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的散文

请欣赏味道的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味道的散文1:年味袭人香

文/窅娘

一进入腊月,年的味道便扑面而来,给隆冬的萧瑟与单调增添不少的希望与欢乐。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阳台外,一挂挂腊肉香肠在冬日暖阳下沐浴着,远远看上一眼,仿佛都能嗅到诱人的腊香。去集贸市场,立即淹没在红春联红灯笼连成的红色海洋里。路过街头小店,瞧见形态各异憨态可掬的红色吉祥物,也忍不住买上几个回家,挂在门把手上,吸在玻璃门上,家里也旋即渲染上年的色彩。

一进入腊月,母亲便开始在电话里声声唤归了。老人家每次都会问:你们哪天回来过年啊?每次我也都不厌其烦地答:我们肯定在腊月二十六之前赶回家。腊月二十六是母亲的生日。这时候,母亲便呵呵笑,说:早点回来好,早点回来好。我不是想要你们回来给我过生日,而是想让你们在家多住几天……寒夜里听着母亲电话里的唠叨,心底也泛起阵阵温暖与期盼,恨不得马上回家过年。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中国人的老古话,道出了过年的真谛:阖家团圆。我15岁离开家乡,至今已有32年。32年来,每年年底我都会回到家乡,与家人一起过年。每当此时,不仅亲情在呼唤我,还有那些流传至今的旧年俗吸引着我踏上归乡路。在家乡,年三十的年夜饭是每家每户极其重视的。家人团聚的大圆桌上,至少得有十几个菜肴,而且要数字成双、鸡鸭鱼肉样样齐全。“这是过年的老传统,不能丢。”母亲严肃认真地说。

母亲说这话的时候,一般都是腊月二十九下午。老人家站在客厅里,数着方桌上那些半成品的鸡鸭鱼肉,和静躺墙角等待明天摘洗清炒的蔬菜,盘算着年夜饭桌上有多少碗菜肴。冷盘热炒红烧清炖,母亲扳着手指头很认真地数着。这也是我家乡的年俗之一:数碗。

母亲数碗的时候,我们便静坐旁边,微笑地看着她,随时等待她老人家的指挥。前些年,我们对母亲的数碗也有怨言:都什么年代了,还数碗。搞两三只火锅,炒几盘素菜就行了。但固执的母亲却对我们的建议拒绝得斩钉截铁。记得父亲过世第二年的腊月二十九下午,当母亲又在数碗时,我说:妈您别操心这年夜饭了,也别数碗了,明天去饭店吃,我掏钱。母亲不看我,眼睛依旧盯着方桌上的那些鸡鸭鱼肉,却说出一句话:你们啊,哪能懂得过年的真正意思!

过年的真正意思是什么呢?母亲没接着说,我也懒得问。现在,人到中年的我也才明白:母亲说的过年的真正意思,就是全家老少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欢天喜地团聚在家里,吃着父母亲手准备的一菜一饭。

那么,我们就赶紧回家过年吧!踩着一地的鞭炮碎屑推开院门,瞧啊,屋檐下红灯笼挂起来了,大门上红春联贴起来了,堂屋中间的炭火盆也红彤彤烧起来了。浓浓年味袭人香啊!年来了,亲人团圆的好日子也来了。

味道的散文2:思念的味道

文/孙光辉

偶尔会喝杯咖啡,一股特有的香味慢慢扩散至全身。捕捉着那若有若无的香,品尝那淡淡的甜,回味那丝丝的苦。当一切归于缥缈时,忽然又觉得这滋味很熟悉,仿佛与生俱来。静静地找,那熟悉的感觉忽然渗出来,是思念。

思念是苦的,煎熬着神经,仿佛自己在走夜路,没有狗叫没有人影,只有无尽的风在撕扯着树的枝叶,虽然觉得世界是自己的,可是一个人的世界是孤单的。

思念是甜的,像是春风,以温柔唤醒生灵,在脑海中以思念的力量可以使自己飞,驾着风,去想去的地方,见想见的人。

思念有特有的香,有可思之人,有可念之地。思人之情浓,念地之温馨,思念也会时时震颤一下麻木的心灵。

思念是灵魂的表达,是最为珍贵的真实。喝一口咖啡,静静地小坐,会找到可能已经很陌生的自我,会知道最该珍惜的是什么,你自己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当你忙着赶路的时候,不妨偶尔停一下,会发现也许路边的柳树和家乡的柳树一模一样,也许擦肩而过的人很像自己的亲人,也许河边孩子想挣脱大人的阻拦往河里丢石子,嚷嚷着“就一下,就一下”,也许正是你曾经说过的话。

味道的散文3:童年味道

文/杜明权

味蕾的感觉,酸、甜、苦、辣、麻、涩、辛、咸、淡,这些食物的味道,生活的味道,也含着我童年的味道。大概人生五彩斑斓的滋味,也难以逾越这些平平淡淡大大小小的范畴。

小时候,我对食物总是充满着无尽的向往,即使吃得很饱,肚子箍得滚圆,却还是碗里看着锅里,什么都敢往嘴里塞,无论什么食物,只要摆放在那里,都让我流口水。一看见了食物,从食物的反光中,似乎我感觉得出,我的双眼一定可能放着青绿色的光芒。

对世界的观察和认识,我应该算是从认识食物开始的。食物是我小时候认识世界的一个通道与捷径。我们家自留地里的番茄苗,什么时候像柿子树似的挂上红灯笼,这是我最先关注到的,对食物的那种感觉特别灵敏。鼓鼓的番茄红得发亮,像一枚枚小太阳夺目。如果我在山野里放牛累了,就把牛往桐油树或桑树上一拴,蹬蹬蹬地潜伏到自留地里去,踮起脚,从番茄架上,摘几个,坐在地上,在衣服上胡乱搽一搽,埋头就啃,酸酸甜甜,不亚于现在的瓶装果汁或辣条对小孩们的吸引力,番茄的光芒深深地诱惑着我的胃口。我的胃口好像一个无底洞。而生吃茄子、黄瓜,也别有一番滋味,嚼一口,茄子、黄瓜的清香甜润,直捣肺腑,恍惚不亚于毛桃、苹果、芒果、菱角、核桃等一些好吃的果木子。

要是院里的杏子黄了,李子、梨子熟了,我总能躲过爷爷精心护卫瓜果的眼睛,像小猫抓麻雀似的,再灵动的麻雀也会被小猫抓住。爬到高高的树上,双手抓紧树枝,用脚奋力摇一摇,杏树好像下金色的冰雹一般,杏子一阵狂风暴雨,哗哗啦啦地拍打着地面,我迅速回到地上,脱下衣服,捡起一大包,扛到山野里,呼朋引伴,慢慢享受。这些食物,一入嘴,那种搅动味蕾的汁液,让人感动得流泪。小时候,我怎么会这般地馋。只要是食物,什么都不会顾忌。也因此,常常挨大人的训斥。但没有洗干净的生食吃多了,自然经常需要吃宝塔糖打体内的寄生虫。这是贪吃的副作用。

母亲是做饮食的高手,大地上最为普通的食材,只要经过她的手一侍弄,全都变得素雅起来。“槐林五月漾琼花,郁郁芬芳醉万家,春水碧波飘落处,浮香一路到天涯”,母亲用椿香叶蒸馍,用槐树花、旱菜、南瓜花、桂花等食材做糕点,闻起来香,吃起来甜,那种嚼一口的滋味,完全是大自然的味道,叫人瞬间淹没于花香四溢、霞光漫天的梦幻里,时常令我把胃口提高到嗓子眼上去品尝。“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一种原野的宁静、悠远与牵肠挂肚的怀想,总是蕴涵于那些简单的食物中。

也许,小时候瓜果蔬菜吃得多,与大自然贴得如此近,加之每日不停地运动,生命力显得蓬蓬勃勃,很少害病。而现在,这方面的食物摄取量相对少,远离了瓜果菜蔬们的耐心呵护,远离了大自然和田野,奔走于无以回避的尘烟杂事之间,又疏于养生,烟熏酒灌的时候甚众,加之岁月的无情奔流,苍老迅速,体魄日渐不如往昔了。

我的童年,已然成为金色的梦,躲进了岁月深处,像朝霞一般绚烂,瓜果菜蔬一般甜美,在记忆中,每每泛起五月槐花糕、八月桂花糕那震动肠胃一样的幽香。

味道的散文4:中式美

文/张光恒

中国味道的美,谓之中式美,而传统的某些中式美物件,其美在灵韵,在含蓄,在意象。

如中国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美。一团艳艳的红,加上一抹润润的光,漫漶而温暖,迷离却温馨,红色喜艳照人,烛光润软如玉,这种意味,和电光灯的冷硬质感相比,大美立呈立现。中国的大红灯笼,常在年关、婚礼、庆典等重要时段挂起,逼眼而来的洋洋喜气和圆圆满满的团圆味道,正是它要表现的极佳效果。不仅如此,更难得是灯笼内那一株流泪的红烛,焚身身燃,绽放光亮,于暗夜中引路指向,如乡愁般慰藉寒夜里的漂泊人,大红灯笼,美丽、妩媚,温暖,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这圆圆满满的喜红,有灯笼处,便是乡关……

曾几何时,充斥大街小巷中的油纸花伞,形态各异美轮美奂,是一美。满巷油纸伞开,摇曳生姿,伞面张开,梅兰竹菊便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所有的美花伞,俱是美女标配,张伞遮住美人颜,遮掩住的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遮掩不住的却是曼妙无比的风情,迷离的丁香气息。一伞在手,旗袍加身,举手投足间便俱备中国女子的风韵了。伞还是好信物,“西湖断桥伞为媒”的经典民间故事《白娘子》,不能不让人唏嘘、感喟,那把为二人牵拉情丝的油纸伞,从古至今,永不会消失,已经深深烙在中国人们的心田中,成为爱情坚贞的明证。

玉润可人之中国古瓷,是一美。从烈火中脱胎而出,肤如凝脂白玉,敲之脆响若磬,经匠人巧手“刺青”后,便拥有了唐汉的风骨与风韵。文人雅士,案头常清供一瓶,暗夜烛光下、映照出“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高风亮节,流韵高远;流年岁月,樱桃红了、芭蕉绿了,闺房方案上的那尊玉花青瓷,愁绪满钵浓重万分,一切无计消除,自问一腔愁绪何处消,才下心头,又上眉头。中国瓷器,它们永远白白青青,清清白白,洁净清爽;有“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的动静结合;也有“松间明月,石上清泉”般的隽永清奇,一切尽含其中。

中国民间剪纸,亦是一美。剪纸材料不限,红纸、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皆可,颜色上有多色、套色、花色,不论什么,都立体呈现;创作手法的镂空、剪刺、阴阳刻、手撕等多种多样;内容上的人物花草、亭台楼榭,走兽飞禽、流水高山,甚至想像中的神仙鬼怪也会出现。中国剪纸,当属乡间文化,喜鹊登枝的喜庆,五子登科的及第喜悦、柿柿如意的企盼,都透过薄薄的剪纸直达眼前,看到剪纸,便能想到中国的乡土乡情是直抒胸臆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些艺术品生活味道原汁原味,在此基础上又艺术再拔高,它们简中求繁,繁中求和,和中求殊,无论哪一点,都臻于化境,所有的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人叹为观止。

中式美物件所带有的中国元素,中国基因,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催生出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一切都不可动摇,不可改变。

味道的散文5:幸福的味道

文/陈明远

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我光着小脚丫来到这个家。

我学会说的第一个词是“妈妈”。当我第一次说清楚这个词时,我看到了妈妈的微笑,那是一个多么灿烂的微笑,带着满心的喜悦。

在我不开心的时候,妈妈总会为我讲很多有趣的小故事,逗我发笑,还会炒我最喜欢吃的土豆丝。那浓郁的香味儿是幸福的味道。

每当考试后,我总会拿着试卷与妈妈分享,妈妈看到卷子上的红对钩,就会露出欣慰的微笑。她的微笑里包含了对我无尽的爱,让我快乐,让我喜悦,让我幸福。

我的爸爸是一名警察,每当我想向困难低头时,他总会鼓励我:“孩子,加油啊!坚持就是胜利!”

前不久,学校大队辅导员刘老师告诉我,我可以竞选校少先队大队委员了。我听后既高兴,又害怕。一方面是觉得有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好机会,另一方面是怕自己落选。爸爸鼓励我说:“儿子,别怕,爸爸相信你一定能成功!”他带我出去玩,放松心情;给我讲名人的成功故事;还陪着我设计展板、准备讲稿……

在竞选的笔试、面试环节,爸爸的鼓励时刻伴随着我。最终,我以综合排名第一的好成绩当选为校少先队大队长。是爸爸给了我前进的勇气!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我爱我家!

味道的散文6:味道

文/王丽萍

风弹在脸颊,从颈脖那里嗖嗖钻进胸口,停在怀里一咯噔,有了饥饿的感觉……仿佛把人置身于老早,从童年吧,一到黄昏时分,饥肠辘辘,望眼欲穿等着妈妈回来做饭。

冬天的杭州,西湖的水呀,嗯嗯嗯嗯,回忆是噼里啪啦、滋滋作响的油炸的声音,只见滚滚一大锅猪油,飘着绝无仅有的香气,从油锅边走开,夹着油荤气息,裹在棉袄上,久久不散。邻居秦师母正热火朝天做着油墩儿,一直非常好奇那个油墩儿模具,用铁做的,下方平底,腰身像个围兜绕场一周围起来,就是这么一个模具,可以将平庸变成美味。

油墩儿讲究的是用料,面粉啊萝卜丝啊,搅到海枯石烂,等油锅沸腾,模具里满满当当盛着糊糊,轻轻一放,刺啦刺啦作响,萝卜的浓香,面糊的脆香,合二为一,十分喜人,待炸到金黄色时,秦师母将油墩儿捞起,搁在一个筛子上,油滴滴答答漏着,看久了,真正体会到,什么是饿,还有,饿的味道。

那时候盛这些油炸食物的包纸还真不讲究,有的干脆拿来粗糙的草纸,那么一裹,又吸油又便宜;有的用旧报纸,撕下一角,呼啦哗啦一包,我们就窸里窣落捧着边走边吃,嘴上油光光的,脸上粘着小葱和粉粒,一哈气,都是心满意足的味道。

所以,每次在上海街头巷口,看见有卖油墩儿的摊头,我都会驻足相望,就算是吸一口烟火气,也像是漫步在童年的路上,微微满足,小小感动。

一日,去友人家拜访,在黄昏的楼道里,突然被一阵冒出来的油炸的香气迷住了,像是亲自闻过一般,在那个油炸气息里,闻到了生姜的味道……记忆不会骗人,对了,那是安徽合肥炸圆子的味道。

年轻时嫁到安徽,婆婆家逢年过节都会炸圆子,非常符合团团圆圆喜气洋洋的年味,炸圆子很有讲究的,先是蒸好糯米,然后用猪肉、小葱加上生姜末使劲搅拌,和到水乳相交的地步,一个个小圆子下锅油炸,姜的味道就在那会儿弥漫开来,袅袅余香,深入人心,有一种打动你的煽情的情绪,它与杭州的油墩儿不同的是,油墩儿外脆里嫩,弘扬萝卜丝的主题;而安徽圆子则是米糯肉酥,非常杀馋。

吃圆子也是美好的事情,因为炸过的糯米十分有嚼头,有的米粒还会嵌在牙缝里左右为难,就听见有人吃圆子的时候,嘴里咂吧咂巴,非常有趣,而姜的味道真是点睛之笔,圆子里没有姜就如同油墩儿里没有萝卜丝,是无法想象的。

我跟婆家人学过做圆子,但是永远差一口气,不是姜少了就是糯米蒸久了,不是油锅温度不够就是米与肉的比例不对,直到如今,依旧徘徊在初学者的门槛。婆婆说,最好吃的东西都是你做不出来的,非常哲理。

这个冬天到来的时候,我想循着记忆,做一点点力所能及的美食,天冷了,刮风了,关上窗户的时候忍不住感动,万家灯火里,飘着多少故事,有多少童年往事带着温暖的温度,成为今天欲罢不能的味道啊……

味道的散文7:春天的味道

文/吕敏讷

传说中的春姑娘,她托着飘逸的长衣裙,蝉翼似的青纱袖。

她漫步在大地,颔首微笑,掩着娇嗔含羞的面庞。神秘的脚步轻轻响起,柔柔的背影留在风里。

她踮起脚尖轻快如飞,踩过大山的脊梁和胸膛,迈步踏过田野的腰腹和臂膀,缓缓抚过山川的鼻尖和脸庞,再用白皙修长的指尖,轻轻划开透亮的河水的薄冰,大地便睁开睡意惺忪的双眸。

她的身影所到之处,冰雪消融,土层慢慢潮润,白雾笼罩地面,一股股热浪在大地内部翻滚、蒸腾、散发。

拨开枯草丛,地面漏出一两个绿芽尖,嫩黄嫩黄的小嘴儿,撕开严冬臃肿的层层外衣,长长地舒一口气,把一个冬天的沉闷抛至九霄云外。一瓣、两瓣,脆生生的新叶;一丛丛、一簇簇,浅碧鹅黄的小草儿,神情慌慌张张的,脚步跌跌撞撞的,一不小心就染绿了一面朝阳的山坡。

篱笆的围栏,圈住了一地温热的阳光,三两行嫩嫩的小韭芽儿,排着长队,还顶着四五颗昨夜的晶莹的露珠,齐刷刷地站在新培过土的小垄上,闪着晶亮的光。

芍药伸出胖乎乎的手臂,那一枝枝酒红的嫩芽儿,欢快的疯长,笔直的花枝你追我赶,要去六月赴一场花的约会。

垂柳,细长的柳丝舒活了筋骨,在风中摇曳,柔柔的腰肢轻轻扭动,和风儿眉来眼去,并揣摩着风的耳语。柳条儿渐次变成鹅黄、浅绿,继而一粒粒绿豆爬上枝条,柳枝开始等待风的巧妙剪裁,给树一个不错的造型。

空气里氤氲着甜味儿,是从山里来的风,顺手捎过来的桃花、杏花的香。耳畔似乎有蜂群嗡嗡作响,眼前似乎有彩蝶翩翩起舞,心儿早已在花中徜徉,满眼春色就在不远处尽情烂漫、无羁放荡。一缕芬芳,内心突然澎湃荡漾。

夜色褪尽,晨光熹微,人在酣睡,梦还香甜,窗前鸟声鸣啾,清脆的卖弄声惊落了满地的露珠,吓跑了一身春困,展开一窗润湿的清晨。掀开帘子,鸟儿们扑通翻腾,四散飞尽。躲到不远处的矮枝上去了。

君子兰在窗前静静地开,太阳缓缓地升,一寸暖阳和一缕清凉的风,从窗缝里突然窜进某个春光明媚的清晨。

蒙蒙春雨,如轻纱、如薄雾,乘着夜色,飘飘而下,轻悄悄铺满梦乡,潜入田野的心脏。如珍珠、如丝线,清清凉凉,丝丝缕缕,偷偷地清洗浮尘,擦亮大地的脸庞。青瓦屋檐下,慢敲轻打,滴滴答答。滴落湖面,水波微微荡漾,圈圈涟漪绽开。在花枝上跳舞,在柳梢头小憩,它是一个俏皮的小孩儿,柔柔地、偷偷地想和泥土亲昵一回。

喜欢春天的味道,冷寂里冒出新绿,腐朽中蕴藏神奇!

喜欢春天的味道,灰暗里贮藏色彩,苍白中包含艳丽!

喜欢春天的味道,芽尖里预示生机,花蕾中孕育果实!

味道的散文8:诗歌的味道

文/李宗奇

诗歌是文学的眼睛,看的是世道。

人生在世,苦短忙碌,实际上活着一口气,一吸一呼,往复不息。息了,人就去了另一个世界。

我不懂诗歌,也不会写,但有着自己的偏好。我不喜欢无真情实感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的花花肠子,却喜欢有疼痛感的心灵之音。

疼痛感是一个诗人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呼吸声,呼吸就有撞击,这种撞击伴随着诗人骨子里的担当与逃匿的彷徨,伴随着人生的迷茫和悲凉,伴随着自己说不清、道不明的脚步走向何方。

第广龙诗歌的疼痛感有其文学命理上的特质:

成长的苦涩性。广龙从小县城到大城市,从奴隶到将军,从普通人到文化人,托福于一个苦字。广龙向朋友诉说过他小时候的苦难、油井旁的苦曲、成长中的苦味,我听之心颤。其实。苦是甜的伴侣。没有苍山峻岭,哪有雄鹰的翱翔。没有春夏秋冬,哪有天气二字的分量。没有暴风骤雨,哪有原始森林的浩荡。没有人杰沧桑,哪有寒梅来傲霜。那天一大早,我把广龙发在邮箱的诗集《春天的铁皮》一气读完,除了惊艳就是感叹。《彼人何人》中的三十九个人,是广龙自己,是别人,也是社会弱势的缩影。这三十九个人都在呼吸着自己的命运,这种命运有身世的根因,亦有社会的顽疾,更多的是人性的本真。

为人的纯粹性。“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歌不论怀古、咏物、山水田园、边塞、行旅还是送别,都是诗人与诗魂的对说。广龙的诗歌有徐志摩、余光中、郭小川、雷抒雁的味道,味道的共同之处是有场景、有色彩、有韵律节奏、有声音、有比拟变化中的矛盾冲突、有疼痛感,都是心灵深处发出的纯粹之声。谁都知道,笔墨纯粹的书画耐看,语言纯粹的诗歌耐读,为人纯粹的朋友耐交。广龙眉浓、眼花、身壮、声阔、性耿、侠义,爱读书,爱写诗,爱散文,爱散步,爱朋友,爱喝酒,他的所爱一股脑儿挂在脸上。与其相处,无拘无束,无挂无碍,散文诗歌,家长里短,天王老子,五马长枪,背后隐私,李白式的倾心而出。说到委屈和伤痛处,顿时笑没了,诗一样的话语喘着粗气,还不时地用手势强调着自己的隐忍。

语言的平民性。常言道,老僧说的家常话。陈永贵没有上过一天学,却妙语连连,一场报告讲过三个半小时,场下掌声不息,因为他的话语是小时候几千里路上乞讨的感悟,是大寨七沟八岭一面坡的土生,是虎头山上风霜雨雪的灵性。大凡通地气的语言,百姓都爱听,因为与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广龙的诗歌没有鸟语,全是一锤子两圪节的大实话,是酸甜苦辣的精神凝聚,是从心灵中流出来的清音,因而,篇篇都魂出了诗的味道。读完过后,我想起了已故三十七年的奶奶,奶奶不识字,纸钱认颜色,硬币看大小,却满腹道理。奶奶说话不拐弯,句句贴心,其中有三句话影响着我的人生。奶奶说到自己的婚姻时,手持一枚残缺的铜钱说:我笑铜钱少半片,铜钱笑我没有男子汉。说到子女长大要孝道父母时,指着房檐上消雪的水滴掉到台阶下的小窝时说:点点滴到旧窝里。说到做人时,一再叮咛:亏把人吃不死。我想,奶奶的三句语录若收入广龙的诗集,照样也会放光的。

我爱第广龙,不单单因为他是一个诗人。

味道的散文9:烟的味道

文/李尚钦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第一次给我递烟的那一刻,我和父亲对视了一眼,父亲笑了,我也笑了。父亲笑得那么欣慰,那么从容,而我却笑得那么尴尬,那么勉强。在父亲的眼里,我已经长大了,是个大人了。在我的眼里,深知接过这支烟的分量,我自己都在怀疑,我长大了吗?从此以后,随意给彼此递一支烟,成了家常便饭。不知不觉地,我们一起抽着烟,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再也没有出现过相互递烟的尴尬场面。

那是2008年的中秋,回家看望他老人家,我给父亲递烟,并为他点上。我对父亲说以后还是少抽点儿,最好戒了吧。可父亲说,我老了,也活不了几年了,现在就剩下这点儿爱好,也不想戒了,倒是你,尽早戒了好。没想到,那一次竟然成了我今生最后一次为父亲递烟。没多久,父亲病重,床前孝不到三天,他老人家就驾鹤西去。出殡那天,我特意为他老人家买了两盒中华烟,放到骨灰盒前。老人家一生都没有抽过好烟,他抽的都是不到5元的劣质烟。他在的时候很多事没给他办过,现在他走了,却才想起。遗憾,惭愧呀!

每年的清明节和十月初一,我去父亲的墓前拜祭,总要为他点上两支烟,自己也点上一支,默默地陪父亲抽两口,父亲,在那边你能经常抽烟吗?过得好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双鬓已渐斑白,虽深知抽烟的危害,可也没刻意把它戒掉。也许是出于对父亲的思念,也许像父亲说的,也没别的爱好了吧。总之,每天还是烟不离手,除了睡觉,嘴就没闲过,多少年了,它一直陪伴着我。放下又拿起,拿起又放下……始终放不下的就是对父亲深深的愧疚,对父亲深深的思念。

如今,国家有规定,公共场所不允许抽烟,上班的时候抽的烟少多了,实在憋不住,就悄悄地躲在偏僻的地方猛抽几口,过过瘾。前几天,在一次和亲友小聚时,我突然发现儿子竟然也抽起了烟,那姿势非常娴熟。看到他抽烟的样子,就象看到了当年的我,看到从儿子口中吐出的烟雾,我若有所思,若有所悟……

味道的散文10:禅茶

文/雨仁为善

茶在每个人的心里,有不同的味道。那一壶用静水煮沸的新茶,品后有人似觉苦若生命,也有人淡如清风,茶有浓淡,有冷暖,喝茶的时候应该把俗身脱去,让心灵随同水一起进入茶,同时也被茶进入。打开内心落垢的门,让真实的性情重新返回,泡一杯茶,读一本书,写自己喜爱的文字,虽然生活困苦,这无疑是一种享受!

杯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把事情看轻些,看远些,向世界敞开心扉,用智慧点亮心灯,用学识铸炼心智,似那一朵安静绽放的莲,优雅人生,清新生活。心灵是那么怡然自若,世界是那么云淡风轻。

前尘往事千山外,散尽浮云落尽沙,知足而常乐;宁静而淡然,岁月而静好。一杯清茗,一颗禅心,冷眼观红尘往事,笑饮浮生岁月。写过文章写过诗歌,并不是为了出名而出名,只是为了和自己的心对话,为了倾诉,喜爱文学,然后记录。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遇见过的人,已成为过去,更无关风月。

看着自己一路走来时的脚步,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人间心意千万种,一款心意一款茶。禅茶一味,悟道如水。朝华夕拾,沧海桑田。虽未腰缠万贯,甚至清贫,没有做金钱的奴隶,也实在是一件幸事。不是吗?

人,真是一个可笑的动物。有时本就兴致全无,还非要习惯性地沏一杯茶,捧一本书,装着品茶、读书样。其实,那只是对自己某种迷茫和无聊的掩饰而已。为什么迷茫和无聊?因为杂念,因为浮躁。有时出门并不需要挂包,但仍要装模作样地挂上它,其实,那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一种不自在。为什么不自在?因为重面子,无底气。

茶,喝的是一种心境,品的是一种情调。在沉沉浮浮中,选择了清淡和超然,一种简单而优雅的生活态度。擎一盏清茶,任幽香冲去了浮尘,沉淀了思绪,心情,悠静才可长远。

其实,生活中学会一笑置之,学会放弃,学会超然、洒脱,人生真的是很轻松一件事。

半盏清茶,观浮沉人生。 一颗静心,看清凉世界,禅茶一味,悟道如水。人生真该像奔流至海的江水,富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

咖啡色的茶桩长满了枝桠
一抹嫩芽把乡音融化
一把紫砂伴我到天涯
风起了风停了风中谁在看
古老的歌谣描绘的画
坐在月光下对饮一杯茶
偷来浮生片刻的闲暇
用茶香解乏我们在宁静中学会放下
一把紫砂伴我到天涯
坐在月光下对饮一杯茶
品茗唐诗宋词的儒
洗去了浮华沉淀了年华
我们在时光中回味爱的刹那

大家都在看