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婚礼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婚礼散文1:春节前后农村婚礼盛
文/乔斌礼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人之常情,世间恒理。自古以来,国人讲究结婚选日子,必须是吉日。而农家子女结婚日多选择在春节前后,这是有历史缘由和现实原因的。
在远古的农耕时代,由于生产力落后,农业生产纯属个体化的手工劳动,春天麦田锄草,夏天收麦、种秋,秋天收秋、种麦,冬天麦田上农家粪。这一年四季的田间管理,致使农家人只有脚手不闲、不误农时,才有可能争取到好收成。所以,一年之中,只有在腊月的后半月、正月的前半月才谓之农闲时期。此时,父母方可腾出手脚,操办儿女的婚事;加之,古代农门的亲朋好友,九成甚至更多都是农家人,同处于农事休耕期,便于出门相互贺喜。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集体化,虽劳力充足但因生产水平依旧低下,农田缺少化肥、良种,加上自然灾害,尤其是“大锅饭”调动不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以至于十年九歉收,缺粮少钱,农家人只能在秋夏两料丰收之后,才有能力办喜事,于是便相对集中于春节前后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遍推广、化肥农药的使用,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攀升。农忙时间集中且大大缩短,农闲时间相对宽松,人们随时有时间、有能力办喜事。然而,如今十有八九的农家是父母在家种地,子女进城打工挣钱或者求学。他们只有春节才有闲暇,回家探亲或者办喜事。
农家人办喜事,多选在腊月的十六、十九、廿六以及正月里的初三、初六、初九这六个日子。取“三、六、九,往上走”之意,近几年,人们专挑春节前后农历带“六”且又是阳历带“八”的日子办喜事,寄寓偶数成双,“六”顺“八”发的美好愿望。每年,在这六个日子里,乡间主干道,结婚的车队东来西往,热闹非凡。
在农村,“娶媳妇盖房,乡党帮忙”是村风民俗。春节前后,婚礼盛举。有时,在同一个日子,一个村组里不止一家办喜事,于是,一家人往往“兵分两路”,男东家女西家,分头帮忙、助兴。忙得不可开交,但也乐得合不拢嘴。
由于春节前后,属于农村婚礼的集中期,往往会出现礼宾、大厨以及婚宴所需桌椅、器皿、帐篷等供不应求的情形,于是需要提前两三个月预约、下定金。否则会措手不及。
年前,我返乡,巧遇一农户正在操办喜事。彩门楼子两侧的喜联醒目赫然:“披红挂绿迎新春天欢地笑,张灯结彩娶佳媳主喜客乐”,我顿悟:春节似锦,婚礼如花,春节婚期相联袂,锦上添花正当时。
婚礼散文2:忆旧时婚礼 看今朝富民
文/钱建华
俗话讲:“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是人生的一件终身大事。因此无论贫穷富裕,举办婚礼都是必不可少的,且总想尽可能地办得隆重、热闹、风光。而婚礼的规模质量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家庭的经济情况,以及当时社会的国民经济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条件水平。
1978年,笔者择日年初二结婚。于是提前数日开始婚礼前必须的筹备工作。说起筹备,其实当时最主要的还是准备新郎的“行头”。母亲给我新做了一件面料为“卡其布”、藏青色的中山装,配穿当兵时的草绿色军裤。至于皮鞋、手表等其他“行头”,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就无能为力了。但人生一世,结婚一次,面子还是要的,无奈之下,唯一的办法只得借“行头”,以解燃眉之急。
我有个堂兄,因为娶了位上海姑娘,也就有了个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丈母家,所以堂兄近水楼台先得月,不但有双新皮鞋,还有块当时了不起的上海牌手表。眼看婚期临近,堂兄看出了我的心思后主动提出愿意将皮鞋、手表等借我一用。但由于堂兄所穿皮鞋的尺码比我的鞋码大,为了能穿着合适跟脚,于是我在皮鞋肚里垫了二层鞋垫。有了“三新”,新衣服,新皮鞋,新手表的我,结婚那天总算风风光光地做了回体面潇洒的新郎官。
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年轻人嫁娶时新郎新娘的“行头”、婚礼仪式的规模、隆重热烈的程度也与时俱进,不断攀升,喜宴的酒席也从旧时的几桌发展到了几十桌,每桌酒菜的花费也从旧时的几十元提升到了千元以上。不但如此,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还将喜宴办在了4星级以上的大酒店,请来专业的礼仪公司策划主持婚礼。我那时结婚迎亲步行,“起妆”手提肩扛,而今的接新娘是由若干辆中高档轿车组成的车队,可谓浩浩荡荡,煞是风光。这真是:“忆往昔婚礼,天壤之别,看今朝民生,胜似天堂”。
建国65周年,弹指一挥间。国富民强也好,民富国强也罢,总之,国是由无数的小家而组成的大家。如今,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富有和谐、幸福、美满的新生活,这一切的一切不就有力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昨天的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民富国强,繁荣昌盛!”
婚礼散文3:旧时的乡下婚礼
文/马东芳
旧时,乡下娶新媳妇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就是装饰新房。新房墙壁四周得用白纸裱得白亮亮的,房顶墙围用花纸裱上,再把窗户糊上一层粉红的薄纸,映得白亮亮的墙,新崭崭的箱柜桌椅粉粉嘟嘟的,整个屋子便荡漾着喜气新气。
迎接新媳妇的娶亲队伍一大早就要出发。待临近中午时分,新郎及亲朋好友前来帮忙贺喜的人,便前前后后奔出家门到远处悠悠地张望,盼着那辆迎了新娘的车的到来。用来迎亲的车通常是马车,拉车的马头上戴着大红花,车上搭两个席做篷子,篷子前后都搭着蓝色的布帘,篷子上挂着大红花,新媳妇就蒙着一红盖头坐在车篷里,一路上什么也看不见,而外面的人也只知道是新媳妇的车过来了,难见新媳妇之芳容。马车走得慢,悠悠荡荡坐在车里面的新媳妇,一路上自有充足的时间细细品味即为人妻的那一份激动与幸福。
远处已隐隐有爆竹响起,自家的小孩子便由大人引领着去抢摘新媳妇马车上的大红花,据说那花儿能给孩子带来幸福与吉祥,自觉无此缘分的孩子便早早爬上新媳妇的炕上乱踩乱闹,急急地等待着新媳妇进门的那一刻。新媳妇进得家门的时刻,几乎一个瞬间,小孩子顾不得看新媳妇,只是你争我抢地把糊在窗棂上的粉红的窗纸打碎,一个格也不放过,而且打得越烂越好,习俗如此,究竟为何不得而知。
新媳妇终于进了夫婿家的门,便是高潮迭起的时刻。喧闹的人群簇拥着新人拜完了天地,一路笑闹着拥入新房,有人便兴致勃勃地一把掀起新媳妇的红盖头,这时的新媳妇盘腿坐在铺盖全新的大炕一角,静静地什么话也不会多说,被一些谗兮兮的楞头小伙捏来搡去逼急了,一些性情烈烈的,也会上去给他们一个脆脆的耳光。
新媳妇的端庄、矜持、羞涩、娇媚,真是惹人怜爱,就连一些平日里难得开口一笑端着架子的邻里长辈们,也借了3天之内无大小的幌子,忍不住凑上前在新媳妇面前调侃,捡个便宜沾沾,来一次情感的宣泄。
外面院子支起的几口大锅早已腾腾冒着热气,溢着香气,绿色帆布搭起的大帐篷里,已有了碗筷与酒杯的碰撞声,肚子咕咕叫的男人女人小孩老人开始各自在一大溜桌子旁寻个合适的位子,咽着唾液等着上菜。乡下妇女爱喝几口的,着了机会便试着抿几口辣烈烈的烧酒,精神也来了脸也红红的。小孩子们便吃菜,忙不迭地从浅浅的碟里夹些塞进自己的小嘴里,碟是一会儿便见了底。下一步便是盼着那白胖胖的香喷喷的白面馒头和一碗大菜上桌,通常是白菜粉条飘着油花儿,尤其是摆在碗浮头的几块大肉,几颗圆溜溜的肉丸子,更是撩人食欲。
酒足饭饱之后,娘家人抹抹油嘴该是离开的时候了,这一刻,被留下的新媳妇便真有几份惶惶不安,纵有千般依恋万般不舍,无济于事,泼出去的水喽。这时候的新媳妇才如梦方醒于无助中寻找着自己终身相托的人。而穿戴一新的新郎此时正在团团转地应酬八方来客,尚无暇顾及自己娶来的新媳妇,心却悠悠地系着,忙里偷闲便去新房里看看自家新人一眼,而新郎一进门,则会引起愣头小伙儿及娘们的一阵更大的哄闹,于是新郎便又悄悄退了去,还是剩下新媳妇一个人抵挡着。
夜深了,闹新房的人们渐渐散去了,而剩下一些精力过剩的小伙子,总变着法子,赖在那里,而新郎关门之前必须门里柜里清点一番,以免留下什么“隐祸”……窗外,几个顽固的小伙儿,终究受不住那一份寒冷与寂寞,悄悄退去。不过也真有多情的主儿裹个大衣靠在人家新房门上一夜,第二天新娘一开门,尚在美梦中的汉子便骨碌碌地摔进门来…
婚礼散文4:旧时的乡下婚礼
文/马东芳
旧时,乡下娶新媳妇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就是装饰新房。新房墙壁四周得用白纸裱得白亮亮的,房顶墙围用花纸裱上,再把窗户糊上一层粉红的薄纸,映得白亮亮的墙,新崭崭的箱柜桌椅粉粉嘟嘟的,整个屋子便荡漾着喜气新气。
迎接新媳妇的娶亲队伍一大早就要出发。待临近中午时分,新郎及亲朋好友前来帮忙贺喜的人,便前前后后奔出家门到远处悠悠地张望,盼着那辆迎了新娘的车的到来。用来迎亲的车通常是马车,拉车的马头上戴着大红花,车上搭两个席做篷子,篷子前后都搭着蓝色的布帘,篷子上挂着大红花,新媳妇就蒙着一红盖头坐在车篷里,一路上什么也看不见,而外面的人也只知道是新媳妇的车过来了,难见新媳妇之芳容。马车走得慢,悠悠荡荡坐在车里面的新媳妇,一路上自有充足的时间细细品味即为人妻的那一份激动与幸福。
远处已隐隐有爆竹响起,自家的小孩子便由大人引领着去抢摘新媳妇马车上的大红花,据说那花儿能给孩子带来幸福与吉祥,自觉无此缘分的孩子便早早爬上新媳妇的炕上乱踩乱闹,急急地等待着新媳妇进门的那一刻。新媳妇进得家门的时刻,几乎一个瞬间,小孩子顾不得看新媳妇,只是你争我抢地把糊在窗棂上的粉红的窗 纸打碎,一个格也不放过,而且打得越烂越好,习俗如此,究竟为何不得而知。
新媳妇终于进了夫婿家的门,便是高潮迭起的时刻。喧闹的人群簇拥着新人拜完了天地,一路笑闹着拥入新房,有人便兴致勃勃地一把掀起新媳妇的红盖头,这时的新媳妇盘腿坐在铺盖全新的大炕一角,静静地什么话也不会多说,被一些谗兮兮的楞头小伙捏来搡去逼急了,一些性情烈烈的,也会上去给他们一个脆脆的耳光。
新媳妇的端庄、矜持、羞涩、娇媚,真是惹人怜爱,就连一些平日里难得开口一笑端着架子的邻里长辈们,也借了3天之内无大小的幌子,忍不住凑上前在新媳妇面前调侃,捡个便宜沾沾,来一次情感的宣泄。
外面院子支起的几口大锅早已腾腾冒着热气,溢着香气,绿色帆布搭起的大帐篷里,已有了碗筷与酒杯的碰撞声,肚子咕咕叫的男人女人小孩老人开始各自在一大溜桌子旁寻个合适的位子,咽着唾液等着上菜。乡下妇女爱喝几口的,着了机会便试着抿几口辣烈烈的烧酒,精神也来了脸也红红的。小孩子们便吃菜,忙不迭地从浅浅的碟里夹些塞进自己的小嘴里,碟是一会儿便见了底。下一步便是盼着那白胖胖的香喷喷的白面馒头和一碗大菜上桌,通常是白菜粉条飘着油花儿,尤其是摆在碗浮头的几块大肉,几颗圆溜溜的肉丸子,更是撩人食欲。
酒足饭饱之后,娘家人抹抹油嘴该是离开的时候了,这一刻,被留下的新媳妇便真有几份惶惶不安,纵有千般依恋万般不舍,无济于事,泼出去的水喽。这时候的新媳妇才如梦方醒于无助中寻找着自己终身相托的人。而穿戴一新的新郎此时正在团团转地应酬八方来客,尚无暇顾及自己娶来的新媳妇,心却悠悠地系着,忙里偷闲便去新房里看看自家新人一眼,而新郎一进门,则会引起愣头小伙儿及娘们的一阵更大的哄闹,于是新郎便又悄悄退了去,还是剩下新媳妇一个人抵挡着。
夜深了,闹新房的人们渐渐散去了,而剩下一些精力过剩的小伙子,总变着法子,赖在那里,而新郎关门之前必须门里柜里清点一番,以免留下什么“隐祸”……窗外,几个顽固的小伙儿,终究受不住那一份寒冷与寂寞,悄悄退去。不过也真有多情的主儿裹个大衣靠在人家新房门上一夜,第二天新娘一开门,尚在美梦中的汉子便骨碌碌地摔进门来…
婚礼散文5:读胡兰成《婚礼》
文/风羽琳琅
喜欢胡兰成的文字,是很偶然的,一个朋友推荐给我他的《山河岁月》,不过我先买来看的是《今生今世》。
《今生今世》这本书买来好久了,一直都是断断续续的看,到现在也没有看完。最开始是挑着看,然后是跟着目录看,现在大都是随手翻开,翻到哪页便看哪页,因为是散文,并不成章,所以这样看着倒也还好。我很喜欢胡兰成的文字,有着民国文人的温润与细腻,他的细腻并不显得矫情,反而很自然和通达。
今天翻到了《婚礼》这一篇,他写旧时婚礼,也写他自己的婚礼。开篇第一句便是“我喜爱旧时婚姻”。通篇看完,只觉得旧时的婚礼,极琐碎,极喜庆,也热闹的很,并有着浓浓地仪式感。“房族里都来帮忙,抬轿赶市,司账司厨,女人则帮烧饭送茶,照应人客,长辈们都和悦,子弟们都齐心齐意,姊妹嫂嫂们都随叫随应,虽然尚未发花轿,亦已热闹堂堂,是喜事人家了。”单单只是看纸上的文字,都能感受到扑面的融融喜气。文中他铺铺切切地写了旧时婚礼的许多形式和暗含的说法,牵涉进来的人数之多,延续的时日之长,也真的是我从未见过的。
中国是乡土社会,我们的很多东西是地域的,我们常说乡愁乡愁,乡愁就是那所有乡村文化的串联,那还残存沿袭着的仪式和乡民日常琐事里的说法。邻里之情、孝悌之义,在仪式的繁琐和重复中,不断地确认和提醒着这些,也是通过这样的事儿,将乡里的人联系起来,促使他们形成更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有情,有亲。
现在我们看到,即使是在乡村里,很多传统的仪式也不复存在了,这总是有些可惜的。
婚礼散文6:感恩
文/马治权
那天是同事孩子的婚礼,恰逢是感恩节。同事让我讲几句话,我怕讲不好,就写了个稿子。在这样一个场合,我要讲的话可能很多,譬如人生道理,譬如夫妻互敬互爱等等。但当时我最想讲的却是感恩。我要向单位的所有小孩和家长深深地鞠个躬,是他们成就了我的书法。
大家知道,初学书法,最希望有人求字。据说贾平凹刚开始学书法,也是这样。有人开玩笑说,你要是看见贾平凹不高兴,你就向他求字,他立准眉开眼笑。我学书法十几年了,也是希望别人来向我求字,但就是没有,心里因此便常常失落。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单位的同事开始向我求字了,他们说,你给孩子写几个字吧。我说,写什么?他们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听了立马来了精神。单位有100多个职工,大约就有100多个小孩。这100多个小孩一人一幅字,就是100多幅。但那时水平不高,每写一幅字总得十遍八遍,有时候甚至写得满地都是。大伙想想,一个小孩写十多张,100个小孩就是上千张。古人讲,要成就一个书法家,先要“废纸三千”。其实这个数字我早已超过了,这个数字也就是单位小孩给我布置的作业。因此说,我是“小荷”,单位小孩就是我书法“小荷”上的“蜻蜓”。我是“千里马”,单位小孩就是我的“伯乐”,我是“长跑运动员”,单位小孩就是我的“拉拉队”。
转眼间,我给写字的小孩都长大了,他们或结婚了或正在结婚或将要结婚。这时候我又迎来了我书法的第二个高峰。但这次的写字就不是他们的家长主动相求,而是我主动相送。我这时写字的心情是愉快的,是感恩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嘛。没有他们当年的鼓励,我是不会走到今天的。那天参加婚礼前,因为新郎家长要我讲几句话,就着意修饰了一下,换了一套正装。不过在照镜子时,我突然发现自己老了。几十年来,人磨墨墨磨人,不知不觉竟然接近花甲。古人在论书法时,喜欢说“人书俱老”。我是否“人书俱老”不得而知。但我通过不停地参加婚礼,我知道年轻的一代成长起来了。我们应该欣慰我们的老去,同时更应该热爱年轻人的成长。人类之所以可爱,就是因为一代一代地传承。一代人成长起来,他们读书、工作、结婚、生子……这个社会就有了持续的生机和希望。这个社会不仅有落花,也有绽放,不仅有老去,也有成长……这样的生活是真实的,是新陈代谢,是雨后春笋,是早晨的阳光,是漫天的彩霞……
许多年来一直想说两个字,那就是“感恩”。书法这活,是个枯寂的事业。幼儿开始,乃至老年,坚持成了唯一的品格,笔底明珠闲抛闲置,心中孤寂时时袭来。幸好有了单位的同事和小孩,在我起步的时候予以关注,在我跋涉的时候予以鼓励,在我成熟的时候予以推荐。因此,我一直心存感恩。几十来年的执着是因为热爱,朋友几十年的关注也是因为热爱。所以最应该感恩的是热爱,是热爱艺术的天性和品格,让我们走在了一起,并将继续向前。
婚礼散文7:跑动的微型婚礼
文/米黛紫
婚礼拖了三年,前年“五一”、去年“五一”、今年“五一”,这个“五一”说什么都要办,天大的事也要让路,他和她都下了决心,发了誓。
然而,“五一”那天,他所在的部队要下云南,她也要去支教,都没办法请假,都不想推迟婚期了。可喜的是他俩的列车恰好有5个小时的顺路,婚礼就在火车上举行吧,这灵感让他们雀跃。
她美丽娇俏,他阳光帅气。五彩气球和扎花、喜字把餐车装点得喜气洋洋。列车长是司仪,部队领导是证婚人,伴郎是他的战友,伴娘是她的同事。餐桌上,特意做的四喜丸子、小鸡炖蘑菇、白糖西红柿、韭菜炒鸡蛋,加上啤酒、矿泉水,简单隆重。他们在婚礼进行曲中喝交杯酒,讲恋爱细节,电话感恩双方父母,向在座的领导和朋友致谢……婚礼在狭促的环境火热地进行。
列车疾驰一路向南,“五一”的旅程与一场婚礼邂逅,真是意外的喜庆。我把照片给他们寄过去,附言:浪漫五月,跑动的微型婚礼,山长水远婚姻美满!
婚礼散文8:印度树叶盆婚礼餐
文/高荣
朋友到印度做生意已经好几年了,听说我要到印度旅游,便邀我到他那里玩两天。恰好碰到朋友要去参加好友的婚礼,朋友便带着我一起去了。
参加婚礼的人很多,像一场大聚会。他们聚集在一起说着我听不懂的印度话,朋友抽空时不时翻译几句给我听。我很尴尬地站在婚礼场地,不知道该做什么。
这时看到几个妇女抱着好多树叶,围坐在一起,用牙签粗细的树枝在缝树叶。不知道她们缝树叶做什么,我便好奇地凑在一旁观看。
只见妇女们用细树枝把几片很大的热带植物树叶,内外两层,缝合成圆形,圆形四周类似荷叶边翘起,一个个像盆子似的漂亮绿色树叶盆便从妇女们的手中诞生了。
我指着这圆形树叶盆问朋友:“这东西是用来干吗的?”朋友说:“是用来盛饭的。”
这让我吓了一大跳,宴请宾客用树叶盛饭,这印度人也太抠门了吧。宴请宾客的食材都很不错,就差盘子、碗,这该长面子的细节怎么不注意呢?真是典型的“有粉不往脸上擦”,也不怕客人笑掉大牙。
朋友见我一脸惊奇和不解,说这是印度人大聚会惯用的请客方式。树叶在印度取材容易、造价低、无污染、不怕摔、分量轻、搬运方便,而且还是真正纯绿色环保用品。树叶盆的最佳用途是饭后不用洗碗,而是直接将树叶盆扔进树林,让它自行腐烂当肥料,由大自然消化它。朋友问我:“是不是很像咱们中国倡导的绿色环保低碳生活?”
不是非常像低碳生活,简直就是低碳生活。
等到用餐时,我却发现这么多人,吃的却都是素菜,一个荤菜都没有。我不禁心里犯嘀咕,结婚用餐连肉都没有。
朋友开腔说,在印度有地位、有文化的人才吃素,印度人传统意识里吃荤者不洁,而且素菜食物容易消化,营养丰富,不会给身体带来很多负担,素食者的平均寿命明显高于食肉者;还有一个原因是与炎热的天气有关。原来印度还有不吃肉的习俗,这还是第一次听说。
用餐时,我生怕用树叶盆盛的汤汁会从树叶里漏出来,端起树叶盆,从下往上看,汤汁一滴都没流出来。
朋友看见我的举动笑说,和他刚来印度时的动作一样,瞎操心,一看就是外国人。
吃完这独具风情、别具特色的树叶盆婚礼餐,才真正体会到,印度的低碳生活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
婚礼散文9:婚礼只是个形式
文/冯海燕
儿女长大成人,男婚女嫁,本是件快意的事。可不知何时,婚礼———这个步入人生的重要仪式,竟成了折腾人的魔杖,耗资不说,花样百出,折腾自己又折腾老人,很多老人都难忍其累。
当然,年轻人都渴望一场盛大而梦幻的婚礼来装饰自己日后柴米油盐的婚姻,这本无可厚非。谁还没有年轻过。可是,偏偏就有那么一些年轻的女娃,结个婚特不踏实,满脑子古灵精怪的婚礼策划方案,一场下来,花费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不等,就好像那红彤彤的票子不是一天天劳动挣来的,而是坝上刮大风时捡起来的。就这样,还有一些“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姑娘委屈地嚷嚷,我一辈子就结这一次婚,我有错吗?姑娘,你没错,可照这样,一场婚礼下来,考验的就不仅仅是男方家的财力、物力,还有全家人的忍耐力。在百度输入“婚礼”词条,闯入视线有关婚礼的形式琳琅满目,让人不由在感慨“我们真是老了”的同时,还得为那句“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励志广告名言叹服!举例来说,一场婚礼,就有某奇葩新娘想出的以“蓝色梦幻”为主题的海洋系列,其中一项是让参加婚礼的男方众亲友身穿潜水服与新郎新娘一起潜到水下;还有让未来公婆在婚礼上一边蹦极一边大声喊着儿媳名字以表示对姑娘嫁给自己儿子的祈盼,还有,还有……总而言之,看着那些千奇百怪的婚礼,总会令人产生一种脑袋开出花的错觉。
说到这里,其实我很想问一句,姑娘,你真的确定,一场标新立异的婚礼就能为你们后半生的婚姻幸福下一份保单?婚姻可是件踏踏实实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花哨。那日子,是要一天天萝卜白菜大葱过下去的,可不是“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用来想像的。所以,在这里,我还是想说,年轻人,一场婚礼,能够表明的,只是亲朋好友对你们未来婚姻生活的真诚祝福,是一段新的人生之路开启时的美好心愿,就如“上车饺子下车面”的讲究一样,讨得不过是一个吉祥如意的喜庆劲儿。其他的,什么都说明不了。
所以,姑娘,在您那天马行空的脑海中,千万要搞清楚,婚礼和婚姻是两码事。婚礼,是父母对儿女幸福人生的一个祝福仪式,而婚姻,才是两个人的现实。我们的父辈,我们的祖辈,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他们的婚姻几乎都没能从一场盛大的婚礼开始,可婚后的生活,不照样修得一个相濡以沫、儿孙满堂的花好月圆吗?你看那斜阳下,两个执手相扶、白发满头的身影,不是比任何华丽的婚礼都更令人动容?
老祖宗教导我们,做人要朴实无华!要踏实肯干!老祖宗说得对。任何时候,无论多么花哨的形式,都无法取代实实在在的内容。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有能力的,举办一场盛大的婚礼,来作为自己幸福婚姻的起点,当然很好!但好高骛远地去追求超越自己承受能力的形式,就很有点杀鸡取卵的性质了。毕竟,婚礼,只不过是一个形式,而婚后的日子,才是你生命的常态与最本质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