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立冬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立冬的文章1:立冬,在丽江相思我的爱情
文/子非鱼
冬天,就这样静悄悄的来了…
初冬的阳光格外娇显明媚,那样的柔和诱人,诱发着人的欲望,让人想在这个季节放荡而矜持。我们在期待着这个季节的阳光,就像十月怀胎的孕妇在今天分娩,久违而惧怕。
于是,我在相思,相思我的爱情。
也不知曾是哪个季节,我也是这样的相思,还把我一同带进了梦里,那时的我很快乐。
爱情,这首久唱不衰的歌,世间又有谁不为他高歌、低吟,悲痛和绝望。它是那么的触情,就像这冬季的阳光让人期待而不敢奢侈,让人平静而又浮躁。
这个季节我很想闻到花香,还是夹杂在空气里的那种香,可是,在这个季节还有比梅花绽放得美丽,更让人敬畏的花吗?没有,这好比我的爱情在寒冷的冬天早已悄然离去,但我还是沉侵那个爱的季节,倘祥在爱能给我这个阳光的季节。
立冬的文章2:访四里湖
文/葛继红
虽至立冬时节,但秋日融融,像阳春三月。我和朋友去蒙洼四里湖看芒花,观飞鸟。
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满铺一层新绿,密匝匝,嫩生生,绿茵茵,那是刚出土的麦苗。一棵柳树,站在麦田中央,有风袅娜,无风也袅娜,她把自己装扮成一位风情万种的俏女子。田塍上,巴根草、狼杷草、苦荬菜,都已完成开花结籽的使命,只剩枯黄的断茎当风抖着,有“秋草荒凉遍落晖”的凄美意境。远处的蒙河,不太像河,白花花的,亮得晃人眼,像谁不小心舞落的一匹白练。秋风远去,秋雁南归,这一片旷野,在去往冬天的路上,简洁明净得像一幅宋代的写意。
从车上下来,一脚踏上这块土地,心里竟有一种血脉相连的亲。这片温热的土地多像我的故园,少小离家,至今老大未回,我已流浪很久,不知故园的亲戚邻人是否安好?
沿着田间小路走,一直向田野深处走。仿佛从田园走向牧歌,从尘世走向仙都,从喧闹走向空寂。静,真静,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喘息声和心跳声。
田地里,经霜的红蓼,叶子变得鲜红,红得赛过二月花,一大片一大片向远方铺展开去;茫茫苍苍、无边无际的芦花,带着远古的况味,在满眼净是萧瑟的时节,开成一片如梦如幻的白。一块地里,收割后的杞柳,露出整齐的、褐色的宿根。来年春天,这些宿根上,又会长出新的杞柳,等待它们的又是一轮新的收获。收割后的杞柳,一拨一拨被送往黄岗柳编厂,经过巧手姑娘媳妇的花样编织,原本朴拙的杞柳化茧成蝶,华丽转身,成为各大展会上最受人们欢迎的工艺品,也是人们送亲送友的珍贵礼品。
有荷塘,不是一块,是一片。塘与塘之间,有堤坝连着。堤坝上,有疯长的芒草,有飘飞的芒花。芒花是白色絮状的草穗,风一吹,花就飞,把荷塘装点得如诗如画。多年前读过这样的句子:“芒草花是光阴以枯笔写下的飞白书,是冬天的另一场雪。”此刻,我站在一片雪里。
荷塘里,有连片的枯荷。它们或相携而立,或虬曲水面,或躬身水中。此时的荷,红颜已褪,华美不再,只留下“枯荷听雨”的凄美。
几只野鸭在水里游着玩。一边游,一边把头插进水里。快到岸边了,它们像约好似的,齐刷刷地,一个猛子扎下去,全不见了踪影。等再发现的时候,它们已经跑得远远的,远得像一个个漂在水面上的小逗号。
一群白色的水鸟站在水塘边,我认出来,是白鹭。它们栖息在滩涂上,隐没于芦苇丛中,寻找、啄食湿地上的小鱼、小虾,日子过得安稳富足。
一只白鹭,对着水面在“咯咯”地唱歌。我轻轻地走过去,它没有飞跑,却停止了歌唱。似乎是我的出现打断了它唱歌的兴致。它看了我一眼,随即转过身,向远方飞去。我目送它渐行渐远,渐行渐远。这世上,大凡相逢,都是因缘而生,我与这只白鹭的相逢,也是缘吧。这样想着,一股暖流在心里涌动。
有几块水塘,不见一根枯荷。朋友告诉我,这几块水塘里养的是螃蟹和龙虾,那些有枯荷的塘里养的是鱼和蚬子。这一大片水域就是曹集镇水产养殖基地,被称为“万亩荷塘”。现在,四里湖曹集段是吃货的圣地,蚬子被誉为“淮河鲍鱼”。这几年奔着蚬子和鲜子来四里湖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清明节前后,曹集镇四里湖景区甚至出现“一桌难求”的场景。
日影西斜,天空划过一道画笔般的痕迹。这片湿地,浥了一路轻尘,润了一片好景。打道返回热闹的街市,寻一家土菜馆,点了一份清蒸蚬子,要了一份鲜嫩的莲藕,坐下来,慢慢品,细细尝。感觉,此世羁绊身心之物,于我已荡然无存,只留心安,心静。
多想再走走这般时节的四里湖。
立冬的文章3:寒冷的意向
文/琴韵
时间过得好快,刚立冬,天气就已寒冷起来,阳光也似乎吝啬她的热量,不再大度,不再施舍。
走在大街上,努力将体貌展现为淑女般状态,走出一些流行曲线,掩饰那种刻意掩饰的感应,不想让冬的定义左右自己的意愿,做出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情。
路边的梧桐树摇曳着为数不多的几片,那悠悠扬扬的精灵,仿佛飘逸着一个个美丽的休止符,那沙沙作响的声音,仰或就是对过去和现在的一种宣言,所有的告示尽收眼底。
树叶的绿意不再浓郁的时候,一些黄的色韵渐已形成,有过一次生命的完结,就是一次轰轰烈烈的生命历程,可以永恒,也可再生,有过就是美丽,有过就是精彩。
缠缠绵绵的雨夜,一声声大雁的鸣啾传入耳际,打开窗户仰望,如墨的夜幕呈单一而浓重的色调,没有一丝儿亮光,那声音就是来自于厚重的黑色中,一声声,一串串,凄厉而哀婉,似乎就要划破夜的黑暗,冲出雨的阻扰。眼前似乎幻化出这样的一幅图画:一行大雁高高飞过,一会排成人字,一会排成一字,那通体雪白的身盈,那婉转凄美的鸣啼,在蓝天白云间形成美丽绝伦的奇景,那整齐而团结的壮观景致无不叫人惊叹。这个携刻在心底的画面非常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虽然没有目睹到雨夜里她们的潇洒身姿,但却有无数的遐思在思维的空间延伸再延伸。
季节的交替,也是新事物,乃至新生命的诞生,所有的意向在阵痛中产生而丰满起来,形成了一种固有的,不变的模式,也是不容质疑的自然规律。
可以改变一些行走的路线,沿途虽然有凛冽的寒风四起,渗透肌肤的那种体会,足以刻骨铭心。
追寻阳光妩媚的日子,春的脚步亲昵而热烈地一路走来。
立冬的文章4:老家的热炕头
文/李风玲
立冬已过,寒意一天天紧逼,我腰酸痛的老毛病又犯了。这天回到老家,刚进院门,便看见母亲正在灶下烧火,大锅上热气腾腾,蓬松酥软的老面馒头即将出锅。进了里屋,两手刚碰到炕沿儿,一股热乎乎的暖流立刻从指尖传到脚趾。一向冰凉的双脚忽地暖了一下,腿的疼痛也明显减轻了不少。我仰面躺了下去,和热炕头儿来个亲密接触。丝丝渗透的暖流让全身的毛孔舒展,由毛孔渗入肌肤,由肌肤熨进骨髓,所有的寒气也在这熨帖的温热里,被逼出体外。腿不疼了,腰不酸了,那感觉真爽!
在热炕头儿熨帖的丝丝温热里,不由想起了小时候。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睡土炕,却偏偏羡慕电视里外国人的弹簧床。后来参加了工作,发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和母亲商量,把西屋的土炕砸掉,换成弹簧床。母亲同意了,她也觉得这炕确实太“土”了。于是全家一致通过,砸掉土炕,换成弹簧床。有客人来,首先招呼他们到有大床的房间来,感觉脸上有光。
很快,冬天到了。有大床的房间突然受到了冷落,无论父亲还是母亲,无论大姐还是小弟,进门便直奔土炕,抢占那热乎乎的热炕头儿。脚伸进被窝底下,脊背靠在土墙上,灶间的锅底连接着土炕,一天三顿烧火做饭,从灶底传递过来的丝丝温热让人感觉很舒服,比坐沙发躺大床惬意千百倍。
如今,居住在钢筋水泥的楼房里,行走在柏油沥青的路面上,我们远离地气,每当躺在电褥子上时,我都会无比怀念老家的土炕。寒意渐浓,我躺在老家的土炕上,咬一口刚刚出锅的老面馒头,享受这久违了的人间烟火。
立冬的文章5:家乡的立冬
文/熊秀兰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不知不觉间,落叶渐黄,菊花吐艳,稻谷入仓,秋天渐渐走到了身后。
立冬为我国民间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11月上旬。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样解释立冬节气:“十月节,立字解见前。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谓立冬之后,气候开始变冷,秋季的作物已收获入库,田间地头进入农闲时期。
一年四季,风风雨雨,过了立冬,就算迈入了冬天的门槛。此时的家乡,虽然已开始拥抱扑面而来的冬天,但还是一派阳光明媚的“小阳春”景象,除了早、晚略感凉意外,白天依然温暖如春。在垄上,依然可以看到农人忙碌的身影,空气中依然可以嗅到收割后的庄稼残留的气息。
清晨的乡野上,收割后的稻茬和摘完棉花的棉梗上沾满薄雾的霜露。清风徐徐,鱼池里水波粼粼,鱼儿悠游,好一幅恬静安然的田园画面。当太阳升起,垄上开始充满生机,“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正当先”,农人忙着耕整田垄,开始撒播越冬的晚茬麦子和油菜种子;沟渠里,农人将一捆捆沤好的麻从水中捞上来,去梗,洗麻,晾晒;田野上,人们弯竹条,铺胶布,正搭建一座座长长的大棚,为泥蒿等蔬菜抵御季节的严寒。立冬时节,莲藕成熟,一口口“落水荷塘满眼枯”的荷塘被抽光塘水,露出干枯的荷梗和肥沃的淤泥,采挖莲藕的火热场景,生动了乡村立冬的风景。
农谚云: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每到这时,母亲总会拔掉菜园里的那些熟透的大萝卜,切成厚厚的长条,晒成干枯的萝卜丝装坛,作为过冬的食物。然后将萝卜地的土挖松耘细,提着一篮精心挑选出来的豌豆种,开始点播忙碌。直到忙完这一切,乡村才算是真正的清闲下来。
立冬吃饺子,是家乡民间延续不断的传统民俗。每到这天,家家户户买面粉剁肉馅包饺子,十里八村,弥漫着一缕缕饺子的清香。
过去这个时候是乡村开河挖渠的忙碌时期,村民每家每户都要出工出力兴修水利。如今,这些工程都由国家兴修,乡村一下子空闲起来。勤劳惯了的庄户人开始将精力放在鱼池和网箱养鳝等养殖副业上,因为此时正是鱼长膘催肥的关键时期,一点也不能大意。
乡村的愿望是简单的,一年来忙忙碌碌,收获之后,就开始利用立冬之后的农闲筹建楼房,走过十里八村,到处都可以看到动工兴建新房的火热情景。剩余的劳力则走出村庄,外出打短工挣钱。农人有的是力气,忙活在城市的建筑工地等各个角落,到了腊月里,再带着鼓鼓的荷包和大包小包的年货回到乡村。
立冬也是女人的季节。没有了往日的忙忙碌碌,庭院里,阳光下,女人们三三两两坐在一起,一边聊家常,一边织毛衣,纳鞋底,不时爆出一阵舒心的笑声,日子过得宁静、惬意。
家乡的立冬,总是这样自然、朴实,就像长流不断的小河水,一年又一年,在我的心上流淌。
立冬的文章6:立冬
文/可言
今日立冬,太阳位于黄经225°,气温骤降,水面出现浮冰。
立冬时节,门前尽是冷霜,但这冷霜,却是能醒骨的。稍晚,又残照临窗,此情此景,正是读书的好时候。
古人尊师,一旦求学师门,便会诚心专致,敬师如父,他们会于立冬这天举行拜师活动, 拜师,先要下拜师帖,然后行拜师礼,再奉上拜师的礼物。
关于拜师的礼物,自古有“六礼束修”的规矩。
六礼,通常是指莲子、芹菜、桂圆、大枣、红豆、干肉条等六种礼物。莲子,喻指老师用心良苦;芹菜,喻指弟子勤奋好学;桂圆,喻指学业圆圆满满;大枣,喻指弟子早日成才;红豆,喻指大家鸿运当头。
而束修,即十条干肉,是孔子收弟子时的规矩,“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后来,人们就把学生交的学费叫做“束修”。
历史上众多有名的师徒,我最动容于孔子与子贡。
子贡,姓端木,名赐,比孔子小31岁,孔门杰出弟子,后弃官从商,被商界公认为“儒商始祖”,是孔子周游列国时的一大护法和晚年唯一的依靠。
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病逝,众弟子服丧三年,三年后,大家洒泪而别。唯有子贡,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独自守墓,凡六年,才离去。
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的行道树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模树在周公坟前)。而这楷树(黄连木),也就此成了尊师重道的象征。
这个世界,总有人为我们指点迷津,但也总有人,向我们指鹿为马。指鹿为马的,那是赵高,是宦官,当一笑置之;而指点迷津的,那是师长,是恩师,当执弟子礼以待之。
沽酒客来风亦醉,卖花人去路还香。那小城深巷处,烟雨迷惘中,有曾经“卖”花给我们的人,正微笑着,向我们招手示意……
立冬的文章7:黄蛉的悲哀
文/章慧敏
立冬那天,小舅把他养了多日的一对黄蛉连同它俩住的“房子”送给了我,小房子设计得蛮气派,小小的有机玻璃盒子隔成黑与白两个空间,可开可合,便于观望黄蛉的行动,也便于揩干净每日里它们的排泄物。小盒子的末端是网状镂空的活动门,让黄蛉能够呼吸新鲜空气,我舅却戏称它是立体声音响。果真,黄蛉振翅时发出的鸣声从这里传出,听起来悦耳极了。
一双黄蛉安详地分居两室,两根长长的触须上下左右不停地摆摆摇摇,煞是可爱。我捧着小盒子,听两个小家伙在我手中争相齐鸣,我心头一热,爱怜之情油然而起。我舅关照我,黄蛉吃的米粒要浸水,它们就怕缺水。吃米粒?米粒的营养哪够得上黄蛉振翅鸣叫的运动量?我想着法儿给它们换口味。今天苹果,明天黄瓜,后天猕猴桃……我希望黄蛉也能滋补养生。
我舅还关照我,黄蛉虽娇嫩,但注意保暖就能安度冬天。为了这一句“保暖”的话,我想方设法不让它们受冻。夜里,我睡觉了,黄蛉跟我一块钻被窝,第二天早晨被窝里发出的"铃……"把我唤醒,真是舒心极了;我在电脑前打字,它们的小房子就便安置在调光灯架上。灯光柔柔的,不一会儿便照暖了它们,那“铃声”竞相争鸣,时起彼伏,和唱、重唱、独唱、连唱,竟可表演二三个小时,真不知它们豆大的躯体里怎么蕴含着如此强大的生命力。“霸王寒潮”袭来,我禁不住用手捂紧藏在衣袋里的黄蛉。晚上,我凝视着变得安宁的黄蛉,真心实意地想帮助它们渡过寒关。我插上电热毯,把它们的小房子放在电热毯上,还在上面加盖了一件羊毛衫,期待它们暖和后又能发出振翅的铃声。
突然,我听到老妈一声惊呼:“你的虫死了。”
我扑上去,只见两只黄蛉都翻转了身子,软耷耷地躺着,任凭我怎么晃动小房子也摇不醒它们了。我怆然叹息,为什么你们不理会我的好意?
我和黄蛉为伴不过半个月,它们却轻而易举地死在了我的手里。我就像一些把握不住爱的尺度的家长,时时担心孩子冷了、饿了、磕了、碰了,尽管我有良好的愿望,但宠爱带给黄蛉的并不是健康成长的过程,而是不幸的结局。只不过孩子不愿意会哭叫,会抗议,而我的黄蛉不会。我深深地自责,因为我知道两只黄蛉临死前一定悲哀过,为自己,也为我。
立冬的文章8:飘零的美
文/木虫
过了霜降,还没有立冬,但冬天确乎已经降临了。
天气越来越凉,万物内敛,阳气下沉,天高云淡,山川也变得萧条、肃杀起来。
登山的路上,你会发现落叶越来越多。那些落叶在你的脚下不断发出沙沙、沙沙的声响,让人禁不住生出无比的惬意和无限的感慨。如果恰巧有一阵风吹过来,那些落叶就会聚集在一起,向天空奋飞起来。而此时此刻,树上的叶子也会刷刷地落下来。地上的,树上的叶子交织着,犹如雪花,扑打在你的脸上、身上,而你就像在梦中、雨中、画中一般,有一股说不上来的幸福和感动。这时候,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诗人何三坡的诗歌,“满地的落叶,多像黄金,风吹也吹不动”。
其实,树叶和人类的命运何其相似。她们从春天的尖尖嫩芽,到夏天的浓绿热烈,再到秋天的成熟落寞,一路走下来,不卑不亢,不骄不躁,默默地来,默默地去,不带走一点儿什么。一片落叶就是一个生命,一片落叶就是一个世界,一片落叶就是一个经历,她们有着属于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有着自己的内涵和修养。你看柳树叶子落的最晚,梧桐叶次之,再依次就是杨树叶,槐树叶,杏树叶,最早落下去的几乎是核桃树叶。核桃树叶已经坠落了好几天,叶子开始发黑发霉,而柳树似乎没有一丁点儿的知觉,她的那些叶子依然亭亭玉立,而梧桐树偶尔会落下一两片叶子,定睛看那叶子竟也是绿油油的,没有一点创伤。最美的要数法桐树叶,她的叶子差不多落了一半,一半仍在树上。树上的叶子一半发青,一半发黄。树下的叶子则是五颜六色,千姿百态。在一片法桐的落叶上有青色、黄色、酱紫色、黑色,她的筋骨、脉络、皮肤清晰可见,煞是美丽。我想,收藏这样一片落叶,一定比收藏一块黄金更有意义。
唐朝诗人唐庚说,仙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杜甫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孔绍安说,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实,诗人的句子并不能准确地表达我们的心情。面对落叶,我会不由自由地想起已经去世的爷爷、奶奶、姥爷、老娘、父亲、母亲,他们何尝不是一片又一片的落叶。而我们和我们的儿孙又何尝不是一片又一片的树叶。没有多少日子,我们都会随风而逝,慢慢地飘零、消失,完全地消失,直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记起你的名字。
一个人活着就要快乐地活着,失去就快乐地失去,没有什么值得患得患失,抑郁忧伤的。一片叶子,她曾经拥有阳光、雨露,拥有空气、清风,拥有月亮、星星,拥有白天、黑夜,拥有溪水、高山,这已经足够了。她爱过、恨过、痛过、快乐过、呼吸过、生存过,这比什么都重要,因为那山、那水、那石、那树,都不属于她,属于她的只是这短暂的春夏秋冬,这稍纵即逝的岁月。
在下山的路上,我看到一位大爷正在奋力清扫石板路上的落叶,那位大爷六七、十岁的样子,佝偻着背,头发花白,衣服上有许多褶皱,比那些落叶还美。我问大爷,那些落叶不清扫不是也很好么,更有情调。大爷说,可惜,你不是主人。是啊,我不是主人,所以我没有决定权,不能留下落叶,但谁又是主人呢?谁有能力让那些美丽的落叶永远留在人间呢!
唉,这飘零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