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敬畏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敬畏的文章1:敬畏秋阳
文/唐晓堃
秋天不仅仅是收获,还有我们敬畏的秋阳。
今年重庆的秋天,格外让人们小心翼翼。一个接一个的秋阳就像火球一样,在大地上滚来滚去。直到把鲜活的植物烤得面目全非,仍不过瘾,甚至变为大火化为灰烬。人们捶胸顿足,痛心疾首,也无法改变大地被灼烧的事实。这是秋阳惹的祸。
秋阳张着血盆大口,吸干了大地母亲皮肤的水分,大地的肌肤开始皲裂,再皲裂,最后撕裂成无法愈合的伤口。蔬菜没了,瓜果干了,秋山毁了,人被秋阳一步一步紧逼,直躲进小楼成一统,敬畏秋阳。火烈的秋阳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秋老虎”,秋老虎如期而来,大地秋收便接踵而至了。外地的,本地的瓜果品种繁多,一筐筐葡萄和桃李纷纷上市,菜市场旁,水果店里琳琅满目,引来络绎不绝的购买者。正在成熟的核桃、石榴、柚子在秋阳的催促下,加快了步伐。如果说瓜果的丰收对农民的日子来说是点缀,那么热火朝天的打谷就成了秋收的主旋律。秋阳就像一位矍铄的老人悠闲地,自信地在田野迈着步子,把劳动者的汗水照得晶莹闪烁,把劳动者的脸庞映得通红通红。机器声,欢笑声,在田野弥漫升腾,把丰收属于秋天的专利写满了整个大地。
秋阳又就像不服气的淘气孩子,跟丰收图景添乱来了。悄悄地在山脚或山腰埋下燃烧的火种。人们只顾忙里忙外地收获,却忽视了秋阳里有个捣蛋鬼,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向美丽的茶山竹海喷下了火苗,愤怒的火焰,是竹海的挣扎和呐喊,也是竹海对秋阳的蔑视和唾骂。人们放弃了收割收获,离开了田地果园,匆匆上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营救竹海,救火而不救秋阳。昔日美丽的茶山竹海被秋阳助威下的火魔吞噬了靓丽的容颜,人们痛惜得咬牙切齿,谁不诅咒这个不食人间烟火,却只会放人间烟火的坏家伙呢?秋阳得逞后,继续着它的一个个燃烧之梦,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揪住一切肆掠的机会,直把人们折腾得筋疲力尽,苦不堪言。
我们难以想象被火魔掠夺之后的秋山,裸露肌肤继续被秋阳灼伤的疼痛,那是需要秋雨的甘霖滋润和抚慰的啊,面对丰收与灾难并存的秋天,人们早就想赶走眼前这个让人欢喜让人忧虑的秋阳了。日日盼,夜夜盼,秋阳走了,秋风秋雨何时来呢?还是秋风最善解人意,傍晚时分就来报喜了,它努力地推开每家每户紧闭的门窗,提醒主人可以关闭空调,打开窗门透透气了。久违了,清凉的秋风,可秋雨在哪里呢?秋风说,秋雨正在行走的路上,雷电马上就来到,雨还要等等,等等……这等也让干渴的人们脸上有了惊喜的笑容。
我走出蜗居的房间,来到开阔的阳台,大地变得一片沉默,是啊,人们在等待远方将至的秋雨,大地何尝不是怀着殷殷之情在等待一场及时雨的洗礼呢?在我的家乡重庆,今年的秋雨应该是贵如油了。
关于敬畏的文章2:敬畏食物
文/马亚伟
小时候,我在姥姥家吃饭。偶尔有饭粒掉到地上,姥姥立即弯下腰,捡起地上的饭粒,放到嘴巴里吃掉。姥姥对食物极为珍惜,如果谁糟蹋了粮食,她会捶胸顿足地说:“老天爷呀!可了不得了!”她固执地以为,浪费了食物,就是冒犯了老天爷,是大不敬的,不可饶恕的。
母亲说,挨过饿,才知道珍惜粮食了。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年,麦子大丰收,母亲高兴极了。可是,她不会浪费一粒麦子。打麦场的周围,还有一些麦粒。炎热的午后,母亲俯下身子,开始捡拾散落的麦粒。她脸上淌着汗,也顾不得擦一把。忙了半天,只捡到一盆底儿麦子。母亲直起身,非常有成就感地说:“又捡了这么多!”
我的姥姥和母亲一定是对食物怀有敬畏之心的,即使后来生活富裕了,她们也从来不肯糟蹋食物。姥姥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她这一生,没有吃过山珍海味,粗菜淡饭对她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母亲经常来我这里小住,有时我会带她去餐厅吃饭。每次吃完饭,不管当着多少人的面,她都会旁若无人地打包,收拾得餐桌上只剩下白花花的盘子。
母亲在农村生活,深深知道食物的来之不易。所有的食物,都是大自然的恩赐。一粒种子,要在漫长的时光里,扎根肥沃的土地,吸收阳光雨露,再加上农人的无数汗水,才能孕育出粮食。养一只鸡,养一头猪,要把它们当成家庭成员一样,付出心血,付出感情。最后它们成了我们口中的美食,也要心怀敬畏地吃掉。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面对食物开始肆无忌惮了。其实仔细想想,胃的深层记忆里,还留有饥饿的印记。不由想起电影《1942》,人们饿得饥不择食,草根、树皮,能吃的吃,不能吃的也吃。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像我们的祖辈一样,珍惜食物,敬畏食物?
关于敬畏的文章3:敬畏
文/杨浩
过了清明,山城晴隆降雨日渐增多,有时甚至是雷电交加,大雨如注。一天黄昏,天色不一会儿阴沉下来,忽而天空惊雷炸响,闪电如一柄柄奇形冰冷的利剑劈开阴暗的苍穹,大雨以千军万马之势席卷而来。伴着震耳雷声,外婆说,一打雷,我就想着,经常把你们吃剩的饭菜倒丢,浪费很,会不会遭雷劈哟!女儿在一旁说,哎呀,外婆咋个这样子迷信嘛,那有这种说法呢。
外婆的担忧,女儿的不以为然,让我深受触动。
女儿即将参加中考。妻子又在县内一家企业负责销售工作,无暇照料女儿。为让女儿集中精力备战中考,去年底,年愈六旬的外婆从纯朴宁静的乡村来到城里,专职照顾女儿的饮食起居。
妻子说,外婆向来迷信,总认为“举头三尺有神明”,即使是暗室,也不可以做亏心事。所以,外婆总是勤劳节俭,善待乡邻,宁愿自已吃亏,也不愿占他人一丁点便宜,心里始终装着一本明白帐。
对外婆这种敬畏神明、相信报应的老观念,我是颇为认同的。反观当下,少数人已经是天不怕,地不怕了,有的人为了私利,可以胆大妄为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损公肥私,中饱私囊;有的人为了不义之财,可以神色自若贩卖假冒伪劣农用种子,兜售地沟油;有的人明知酒驾、撞红灯害人害已,依然心存侥幸,涉险上路……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人早已把敬畏之心抛在了九霄云外。难怪网上有言论称:现在一些人是信仰缺失,我行我素,任性胡为,一旦某一天身陷囹圄,则又悔不当初矣!
由是观之,人还是要有一些敬畏之心的,敬畏天理、敬畏法律规矩、敬畏公平正义,如是,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更加有序、和谐与安宁。
“近朱者赤”,但愿外婆的这份敬畏之心,对成长中的女儿会有所启迪。
关于敬畏的文章4:敬畏一棵古树
文/曲京溪
一棵古树,伫立在村外一抔黄土之上。远远望去,这古树宛如一个硕大的盆景,被岁月神工雕琢,成了如诗如画的形状。近前瞧瞧,这古树可真是古老,伸出的主枝,一段成了沟壑,一段缠绕弯曲,一段像似老男人干瘦的手臂,青筋暴突。尽管如此,树的每一枝却都向上腾起,呈现龙的姿态。
这棵古树,生长在山东省莱州市佛台子村东。据有关史料记载,树龄已有647年。如今,古树的主干高1米,胸径8.9米,树高在16米以上,冠围约45米左右,树冠面积达153平方米,气势恢宏,观之令人肃然起敬。从粗壮的主干上长出四大主枝,枝条表面平滑,呈灰色。叶子为卵状披针形,长约6厘米,基部圆形,先端渐尖,边缘有锯齿状波纹,叶面浓绿。古树早春萌芽,晚秋落叶,无花,果实随新枝萌动而生,略小于豆粒,成熟时呈黑紫色。据林业专家考证,这棵古树叫黑弹树,别名小叶朴、白麻子,原产地为四川省宝兴一带,属我国北方落叶树木中罕见树种。据考证,它是胶东第一南方古树品种,被称为胶东地区的“黑弹王”。
这棵古树离我老家的村庄不到二里地,出村庄向北过一条河就到了树的跟前。小时候,听大人们讲了不少和这棵树有关的故事传说。有的说这棵树里住着一个神仙;也有的说,到了晚上,这棵树周围就生出凉风,嗖嗖的,人们在心生敬畏的同时,还感到惊悚和恐惧,一个人是断然不敢从树下走过的,非多名伙伴结伴而行不可。那些胆小的女同学更是如此,她们结伴经过树下,还会发出阵阵尖叫声。
2008年清明节,我们一帮人外出踏青,老张问我去哪里?我就推荐去看古树。不巧的是,那年气候干旱,一春无雨,我们去时,古树才刚刚抽芽。正在树下照相时,从古树东侧的留驾村走来三个人,两男一女,年龄都在50岁以上。三人来到古树下,跪倒就拜。等他们起身后,我上前问缘由。三人中看上去年龄最大的一位大哥说,他们兄妹是从东北回家给先祖扫墓的,他们与佛台子村的人都是一个祖先,留驾村人是从佛台子村迁来的。古树是两个村人共同的记忆。但对于古树600多年前是怎样到莱州佛台子村落户的,他们也说不清楚。我心里不免有些许的遗憾。
这年的五一,老张又来了兴致,非要再瞧瞧古树不可。车子从留驾村里驶出来的时候,古树那高耸浓密的树冠已经装满我的眼帘,我之前在网上搜索到的关于它的种种传说,顿时在我的脑海里鲜活起来。相传,明洪武年间,莱州府管辖的二州五县,经过战乱、洪水、瘟疫肆虐,繁华不再,成为遍地荒芜、人烟稀少、万户萧疏鬼唱歌之地。洪武二年开始,明太祖朱元璋下诏,以强制手段,从四川向胶东莱州府大量移民。成都府宝应县的壮汉王自嘉也在移民之列。临别之时,王自嘉留恋故土,特意挖了4棵小树苗,背在身上。这些移民携妻带子,他们在兵丁们的押送下,手背身后,手腕绑绳,十个一组,千里迢迢,开往东莱。在经历了漫漫旅途后,他们终于来到莱州白沙河北岸一高地,安顿下来。从此,他们在这里开荒种地、植树饲禽、繁衍生息。
王自嘉信佛,闲暇之余,他修造佛台,常念经礼佛,还将在路途上精心保护的4棵小黑弹树栽种在佛台四周,佛台子村由此得名。小树慢慢长大,王自嘉也慢慢变老。转眼间王自嘉就70多岁了,自觉在世时间不会很长了,便把7个儿子聚集在一起,嘱咐道:你们今后要更加团结,多做好事善事,要争气要和气,绳往一处拧、劲往一处使,等我百年后,你们要把一棵黑弹树栽到我的坟头上。不久,王自嘉便驾鹤西去。
在岁月淘洗下,当年的黑弹树仅存一棵,被村民们视为宝贝一样保护着。这棵古树于1999年被莱州市确定为重点保护文物,并专门修建了大理石护栏,树枝搭设了支撑架。最近,这棵树还被莱州市列为古树名木之首。
植物的驯化是有条件的。但你看这古树,东临留驾水库,常年随波荡漾;南近白沙河,流水潺潺;西有千亩平原,根下是一低矮丘陵,旱能灌溉,涝能泄洪。这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土地肥沃;这里民风淳朴,人心善良。当年的移民早已在这里安居乐业,一棵树能不生根发芽吗!
我攀上树丫处,隐于树叶间。看天,天是那么深邃、辽阔;满树阳光,透过叶隙如瀑流泻。树叶静静地蓬勃,而树依然默默无语。忽然,我意识到,相比于树的坦然,我很卑微。我抚摸着系挂在树上的一条条红绸,幻想着也能像这棵树一样,活出一世让人敬畏的尊严。
关于敬畏的文章5:敬畏麦苗
文/武梅
我对麦苗,一直存着敬畏之心,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为人类奉献了至少一半的食物,更是因为它的顽强与坚韧,令我无限敬佩。
一直生长在农村,中学和大学期间,又学习了生物学,对麦苗的生活习惯是比较了解的。在我们江淮地区,关于小麦的播种日期,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谚语:“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这也就是说,小麦种子下地的时候,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的深秋时节。在红消绿残,万物萧条之际,坚强的小麦,却能不畏严寒,纳天地之灵气,冲破坚冷的泥土,凌霜天,迎朔风,勇敢地探出它那虽嫩生生,却有着剑一般的锐气;虽鹅黄稚嫩,却有着铁一般骨气的苗。这本身就是一种气节。
很快,在更趋寒冷的气候中,麦苗却展开它那喜庆的笑脸,铺展成绿茵茵的地毯。那情状,是喜庆,更是一种不屈。而此时,在天地间,一切懦弱者,便都倒下了。只有那麦苗,更显凛然与力量,大有压倒一切的气势。
大雪压顶,何等苛酷的考验,唯麦苗以此为乐,这是不是一种豪迈?
小时候,曾看到爷爷,在春气抬升,麦苗将要伸展起腰肢的时候,套上牛,拉上石滚,在麦地里来来回回地碾压,把那已昂起激扬的脑袋的麦苗,硬生生地压回到地面去。我看到麦苗瞬间低头折腰地匍匐在地面,我不知道它有没有哭泣,但很担心,很心痛。我问爷爷:“不怕压坏了麦苗吗?”爷爷不回答,却硬生生地给我一巴掌。作为他的孙女,我是从来没有挨过爷爷打的。这一巴掌把我打愣了,我不知道我犯了什么错误。不过,还没等我反应过来,爷爷倒嘿嘿地笑了,说:“就像爷爷这一巴掌,哪是真打,那是爱呢。”然后,爷爷又吆喝着牛,压麦苗去了。我始终没有明白爷爷为什么用这种方式表达对麦苗的爱。然而,当第二天一早,我急切地去看那“受伤”的麦苗时,却见它更威风凛凛地站立在麦田里了。那时候,我不知道是该佩服爷爷还是该佩服麦苗,我只知道,被爷爷压过的麦苗,春后真的长得更旺,而且午季一定会有一个好收成。
于是,我对麦苗的敬畏之心从此产生,不是吗?它虽然没有“一片丹心向阳开”的艳丽的花朵,但它那“三九严寒何所惧”的凛然大气;它那越挫越勇的坚强;它把一切奉献给人类的无私,如何不让我们敬佩!
关于敬畏的文章6:敬畏秋天
文/郑亚演
立秋过后,梁下的燕子,仿佛完成上苍造物主的使命,从穿针引线、叼泥筑就的小窝,一剪羽翼,丢下几声燕语,便往南飞去了。于是,秋天的农家小院,少了几声燕子的呢喃。所谓“燕知秋”,该是大自然赋以燕子的灵性吧。而多年少见的麻雀,却“吱吱喳喳”地从荒坡上飞来,一下子跌落密密麻麻的草丛。当人们从草地经过,又扑棱棱地飞起,投进那片荫翳的林子里。
那些蹲在池塘边“呱呱”鸣叫的青蛙,慢慢地收敛起叫声,即使恰逢雨天,偶尔叫了一阵,声音也不再那么洪亮。它们送走尽情鼓噪的夏天,眼看着秋天渐行渐远,便忙于田塍下蹦蹦跳跳、捕捉飞动的蛾虫,以储蓄冬季的粮食,打发冬眠的日子。
时值九月,天空逐渐高远,秋天的气息从荒野、从小巷、从长满藤蔓的篱笆蔓延过来。此时,山水田园已有几分秋意了。
然而,一片片铺展在坡地的野草,蓬蓬勃勃地生长着。尽管天气干燥,烈日曝晒,只要偶尔一阵小雨,一滴露珠,它们也会趁着冬天来临之前,舒展它的绿叶,把根须深深地扎进秋季的泥土里,吸足土地提供的水分和养分,并在农家的墙头、地尾,池塘、水沟,争分夺秒地疯长。也许它们感觉到,低矮幼小的枝叶,是抵不过寒冷的冬天的。现在的生长,只为冬天的枯黄作一次无奈的补偿。
高大挺拔的乔木和低矮婆娑的灌木,在瑟瑟的秋风里摇曳着,尽管凭借着它们强大的生命力,就算进入冬季,也能抵御严寒霜冻。但此时,似乎也流露出几分无奈的浅浅的微黄。
房前屋后的苦楝、芒果,被染上满树的秋色。它们的叶子被秋风摇落,随风卷到皴裂的树头下,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而秋天的落叶,是植物生长一种自然现象,也正像花开花落一样,我们何必为之叹息。世间万物,又何尝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呢!
秋风过处,寒气逼人。大地的植被改换了另一种容颜,从夏的奔放回归秋的庄重。人们怀着对秋天的敬畏,以一种新的姿态投入工作和学习。也正是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收获了金黄,收获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你看,北方的果园,乃至那些起伏的山峦,苹果、柿子红得耀眼;在南方农家的村巷,小洋楼旁,那些硕大肥胖的菠萝蜜挂在树上,打开窗子,就可闻到甜甜的蜜香;蝴蝶在那里飞过,蜜蜂在那里逛过,小鸟栖在树上,垂涎欲滴。即使秋风落叶,秋意萧索,对久经风吹雨打的人们来说,又算得什么。
在这“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的季节里,凝视着光的点缀,水的流动,风的轻拂,露的晶莹……秋天的脚步,似乎从我的面前走过。
关于敬畏的文章7:敬畏这些古树
文/光其军
树在,老成了古树,依然挺立于天地之间,经历着风霜雨淋,倒真是铁骨铮铮的硬汉子……
从孔子故里曲阜回来,萦绕在心头的一直就是这些古树。它们寂寞地屹立在孔庙、孔府和孔林里,已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了。这一过程,漫长且艰辛,非人类所能坚持。面对不屈的它们,我只能报以敬畏,而它们也仿佛用沧桑的眼光注视着我。
看这些古树,大多是古桧树和古柏树,高矮不一,粗细不一,站立的形态不一,唯一相同的是都在活着,而且还会一直活下去。活着,就是存在,就有一种精神传承,想此,内心就自觉地涌出一种尊崇。再看它们,树身大多是光秃的,被天光映着,反射着一种光,隐着一些密言,令心情一下子变得芜杂。
因为岁月,还因为某些不可违逆的因素,这些古树们,有的树身,被钢板箍着;有的树身,树洞被水泥堵着;有的树身,被钢筋支撑着。这些物象,虽实不忍睹,却又正常。我知道,它们都老态龙钟,风烛残年了,还不愿被岁月打败,仍然还在顽强悲壮地延续着生命。因而,就有虬曲苍劲的树的上部,那些枝干依旧活力张扬,生动着自然,意喻着某种哲理。
而古树以苍老沉稳的姿态呈现,与我看来都硬朗且刚健,表达的都是对生命的尊重,都是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虽然表面上,它们呈现的是静止,但我知道,静止的下面,是汹涌澎湃的生命运动。至今,它们还在运动,这一过程伟大,我们不可能看见。而人的生命历程没有古树的生命恒久,当然是见证不了它们从幼苗到苍郁这一伟大且壮观的生命过程,也就无法体味它们在悠悠岁月中磨砺的况味。
古树的周边,那些飞檐彩拱的庙宇,桧柏掩映的殿庑,如岗如阜的陵墓,蚀迹斑斑的碑碣,与古树和谐且协调着,浑然成了一个整体。这些静止的物象,都在叙述着历史,苍老着岁月,都在天地间成就着生命的壮美,构成着特有的历史画卷。我阅读起来,竟是那样厚重和极其静美。
缓步走向一棵古树,就被它皲裂的树身和中间一个碗口大的树洞所震撼。这树全身都是一道道干裂的树皮,像是被岁月的刀刻下的深深的痕。而在它的深处,曾经的青春应该都是鲜活的存在。靠近它,似乎就感受到了它的欢笑,然而,待我用心贴近的时候,竟什么都没有了。唯有那树洞还张开着,像一只眼睛,阅读着来人,洞察着世界。可它里面黑黑,也不知深藏着一些什么。我只能踮起脚,将脸凑近它,鼻尖抵近洞口,深深地,缓缓地呼吸,莫名就漾起一种意念,让我突然想起,小时在母亲怀抱里的温暖和亲切。
古树前,走过的人无数,走来的人也将无数,会有多少人对其思考?可能更多的人会滋生一些悲悯,哀叹它的不幸。然而,树在,人却走了,人,究竟不如树啊!树在,老成了古树,依然挺立于天地之间,经历着风霜雨淋,倒真是铁骨铮铮的硬汉子。面对古树,不难知道它们忍受着怎样的寂寞、清贫和诱惑?古树不言,以它的挺立,傲然于世上,该是它在幸福地享受孤独,这又是一种怎样的修行?
世事无常,生命有限。古往今来的人们,无不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寄寓于树木,以期万古长青,留下精神。如此,人与树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复杂,这时,树不仅是一种象征,更是成为了某种化身。
关于敬畏的文章8:敬畏古树
文/刘霞
老人说:古树是有灵气的。一棵树是一个村子的灵魂,一个枝桠代表着一个生命。有古树的村子就有灵气,有灵气的地方就出人才。
古树的生命力特别顽强。我见过一棵树,枝干烧成了黑炭,只剩下一点点皮,却倔强地伸展着最后的枝桠,用尽全力,将花朵孕育成一串串果实。它将果实高高地擎着,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怀抱着仅存的一点希望,期盼着儿女的到来。面对这样一棵古老的树,我们的心在颤抖。为什么不能早一点来看看它?就像看看咱们年迈的父母,帮他们洗洗脚,疗疗伤也好啊
……
古树是乡愁的符号。那些高高的山岗上,一棵树巍然地耸立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不知道给多少迷路的人指引过方向。村子里的人迁走了,院落沉寂了,古树却还在守护着原始的村庄。古树在,乡愁的记忆里就永远是一片葱茏。那些以古树为名的村子,更是远在天涯海角的游子们心中的牵挂和骄傲。譬如:大松树、枫树湾、柏树屯、槐树坳……每一个这样的村子,一定会有一棵上百年的古树;村里的每一个人,一定都愿意滔滔不绝地向你讲述关于那棵树的故事。
古树是历史的延伸。每一棵古树都经历了无数朝代的更替,见证过血与火的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一棵树,也许替红军抵挡过无数的子弹,也许掩护过受伤的老百姓安全撤离;有些树洞里,甚至还藏过解放军的枪支弹药和宝贵的粮食。这些古树都曾经历过无数的沧桑,它隐忍着悲痛,常常死过去,又活过来,哪怕被岁月折磨得粗糙无比,甚至扭曲了自己,折断了腰身,但它宁可委屈自己,也要把绿荫留给后人,把绿色的希望传递给子子孙孙。
古树是文化的传承。在麻城市中馆驿镇水月寺中学,有一棵400多年的苦槠树,相传是明代诗人梅之焕亲手所植。梅大学士不光栽种了一棵树,更种下了一种文化的精髓。他在水月寺中,面对清风晓月,和住持一唱一和,思绪飘飞,激情碰撞,“水月寺鱼游兔走,山海关虎啸龙吟”的绝妙对联,如今还铭记在当地人的心中。因为他的精神标杆,这里成了一所闻名全市的育英中学,培育了许多杰出人才。走出这所学校的人,都曾在这棵树下读过书,下过棋子,这里曾是他们的精神乐园。每到夏季,孩子们要毕业了,许多家长就会前来朝拜这棵古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祈祷状元种下的古树能给孩子们带来好运。
敬畏古树,就是敬畏大自然。保护古树,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古树,是一个民族的根源,是一种世代延续下来的希望。它见证过风云变幻,它铭刻了悲欢离合,它伤痕累累,它很累很累,却从不愿倒下。它努力地生长,努力地吸收着废气,喝着污垢的水,披着一身的尘埃,却吐露着沁人心脾的清香,默默地做着空气的净化师。它孤独地站立在岁月中,默默无闻地为来来往往的行人遮风挡雨。
它不喜欢现代化都市的喧嚣,更不喜欢无边的雾霾笼罩,它离不开山清水秀的田园和村庄,更离不开生它养它的故土。如果有一天,你移走了它,但移不走它的心。它撑开多大的伞,它的根就会延伸到多远。如果你路过一棵被水泥混凝土紧紧包围的大树,请你倾听一下它急促的呼吸,它很渴,它闷得发慌。它的呼吸不畅了,它的叶子枯黄了,请你伸出援手救救它吧!
一棵树,可以诠释人世间最美的真情。一座城市,也因为一棵树而名扬四海。无论是席慕容笔下那棵开花的树,还是张艺谋魂牵梦绕的那棵山楂树,都曾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记忆。古往今来,那些动人的故事,那些割舍不下的亲情、爱情和友情,都曾经在一棵树下,得以尽情地释放。多少年过去,物是人非,但我们还记得那棵树,常常想起它,就像想起我们的亲人。是的,树是我们人类最值得信赖的朋友,有它,心中就会有依靠。
一个城市,最美的地方,一定是古树成群的地方。因为有古树的存在,所以更增添绿色的底蕴和内涵。那些古树,就像镶嵌在城市四周的珍宝,带着纯朴的气息,文化的气息,静静地等着我们去寻觅,去挖掘。我们的老祖宗把古树当神灵一样供奉、保护,就等着我们去发挥它最大的价值,把最美的一面展现给世人。
从此以后,当你再路过一棵老得掉了牙的古树,请你对它肃然起敬吧!认真地审视它,就像审视我们的灵魂,然后,再想想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先烈,你就会觉得它无比的亲切,心中也会泛起绿色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