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章

请欣赏春节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春节文章1:源远流长的春节习俗

文/鲁先圣

春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是一年四季中最隆重的日子。尽管我们民族众多、幅员辽阔,但是千百年以来,还是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

贴春联,这是中国人过春节第一重要的。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贴春联的同时,还要在屋门、墙壁、门楣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春节贴年画也很普遍,古朴稚拙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压岁钱,自古就有。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化凶为吉。

守岁是春节最重要仪式。守岁的说法,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互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现在中国人的守岁,已经渐渐为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取代,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守在电视机前看节目,其乐融融。

爆竹是春节中最具有过年味道的标志,每当进了腊月,听到各处集市上不断响起的爆竹声,人们常常会说:有年味了!春节的凌晨,家家户户开门都要燃放爆竹。爆竹是中国特产,起源很早,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在因环保,已大多不放了。

向长辈磕头,也是春节习俗中一个重要的习俗,这至今在我的家乡鲁西南依然十分流行。春节凌晨,晚辈先在自己的家里向自己的长辈磕头拜年,然后,由家中的长兄率领自己家的男性晚辈,去村里其他人家向长辈磕头拜年。这个习俗,有很多优点,一是体现了我们民族尊老的美德,再是促进了邻里的和睦。如果平时,家庭之间有了些小矛盾,春节凌晨人家的晚辈都来拜年了,这家也就一笑泯恩仇了。

初二走娘家,是我国春节习俗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已经出嫁的闺女,到了年初二,就带上烟酒点心,去看自己的爹娘了。新婚的夫妇,初二是小丈夫最重要的考试,老丈人会叫上本族的同辈兄弟作陪,检验女婿的酒量,检验女婿的礼数。已经结婚多年生儿育女的夫妇就不同了,因为大家都已经了解和熟悉,往往就不再拘泥于礼数了。

初五的时候不走亲戚,在我们国家很多地区都一直是严格恪守的清规戒律。民间关于这一点有很多说法。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封建时代的皇帝在这一天要走出宫门祭天地,下旨要百姓回避,时间久了,就演变成了初五不出门的习俗。

因为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各种各样的春节习俗还有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所有的习俗,都是为了表达人们对于亲情的珍惜,对于自然的崇拜,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节文章2:春节捉鸡

文/朱雯洁

今年春节我回奶奶家过年,爷爷奶奶正好在准备食材。我好奇地走进厨房想看看有什么菜。山药,蘑菇,鳊鱼,羊肉……“为什么没有鸡?”我看完食材后问道,因为以前爷爷奶奶每年总要杀鸡的。“还没有捉呢。”爷爷停下手中的活对我说,“要不你去帮我捉一只?”

“这有什么难的。”我爽快地答应了。

一来到鸡棚我就有些后悔了。鸡棚的地上又乱又脏,鸡看到我来就吓得到处乱窜,如临大敌。“不行,我不能退缩,遇到困难就退缩能干成什么事啊?”我在心中鼓励着自己,鼓足勇气踏入鸡棚。

这下可好了,鸡群被彻底惊动了,有的鸡甚至拍动翅膀跳到了鸡棚顶上。不管了,我一定要捉一只回去。我瞄准一只离我最近的母鸡,猛地冲上前去,不料那母鸡反应非常迅速,飞快地往旁边一闪,两条小腿急速交替前进,像一阵风似的跑远了。我又瞄准了一只母鸡,可是刚上前了一步母鸡就警觉地跑开了,扭动着屁股似乎是在嘲笑我。我就这样在鸡棚里窜来窜去,可是始终一无所获。

“唉,怎么才能捉住这狡猾的鸡呢?”正当我犯难之际,我突然想到了电影中的西部牛仔,他们是用绳套来捉马的,那我为什么不可以用绳套来捉鸡呢?说干就干,我找来了一条麻绳,做成了一个绳套。嘿嘿,西部牛仔捉鸡战开始了!

我瞄准一只大公鸡,飕地一声将绳套丢了过去,不料打在了鸡的翅膀上,它惊叫一声连飞带跑逃走了。我又试了几次,就是套不中鸡的脖子。正当我沉浸在捉鸡战中时,身后传来了爷爷的笑声。“哪有你这样捉鸡的,我们等到明天都等不到你的鸡呀,还是我来吧。”唉,看来我只能到此为止了。

虽然这一次捉鸡行动宣告失败,但我努力了,付出了,也就没有遗憾了。最重要的是,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做大人们做的事,这让我体会到了大人们工作的不易。我想要快快长大,这样就能帮大人分担更多家务了!

春节文章3:理财投资让“钱”生“钱”

文/高海畅

从记事开始,每逢春节我都能拿到好多大红包。爷爷奶奶的,外公外婆的,爸爸妈妈的,叔叔阿姨的……只要甜甜地叫上一声,哇!大红包就自动送上门来了!爸爸妈妈常常调侃我:“你的钱来得可真容易啊!”

这钱虽然来得容易,但我可舍不得乱花哦!在不认识钱的时候,我总是装模作样地数着一大叠红票票,最后依依不舍地全部上交给老妈。可自从我懂事开始,老妈就占不了便宜了,因为我向他们庄严宣告——“我的红包我做主!”

起先我学着堂姐的做法让妈妈帮我在银行开了个户头,把当年所有的压岁钱全部存进了银行。当我拿着写着“高海畅”名字的存折时,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终于有自己的财产啦!

上二年级的时候,我在爸爸的建议下,开始了自己的理财之路。我拿出一部分压岁钱订阅了当年的邮票,成为一个“集邮爱好者”。如今,我已经拥有十来本集邮册了!另外妈妈还帮我选购了一份保险,还可以返利分红。嘿嘿,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分到了几千的返利啦!更让我得意的是,平时上学的费用也是我自己的钱,不向爸爸妈妈伸手的感觉真的很棒!

我的这些压岁钱让我在生财的同时,也体会了奉献的快乐。每年红十字博爱周期间,我总会在存折上取点钱为需要帮助的人献上一份爱心。

同学们,你们听了我的理财经历,是不是觉得我很能干?

春节文章4:怀念一碗肉

文/张恩浩

春节近了,年味儿浓了。

我记忆中的农村,进入腊月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开始忙乎着置办年货了。那时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可是不管再穷,宁可折腾些粮食或者硬着头皮去亲友那里借钱,也总要想方设法割回点肉来让孩子解解馋,也要让锅里的肉香温馨一下那贫困的光景。

随着母亲的去世,我家的日子过得更加窘迫。尽管父亲起早贪黑地挣工分儿,但仍要欠生产队一些钱。每年分到家的粮食只有三、四百斤,不管怎么精打细算,也常常是吃了上顿儿没下顿儿。上中学以前,我从来没吃过早饭。树叶、野菜经常会摆上餐桌。因为吃饭都成问题,所以吃肉便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

农历小年儿前后,生产队就要张罗着杀猪了,最困难的时候全队三四百口人要瓜分一头猪。说是分肉,其实根本不白给,那是要用钱或者工分儿来换的。父亲一个人挣工分儿,要拉扯我们姐弟三人,所以年底拢帐的时候,我们人均下来的工分儿还是少得可怜。

记得十岁那年,当生产队喊着分肉的时候,我自告奋勇去领肉。在挤满人的大屋子里,我拼命挤到前面,在一串串分好并用麻绳儿系好粘着纸条儿的肉堆里,终于看到了父亲的名字。当我伸手去拿的时候,生产队长拍了拍我的头说,“拿钱了吗?”我摇了摇头。他又问我,“你家和别人兑户了吗?”我还是摇摇头。兑户,是当时的一种土法子,就是本生产队里工分儿挣得多的户先匀给你家一部分工分儿,来年再还给人家类似于现在的担保。队长让我找人兑户再领肉。于是,我开始在拥挤的人群中努力搜寻着我熟悉的面孔。我叫着“叔叔、伯伯”的时候,他们不是缄默不语,就是冷漠地转身躲开。十岁的我强忍着泪水,落荒而逃,身后是嘻嘻哈哈的笑声……

不知道父亲用了什么办法,反正过年的时候他总能提溜回几斤溜肥溜肥的肉来。但真正炖出来的肉也不过三、四碗吧。

那时候我特别不懂事。因为一年只能吃上一次肉,所以闻到肉香嘴里便有了口水。看着香喷喷的肉端上桌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我便狼吞虎咽地大吃起来,直到吃得满嘴冒油,打着饱嗝儿。眨眼的功夫,一碗肥嘟嘟的块儿肉便跑进了我的肚子。而这时父亲和姐姐妹妹连一口肉都还没舍得往嘴里放呢,他们只是幸福地看着我,想让家里唯一的男孩儿吃个够。

记得那一年,我去亲戚家拜年。午饭的时候端上来几个菜,看见炖肉摆上来了,我根本没把自己当外人儿,夹起肉就往嘴里塞,而根本没去理会亲戚们那惊愕的表情。当吃到第四块儿的时候,亲戚用他的筷子敲敲敲我伸出去的筷子,示意我把肉放回碗里,并善意地说,“别吃了,再吃就撑坏了!”我这才醒悟过来,羞红着脸,干吃着米饭,却再也不敢去碗里夹肉了……

日子一页一页地翻过去了,我走出了农村,参加了工作,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吃肉也已经成为了一件极为简单的事。但每到过节的时候,我便常常感到一些酸楚,甚至有泪花儿在眼里打转儿。因为我不能不怀念那碗肉,不能不怀念那段时光……

春节文章5:春节至,想念父亲了

文/中年男人

年的味道越来越近了,还有三天,2011年春节就到了。

今天,走在街上,看到一位耄耋老人,颠危危地走着,与我擦肩而过。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了父亲——

想起父亲,是因为过年。遗憾的是,父亲,已走了几年了。

父亲是一位十足的农民,整天埋头于田里的活儿,对于家里的长短从来不过问,但一旦近了年关,他突然就变了样儿,最是重视个中的繁文缛节,就连对联挂得是否周正也要细致检查。小时候无法理解父亲的“反常”行为,现在才渐渐懂得背后的无奈——父亲,一生的脸朝黄干背朝天,自知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更难以改变家里的贫穷,唯一的办法,大概就只有祈求上苍保佑来年的风调雨顺、一家的平平安安了。春节是中国人最大的节日,也是祈福的最好时机。父亲能做的,就是把握好这次祈祷的机会,不要因为任何闪失而带来波折。

父亲就像长在地里的庄稼,无论刮风下雨都是一整天待在田地里,与父亲待在一起的时光少之又少,只有春节这几天一家人才难得地共叙天伦,也只有在这个时刻,才让我真正认识、感受到父亲的慈祥。家里家外,不苟言笑的父亲总是面带微笑,即使平时与母亲如何的闹不和,这几天家里也总是阳光灿烂一团和气。因为难得的世界和平,春节那几天,对于我们几个兄弟姐妹来说,便显得特别珍贵了。

春节至,小时候那份特别的感情便油然而生,父亲的形象自然便闪在眼前。很想很想跟父亲唠叨几句贴心的话:爸,我们的家,每天都阳光灿烂,你的孙子健康快乐聪明。然后,载着父亲,一家几口,到附近的公园晒晒太阳,或是,去泡温泉,甚至于,到白天鹅宾馆住上一晚,喝一次早茶……

只可惜,父亲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不知道,天堂里有没有春节;不知道,天堂里的父亲是否开心快乐;不知道,父亲是否知道他的孩子正在想念他。

我永远的父亲!

春节文章6:我们牵来春天

文/孙凤山

不管我们是从元旦出发的,还是从春节出发的,走进正月,我们牵来春天。

我们掀起了春潮。最先涌动的是打工潮。带着年夜饭丰盛的芳香,拍打身上所有的眷恋,在村口向亲人、向土地招招手,农民兄弟姐妹毅然走了,走了。勤劳是船,希望是帆,每一处工地、每一个车间都是一段崭新的航程。像风筝一样选择最富有的降落,像航船一样选择最丰裕的靠泊……最先涌动的还有“开门红”潮。新年的、季度的、月度的“开门红”,这是企业最耀眼的选择、最智慧的征战!年度目标刷新着企业明亮的目光。“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是团结、拼搏之春。春潮,中国吉祥之潮;春潮涌动,经济振兴之律动……

我们带来了绿色——勇敢、智慧和勤劳的颜色。她最先闯入大江南北。在一切萌芽之上,在一切绚丽之中,绽放的是青春,迸发的是激情。绿色,最大无畏的闯将,她最先闯入作家诗人的主题,在一切作品之中,在一切歌咏之上,修饰的是名词,挖掘的是动感;绿色、最近距离的情感,她最先闯入播种耕耘的希望,在一切孕育之中,在一切代谢之上,敞露的是生机,焕发的是活力;绿色,成倍数的报答;绿色,覆盖一个个时代,装扮一个个精彩,烘托一个个青春。掌握绿色,就掌握了勇敢、智慧和勤劳,只要掌握绿色,春天就不会老去……

我们开始了播种。汗水,在春天不停地流。春耕,就是源头。拖拉机欢唱着,盘点着新的耕作方式和农人的忙碌。一头牛,绕过优良的种子,走在淡淡的绿意中。牛,虽轻松地摇动着尾巴,却无法诠释春天的全部含义。让春光照照笑容,让春风吹拂几千年的轮回。把最美的春天嫁给耕作,种子便是最珍贵的嫁妆。自己为自己播种,自己为世纪播种:以脚步丈量春耕的长度,以心灵怀揣春耕的热度。最崇尚的耕作属于赶春的我们,属于忙碌的春,属于勤劳固守的永恒。春耕的旋律是最美妙的。春耕,春耕,这是春天的心跳!

我们开始了谛听。听一听和煦春风:春风吹来了远方的信息和兼收并蓄的命题,每一种清新都是心灵的震撼,让执着的春风荡涤情怀。听一听房前屋后:布谷鸟在房前酿出春讯潮头的朵朵浪花,青蛙在屋后启动春夜躁动的朦胧月色。听一听如油春雨:春雨乘着一个叫作返青的名词而来,斜斜地扎进土地、庄稼和向往之中,滋润心情,与泥土密语,让丰收先怀春。用所有的方式听春吧,然后渐渐地向和谐和小康靠近。于是,年轻的发展速度在生长,别让春天老去,让美丽的河山更加美丽;别让春天老去,让青春的河山更加青春!

春节文章7:春潮

文/高世麟

春节就是一场城市和乡村,游子和亲人之间的潮涨潮落。

外出工作后,我印象中春节最有气氛的日子不是大年初一到初三,而是之前的几天时间,大约是从多数单位放假到初夕这几天。不管天寒地冻,风雪交加,阴霏湿冷,都挡不住拖儿带女大包小包的归心似箭。放假令一下,整个华夏大地就象一场盛大开席的麻将一样,麻将籽一股脑儿从四面八方撒到了桌面上,斜的侧的趴着的倒立的,叭叭啦啦七手八脚开始洗牌,火车轮船汽车飞机摩托车能用上的全上了阵,每个车站都人潮涌动,冷雨寒风严霜冰雪全不在话下,陆路水路空中各自沿各自的路开始往家码牌。城市就象是一池春水里投下一粒石子,鱼虾四散而去,又渐次平静,街上一天天空寂,店铺次第关门,而乡村就象涨潮似的一天天热闹起来,平曰空空荡荡的村道这时挤满了人和车,人声喇叭声交相辉映,扎眼的车身颜色和花花绿绿的服装把街道填充成五色的彩带。

也许是南方特有的天气使然,故乡春节前后差不多算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好天气也极少,多数都是阴雨绵绵,又阴又冷,湿漉漉的一片。 平时冬日若是天气如此,街上总是人流稀少,即使少数几个上街买菜的人也象是羽毛沾湿的鸟,钩头缩颈,踮着脚匆匆走过,可是春节前就不一样了,特别是临除夕那几天,街上总是人流如织,挨挨挤挤,拎着东西来回穿梭的、立在街边互相寒喧的、试衣试鞋挑菜买肉的……只要不是下着雨,即使没买东西,有些人也会到街上来回晃来晃去看热闹,多数的人还是忙忙碌碌采办着年货。街路的中间踩出一条明显的泥印,零星掉着些烂菜叶、稻草之类,踩上去滋渣滋渣的。街道的两边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菜摊,那些规模比较大的菜摊多是外面“进口”批发来的菜,肥大,鲜嫩,卖相极好,多以称重计价,本地的多是菜农自已挑到街上卖,用稻草捆成一把一把,用竹篮或粪箕装着摆在街边,还有各种各样的炖肉用的青草药、粘着黄泥的冬笋……和着潮湿的空气,一切都是水水的。

随便走进一户农家,也总是水汽氤氲,桶里盆里都泡着笋干、魔芋、豆腐,洗好的青菜正摆开沥着水,锅里正烧着热水,婆婆/妈妈们全副武装,围了围裙,戴了袖套,一 瓢一瓢舀出热水浇到刚杀了生的鸡鸭身上,一手拎着鸡鸭的脚在水盆里来回翻弄着,另一只手极快地拔着毛,阵阵白色的蒸汽蒸腾着,飘散着,爷爷奶奶慈祥的皱脸、小儿孙们艳丽的童装在雾气中时隐时现。做年糕的人家这时正把木桶里刚蒸好冒着热汽的糯米倒进石臼,邻里年轻力壮的都脱了外衣,轮流拿着大木锺捶打着年糕,沉闷有力而节奏节清晰的木锤声混合着孙子孙女们的尖叫和叽喳声,充满了春的生趣。

除夕那天傍晚后,一切尘埃落定,除了极少数的还是途中风雨兼程外,多数的“麻将籽”们各自都码到各自的家里,街上冷冷清清,村子如一池平静的春水,每家每户围桌而坐吃着年夜饭,窗户透出温暖的灯光,不时荡漾着麻将的洗牌声、电视里春晚的歌声夹杂着小儿们的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直到辞旧迎新的震天鞭炮声划破夜空,如潮水一般远远近近此起彼伏……

春节之后就是春耕的开始了,干涸了一冬的田里灌满了水,泥土泡软了,农民挥动锄头,把长了草的土翻了个身,用新泥重新筑了田埂,乳汁般的春水从田埂的开口处溢出,沿着一级一级的梯田次第流淌到河里。成年的男男女女们照例背上行囊,大包小包,作别父老乡亲,如退潮的流水一般返回到都市,乡村又渐次复归平静。

春节文章8:崇宁堡之夜

文/王国峰

春节期间,大女儿又开车带我去了趟崇宁堡。

爱旅游的朋友们一定都会知道,崇宁堡是山西王家大院的组成部分之一,位于王家大院西侧。崇宁堡始建于清雍正二年即1724年,建成于1728年,距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是王家建堡中最早、规模最为宏伟的建筑群,其地势居高临下,负阴抱阳,气势宏伟。总面积约30000平方米,呈长方形,依坡而建,由南到北,渐次升高,南北长约190米,东西宽为140米,大小院落108座,房屋达960间。从正门两侧开始,建有高高厚厚的四合院墙,东西院墙从南到北配有从正门楼对等的角楼各三座,最北端正中制高点与正门楼中轴对等有一高角楼,居高临下。整个院落飞檐斗拱,错落有致,雄伟壮观。依次攀高的路况,从门楼进院均由石阶完成,其中中轴主巷道由约120个台阶构成,台阶中间石雕描龙画凤,两边石阶每隔一个台阶有对等地灯设施。崇宁堡因探明了地下温泉而被开发利用,形成集观光、度假、休闲、温泉养生于一体的温泉酒店。闲时,从全国各地来此旅游者甚多。

泡过了温泉,吃过了晚饭,夜幕降临,女儿携我登上了城门楼,忽觉眼前一亮——哇!好一个崇宁堡,与白天的感观完全不同。整个院落灯火通明,层层叠叠的四合院落在灯带的包围下棱角分明,金碧辉煌。依次渐高的城墙角楼和制高点正中的大高角楼,形成一座座庞大的四合宫殿,壮美之极。从东城墙南端角楼处往东院的王家大院看通明的院墙,以及十余处闪光的角楼,与崇宁堡遥相辉映,让人恍如到了人间仙境。由城门楼往南眺望,约300米处东西延伸的长长的公路,夜晚在灯光的照射下尤显神州处处安祥,夜阑人静。

我和崇宁堡很有缘分,这几年一有时间就来崇宁堡休闲,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惊叹这里的雄伟建筑,感叹这里温泉带着气泡从身边冒出,更感叹今人的传承。

崇宁堡之夜让我痴迷,让我陶醉,让我自豪。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