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情结的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情结的散文1:考试情结
文/徐振宇
又一个六月,又一个让高三学生刻骨铭心的日子。我不觉思绪翩飞,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
对于考试,我一向是很重视的,尤其是期中、期末这样的大考,更是丝毫不敢马虎。在我心目中,学生当然是要以学习为主,学习乃第一要务,学习不行实在是太说不过去了。为了考好,我往往会在考试两周前就开始着手准备,像英语、语文、政治这类课目,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需要记忆的,我会不厌其烦地去背诵那些个条条框框;而像数学、物理、化学这类课目,我会尽量抽出时间去翻看课堂笔记和作业,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做题去掌握其中的技巧。而到考试时有几样东西是必须随身携带的,那就是钢笔、铅笔、橡皮、三角板和手表,一个都不能少。钢笔(圆珠笔)会备两到三支,以便不时之用。
对于考试,我是既爱又怕。很显然,没有考试,我也不能上大学了。但要就此证明我爱考试嘛又不尽然。老实说我是属于心理素质比较差的那种,当年高考时我就连续失眠了3天,直到考试结束,我才终于有了睡着了的感觉。
另外还有一次给我印象很深的考试是参加工作以后的事了。那是我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上机考试,一开始并没有轮到我,我和另外一些人在机房外等待,记得那时我的心简直提到了嗓子眼上,手心是肯定冒汗的了。现在想想也真是太有趣了,要知道越紧张就越不容易发挥出来啊!好在当时的紧张没有给我造成太多的遗憾。如今,如果让我重新回到当时的情境,我想我还是会紧张的,因为我知道,只有我会紧张的东西,才是我想要的东西,越紧张就表示我越想争取到它。而每次大考后,我总是余味未尽,想想我还应该考得更好的呀。于是又盼望起下一次考试来了。
情结的散文2:旧书情结
文/徐学平
真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和那些流动的旧书摊不期而遇的。昏黄的路灯下,一老妪屈膝而坐,面前散放着一摞摞旧书,每次见到这类书摊,我都忍不住要上前挑上几本。
读书确实是件令人惬意的事情。一卷在手,可读黄山雁荡的气势,可读小桥流水的清幽,可读大漠孤烟的粗犷,可读渔舟唱晚的意境,在宁静悠闲中便可以让灵魂悄然得以净化和升华。然而,如今到书店购书,面对令人咋舌的书价,作为工薪阶层的我大多只能“望书兴叹”。而与旧书摊的邂逅,对于酷爱读书的我来讲,真无异于“绝处逢生”了。
其实,读旧书也别有一番韵味。我最爱在心静如水的夜晚泡上一杯清茶、燃起一支香烟,尔后再拧亮书桌上的台灯,捧一本旧书来读。翻阅张张泛黄的纸页,如同尾随书的原主而行。一处不知其意的圈点,一抹或深或浅的折痕,那皆是前人留下的标识,宛如黑夜里闪烁不定的灯盏时隐时现,催人思考,耐人寻味。偶见几句言简意赅的评点,往往令人茅塞顿开,不由得心存感激,而无以言表。
读书是一种交流,读新书如同结识新朋,读旧书恰似与不曾谋面的知己一度相逢。埋头翻阅斑驳的书页,仿佛在考察昔日另一个人的生活。一个浅浅的问号,说不定正埋着他(她)深深的思考,从其淡淡的手迹中亦隐约可辨他(她)的学识和见地。于是,神游于熟悉的文字之间,恍若与故交屈膝闲聊,完全忘却了时间忘却了疲倦,尘世间那些名利场上的俗事也可尽抛脑后,待到匆匆话别的时候却早已是“七八个星天外”了。
读旧书,有时收获更多的是书外的东西,而那不断变换的藏书印章,也往往让人顿生世事如烟的感叹。《红楼梦》里宝玉对晴雯说东西不过是借人所用。一个“借”字道出了几多人生的哲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常常自以为拥有许多,其实物是人非,我们充其量也不过是数十载岁月中有缘共处罢了。望着书橱里满架尘封了的书籍,有时我不免突发奇想,要是有一天徒经岁月的蹉跎,不知它们又要流落何方……
我对旧书有着一种莫名的情结。也许,书的命运正如同一个人的命运,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难免总要经历几度飘泊、几多沧桑。
情结的散文3:我的民族情结梦
文/潘可
今天早晨,我跟随小记者团兴奋地坐进大巴,向我们这次活动的地点——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出发了。
刚一下车,就有一位热情的老师带我们参观基地,他为我们介绍了行知广场、和平湖、树人广场等让我们惊叹连连的景点,随后参观的二号楼里的实践基地主题教育中心,也让我们大饱眼福!
这里的文化教育主题馆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馆。走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56个民族的图腾,这些形态不一的图腾反映了各民族不同的信仰。
走进馆内,我的双眼立即被玻璃橱窗内的新疆手鼓、马头琴、巴乌……这些民族乐器吸引了,尤其是那一面手鼓,比我平时见到的手鼓精致多了,它的直径长度大概有30厘米,鼓面的蛇皮花纹分布均匀,鳞块大小均等。
如果说这些民族乐器让我着迷,那么那身着苗家少女裙的人偶更让我浮想联翩。这个人偶头戴由银制品围成的帽子,帽子的正前方有一朵花,花的四周雕刻着美丽的花纹,一根银制头簪插在头顶的发髻中。帽子的边缘挂着许多小铃铛,一动就会发出悦耳的叮叮声。它的脖子上挂着一条做工精致的项链,那项链一看就份量十足。它穿着以红色为底色的服饰,红布上绣着各种颜色的小花。看着看着,我似乎就成了这个人偶,正在花草丛生的草原上翩翩起舞呢!正看得入迷时,老师召唤我们离开,我充满留恋地看了一眼,不舍地离开了。
随后我们玩了踩水车,参观了果蔬长廊,观看了4D电影,在我们的惊叹声中,我们的活动圆满结束了,伙伴们心满意足地踏上了回家的路。
在回家的路上,我不仅产生了这样的联想,如果我真的能穿上那件美丽的衣服,拿起那面手鼓,那该有多好。
情结的散文4:板桥情结
文/何庆良
“板桥”这两个字,常常让人生出一种难以割舍的乡愁,如拍岸急泻的涧水,洇湿着漂泊的心灵。板桥总是与流水连在一起,与“古道西风瘦马”连在一起,成为一种情结,一种忧伤惆怅的诗意。
板桥与许多名字连在一起,成为一种博大温情的文化遗存。由此我们极容易想到郑板桥。板桥先生一生爱竹,便取了这么一个田园意味浓郁的名字。板桥边的农舍,农舍边的潺潺流水,以及鸡鸣狗叫,袅袅炊烟,都一一闪现。板桥先生隐约的乡愁,是渺远的菊篱,渔樵的互答,饱含宁静致远的人生写意。透过历史的烟尘,我们也能依稀看到马致远那苍凉、峭拔的身影。他的《天净沙》唱绝了乡愁文化意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漂泊异乡的客子牵一匹瘦马,沐尽世间炎凉和人生沧桑;归鸦的翅膀驮着夕阳,古道苍茫,经久失修的小桥便成了乡愁的载体。
温庭筠就曾被乡愁的锋刃击中,泣血成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个“迹”字道尽个中三味。鸡声和茅店,将田园的远影轻盈勾勒;板桥上的薄霜,早有游子的足迹。一份愁绪和无奈,以及凄迷的离别情绪,如旷远的箫音穿透胸臆,发出深切的人生感喟。
蓦地想起远方某处熟识的田园,那里也有这么一座铺霜的板桥。夏夜里有男人在其上纳凉,清晨有少妇来袅袅娜娜地担水。这故园的人人物物,事事景景,分明都映衬了逝水之上的悠悠板桥。蓦然回首,板桥总是不由分说地成为思乡路上迷离的背景。这一层苍凉的诗意,在泛黄的古书里,曾伴着远去的马蹄时隐时现。
久居闹市,身在红尘,离板桥和田园已太久太远。偶读诗书,书页里旧时文人的感伤已成了一种遥远的怀念。因为太久、太远,所有的田园情结,在月影斑驳的梦里,便显得清清浅浅,横斜复横斜。
乡愁是中国文化中最为温情的部分。板桥凝结的乡愁是马致远的小令,是温庭筠的离情,更是一种苍凉的人生意绪,舍不去的文化遗存!
情结的散文5:化不开的冰雪情结
文/钱开胜
岭南冬季少雪,但在越城岭山区,冬雪却常见,而且多是冰雪交加。
儿时,每到冬季总期盼冰雪。只要冰雪一来,世界就变得洁白美丽,就意味着最热闹最开心的春节已经临近。那时候,在冰天雪地里,除了炸炮仗,垒雪人,最快乐的活动莫过于滑雪橇和寻冰凌了。雪橇制作很简单,在农家小板凳的脚上钉上老楠竹片就成,再削两根三尺长木棍。约上村子里十来个小伙伴,不管男孩女孩,寻一段陡斜的马路,坐上雪橇或一字排开竞滑,或先后接连追赶,赛出一二三名来。十二三岁男孩,大多只用双脚踏上楠竹片,便可敏捷地如风驰般逍遥了。
若要寻冰凌,先是摘取各自家屋檐下倒挂的冰凌,较大的也不过尺许长,而后到山间溪流或瀑布崖岸寻找。那些冰凌奇形怪状,长的十余米上百斤。赛完冰凌封了王,就要去走结冰的水田。冬闲的农田都灌满水,一遇冰雪天,就冻结起来。孩童们一个接一个地在上面走,若有人踏破冰面,落入水里,众人就簇拥着他回家换鞋裤,直到大人们高声责骂才哄笑着散开。
那时,曾经以为雪是每年都来的,每次都会很准时,都会铺满山间田野,就与同伴们一起仰望天空,企盼天上那些雪白的精灵早日来临。后来渐渐发现,雪也可以迟来,也可以不来。在我童年记忆中,那时的冰雪几乎脱离了寒冷,除了给我们欣喜和快慰,总觉得它是那么珍贵和销魂,那么可望而不可即。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与冰雪的际遇也就多了。十五岁那年立春前后,我和表兄弟冒着茫茫大雪,爬上真宝鼎附近冻结的冰山,惊叹满山都林立着两人才能环抱的大冰柱。随后四年在桂林城里求学,每年寒假回家都要过打鸟界(现在称爱鸟界)。由于冰雪覆盖,很多次都步行过界,饱览那儿独特的冰雪风光。后来听说,在资源观赏雪景最佳地莫过隘门界。前年冬天,我第一次到隘门界赏雪,却是因为客车抛锚。我步行翻山过界,起先还可看见两旁翠竹尽因冰雪折腰,后来只有银装素裹的松杉和簇簇棉堆似的灌木林了。到了界顶,放眼四顾,远处的猫儿山、宝鼎山、白马山、哪吒山、金紫山一览无遗,白皑皑起伏连绵,景色尽收眼底,这时才叹服崇山峻岭间雪色冬景是如此多姿多彩,巍峨壮观。
去年五月游西岳华山。一路平旷,遥见华山那白茫茫山尖,还以为如珠穆朗玛峰一样覆着终年白雪,及近一看才知是裸露的白石。华山险峻,下华山更难,同伴彦子执意要同我独步下山。从西峰下到半山腰用了半天。当时已入初夏,正焦渴难当,突见一处石崖夹缝中有山泉,里边积满深厚而又洁白的冰雪,想必已经多年未化了。俯身下去畅饮一口山泉,满嘴沁着冰雪味道,顿时的凉意令我们欣喜若狂,浑身清爽。
其实,我也喜欢雨水润泽大地的春天,阳光普照的夏日,红叶霜染的秋色,但我更在意的,还是有冰雪光顾的宁静的冬季。
情结的散文6:丈夫的红桔情结
文/花开花落
从未打骂过儿子的丈夫昨天狠狠打了儿子一顿,原因是儿子把红桔当乒乓球打,结果打烂的红桔洒了一地,让丈夫十分痛心,这些桔子是儿子的奶奶昨天刚刚背进城的。
红桔,古称丹桔,是世界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古农作物良种之一。色泽鲜红、细嫩化渣、爽口多汁,是最先走出国门的中国柑桔。丈夫老家在长江边,是远近闻名的“红桔之乡”。每年秋天,漫山遍野的桔子像红灯笼一样,点亮了果农的幸福生活,让人称羡不已。红桔不仅果肉香甜,而且经济价值高,市场价格一直比较稳定,是当地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丈夫老家的承包地里有近千棵红桔树,他家的房前屋后也种满了红桔树,家门口最大的一棵红桔树直径有脸盆粗,据说有100多年历史了,是当地有口皆碑的古红桔树之一,每年都能结出近两百斤又大又红的桔子。
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后,果农对红桔的管理更加精细化,收入也更高。那时丈夫刚好上小学。每个周末,他都和父母一起在红桔林里忙活,学着除草、修枝、打药、施肥,几年下来,他也成了管护红桔的行家。就是靠卖红桔换来的钱,丈夫读完小学、初中,顺利地考上了当地最好的一所高中。
上高三以后,学习十分紧张,丈夫每个月只能回一次家。那一天,丈夫从学校回家,在长江边的码头下船,走过一条机耕道,穿行在红桔林里。虽然红桔大部分已经被果农摘下卖掉了,但红桔林里特有的芳香让他感到十分亲切。他不由加快脚步往家里赶,平常要走半个小时的山路,当天他只用十多分钟就到家了。回到家里,放下书包,他感到又饥又渴。家里没有人,他的父母和弟弟可能都在地里干活。他信步走到门口,看到桔树上又大又红的桔子,他的喉咙里似乎被什么东西卡住了。看看四周没有人,他忘记了父亲的“家规”,从树上摘下一个红桔,剥开桔皮,把一瓣红桔放进嘴里,轻轻一咬,酸酸甜甜的红桔汁液马上在嘴里流动。几乎是囫囵吞枣,他很快把一个红桔吃光了,不假思索,他又吞下了一个。终于不渴了,他换下自己的衣服,端着盆子到村子里的堰塘边清洗。
等他洗好衣服回到家里,听到弟弟正在嚎啕大哭,他的父亲正在教训弟弟。父亲说弟弟偷吃了古红桔树上的两个红桔。父亲怎么知道树上少了两个红桔呢?原来,父亲天天在树前转悠,哪一根枝桠上结了几个红桔,他都心中有数。少了两个红桔的枝桠正对着家门口,他自然一下就明白了。看着父亲额上的道道青筋和哭得十分伤心的弟弟,他的脸一下红了,向父亲坦承了真相,无辜的弟弟哭得更加伤心。正在煮饭的母亲走到院子里,问清了事情的缘由后,对弟弟说:“你天天在家吃红桔,哥哥今年还没有吃过呢,让他吃两个只是尝尝鲜。”“他吃红桔,凭什么要我代他受过?”父亲拉不下脸,依然向弟弟大吼:“因为哥哥明年要上大学了,他可以破例吃红桔。”“我以后就不能上大学吗?”因为心里受了委屈,弟弟直到吃晚饭的时候,还在断断续续地哭泣。那一年,他们家那棵桔树上的桔子卖了近500元,是他记忆中收成最好的一年,但他的心里一直对弟弟有愧。好在第二年,他如愿考上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五年后,他的弟弟也上了大学。
靠着家里卖红桔的收入,丈夫终于完成学业参加工作了,但他心里始终有一种对红桔的眷念。
十年前,因为三峡工程蓄水,他们老家的房屋连同那些红桔树全部被淹。“就地后靠”搬迁后,他们家里新栽植了一部分红桔苗。三年后,红桔开始挂果。说来也奇怪,他们挪迁后的土地比以前贫瘠,但结出的红桔反倒比以前香甜。
自从我们结婚后,丈夫的母亲总在每年秋天给我们送来一些红桔。看着我和丈夫吃得很开心,她总不忘提醒丈夫,没有红桔就没有他的今天,让他不要忘本,丈夫总是一脸虔诚连连点头。待我们有了儿子后,老人家送到我们家的红桔更多了,她要让我们全家分享家乡的收获。
昨天,她又为我们背来一大背篓红桔。儿子见了红桔十分高兴,剥了皮就往嘴里送,并连声称赞奶奶送来的红桔比市场上买回的红桔好吃。看见儿子十分惬意地吃着红桔,丈夫的脸色也红润起来。
情结的散文7:黄瓜情结
文/孙伟
记得才当兵那会,每人每天的伙食费用很低,只有一块六毛二分钱。为了搞好后勤保障,让战士们吃饱吃好,从部队的军区机关,直至基层连队,都想尽办法改善伙食。为此,军区机关还组织开展了“用好一块六毛二”大讨论。营部组织笔杆子撰写的《巧媳调众口》一文,参加军区征文比赛,还获得了三等奖。
然而,任凭连队怎么谋划想办法改善伙食,但是伙食费用毕竟很低,纸上谈兵的事情最终还是改变不了现实的困难。战士们平素训练强度很高,又大多正处在长身体阶段,营养根本跟不上。连队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一天,从团部开会回来的指导员,神神秘秘地召集连队排以上干部开会。原来,指导员看中了部队营房改建以后的一块空地。经过讨论,连队决定,大家利用休息时间,把那块空地整理好。当时也正是种菜的季节,种一些时令蔬菜,补给连队伙食。
伙食虽然差了点,但是,绝对不缺少战斗力。全连上下,利用休息时间,用手中仅有的战备镐和战备锹,铲、刨结合,空手的战士,甚至是手脚并用,硬是把板结的土地彻底翻个身。捡拾掉瓦砾,平整好土地。然后,按照种植规划,分成数块小畦。每一块地之间,筑有供种菜浇水、施肥用的田垄。不看别的,就这些田垄,简直可以堪称为工艺品。把军人直线加方块的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所有田垄全部是用土拍打成形的,上面宽一砖长,底部宽两砖长的梯形结构,棱角分明,表面平整光滑。这些看似教条的做法,其实都蕴含着连队培养锻炼战士一丝不苟工作作风的苦心。用老兵们经常调侃的话说:在部队除了男女军人的性别不能统一和每个人体型的高矮胖瘦不能统一,其它,应该都要统一。这样的部队,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紧接着,连队买来一些菜种和一些秧苗,栽的栽;种的种。并指定专人管理菜园,战士们也是利用点滴时间,到菜地帮助浇水、除草、施肥。每当看到种下的菜种长出新苗,都高兴得像是获了奖一样。
当年的夏训拉开帷幕,连队经常走出部队大院,到野外进行战术训练。一天下午,战士们刚结束单兵战术演练,汗如雨下,随身携带的军用水壶,早已经见底。正在饥渴难耐。忽然有战士喊:“副连长送黄瓜来了。”原来,副连长和炊事班的战士,骑着三轮车拉着一大桶凉开水和从连队菜地采摘的已经冲洗干净的新鲜黄瓜,来训练场做后勤保障补给。大家每人领到一根黄瓜。我拿着碧绿鲜嫩的黄瓜,那瓜皮上细细的毛刺还在,顺手一抹,软软的从手心的皮肤上滑过。许多战士已经迫不及待吃了起来。我把手中黄瓜折为两节,将其中一节投入口中,轻轻一咬,清脆甜美的味道顺着舌尖的味蕾向五脏六腑渗透,那份鲜美甘甜至今让我回味。
当年,连队的菜地收成颇丰。除了供应连队日常生活,也经常分送一些给兄弟连队。最多的一次,采摘有百十来斤。除了连队做菜,黄瓜成了战士们日常最喜欢的“水果”了。这么多年过去了,连队战友相遇,还会说起当年连队的菜地,说起那令人难忘的可口黄瓜。
情结的散文8:过年的情结
文/姚良建
时光飞逝,四季匆匆,不觉又是一年新春到。
儿时过年,感觉特别欢愉和新鲜。一进腊月,大人们便开始起早贪黑地忙碌起来,杀鸡宰羊、煮肉蒸馍、做年糕、挂灯吊彩、请神扫房……孩子们也不能袖手旁观一边闲着,放学回家书包一扔就得抱柴烧火,给父母打打下手。虽然累点但快乐无比,不仅能饱餐自家做的滑爽嫩香的豆腐脑,大快朵颐香气四溢令人垂涎的肉,还能享受平时很少吃的白面馍、枣花卷、豆包之类。当然,娘也会把豆腐渣蒸成饼子,用干白菜、豆腐做馅儿包成黑面包子,在头过年的那些天里吃。虽然没多少油腥儿,但无论如何不再是一日三餐窝头就咸菜了,心里那叫美呀。
腊月的晚上通常睡得比较晚,爹娘要把一年的收入细细盘点。看看该如何花销?过年了给老人置点啥?孩子们的压岁钱给多少?这些都得提前计划,精打细算。常常听着父母讨论着如何开销,自己就不知不觉幸福地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常看到娘还在昏黄的灯光下纳鞋底、缝衣裳、钉扣子,飞针走线赶制一家老小过年的穿戴。
除夕之夜,吃过期盼了一年的肉饺子,就一溜烟跑到只有过年路灯才亮的街上。此时小伙伴们不约而同地都出来了。
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大年初一了,一家人早早起来,要先给祖母及大伯大娘叔叔婶子们磕头,再一大家人一块儿去给长辈和乡亲们拜年,当然都会给一些花生、糖果、玩具或三五毛的压岁钱,我们往往高兴得欢天喜地!孩子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地穿着新衣裳,戴着新帽子欢蹦乱跳,连呼带叫地跟在大人后面奔跑着,嬉闹着……有一年春节,伙伴们都是上下一色的新衣裳。
在城里呆久了,便渐渐淡漠了许多乡事乡情,然而对于家乡过年的情景却历历在目,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愫。那浓浓的年味,那红红的灯火,还有乡村里特有的热闹与喜庆,想起来总会让人牵肠挂肚、魂不守舍。记忆里,儿时的过年不单是穿新衣、戴新帽、吃饺子……还有乡下传统而隆重的拜年风俗。新年这天一大早,街上成群结队、说说笑笑、浩浩荡荡、挨家串户的“走节”队伍很是热闹和壮观,这在钢筋水泥铸就的城市里是很难见到的。
时光如梭,岁月悠悠。我苦难一生的父辈们大都已作古,再也无法享受到如今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生活。昔日的小伙伴也都到了“不惑之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在不断地改变和提高。现在的村里人也和城里人一样,快快乐乐掏出积攒的票子或潇潇洒洒地用卡一划,想买啥就可买啥!看着大街小巷到处喜庆祥和、红红火火,集市上五颜六色、琳琅满目的时尚年货和人们脸上荡漾的喜悦,听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与欢快舒畅的“迎春乐”,处处洋溢着美满和富足,流淌着幸福与欢乐……
春节,是岁月的一个驿站,无论山高水长,路途多么遥远,漂泊的游子千里迢迢总要赶回故乡,让孤寂的心灵安享家的温暖;让久违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得以团圆。春节,是一个永远都无法解开的结,它牵连着我们的一世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