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豆腐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豆腐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豆腐的文章1:豆腐飘香

文/赵明宇

在乡下,你在家中闲坐,或者扛着农具从田里归来,会听到巷子里传来敲梆子的声音,那是小贩用三轮车或者自行车驮着一板豆腐在叫卖。小贩手里拿着一根木棍儿,不停地敲击固定在车把上的梆子,悦耳的声音就在村子里飘绕,让你禁不住从家里盛一碗黄豆,出门来换豆腐。如果你刚从田里回来,可以先用手托着一块豆腐回家,然后再端一碗黄豆出来。

于是,炊烟袅袅的小院里,丝瓜架下的青石台上就多了一碗青青白白的小葱拌豆腐。豆腐的吃法很多,可以用大葱、咸菜凉拌,也可以用辣椒煎炒,黄黄的,外焦里嫩,很是诱人。咬一口松松软软,适合牙口不好的老人,所以炒豆腐被称作“老婆喜”。而小葱拌豆腐被称作“鸡刨豆腐”,大概是像被鸡子抓过一样散乱。

豆腐可以制成豆腐丝、豆腐干、臭豆腐等食品,难忘的是我在邯郸老城里吃过的一种自制的豆腐干。那是一个老太婆,把豆腐切成一片片,用油炸得焦黄,再用花椒、盐水浸泡,吃起来蛮有味道,我经常骑着自行车去买。

在城里吃豆腐,白白嫩嫩的,细腻诱人,却吃不出豆香味儿。据说是因为做工不同。做豆腐的传统工艺是石磨磨豆浆,卤水点豆腐,而城里的豆腐是电磨磨制的豆浆,石膏点豆腐,再加上凝固剂,产量高了,味道却远远不如传统豆腐。

在乡下做豆腐,先把黄豆浸泡得鼓鼓涨涨的,然后一勺勺舀到石磨的磨眼里,随着石磨的转动,磨制出乳白色的浆汁,然后用纱布过滤,放进锅里蒸煮,用卤水点制,再用纱布包裹,放在一块大石头下面挤压成型,就可以敲着梆子沿街叫卖了。

做豆腐根据水质优劣,一斤黄豆能制成三到五斤豆腐。我们村里的水又咸又涩,根本就做不了。姥姥的村子里水甜,做豆腐生意的自然多起来。

小时候住姥姥家,村里有个跛子,安着一条假肢,走起路来咚咚响。跛子为了糊口,做着豆腐生意。可他推不动石磨,又养不起毛驴来拉磨,就只好临时雇用小孩子为他推磨。每次两个孩子,每个孩子一毛钱。那时候大街上玩耍的孩子多,只要一招手,就会有几个孩子争抢着破门而入了。那时候的一毛钱可以买很多零食,绝对是个诱惑。有一天下午,一个叫海鹿的玩伴问我,给跛子推磨,你去不去?我正想着买一本连环画呢,这可是一件好事儿,于是就和海鹿一起美滋滋地去了。

推磨是需要力气的,我们俩卯足了劲儿,大石磨就呼噜呼噜转动起来了。看着跛子不停地把浸泡好的半桶黄豆一点点倒进磨眼里,两扇石磨的缝隙里就有白色的浆汁流出来,流进石磨下面的大盆里。刚开始感觉很好玩,后来就推不动了,有些力不从心,小腿儿又酸又疼。跛子笑道,是不是没劲儿了?我擦了一下头上的汗水,咬咬牙没说话,身上莫名奇妙地滋生了一股劲儿,把石磨推得更快了。

终于推完了,海鹿的小脸蛋红红的,从跛子手里接过来两毛钱,给了我一毛。我的两条腿像是被抽了筋,手里捏着一毛钱,不愿走一步。海鹿问我下次还来不,我来不及回答,就躺在跛子门外的小树林里睡着了。

醒来,天快黑了,姥姥在我身边。姥姥说,找你回家吃饭呢,找了半个村子。我说我给跛子推磨了。姥姥一听,就骂起跛子来了,说孩子这么小,身子骨还嫩着呢,怎么能推得动那么大的石磨?姥姥要找跛子算账,跛子从家里走出来,满脸赔笑,还给了姥姥一块豆腐作为补偿。

牵着姥姥的手回家,我破天荒地吃了一个大馒头,喝了一大碗粥。腿还酸,还疼,就推了饭碗,倒在土炕上,在昏黄的油灯下酣然入睡了。

那一年我九岁,那是我一生中挣到的第一笔钱。

关于豆腐的文章2:家乡的水豆腐

文/王继怀

我的家乡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乡,我在那生活了20多年才离开。大学毕业,因工作住到了城里,在城里久了,我便常想起家乡,想起家乡的水豆腐。

家乡加工水豆腐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据父辈人讲,没有千年历史,也有八百年经历。家乡的水豆腐,白得像雪,嫩得像煮熟的鸡蛋清,具有外观白嫩光滑、口感味美细腻等特点。在鲜鱼汤中加入水豆腐,汤则白如玉、稠如脂;水豆腐炖狗肉,更是名菜;就是简单的家常豆腐,也会让你回味无穷。

家乡沿河的两旁随处可见卖水豆腐的,不光街上有,各村庄里也有。若需要豆腐,随时可买上几块。本地人还可以用黄豆兑换,也可以赊账。对于赊账的,豆腐老板从来不怕你过三五几个月才送钱去的,也从来不把欠的钱记在账本上,赊豆腐的人也不管过多久,总会记着赊豆腐欠的钱,有了钱就会立即送过去。记得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和哥哥也在街上赊过豆腐,过了三个多月,父亲才把赊豆腐的钱送过去,豆腐老板仍然面带着笑容地说不要紧。

来家乡的外地人大多都会吃到水豆腐。因为来了客,乡亲的餐桌上总少不了豆腐。至于烹饪的方法,则是五花八门,家常、清炖、红烧,什么都有。往往一顿饭下来,无论什么豆腐,都会被吃得精光。听父亲说,一位曾在家乡工作多年的外地人,后来因工作需要调往北京,20多年后,他特意回到这里,为的就是再次吃到我家乡的水豆腐。

外地人吃了家乡的水豆腐后,总会问我的乡亲,水豆腐有没有什么制作奥秘?我谦逊的乡亲总会告诉他们,没什么特别,只不过我们山里水好、黄豆好而已。

家乡加工水豆腐,先是精选饱满的黄豆,精选的黄豆犹如一颗颗小金珠,煞是好看。精选的黄豆用石磨去皮后,用晶莹透彻的山泉水浸泡三五个小时,便开始磨豆浆。家乡磨豆浆比较讲究,特别注意均匀加料。一般是一人喂料,两人拉磨。磨完豆浆以后就是滤浆、烧浆。先把大铁锅洗干净,烧上微火,接着,在锅上架起井字架,用棉布包袱袋子一边滤浆、一边逐渐把火烧旺,待豆浆煮沸后把豆浆舀入大木桶内,均匀地浇上石膏水,浇入石膏水后,豆浆迅速凝固,乡亲把这时的豆浆叫着豆腐儿。当桶内豆腐儿里的水开始由浑变清,豆浆成了小块状时,便把它慢慢舀到贴有布包袱的木匣子里头,然后小心翼翼地包起来,盖上盖子,略加压力使水干至七八成,开箱划成小方块便可食用,家乡水豆腐就形成了。

前不久,我回了趟老家,发现县城和周边的集镇也有卖家乡水豆腐的。原来聪明、勤劳的乡亲把家乡正宗的黄豆和山泉水运到县城以及周边的集镇,现场加工水豆腐。原汁原味的水豆腐和乡亲热情的服务,很快赢得市场。每次回家乡,我都要求吃水豆腐,我是吃着乡亲做的水豆腐长大的,无论我走到哪里,对家乡水豆腐的感情都不会改变。

关于豆腐的文章3:舌尖上的上射垛

文/逯凤

上射垛“浆豆腐”自走上餐桌以来,就以其味美价廉、营养丰富深受大家喜爱,也是上至星级盛宴,下至普通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那么,上射垛“浆豆腐”制作工艺为何更受青睐呢?这与其手工制作,点制豆腐所用添加物为绿色健康的“酸浆”有直接关系。

在当今人人注重食品安全、添加剂泛滥的时代,上射垛“浆豆腐”严格按照古老的手工制作技艺操作,以上射垛人自家种的优质黄豆和山泉水为原料,经过选料、浸泡、磨浆、杀沫、去渣、煮浆、点浆、压制八道工序纯手工制作而成。其中,第七道工序“点浆”是上射垛“浆豆腐”区别于卤水豆腐和石膏豆腐的核心技术。

用“酸浆”点豆腐是当地流传了上千年的豆腐加工方法,其本质上区别于盐卤豆腐和石膏豆腐,上射垛“浆豆腐”用的酸浆是(酸浆豆腐的传人)孙怀兵先生祖辈流传下来的老浆,做豆腐过程中盛出来的浆水,放在一个专用缸内,由自身的乳酸菌发酵作用而变酸即为“酸浆”,用酸浆点制的豆腐叫做“酸浆豆腐”,做一次豆腐留一次酸浆,循环使用流传至今。用酸浆做豆腐的原理类同于用“引子”或“面肥”来蒸馒头,没有任何添加剂和化学物质,可谓“原汤做原食”。

点制豆腐的“酸浆”循环传承,酸浆的酸度及乳酸菌的菌种在制作前需预留培养,然后兑水反复点制。不加任何添加剂,所以,制作出来的浆豆腐口感滑嫩、豆香浓郁、无豆腥味儿,而且久煮不烂、入油锅后越炸越大,兼有保存期长,一物香一物等特点。

上射垛“浆豆腐”不仅保证口感和营养,更着力打造“良心豆腐”,一斤大豆只出二斤豆腐。俗话说,做豆腐是“浆里来,水里去”的买卖,同样道出一个“德”字,中国古人称赞豆腐有和德。《逸周书·大聚》:“商不乏资,百工不失其时,无愚不教,则无穷乏,此谓和德。”《后汉书·冯岑贾传赞》:“阳夏师克,实在和德。”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静,而做豆腐的人更懂得“顺其自然”。“顺其自然”的境界在于不贪念,凭良心。制作“良心豆腐”体现在哪里呢?就藏在“去渣”和“点浆”里。经过磨浆、杀沫后,需要对“豆沫子”进行过滤。过滤的重要工具叫“豆腐布袋”,玄机就在这个布袋子上,布袋用老粗布制成,约半米长。粗布的质地稀疏直接决定了过滤的效果。“疏”的布袋会让大量的“豆渣”混入“豆汁”里,这样做出的豆腐数量增加,但口感粗糙,豆腐表面不滑嫩,色泽不光亮。另一个增加豆腐数量的玄机在“点浆”之后,传统“浆豆腐”“点浆”后就进入“压制”环节,扪心商贩就会在这里出招,掺入“生豆汁”,生豆汁滤不出水分,同样增加了豆腐的分量,掺了“生豆汁”的豆腐有一股浓浓的豆腥味,而且豆腐缺少弹性,入锅易碎,煎炸不膨胀,没有豆香味。

走进上射垛村,会发现村中的百姓面色粉嫩红润,头发乌黑浓密。询问大家的养生之道,大家都会提到日食豆腐,还有村民告诉我们每天早晨喝“豆汁”,吃“豆腐脑”,用“豆浆”洗头发等等。详细了解发现,“浆豆腐”制作过程更是一个美食盛宴的流程。“去渣”之后“煮浆”就变成我们平常喝的“豆浆”,当地老百姓叫“汁子”,家中有老人的,每天都会把暖瓶早早送去“豆腐坊”,灌满一壶“汁子”作为老人的早餐。淡黄浓稠的“汁子”倒在碗里,很快就会结“罩子”,揭开“罩子”,豆香四溢,或直接喝“汁子”,或泡煎饼或泡饼干、点心,根据老人口味自由选择。一碗“汁子”下肚,老人满面红光,神清气爽。走访村里老人发现全村几乎没有心、脑血管疾病,与老人们每天以“汁子”为早餐密不可分。科学分析,老年人因为年龄的关系,消化系统退化,经常出现便秘,而“豆汁”容易消化,解决了老年人内分泌失调的困扰,相继降低了脑血管发病率。

“豆腐脑”是孩子、妇女的最爱。“点酸浆”之后,分离出“浆水”,形成一大块一大块的豆花,就是最原生态的“豆腐脑”,一块豆花就能装满一大碗,可以直接食用豆花,也可以酱油、香油调制,还可以配上当地自家酿制的“山韭花酱”更是清香四溢,胃口大开。一碗“豆花”食入,脾胃温和,心情舒畅。“豆腐脑”受女性喜爱,还源于对更年期女性大有裨益,女性朋友到了一定年纪,因为雌性激素分泌不足,易出现更年期综合征,这时很多女性会选择药物治疗。最近专家发现,“豆花”、“浆豆腐”中含有大量的雌激素——类黄酮。所以,多吃豆类品还可以很好地补充雌性激素。

上射垛“浆豆腐”不仅味美价廉,更追求营养丰富。营养专家研究发现,在蛋白质的提供上,大豆食品是唯一能够抗衡肉类的植物性食材。对于素食者来说,“浆豆腐”更是相当完美的补给。

“浆豆腐”稍加转化,还有特殊功效呢。如,冷冻“浆豆腐”有助减肥功效,源于新鲜的豆腐经过冷冻之后,会产生一种酸性物质,这种酸性物质能够破坏人体内积存的脂肪,达到减肥的目的;吃发酵后的“浆豆腐”能预防大脑老化,“浆豆腐”一经发酵,最大的变化是产生出大量的维生素B12,经常吃发酵的豆腐,对预防大脑的老化和老年性痴呆症大有好处的。

难怪走进上射垛村,老人们都鹤发童颜,身体硬朗,年轻人身材匀称,神清气爽,孩子们活力四射,俊俏可人,与优质的黄豆和山泉水制作的“浆豆腐”密不可分。最大的梦想,就是抽点空闲,带上家人,能常走进上射垛村,晨喝豆汁,午吃豆花,日食“浆豆腐”三百克哦。

关于豆腐的文章4:豆腐

文/杨思炯

豆腐是一种古老而又神奇的吃食。

豆腐的种类很多,有压紧成型的叫豆腐干。徽州的茶干便是一种,咬之有劲,嚼之有味,是豆腐干中的上之上品。衢州开化的马金豆腐干也极有名,有一种特殊的烟熏味。最嫩的叫豆腐脑,稍老一点的便是豆花了。豆花是我最喜欢的食物之一。一大碗豆花,一舀酱油醋,要吃辣的再加一小勺腌辣椒,不可太辣,不然则盖了豆的清香,主要是增加口感。卷在白布中压成大张薄片的是豆腐片,常为火锅料,若再压薄一点,就是所谓千页豆腐。千页豆腐口感嫩滑,清辣皆宜。犹记去年冬天一家人围着麻辣锅涮千页豆腐、吃到“龇牙咧嘴”之景,不禁莞尔一笑。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黄山屯溪老街的臭豆腐和扬州的文思豆腐。

前几年去屯溪老街玩,还未入街便远远闻着了臭豆腐的香味。说是臭豆腐,实则是生了菌丝的豆腐,确切地说应是叫毛豆腐。所以不必问路,一行几人仅靠着嗅觉便找到了传说中的屯溪老街。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配上这豆腐的香气,说不出的和谐自然,仿佛是理当如此。就像西湖没了“三潭印月”就不像西湖,咸阳没了兵马俑就不该叫咸阳一样,毛豆腐、屯溪老街与黄山在印象中就如同一体,不可分割。毛豆腐是长条状的,长了二寸条的白色绒毛,乍一看有点怕人,但香味实在诱人。我很愿意在铁板边看着小贩们煎毛豆腐,看着可人的金黄色,白毛渐渐成了金色的脆壳,我觉得这便已是一种享受了。毛豆腐须趁热吃,气、香、味俱全,且表面松脆,内里嫩滑,又有发酵所得的“金丝”不愧为豆腐中的豆腐。这时蘸一口酱汁,品一口豆腐,徘徊在烟雨朦胧的初春的屯溪老街上,实是难得、难忘的美好记忆。

扬州的文思豆腐,传说是厨师们学有所成而考验刀功的“毕业考”科目。

文思,顾名思义,或有极细的意味。一考证,发明此菜者是古代扬州一和尚。而文丝、文思之音又给人另一番况味了。其实我也只在本地的饭店吃过几次。汤极清,但用的是鸡肉熬成所得之高汤,豆腐丝极细,如发一般,韧性也好,想是用油煎过。味道也还不错。但一想,既是和尚发明,不应用油或鸡汤了吧。一番想,心里颇不是滋味。真想吃一次正宗的文思豆腐。

其实,人有时也像豆腐一样,即便碎了、烂了,只要“味”在,那便依然留芳。豆腐乍一看清清白白,简简单单,而其中无穷的变化,又仿佛是一道禅意了。

关于豆腐的文章5:卖豆腐花的女人

文/邱艳清

故乡镇南地处偏远山区,山高林密,溪流淙淙,牛羊成群,让人有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与心灵的感觉。

记得那年刚入城读初中,和我一起的几个同龄女孩模样都比较养眼,校园里的同学见了,都说我们镇南盛产美女。那时听着,心里不知有多欢喜,暗自庆幸自己来自偏远的镇南。

一晃,人到中年,我执意要回老家一趟。

还是熟悉的班车,熟悉的柏油马路,我靠窗而坐,车子像一条爬坡过坎的蛇向前滑行着。车子很快到了镇南,那天正是赶闹子的日子。一个正在吆喝着卖豆腐花的三十多岁的女人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尽管穿着朴素,却难掩面容清秀,给我的印象是:身材高挑,风韵犹存。在女人的豆腐花摊子旁还跟着一个叫她“妈妈”的大约三四岁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衣服很旧了,甚至有些破烂,但却洗得很干净,只是长相似乎没有遗传到妈妈的美,塌鼻,小眼睛,矮矮的,有点难看。

也许是遗传了她爸爸的基因,我这样想。

我买了碗豆腐花。从小吃惯了豆腐花,突然觉得这个女人的豆腐花特别的美味,清滑爽口,甜而不腻,这个女人一直保持着老家油菜花开一般的笑容,神情和蔼,动作娴熟麻利。要是换成我,在这个大街上吆喝叫卖定会难堪了,我这样想着,心里便又多了一份尊重。

我离开了女人的豆腐花摊子,打算再买点东西回家看望父母,我一路张望着,突然看到了女人的女儿朝我这个方向跑了过来,“阿姨,我们忘了补您钱了,这是找您的钱。”她仰起红扑扑的小脸,眼神清澈,因跑得快,有些喘不上气来。接着,她将一沓零钞递给了我。我一愣,猛然记起刚才我拿了一张一百元的人民币给她母亲,而我只买了一碗一元钱的豆腐花!

我心里突然涌上莫名的感激与感动,怜爱地摩挲着小女孩的头,说:“你真乖呵,谢谢你们!”小女孩咧开嘴笑了。她像完成了一项至高无上的的任务似的,轻轻舒了一口气,随即迈开小腿,鸭子似地跑开了。

远远的,我看见小女孩在她母亲面前俨然大人一样,见人来买豆腐花就帮前忙后,不亦乐乎。此刻,她们在我眼里成了一幅美丽的画。

这晚,在和母亲的闲聊中,我提起了这个女人,母亲开始还笑意盈盈的脸,倏地阴沉了下来。母亲叹了一声,说:“她真是一个苦命的女人。”

母亲说女人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嫁了个很好的老公,生了个可爱的儿子,可上天似乎对她既眷顾又残忍。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黑夜肆无忌惮的蔓延着,她的老公在矿上做事被埋在了矿洞里,再也没有醒来。她发疯般地狂叫着,哭哑了喉咙。那一刻,她的天塌了!可是望着才六七岁的儿子她又咬着牙挺了过来。

她和儿子相依为命,儿子成了她最后的希望,精神的慰藉,她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了儿子身上,以为日子会慢慢好起来,可是命运之神再一次狠狠地打击了她。

一天傍晚,她的儿子出去玩,就再也没有回来,听说是被人贩子拐走了,她发疯似地到处找,披头散发,目光呆滞,哭得撕心裂肺,她唯一的希望还是从她的生命中消失了……

乡里的人总以为她会疯了,像瘟神一样地避着她,说她克夫又克子。她确实差点疯了,在家躺了半个月没出门。那一天早上,阳光似乎比以往都要灿烂,她听着窗外卖豆腐花的叫卖声,她那死灰般的心复燃了起来。

她想起了最爱吃豆腐花的儿子,于是,从那天开始,她卖起了豆腐花,指望有一天她的儿子还能再回来,毕竟她的儿子已懂事了,应该记得她,记得他曾最爱吃的豆腐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就生活在这个小乡镇上,没有再嫁,后来,她又收养了这个小女孩,并视如己出……

卖豆腐花的女人期待着,顽强地活着,如镇南山区夹缝中的一棵小草,朴素而又美丽。

关于豆腐的文章6:木莲豆腐

文/米丽宏

在北方,消暑的食物一般就是浮瓜沉李,熬绿豆汤,用新鲜井水冰镇凉粉;深井中,悬一个荆篮,冰着自家腌制的咸鸭蛋。

“木莲豆腐”是南方吃食,幼年有幸吃过几次,一吃难忘,淡淡的薄荷味,爽口,爽心,从口腔到肠胃,一路地爽啊。

那时,跟外祖母到绍兴的姨姥姥家小住。午后,门口的石板河沿边总有老爷爷划着乌篷船,吆喝着“来吃木莲豆腐哉哦”;有时,是中年女人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冰凉薄荷的木莲豆腐要勿要”。每听到叫卖,姨姥姥就塞我一角钱,“打豆腐去吧”。我一手攥硬币,一手拿瓷碗,顺叫卖声匆匆跑到河埠头或者巷口,踮脚把钱递给小贩,望着他揭开红漆木桶的盖儿,把透明似果冻的木莲豆腐舀满一碗,浇一点红糖水,滴几滴薄荷汁,然后弯腰递。我双手捧着早已冰凉的小碗,高高兴兴跑回家,去享受这顿夏日盛饮。

它的柔滑、清凉、秀美、俊逸,跟南方风物一道,让小小的心,溅起一片惊讶。

后来知道,木莲豆腐是会稽山的特产,其材料是薜荔子,并不是豆。薜荔,又叫木莲,一种藤本植物,在会稽山上随处可见,攀在大树上的参差批拂,风来袅袅,如美女之长发;附在岩石上的宛如一条厚绿毯,是石头长出“毛”了吗?远看如牛如狮般壮观。屈原《九歌》中的山鬼,“被薜荔兮带女萝”;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里,“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那时读到此,随口就溜出了“木莲豆腐”。木莲豆腐,已构成一个北方孩子奇特的童年记忆。

《本草拾遗》中说:薜荔主风血,暖腰脚,变白不衰。剥开厚实的果皮,一肚子芝麻般的薜荔子,这便是木莲豆腐的原材料。用细纱棉布包裹薜荔子,浸在盛满冷水的盆子里,反复挤压,黏稠的汁液会从指间流到冷水里,直到薜荔子中的胶质被全部搓尽。最后用干净纱布将富含胶质的冷水再次过滤,加入老莲藕制作的藕粉,静候三五个小时,薜荔汁就会变成果冻状,透明冰润的木莲豆腐,就做成了。

在木莲豆腐上面洒一层绵白糖或浇一勺蜂蜜,点缀几片薄荷叶,这道晶莹的午后甜点,便静静妖娆起来;将猕猴桃、西瓜之类的水果切成小块,铺在木莲豆腐上,色彩缤纷,味道杂沓,像优美的女花腔演唱,既清亮,又华美。在其中加入煮熟的黑糯米、鲜红的玫瑰酱,再洒些白芝麻、葡萄干,又去暑,又充饥。对于苦夏的人,它是一种甜美呼唤。

关于豆腐的文章7:平桥豆腐

文/余平

母亲是个老中医,她常让畏寒体质的我冬天多吃豆腐。母亲说冬天人体内热量容易消耗,易受寒受凉,豆腐既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利于吸收,同时也有降低胆固醇的保健作用,冬季吃豆腐能够更好地保存体内热量,维持身体暖度。

新年小长假我去江苏淮安旅游时或多或少地展现出了一些“吃货风范”,于是导游小黄提议我去平桥镇走一趟,品尝一下淮扬菜系中的著名佳肴平桥豆腐,这正合我这个“豆腐粉丝”的心意。平桥镇地处江苏淮安,西傍京杭大运河,交通便捷,有上千年的建镇历史。平桥镇鼎盛繁华时期众多文人墨客都在这里写诗撰文,比如吴承恩到平桥就曾题诗《平河桥》:“短篷倦傍河桥泊,独对青旗枕臂眠。日落牛蓑归牧笛,潮来鱼米集商船。绕篱野菜平临水,隔岸村炊互起烟。会向此中谋二顷,闲挥藜杖听鸣蝉。”

漫步在平桥镇上,看得见的是古色古香的街道,感受得到的是淳朴敦厚的乡风民俗。平桥镇的街铺里到处悬挂着“平桥豆腐”的招牌,我和小黄便随意走进了迎龙亭附近的一家豆腐店。

豆腐店的女老板是地道的淮安人,三十多岁的年纪,说的是一口吴侬软语,委婉动听。她给我们讲了一段平桥豆腐的典故: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乘龙舟要经过平桥,当地大财主林百万令人在淮安城至平桥镇四十多里的路上张灯结彩,铺设罗缎,硬是把皇上接到了家里,林百万命家厨将当地的特色豆腐配以蟹黄、鲫鱼脑烩制成平桥豆腐款待乾隆,乾隆品尝后连连称好,敕封其为“天下第一菜”,接驾以后的平桥豆腐从此便誉满江淮,成为淮扬菜系里的传统名菜。

平桥豆腐鲜嫩滑润、汤汁醇厚,但它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嫩豆腐放入水中微微煮透,稍压去水,将豆腐切成瓜子大小,放入水中备用。锅内鸡汤原汁,配蟹黄、鲫鱼脑、猪油、葱姜等佐料,汤沸之后加入切好的豆腐、熟肉丁、干贝、海参、虾米,锅开用菱粉勾芡,调好味后再撒上胡椒粉、香菜,淋上香油,一锅晶莹剔透的美味平桥豆腐就做好了。

这样的美食让人垂涎三尺,可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得慢慢吃,细细品。对平桥豆腐滋味之鲜美,口感之爽滑,我赞不绝口,回到家乡我也按照菜谱试着做了好多次,可总没有平桥豆腐那样好的味道。我给小黄打电话问个究竟,她笑着说:“做平桥豆腐的水要取自大运河,味道才最正宗,而且除了步骤方法正确以外,关键看切豆腐的刀工,平桥豆腐的片就像瓜子一般,切得越薄,越显出功夫,同时也越入味。”原来如此,看来不到平桥,我这个“豆腐粉丝”是吃不到地道的平桥豆腐了。

关于豆腐的文章8:嘉禾凌云豆腐

文/李灶辉

前些日子,省城的几位朋友来郴州,他们快要下高铁时已到饭点,我电话里征求他们点些什么菜好。他们都说要把嘉禾凌云豆腐点起。我也预料到了,这道菜,他们一定会点。

凌云豆腐是嘉禾县凌云村的特产,细腻酥香,雪白鲜嫩,滋味醇浓,质优价廉,一提起凌云豆腐,人们总是称赞不已。凌云豆腐包括水豆腐、油炸泡豆腐、油炸满心豆腐三种,各具特色。

舂陵河有好水,好水磨出好豆腐。

凌云村里的豆腐佬选取优质黄豆洗净后用舂陵河水浸泡,黄豆浸好后,捞出,磨浆,用纱布将磨出的浆液装好,用力将豆浆挤压出来。把榨出的生浆倒入锅内煮沸,边煮边撇去面上的泡沫。石膏水点浆,用勺子舀进已铺好包布的木托盆里,用包布将豆腐花包起,盖上板,过些时间即成水豆腐。如果盖上木板,堆上石头,压尽水分,则成豆腐干。

水豆腐雪白鲜嫩,用水任煮,棱角不钝,汤水不浊,送入口中,不嚼自溶。水豆腐的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内的营养,同时,还能抑制胆固醇的摄入。很多人把它当作养颜长寿的滋补食品。如果家里来客人,水豆腐是招待客人的一道美味菜。

豆腐干被切成薄片,在茶油里炸制,可以炸制成泡豆腐。 细致绵空、富有弹性的泡豆腐和五花肉或者大块油炸肉一起焖食,滋味醇浓。泡豆腐最经典的吃法要属泡豆腐酿肉了,它能让泡豆腐和肉完美地搭配在一起,炖煮的过程中豆腐吸满了汤汁而变得柔软,肉馅儿鲜美喷香。

制作泡豆腐酿肉时,把肥肉瘦肉剁成肉末,香菇用水泡软后剁碎,把香菇和肉碎搅拌均匀;加入料酒、姜末、少许盐。在泡豆腐上面挖个口,将肉馅塞入泡豆腐中,不要塞太满,这样口感和汁水更饱满。将塞好肉的泡豆腐下锅煎一会,煎至金黄,煎好后加热水,加入适量高汤,煮开后转小火焖炖,出锅装盘,色香味俱全,仙气逼人的泡豆腐酿肉制做完成。泡豆腐包裹着满满的肉馅,吸满了汤汁,一口下去汁水四溢,很是满足。

更叫人称绝的是油炸满心豆腐,水豆腐被切成正方形状放进新榨的茶油里炸制,变成满心豆腐, 其表皮色泽金黄、鲜艳,内心如雪似玉,水灵丰满,集香、酥、嫩于一体。

要品尝凌云满心豆腐最纯正的味道,就是不加任何稀奇配料,直接用姜、蒜、辣椒和盐煮熟。煮熟后,颤悠悠、嫩娇娇、香喷喷,恨不得马上夹一块放进嘴里。但刚煮好的油炸满心豆腐烫嘴,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韧而不坚的外层豆腐皮咬破后,雪白细嫩的瓤里一股浓郁的豆香喷薄而出,谁看了都会馋涎欲滴。

有次陪着外地客人一起站在豆腐摊位前,观看老师傅现场做油炸满心豆腐,只见他把刚做好的水豆腐轻轻划开,然后放入油锅中。待豆腐表面呈现出黄橙色泽后,捞出放在盘子里,再撒上辣椒、葱花,夹一块放在嘴里,咬下去,舌尖触着的是香脆的油炸豆腐皮,紧接着就是满嘴豆腐香。

中秋节有赏月吃月饼的风俗,嘉禾县选了一个举家团圆的中秋节举办首届凌云豆腐文化节活动,“豆腐为媒,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把“豆腐节”办得热热闹闹。这一天,四面八方的宾客涌向凌云村,品尝鲜豆腐,观赏龙舟赛。

后来,每当举办凌云豆腐文化节,四面八方的群众就会赶到这里,品尝豆腐大餐,游览凌云山水,欣赏嘉禾民歌。

凌云豆腐具有外焦内嫩的特点,口感极佳,声名远扬,目前已远销广州、长沙等城市。

关于豆腐的文章9:柴火慢熬豆汁香

文/单淑芹

卖豆腐是个很小的生意,爹却从来不马虎,他做的豆腐,颜色白、味道正,更重要的是分量足,童叟无欺!家里来客了,没钱也可以拿去应急!爹从来不带秤,随手一刀,切下一块,只多不少!人们都信得过他,从来不怀疑秤头不够。所以,爹卖豆腐,卖得最好,也卖出了豆腐王的好名声!

其实,做豆腐并不轻松,需要全家人一起忙活,才会做出一板白白嫩嫩的豆腐。

每天早上,爹称出几斤黄豆,放到大盆里,用水泡上大半天。黄豆都被泡得鼓胀起来的时候,我和姐姐放学回家,爹和娘也从地里干活回来了!

娘舀一盆水,冲洗干净家里那台石磨;爹把泡好的黄豆捞出来,端到石磨旁边,再提来一桶水。挖几勺黄豆,把石磨上的一个圆洞里装满,爹推起磨杠,绕着石磨转动,和着清水,将黄豆磨成豆浆。

推磨很辛苦,通常由爹和娘两人操作,一人推着磨杠,不停地转动石磨,一人负责加黄豆和水。一圈又一圈,慢慢地,白嘟嘟如雪般的豆子浆液,沿着石磨流下,滴落在磨下面那口大铁锅里。

做豆腐,是爹和娘忙完地里的活,回到家又开始的另一种劳作,一干就是两三个小时,很不轻松。

很自然地,我和姐姐也帮着爹娘推磨。爹娘疼孩子,就规定按岁数推磨,比如,爹38岁,就推38圈歇一会,娘37岁,就推37圈,如此一算,姐姐推十圈,我只推八圈。爹娘还高兴地说:“两个闺女成小帮手啦!”

后来,我和姐姐有了个小秘密,每次轮到我们推磨时,总也到不了规定的圈数,比如数到五,再倒回一,数到八,再倒回六,变着法儿地多推几圈。爹娘好像没觉察呢!能减轻一点他们的负担,我们偷着乐!

其实爹娘何尝不清楚女儿们的苦心,当我们满头是汗的时候,总是慈爱地摸摸我们的头,抢过手中的磨杠……

过滤完豆渣,就点灶烧锅。豆汁冒泡了,就开始用小火,并用长柄勺子搅拌,直到豆汁被完全烧开,香味随着蒸汽,袅袅婷婷,散出灶房,香满小院,又溢出去!爹就招呼娘:“拿碗来!”舀上几碗热气腾腾的豆汁:“晚上喝豆汁!”

大锅里的豆汁,全部舀到一个瓦缸里,爹去点制豆腐。锅底有一层金黄的锅巴,娘用铲子轻轻地刮下来,撒点盐,滴上香油,就是一盘好菜,带着豆腐的清香,还有锅巴的焦香,这可是做豆腐的人家特有的美味!

我和姐姐摆好碗筷,一家人围着饭桌,咬一口玉米饼子,喝一口豆汁,再夹一筷子锅巴,美美地嚼着,香香的,暖暖的……

如今,离家在外,却常常梦回故乡,那汗水滴落、全家上阵的忙碌和相互体谅,那石磨轻碾、柴火慢熬的幸福和希望,香甜着我的童年,丰盈着我的一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