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今年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今年文章1:风景
文/赵秀瑞
今年夏天我们去山东荣成海边游玩,在导游极力推荐下,我们怀着无限美好的憧憬去海边附近一个小村子看银杏树,据说这棵银杏树有600多年的成长史,摸摸树身能长寿、发财等,导游告诉我们银杏树还有雌雄之分,我们越发感到它的神秘。
我们望着这棵历史沧桑的银杏树和村子里乳白色房顶的海藻房,感叹到:“这儿的风景太美了。”禁不住雀跃的心情,倚着银杏树、海藻房“咔嚓”按快门时,不远处,当地的村民却露出疑惑不解的神色,问道:“这地方有啥好照的?”在这位村民的眼里,这里没有风景。其实,这里并不是没有风景,而是这里的风景在这位村民的眼里太稀松平凡了,所以没有了风景。
风景之所以为风景,是因为它能带来某种视觉的冲击或心理的愉悦,一旦接触得久了,便失去了那份新鲜感,就无所谓风景了。马斯洛在需求理论中说,一种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就不再构成刺激,也是这个道理。
这个有银杏树的小村子风景固然很好,但那是对游客而言的。村民对这儿太熟悉了,天辽海阔、船影点点、涌浪推岸、树林缀翠等景色,在他的眼中早就变得习以为常了,不再有美感。都市里的人羡慕村民拥有好景色与新鲜的空气,可村民又何尝不向往都市人的热闹生活与丰富物质呢?
生活中也经常发生这样的事。大家都知道,漂亮的女孩身边少不了追逐者,在没追到之前,这些人不惜竭尽所能讨女孩的欢心,大有“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豪气;可真等追求者有幸“夺魁”,牵手步入婚姻殿堂,过着柴米油盐日子后,发现以前奉为女神的心上人原来也不过尔尔,失望心渐渐萌生,于是就有了“左手摸右手”的麻木,于是就有了冷战或硬仗的升级,于是就有了新一轮追逐游戏的上演。
一份好工作干久了,同样也会产生疲惫、厌倦的情绪。不少人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找个白领的职位,认为工作体面,待遇丰厚,可进去的人很少有珍惜、满足的。为什么?如果在一份工作中再也找不到激情和乐趣,那就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了。我同学在一家银行工作了大约5年的时间,工作不算辛苦,待遇也还可以。可那种按部就班、波澜不惊的生活却让他有了一种深深的危机感,再那样“安逸”下去,他说怕自己的进取心会消磨殆尽,于是他选择了离开。殊不知,他的那份工作有多少人羡慕,在别人看来那是一道很美的“风景”。
人生或许正如此。曾感动的不能再感动,曾吸引的不能再吸引,甚至曾激怒的也不能再激怒,这便是在熟悉的地方没了风景。
当我们总想挣脱自我、改变环境;总感苦闷孤独、厌倦琐事;总觉世事不公、难展才华;总叹生不逢时、己不如人时,真该认真想想,自己是不是身陷在“熟悉的地方没风景”的怪圈之中。
今年文章2:感悟秋初
文/古承华
今年立秋之时,下过两场小雨,早晚很是凉爽,但中午的阳光依旧炽热,真真体现了“秋老虎”的滋味,然而人们没有去享受这秋初的凉风,依旧忙忙碌碌,整个大地依旧弥漫着夏季的色彩。在这个季节到来,我深深地感觉到大自然却偷偷换上了淡淡的秋装。
我乡下的老屋坐北朝南,前后院子把近100余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围得严严实实。暑期放了假的女儿也很乐意随我一道回到农村老家帮助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忙着秋收。中午从地里忙回后,习惯性地总少不了要在屋里屋外转上几圈,然后坐在前院的椅子同女儿聊着天,等着开饭。不一会,太阳的视线转移到了前院,我埋怨着这立秋后的太阳,咋还这样毒,我只好无奈地被它赶到了后院。后院虽然没有了太阳的注意,在经过早前的太阳“洗礼”,余热未退依然热烘烘的,我拿起水桶,用井水泼洒后院的水泥地面,力求把里头贮存的热量渐渐地散发出来。片刻,后院终于散尽了热量,风一吹,丝丝的凉意透了出来。我也欣欣然然地坐在躺椅上,打开手机模式,聆听着乐曲。自己在享受音乐旋律的同时,也在巡视着四周农村的景色,感受到午后的乡村总是有着充满令人陶醉的色彩。
我不由自主地细看眼前不远处的田地里,农民的影子似乎有些摇摆不定了,懒懒的,晃晃的,像未扎深根的树苗;稻田里鸟儿的身影少了,蝉鸣我也无法再领略了。观望远处家家户户的屋落,乡亲们院落的树木怏怏的,绿中带着些许枯黄的,仿佛丢了魂;小巷里嬉戏的孩童稀少或者说是不见了。遥看更远处的座座山群,山的形状依然被薄雾罩得模糊不清,朦朦胧胧的,犹如一张临摹的古老画像,浓密的森林看不清楚了,山群交叠着的分界线消失了。这时,我惶惶地发现此时此刻这里似乎缺少了许多东西,不只是少了炎炎夏日的感觉。
我又赫然地感悟到风的节奏变得轻柔缓慢,褪去了热气,露出了凉爽的本体,清凉的感觉袭遍了我的全身,凉丝丝的,好舒服,我明白了,原来这风不正是传达秋天到来的信使,徐徐微风不正是悄悄地告诉人们:该穿上秋装了。
我知道,此刻所看到的已不是夏景,此时所处的季节已不是夏季,眼前的怪异景象原来竟是秋天,淡淡的黄,淡淡的美,淡淡的节奏,淡淡的气息,淡淡的景观,原来这就是我感悟的初秋。
我只有感叹地说一声,沉浸在夏日的人们,可千万别错过这么美妙的秋初。
今年文章3:一墙丝瓜满院香
文/陈树庆
今年春天闲来无事,我在院墙下随意撒下几粒丝瓜种子。过了不久,几粒有着绿色之心的种子探出了头,纤弱着腰肢,沿着墙缝一点点地攀爬,枝枝蔓蔓铺展开来,把院墙爬得满满的,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障,给了我看到的欣喜。
仲夏时节,院子里随意种的这几棵丝瓜长得飞快,任性恣肆,青碧的叶子密密地挨着,私语一般重重叠叠,呈现出它蓬蓬勃勃的生机。微风吹过,摇曳颤动的身姿,一个个绿色的手掌频频招手,成为小院最诗意的装饰品。
当秋意迈着绰约的舞步袅娜进小院,忽然有一天,你发现翠色欲滴的丝瓜藤叶间露出了一朵黄花,黄灿灿的花瓣绽放开来,尽显雍容华贵,释放着生命里的美好和温柔,却毫不张扬,最初几天,丝瓜花只开几朵,含苞怒放间带着几分优雅,几分从容,阵风吹来,摇曳颤动的身姿彰显着娇美容颜的华丽与高贵,让你忍不住要喜爱。
丝瓜花开得最盛的时候在黄昏。百朵千朵的丝瓜花一齐绽放,含苞与怒放间杂在一起,犹如繁星一般。院内院外飘满那种独特的花香,四溢的芳香浸过心底,让你心旷神怡迷醉在其中。丝瓜花多数为单性花,即在同一植株上分别生成雄花和雌花。一般雄花先开,雌花后开,硕大的花朵高挑在细嫩纤长的瓜妞顶端,争奇斗妍地怒放着。丝瓜花小,坠落时无声无息。晚风拂过,丝瓜花悄然落在脚下,才发觉地上竟然已铺了一层未见苍老的嫩黄。拾起一朵,看不出凋零的憔悴,只是花边有些微微地卷曲,夕阳透过丝瓜藤蔓,洒下斑驳细碎的影,满墙黄花一院香。
宋朝诗人杜北山诗云:“数日雨晴秋草长,丝瓜沿上瓦墙生。”红瓦房檐,墙头屋角,丝瓜茎蔓葳蕤着绿叶、锦簇着黄花爬满,乡村便迎来了迷人的黄昏。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披一身霞光,陆陆续续地回到村中,望着面前的丝瓜花嗅嗅鼻子,嘴里说着“花儿真香”,顿成柔情蜜意的抚慰,把所有的疲惫释怀。一墙黄花、一串果实,花悦眼,瓜做菜,折射出其乐融融、其心睦睦的温馨家园生活。
立秋时节,天气转凉,丝瓜进入了结果旺盛期,一叶一瓜,一条条丝瓜垂挂在藤蔓上给人一种清淡雅致的美。齐白石的《丝瓜蜜蜂图》,寥寥数笔,两根黄花未脱的嫩嫩丝瓜便跃然纸上,洋溢着乡村的韵致和秀美,回荡着悠悠的乡音韵味。唐朝诗人欧阳炯的《春光好》:“天初暖,日初长,好风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一株株丝瓜,伸展着苍翠碧绿的藤叶,绽放着金灿灿的花儿,挂满水灵灵鲜亮亮的瓜条儿,点缀在农家人的院里院外,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我坐在院中,抬头凝望着在晚风中摇曳的花朵,含苞怒放间带着几分优雅,几分从容,心里涌起一种感触,一墙丝瓜把农家的小日子熏染得是分外宁谧和温馨。
今年文章4:渐渐地……
文/许冬林
去年买的白色吊带裙,今年拿出来,就懒懒地不想再穿。何时起,它渐渐地颜色就模糊了,白得不那么专心和彻底。
好喜欢的一套茶具,纯白的细瓷,开始时不舍得用,只包在盒子里。某日,终于狠心,决意要隆重过日子,取出茶具,放在茶几上。一只窈窕的白瓷壶,六个玲珑的小白杯,矮矮的小杯围壶而聚,好像玉兰花开。用来待客,客走洗杯,哐啷,碎掉一只。后来,再洗,小心翼翼,可是总躲不过再碎掉一只的命运。渐渐的,就凑不齐待客的几只杯子了。渐渐的,只剩下一只伶仃的壶,壶嘴也在一次清洗中磕了块豁口。
花瓶碎了被扔。花篮里的花蒙灰,扔掉布花,留下空空的花篮挂在墙上,什么也不插。金鱼双双对对死去,伤心到多年不养金鱼,剩下的金鱼缸被放在阳台的一角,盛着灰尘和空气。
每天早晨,清水洗脸之后,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老了吗,又老了吗,迫切自问。好像没变啊,内心窃喜。可是,翻开电脑里存的那些照片,去年的不同今年的,前年的又不同去年的。那时候,穿那套紫罗兰的裙子,怎么就那么沁出脂粉香呢!渐渐地,就好像不那么芬芳了。渐渐地,就好像不那么轻盈了。一日一日,原来不是复制,是更新,也更旧。
渐渐地,在电视屏幕上,就甚少看到王祖贤、林青霞、孟庭苇,还有中性的潘美辰。那些曾经红透荧屏的男神和女神,那些曾经从我们的青春岁月里呼啸经过的明星们渐渐地就沉淀下来,隐退下来,寂静下来,过自己的小日子,不惊动外界了。
滨江公园里的那片小树林,夏天经过时绿叶葱茏,绿得能滴下翠绿的汁。可是,秋风几夜一扫,叶子渐渐地就黄了,枝头渐渐地就稀了。环卫工人扫地时,路过那些树下,会等一等。等一等,最后的一片叶子也落了,是冬天了。
邻家的女儿,越长越美。不再是从前那粉粉肉肉的娃娃,她渐渐地就高挑起来,渐渐地就淑女起来,渐渐地,就有了许多的男孩子来追。
渐渐地,渐渐地,生活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模样。
今年文章5:我的家
文/李梓贝
我叫李梓贝,贝壳的“贝”。我今年七岁了,像一枚小贝壳,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大海里。我喜欢大海,大海就是我的家。
爸爸的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爸爸对我的要求很宽松,即使我把老爸惹火了,他也只是假装抬起手要打我的样子,把嗓门放大:“李梓贝!你信不信……”我嬉皮笑脸地叫一声“老爸!”就风平浪静了。
要说起家里我最怕谁?那肯定是我妈妈。老妈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练琴了”,“快、快、快点”,管得我喘不过气来。如果不按妈妈的要求做,老妈少不了兴风作浪,家里顿时刮起超级台风。也许就是在老妈的严格管理下,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学期还获得了志趣奖学金。
我的家里还有慈爱的奶奶,脾气古怪的姥爷。他们对我们的爱无微不至,就像洒在大海上的阳光一样灿烂。我爱大海,我爱我的家。
今年文章6:佰姩喂,今年鸡肥无?
文/曾万紫
家乡文昌盛产鸡,名曰“文昌鸡” ,其体形方圆,头小颈短,具有低脂肪、低盐、低胆固醇、高蛋白质“三低一高”的特点,肌纤维很细,肉质鲜美,皮脆骨酥, 口感滑嫩异常,故荣居海南省“四大名菜”之首,作为海南饮食文化的代表享誉海内外,尤其在东南亚各国和香港市场独树一帜。
如今在文昌当地还流传着众多有关文昌鸡的传说和逸事,尽管人们还是弄不清楚“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但是美食当前谁能抵挡?文昌人吃鸡更是达到了一种执着的境界,每逢节假日,餐桌上可谓是“无鸡不成欢、无鸡不成宴”。文昌是著名的侨乡,每都有许多人从世界各地赶回家乡过年。“佰姩喂,今年鸡肥无?”纯纯的乡音,浓浓的乡情,随着鸡肉的清香沁入每个人的心田……
文昌鸡驰名中外,其制作方法也很独特,传统吃法——白切,最能体现其鲜美嫩滑的原汁原味。杀鸡的时候,即可单人操作,也可以流水作业,即一人杀鸡拔毛,一人准备酱料,一人掌火烹调……鸡毛除净后,在把鸡放入滚烫的沸水之前,最好抹一些盐在生鸡身上稍待片刻,据说这样可以使烫出来的鸡肉口感倍增。生鸡入水以后,正确的做法不是把它“煮熟” 而是“烫熟” ,所谓的“熟”也不是百分之百熟,而是七八成熟即可,所以在切成块状端上餐桌后,你还会看到其骨髓里略带一丝鲜红,这正是它的营养所在,你尽管放心吃好了。当然,如果你肠胃欠佳,或者不习惯这样的吃法,可以稍微再烫熟一些。
好鸡当然要配好料。至于酱料的调制则是文昌鸡制作中的核心机密,主要由生姜、蒜泥、酱油、精盐以及桔子汁等材料组成,而且桔子汁一定要是新鲜的。看似简单,做起来很不容易呢,其中各材料分量的多寡,烹调过程中火候的掌握等等都是关键。文昌鸡汁重肉香,汤可是地道的精华,所以人们杀鸡的时候,还会取上等籼米,略撒一点盐,和着鸡汤和鸡油来煮鸡饭。文昌当地人还喜欢在鸡饭即将煮好之前,加入几片篓叶,煮出来的饭自然幼滑圆润、颗颗溢香、别具一格啊!那种天然的清香可不是味精能调制出来的。
美食还得有美器。讲究一点的人家,在把鸡切好后还会盛在长型的漂亮器皿中,摆成鸡的原状,鸡头还微微昂起,两侧放些香菜。下箸的时候应该从哪部分开始也不是乱来的,而且鸡宴上一般不使用竹制的筷子。我觉得鸡身上各部分的味道是不尽相同的。胸脯肉比较厚,但味道稍微淡一些,蘸了酱料才入口为宜;鸡腿肉雄浑苍劲,不用酱料也没关系,适于小孩儿以手持之最得趣;至于鸡头、鸡爪、脖子和翅膀呢,则是男士们下酒的最好材料了;而我认为味道最佳的,还是鸡脊骨两侧那些半带骨头半带肉的部位,其精致味美,令人口齿留香啊……
文昌鸡作为海南四大名菜之一,几乎是旅游团队用餐必上的菜肴,但是有一些游客在品尝文昌鸡之后,往往会略带失望地问:“这就是鼎鼎大名的文昌鸡吗?”是啊,文昌鸡原本是传统名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真假文昌鸡一直漫天飞舞,好像无论什么鸡都可以冠以“文昌鸡”的美名,使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深感失望。其实,正宗的文昌鸡除了它特有的遗传基因外,与其他品种的鸡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还在于饲养方面。一般的鸡养一两个月就可以入席了,而文昌鸡则要饲养半年左右。前半段是放养期,让它们吃些昆虫、草籽、树果、稻谷等天然食物,后半段时间呢,则圈养于面积狭小的地方,减少鸡的运动量,并喂以大量由谷糠、番薯、大米、花生饼、椰子丝以及植物油混合而成的饲料,成本自然比普通圈养的饲料鸡要高出一大截,那样长成的文昌鸡个个尾部肥大,胸部结实,这正是文昌鸡的特色所在。
也许有人要问,文昌鸡非得在文昌饲养吗?有些企业或个人还曾做过这样的试验,把正宗的文昌鸡苗拿到岛内的其他市县,或者内地各省,甚至拿到国外去饲养。但是同样的鸡苗,在不同地区,尽管用同样的饲养方法,出栏后的鸡在品质方面还是大不一样,除了外形有差异,口味大相径庭以外,令许多专家都无法解释的是,在外地饲养的“文昌鸡”,长大后鸡肉中氨基酸的含量明显低于文昌本地饲养的文昌鸡。其中的奥妙,我想还是归功于文昌的“人杰地灵” 吧!在海南岛东海岸那个叫“文昌”的地方,属于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生态良好,青草、野果、榕树籽、虫蚁和矿物质丰富,年平均光照时间达1900小时,也许更适宜这种特殊精灵的生长。在世界各地工厂化养殖盛行的今天,也许只有在文昌,你还能看到那种田园牧鸡的壮观场景了……
人人都说海南好,唯有文昌鸡忘不了!自古以来,鸡就是一种吉祥的动物,鸡也是家禽类中唯一被纳入生肖属相的动物,文昌鸡无疑就是鸡中的精品了。如果你是外地游客,有机会来海南的话,一定要到文昌境内走一走,畅游美丽自然风光的同时,还可以体验淳朴的民俗风情,尽享地道的文昌鸡美味,说不定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今年文章7:铁汉柔情
文/xmwyun
三爷爷今年52岁了,曾祖母生下他后没多久,曾祖父就去世了。那时曾祖母44岁,除了最小的三爷爷,曾祖母还有二个儿子、二个女儿,都才几岁、十几岁,撑起整个家的重担一下子就落在了曾祖母身上。在那缺衣少粮的六十年代,为了养家糊口,曾祖母带着孩子们要过饭,捡过垃圾,做过苦工,一家子吃尽了苦头。爷爷他们都很懂事,少年早成,一直相互帮衬、理解和支持,加上各自的努力,到现在每个人都过成了一个大家庭,都变成了爷爷奶奶辈,可是三爷爷是有点特别的。
农村有句话叫“老大傻、老二奸,家家有个坏老三”,三爷爷真是应了这句话。听爷爷讲,他小时候爱哭闹,经常耍赖皮,干农活也不认真,不是躲懒不干就是偷工减料,为此没少被熊(土话,批评的意思)。可他脾气犟的很,像头倔驴,别说被批评,就是身上被打青打紫,也不会低头认错,甚至还顶嘴。成家后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终于有一次因偷盗进了局子。放出来那天,家里人都去接他。只见三爷爷鼻青脸肿的,很是狼狈,明显在里面被“修理”了。曾祖母本来还想着批评,却一把抱住三爷爷哭喊起来:“我的儿呀,我的儿呀,你让我想死了啊……”,这一哭让大家顿时失控,爷爷他们也都泪流满面,可三爷爷依然像往常一样站在那里,没有表情,没有动作。二爷爷拉开曾祖母一脚踹了上去“不争气的东西,你给我滚!”三爷爷一个踉跄倒地,爬起来后就跑了。
当天晚上家里人还在为去哪找他犯愁呢,三爷爷却自己回来了,依然不吭声,爷爷他们也没深究。从那时起,三爷爷就像变了一个人,开始非常勤劳。自己种一块地,翻地、播种、施肥、锄草、收割等等全是一人干。后来攒了点积蓄买了辆拖拉机跑运输,每天也是起早贪黑的干。我小时候经常凌晨4、5点被拖拉机的“突突”声吵醒,那准是三爷爷出去干活了。别的司机在外吃饭,都是烧鸡、猪头肉什么的加啤酒,吃完还要伙在一起打牌、吹牛。三爷爷永远是馒头夹咸菜,吃完抹抹嘴继续干。生活上非常节省,精打细算,不抽烟不喝酒。印象中他的衣服冬天就是老式绿色军大衣,夏天就是泛黄的白汗衫。再后来三爷爷开了水泥、红砖、黄沙之类的建材代销店,依然是没日没夜的干。家里从草房变成瓦房、楼房再到现在的商品房好几套,三爷爷成了村里远近闻名的“暴发户”。可他依旧是军大衣、白汗衫,家里的电视、洗衣机还是八九十年代的老款。逢年过节、参加红白事都是不苟言笑,应付一下就去干活了。曾祖母身体不舒服住院,他难得去一次病床前也是一张严肃的脸,兵马俑似的站一会儿就走了。
曾祖母去世前已经96岁了。那几天正值深秋,萧瑟的寒风夹杂着枯黄的落叶凛冽地吹着。她拄着拐杖晃悠悠地走着,从这个小辈家走到那个小辈家,抬起头来看看,也不进去,嘴里嘟囔着,不知道在说什么,找什么。一天傍晚,三奶奶像往常一样去给曾祖母送饭,发现她睡着了,怎么叫也叫不醒。守寡50多年的曾祖母去世了。
曾祖母是喜葬,在我们这是要吃喜面、带红花的,灵棚前没有多少哭声。下葬的前一天晚上是最后一次守灵,都是自己家人在,帮忙的村邻都各回各家了。我看了一下表,凌晨4:30。忽然听到一阵猛烈的哭喊声,真像一记炸雷,撕心裂肺般,那音色是我从没听过的:“我的娘啊!……我的娘啊!……你怎么不等仨儿回来就走了啊!……我的亲娘啊!……”原来是三爷爷,他把头狠狠的磕向地面,磕的咚咚响,整个人哭成了泪人,像个小孩子。这一哭让灵堂里的一大家子顿时失控,上至七十多岁的爷爷,下至几岁的晚辈都泄了洪似的哭出来。这一刻不光三爷爷,所有家人都好像成了没有依靠的小孩子,什么也做不了,无助的很,惟有毫不掩饰的放声大哭。
铁汉柔情,简单的解释就是再强的硬汉也有温柔的一面,《天龙八部》里的萧峰是这样,《英雄本色》里小马哥是这样,《上海滩》里的许文强也是这样。三爷爷52岁了,第一次在家人面前哭,还哭得这么歇斯底里。我以前认为三爷爷是机器人,没有感情,就知道赚钱,原来他也有铁汉柔情的一面。
今年文章8:永远的感谢
文/费苏进
今年暑假,我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偏僻小村庄里的大学生回家过年,返校时母亲把儿子送到火车站,谁料儿子行李包的背带断了,而火车马上就要出发。这时,母亲把自己的裤腰带拉下来代替了背带。火车上,儿子非常纳闷:从火车站到家有十几里路,母亲提着裤子该怎么走回家呢?看了这个故事我有很多感触:父母为孩子献出一切,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学会感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从出生到现在,我学会了很多东西,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每当我遇到困难时,爸爸妈妈总是及时地给我帮助、鼓励和勇气。一天晚上临睡前,我突然想起第二天的美术课要用橡皮泥,原来的橡皮泥已经硬化了无法使用,我急得不肯睡觉,吵着要去买,而此时外面正下着倾盆大雨,爸爸为了让我安心睡觉,冒雨去给我买橡皮泥。虽然爸爸撑着伞,但风很大,回来时衣服全被淋湿了,拿着滴着水的橡皮泥,我很感激,仿佛那橡皮泥也被爸爸感动得哭了。
假期里,妈妈陪我去少年宫参加培训。下午结束回家时,我总会让妈妈买冰棍,可妈妈每次都只买一根,当我要和妈妈一起分享时,妈妈总是摇头说自己不爱吃。后来我看了《妈妈最爱吃鱼头》的故事,才明白了妈妈“不爱吃冰棍”的原因。
爸爸妈妈的爱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一件件的小事中都饱含着爸爸妈妈给我的爱。作为他们的女儿,我不能一味地索取,平时也要尽量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努力学习,用实际行动孝敬父母。
爸爸妈妈,女儿永远感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