何况父亲是处在温饱不足、衣着单薄年代的深更半夜。
那时候父亲,一面要忍受肉丝面香气缭绕的凶猛诱惑,女儿“大快朵颐”的享受模样又浮现在眼前;明明身体极其需要热乎乎肉丝面的补充,一番激烈思想斗争之后却要“残忍”地把它拒之于门外。都说母爱是细腻的,父爱是粗犷的,其实父爱也是博大无私的……
一碗平常的肉丝面诠释了父亲最朴实、最浓浓的父爱!父亲值班了多少年,这样的情景就演绎了多少年。温情犹如根根面条一丝一缕充斥着我的心田,父亲温暖的关怀像炉火一样贴心暖着我的童年。
岁月如流水,一晃30多年过去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美食遍地开花的当今,我品尝过很多美味的肉丝面,但让我刻骨铭心、久久难忘的,还是童年深夜的那碗肉丝面。
关于中国的散文8:有关人才流失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在中国的人才的流失就像一个单位,总是招聘不到人是一个道理,太多的人工作不稳定,因为太多的原因,让原本固定的工作变成了一种不多的稳定。如今的社会,有太多的个人单位,和国家单位,人才总是留不住,是工作太累,还是工作量太大,或者做的不开心,还有人际出现了问题。现在的工作有的是有压力的,所以适当的劳逸结合是必须的。
可是人才的流失,不管什么的单位,都要反省一下,哪里出现了问题。为何留不住人才?其实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他们有的学历高,也有能力强的,不要看有些学历低的人,他们的潜能也是无限的。都说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的人才也是层出不穷的,他们也是英雄,各有各的用武之地。
看似不稳定中,也有稳定的,在不停地更换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一个单位的稳定,有靠关系的,也有自己找的,可是每年的年底,总有不少的人递上辞职信,打算明年另找高就。所以年前找工作,和年后找工作是不同的,缺人是一个事实,不是教会了徒弟忘了师傅,一份工作总是有不完美的地方,现在单休的地方多,双休的地方少,这样属于自己的时间就不多了。有了孩子家庭的,找工作也要顾虑太多的因素,有的工作因为各种因素,顾不上家停的也有不少的。不可能既可以顾着家,又要顾着单位。
不要说小单位留不住人,大的单位也是一样的,可能是待遇的问题,也有时间的问题,现在哪有舒服的工作呀,除非你把关系搞好了,上下通气,来一个左右逢源。其实想要留住人,待遇是其次,还要环境的问题,除了工作的环境,还有人文的环境,气氛好了,自然可以留住有能力的人才。
和家庭一样,单位也是难念的经,员工是底层的人,管理是中层的干部,所以管理方面也是一种学问,要员工心甘情愿为单位付出时间和精力,这个就像一个国家一样,要有人肯愿意为国家付出生命一样,牺牲自己的一切,为单位任劳任怨,不求回报,单位就像一个家庭一样,这样人才就不会流失了。
现在的人才流失是普遍的现像,不是做不久,是留不住,大家可能都有问题存在,需要去改进,没有完美的地方,就像鱼和熊掌一样不可能是兼得的,总会有不完美的。不像以前一样,大家在一个地方好长的时间,一直到老,因为变化是存在的,谁也无法料到结果是怎样的,珍惜现在的一切,办法总比问题多吧!
留住人才,不让流失,这样的工作才会稳定,不要让大家太累了!
关于中国的散文9:火洲
文/刘奔海
这里是中国海拔最低的地方,是一块如火般燃烧的盆地。这里便是火洲吐鲁番。一个地方被冠以“火”字,不免让人心生畏惧,可在这个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上,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
夏天里,哪里都喊热,可哪里又能热过吐鲁番?!只有在这里,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火一样的夏天!你看那赤褐色的火焰山横亘在火洲大地,寸草不生的山体上一道道沟壑蜿蜒曲折,就像熊熊燃烧的烈焰,火舌燎天。正午时分,人一走出屋门,立即便如置身火盆之中,焦热的阳光直射着,炙热的空气烘烤着,似乎皮肤也要燃烧起来!
炎热的天气,空气便往往显得沉闷,人们变得心烦意乱,脾气也随之火爆起来。可在吐鲁番,天气再热,每个人的脸上似乎都看不到烦躁不安的情绪,大街上也很难看到那些光着膀子、招摇而过、无人敢惹的壮汉。
吐鲁番是一个欢乐的海洋,这里处处都飘散着甜蜜的歌声,处处都旋动着优美的舞姿。你看那诙谐幽默的纳孜库姆、雄浑盛大的麦西来甫,那些手舞足蹈的舞者,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把那种在火热中的享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观者也陶醉在他们的欢乐之中,那袭人的热浪倒被人们置之度外。
在吐鲁番,处处都是鼎沸的人群,你什么时候都像置身于一口沸腾的大锅里。我相信,再忧郁的人来到这里心情也会变得开朗阳光,再烦心的事也会在火洲这口大锅里烟消云散。
吐鲁番火热到了极致,也干旱到了极致。这里一年四季很少下雨下雪,降水量甚至少到只有十几毫米!我觉得一个地方要是没有雨雪的滋润,就没有了生机,没有了灵性。可在吐鲁番的绿洲里,却处处绿荫匝地,生机盎然,桑树、榆树、杏树,甚至南方的一些树种在这儿也找到了它们的乐土。
能在火洲茁壮生长的树都是生命的强者!初春时节,万木竞绿,那些刚嗅到一点春天气息的鲜嫩苞芽多么渴望雨露的滋润呀,可在火洲,迎接它们的却是漫天的风沙!对于那些新栽在戈壁滩上的幼小树苗,不知它们会不会抱怨:为什么要把我栽种在这里?为什么要让我经受这么严峻的考验?但过不了多久你再看,天地间已成了绿茫茫一片,每棵树都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每片树叶都是那样的碧青亮眼!
树无法选择它们的生长环境,它们被移栽到哪里,就要适应那里。越是艰苦的环境,它们的生命才越有意义。
每年阳春三月,便是吐鲁番杏花绽放的时节,刚开始只是零零散散地开了几朵,过不了几天便会开得铺天盖地。吐鲁番人喜欢栽种杏树,说是“杏花象征着幸福”。于是,不管是在农家小院还是村道路旁、田间地头,都可看到一树树粉红色、雪白色的杏花争相绽放,引得成群的蜜蜂飞来舞去。说到杏花,我以前总以为那是娇贵的花儿,是很难在吐鲁番开放的。“杏花春雨江南”,这是江南常见的景致。但我真没想到吐鲁番的春天,杏花竟开得如此繁盛、如此烂漫。漫步杏园,馨香扑鼻,如入仙境!——江南细雨中的杏花自有它的妩媚和动人,然而在干旱少雨的吐鲁番,杏花却开得淳朴和娇艳。
也许你觉得奇怪,如此干旱少雨的地方,竟会如此生机盎然、如此绚烂多彩!这要归功于一项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这项工程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在这里,没有了天上的降水,吐鲁番的先民们便创造性地在地下开挖出一条条暗渠,把那望眼欲穿的巍峨天山上的冰雪之泉汩汩引来。真的很难想象,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在潮湿黑暗的地下,用坎土曼、井绳、吊筐和油灯这些最原始的劳动工具,凿通了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的地下河流。这便是火洲人的精神,令人敬仰,令人震撼。
极端的气候必然会有极端的馈赠,葡萄便是这里久负盛名的特产之一。在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栽植着一架葡萄,特别是你来到闻名遐迩的葡萄沟,满沟满坡的葡萄藤架,秋天里,一串挨着一串晶莹剔透水灵灵的葡萄坠挂在藤架上,摘上一颗塞进嘴里,甜蜜的果肉汁液立刻沁入你的心脾。吐鲁番真是一块神奇的土地,火热如焚,干旱少雨,却在茫茫戈壁里生长出如此水润的葡萄。
谁说吐鲁番没有灵性,葡萄便是这里的精灵。
关于中国的散文10:细雨中国城
文/肖复兴
冬末春初,细雨霏霏,一直飘洒着,到了晚上,中国城里鳞次栉比的店铺前的霓虹灯光,在斜刺的雨丝中,像是沾满了泪水,显得有些凄迷,多了几分的乡愁。
在美国,旧金山的中国城年头最久,规模也最大。以百老汇大街为轴心,辐射四周的一片街区都属于中国城。走在这里,店铺上的店名是中国字,来来往往的人,大都是中国人,和国内街区并无两样,真让人有些恍然如梦的感觉。
即便有雨,也阻挡不住国人到中国城里来。来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居住在旧金山的华人,一种是像我这样的访客。如今,居住在中国城周边的华人,已经不知是第几代了。年轻人大多搬离了这里,依然固守于此的,大多是老年人。在街上,常见这样一脸沧桑的面孔,操着英语或粤语或闽南话,却是华人的容颜。偶尔,也会见到几个坐着轮椅的老人,被家人或保姆推着,冒雨来到这里,为的不过是买中国人爱吃的蔬菜,或者到餐馆里吃一顿中餐——都说乡音不改鬓毛衰,其实中国人的胃口,比乡音,比容颜,还要难以更改。无论走到哪里,味蕾连接的胃口,永远牵动着人心深处最动人最温暖也最牢固的那一点。
都说一个女人要想征服一个男人,要先征服他的胃;其实,就是征服了中国人,也难以征服中国人的胃。在这里,你会感到,乡愁比哪里都要浓郁,甚至沉重。在这里,乡愁不是诗人说的那种升华了的邮票或船票,而是更为具象而真切的这些莲藕、芋头、苦瓜、四季豆、小油菜、大白萝卜……还有大小中餐馆里那一盘盘经过烹炒煎炸而香味四溢的中国菜品。想起了李清照的一句词:“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她说的故乡,还是吃喝,是中国人的胃。
在这里,我遇到一位华人,我们在十字路口等红灯时,从这阴冷的雨说起话来。她对我说:旧金山天气不好,冬天很冷。她比我大一两岁,已经是七十往上的老太太了。她是先从内地到了香港结婚,又从香港和丈夫来到旧金山,一步一个新台阶。1977年,内地的生活水平和香港、美国没法比,她以为日子会随着地点的更换而节节升高。她没有想到,那时候的旧金山已经不再是一座华人渴望能够挖掘到金子的金山。她告诉我,到现在,她也没有自己的住房。我问她:孩子呢?孩子可以帮衬你一些吧?她摇摇头说:我们这里,人老了,没有靠孩子的,都是靠政府给的救济金,像我,一个月有900美金,凑合着也够活了。
我和她告别时,细雨打湿了她的衣服和花白的鬓发,看着她消失在街的尽头,不知道她要去哪里,也不知道她来中国城做什么——起码,她不是为了买菜和吃饭的——或许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来这里转转,当成散步遛弯儿;或许是为了感受一下与内地和香港相似的气氛,甚至是和如我一样的华人说几句家乡话。所谓的乡愁,对于她,或许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我的心头忽然有一种兔死狐悲的伤感。1977年,我整整30岁,如果那一年,我和她一样也来到这座城市,会不会落得和她一样?在太平洋的这一头,买得起邮票,却买不起船票,再也回不去太平洋的那一头,只能沦落在中国城细雨飘飞的街头?谁也不敢给自己未知的命运打包票,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混出个人模狗样的,只是少数,大多数人只能充当这些人下面的分母。
晚上,我和孩子在一家湘菜馆吃的晚饭。菜品却是改良过的中国菜,融合了美国人的口味。这在中国城的餐馆里很普遍。但这并不妨碍菜馆里爆满。走出餐馆,雨下得更大了,中国城被雨水包裹着,一片湿漉漉的,有些阴冷。忽然想起刚才见到的那位老太太说过的话:旧金山天气不好,冬天很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