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的文章

请欣赏夜读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夜读的文章1:夜读一得

文/刘玉平

夜读《东周列国故事》。

说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信陵君交了两位民间朋友。一位是糟老头侯生,此人是个隐士,好摆架子,满腹经纶;一位是年轻帅哥朱亥,此人杀猪为生,力大无比。

侯生为信陵君献出“盗兵符”妙计,朱亥为信陵君锤杀将军晋鄙,顺利领军出城。

故事是有趣的,但我以为,故事的背后更为深刻。

信陵君不论阶级门第,善待草根平民;侯生看似摆谱,是非礼数却很分明,非仁者难为;而朱亥不攀权贵,关键时候,却愿为知己献身,岂一个“义”字可以盖定?

反观当代社会,其实蛮多利欲熏心之人。出卖朋友,不惜友情;利用情感,谋取私利,等等,不一而足。这不免让人叹息。

当中原因很难说清。市场经济迫人追利是一因;我等俗人忽略修心,不抵物质诱惑又是一因。

我们无法要求天下人承担道德进步的责任,却需常常问自己:有否忘记仁?有否忘记义?有否忘记恩?有否忘记情?

久而久之,心便宁静,人便宁静,社会便宁静。

夜读的文章2:夜读《资治通鉴》

文/董海源

明月窗前,天光如水。展卷夜读,心潮亦因《资治通鉴》中人物命运而起伏澎湃。走过千年,我透过文字与之相对,想其形象,味其人生,思绪翩然。

品读战国秦汉篇,感受颇深的是帝王恃德得人之道,正如司马光所言:“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魏文侯恃德得人。“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卜子夏、田子方皆世之名士,蜚声各国,魏文侯仰慕他们,将他们请到魏国,而且拜之为师。另一名士段干木不喜为官,文侯每每拜访都不得相见,文侯并没有生气,反而更尊敬他。虽然见不到段干木,但每当经过他家时,文侯都在车上敬礼以表示敬意,于是四方之才士因魏文侯恃德重贤慕名而来,为魏国效力,使其成为强国,首霸中原。战国时期,天下纷争,是利益至上、权谋盛行的时代,学问与名声看起来都为虚,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解决具体问题的才干倒是各国国君崇尚的实。但魏文侯却逆袭而上,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仅以名声与学问就被文侯尊奉为师,待之以礼。天下人才看到文侯尊才下士,纷至沓来,魏国成为人才倾慕之地。恃之以德,使人心归之。

《资治通鉴》对战国时期着名的改革家商鞅着墨甚多,商鞅在秦国变法成功,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但其本人遭车裂之刑,结局悲惨。商鞅实行新法之初,有许多人抗拒不从,商鞅徙木立信,渐渐地百姓和中下层官员认可了新法,变法初步成功。但深层次的推动依然受到了王公贵族的顽强阻挠,如果要继续推行新法就必须立执法的威严,张法律的威力。恰逢太子犯法,商鞅便黥劓其师,以警示天下,天下遂从新法。此后,百姓再也不敢妄议新法,新法推行,秦国逐渐强大。

魏文侯以德治国,使魏兴盛,然未用法治续之,其后魏衰;秦国因法治而强霸天下,席卷八荒,但不立德行,施以暴政,至二世而亡。以史为鉴,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各自起着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国家才能治理有序,社会才能健康运行。视之寰宇,凡是社会治理有效的国家,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之纲,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

掩书静思,法治和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当今之时,应立足于中国之国情,以道德滋养法治,以法治强化道德。我们年轻一代,要汲取历史的、民族的精华,顺应发展的潮流,让历史照亮我们的未来,在法治与德治共同作用下,使我们的国家发展更加理性健康,使我们的人民更加幸福美满。

夜读的文章3:夜读

文/断柳

读了一夜的词,直读到晓色朦胧。

东风未至,峨眉低弦,枝杈勾不住滑落的月光只由她静幽幽的轻躺在晕黄的纸卷上,一筹莫展;风扇轻转,微风徐送,指尖夹不住如翼的薄纸只凭它急切切的踉跄在左去的半途上,一时难敌。我无心看笑,便一指将它推去,不想正遇纳兰词。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聊聊几字,一段酸楚,读着读着便读出了字里的情,情里的伤;"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浅浅数笔,一片痴情,念着念着又念出了心中的苦,苦中的楚。心碎了倒也罢了,却又洒了一地,连捡都捡拾不起。倘若不语,谁又能想到这位有着显赫身世、天生秉赋的男子会对富贵如此轻视,对仕途这般不削,反而只对世间的真情流连向往?他用他伤感的背影告诉后人,人世间最重要的唯有家与真情。我不忍伤情,垂目翻纸,奈何又见李煜词。

也似这如钩的月夜里,独自默默登上西楼的后主感慨着"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的愁苦,疏笔勾勒出的景象将心中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写的悲凉凄婉,叫人读之不免心生酸楚。可细细一想:为何这无限的江山,大好的山河非要等到"别时容易见时难"处才幡然醒悟而垂泪对宫娥呢?这又怎是一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可以释怀的呢?我暗自怜惜,闭目合卷,无心再读。

辗转反侧的不能入眠。忽想起《唐鉴》有记:"国之将兴,必用谏臣。国之将亡,必杀谏臣。"滚滚红尘,浩浩长河,任多少经明行修之士都没能阻挡往复更替的宿命。非谏者无言,非言者无理,不纳也。《论衡》亦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旧制不理,贤良不举,公序不端,良俗不正,到头来也只剩得个不堪回首月明中了。

举目望窗外,月渐东,晨星欲散,不觉晓色已朦胧。对镜望,睡眼惺忪,朦胧中只剩得个锦样的年华水样的流了。奈何?掬一捧水,洗尽残梦。问远方,何处能起平沙雁?

夜读的文章4:秋夜读你

文/弥勒内院看门人

广袤的夜空里,一轮弯月悄悄地爬上西楼,繁星不时俏皮地眨着眼睛。一阵很轻、很淡秋风吹过,带来淡淡的玫瑰花香,这样幽静的秋夜,白天的喧嚣与繁华慢慢的离我远去,心情渐渐地平静下来。

窗外的桂花树被秋风轻轻地拍打着,发出唰唰的声音,让秋夜显得更加的无奈而空洞,廊外的灯光黯淡的透过窗帘,照着冰冷的浅色的墙,又是一般的无奈。一盏孤灯下,思念的人辗转难眠。我的心情如潮水一般的开始蔓延,在这样的月光下,在浪漫的秋风里,我一个人坐在窗前静静地读你,享受着难得的冥思的滋味。

年少的我,曾经为爱迷失、为爱痴狂;也曾经海誓山盟、为情所困,曾经憧憬一份浪漫的缠绵;现在的我,在烦躁的世俗里中迷失了自我,在无奈的现实里慢慢地磨灭了我的棱角。

惨淡的孤灯光下静静地读你,感受那久违的浪漫、缠绵。那是怎样的浪漫啊,山为之婀娜为之妩媚起舞,水为之清澈为之悠悠荡涟漪;那是怎样的缠绵啊,弯弯月儿轻轻钩起的情丝;点点星光窃窃羡慕长吻。流淌的月光下读你,我穿越时空遨游于前世今生,心中流淌的都是浓浓的爱意,听你缠绵地轻唱着优美的情歌,心中没有一丝尘世的烦恼,只是静静的感受,流火的时节,夜色如水弥漫,如同拥抱了整个生命的温情,读你激扬的文字穿过千年的风声,荡起层层涟漪。

读你似春,如春雨滋润着心田,让三万六千个毛孔都舒畅;读你如夏,如暴雨洗涤着尘埃,让辽阔的大地清洁起来;读你若秋,秋风云在天空悠然飘荡着,让广袤天空增添了浪漫的氛围;读你胜冬,感觉到寒梅傲霜雪、劲松立寒风伟大。读你千遍万遍,让我拖着疲惫的步履找到了心灵停靠的驿站;让我骚动的心变得宁静而安祥。我的思绪永远被你左右,从此,今生我将孜孜不倦地读你。你是云,我是风,我将和你永远不分离!

夜读的文章5:故乡何处

文/徐宣冬

夜读唐诗王湾《次北固山下》,每逢佳节到时,耳闻目睹在外游子行色匆匆归家的身影,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句,更让人顿生乡思之情。

我的故乡在浙江瓯南穷癖的山村里,这些年,随着人们逐渐的搬离,穷乡僻壤的故乡渐渐地萧索了。

在这个原本聚族而居的村落理,乡人们祖辈都靠着在山林劳作繁衍生息。在我的记忆里,幼年的故乡是喧嚣热闹的。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日子,外出的人很少,村落间鸡犬相闻,人语相近,虽然贫穷,但乡人多相互走动,温馨而有生气。如今在经济浪潮之下,青壮年人追寻着美丽的梦想都外出了,积攒了一些家资便不再回来,彼此散落在各方谋生的地方,只在逢年过节或者留居的亲友老人过世才回乡一趟。

老辈的人固然都认识,同期离家外出谋生的人们也还能记得,然而,后辈的子侄们因为经年不 见,变化颇多,对于家乡远没有我们的情感,相互间便有很多人不相识了。

我也算是离开故乡很多年的人,每因近亲红白喜宴或是偶尔归乡探亲时遇见乡人,都有一番感触或惊异,某家老人又过世了,某位年长的人这么老了,某个同龄人发福谢顶了,某人的孩子长这么高成小伙姑娘了……本乡本土的语言现在还能用着,同乡人无论在何处相遇,家乡的语言总是那么亲切自然,但我们的下一辈因为不再生活在故乡,没有了语言环境已然不会了,这一批的同龄人偶尔相 聚相互交流只得用普通话,而不是祖辈流传下的家乡方言,大约等到我们的长辈和我们这一代人都相继离世的时候,老家或许就再没有人居住了,流传了数百年的故乡方言也就寿终正寝,这大约是祖宗们怎么也想不到的吧。

留守在故乡的年迈父母尚健在,我们兄弟俩虽然经年在外,故乡还是我们的故乡,回家的感觉因为父母的牵系依然温暖。但我们的长辈就像麦草一样,为流年割去一茬又一茬,他们终将会在不远的日子里离我们而去,故乡的那个家便破碎了,那里除了有我们前辈的荒冢和依稀的旧年记忆外,我们眷恋的东西终将逐渐淡忘消失,那时,故乡或许就真成记忆里的故乡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尚有归雁传书,许多年后那时的我呢,故乡何处?

夜读的文章6:夜读时光

文/李笙清

多年以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常常在一梦醒来,拧开台灯,偎在被窝里看书,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妻愤愤然,对我以颜真卿《劝学》中“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诗句解释并不领情,说古人夜读是为了求取功名,你都人到中年了还凑什么热闹。一忍再忍,在多次强烈抗议后,将我“发配”到书房就寝。这样一来,我更是无所顾忌,夜深人静之际翻动书页,摇头晃脑,嘻笑怒骂,香茗相伴,书香绕室,自得其乐,不必担心扰人清梦。

我一般入眠较早,一天忙到晚,头一挨枕,就睡意朦胧鼾声四起。妻常笑我人到中年未老先衰,但积重难返,我行我素,就喜欢留恋被窝里读书的那种感觉。午夜挑灯,一杯清茶,氤氲中书香盈室,颇有几分清代诗人袁枚“寒夜读书忘却眠”的乐趣。柔和的灯光下,专心读书,情到深处,顿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深夜书”的惬意之乐。

弹簧床紧挨书架,白天收起来,晚上打开,想看什么书,伸手可得。我读书比较随意,没有古人“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那种感悟,也没有国画大师李苦禅“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的那种境地,但“书卷多情似故人”,可谓我的生活伴侣。夜深读书,静谧中思绪悠然,偶有所得,即闭目片刻,纸笔伺候,写成小文,放上一、二天,再拿出来修改润色,虽不是字字珠玑,和白天喧嚣之中搜索枯肠笔头艰涩之文相比,也觉得不失灵气。

深夜读书,喜欢断章觅句,随心所欲,没有“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的拘束,古典、现代兼顾,全凭兴之所至。好书如茶,可以解渴;好书如酒,让人陶醉。有时闷热难耐,看经典散文,清心寡欲,心静自然凉;有时清风明月,星光灿烂,翻阅一篇爱情小说,情到浓处,自己也似乎深陷其境,与书中人物共进退了;有时风雨交加,信手拿过一本抒情诗集,聆听窗外淅沥雨声,捧读唯美文字,心绪随之跌宕起伏;有时读书到深处,窗外秋虫唧唧,月透窗棂,画意诗情,弥漫斗室,便忍不住关上台灯,于月光中阖上眼睑,小寐片时,常常有飘逸灵气之诗句从脑海中突然闪现,可谓夜读所得了。

当然,读书要眼清目明。每次夜深读书,我都会洗脸净手,漱口刷牙,唯恐对书有所亵渎。书房方寸地,弥漫淡淡书香,一颗心沉淀其中,可暂时忘却世事烦恼,达到书人合一的境界。也有看书入迷到情难自禁的时候,或潸然泪下,或心动莫名,或愤怒,或激动……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于字里行间,难得地宣泄自己的情感。

夜读时光,如流水般在静谧中流过指尖,颇有几分“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的意境。读书到极致,忽闻敲门声,妻在门外呼:“天亮了。”乍然从书中出来,才看到窗外已是曙色熹微,案头杯中茶凉。

夜读的文章7:寻找你的真趣

文/黄凌

点灯夜读,沏一壶酽茶,任由心灵在万籁俱寂的沉沉深夜随书香遨游,尘世的浮躁与我没有一点儿纠缠,偌大的世界只剩下思想的潜行声,这是一种充满精神探索的惬意!

不求山珍海味,不必呼朋唤友,一壶浊酒,悠悠独酌,自己跟自己干杯,或贺自己小有成就,或洗尘世烦忧,甚或根本就不需要任何理由,听由美酒轻浇胸中块垒,何其悠哉,这是—种沉浸感观的惬意!若无美酒,有月光也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虽寂寥,但有月光随影也是自我对话的一次旅行,叩问心声,是否满意人生中的种种,亦或是站在某个关口,暗自下定决心,该如何选择,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

春来花间走,碎石小径长,不沾一片叶,只嗅满园香;独钓秋江,听鱼儿咬钩的声音,虽无“万径人踪灭”的空寂,但“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满足感却可寻到;冬日严寒有红日朗照,躺在青青的草坪上,任阳光抚慰周身,那种暖洋洋的惬意,万金难求。惬意是一种心境,是一种笼罩我们心灵甜蜜蜜暖融融的体验,除掉矫揉造作,没有伪装,就像幸福,每个人的幸福虽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所想所求不同,而幸福就是得到自己想要并为之珍惜的,但幸福感却伪装不来,它需要眉眼俱笑的甘心情愿,也是安宁祥和的静默自信,只找到真趣后的沧海水,巫山云。

人生,或许有太多的欲望与失意。为衣食生计四处奔忙、为自己胸怀理想充满渴求、为追求爱而心力交瘁、为别人生活得比自己优越而艳羡、为琐碎小事忙忙碌碌,但这些又有何妨!只要用心去感知,总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惬意。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演绎物竞天择的过程。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荣辱逆顺……倘若眼光促狭地只盯住这些,不能想象能拾到多少生活的真趣!生活不可能向每个人绽开充满鲜花与桂冠的笑靥,甚而穷其一生,仍捕捉不到一丝一缕,因为人生实在太短。没有时,殚精竭虑;拥有时,剖腹藏珠。人心何有穷期!

抛开滋长在心灵里过多的欲念,唯有我们自己来解开这把心造之锁。摆正心态、吹沙见珠,终能见到人生平凡的闪烁。只要人生信念不灭,细心体会,必会在人生中寻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惬意。

夜读的文章8:波俏

文/吴海明

夜读张岱的《陶庵梦忆》,里面有一段写乡贤柳敬亭说书的:“柳麻貌奇丑,然其口角波俏,眼目流利,衣服恬静。”

在镇扬一带的方言中,“波俏”二字,是说女孩子长得好看。柳敬亭,江湖人称“柳麻子”,张岱说他“土木形骸”,又力挺他“波俏”,乍看这段文字,很是让人忍俊不禁。

我至今记得,若干年前跟随一个远房表舅,去一个小镇寻找什么人。那个小镇很偏僻,就在离海边滩涂不远的地方,轻叩小院木门,从里面应声闪出一个年轻的女子,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顾盼生辉。我至今不知道他们之间说了些什么话,但那女子的莞尔一笑,眼角生波,仍然留在记忆里。

波俏,是杨柳青、桃花坞木刻年画上,大头大眼睛的胖娃娃,藕段一样的胳膊、腿,怀抱一条大鲤鱼,目色清纯。波俏的女子,在戴望舒的《雨巷》中,有着丁香一样的愁结,撑着长柄油纸伞,消失在细细密密的幽静深处。这与混沌尘世是两种不同的颜色。京戏中的刀马旦,翻转腾挪,身轻如燕,但最勾人魂魄的,却是那眼角间的顾盼生辉。据说,以前剧团里的女孩子,常对着笼中跳腾的画眉、水里穿梭的小鱼练眼神,波俏的眼神,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

李清照还是少女时,有一天早晨起来,在院子里慵懒地荡秋千。见有人来,就只穿着袜子,顾不及趿上鞋,落荒而逃,等到喘息稍稍平定,眼角四顾打量,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波俏”,是装不来的,裙衫薄袖之间,尚未沾染世俗之气。所以,一回首,一嗔笑之间,是清晨草尖上的露珠。

在一个广告恣肆、包装精致的年代,有时会有这样的遐想:“波俏”,是九曲十八弯山峦间,漂来一只竹筏,竹筏上坐着的采茶女。明眸皓齿,是大山的女儿;回眸一笑是对乡土的眷恋,人与茶一样清新。

“波俏”是一种味道,清纯、古典的江南女儿气。

夜读的文章9:向往桃花潭

文/王道勇

夜读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补遗》,看到一段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留数日。一个“诡”字,让我对汪伦佩服不已。是啊,汪伦之所以能名传千古,是与这个“诡”字分不开的!没有这个“诡”字,哪有名传天下、脍炙人口的《赠汪伦》?没有这名传天下、脍炙人口的《赠汪伦》,名不见经传的汪伦哪能名扬四海、千古流芳?正因为《赠汪伦》妇孺皆知,桃花潭便名闻天下。一个“大笑”,令我对李白钦慕不已。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对汪伦的“诡云”却“大笑”并盘桓数日,其豪爽、洒脱、不羁又怎能不使人心仪?

由此,我便向往起桃花潭来,汪伦与李白在桃花潭离别的情景也便逐渐浮现在眼前:

一个暮春的雨天,江水和桃花和谐组成的桃花潭,似乎在静静地等待着什么。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峰峦倒映,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还挑来两坛美酒赠与李白。李白作《赠汪伦》诗一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写的正是他在桃花潭和汪伦这数日的友情。诗中汪伦赤足踏歌而行,在桃花潭渡口送别李白的场景,把他和汪伦那种即将离别难舍难分的情怀,表达得朴实无华,感人肺腑!汪伦凭着江南人的机智、诙谐、真诚,感动了李白,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桃花潭。李白凭着他的豪放、重情、才气,吟写了《赠汪伦》,使他和汪伦、桃花潭的故事流传至今。

据说,汪伦死后,葬在了桃花潭渡口对面的青山上,他的坟墓,永远地朝着李白乘舟而去的方向。现在,李白、汪伦虽然都已不在了,但他们的这段友情佳话,却因《赠汪伦》而流传了下来,这桃花潭便是见证。

憧憬着住在桃花潭酒店里,乘着桃花潭里的小舟,喝着桃花潭水酿造的美酒,听着《踏歌》,默诵着《赠汪伦》……

憧憬着友情和艺术永远不会老去,就如桃花潭里的水一样,源远流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