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散文

请欣赏农民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农民散文1:父母的身教

文/王全安

父母都是农民。父亲没读过一天书,母亲读过一个月。也可能是这个原因,父母对我们很少言语说教,更多的是一种身教。

现在想来,母亲对我的启蒙教育就是“宽容”与“孝顺”。

奶奶有些偏心眼儿,对我大伯家比对我家好,明显的例子就是奶奶经常帮助大娘照看堂兄堂姐,但我们兄妹她却很少来看。母亲说,有一次我睡着了,她下地干活,嘱咐奶奶帮忙看着我。谁知奶奶却串门去了,我头朝下掉进了床头窟窿里,差点丢了小命。奶奶年老瘫痪的时候,母亲不但不记恨,反而还很孝顺,帮奶奶梳头、洗脚、端饭,奶奶常感动得热泪盈眶。

孝顺是一种善良。母亲对家人善良,对外人也很善良。那时候家里穷,总觉得吃不饱饭。那时讨饭的乞丐也特别多,不管家里多艰难,只要有讨饭的来,母亲总不会让他们空手而归。有一回吃饭,家里一人就一个小窝窝头,但是,母亲还是把她的那一个掰成两半,其中一半送给讨饭的,嘴里还不好意思地说:“你看,就只能给你一半了。”

父亲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对我母亲的照顾。我清楚地记得这样一个细节:母亲生病躺在床上,父亲亲手做好细麦面面叶,撒上葱花,热气腾腾地端到母亲手上。母亲躺下后,父亲又帮母亲掖好被子。这是记忆中最温馨最令我感动的一幕。

父亲母亲在生活中有不少分歧,但对待我们上学这方面是高度一致的。母亲有一句话至今在我耳边回荡:就是出去要饭也要供你们上学,你们一定要争气,好好读书。父母对待读书对待知识有一种天然的敬意与向往,可能他们觉得读书可以有更好的前途。当时,在我们村里,我家算是最穷的,但是我们兄妹四人接受的学校教育时间是最长的,最短也读完了小学,这是其他家庭不能比的。

后来在大学里听过很多专家教授的讲座,也泡在图书馆里读了许多古今中外的书籍,这样的学习增长了我的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有利于我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但俯首沉思,我必须承认,还是父母的身教春风化雨般滋养了我的心灵,陶铸了我的品性,给我打下了很好的人生底色。在这种底色之上,我读了研究生,成长为一名中学教师,喜欢读书、写作,与人为善,待人宽容,家庭和谐,生活幸福。

感谢父母!

农民散文2:父亲的中国心

文/侯镛

我的父亲是农民,他文化不高,没出过远门,一辈子耕田种地,却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发展,因为他有着一颗红色的中国心。

我的老家在偏远山区,交通闭塞,条件艰苦。记得小时候,村里还没通电,到了晚上,每家每户都要燃起松明来照明,但松明也是来之不易,为节约起见,我们一家人吃过晚饭,松明就及时熄灭了。这时候,父亲就迫不及待地拿出他的宝贝收音机来,调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或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这两个电台是父亲了解外界的窗口,就像是暗室里亮起的明灯。

1992年,我上小学一年级,父亲买了一台小型发电机,在屋后的陡坡上蓄了一池水,利用水力发电。水池不大,仅能维持一个多小时的照明,但父亲很快就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他用铝线自制了一个户外天线,能收到中央台,但画面雪花模糊,噪音沙沙作响,好在父亲已经知足。每天傍晚6点50分,父亲准时发电,打开电视看《新闻联播》。

时间来到1997年,家里小发电机彻底坏掉了,好在村里终于通上了高压电。开初的时候,电力供应不稳定,时有时无。有电时,我们一家人就守着电视机;但要遇上了停电,那就只能焦急地干等着,有时一等就是一个晚上,直到哈欠连天,这才心有不甘地回房睡觉。对父亲来说,隔一天不看新闻都会觉得浑身难受的。

记得1997年香港回归时,我们一家人围着电视看直播,父亲很激动,不停地感慨:“国家强大了,再也不用受人欺负了。”记得1998年特大洪水,受灾人口达2.23亿人,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抗洪抢险,奋不顾身,让人深深地感动。通过收看新闻,我们的心和祖国的命运绑定在了一起。

时光飞逝,十年后,我从学校里毕业,在外地参加了工作。此时,家里的黑白电视机换成了彩色电视机,父亲仍旧每天都要看新闻。

2008年,汶川大地震,其时我刚好请假回了老家。发生地震那天,我们一家人的心都被汶川牵动着。当晚,父亲一言不发地坐在电视前,久久不肯回房。翌日清晨,父亲又第一时间打开了电视机,密切关注着灾区的最新动态。那些天,父亲没有下地干活,只是默默地守着电视机,脸上没了往日的兴奋笑容。当他看到新闻里公布的捐款账号,他回房掏了二百元现金,递给我说:“我不会转账,你帮我捐二百吧……”看着连件像样衣服都舍不得买的父亲,我不觉热泪盈眶。

随着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家里换了一台55英寸的智能电视机,农闲之余,父亲就锁定新闻频道,看体育健儿为国争光,再看国家在各个领域取得好成绩,了解国家实行的惠民好政策……即便是重播,他也看得津津有味。他常常感慨说:“我们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啊!”

不知不觉,父亲已年过花甲,但他这辈子还没出过远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北京天安门看看。我想,如今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出门不再是件难事;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今年一定要带父亲去天安门看看。这不仅是父亲的梦想,也是我的梦想,因为我们都有着一颗中国心。

农民散文3:嫁给爱情的样子

文/牵儿

他,出生于农民家庭,高大帅气;她,书香世家的小闺女,黝黑平凡。

那一年,他,26岁,她,26岁。缘分天定,两个本该走在平行线上的人,因为碰撞产生了交叉点。一见钟情,眼神交汇中迸射出爱的火花。

那一年,他的存折上仅有1200元钱,但她却义无反顾的嫁给了他,没有戒指,没有婚礼,也没有鲜花。她依然过得没心没肺,因为他把她捧在手心视为珍宝。

那一年,他们按揭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房子,接着两人爱的结晶诞生,生活虽苦,但苦中有乐,依稀能看到前方的光明。

那一年,他离开了稳定的工作环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颓废期。她无怨无悔,用行动给予他支持和鼓励,陪伴他一步一步走出人生的低谷。

现在,他的事业正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他又恢复了曾经的意气风发,虽然两鬓已先斑,但却总能看到他自信满满的笑容。而她,还是像原来一样没心没肺,不定时的耍耍小性子,找他吵几句。她比以前结婚的时候胖了好多,样子也越来越老了,但他依然宠他如初,给她做她喜欢吃的菜,偶尔给她送点小惊喜!

就让他们一直这样幸福下去吧!

农民散文4:故乡三题

文/郑小军

农民画

把日月描绘在窗外,把四季涂抹到纸上,浓色艳墨表达着农家生活、乡村情景的气韵图画。这就是弥漫着风土气息,表现着丰收愿景的农民画。

画的是粗犷、大气、豪放;绘的是细腻、纯真、质朴、庄重……

涌现的是风情、世态、时尚、专注;显露的是真挚、纯朴、丰稔,以及余留……

爬过了多少重重的山,走过了多少弯弯曲曲的路,把大山的厚实,水的灵秀,草的狂放,坝的坚固,树的亲密紧凑,庄稼汉的勤劳拙朴,猪马牛羊的肥硕、健壮,连同始祖的人文、戏曲传授,都一一表现在笔墨中。

稀稀拉拉的队伍,松松散散的人流,忽高忽低的唢呐声,清清亮亮的笛音,把八百里秦川和关中人家的生活刻画得明晰、周详、鲜活、多彩。

威威风风的锣鼓,热热闹闹的社火,令三秦父老留恋回顾,让黄土地上的后生们回肠荡气,不同凡响。

收的是庄稼,摘的是水果,看的是文化。这就是一手拿笔,一手拿锄,墙壁、地头

太平河

走出大山的怀抱,一路轻歌,一路吟唱。那涌动,裹挟着激情,携带着顽强,放浪在凹凸不平的银色河床上。

我驻足在河边,细细琢磨河的情怀,用心的波澜,弹奏一曲情感最细腻的胡弦……

心想:这大自然的赐予,让每一滴水,都变得那么清纯,深沉,有情,以至于它的每一次心跳,都让我们感到是一次诱惑。它的每一次呼吸,都让我们产生命运的多舛与碰撞。

回味水的游动,就是这么的真实而有内容,它让我们感到:人的生命,只有在奔走和陶冶中,才能体会到真挚、缠绵和丰富。就像水流一样,只有在激流险滩上,才显英雄本色……

其实,每一次水涨水落,都是对本质的检验。看你的历练程度,看你对事物的忠贞态度。

就像生命需要不断的捶打,灵魂也需要不断的漂洗。水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特性,从山涧潺潺而流,带着纯熟明净而走,给人以充实,给土地以丰饶和强健,给我们以深思和启迪。

多情委婉,寂静寡言,是它的本色。娓娓而谈是它的情怀,日夜奔流不息是它的尊容和笑貌。

每一次看到这河流,就像捡到一块河底的鹅卵石,敲打着我的灵魂,催发着我的情愫,让我真切地感到:它不仅是我灵魂的源泉,更是我温暖的母亲河。

柿子

一树的火红,好像一树的灯笼,悬挂在天空,炫耀在枝头,浪漫在房舍道路旁,山前凹道处。那满腹的生动,把一腔柔情蜜意容留。带着梦幻和欢乐、幸福和回味,在果实累累的秋天呈现出真情和实爱,给您送来甜蜜的馈赠。

风里让人闻到一股清香,地里让人体会收获时的一幅图画。院子里让人感受到劳动带来的一种幸福。品尝到嘴里,那是甜到心底的滋味。请问,还有比这更美的体验和感受吗?

曾几时,在凄风苦雨中,摆脱掉不需要的坚硬,在细雨冷月下,褪去青涩和戎装,让灵魂接受最严酷的洗礼,心灵得到最深切的陶醉。她在痛苦的蜕变中,依然用行为彰显青春,用生命发出芬芳的语言和举动。

从春到秋,从生长到成熟,凝结着日月的光华,饱受着冷暖饥渴的考验,由默然无闻到光艳鲜亮、引人注目,靠的是信念的支撑、意志的决断,行为的忠诚与保证。

于是,我终于明白了:物与人同。心想:每一个人的修炼与成熟,也和这满树的柿子一样,尚需在现实中摈弃不需要的青涩与坚硬啊!

农民散文5:老牛的姿势

文/樊荣华

农民出身的我,最熟悉的是老牛的姿势。

农民的脊背是扁担压弯的,长年累月背驮肩扛;老牛的脊背是曲轭拽弯的,田间地头牵犁引耙。农民和老牛合力,在土地上耕耘四季,于岁岁年年的时光里,默默往复着生活的平凡和生命的真谛。

童年的我,是一位“半日生”,也就是放半天牛,读半天书的学生。因此,我对家里负责放养的一条生产队里的老水牛特别有感情,老牛对我更是一往情深。一见我来,它就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发出亲昵的“哞哞”声,迫不及待地把头从栏缝里伸出来,鼻子呼呼地喷出一股股暖气,伸出舌头舔我的手心。走出栏外,只要我轻轻一按它的脖颈,它就会低下头,让我踩在它的角上,缓缓将我送到背上,迈开四肢,走得四平八稳。有时,我会伸手去抚摸它脖颈上方被轭头磨掉了毛的皮肤,伤痕皲裂,鲜血渗出,我为它的善良和苦难而感动、心疼。

“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菽。秋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宋人梅尧臣的诗,给予了对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牛的同情。农忙时,耕牛劳动时间之长,劳动强度之大是难以想象的,“双抢”季节,它起早摸黑,与农民一起“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骨头累得散了架,却依然低头蹬腿,形似一张弯弓,拉犁前行,弹射生命,风雨阳光,阳光风雨,贫瘠和肥沃的土地,永远浸透了它血与汗的痕迹。

秋收一过,天气转凉,该歇会儿了吧,可不!它又要为村民做瓦制砖、盖房起舍而拉碾和泥;要不就得套上牛车,拖树拉石,东跑西奔。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它们不曾偷过懒,享过安逸,总是那么默默无闻、勤勤恳恳。“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牛,你堪称是吃苦的符号,高尚的象征。“花有国花,人有国手,你是中国国兽,兽中泰斗。”郭沫若在他的《水牛歌》里唱出了我的心声。

下雪了,牛关进了牛棚,解开几捆稻草,这就是它一个冬天的口粮。我倚在牛的身旁,享受着老牛赐予的温暖和舒畅,帮他摘除粘在毛上的虱卵,捉掉吸附在它耳后根的虱子,它静静地躺在软绵绵的稻草上,安逸地反刍着稻草的味道,此刻我和它共享着冬天第一场雪的恩惠,温暖在同一个屋檐下。

一天两次,我要给吃完稻草的老牛牵水,和老牛一起沉醉在通往小河的雪后小道上,抛却夏日的彻骨疲惫,心情美丽得如雪花般轻盈飘飞。喝完水的老牛,抬起头全神贯注地望向远方,它是在倾听这土地的叮咛,还是在欣赏这美丽的雪景?是在期盼春天的耕耘,还是在回味无憾的青春?我真想走上前去,问一问它,但是,我怕它不喜欢我的打扰,特别是不喜欢我干扰了它无限的遐想和憧憬,我只能在它的屁股后面呆呆地站着,与老牛一起凝望那绵亘着的山的远影,一如戴望舒的《寻梦者》所云:“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没有耕耘的土地,就没有了生活的根基。我相信,牛是有灵性的,它想的一定和我一样:坚定信念,勤劳耕耘,唯有如此,才能春华秋实,不虚此生。

顺着老牛的目光,我终于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市衢,走得很远,也走得很累。然而,无论我走得多远,有老牛的姿势铸就的路标,前进的方向就不会迷失。

农民散文6:父亲的旱烟斗

文/子民

父亲是大巴山一个普通的农民,不识字,少言语,只知一天到晚地劳作。虽然如此,我家仍只有几间土墙泥瓦的破屋。父亲去世后,他的儿女们也没有为他的遗产而争执,并非儿女们个个都高风亮节,确因那些东西不值几何。

但父亲确有一件珍贵的遗物——伴随他大半辈子的旱烟斗。那的确可以称得上一件精致的艺术品:黄亮的竹烟管,漆黑的铁锅头,润泽的铜烟嘴儿,烟嘴儿下面挂着一个用猪尿包定型烘干后涂上生漆制作而成的烟荷包,乌黑闪亮,每一个部件都显示出玉石的档次。抽旱烟是父亲生前唯一的嗜好。仿佛那星星烟火缕缕青烟能帮他摆脱贫困、消除疲劳、化解矛盾……

父亲的旱烟袋从没离过身,不抽时别在腰间,睡觉时放在枕边。我有一个感觉:父亲爱他的烟斗胜过爱我的母亲。

这普通的烟斗说它珍贵,还得从头说起。我初中毕业那年,要缴15元的报考费,我从学校赶30里山路回家向父亲要钱。父亲不作声,也不看我,皱着眉头一个劲儿抽他的叶子烟,一锅接一锅地抽,那好似父亲无声的回答:没钱!我满含乞盼地望着那浓浓的烟圈从烟锅里悠悠升起,变大、变淡、破碎……仿佛那烟圈就是我的理想。我的泪水夺眶而出,从脸颊簌簌滚落,偶尔有一滴钻进嘴里,略带苦咸。这时,我好恨,恨我家穷,恨父亲没用、冷漠,恨桌子、凳子、恨书……见什么恨什么!想什么恨什么!我包着头睡,睡着哭。

第二天黎明,母亲拿给我18元钱,说:“娃儿,好好考,考个工作回来!”我迷惑不解:“这钱?”母亲说:“昨晚你老汉把几十斤叶子烟连夜背到街上便宜卖给了摆摊儿的……”当时我有说不出的幸福,有使不完的劲儿,我接过钱飞也似的狂奔,疯狂地喊:“老汉万岁!老汉万岁!……”这18元钱对我太重要了,它足以改变我的一生,也的确改变了我的一生。我当时就没想到这18元里所饱含的艰辛、忍耐、希望……

父亲竟然把玩儿了一年的空烟斗(这其间不知有多少尴尬、辛酸的插曲)。第二年新烟叶出来时父亲还老样子抽烟。

父亲去世后,我把这旱烟斗挂在我家堂屋里父亲的遗像旁。既是一种思念,也是一种鞭策。

农民散文7:我的羊群 我的梦

文/刘自主

我们农民的孩子每走出一步都要比别人付出许多。每当想起老师说的这句话就想起了我的成长经历。

我成长在西部农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饱受贫困的折磨和煎熬。我每天赶着羊群游荡在山沟中,我一边坐在山头读书,一边看着羊儿在山间吃草。我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把书读出个样儿走出农门,梦想着羊儿长大,羊只增多能为家里创造些财富,更多的是希望用养羊赚来的钱资助我走出贫困的山村。就这样,我每天除了上学就呆在山沟,赶着羊群,炎热的夏天羊群卷曲在山崖下、树林中躲避骄阳,我坐在山包的树荫下读书,寒冷的冬天满山遍野的羊群啃着泛黄的枯草,我在山崖下生起一堆篝火,坐在篝火旁读书。无数次我在山间忽视了风雨的到来,一场大雨过后,上山的道路泥泞湿滑,成了落汤鸡的我拽着和我一样湿的羊的尾巴缓慢的爬上塬头。虽然日子有些苦涩,但我总是那么欢乐的,我的心情就像那几只刚出生的小羊羔一样无忧无虑的在草地上欢乐的奔跑嬉闹。

在这些日子,我读到了这片土地自宇宙洪荒以来变化,我看到西戎和秦穆公在这里鏖战,我知道了组成世间万物的一百多种元素,我读懂了万里之外的西洋语言,我学到了为人处世的学问,……

我读到了这么多东西,总以为自己可以走出大山,创出自己一片土地,一片乐园。当我怀揣着我的羊群变成的钱,来到省城求学时才发现,外边的世界比我想象的大得多。西戎国随与先秦抗横数百年,但在中国历史上只是一个很小的符号;世间万物的变化往往是在那一百多种元素之外;西洋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早已让我在山沟里念歪了;我学的那些为人处世的学问却常常遇到的是此路不通。站在东去的黄河边,城市的喧嚣一次次刺激我的感官,无助的我不知何去何从。

我沉默了!

沉默的我在省城默默的学习了两年,这些日子除了看书还是看书,沉默的两年以至于回过头来好多老师和同学都想不起来我是谁。

我回到家乡时,山依然是绿的水依然还是那么清澈。当我走出农门有了一份所谓的职业,别人羡慕的眼光投向我时,我不知道自己是幸运,还是失败。

农民散文8:美丽的秋天

文/李婉绮

一年一度的秋天来了,秋天是农民最开心的季节,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的果实有很多,有橘子、苹果、葡萄、石榴等等,橘子挂在树上就像小灯笼,多可爱呀!果树都被压弯了腰;石榴就更可爱了,打开石榴外衣一看,里面有许许多多的石榴宝宝,密密麻麻的挤在一起,像一袋子圆润的红色的珍珠,颗颗发出耀眼的光芒,引人入胜,美丽极了!秋天就像一位金发的姑娘,她用金发拂去了大地的酷热,将清爽和明亮带向人间,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把沉甸甸的果实奉献给大地。

人们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风轻,爱她的野果飘香。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秋天来了,树叶黄了,叶子一片一片的从树上飘落,就像孩子离开了妈妈的怀抱,奔向另一个更宽广的新天地,落在地上既可以作肥料,又可以把路面装饰得美轮美奂,人们走在上面就像走在一条五彩缤纷的地毯上,你想这是多么美的画面呀!

秋天来了,色彩缤纷的季节也来了,果实熟了,稻谷黄了,田野里农民们都在忙着秋收呢,哪家小朋友在树上摘果实呢,树下面谁家的小妹妹弯着腰在地上捡果实呢,两条小辫子像两只蜻蜒的翅膀,正上下的飞舞着,往篮子里塞着果实时,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鸟。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农民们带着满满的笑容而归,田野上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月落柳梢,劳累了一天的农民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这就是美丽的、使人难忘的、充满色彩的秋天!

农民散文9:二伯

文/燕嘉惠

我二伯就一普通农民,让我此刻去想他的过人之处,还真是没有什么可说,他的经历绝对抵不过爷爷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之深,但不知怎的,抬笔,就是写下了“二伯”这俩字。

我爷年轻时抽大烟,所以把一份好好的日子就给抽光了,因此到我二伯时,就只能给人家当长工了,但给人家当长工的二伯却还是拥有了一身让我们自豪的本事。在记不清楚的日月中,我只知道我的二伯在酒厂里酿酒。那个酒厂,据说清朝时就有,到今天还存在并生产着,出产的可算是我们家乡比较有名望的酒,而且酒瓶上的“龙窝酒”三个字还是大文人贾平凹题的哦。

我家距龙窝酒厂不远,但我也是直到工作后才去过那里,所以在儿时的心中,那儿一直是个神秘的地方。相传,龙窝东临涝河,西临甘河,曲流九弯,积水成潭,其间甘泉一眼,常有低云起雾,巨龙腾空之景观,人云:龙窝福地。还听大人们说,当年杨虎城将军招待周恩来,拿的就是龙窝酒,而且周先生还对此酒赞不绝口。你说家里有人在这个酒厂酿酒是不是一件令人自豪骄傲的事情呀!所以尽管没有见过二伯如何工作,尽管那时也不知道这酒在西北被喻为“东龙西凤”,尽管从不知道这酒味道的酸甜苦辣,但凡见人喝酒我就会炫耀:我伯就在酒厂哩!以至于后来二伯回家务农,在我小小的心里,居然有了一点过不去的坎,总觉着,咋这么不美气!

不过不久我也就不再耿耿于怀了,因为农村土地大包干了,我二伯在我家地里种上西瓜了。有了西瓜吃,谁还会在意他不再去酒厂那些事呢?我们村子的南面并没河流,但不知为何大家却把那块地叫南岸子,我家分的地就在这里。先一年的地里好像栽种的是棉花,而且还套种了洋葱。印象最深的也就是收获季节到来时,我终于知道了这种长着葱一样叶子的玩意儿居然底下能结出那么一疙瘩紫色的果实,而且辣的人鼻涕眼泪大把流。第二年的西瓜可就让我和哥哥们欢欣鼓舞了。为了种瓜,当时还把地里的麦苗犁掉了一绺一绺的,以便在其间播种。不知当时大人们心疼与否,我们是绝不多想,只想着西瓜下来时的香甜。等我们到地里查看时,瓜田里的麦子早已收割,旁边别人家的地里玉米苗都蹿得老高了,而我家的西瓜,也已经拉开了长蔓,结上了瓜蛋蛋。地里的水井旁,还搭起了一个“人”字形的瓜棚,而且勤劳的二伯和二妈已经驻扎进了瓜地。

二伯绝对是务劳庄稼的好手。在我遥远的记忆中,我家的瓜地,碧绿齐整,绝无杂草长在其中,四周的地畔,二伯种下了大家都爱吃的豇豆,长长的豇豆挂满了充当篱笆的支架,长得就像一个个小长棒槌,嫩绿的身子,紫色的小尾巴,惹得我们总是忍不住想摘下一大把进嘴大嚼,很多时候都是嚼得满嘴绿汁。这时二伯总是笑着说:“吃慢点,小心肚子疼。”而瓜棚的旁边,二妈栽种的凤仙花——我们这儿叫指甲花,挤挤挨挨、簇簇拥拥,开得正盛,粉的、白的、紫的,色彩鲜亮,娇艳欲滴,而花秆,近乎绿得透亮。带着红丝的主秆强健有力,支撑着如大伞一般繁盛的枝叶。这花是女孩子的最爱,因为它们可以染红我们的指甲,所以每每我来之时,总是很不客气地掐花折枝,拿两块扁石头,把花捣碎,二妈也便帮我揪上几片路边的野麻叶子,把碎花渣渣包上我的指头。可惜我从小睡觉就不老实,常常不知不觉间将包好的麻叶弄掉了,以至于第二天指甲上不是别人那红艳艳的颜色,而是一种被大家耻笑为“屁红子”的颜色!

快放暑假了,西瓜开园了。每次我到瓜地去,正在忙碌的二伯总会停下手中的活,悄悄招手叫我:“来,伯给你藏了个黄瓤瓜。”因为地里只有一两窝黄瓤瓜,所以这就成了大家的稀罕之物了。而我总是毫不客气地上手就吃,而且有时还故意在哥哥跟前炫耀。而此时的二伯,总是坐在一边,叼着烟杆,笑着说:“改改,别跟娃抢。”其实二伯家的小哥也就比我大那么两三岁。

瓜田的日子结束于何时,我真的记不清楚了,而我能将我的二伯的形象深印于我的脑海中时,应该是他跟爷爷住在一起的那几年。沿袭着爷爷的高大身材,即使坐在那里,也是端端正正。和爷爷一样,讷言的二伯总是叼着一杆烟袋,只是烟袋杆子比爷爷的短了好多,黝黑的脸上沟壑纵横,总是露出谦和的笑容,让人温暖倍生。隔着时空的隧道望去,我依然能常常看到:在老屋的门前,在满院飘香的一树紫色桐花之下,他陪伴爷爷而坐,仿佛没有什么言语,只是能看到两人衔在嘴边的烟锅,一闪一闪,发出我依然还能听得到的“吱吱”的响声……

岁去弦吐箭,弹丸倏忽间。愁人知夜长,捻灯化尘烟。时光,如流水般而去,二伯那烧得烫屁股的热炕头,二妈那厚的快咬不动了的手擀面,今生不会再有。只是那些年,当亲人的棺木一个一个从家中抬出时,我分明一次又一次地听到了心碎且掉落地上的声音,就是那些声音,无情的告知我——他们,走了!

农民散文10:父亲的“伙伴”

文/郭华悦

父亲是个农民,很普通的农民。

小时候,天还没亮,就能听到院子里传来磨刀声。这是父亲起床后的三部曲,先是磨镰刀,然后是擦洗农具,接着才是吃早饭,然后再晨曦微露的时候,带着他心爱的农具,牵着牛,往地里进发。

一直到夕阳西下,才会看到父亲的身影,出现在院子门口。父亲的肩上,背着农具,手里提着镰刀。进了家门,先是轻轻将农具放下,然后再仔细清洗。其实,多数如父亲一般的农人,累了大半天,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哐当”一声,把农具扔一旁。可父亲从来不这样,轻轻柔柔的,仿佛那不是铁做的,而是瓷器一样的易碎品。

父亲清洗农具的时候,眼神格外明亮。至今,我仍记得父亲的眼神,饱含深情。轻轻洗着,直至污垢和泥土都被洗去,露出了明亮的样子。接着,小心将农具归类,放在杂物间里,而不是像其他人,随手把农具扔一旁。

有些老旧的农具,父亲总舍不得丢。比如只剩半截的镰刀,父亲依旧会定时清洗,好好存放。对父亲来说,不管新旧,那都是陪伴着他度过无数个日子的“功臣”。没有它们,也就没有如今的衣食无忧,更不会有儿女们的成长。

那时不理解,父亲为何对一堆农具如何重视?后来,渐渐长大,也慢慢明白了父亲的这种情节。在父亲的眼里,那不仅仅是农具,更是相依相伴的“老伙伴”。父亲的汗水和泪水,和“老伙伴”们一起,交织成了一曲悠长而艰辛的曲子。

如今,搬了新家,也不再种田了。但家里,依旧有个专门的小房间,是供父亲放置那些农具的。父亲不曾再添设农具,多年来尽管精心保养,但昔日的农具也如父亲一般,渐渐露出了斑驳的面目,逃脱不了岁月的侵蚀。但尽管如此,父亲依旧精心爱护着它们,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曾改变过。

我的农民父亲,没读过书,也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每次看着他笨拙地擦洗农具的样子,我总不禁一阵阵心酸。父亲用这样的行动告诉我们,这是与这些“老伙伴”们的劳动,才创造了今天的好生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